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合集)2020年海南省20份合集中考化学模拟试题

2020-2021学年中考化学第一次练兵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阿司匹林(化学式为C9H8O4)是常用缓解轻度或中度疼痛药物,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也有一定作用。水溶液显酸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阿司匹林属于有机物B.阿司匹林由21个原子构成

C.阿司匹林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 D.石蕊溶液滴入阿司匹林水溶液中显蓝色

【答案】A

【解析】A、由阿司匹林的化学式可知,阿司匹林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选项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B、阿司匹林是由阿司匹林分子构成的,1个阿司匹林分子是由9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4个氧原子构成的,则1个阿司匹林分子中含有21个原子,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乘积比可得,阿司匹林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16?4)=1:8,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阿司匹林的水溶液显酸性,根据石蕊溶液遇酸性物质变红的原则可知,石蕊溶液滴入阿司匹林水溶液中显红色,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

2.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验证硝酸铵溶解吸热

B.验证Fe、Cu、Ag的活动性依次减弱

C.制取并收集纯净的CO2

D.验证铁钉的锈蚀与氧气有关

【答案】A

【解析】A、硝酸铵固体溶解在水中溶液的温度会降低,装置内气体的压强会减小,U型管内红墨水左高右低,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正确;

B、左边试管内铁能和硫酸铜反应,证明铁的活动性比铜强,右边试管内铁能和硝酸银反应,证明铁的活动性比银强,但是铜和银的活动性无法比较大小,不能达到实验目的,错误;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会和产生的二氧化碳混在一起,无法收集到纯净的二氧化碳,而且导管要深入集气瓶底部;

D、铁钉生锈是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两支试管内的铁钉都没有与水接触,都不会生锈,无法达到实验目的,错误。故选A。

3.、当前,食品安全备受人们关注,下列做法会严重危及人体健康的是:

A.蒸馒头加适量小苏打

B.长期饮用白开水

C.食品袋里充入氮气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D.用甲醛保鲜白菜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蒸馒头加适量小苏打,可以让馒头松软可口;长期饮用白开水,防止水的硬度过大,引起疾病;食品袋里充入氮气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利用氮气的无毒害和化学性质的稳定性;不能用甲醛保鲜白菜,因为甲醛有毒。故选D.

考点:化学与生活

4.物质X在4.8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反应方程式为X+3O2点燃

RO2+2SO2,测得RO2和SO2的质量

分别为2.2g和6.4g,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为4.3g

B.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

C.X中含有R元素、S元素和O元素

D.产物为气态时都是空气污染物

【答案】B

【解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道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为2.2克+6.4克-4.8克=3.8克,故选项错误;

B.设X的相对分子质量是a,

222

X+3O RO+2SO

a96

3.8g

4.8g

点燃

列比例式得:a:96=3.8g:4.8g 解得a=76,故选项正确;

C.由质量守恒定律知X中含有R、S元素,不含氧元素,故选项错误;

D.因不知R的元素种类,所以无法判断RO2是否是空气污染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B.

5.根据下列溶解度曲线和A物质的部分温度是的溶解度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0 20 40 60

溶解度/g A物质20 28 45 60

A.由上图可知,KNO3和NaCl的溶解度均大于A 物质的溶解度

B.10℃时,将40gNaCl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是NaCl的不饱和溶液

C.将30℃时NaCl、KNO3、和A物质的饱和溶液各降温至10℃,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为:KNO3>NaCl>A

D.20℃时,将KNO3、NaCl和A物质各30g分别配制成恰好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大小为A>KNO3=NaCl

【答案】D

【解析】A、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A物质的溶解度,故A错误;

B、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40g,所以将40gNaCl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是NaCl的饱和溶液,故B错误;

C、将30℃时NaCl、KNO3、和A物质的饱和溶液各降温至10℃,氯化钠的溶解度最大,硝酸钾的溶解度最小,所以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为:NaCl>A>KNO3,故C错误;

D、20℃时,A物质的溶解度最小,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所以将KNO3、NaCl和A物质各30g 分别配制成恰好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大小为A>KNO3=NaCl,故D正确。

故选D。

6.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溶液的是()

