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的三个故事

辩证法的三个故事
辩证法的三个故事

一.赶考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二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打伞。

这二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第二天秀才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有备无患吗?”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才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但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一样,更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存在着“逼真”和“失真”的差别,其原因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制约着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因素有:一是立场不同;二是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三是知识构成不同。在《赶考》故事中,同是秀才的二个梦,算命先生、客店老板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梦,这主要是算命先生、客店老板的主观因素:思维方法、人生态度不同所造成的。算命先生解梦是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和消极的人生态度看问题:高墙上种菜是白费劲,戴斗笠打雨伞是多此一举;应放弃考试.客店老板是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看问题:墙上种菜是“高种”,“种”与“中”同音;戴斗笠打伞是说明有备无患,“打伞”是“举”;联系两个梦是“中举”;应积极考试。人生在世,积极的人生态度尤其重要,这不仅是客店老板得出建设性结论的,也是秀才最后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中了个探花的重要原因。在人生的航程上,有顺风、逆风。面对逆风,消极、悲观者抱怨风,乐观、空想者希望风向改变,积极、现实者则调整风帆。

二. 分粥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不够。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但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

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当各个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有全新的功能;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而一切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做准备,质变就不会发生。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基本形式有两种:第一,由于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引起质变;第二,数量不变,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方式和结构上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分粥》故事中,同是七人分一桶粥,有抓阄分粥、推选分粥、委员会分粥、轮流分粥四种分粥方案。谁分粥,谁先拿粥,前三种分粥方案是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没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每周饱一次、腐败粥、凉粥。只有最后一种方案,只是改变了分粥者拿粥次序,就是改变了拿粥的排列方式,分粥者不是先拿粥,而是最后拿粥,各个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终于实现了完全公平公正公开,达到了良好的意愿,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这正是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方式的体现,这种质变,也是制度创新、体制创新。

三. 选择

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

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要火了。

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

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抉择将决定我们三年后的生活。我们要选择接触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趋势,从而更好地创造自己的将来。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万事万物是变化发展的,每一个事物都有由其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的过程。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因此,我们分析一个事物不仅要观察它的现状,还需要了解它的过去,预测它的未来。对人生来讲,了解过去,把握现在,预测未来,应该选择正确的人生目标,树立人生理想,以实现人生价值。在《选择》中,美国人“过去”爱抽烟、

法国人“过去”爱浪漫、犹太人“过去”善于从事经商。“现状”是三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三个人根据“过去”,把握“现状”做出选择:美国人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只有犹太人做出的选择是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后,他们的“将来”产生了三种不同的结果:美国人一事无成,法国人三个孩子(一个将要出生),犹太人生意增长了200%。同是住监三年,同样的选择机遇,美国人、法国人选择了满足于享受,没有从长打算;而犹太人选择了创造财富,从长计议。美国人、法国人与犹太人的人生价值、人生意义迥然不同。这就告诉我们,要了解事物的“来龙”,以深刻理解事物的现状;要看到事物的“去脉”,以正确把握当前的行动,我们的思想不仅要随时跟上不断发展的事物,而且要想到事物发展的未来,确立人生奋斗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理想作为思想观念和价值目标,形成人们自觉行动的动机,成为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正确的人生理想,使人们正确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我们要学会抓住机遇,把握有利时机,发展自我,在实践中展现人生价值。

18个经典培训故事

故事一: 曾经有个小国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壁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 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 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故事二: 陈阿土是台湾的农民,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攒了半辈子的钱,终于参加一个旅游团出了国。 国外的一切都是非常新鲜的,关键是,陈阿土参加的是豪华团,一个人住一个标准间。这让他新奇不已。 早晨,服务生来敲门送早餐时大声说道:“GOODMORNING SIR!” 陈阿土愣住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自己的家乡,一般陌生的人见面都会问:“您贵姓?” 于是陈阿土大声叫道:“我叫陈阿土!” 如是这般,连着三天,都是那个服务生来敲门,每天都大声说:“GOODMORNING SIR!”而陈阿土亦大声回道:“我叫陈阿土!”

