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可靠性分析与设计研究

合集下载

计算机科学:十大领域的介绍与解析

计算机科学:十大领域的介绍与解析

计算机科学:十大领域的介绍与解析计算机科学是研究计算机系统及其使用的科学领域,涵盖了众多的子领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并解析计算机科学的十大主要领域。

1.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通过研究和开发智能软件和机器来模仿和模拟人类智能。

人工智能领域涉及到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机器视觉和专家系统等技术,应用广泛,包括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动驾驶等。

2. 数据科学(Data Science):数据科学是研究如何从大数据集中提取有用信息的学科。

数据科学家使用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统计学等手段,探索和发现数据背后的模式和趋势,并为决策提供支持。

数据科学在商业、医疗、金融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3. 网络与信息安全(Network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网络与信息安全是确保计算机系统和数据免受未经授权访问、破坏和盗取的一系列技术和策略。

领域包括密码学、防火墙、网络入侵检测等,以确保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4. 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软件工程是关于开发、维护和管理软件系统的学科。

软件工程师使用系统化的方法,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以确保软件的质量、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5. 数据库(Database):数据库是存储和组织大量数据的软件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负责管理和处理数据,提供高效的数据存储和检索机制,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数据库领域包括关系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和大数据处理等。

6. 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 Graphics):计算机图形学是研究如何通过计算机生成和处理图像的学科。

它包括三维建模、渲染、动画和图像处理等技术。

计算机图形学广泛应用于电影、电子游戏、虚拟现实等领域。

7. 计算机网络(Computer Networking):计算机网络是连接计算机和设备的物理和逻辑结构。

“计算机网络安全”实验教学研究

“计算机网络安全”实验教学研究

分迅 速 , 使得 教材 中的部分 教学 内容 相对 陈 旧 , 很难 及
Vo . No 9 Se . 2 1 1 28 . p 0 l
“ 算 机 网络 安全 ” 验 教 学 研 究 计 实
周 敏 ,龚 箭
( 庆 理 工 大 学 计 算 机 科 学与 工程 学 院 ,重 庆 重 405) 0 0 4

要 : 计 算 机 网 络 安 全 ” 为 一 门理 论 与实 践并 重 的课 程 , 实 验 教 学 十 分 重 要 。通 过 对 实 验 项 目、 验 “ 作 其 实
平 台 、 验 教 学 方 法 的研 究 与 实践 , 计 用 于 “ 算 机 网 络 安 全 ” 验 教 学 的 方 案 。 实 践 表 明 , 方 案 教 学 效 实 设 计 实 该
果好 。
关键 词 :网络 安 全 ;实 验 教 学 ; 拟 机 虚 中 图 分 类 号 : 3 3 0 TP 9 . 8 文 献 标 志 码 :B 文章 编 号 :1 0 — 9 6 2 1 ) 9 0 4 — 4 0 24 5 (0 10 — 1 5 0
Ab t a t sr c :The“Co pu e t o k Se u iy” i o s ih b h t or n p a tc m t rNe w r c rt sa c ur ew t ot he y a d r c ie,t x rm e t lt ac hee pe i n a e h
集 中于介 绍 密码学 、 电子 邮件安 全 、 防火墙 、 入侵 检 测 、
1 实 验 项 目 的设 计
“ 算 机 网络安 全” 验教 学 的 目的是让 学生对 计 计 实
算 机 网络 的安全 有 一个 全 面 的认 识 , 能 深 入理 解 和 并 运 用 网络 安全 防御 的技 能 , 强 网络 的安全 防范 能力 。 增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精选115个最新)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精选115个最新)

计算机专业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相结合、面向系统、更偏向应用的宽口径专业。

通过基础教学与专业训练,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育、开发和应用的高级人才。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计算机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供你参考借鉴。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英文的参考文献,详情点击查看。