A.蔗糖B.面粉C.豆油D.泥土

【答案】A

【解析】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选项正确。

面粉、豆油、泥土均难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B、C、D选项

错误。

故选:A。

7.实验室里,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个实验设计方案都合理的是

序号 A B C D

需区分的

物质

空气和二氧化碳黄金和18K黄金尿素和硝酸铵蚕丝和涤纶

第一方案

分别伸入带火星

的木条分别取样,加入硝酸银溶液,

观察现象

分别取样加熟石灰研磨,

闻气味

分别取样点燃

闻气味

方案二通入澄清石灰水

分别取样,放到石棉网上灼

烧,观察颜色分别取样加水,观察是否

溶解方案

观察颜色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A、空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A不正确;

B、18K黄金指的是黄金含量75%的合金,会与硝酸银反应,加热后固体颜色也会改变,两种方法都能鉴别,故B正确;

C、尿素和硝酸铵都易溶于水,分别取样加水,观察是否溶解的方法不能鉴别,故C不正确;

D、蚕丝和涤纶的颜色相同,不能鉴别,故D不正确。故选B。

8.化学实验操作应严谨规范,下列操作符合要求的是

A.看B.听C.闻D.吹

【答案】B

【解析】A、量取液体时,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操作错误;B、收集氢气在试管中,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向下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听到轻微的响声,才表明氢气已经纯净,图中操作正确;C、闻气体的气味时,防止气体有毒或刺激性,应用手扇动,不能直接凑到瓶口用鼻子闻,图中操作错误;D、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不能用嘴吹,用嘴吹易引发危险,图中操作错误,故选B。

点睛:一些气体有毒或刺激性,闻气体的气味时,不能直接用鼻子闻。

9.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非常重要。下图的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B.蒸发食盐水

C.测溶液pH D.套橡胶管

【答案】C

【解析】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不符合题意;

B、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不符合题意;

C、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插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符合题意;

D、导管连接胶皮管时,先把导管一端湿润,然后稍用力转动使之插入胶皮管内,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

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插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

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

10.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使用胶头滴管B.添加酒精

C.套橡胶管

D.测溶液pH

【解析】A、使用滴管的过程中,滴管不可平放或倒置,不然会腐蚀胶头,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导管连接胶皮管时,先把导管一端浸湿,然后稍用力转动使之插入胶皮管内,图中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D、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值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然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不能用水润湿pH试纸,否则可能会影响测定结果,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蒸发结晶B.稀释浓硫酸C.滴管用后不洗插回原瓶D.用力塞紧橡皮塞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液体因受热不均而向外迸溅。此项正确。B浓硫酸的稀释:一定要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此项正确。C滴瓶中的滴管用后不用冲洗,以免改变原物质的浓度等性质。此项正确。D A连接仪器时应用两只手分别抓住试管和橡皮塞,通过旋转橡皮塞连好仪器。也不要在桌面上进行,以防出现用力过大而损坏试管。此项不正确。所以应选D项。

考点:实验基本操作

1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A.镁粉用于制作照明弹B.氢氧化钠用作炉具清洁剂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D.一氧化碳用于冶金

【答案】C

【解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A、用镁粉用于制作照明弹是利用镁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利用的是化学性质,故A不正确;

B、氢氧化钠用作炉具清洁剂,是利用了皂化反应,其产物为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属于化学性质,故B不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干冰易升华,属于物理性质,故C正确;

D、一氧化碳用于冶金,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属于化学性质,故D不正确。故选C。

【点睛】

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13.动物的肝脏和坚果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这里的“铁”和“锌”是指

A.分子B.元素C.原子D.单质

【答案】B

【解析】豆类、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主要是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和锌”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B。

14.足量的稀盐酸跟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的成分是()

A.Cu(OH)2B.CuO C.CuCl2D.Cu

【答案】D

【解析】足量的稀盐酸跟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稀盐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不能和铜反应,过滤,滤渣的成分是铜。

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5.在反应A+3B=2C+2D中,已知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8,当2.8gA与一定量B恰好完余反应后,生成3.6gD,则生成C的质量为()

A.9.6g B.8.8g C.6.8g D.4.4g

【答案】B

【解析】设与2.8gA恰好反应的B的质量是x,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w,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w,则=,解得x=9.6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C的质量为:2.8g+9.6g-3.6g=8.8g,故选B。

点睛:要顺利解决此题,就要熟练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并利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不变,列比例式解答。

16.黄铜渣中约含Zn 7%、ZnO 31%、Cu 50%,CuO 5%,其余为杂质(杂质不溶于水,不参与反应)。处理黄铜渣可得到硫酸锌,其主要流程如图所示,操作中加热蒸发后冷却至原温度:

