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的变迁

合集下载

西洞庭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介绍!

西洞庭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介绍!

西洞庭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介绍!游览路线:汉寿西洞庭湖简介------青纱帐------绿岛仙草-----黑杨林------杨幺水寨------杨幺点将台--------洞庭烟云---------鸳鸯绿岛-------码头汉寿、西洞庭湖简介:汉寿历史源远流长,建县1800年来,县名屡改,区域也有伸缩。

春秋战国属荆楚之地,秦代属黔中郡,西汉为索县地,东汉阳嘉三年(公元134年)改名为汉寿县。

“汉”指汉王朝,“寿”是指长久之意。

汉寿地理位置优越,处洞庭湖南岸,东近省会长沙,西靠常德市区。

古为“西楚唇齿、云贵门户”。

如今,来汉寿交通也十分方便,319国道和1851省道及长张高速横贯县境,县境内有“太子庙”和“军山铺”两个高速出入口;石长铁路连接枝柳与京广两线在境内设站;水道接沅澧两水入洞庭湖通江达海;离县城60公里的常德机场能为八方宾客提供便捷的空中服务。

汉寿总面积2034平方公里。

除汉族以外,还有回族、维吾尔族等十余个少数民族。

总人口78万。

汉寿同时也是中国南方最典型的鱼米之乡。

有享誉国内外的“中国甲鱼之乡”、“中国苎麻之乡”、“中国珍珠之乡”、“中国黑杨之乡”、“中华诗词之乡”的美誉。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合云梦、三湘、青草、七泽,湖面辽阔,跨湖南湖北二省,自唐称八百里洞庭。

湖域面积有4350平方公里。

洞庭湖因水而闻名天下。

它接纳湖南省湘、资、沅、澧和长江流域松滋、太平、藕池之水。

是吞吐长江洪峰的湖泊,也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集水、蓄洪湖盆。

洞庭之名起始于春秋战国,因湖泊中有洞庭山而得名。

又因其名应用最盛而沿用至今。

洞庭之名取之为神仙居住的洞府之意。

这就是洞庭湖名称的由来。

由于自然变迁,现在的洞庭湖分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三部分。

我们现在游览的是位于汉寿县境内东部的西洞庭湖。

主要特点是“水涨为湖,水落为洲”。

这里物产丰富,湿地自然风光优美,处处是景,景景成诗,是游山玩水、开展生态旅游的最好去处。

远古时期,屈原、李白、杜甫、刘禹锡等都曾在此游历,留下了许多歌咏西洞庭湖的不朽诗篇。

洞庭湖演变机理及地貌临界特征分析

洞庭湖演变机理及地貌临界特征分析

洞 庭 湖 演 变 机 理 及 地 貌 临界 特征 分 析
胡 旭 跃 , 利 军 程 永 舟 , 昔 春2 马 , 黎
( . 沙 理 工 大 学 水 利 工程 学 院 , 南 长 沙 4 0 1 ; 2 湖 南 省 水 利 水 电勘 测设 计研 究 院 , 南 长 沙 4 0 0 ) 1长 湖 1 14 . 湖 107
响 湖泊 演变 的因子发 生 改 变 以后 , 泊 将 做 出 相应 的 湖 响应 。对 于这些 响应 , 不 能准 确 进 行 预 报并 及 时采 如 取措 施 , 将会 给经 济社 会带 来损 失 。 因此 , 须对 认识 必 和 分析 湖泊 演变 机理 引起 足够 的重 视 。 目前 研究 洞庭 湖 这种 过水 型湖 泊变 迁 的专 著 不 多 , 关 内 容 多 出 现 相
I 1 水 沙 输 出变 化 对 洞庭 湖 演 变 的 影 响 .
I 1 I 对 洞庭 湖 湖 口输 出水 沙 的 影 响 . .
统 计 分析 城 陵矶 实 测 流量 及 泥沙 资 料 可 知 , 庭 洞 湖 出 口年 径流 量 、 年输 沙 量 在 长 系 列 的 年 际 变化 中呈 逐年 减少 趋 势 。1 5 9 1—2 0 0 4年 , 出洞庭 湖 的容 积 呈逐 渐 减 小 趋 势 , 位 越 低 , 指 水 容 积相 差越 小 ; 反之 水位 越高 , 积相差 越 大 。姜 加 虎和 容 黄 群根 据 17 18 9 4,9 8年 和 19 9 8年 洞 庭 湖 12 0 水 :50 0 下地 形资 料 , 结合 洞 庭 湖上 下 游 水 位落 差 较 显 著 的 实 际情况 , 不 同高程 、 同水位 下 的湖泊 面积 和容 积 对 不 进行 了量 算 , 分析 其演 变特 征 , 示洞 庭 湖湖泊 调 蓄能 揭 力 的变化 过程 。