但他非常的生气。这个服务生也太笨了,天天问自己叫什么,告诉他又记不住,很烦的。终于他忍不住去问导游,“GOODMORNING SIR!”是什么意思,导游告诉了他,天啊!!真是丢脸死了。 陈阿土反复练习“GOODMORNING SIR!”这个词,以便能体面地应对服务生。 又一天的早晨,服务生照常来敲门,门一开陈阿土就大声叫道:“GOODMORNING SIR!” 与此同时,服务生叫的是:“我是陈阿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交往,常常是意志力与意志力的较量。不是你影响他,就是他影响你,而我们要想成功,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影响力,只有影响力大的人才可以成为最强者。 故事三: 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 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 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 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 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 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1)

孔融让梨 孔融是汉代着名的文学家,他从小就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的兄弟很多,他在家排行第六。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一篮特别鲜美的梨子放在桌子上,一家人围着桌子坐下,准备吃梨。爸爸对孔融说:“孩子,你给大家分分梨吧!” 四岁的孔融站了起来,他来到桌边,踮起脚,先拿起了一个又大又圆的梨,放在鼻子前闻了闻,然后双手捧着送到了爸爸面前;又拿起一个黄澄澄的大梨,欢快地来到妈妈面前递给妈妈,接着,他把篮子里又大又好的梨一个个地挑出来送到哥哥们的手中。最后,孔融拣起了最小的一个梨,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的!” 曾参教子 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他很有学问,而且非常讲信用,总是说到做到,也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儿子曾申。 一天,曾参妻子要上街办事情,曾申很想和妈妈一起去,就缠着妈妈非要跟着去。曾申的妈妈这次出门要办许多事情,又想早点回来,就对曾申说:“乖儿子,听话,好好在家玩。妈妈上街回来,杀了那头猪给你吃。”孩子很

久没有吃到肉了,听妈妈说要杀猪给自己吃,破涕为笑说:“妈妈,你去吧!我在家里玩,等你回来杀猪。” 妈妈走后,孩子跑到后院书房,摇着曾参的胳膊说:“爸爸,有肉吃啦!”曾参放下书,奇怪地问:“哪来的肉?”小儿子乐哈哈地回答道:“妈妈说,她上街回来就把家里的猪杀了,我们不就有肉吃了么?”小儿子说着,仰着小脸,天真地问:“爸爸,这是真的吗?”“当然是真的!走,咱们磨刀去,你妈妈回来,正好杀猪。”小儿子高兴地跳起来。 曾参的妻子从集市回来,远远就听见猪的叫声,以为家里出了什么事情,赶紧跑进院子。只见丈夫满头大汗地捆着猪,儿子拿一把雪亮的刀子等在一边。她慌忙上前,拦住曾参说:“这头猪这么小,还没喂肥,怎么能杀呢?”曾参擦着额头上的汗水,不解地问:“你不是亲口对儿子说,要杀猪给他吃么?”妻子笑着说:“你怎么和孩子一样见识,说杀猪就杀猪。我当时被儿子缠得没办法,哄他的呀!何必当真?” “你怎么能哄骗孩子呢?”曾参收起了笑容,严肃地对妻子说:“孩子小,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他都有影响。你今天骗了他,他以后也会学着你的样子去哄骗别人。再说,你在孩子面前说了假话,他很难再相信你的,以后还怎么对他进行教育?” 妻子听曾参说的话很有道理,也只能答应杀猪了。 鲁班学艺 鲁家湾有个鲁木匠,鲁木匠有个儿子叫鲁班。鲁班从小爱学习,爸爸做了个大柜子,他就照着做了个小柜子,爸爸做了条大板凳,他就照着做了条小板凳。鲁班十岁时,就能做什么象什么了,爸爸欢喜,妈妈欢喜,邻居见了都夸奖。有个邻居劝他爸爸说:“鲁班这孩子心灵手巧,你就让他学点手艺,跟你做个帮手吧!” 他爸爸说:“我的手笨,跟着我能学出什么好手艺来!我叫他跟那手艺强的人学去!” 鲁班十二岁了,有一天,爸爸牵出一匹马,拿出一包银子,对鲁班说:“孩子,你爹苦了一辈子,积了这点钱。你就用它做路费,骑上快马,到终南山去找出名的木匠祖师学手艺吧!” 鲁班背好包袱,骑上快马,一连跑了九十九天,翻过了九十九座大山,渡过了九十九条大河。一天,来到了终南山。他爬上山顶,看见三间草屋,推门进去,看到满地是锔子、斧头;再一看,床上睡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呼噜响得象打雷。鲁班想:这人一定是木匠祖师了。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唯物辩证法复习

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联系着(事物之间);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个世界)方法论: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先于人类产生,是客观的;人为事物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也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PS: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方法论:我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反对只看到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4、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1)相互区别:①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③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PS 注意这一方法论的分解: (1)整体原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部分原理: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其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