有关上述操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溶液A 的溶质有三种

B .溶液A 的质量小于溶液B

C .溶液C 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溶液B

D .溶液A 中ZnSO 4的质量大于CuSO 4

【答案】C

【解析】A 、向黄铜渣中加入过量稀硫酸,黄铜渣中的锌与稀硫酸反应2442=Z Zn+H SO SO +H n ↑;氧化锌与稀硫酸反应2442=ZnO+H SO ZnSO +H O ,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2442=CuO+H SO CuSO +H O ,故溶液A 中的溶质有硫酸锌、硫酸铜和过量的硫酸共三种,不符合题意;

B 、加入过量锌,锌与稀硫酸反应2442=Z Zn+H SO SO +H n ↑,65份的锌置换出2份的氢气,溶液质量增加,锌与硫酸铜反应,44=Zn+CuSO ZnSO +Cu ,65份的锌置换出64份铜,固体质量减少,溶液质量增加,故溶液A 的质量小于溶液B ,不符合题意;

C 、溶液C 是晶体析出后得到的溶液,所以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由题干可知“加热蒸发后冷却至原温度”,所以溶液C 和溶液B 为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故溶液C 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溶液B ,符合题意;

D 、黄铜渣中7%的锌、31%的氧化锌都转化为了硫酸锌,而只有5%的氧化铜转化为了硫酸铜,所以溶液A 中硫酸锌的质量大于硫酸铜的质量,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17.下列实验均与水有关,其相应描述正确的是( )

A .属于化学变化

B .净化后可得纯水

C .证明水的组成

D .吸收大量热

【答案】C

【解析】A、水蒸发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净化后的水中含有可溶性物质,属于混合物,不是纯水,错误;C、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可以证明水的组成,正确;D、浓硫酸溶于水放热,不是吸热,错误。故选C。

18.利用盐酸和硝酸银探究铁、铜、银的金属活动顺序,下列实验可以不需要进行的是

A.铁+稀盐酸B.铜+稀盐酸C.银+稀盐酸D.铜+硝酸银溶液

【答案】C

【解析】由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验证实验的设计思路为:根据三种金属与盐酸反应情况,可验证铁的活动性比铜、银强;然后利用金属铜和硝酸银的置换结果,验证铜的活动性比银强;对比四个实验,实验A证明金属铁能置换出酸中的氢;B证明金属铜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而实验D可以证明银的活动性小于铜,所以不做实验C也不影响三种金属活动性的判断。故选C。

19.如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

B.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C.原子中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D.原子的质量集中在a和c上

【答案】C

【解析】图中a表示电子,b表示中子,c表示质子。

【详解】A、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由题中信息知,图中c表示质子,所以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c,选项A错误;

B、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因此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不一定相同,选项B错误;

C、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因此原子中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选项C正确;

D、因为电子的质量很小,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选项D错误。故选C。

20.用稀酸M探究物质的性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②处有气泡、③处无现象,则金属活动性:Zn> Cu

B.④处铁锈消失,有气泡产生,则铁锈与稀酸反应生成了H2

C.①②④⑤处有明显现象,则M一定为稀HCl

D.若⑥处为NaOH溶液,滴加酚酞呈无色,则溶液的pH=7

【答案】A

【解析】A、②处有气泡则说明锌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之前,③处无现象则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排在氢之后,则金属活动性:Zn>Cu。A正确;

B、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和酸反应生成铁盐和水,④处铁锈消失后,铁再与稀酸反应生成亚铁盐和氢气,会看到有气泡产生。B错误;

C、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锌和常见的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铁锈可以和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形成黄色溶液,大理石可以和稀盐酸、稀硫酸等常见的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①②④⑤处有明显现象,则M不一定为稀HCl,也可能是其他酸。C错误;

D、若⑥处为NaOH溶液,滴加酚酞呈红色,溶液的pH>7。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

21.满足一定的条件,酸、碱、盐之间才能够发生化学反应,则此类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属于_____(填字母代号)。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d

【解析】两种反应物之间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气体、沉淀、水中的一种或两种的反应,为复分解反应,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大部分为复分解反应,故填写:d。

三、实验题

22.下列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图。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a、b的名称:a ,b 。

(2)若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是(填序号)。表示其反应原理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为。表示其反应原理的化学方程式为。【答案】(1)试管;集气瓶

(2)AC或AE ;2KMnO4?