计算机网络参考文献(精选119个最新)计算机英文参考文献(最新推荐100个)接下来,是计算机各个专业的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如需查看某篇论文全文,可以通过页面右上角↗的【文献求助】免费获取。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一:[1]王琨. Linux操作系统下的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2]陆海波. 智能型掌上电脑(PDA)的研究与开发[D].电子科技大学,2001.[3]高玉金. WINDOWS环境下并行容错局域网的研究及实现[D].燕山大学,2000.[4]陈军. 分布式存储环境下并行计算可扩展性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0.[5]王霜. 瓦楞纸箱CAD系统开发[D].四川大学,2000.[6]王茂均. 织带机智能监测管理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7]郭朝华. 多处理器并行的星上计算机系统设计[D].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0.[8]刘胜. 拖拉机作业机组仿真试验台自动变速控制系统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0.[9]陈新昌. 冷藏、保温汽车静态降温调温性能测试系统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0.[10]毛鹏军. 智能化温室环境参数微机监控系统的设计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0.[11]史志存. 电子鼻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2000.[12]孟笛. 复合材料加筋板壳结构稳定性设计的可视化研究和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00.[13]刘鹏民. 涡街电磁流量计机理的研究与开发[D].北京化工大学,2000.[14]付岩. 通用脚本语言GSCRIPT设计与应用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0.[15]石争浩. 《计算机组成原理》CAI及其多媒体课件实现技术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0.[16]姚彤. 农机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东北农业大学,2000.[17]吕康娟.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0.[18]邱建民. 北工大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D].北京工业大学,2000.[19]刘春明. 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装置实用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0.[20]刘力力. 计算机系统性能评测与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0.[21]宋蓬勃. 基于校园网的高校研究生教务管理系统[D].山东师范大学,2000.[22]陈永华. WebGIS三维可视化的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0.[23]潘炜华. 新生隐球菌分子重组操作系统的建立及其荚膜相关基因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0.[24]杨群生. 模糊联想记忆网络和模糊图象处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0.[25]牛红军. 自动车辆定位系统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0.[26]张志强. 网络环境下住房公积金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0.[27]王笑风. 路面摊铺机械自动调平控制器的仿真测试器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0.[28]黄晓华. 壁板铣床数控系统硬件结构的研究与开发[D].大连理工大学,2000.[29]景玲玲. 河南省公路地理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开发[D].大连理工大学,2000.[30]李吉宽. 单片机模糊控制在船舶电站自动并车中的应用[D].大连海事大学,2000.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二:[31]徐洪禹. 面向只读应用的分布式数据库的模型构造及查询优化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32]李卫东. 微机控制LED点阵显示屏[D].大连理工大学,2000.[33]常天海. 希望-IV型多媒体语音教室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00.[34]解宏基. 变频调速矢量控制交流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仿真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0.[35]宋东方. 基于公路养护管理的GIS应用与开发[D].大连理工大学,2000.[36]王晓丽. 工程图扫描输入与智能识别技术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37]田宇. 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的大连市血液中心管理信息系统[D].大连理工大学,2000.[38]杨敬辉. 基于Intranet的大连市血液中心管理信息系统[D].大连理工大学,2000.[39]任彬. 一种新型的水表联网抄表系统[D].大连理工大学,2000.[40]童晨涛. 港口调度现代信息网络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0.[41]李德良. 基于寄生传输的检测报警系统[D].大连理工大学,2000.[42]侯宗浩. 