三个经典寓言故事道理

三个经典寓言故事道理 我们都知道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其实蕴含着许多丰富的人生哲理,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阶段,多阅读些经典寓言故事是有益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3个经典寓言故事道理,希望大家喜欢! 3个经典寓言故事道理篇一 一个年轻人找到智者:老师,我觉得自己什么事也干不好。没有人看重我,我该怎么办? 智者说:我很同情你的遭遇,但不能帮你,因为我必须先处理好自己的问题。如果你愿意帮我,我就可以很快处理好自己的问题,然后也许就能帮你了。年轻人犹豫着答应了。 于是智者将一枚戒指交给年轻人,吩咐道:你到集市上把这枚戒指卖了,因为我需要钱还债。换回的钱越多越好,无论如何不能少于1个金币。年轻人到了集市,当他说戒指的最低价不能少于1个金币时,集市上的人有的哈哈大笑,有的说年轻人头脑发昏,只有一位慈祥的老太太告诉年轻人他要价太高了。年轻人穿过集市,到处兜售戒指,但没人肯出1个金币。 年轻人垂头丧气地回来了,智者笑了笑道:你再去一趟珠宝店,跟珠宝商说我要把戒指卖掉,问他能出多少钱,但不要真卖戒指,问完价格后你再带戒指回来。

珠宝商仔细看了看戒指后说:告诉你老师,如果他想卖戒指,我最多可以给他58个金币。58个金币!年轻人惊呼。珠宝商说:如果不着急的话,我可以出70个金币,可是如果你着急脱手 年轻人兴奋地跑回去,将发生的一切告诉智者。智者将戒指套回手指上,笑道:你就像这枚戒指,珍贵、独一无二,只有专家才能真正判定你的价值。你怎能期望生活中随便一个人就能发现你真正的价值呢? 的确,我们常常会像那位年轻人一样,迫不及待地向我们遇到的任何人求证自己的价值,迫不及待地以他们的价值为判定自己的依据,可是,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发现我们的价值。 3个经典寓言故事道理篇二 德行之力,十倍于身体之力。 一个穷苦的小孩,1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于是他到一家银行当工友,靠微薄的收入过日子。 有一天,银行派他到客户家中取300法郎,当他收到款项后回到银行仔细一算,却发现多了300法郎,他立即跑回客户那里,将多出的钱还给这个客户。这个客户是当时有名的数学家高斯先生,高斯收下钱后对他说:你真是一个诚实不贪的人啊!欢迎你有空时常来和我聊天,我想和你做个永久的朋友。 此后他便经常去高斯家中,向高斯请教有关数学及电报方面的知识。不久之后,他辞去了银行的工作,高斯便出资让他到柏林经营书店。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他建立了欧陆通讯网,甚至于扩展到了全

中国传统故事汇总大全

中国传统故事汇总大全 鹿邑县太清宫镇的人们都知道,太清宫西边不远的小吴庄有一口出土的石匣,上面刻有十个大字:“要得石匣开,还得唐王来。”这十个字引出一段历史传说来。 唐朝李渊追封李老君为自己的祖先,后来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当了皇帝,便特意从京城长安赶到曲仁里老子庙祭祖烧香。 李世民来到老子庙,老道姑派个十七岁的小道姑侍侯。这小道姑身穿道袍,头扎道角,白白嫩嫩的脸蛋,衬着黑丝一般的头发,长得要多齐整有多齐整,小道姑给李世民端来一盆洗脸水,盆沿上放条手巾,李世民洗过手,暗道:“这小道姑长得这样好,咋舍得出家呢?别看人家是出家人,瞧那三宫六院都没着女子长得齐整。”他一边想,一边抠手指甲,抠着抠着用手指头一弹,把一滴水弹到了小姑子的脸上,小道姑脸一红,抿嘴一笑走了。 这小道姑是个聪明女子,她回到自己住房,越想越觉得唐王对她有意。三更半夜从床上爬起来,悄悄走到李世民住的客厅里,往李世民床前“扑通”一跪:“万岁在上,小女子俺讨封来了。”李世民问她为啥讨封,小道姑把他弹水的事和回房后心里想的叙述一遍。李世民装模作样地说:“寡人实在无意,你是出家人,不该有这种想法。” 小道姑又羞又恨,转身就走,她回到自己住房里,越想越难过,就用三尺白绫悬梁自尽了。 再说李世民在客厅里刚刚闭上眼睛入睡,就看见一位白胡子老头来到