K2MnO4+MnO2+O2↑

(3)BE;CaCO3+2HCl=CaCl2+H2O+CO2↑

【解析】本题考查实验室制取气体知识。用高锰酸钾制氧气,需要加热,故发生装置选择A,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易溶于水,收集装置可选择C或E均可。实验室制取CO2药品为固体和液体,且不需要加热,故收集装置选择B,由于CO2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故用E收集。

【详解】(1)仪器a的名称是试管;b的名称是集气瓶。

(2)若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发生装置选A,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易溶于水,收集装置选C或E;则应选择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是AC或AE。表示其反应原理的化

学方程式为2KMnO4?

K2MnO4+MnO2+O2↑。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固液混合不加热型的装置,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为BE。表示其反应原理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3.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发生装置如图一所示。

仪器a的名称___;含溶质6.8g

的过氧化氢溶液完全分解,可以生成___克氧气;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为原料制取氧气,较合理的发生装置是______(选填装置编号);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一段时间,测定生成氧气的体积,用图二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有关该实验的说法合理的是__(选填编号);

a.实验开始前装置D中必须装满水

b.先连接C、D、E装置后点燃酒精灯

c .停止加热后,量筒内液面会下降

d .停止加热前应断开C 、D 装置,防止液体倒流某老师设计图三装置探究二氧化锰的质量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的影响。

探究Ⅰ.每次固定取用双氧水溶液(3%)8mL 分别与不同质量的二氧化锰混合,记录容器内压强的变化于图四中。当二氧化锰的用量增加到0.08g 后,曲线的斜率(即表征催化反应的速率)基本上就一致了。因此能快速催化的二氧化锰的最小用量与过氧化氢的质量比约为___(双氧水溶液的密度近似为1g/mL),二氧化锰的质量很小时,反应速率慢的原因是___。

探究Ⅱ.每次固定取用0.1g 二氧化锰分别和不同体积的3%的双氧水溶液混合,记录容器内压强的变化于图五中,当双氧水溶液的体积由2mL 增加到___mL 时,与探究Ⅰ中反应速率相近。该实验说明生成氧气的质量与___的质量成正比。

【答案】分液漏斗 3.2 A 3

22MnO Δ2KClO 2KCl +3O ↑ abcd 1:3 接触面积小

10 过氧化氢

【解析】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详解】(1)仪器a 的名称分液漏斗。

(2)设含溶质6.8g 的过氧化氢溶液完全分解,可以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 222

22MnO 2H O 2H O +O 68

326.8g x

↑ 6832=6.8g x

x=3.2g

故含溶质6.8g 的过氧化氢溶液完全分解,可以生成氧气的质量为3.2g 。

(3)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为原料制取氧气,是固液不加热装置,合理的发生装置是A 。

(4)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一段时间,测定生成氧气的体积,用图二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试管中发生反应是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是

322MnO Δ2KClO 2KCl +3O ↑。

a 、用排水法收集气体,集气瓶必须装满水,则实验开始前装置D 中必须装满水,故a 正确;

b .连接好C 、D 、E 装置后点燃酒精灯,故b 正确;

c .停止加热后,集气瓶压强变小,水会倒吸,则量筒内液面会下降,故c 正确;

d .停止加热前应断开C 、D 装置,防止液体倒流,故d 正确。故选abcd 。

(5)探究Ⅰ.每次固定取用双氧水溶液(3%)8mL 分别与不同质量的二氧化锰混合,记录容器内压强的变化于图四中。当二氧化锰的用量增加到0.08g 后,曲线的斜率(即表征催化反应的速率)基本上就一致了。因此能快速催化的二氧化锰的最小用量与过氧化氢的质量比约为1:3 (双氧水溶液的密度近似为1g/mL),二氧化锰的质量很小时,反应速率慢的原因是接触面积小。

探究Ⅱ.每次固定取用0.1g 二氧化锰分别和不同体积的3%的双氧水溶液混合,记录容器内压强的变化于图五中,当双氧水溶液的体积由2mL 增加到10mL 时,与探究Ⅰ中反应速率相近。实验说明生成氧气的质量与过氧化氢的质量成正比。

四、流程题

24.国家标准规定 葡萄酒中SO 2最大使用量为0.25g/L.为测定某品牌葡萄酒中SO 2的含量,小柯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其中涉及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有: 22224H O SO H SO +=,

242422NaOH H SO Na SO 2H O +=+)