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措施

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措施

课程:环境经济学班级:xx题目: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措施——利用生态学思维组员: xx(14%)目录1、洞庭湖简介(图1-1和1-2) (4)2、洞庭湖的作用(图2-1和2-2) (5)2、1生态服务功能 (5)2、2具有超强的调蓄洪水和气候调节功能 (5)2、3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舒适性服务 (6)2、4分解、转移、容纳经济活动的副产品 (6)3、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变化 (6)3、1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具体过程 (6)3、1、1水域面积的演变(图3-1) (6)3、1、2水文环境的演变(表1) (7)3、1、3质质量演变 (7)4、洞庭湖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8)4、1围湖造田(图4-1) (8)4、1、1围湖造田的具体影响 (9)4、2三峡工程 (13)4.2.1三峡工程的具体影响 (13)4.3外来生物 (13)4、3、1外来生物的具体影响 (14)4、4工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14)5、洞庭湖生态系统的分析 (15)6、治理措施 (16)6.1 加强湖区蓄洪能力建设 (16)6.2 加强生物灾害防控 (16)6.3 加强长江及四水上游生态建设,开展绿化生态工程 (17)6.4 调整湖区工业企业结构,控制工业污染 (17)6、5加强法制工作,强化执法力 (17)7、总结与建议 (18)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措施——利用生态学思维摘要:洞庭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景观生态系统之一,自然资源丰富。

由于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洞庭湖调蓄容积减少、洪水水位不断抬升,江湖关系改变。

在加重湖区防洪负担、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的同时,也降低了湖泊水体对各种污染物稀释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导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由于气候干旱化,加之三峡水库蓄水影响,导致洞庭湖入湖水量季节性减少,湖区水位下降,干旱期延长,同时三峡工程的螺钉也对洞庭湖的水质造成影响;四十三种植物入侵,造成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下降、湿地生态环境退化;与此同时,工业污染和水灾等一系列其它因素也在对洞庭湖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些结果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将强对洞庭湖的生态环境的保护迫在眉睫。

高二地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图是广东省城市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省北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比南部低,其主要原因是()A.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B.矿产资源短缺,能源匮乏C.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低D.少数民族聚居,开发较早【答案】A【解析】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一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体现了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该省北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比南部低的原因就是影响工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结合中国区域地理的知识可知,广东北部属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是制约北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城市化水平比南部低的原因。

故选A。

【2】该省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是()A.以旅游业为主B.以重工业为主C.以出口加工工业为主D.以金融、服务业为主【答案】C【解析】该省经济发达地区就是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最早开放地区,主要是外向型经济,以出口加工工业为主,珠三角工业基地在我国四大工业基地中是以轻工业为主,目前该省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还没升级到以金融、服务业为主。

故选C。

【3】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珠三角工业区由此受到的冲击较长三角工业区更大,主要原因为其()A.以外向型为主的工业结构B.位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C.邻近港澳台地区的特殊位置D.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答案】A【解析】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最早开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主要是外资推动,工业结构以外向型为主,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必然会冲击在华的外资企业,因为珠三角工业区比长三角工业区开放早,当时政策更优惠,所以吸引的外资更多,外向型为主的企业比重更大,受到的冲击也会更大。