集成C/S、B/S结构的物资采供系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0.[43]雷晓强. 冗余度机器人的轨迹规划与障碍物回避的实时控制[D].西安理工大学,2000.[44]徐前锋. 多模型优化模糊控制算法的应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0.[45]杨沂. 基于Intranet的电力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及用户满意度评价方法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0.[46]张怀领. 异构环境下的分布式数据库事务处理的研究与实践[D].大连理工大学,2000.[47]王振华. 近海结构基础设计程序系统[D].大连理工大学,2000.[48]王琳. 基于软计算的智能控制器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0.[49]何志刚. 基于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MIS应用与开发[D].大连海事大学,2000.[50]刘中兵. 焊缝图象识别的研究及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0.[51]崔鸿远. 玉米播种机工况监测系统的研究与试验[D].中国农业大学,2000.[52]田健. 超音频感应加热电源的研制[D].西安理工大学,2000.[53]祝华军. 小城镇规划及基础设施投资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0.[54]孙毅. 渭河洪水错峰调度决策支持系统[D].西安理工大学,2000.[55]张寿桂. 厦门港集装箱运输MIS总体规划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0.[56]王涛. 船舶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0.[57]杨媛. 智能化超声波水流量计的理论分析与软件开发[D].西安理工大学,2000.[58]史庆国. 壁面机器人路径规划与控制系统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0.[59]田永青. 模糊控制系统的结构化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00.[60]丁承君. 基于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的移动机器人墙跟踪[D].河北工业大学,2000.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三:[61]周颖. 基于模糊滑动面的滑动模态控制方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0.[62]张建华. 集中供热系统的水力计算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D].华北电力大学,2000.[63]徐延明. 地理信息系统在配电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0.[64]于成. 综合船舶信息处理与显示系统[D].大连海事大学,2000.[65]苏利敏. 新型串级调速系统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0.[66]刘丽华. 大功率超声发生器的研制及超声乳化的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0.[67]孙东卫. 都江堰水利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1999.[68]胡霞光. 青藏公路CAE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长安大学,1999.[69]尹宏宾. 智能化信号交叉口控制及其交通量预测方法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1999.[70]邱焕耀. 模糊控制、神经网络和变结构控制的交叉结合及其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1999.[71]张星明. 地质图象处理算法的研究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99.[72]孟小峰. 中文数据库自然语言查询处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99.[73]王灏. 机器人智能控制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1999.[74]庄圣贤. 无传感速度伺服矢量变频调速系统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1999.[75]王伟. 序列图象的几何约束及其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8.[76]张光海. 受限柔性机器人装置、建模与控制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1998.[77]金菊良. 遗传算法及其在水问题中的应用[D].河海大学,1998.[78]樊晓平. 受限柔性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与智能控制[D].华南理工大学,1998.[79]黄道平. 多变量非线性过程控制[D].华南理工大学,1998.[80]陈虔. 大型应用软件协同开发的版本控制和管理—面向组件增量的版本控制方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高能物理研究所),1997.[81]刘黎临. 大型信息网络设计与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98.[82]牟树波. ACPI标准的实现技术[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98.[83]侯春海. 工程中时延动态系统的定量稳定性分析[D].浙江大学,1997.[84]孙富春. 机械手的神经网络稳定自适应控制[D].清华大学,1997.[85]周勇.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支持的土水资源分类、评价与预测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1997.