(1)二氧化硫通入过氧化氢溶液中发生化学变化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

(2)该实验测定的二氧化硫含量偏高的原因是_______。

(3)改进实验后,测得酸碱完全反应时,消耗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0.08g 。请通过计算说明,该葡萄酒溶液中SO 2含量是否符合规定_______。

【答案】化合反应 挥发的 盐酸导致消耗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增加,从而导致二氧化硫的测定含量偏高 符合

【解析】(1)二氧化硫通入过氧化氢溶液中发生化学变化为22224H O SO H SO +=,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2)该实验测定的二氧化硫含量偏高的原因是: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的盐酸导致消耗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增加,从而导致二氧化硫的测定含量偏高。

(3)将开始的盐酸换成硫酸后进行实验,改进实验后,测得酸碱完全反应时,消耗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0.08g ;

设二氧化硫的质量为x

根据22224H O SO H SO +=和242422NaOH H SO Na SO 2H O +=+可得关系式为: 224SO H SO 2NaOH

64

80x 0.08g 64x =800.08g

x=0.064g 则含量为0.064g 0.21g/L<0.25g/L 1L 300mL 1000mL

≈? 该葡萄酒溶液中SO 2含量符合规定。

五、推断题

25.【答案】四、科学探究题

26.【答案】

2021年中考化学第三次练兵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为使农作物生长茂盛、叶色浓绿且不易倒伏,下列化肥中最适宜的是

A.Ca3(PO4)2B.(NH4)2SO4

C.KNO3D.NH4H2PO4

【答案】C

【解析】氮肥的功能是使农作物生长茂盛、叶色浓绿;钾肥的功能是使农作物生长根茎健壮,增强抗倒伏。所以应该施用含钾、氮的复合肥。故选C。

2.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用甲醛溶液来浸泡各种海鲜

B.用焚烧塑料的方法减少白色污染

C.用烧碱溶液中和沾到皮肤上的稀硫酸

D.用灼烧的方法区分羊毛和合成纤维

【答案】D

【解析】A、甲醛有毒,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不但对人体有害,而且降低了食品的质量,故A错误;B、将废弃塑料采用焚烧的方法处理会生成大量的污染环境的物质,如含氯塑料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氯化氢等气体,从而对空气造成污染,故B错误;

C、烧碱溶液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沾到皮肤上,故C错误;

D、羊毛属于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合成纤维灼烧无此味,故D正确。故选D。

3.在一密闭容器中放入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A.物质Y一定是单质

B.反应后物质Q的质量为12g

C.反应过程中X、Q的质量比为9:4

D.物质Z一定的该反应的催化剂

【答案】B

【解析】本题可分析X、Y、Z三种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Q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X的质量减少了20g﹣15g=5g,为反应物;Y的质量增加了32g

﹣2g=30g,故Y是生成物,生成的Y的质量为30g;Z的质量不变,Z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Q应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Q的质量为30g﹣5g=25g,未知的数值为37g﹣25g=12g。因此:A、该反应为:X+Q→Y,物质Y一定是化合物,故A错误;B、反应后物质Q的质量为12g,故B正确;C、反应过程中X、Q的质量比为:5:25=1:5,故D错误;D、Z的质量不变,Z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D错误。故选B。

【点睛】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4.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2℃时,取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甲>乙

B.T2℃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均降温到T1℃,得到的溶液仍饱和

C.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T1℃时,甲、乙各30g分别加入100g水中,均形成饱和溶液

【答案】A

【解析】A、T2℃时,取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甲<乙,因为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大于乙,故错误;

B、T2℃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均降温到T1℃,得到的溶液仍饱和,因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正确;

C、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因为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比丙大,故选项正确;

D、T1℃时,甲、乙各30g分别加入100g水中,均形成饱和溶液,因为它们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是30g,故正确;

故选:A。

5.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图中①②③分别是钠、氯、硒三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图2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X、Y、Z、W是相邻的四种元素,对下列图示信息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③代表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六周期

B.由①②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由NaCl分子构成的

C.若W是②代表的元素,则X对应元素组成的单质的化学式一定是O2

D.若Z是①代表的元素,则Y对应的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答案】D

【解析】A、③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层数与周期数相等,③代表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故A错误;

B、①钠元素,②是氯元素,由①②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氯化钠,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B错误;