故选A。

【考点】该题考查工业化与城市化。

2.不同地区民居特征可以反映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

四合院是北京民居建筑的代表,保护四合院意义不仅仅是保护老房子,而是保护一种优秀文化传统。

回答小题。

【1】关于四合院的叙述,正确的是A.四合院的四面围墙,体现了身份地位B.坐北朝南的正房为主人居住的房间C.四合院的最大优点是冬暖夏凉D.四合院的形成与北方地区的气候无关【答案】B【解析】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一种安逸、消闲、清静的日子,享受家庭的欢欣、天伦的乐趣,A错误;冬天四合院建筑夹墙内可以作暖墙,而且正房较高可以挡风,所以冬天不会太冷,但并不是不冷,C错误;四合院的形成与北方地区的气候有关,D错误;答案选B。

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变迁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

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变迁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

的研究,我们很容易发现洞庭湖湖体自 产生后经历了由小
变大 、 由大变小 、 由小逐步扩大的变迁轨迹。 首 再 先我们应
该说明的一点是人类 赖 以生存的 自然环境 是一个变 化着 的 系统 , 在这样 的前提下 , 洞庭湖湖体的产生与燕山运动 、 马 喜
洞庭 湖湖体面 积变迁第一 阶段 : 长阶段 , 成 由小变 大。 据历 史资料记 载 , 汉 以前 , 云梦泽 方九百 里 , 秦 古 面积近 2
第4 期
吴忠才 : 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 变迁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
8 7
l世纪后期, 9 由于入湖泥沙淤积、 高洲围垦、 并垸合流等自 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使洞庭湖开始重蹈云梦泽衰落
消亡的覆辙 , 面积开始萎缩 。 14 年解放时, 到 99 洞庭湖面积 为 45 3 0平方公里 ( 当城陵矶水位 为 3 .米 时 , 同 ) 35 下 。据 15  ̄17 年实测 资料 , 96 97 平均 每年进入 洞庭 湖泥沙的四分 之三沉积在洞庭湖 内, 均每年淤高 32m, 平 . c 大水 之年可达 4c . m。近 10多年洞庭湖 面积与容积发 生了很大变化 ( 6 0 详
面扩 大到方五百里。
洞庭 湖湖体面 积变迁第二 阶段 : 熟阶段 , 成 鼎盛 时期。
到唐 宋时期 , 古云梦泽逐 渐解 体 , 荆江水位进 一步抬升 , 使 洞庭 湖横 亘七八百 里。公元 14 5 2年后 , 逐步形成 了荆 江大 堤、 荆江河槽和湖北江汉平原 , 长江水不再 向江汉平 原分 流
万平方公里 , 而洞庭湖只是原巴丘湖的一个小湖泊 , 方二百
六十里 。随着湖盆下沉 , 江洪水南 移 , 荆 大量洪水夹 杂着泥 沙拥 入云梦泽 , 到魏晋南北 朝时期 , 云梦泽被 淤成 三 、 四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洞庭湖的变迁 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的文字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目前的洞庭湖,包括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三大湖泊及穿插于其间的密集河网,南有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汇入,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1959年调弦口封堵以后为三口)接纳长江分泄的来水来沙,通过洞庭湖调蓄后在城陵矶注入长江。

1、面积与容积的变化 据资料记载,1852年洞庭湖天然湖面近6000平方公里。 由于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影响,至1949年湖面缩小为4350平方公里,容积293亿立方米(按城陵矶水位33.5米计,下同)。此后30年间,由于大规模开发和垦殖等原因,湖面与容积迅速缩小。20世纪80年代之后,情况得到控制。 至1995年,实测湖面为2623平方公里,容积167亿方米。

2、入湖泥沙淤积量 据水文资料统计,洞庭湖多年平均(1956至1995年)入湖年输沙量为1.67亿吨,其中1.32亿吨来自长江的入流,0.3亿吨来自湘、资、沅、澧四水。由城陵矶注入到长江的年均沙量为0.43亿吨。由此所得洞庭湖年均泥沙淤积量约1.24亿吨。 洞庭湖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底平均淤高了1.7米,年均淤高3厘米多,淤积最厉害的澧水尾的七里湖最大淤高13米,完全淤积成了平原,作为湖泊从版图上彻底消失,半个世纪以来,洞庭湖区淤积而成的洲土面积将近2000平方公里,湖面因此迅速萎缩,湖容急剧下降,调蓄洪水的能力只有初期的56%。

