走进文字、文学、文化交融的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文字、文学、文化交融的世界

【教学内容】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短短的55个字,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小故事。杨氏子机智巧妙的回答让我们领略了语言的艺术。本课还会

拓展阅读《经典诵读》中的《钟毓钟会见魏文帝》(也选自《世说新语》)。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文言文的节奏。体会杨氏子回答的巧妙。

2. 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主题:口吐莲花。

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聪惠”两个字来感悟杨氏子回答的巧妙。

【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学情,内引外联,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直面文言文。教学

设计紧扣单元主题“口吐莲花”,沟通课堂内外,拓展文本资源,紧紧围绕这

条主线,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感知、理解、品味、揣摩、想象、诵读,使学生与

原汁原味的文言文文本展开对话,与文中的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领略

文言文的节奏韵律美和杨氏子巧妙机智的语言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速读速记:

1.智慧有三果:一是思虑周到,二是语言得当,三是行为公正。——德谟

克里特(古希腊)

2.智慧是命运的征服者。——玉外纳(古罗马)

3. 思考是我无限的国度,言语是我有翅的道具。——席勒(德)

师小结:希望在今天的课上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思考天空,展开语言

的翅膀腾飞。

设计意图: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课一开始,教师要补充读关于单元

主题的资源。这一环节,开启了学生进入本单元主题阅读学习之路,也为后面

让学生评价杨氏子,与杨氏子“对话”准备好了素材,为学生学以致用做好铺垫。

二、初读文本,感知文言文的节奏美

1. 指名读,请同学点评,师提示。

2. 师范读,生倾听并划分节奏。

3. 指名读、齐读、男女生分读。

4.出示隶书繁体写在竹简上的没有标点的原文。(配乐:古筝)

5. 指名读,师点拨。生评价,自己在下面试一试,齐读。

6. 出示课件:句读(jù dòu),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作句或读(提示学生写在书上)。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阅读由于时空的巨大差异,导致学生对文本的陌生和

疏离。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直面文言文的节奏美和语言魅力,教师让学

生由浅而难层层走进原汁原味的文本。在学生自学自悟如何断句之后,巧妙引

入教师的范读,让学生划分节奏,再读。推进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本的内容。

在这种读法已经掌握后,运用写在竹简上的没有标点的隶书,配上古色古香的

音乐,让学生的思绪穿越时空,进入课文所营造的情境中。文言文的古朴和凝

练跃然纸上,自然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此时教师适当点拨“句读”的知识,带领学生走入一个新的文化世界。

7. 出示自学导航:根据课下注释,说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阅读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运用注释,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注释来理解文章的意思。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相

机询问某一个字的意思,让学生归纳出文言文学习要运用注释的方法,这也是“批注式阅读”的一种。

三、体会杨氏子之聪惠和杨氏子回答之妙

1. 本文共有55个字,老师将它读成了一个词,你们猜是哪个词?引导学

生抓住“聪惠”两个字。

2.出示:聪惠两个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聪:察也。惠:仁也。)

师问:如何解读这两个字?(提示:聪字的偏旁耳,有心,有口,有两个

点等。引导学生思考“耳”表示会认真听,有“心”表示会思考,有“口”表

示会表达。)

师问:那么杨氏子的聪表现在哪里?(预设:“应声”答,说明他反应快。)

师问:课本上说惠同慧,为什么用这个惠不用那个慧?这个惠如何解读。

(出示课件:惠的各种字体,《说文解字》中说惠:仁也。)

师提示:仁是什么意思?(预设:仁慈。)

师问:一个9岁小孩子的仁慈体现在哪里?(预设:有礼貌。)

师问:哪些地方体现他有礼貌?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古代中国文化都是由文言文记录的,要让

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精妙就要从文字入手,品析文字的文学价值,从而提高学

生的文化素养。高度浓缩的文字也潜藏着一定的理解障碍,阅读文言文不能只

是解决文章的内容是什么,而是要从这55个字中入手,引导孩子找到理解文意的“钥匙”,要先将“一本厚书读薄,再将一本薄书读厚”。让学生既要学会

归纳总结,也要“由点及面”观照全文。让学生品读文字“聪惠”,走进文字

背后的文学知识、文化意蕴。《说文解字》的出示,是学生对这两个文字重新

认识的机会。然后,教师通过对偏旁的拆分,引导孩子去解读汉字,解读汉字

背后承载的人文信息,这样一来,文本中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

3. 以读带讲,品析杨氏子回答之妙。(出示课件:此是君家果;孔雀是君

家禽;此是君家果;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生对读:师先后读孔君平和杨氏之子的话,生与老师对应。

师问:他的回答妙在何处?(每一位学生回答后再次要求带着刚才的体会

朗读)

设计意图:杨氏子的回答无疑是本文的关键句子,他的回答为什么巧妙也

是学习中的一个重难点。为了把课堂还给孩子,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思考分析,教师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师生配合朗读两组不同的应答,体会不

同的语言产生的不同效果和言外之意,师生产生教学共振。这种主题阅读教学

中常见的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读来咀嚼、品味、欣赏语言蕴含的色彩美、状态美、音律美、节奏美、情感美、意境美、神韵美。学生在比较朗读的情境中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