他的床边,指着他说:“我是老子,世民哪世民!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小道姑本来无意,明明是你看上了她,一见钟情,弹她一脸水,反说人家不该讨封,你们二人前世有缘,本该今日成亲,不可为了自己的身份看不起地位低贱的人。”李世民醒来一想,才知道是做了一场梦。他对刚才的说法感到很后悔,正要派人去叫小道姑,听人说小道姑已经上吊死了。 李世民想起是自己把小道臊死的,心如刀绞,后悔万分。为了赎回自己的过错,就把小道姑死后封宫,用大石匣把小道姑金鼎玉葬,石匣上的盖上刻了十个大字:“要得石匣开,还得唐王来。”现在这个石匣还在太清宫大殿旁边放着呢。 中国传统故事2 古人把牡丹称为花中,又把“姚黄”称为牡丹,把“魏紫”称为牡丹王后。“姚黄魏紫”几乎成了牡丹的代名词。关于花王和王后,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故事: 相传,唐朝时候,牡丹山里有一个小樵童,是一个贫苦人家的孩子,父母早亡,一个靠打柴为生,小樵童酷爱牡丹,砍柴时遇到牡丹,总是要为它理理枝,浇浇水等,从没有毁坏过一株牡丹。 樵童每天上山砍柴,总要经过山坡上一个石人身边。石人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就立在这里了,有模有样的,十分可爱。上山时,樵童把干粮袋子往石人手脖上一挂,说:“石人哥,你吃吧!”下山时,又取下来,笑笑说:“石人哥,你不吃,我可要吃了!”在山中打柴,难得遇见生人,樵童对石人也感到很亲热,有时还对着它自言自语,诉说自己的

哲学唯物辩证法练习题及答案

哲学唯物辩证法练习题 一、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每小题 2 份,共 80分) 1.在哈尔滨“东北虎林园” ,牛虎相斗,虎败牛“手” 。 <<人民日报 >>以文字和图片形象地报道了 这个事实。 人工喂虎,虎性 退化终致“牛胜虎”事实的发生。这一事实表明 A . B . C . D. 只有 在特定的范围内,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 2 . “见贤思齐 (齐:看齐 ),见不贤而内省 (内省:自我反省,警惕 )。”这种修身之道包含的哲理有 ① 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③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任用 ④要具体分析一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 A. 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 .①④ 3.下列观点体 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的是 A . B . C . D . 4 . “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的对立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联系之中,它们的相互联系只存在于它们的相 互对立之中。 ” 这是一种 A. 唯物主义观点 B .唯心主义观点 C .辩证法观点 D .形面上学观点 5. “看不到二十多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就会丧失信心,是错误的;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和 紧迫性.就会丧失 警惕,是危险的。 ”这一思想 ① 坚持了两点论的观点 ② 坚持了矛盾分析的方法 ③ 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观点 ④ 坚持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A. ①②④ B .③④ C.①②③④ 6. 有人在办事以后说,这件事办得毫无结果。 的是 A. 无结果,因为原因和结果没有必须联系 B. 有结果,因为相继出现的现象具有因果联系 C. 有结果,因为有时办事情确实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D. 有结果,因为原因和结果不可分.有其因,必有其果 7.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随。 A. 万事万物都在运动 B.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C. 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 矛盾的双方是互相排斥的、互相斗争的 8.在理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 环境放到重要位 牛和虎是对立的统一 事物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事物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人定胜天”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与“存在即被 感知” 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与“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 D .①②③ 这件事”是否只有原因,而无结果在你看来正确 ”老子的这段话说明