[86]李明. 基于工作站网络的分布式共享存储系统的设计[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97.[87]王晓鸥. 计算机控制短波自适应通信网的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97.[88]周小佳. 电力系统可靠性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及实现研究[D].重庆大学,1997.[89]李永树. 地表移动预计方法及信息处理(SPDP)系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997.[90]孙毓忠. 互连网络性能分析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97.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四:[91]马森. 曙光2000单一系统映象文件系统COSMOS操作系统相关层的设计和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97.[92]陈晨风. 高性能交流伺服系统的智能控制策略[D].浙江大学,1997.[93]林峰. 交流传动系统的控制策略[D].浙江大学,1997.[94]陈小红. 径向基函数网络及其在非线性控制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1996.[95]陈晓青. 高性能交流伺服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浙江大学,1996.[96]周宏甫. 六坐标工具磨床CNC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理工大学,1996.[97]王杰. 高精度交流伺服系统的新型控制策略[D].浙江大学,1996.[98]金连文. 手写体汉字识别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1996.[99]戴建荣. 胶片剂量仪软件开发及其在X线立体定向放疗技术中的应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6.[100]张虹. 并行计算机系统的用户界面研究与设计[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96.[101]朱群雄. 神经网络结构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及其在过程模拟与过程控制中的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1996.[102]张朝海. 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D].华南理工大学,1996.[103]侯昭胤. 神经网络辅助丙烷氨氧化催化剂设计[D].浙江大学,1996.[104]毕立群. 换热网络智能综合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D].北京化工大学,1995.[105]韦巍. 学习控制及其在机器人控制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1994.[106]金毅. 模糊集合论在生产计划和调度中的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1994.[107]蒋其友. 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及其在大型离心式压缩机故障诊断中的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1993.[108]黄崇福. 信息扩散原理与计算思维及其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D].北京师范大学,1992.[109]贾家麟. 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及其应用[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2.[110]杨冀宏. 人工智能技术在分离过程综合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1990.[111]钟勇. 人体胚胎视交叉微血管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0.[112]赵一举. 肺动脉高压辅助诊断[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89.[113]严晓光. 胶鞋模具CAD/CAM一体化技术的研究[D].华中理工大学,1988.[114]陈申. 连续搅拌反应釜(CSTR)计算机实时控制[D].浙江大学,1988.[115]朱善安. 电液控制系统辨识及实时控制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1987.以上就是关于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目录1. 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 (4)1.2 研究意义 (5)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5)1.4 论文结构 (6)2. 计算机网络基础 (8)2.1 网络协议栈 (9)2.2 数据链路层 (10)2.3 网络层 (12)2.4 传输层 (13)2.5 应用层 (15)3. 网络分类与组网技术 (17)4. 网络协议 (18)5. 网络安全 (19)5.1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 (21)5.2 加密技术 (23)5.3 入侵检测与防御 (24)5.4 网络安全策略 (26)5.5 计算机病毒与恶意软件 (28)6. 网络优化与性能分析 (29)6.1 网络性能参数 (31)6.2 数据包调度算法 (33)6.3 流量工程与QoS (34)6.4 网络性能模拟与测试 (36)7. 实例与应用 (37)7.1 网络应用案例研究 (39)7.2 分布式计算框架 (40)7.3 云计算网络 (42)7.4 IoT与机器通信 (44)8. 研究展望 (45)1. 内容综述在探讨计算机网络的毕业论文中,首先需要明确几个核心概念和术语。