3、洞庭湖的人工围垦 在湖区的浅滩荒州上围成的民堤堤内洲滩经过耕作,渐渐变成肥沃的良田熟地,范围大的有几万亩,小的也有几千亩,里面有村庄、集镇,看上去与普通的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村庄并无不同,这种地方,在湖南、湖北的平原湖区叫“垸”。这种民垸,到20世纪40年代,最多时仅湖南部分就将近1000处,垸堤总长6000多公里。 1949年后,由于修堤并垸,进行围垦,以扩大耕地面积,仅五十年代,洞庭湖即萎缩了1209平方公里。20世纪6、70年代,在“以粮为纲”“人定胜天”的旗号下,湖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围湖垦田活动,湖面不断蚕食。原来位于湖滨的常德、澧县、安乡、益阳等城市,现在距湖远的已有十余公里,近的也有三四公里。 人工围垦的结果是侵占了水面,降低了防洪蓄洪的能力,导致水灾频繁发生。

4、水患治理举措 鉴于洞庭湖这一长江的天然调蓄水库的蓄洪能力下降,水灾频繁发生,如何延缓它日趋萎缩以至消亡的过程?必须汲取教训,不能继续与湖争地、围湖造田,有必要采取退田还湖措施,但也不能不讲条件地一律“废田还湖”,毕竟洞庭湖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75米,水库总容量393亿立方米。汛期防洪限制水位145米,预留的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相当于现在洞庭湖容积的1.33倍,到2010年全部建成后,可削减长江洪峰,使荆江防洪标准由不足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保护荆江南北1500万人口和2300万亩耕地,防止在遭遇千年一遇或类似1870年洪水时大量人口的毁灭性伤亡。 洞庭湖的变迁图 来自《湖南省地图册》的变迁图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解放前的洞庭湖 这是根据1957年“地图出版社”(上海)根据抗日战争前的申报地图绘制的洞庭湖地图。

从这幅图来看,当时洞庭湖水域面积北至华容(三国故事中著名的“华容道”),南至益阳市,西接常德市,东压京广铁路线,还可以称得上“八百里洞庭湖”,不愧受范仲淹的名句: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图中的洞庭湖与长江的关系也非常复杂,水网交错,可以依稀想见当年曹操从赤壁退兵之时,误入洞庭湖,不知何处是入口,何处是出口的情景了。

这些水网,对曹操来说非常头疼,但是对此地的居民来说,却是救命之物,君不见如今之洞庭,只剩下城陵矶一处水口与长江相接,当雨季到来,怎么会有不发洪灾的道理?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4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七十年代末的洞庭湖 这是“地图出版社”1979年绘制的洞庭湖地图。 经过多年的“围湖造田”,洞庭湖已经面目全非,大家如果细心观察,会发现“洞庭湖”这三个字,都已经仅仅只标在岳阳以西硕果仅存的“大片”水域上...

原来南边的大片湖沼,更加七零八落,被陆地侵蚀得不成形状,甚至大片成为“季节湖”(图中画虚线的水域)。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5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如今的洞庭湖 这是中大信息传播有限公司2000年绘制的洞庭湖地图(湖南地图出版社出版)。

除了所谓的“东洞庭湖”,正个洞庭湖已经不再是一个大湖,而更像是一串湖泊群。古代的云梦泽化而为三,一洞庭,二鄱阳,三为湖北境内几个大湖,如今的洞庭湖,又要重蹈云梦泽的过去吗?

原来是水的地方,现在住着人、种着田,水来了,来多了,往那里装?宋朝的时候,有人向王安石开玩笑,如果把八百里梁山泊的掘渠水引走,就可以造出八百里良田。王安石初听觉得很好,但马上问:那么梁山泊里原来的水放到那里去呢?开玩笑的人说:再挖一个八百里的水池不就成了!