三个经典寓言故事

三个经典寓言故事 经典寓言故事:小箱子 How oft the commonest of tasks looks long and tiresome till begun. To use your wits, is all it asks, start doing, and it's done. They brought John Brown a box, fresh from the workman's hands. Twas work that took the eye, soneatly, cleanly done. This charming little box delighted everyone. Then in comes a mechanic. Oh yes, these things he understands. He glances at the box. 'This box has got some trick. You see it has no lock. And yet I warrant you, I'll have it open quick. You boobies over there, don't mock! Just wait! I'll find the catch, then show the trick to you. In matters of this kind I know a thing or two.' He sets to work, leaves nothing untried. He turns it round on every side; he guesses and he guesses. One knob and then the next, and then the handle presses. John looks at him and all the while Just shakes his head and James and Ned whisper among themselves and smile. From time to time someonlooker will say: 'Not that way! No, not there!' But harder still and harder he puzzles, he perspires, till damped is all his ardour. He gives it up and puts it on the shelf. And why not raise the lid? He never tried that way! This was a box that opened of itself. 最普通的工作,没动手之前,总觉得费心费力。其实只要开动脑筋,考虑好了,一做 就成。 有人拿了一只刚做好的箱子。箱子做得细致又大方,让人眼前一亮。这箱子如此漂亮,人人都喜欢。 这时,一个机械师来了。不错,他还懂得这玩意儿,他一眼小箱子说道:“这箱子有 点名堂,你瞧,连锁都看不到;然而我担保,我能立刻打开它。站在一边的蠢才别耻笑, 等着瞧吧!我一定会找到窍门,把秘密告诉大家的。说到机械,我多少也懂点门道。” 于是,他动手在小箱子上到处摸索,翻来转去,琢磨了又琢磨,试试这个钉,又摸摸 那个纽,然后按按把手。这时候啊,有人紧瞅着他,有人摇头,相顾而笑。旁观者不时地 说着话:“不是那样,不,不,不在那里!”

9个励志的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中国传统小故事1: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

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中国传统小故事2: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论述学习和生活实际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部分的来源分别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而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后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发展充实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大学生是中国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要力量。虽然我们的绝大部分已经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是我们的心理还没有成熟到与年龄相应的程度,因为我们上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毕业,始终处于家长和学校的保护中,现在又进入了与社会相对隔绝的“象牙塔”。在进入社会之前,我们一直都在做的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当我们离开家长和老师的保护,开始享有自由的时候,一步不慎,就很容易走上歪路甚至是一条不归路!所以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对我们大学生的生活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的生活,学习,价值观,爱情观,社会观以及在人际交往等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需要有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我今天就唯物辩证法在大学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在我们的大学期间,四年的生活中,宿舍是一个重要场所。宿舍对我们来说,就是我们在学校中的家,是我们大学生活里最重要的地方。舍友,就是我们的亲人,我们是普遍联系的,如果不能和舍友处理好关系,那么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会一团遭,我们的人际关系也会很乱,进而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的生活。宿舍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事情的看法也就不可能完全一样,矛盾和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当问题或矛盾出现使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而这个时候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时候了,这里就需要我们用“联系”的原理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来看待和处理问题:宿舍是一个整体,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整体的一个部分,离开了任何一个人这个宿舍都是不完整的,这就需要我们宿舍的每个人和

四个经典故事,警醒你一生!

四个经典故事,警醒你一生! 一、蛇与乌龟的故事 一条大蟒蛇和一条小毒蛇是朋友,这天他们在路边发现了一只巨大的乌龟。蛇兄弟想,这么大的个儿,可是一顿美餐啊。蟒蛇说:我来对付他。于是蟒蛇施展自己的浑身绝技,用身体将大乌龟牢牢地缠住。而大乌龟早已将身体缩进了龟壳里,任凭蟒蛇怎么缠绕,也无法伤害到它。 泄气的蟒蛇,气喘吁吁地爬到了一边。看到大蟒蛇在喘气,大乌龟谨慎地露出脑袋来探看个究竟,就在他露出龟头的那一瞬间,小毒蛇闪电般地在乌龟脑袋上咬了一口,大乌龟又急忙缩回壳中。但是几分钟后,大乌龟因为中毒而死了。蟒蛇说:哇!我花了那么大力气也没能伤害到乌龟,你却轻而易举地办到了啊。小毒蛇说:那是因为我了解他的要害。 可是接下来的还是有一个问题,大乌龟死后依然缩在龟壳里,两条蛇都是吞食性的动物,而他们又无法脱下乌龟的外壳,只好怏怏地离开了…… 情色总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你擅长死缠烂打,也未必能得到你想要的,要了解那个人的心思才可以。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如果你无法得到她的心,就不要再花力气在她身上了。 哲理总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你有时付出了很多,并用尽心机与手段,最终也得到了你想要的东西,但是当你拥有了的时候却发现得无所用。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并不是个头大就能战胜对手,有时小个子更有杀伤力! 对于乌龟来说:自以为自己有了一个很好的保护体就很安全,增广贤文有言:“今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乌龟见到敌人在喘气,就以为危机解除,结果他不知道敌人还有更厉害的一着,特别是隐藏的敌手。见到强大的敌人时乌龟的确懂得缩头保护自己,可是,乌龟虽然并没有死在看似强大的敌人手上,但却死在看似渺小的敌人手上。 高度总结 记住:强大的对手是很难真正伤害到我们的,因为我们时刻都会设法防备他们,而那些平时不怎么起眼的对手才可能是你真正的掘墓人! 二、寄居蟹的故事 一只公寄居蟹找到了一只很大的空贝壳,于是它便把贝壳清理干净,做成了自己的房子。有了房子的公寄居蟹很快就找到了一只母寄居蟹,他们快乐地生活在这个大房子里。每天他们出门,母寄居蟹就自由快乐地遨游,觅食,而公寄居蟹则背着沉重的房子艰难地跟在母寄居蟹身后。母寄居蟹游一段路就要停下来等公蟹。 这样的生活过了没多久,有一天母寄居蟹跟着一只无拘无束的龙虾一起游走了,再也没有回来,而公寄居蟹无法丢下他沉重的房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母寄居蟹游远、游远、游远,渐渐消失,不见…… 情色总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有一所房子,那你泡妞的难度将大大降低。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只有房子是无法圈住女人的! 哲理总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的房子成为了你的重负,那么你以后的生活将变得痛苦不堪。所以当你在决定是否分期买房子的时候请先衡量一下得与失。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如果你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教学教材