计算机网络的核心元素包括资源的共享、通信的建立和管理、数据的安全传输等。

论文将围绕数据通信、网络协议、数据交换与路由、网络安全以及未来网络技术的发展等几大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

本论文旨在探索当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同时通过分析现存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方案。

研究这一领域的意义在于,它有助于理解底层网络的结构与性能,进而推动网络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并对培养未来网络工程领域的专业人才有重要的训练价值。

计算机网络概述与历史发展:简述计算机网络的演进过程,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网络特征和技术。

网络体系结构和基础协议:详细剖析网络开放系统互联(OSI)模型,并解释通信过程中用到的基础协议,如TCPIP协议族。

基于EVE-NG模拟平台的高可靠性企业网络设计与部署

基于EVE-NG模拟平台的高可靠性企业网络设计与部署

摘要为了更好的解决随着网络技术与网络设备的发展与更新,导致企业网络之前的设计与部署不足以支持当前企业网络的可靠性,通过分析现阶段主流企业网络拓扑的规划及其采用的相关技术,提出了当前主流保障企业网络高可靠性的网络部署方案。

应用了链路聚合、MSTP、HSRP、双机热备以及双出口配置等技术,完成了企业网络高可靠性的设计。

在EVE-NG的仿真模拟平台下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有效解决当前企业网络在可靠性上的部署中出现的问题,具有更好的网络扩容、网络硬件设备冗余、协议冗余和流量分担的优势,因此更加全面的提升了企业网络的可扩展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网络部署;EVE-NG;高可靠性;冗余;负载均衡AbstractIn order to better solve the development and update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network equipment, the previous design and deployment of the enterprise network is not enough to support the reliability of the current enterprise network.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mainstream network topology planning and related adoption Technology, put forward the current mainstream network deployment plan to ensure high reliability of the enterprise network. The technologies of link aggregation, MSTP, HSRP, dual-machine hot backup and dual-outlet configuration have been applied to complete the design of high reliability of the enterprise network.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nder the EVE-NG simulation platfor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solution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enterprise network deployment in reliability, with better network expansion, network hardware equipment redundancy, and protocol redundancy Beca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sharing traffic and traffic, the scalabil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enterprise network are more comprehensively improved.Key words:Network Deployment;EVE-NG;High Reliability;Redundancy;Load Balancing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 项目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2 项目研究中可靠性概述 (2)1.3 项目研究中可靠性现状 (3)1.4 项目研究中可靠性影响因素 (3)1.5 论文结构安排 (4)第二章相关技术概述 (6)2.1 EVE-NG模拟平台 (6)2.2 VLAN划分 (6)2.3 链路聚合 (7)2.4 MSTP协议技术 (7)2.5 HSRP协议技术 (8)2.6 EIGRP协议技术 (9)2.7 NAT协议技术 (9)2.8 IPSec VPN技术 (10)2.9 防火墙双机热备技术 (10)第三章系统需求分析 (12)3.1 企业网络高可靠性的典型拓扑设计 (12)3.1.1 企业网络接入层的高可靠性典型拓扑设计 (12)3.1.2 企业网络汇聚层的高可靠性典型拓扑设计 (13)3.1.3 企业网络核心层的高可靠性典型拓扑设计 (14)3.2 企业网络高可靠性硬件的选择 (14)3.3 企业网络高可靠性技术的选择 (15)第四章设计与实现 (16)4.1 划分VLAN及配置网关 (16)4.2 链路聚合 (19)4.3 MSTP (21)4.4 HSRP (21)4.5 EIGRP (24)4.6 NAT (25)4.7 防火墙双机热备 (27)4.8 IPSec VPN (28)第五章系统测试 (30)5.1 链路聚合测试 (30)5.2 MSTP测试 (30)5.3 HSRP测试 (31)5.4 EIGRP测试 (32)5.5 NAT测试 (32)5.6 防火墙双出口测试 (33)5.7 双机热备测试 (35)5.8 IPSec VPN测试 (37)第六章总结与展望 (38)参考文献 (39)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爱享文献_校园网络的规划与设计

爱享文献_校园网络的规划与设计

校园网络的规划与设计仲江园(北京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电大教务处,北京 100043)摘要:伴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网络应用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深入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网络时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校园网络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日益不可替代。

本文从校园网络应用需求出发,初步探讨了校园网络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建设方案和网络配置。

关键词:网络;建设;设计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8-0055-02一、网络设计的原则和目标校园网络的规划和设计是根据网络建设的目标进行需求分析,设计网络的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

网络的规划和设计过程是一个逐步优化的过程,在网络的生命周期中这个过程将重复多次,最终建成的网络能够适应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变化,为校园用户提供一个高效适用的网络服务平台。

校园的计算机网络设计必须适应当前的实际应用需求,又要对未来的应用变化留有可升级性,因此在设计网络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和目标:(一)成熟性在网络建设中,首选的网络技术一定是非常成熟稳定的技术,有些新出现的应用技术在尚没有大规模应用时,还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而这些不确定因素将会为网络建设带来不可预计的损失。

虽然新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实际应用,但是对于校园网络工程来说,工程本身并不是新技术的试验场,因此尽量采用较成熟、拥有较多案例的技术才是明智之选。