Google地图中的洞庭湖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6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关于洞庭湖历史变迁过程 提要:关于洞庭湖的历史变迁过程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取得共识。本文认为,今洞庭湖地区在先秦两汉时期尚处于河网沼泽平原阶段,没有形成大型湖泊;进入魏晋南朝隋唐时期,今洞庭湖地区的湖泊水体得到快速扩展,唐后期至清前期。今洞庭湖地区的湖泊水体面积处于全盛阶段;自清中期以来,随着长江来沙量的日益增加,湖泊进入明显的萎缩阶段。历史时期洞庭湖的形成与变迁主要取决于洞庭湖区的沉降速度和长江干流的来沙量。 关键词:洞庭湖 变迁 历史过程 关于洞庭湖的历史变迁过程问题,目前学术界还存在较严重的分歧,远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代表性的意见有二,一是张修桂先生的观点,一是卞鸿翔先生的观点。 张修桂先生认为,从全新世初到公元3世纪,今洞庭湖地区属于河网交错的平原;4世纪至19世纪中叶,洞庭湖处于沉降扩展之中;19世纪中叶以来,洞庭湖则处于不断的淤塞萎缩之中①。张修桂的观点得到学术界大部分人的认同。而卞鸿翔经过研究,对洞庭湖的历史变迁过程提出了很不相同的看法.他认为,全新世初期,洞庭湖区属于平原水网景观;全新世中期,洞庭湖重新扩大;先秦两汉时期(距今约4000年至公元3世纪),洞庭湖已形成江湖连通的浩淼大湖;魏晋南朝时期(公元3世纪初至6世纪),洞庭湖开始受到分割与缩小;唐宋时期(公元7世纪至13世纪),洞庭湖水面积进一步缩小;元明时期(公元13世纪至17世纪中叶),洞庭湖水面积不断扩大而湖盆日益淤浅;清代初、中期(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洞庭湖处于一个由大到小的逐渐萎缩阶段;晚清、民国时期(19世纪中叶至1949年),洞庭湖有过多次缩小与短暂扩大;1949年以来,洞

庭湖面进一步缩小②。卞鸿翔的观点也得到一部分人的认同。笔者以为,张、卞二人对洞庭湖的开始阶段(全新世初)和最近阶段(19世纪中叶以来)的看法基本上

①张修桂:《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载《历史地理》创刊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按:下引张修桂观点皆出此文。不另注。 ②卞鸿翔等:《洞庭湖的变迁》,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年,第43—93页。按:下引卞鸿翔观点皆出此书,除少数必须注明处,不另注。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7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接近,分歧主要产生在全新世中期至19世纪中叶的5000—6000年中。因此,笔者这里只就张、卞二人的分歧时段在二人的研究基础之上通过分析有关文献资料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以使洞庭湖历史时期的变迁过程能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轮廓。

一 先秦两汉时期(距今6000年—公元2世纪):河网沼泽平原阶段 建国以来,洞庭湖区范围内各县,尤其是位于湖区中心的沅江、南县、安乡等市、县的漉湖、钱粮湖、大通湖一带,有不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③。例如,沅江市漉湖西面的南金山遗址位于一片地势稍高的湖洲上,其新石器时代文化层距地表2米,厚0.3米左右;而大通湖农场的各个分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多在地表以下5—7米。我们知道,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在选择居住地的时候有个重要特点,就是喜欢选择在河流旁边的二级阶地上居住,这样既利于生产、生活用水,又可以避免遭受洪水的袭击,还能够方便交通往来。因此,单从今洞庭湖区中心地带分布有众多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这一点,我们就大体可以知道当时的洞庭湖地区应当不存在一个浩淼的巨大水体。因为,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尚不知道建造堤防设施防洪,如果当时真存在一个多条大河交汇形成的浩淼的巨大水体,那么,靠近这个巨大水体的边缘居住将是很不安全的,而选择其中心地带居住,更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通过对先秦两汉时期的一些文献资料的综合分析也可以证实这一点。 关于可能的平原景观文献材料: 《庄子·天运》: 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 《庄子·至乐》: 咸池九韶之乐,张之洞庭之野。

“野”(古文本作“野”)在先秦时代,既可指郊外④,也可指偏鄙之区⑤。因此,庄子(约前369年一前280年)所谓“洞庭之野”者,有可能是指今洞庭湖一带的平野景象,也有可能是指当时位置偏远的洞庭地区。

③据邓企华、肖皓夫编著《沅江风情画》(广州出版社,2000年)及湖南省博物馆提供的有关资料。 ④按:《说文》:“野,郊外也。从里,予声。茔,古文野,从里省,从林。” ⑤按;《公羊传·桓公十一年》何休注:“野,鄙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