孔融让梨 孔融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从小就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的兄弟很多,他在家排行第六。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一篮特别鲜美的梨子放在桌子上,一家人围着桌子坐下,准备吃梨。爸爸对孔融说:“孩子,你给大家分分梨吧!” 四岁的孔融站了起来,他来到桌边,踮起脚,先拿起了一个又大又圆的梨,放在鼻子前闻了闻,然后双手捧着送到了爸爸面前;又拿起一个黄澄澄的大梨,欢快地来到妈妈面前递给妈妈,接着,他把篮子里又大又好的梨一个个地挑出来送到哥哥们的手中。最后,孔融拣起了最小的一个梨,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的!”

曾参教子 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他很有学问,而且非常讲信用,总是说到做到,也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儿子曾申。 一天,曾参妻子要上街办事情,曾申很想和妈妈一起去,就缠着妈妈非要跟着去。曾申的妈妈这次出门要办许多事情,又想早点回来,就对曾申说:“乖儿子,听话,好好在家玩。妈妈上街回来,杀了那头猪给你吃。”孩子很久没有吃到肉了,听妈妈说要杀猪给自己吃,破涕为笑说:“妈妈,你去吧!我在家里玩,等你回来杀猪。” 妈妈走后,孩子跑到后院书房,摇着曾参的胳膊说:“爸爸,有肉吃啦!”曾参放下书,奇怪地问:“哪来的肉?”小儿子乐哈哈地回答道:“妈妈说,她上街回来就把家里的猪杀了,我们不就有肉吃了么?”小儿子说着,仰着小脸,天真地问:“爸爸,这是真的吗?”“当然是真的!走,咱们磨刀去,你妈妈回来,正好杀猪。”小儿子高兴地跳起来。 曾参的妻子从集市回来,远远就听见猪的叫声,以为家里出了什么事情,赶紧跑进院子。只见丈夫满头大汗地捆着猪,儿子拿一把雪亮的刀子等在一边。她慌忙上前,拦住曾参说:“这头猪这么小,还没喂肥,怎么能杀呢?”曾参擦着额头上的汗水,不解地问:“你不是亲口对儿子说,要杀猪给他吃么?”妻子笑着说:“你怎么和孩子一样见识,说杀猪就杀猪。我当时被儿子缠得没办法,哄他的呀!何必当真?” “你怎么能哄骗孩子呢?”曾参收起了笑容,严肃地对妻子说:“孩子小,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他都有影响。你今天骗了他,他以后也会学着你的样子去哄骗别人。再说,你在孩子面前说了假话,他很难再相信你的,以后还怎么对他进行教育?” 妻子听曾参说的话很有道理,也只能答应杀猪了。

马原论文 唯物辩证法与大学生生活的关联

唯物辩证法与大学生生活的关联唯物辩证法与大学生生活的关联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中的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会有相当广泛的应用。在此我就对大学生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进行分析,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进行剖析。 关键字:唯物辩证法,认识和改造,根本方法,如何,应用,大学生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恩格斯指出:“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则博大精深,对我们有着深深的影响。如何能更好的运用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主观要自觉地适应客观。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逆此规则行事,不顾客观实际情况,一厢情愿的思考、处理问题,其结果是事与愿违,自寻烦恼,劳而无功,贻误事业和自身。 2、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也就是要善于“牵牛鼻子”。在实践生活中,人们易犯的错误是平均用力或不分轻重缓急,不分主次,头发胡子一把抓,甚而见小不见大,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其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强化内外因相结合的理念。在学习,创业和生活实践中,在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作用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外部因素中一切有利的条件,使内外因达到最佳结合状态,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这里,主观努力,充分发挥