同时面对网络技术日益革新时期,可以采用试点的方式,缩小新技术的应用范围,规避技术风险,待新技术成熟后再进行大规模应用。

(二)可靠性网络的可靠性在规划设计网络时很重要,可靠性影响着网络的设计路线。

不同的行业拥有不同的可靠性要求。

在网络设计时,要获取行业的网络可靠性标准,根据标准确定实际使用需求。

在校园网络建设中,应对网络的结构、设备等方面进行硬件备份、冗余等可靠性设计,尽量避免系统的单点故障,并采用软件技术提供管理、控制手段和事故监控。

OPNET网络仿真技术及网络设计

OPNET网络仿真技术及网络设计

三、基于OPNET的水声通信网络 设计与仿真
三、基于OPNET的水声通信网络设计与仿真
1、建模:首先,我们利用OPNET的建模工具,根据实际水下环境的地理信息、 通信设备、信号传输路径等构建出水声通信网络的模型。
三、基于OPNET的水声通信网络设计与仿真
2、配置参数:在模型建立后,我们需要配置相关的参数,例如信号的传输速 率、信号的功率、噪声的功率等。这些参数的设置对于仿真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OPNET网络仿真技术及网 络设计
目录
01 一、OPNET网络仿真 技术介绍
02 二、OPNET网络设计
03 三、案例分析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设计已成为通信、计算机等领域的重要研究 方向。网络仿真是网络设计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它通过模拟网络行为,为网 络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其中,OPNET网络仿真技术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网络仿真 工具,本次演示将介绍OPNET网络仿真技术及网络设计。
四、结论
四、结论
本次演示介绍了水声通信网络的特点和挑战,并探讨了如何利用OPNET进行水 声通信网络的设计与仿真。通过建模、参数配置、仿真运行和结果分析,我们可 以对水声通信网络的性能进行全面的评估,为网络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这对 于提高水声通信网络的性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谢谢观看
一、OPNET网络仿真技术介绍
一、OPNET网络仿真技术介绍
OPNET(Optimized Network Engineering Tool)网络仿真技术是由 Caspell公司开发的一款网络仿真软件,它适用于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广域 网等领域。OPNET网络仿真技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网络行为,具有较高的 精度和可靠性。

网络系统仿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

网络系统仿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

网络系统仿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一、问题分析网络系统仿真设计是指模拟和评估现实中网络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过程。

虽然网络系统仿真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1 缺乏标准化和共享平台:目前网络系统仿真领域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共享平台,导致不同团队开展仿真研究时,往往面临数据不兼容、模型不一致等问题。

1.2 模型精确性问题:网络系统的复杂性使得仿真模型的构建变得十分困难。

目前的仿真模型往往会忽略一些细节或者作出一些假设,这可能导致仿真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1.3 效率与实时性问题:由于网络系统的规模庞大,仿真模拟会面临计算资源限制以及仿真时间过长的问题。

此外,网络系统仿真的实时性要求较高,但目前的仿真技术往往无法满足实时性要求。

1.4 环境难以模拟:网络系统的运行环境十分复杂,包括网络拓扑、链路状况、数据流量等多个因素。

目前的仿真设计难以真实地模拟这些环境因素,限制了仿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二、未来发展方向为了解决网络系统仿真中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标准化和共享平台的建设:建立统一的标准和共享平台对于促进网络系统仿真的发展至关重要。

这可以通过建立国际标准组织,制定统一的数据格式和通信协议,以及提供数据共享和交流平台来实现。

2.2 提高仿真模型精确性:为了提高仿真模型的精确性,需要加强对网络系统的深入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改进。

同时,引入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网络系统进行自动建模和优化,提高仿真结果的准确性。

2.3 提高仿真效率和实时性:针对网络系统仿真的计算资源限制和实时性要求,可以使用并行计算和分布式仿真技术,将仿真任务分布在多台计算机上进行并行计算,提高仿真效率。

此外,借助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仿真实时性。

2.4 加强对环境因素的模拟:为了更真实地模拟网络系统的运行环境,需要加强对环境因素的模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分析与设计研究
作者:钱真坤江芝蒙周思吉
来源:《数字化用户》2013年第27期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网络可靠性,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现代计算网络技术的可靠性要求,文章在简要介绍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研究现状及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从应用实践的角度对如何提升计算机网络可靠性展开初步探索,提出一些改进优化建议,旨在抛砖引玉,与大家交流,更好推进相关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可靠性;计算机网络;分析;设计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普及,网络已经逐步渗透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日常生活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程度也日益加深[1]。