C、若W是②代表的元素,则W是氯元素,Y与W位于同一族,则Y是氟元素,X位于Y的左侧,则X 是氧元素,其对应元素组成的单质的化学式可以是O2或O3,故C错误;

D、若Z是①代表的元素,则Z是钠元素,Z与X位于同一族,X是锂元素,Y位于X的右侧,则Y对应的元素是铍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D正确。故选D。

6.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酸性

B.溶液具有均一、稳定的特征,所以均一、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复分解反应中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所以有上述物质生成的反应就是复分解反应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溶液中有氢离子,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酸性;B 均一、稳定的物质还可能是纯净物,比如蒸馏水;C 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还可能是混合物,比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D 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生成的反应可能是分解反应、化合反应或者置换反应。考点:基本的化学知识

点评:这类知识点在中考中属于必考题型,不难,考生应注意积累,特别是一些细小的琐碎的知识点。7.下列有关四个基本反应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合反应一定只有一种生成物

B.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C .分解反应一定有气体生成

D .生成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答案】A

【解析】A 、化合反应的通式是A+B+AB →…,所以生成物一定只有一种物质,符合题意; B 、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也可能是化合反应,例如,一氧化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C 、分解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不一定有气体生成,不符合题意;

D 、生成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也可能是其他反应,例如,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符合题意。故选A 。

【点睛】

区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方法是掌握它们各自的反应通式,化合反应:A+B+AB →…,分解反应:AB A+B+→…,置换反应:A+BC AC+B →,复分解反应:AB+CD AD+CB →。

8.常温下测得一些食物的近似 pH ,酸性最强的是( )

A .苹果汁~3.1

B .番茄汁~4.2

C .牛奶~6.5

D .玉米粥~7.5

【答案】A

【解析】A 、苹果汁的pH 为3.1,小于7,显酸性;

B 、番茄汁的pH 为4.2,小于7,显酸性;

C 、牛奶的pH 为6.5,小于7,显酸性;

D 、玉米粥的pH 为7.5,显碱性;

根据当溶液的pH 小于7时,呈酸性,且pH 越小,酸性越强,苹果汁的pH 最小,酸性最强。 故选A 。

9.将三种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滴入对应浓度的盐酸中,反应的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a 、b 、c 三种曲线所示实验中,a 曲线所用盐酸浓度最小

B .在a 曲线所示的实验中,若用酚酞作指示剂,酚酞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C .当加入溶液体积为20mL 时,溶液中存在的离子主要是Na + Cl - H + OH -

D.当溶液pH=7时,a、b、c曲线中分别加入的溶液体积相同

【答案】D

【解析】A、在加入相同较少体积的氢氧化钠后,a中pH最小,说明酸的浓度较大,无法被氢氧化钠较快中和,所以a曲线所用盐酸浓度最大,选项A错误;

B、开始反应时,溶液pH小于7为酸性,酚酞不变色,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体积超过25mL以后,才开始显碱性,酚酞使溶液变红色,所以是由无色变为红色,选项B错误;

C、当加入20mL溶液时,三者的pH都小于7,说明酸过量,不会存在碱,所以没有氢氧根离子的存在,选项C错误;

D、当pH=7时,三者相交于一点,此时加入溶液体积相同,选项D正确。故选D。

10.下列做法不安全的是

A.发现有人触电,先切断电源再救人

B.使用氢氧化钠时戴上防护眼镜

C.直接品尝味道鉴别实验室的蔗糖

D.与灯泡串联的开关安装在火线上

【答案】C

【解析】A、为了安全,发现有人触电,先切断电源再救人,故A正确;

B、氢氧化钠有很强的腐蚀性,使用氢氧化钠时戴上防护眼镜,故B正确;

C、实验室中不可尝任何药品的味道,不可直接品尝味道鉴别实验室的蔗糖,故C错误;

D、开关串联在火线和接在零线上都能控制灯泡,串联在火线上,当开关断开时,能切断火线;若开关串联在零线上,开关断开时,灯泡连接着火线,不安全,故D正确。故选C。

11.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A.B.C.D.

【答案】A

【解析】A、A图中的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故是阴离子,故正确;

B、B图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是原子,故错误;

C、C图中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故是阳离子,故错误;

D、D图中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故是阳离子,故错误。故选A。

12.将密封良好的饼干从平原带到高原,包装袋会鼓起,这是因为

A.饼干的质量变大

B.袋内气体分子个数增多

C.高原地区大气压强较大

D.袋内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