内因的作用,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是自我发展,创业谋生的关键所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要求人们要克服依赖心理,强化自立,自强意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4、要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是第一性的前提下,必须重视精神的能动作用。不能把物质与精神人为的隔离开来或对立起来;不能片面的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而否定另一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要力图使物质与精神形成促互动的良性制约关系,而不是相反。要深刻认识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创造物质财富,需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接下来就让我们了解一下唯物辩证法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学习,生活。 (一)唯物辩证法在学习中的应用 一个人从生下来到死亡,大部分时间是在进行实践活动,从事生产实践、社会实践以及其他各项实践活动。比如游泳,一个人并不是天生下来就会游泳,必须经过后天的实践才学会游泳。跳到水里才能学会游泳,站在岸上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这就是实践出真知。初学游泳者跳到水里身子就像称砣一样不由自主直往下沉,难免要呛水,这个时候他出于本能,脚就会用力踩水,手就会乱拨水,避免溺水。通过实践,他总结了经验教训,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认识产生了一个飞跃,懂得了游泳要用手往下往后拨水,要用脚往下往后踩水,巧妙利用水的浮力,这是游泳的基本要领。在下次游泳中,他就会自觉地用手拨水,用脚踩水,又摸索总结出游泳中要学会潜水,学会换气,才不会呛水。这时他的认识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游泳技术又提高了一步。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真正

辩证法2、运动和发展(教案)

高二《哲学常识》辩证法第一轮复习教学案(二) 考点名称:运动和发展: 一、【考纲规定的考点】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二、【知识梳理】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含义:运动就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2)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 (3)特殊形式:相对静止 (4)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 (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3)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6)正确理解“相对静止” ①含义: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②情形: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③意义: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 注意:离开物质谈运动的观点是的;离开运动谈物质的观点是的。二者都是错误的。 思考:为什么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因为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从运动和物质的其它属性的关系看,物质除了运看,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以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在物质所具有的一切属性当中,运动属性是关于物质存在的属性,如果没有运动,物质都不存在了,那还谈什么其它属性呢?所以,运动这个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运动是物质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 2、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 运动、变化和发展针对静止的观点来说,是相同的,但它们之间也有明显的区别:发展是指事物是向前的、向上的,符合规律的运动和变化。发展是运动和变化的运动、变化并不都是发展。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主要是指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没有一瞬间的静止。 3、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1)原理: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2)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3)新事物和旧事物 ①含义: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是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则是指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 ②判别新旧事物的标准: 正确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错误标准:①简单地以事物出现的时间的先后来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②以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来判断新旧事物。③仅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 ③新旧事物的关系: A、区别:性质不同、前途不同、区分标准不同 B、联系:旧事物是新事物的基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4)发展是有规律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4、方法论;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1)培养创新精神的哲学(辩证法)依据: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中,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培养创新精神,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三个经典人生小故事

三个经典人生小故事 导读:第一个故事 A不喜欢吃鸡蛋,每次发了鸡蛋都给B吃。 刚开始B很感谢,久而久之便习惯了。 习惯了,便理所当然了。 于是,直到有一天,A将鸡蛋给了C,B就不爽了。 她忘记了这个鸡蛋本来就是A的,A想给谁都可以。为此,她们大吵一架,从此绝交。 第二个故事 有一年,很热的夏天,一队人出去漂流。 女孩在玩水的时候,把拖鞋掉下去了,沉底了。 到岸边的时候,全是晒的很烫的鹅卵石,他们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于是,女孩儿就向别人寻求帮忙,可是谁都只有一双拖鞋。 女孩心里很不爽,因为她习惯了向别人求助,而只要撒娇就会得到满意的答复。 可是这次却没有。她忽然觉得这些人都不好,都见死不救。 后来,有一个男孩将自己的拖鞋给了她,然后自己赤脚在那晒得滚烫的鹅卵石上走了很久的路。 还自嘲说是铁板烧。 女孩表示感谢,男孩说,你要记住,没有谁是必须要帮你的。 帮你是出于交情,不帮你是应该( 一起感悟人生)。