在网络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护网络安全,使计算机网络运营免受外界不良干扰与破坏,始终如一的工作,为用户提供稳定可靠的网络运行环境,也成为广大用户日益关注的核心问题。

对此,很多专家也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将可靠性作为计算机网络设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探讨提升计算网络可靠性的设计原则,着力解决计算机网络设计中的问题不足,不断改善提升系统稳定相,确保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一、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研究现状
对于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研究,最早要溯源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专家Mr. Lee对电信网络交换系统的研究,因为网络部件发生故障导致电信系统的网络总传输容量大幅度下降,致使用户呼叫拥堵,出现大范围的电信交换网络瘫痪[2],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故障发生之初,Mr. Lee将其归结为网络链路故障,并提出网络可靠性的测度标准:连通性,这段时期的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研究主要集中于电信系统。

随着计算机网络软硬件技术的日益发展,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研究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将网络可靠性研究由连通性转向可靠性,在计算机网络进程日益加快和普及的今天,网络系统可靠性也逐渐成为可靠性研究领域的重点,在诸如电力、物流、交通、运输、电路等网络系统中都涉及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研究,后者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计算机网络可靠性分析方法
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研究中,对网络可靠度的计算也一直是难点,很难找到一般性的计算方式。

目前,针对计算机网络可靠度的计算,主要有精确算法和近似算法两种,前者主要用于中小型网络或具有特殊拓扑结构的网络,在具体实践中,主要有状态枚举法、因子分解法、不交积和法、容斥原理法和状态空间分解法等。

以状态枚举法为例,该算法的主要思想枚举出在规定条件下,网络正常运行时的所有互斥事件:,,以此计算网络可靠度Re,对应的公式如下:Re=
图1 网络结构图2 枚举网络状态
图1给出了一个简单的网络例子,只有符合图2所示,才能将限制条件下所有网络状态枚举出来,进而计算网络可靠度,对于二态网络,如果网络中存在m条链路,则状态数量为,即使用枚举法计算网络可靠度的复杂度为0()[3],对于大中型网络而言,随着网络链路的增加,网络状态数量以及可靠度计算复杂度则会呈指数级数增长,导致计算非常困难。

除了该方法以外,因子分解法、不交积和法、容斥原理法和状态空间分解法等方法也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中容斥原理法在网络规模较大时的计算效率较低;不交积和法,应用最小路集的并来表示网络可靠度,并将这个并转化为互不相交项的和,以此提升网络可靠度,在网络中的不交积和数量较小时,计算效率较高,产生的误差也相对较小;因子分解法,使用该方法时需要对网络进行不断处理;状态空间分解法,相对来说,该方法在计算网络可靠度时,其性能明显优于容斥原理法。

总体来说,这些方面各有特点,但在计算中大型网络时都存在问题不足,对于后者也常常使用近似算法加以分析。

对于大中型网络,其可靠度计算常常采用近似算法,施以牺牲精确度来降低计算的复杂度和难度,常见的网络可靠度近似算法有:上下界法、图变换法和模拟法,各种算法思想也各具特点:上下界法,主要应用网络的上下边界值来近似确定网络可靠度的精确值;图变换法,算法的主要思想在于按照某种规则简化网络后再计算可靠度;模拟法,主要采用仿真技术计算网络复杂度,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蒙特卡罗法及包含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算法等在内咋智能算法。

相较精确算法,近似算法更适用于大规模网络可靠度的计算。

三、计算机网络可靠性设计策略
(一)设计原则
对于计算机网络系统,可靠性整个网络系统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前提与基础,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了单位内外部信息的准确及时交互[4],任何偏差故障都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损失,网络系统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功能的发挥,保障网络系统稳定性也成为整计算机网络得以正常运行的前提。

