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1复习:中国古代三大改革综合检测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三大改革综合检测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

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

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上述故事表明商鞅()

A.玩弄百姓B.决意变法

C.立信于民D.顺应民意

2.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提道:“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这大约是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该论述中秦国的社会转型表现在()

A.编制户口,加强国家管理

B.奖励军功,取消世卿世禄制

C.废除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制

D.推行一夫一妻制,推动小农经济发展

3.右面为明末刻本《新列国志》的插图,反映了秦孝公死后,

商鞅被车裂,其族人被诛的情景。商鞅变法成就巨大,但个人结局

悲惨的根本原因是()

A.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违反了历史的发展潮流

C.推行严刑峻法

D.焚烧儒书,禁锢世人思想

4.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族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年),“徙二万余家于大宁(今河北张家口一带),计口授田。”这实际上是() A.废除土地私有制B.均田制的雏形

C.实行方田均税法D.均田制已大规模推行

5.“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D.庆历新政

6.图1与图2是某时期的墓葬壁画,下列可能与图1到图2中变化相关的是()

A.井田制盛行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D.商品经济发展

7.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写道:“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这主要反映了王安石() A.追求教育的实用性B.主张教育立国的思想

C.反对科举考试D.主张分科教育的思想

8.王安石变法在当时以及后来都是既有反对者,也有赞同

者。右图中说话者最有可能是()

A.宋仁宗

B.宋神宗

C.范仲淹

D.司马光

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三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

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6分)

(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4分)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5分)

10.在古代改革中,往往会涉及土地制度的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音yù)的原则。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是指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

材料二均田制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国有土地还授的规定。按照这个规定,凡成丁男子(年十五至七十)则从国有土地中授给露田(只准种庄稼,不准栽树之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此即所谓“正田”。如果需要休耕,则加倍授露田,称之为“倍田”。

——摘编自田雨《谈北魏均田制的内容与性质》

(1)根据材料一,回答商鞅变法对土地制度所作的改革。(5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北魏均田制的施行所发挥的进步作用。(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和北魏均田制在土地所有权方面改革的不同点和对社会生产关系产生的相同影响。(6分)

11.发展经济以及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是古代改革的相似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按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或十万顷的标准,以县为单位计算出土地总面积,除去山泽道路邑居,其余的耕地按良田一夫百亩的标准授予农民。

——田昌五等《秦汉史》“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赋税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

——《商君列传》材料二熙宁二年七月,为了供应京城皇室、百官的消费,又要避免商人囤积,在淮、

浙、江、湖六路设置发运使,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从便变易蓄买,以待上令”的原则,负责督运各地“上供”物质。

(1)根据材料一,回答商鞅为发展秦国经济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带来了怎样的历史影响?(6分)

(2)材料二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一措施?这一措施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商鞅与王安石在经济思想上的相似之处。在这一经济思想下,王安石还采取了哪一措施,意义何在?(5分)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并不一般地反对发家致富,只是反对那些“豪杰有力之人,其议论足以动士大夫者”,这是指家室富有、社会政治地位很高而又恣意兼并的人;他反对那些“富姓赇(受贿)吏,寓田势家”……他反对那些“元奸宿豪,舞手以乘民”,这是指乘人之危以攫取暴利的人……主张通过法令制度和政策措施适当加以限制。

——谷霁光《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材料二荆公欲举财权悉集于国家,然后由国家的酌盈剂虚,以均诸全国之民,使各有所藉以从事于生产……此义也,近数十年来乃大盛于欧美两洲,命之曰社会主义……荆公之政策,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虽颇丰,而于国民经济上所收之效滋啬,良以此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1908年)

(1)依据材料一,归纳王安石变法的矛头所指。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王安石在农村采取的相应措施。(8分)

(2)材料二中,梁启超是如何认识王安石变法作用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将王安石变法的举措标榜为“社会主义”的主要原因。(7分)

答案

1.选C材料说的是“徙木立信”的故事,其表明了商鞅立信于民。

2.选D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学生容易错选A项,其误认为推行一夫一妻是为了户籍改革,由材料中的“经济办法”可以排除。其实,推行一夫一妻制既整顿了社会风俗,也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3.选A商鞅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等改革措施触犯了贵族阶层对土地和官职的垄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