女孩记住了男孩的话,自此以后学会了将施以援手的人铭记在心,并给以更大的回报。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好。 一开始,感激不尽。 可是久了,便是习惯了。 习惯了一个人对你的好,便认为是理所应当的。 有一天不对你好了,你便觉得怨怼。 其实,不是别人不好了,而是我们的要求变多了。 习惯了得到,便忘记了感恩。 第三个故事 傍晚,一只羊独自在山坡上玩。 突然从树木中窜出一只狼来,要吃羊,羊跳起来,拼命用角抵抗,并大声向朋友们求救。 牛在树丛中向这个地方望了一眼,发现是狼,跑走了; 马低头一看,发现是狼,一溜烟跑了; 驴停下脚步,发现是狼,悄悄溜下山坡; 猪经过这里,发现是狼,冲下山坡; 兔子一听,更是箭一般离去。 山下的狗听见羊的呼喊,急忙奔上坡来,从草丛中闪出,一下咬住了狼的脖子, 狼疼得直叫唤,趁狗换气时,仓惶逃走了。

最新中国古代传统民间故事精选汇编

【篇一】中国古代传统民间故事 鹿邑县太清宫镇的人们都知道,太清宫西边不远的小吴庄有一口出土的石匣,上面刻有十个大字:“要得石匣开,还得唐王来。”这十个字引出一段历史传说来。 唐朝李渊追封李老君为自己的祖先,后来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当了皇帝,便特意从京城长安赶到曲仁里老子庙祭祖烧香。 李世民来到老子庙,老道姑派个十七岁的小道姑侍侯。这小道姑身穿道袍,头扎道角,白白嫩嫩的脸蛋,衬着黑丝一般的头发,长得要多齐整有多齐整,小道姑给李世民端来一盆洗脸水,盆沿上放条手巾,李世民洗过手,暗道:“这小道姑长得这样好,咋舍得出家呢?别看人家是出家人,瞧那三宫六院都没着女子长得齐整。”他一边想,一边抠手指甲,抠着抠着用手指头一弹,把一滴水弹到了小姑子的脸上,小道姑脸一红,抿嘴一笑走了。 这小道姑是个聪明女子,她回到自己住房,越想越觉得唐王对她有意。三更半夜从床上爬起来,悄悄走到李世民住的客厅里,往李世民床前“扑通”一跪:“万岁在上,小女子俺讨封来了。”李世民问她为啥讨封,小道姑把他弹水的事和回房后心里想的叙述一遍。李世民装模作样地说:“寡人实在无意,你是出家人,不该有这种想法。” 小道姑又羞又恨,转身就走,她回到自己住房里,越想越难过,就用三尺白绫悬梁自尽了。 再说李世民在客厅里刚刚闭上眼睛入睡,就看见一位白胡子老头来到他的床边,指着他说:“我是老子,世民哪世民!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小道姑本来无意,明明是你看上了她,一见钟情,弹她一脸水,反说人家不该讨封,你们二人前世有缘,本该今日成亲,不可为了自己的身份看不起地位低贱的人。”李世民醒来一想,才知道是做了一场梦。他对刚才的说法感到很后悔,正要派人去叫小道姑,听人说小道姑已经上吊死了。 李世民想起是自己把小道臊死的,心如刀绞,后悔万分。为了赎回自己的过错,就把小道姑死后封宫,用大石匣把小道姑金鼎玉葬,石匣上的盖上刻了十个大字:“要得石匣开,还得唐王来。”现在这个石匣还在太清宫大殿旁边放着呢。 【篇二】中国古代传统民间故事 古人把牡丹称为花中,又把“姚黄”称为牡丹,把“魏紫”称为牡丹王后。“姚黄魏紫”几乎成了牡丹的代名词。关于花王和王后,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故事:

十八个超经典故事

一 | |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 | 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 | 庙。 | 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 | 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 | 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 | 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 | 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 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 | 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 | 二 | | 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 | 另一只鹦鹉前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 | 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 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 | 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 | 店主说:不。 | 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个数呢? | 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 这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 | 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 | 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什么人都不如自己, | 最后只能做最好的攻关人员,销售代表,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 | 三 | | A,在合资公司做白领,觉得自己满腔抱负没有得到上级的赏识,经常想:如果有 | 一天能见到老总,有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干就好了!! | A的同事B,也有同样的想法,他更进一步,去打听老总上下班的时间,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