计算机网络系统可靠性,即网络系统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在规定条件下保持正常运行的能力,因而网络可靠性设计原则也是对设计过程中工程经验的充分总结,具有科学、合理及系统化特征,也是计算机网络规范化建设中必须严格遵循的原则。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设计原则具体表现如下:余度设计和容错技术,保证在单机发生故障时,后备机能够顶替其功能作用;结合考虑新技术的使用,应适度采用超前技术与设备,使计算机网络设计具备良好的兼容性与扩充能力;统筹兼顾全生命周期费用,力求使系统达到最佳的性价比,充分考虑网络的投资建设成本;在产品选择上,应结合现有实际条件,选择那些质量优秀,具有良好声誉的网络产品,且这些产品都能够满足系统可靠性设计需求,严格遵守相关计算机网络规范,满足国内外标准要求;定期检查维护,将系统自动检查与人工检查相结合,尽量避免各种系统故障,使计算机网络具有较高的系统稳定性。

(二)硬件设计
计算网络正式运营以后,各种数据不断进出入主机系统,主机性能是否可靠也成为影响计算机网络能否得以稳定运行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主机设备都具备高扩展性、高可靠性及高可用性特征,需充分满足网络可靠性需求。

总体看来,网络系统中的设备,其可靠性要比主机子系统更高,后者可靠性主要采用容错、集群、冗余、备份、热插拔等技术加以实现,对于主机硬件可靠性的维护,可采用如下两种方式:双主机热冗余,使用两台服务器作为工作主机,在正常情况下两台主机同时提供网络服务,并相互监管,当一台主机出现故障无法正常工作时,另一台主机及时接管其工作任务,继续支持信息的有效运作,从而保障系统能够不间断运作,但这也会增加正常运转主机的负担,需将故障机器尽快修复;双主机热备份,同样使用两台主机,一台作为工作主机,一台作为备份主机,在正常情况下,工作主机提供正常的网络支持,备份主机监视工作主机的运行情况,当工作主机出现异常无法工作时,备份主机会及时接管其工作继续运行,保障系统稳定性,当工作主机恢复以后,管理人再将备份主机的工作切换回工作主机,备份主机继续发挥监视功能。

(三)软件设计
据IDC统计,计算机网络可靠性问题中的70%来自于系统内部,这也致使与局域网联系的计算机面临严峻的系统可靠性问题,对此可通过建立立体的网络拓扑结构提升系统可靠性,对应的方案设计如下图所示:
图3 立体安全解决方案拓扑
1.安全隔离防护,通过防火墙设置可以在机群与局域网、以及互联网之间建立一道可靠的保护屏障,这也使得所有与机群交互的信息访问,必须先与防火墙规则相匹配,合乎要求的才能访问机群,大大提升了机群的安全性,改善了机群的可靠性;
2.网络访问控制,通过防火墙设置只向合法的计算机开放访问权限,从根本上阻断了攻击路径,降低了系统的安全风险;
3.节点映射,端口映射是保证可靠性的又一项关键技术,采用目的地址转换方式有效隐藏了机群内部网络信息,当机群对外访问端口改变时只要修改映射即可,还有通过对接点映射实现直接访问。

当然,除了防火墙技术的有效使用以外,还需要结合使用其他技术,防火墙在保护机群安全方面具有被动、静态的特征,所提供的安全级别相对较低,往往需要与入侵检测系统配合使用,再辅以SKVM、机群监控的管理,将全面提升系统可靠性。

对于检测系统,主要包括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和主机入侵检测系统两种,前者主要通过侦听特定网段的数据包实现实时监视,后者能有效弥补前者的扫描盲区,形成互补,全面保护主机和网络安全。

四、结语
截止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公认的主流技术,并得到广泛应用,是实现企业信息化与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对于结构规模化、异构程度高的现代计算机网络,可靠性是保障其功能得以有效发挥的前提与基础。

本文结合企业应用实践,在简要介绍计算机网络
可靠性相关概念及其计算方式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网络可靠性设计原则,着重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对如何提升网络可靠性展开初步探索,希望进一步提升计算机网络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晓杰.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10):990-994
[2]陈霜霜.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研究与探讨[J].科技信息,2011(12):136-137
[3]彭沙沙.计算机网络安全分析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2(02):109-116
[4]唐忠.双机容错服务器解决方案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1(08),105-1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