苎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研究

合集下载

苎麻纤维化学接枝改性的研究

苎麻纤维化学接枝改性的研究
基金 项 目:武汉科 技学院校基金项 目 ( 目 项 编号 :2 0 3 1 ). 0 6 15
维普资讯
7 0








2 o 年 o7
西 %
纤 维 原 霞 t
一 纤 维 廉蕈
× l0台 0
式 中 :W 1 一 原苎 麻 纤 维 干重 ;W 2 — 接 枝 纤 维 干 重 。 一 —
接枝反应温度 以及接枝反应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苎麻纤维的接枝率可达 12 %。 4. 4
关键词 :接枝共聚 ;苎麻纤维;甲基丙烯酸 甲酯;高锰酸钾 ;接枝率
中图分类号:T 12 2 S 0 . 2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5 6(07一06 —0 0 9 102 0) 09 4
1 数 据表 征 . 4

定重量 的苎麻纤维原重 ( 05 记作 w。 约 .g) ,纤维 经过预处理 、接枝及后处理 , 放入 真空恒 温干燥箱 中干
燥并称重记作 w 。 接枝率按下式计算 :
收稿 日期 :2 0 。 。5 0 70 1 3

作者简介 :曾军河 (99 )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纺织高分子材料 17-,男
2 结 果 与 讨 论
21 高锰酸 钾浓度 对接枝 率的影 响 .

固定预处理温度 6 " 0C、预处理 时问 1 、[ 2O ] 01 l h H S 4为 .6 mo/ MMA] 02 mo/ L、[ 为 .3 l L、接枝反应 温度 6 " 0C、
反应 时问 3 不变 ,改变 [ Mn 4,得到苎麻纤维的接枝率 ,如图 1 h K O] 。 在 [ Mn ] 00 mo/ K O4 为 .3 l L接枝率最 大。这是 由于高锰酸钾作 为引发剂反应 时生成 Mn ,进一步生成 O2

黄麻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

黄麻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

的主要 缺 点是 冲击 强 度 低 。 因此 , 助 抗 冲改 性 剂 借 提高 冲击强 度是 值得 研究 的 。本 文 的研 究 目的是获 得 冲击特性 与相 容 剂 、 冲 改性 剂 百 分 比含量 之 间 抗
即冷却 , 后 造 粒 并 在 6 ℃下 烘 干 4 , 除 水 分 。 然 O h去

摘 要 : 用 机 械 共 混 制 备黄 麻 纤 维 / 丙烯 复合 材 料 颗 粒 , 射 成 型 为 测 试 试 样 , 析 了 抗 冲 改 性 剂 与 相 容 剂 含 采 聚 注 分 O 量 对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的 作用 。结 果 表 明 : 着 相 容 剂 的 增 加 , 随 冲击 、 曲 和 拉伸 特性 呈现 不 同 的变 化 。 弯 n 关键词 : 麻纤维 ; 黄 聚丙 烯 ; 合 材 料 ; 械 性 能 复 机 中图 分 类 号 : 3 5 1 TQ 2 . 4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损 、 少 对 皮 肤 和 呼 吸 道 刺 激 , 有 良好 的 热 性 能 和 减 具 生 物 降 解 性 , 高 能 源 的 回收 率 。 近 年 来 , 物 基 复 提 生
黄 麻 纤 维 : 江 立 达 纤 维 公 司 ; 丙 烯 : 7 0 镇 聚 Y3 0 , 上 海 金 山石 油 化 工 有 限 公 司 ; 来 酸 酐 接 枝 聚 丙 烯 : 马 宁波 能之 光 新 材 料 科 技 有 限公 司 ; 冲击 改 性 剂 : 抗
Vo. 1N0 1 15 .
工 程 与 试 验 ENGI ERI NE NG & TES T
黄 麻 纤 维 增 强 聚 丙 烯 复 合 材 料 性 能 的 研 究



丁 立 波

天然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研究应用

天然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研究应用

最 长 的, 具有高 强低伸的特性 , 麻类 纤维 的初 始模
量 和抗弯刚 度 比涤纶 稍 高 , 中苎麻 是 麻纤 维 中 其
性 能 最 好 的 , 的 比强 度 接 近 玻 璃 纤 维 。 麻 类 纤 它
维 在天然 植物 纤 维 中最适 合 做 复合 材 料 增 强 剂。
表 1是 几 种 麻 纤 维 与 玻 璃 纤 维 的性 能 比较 … 。
天然 植 物纤 维 增 强 复 合 材 料 的研 究应 用
倪 敬 达 ,于 湖 生
( 岛大 学纺织服 装 学 院 ,山 东 青 岛 2 6 7 ) 青 6 0 1
摘 要 : 绍 了天 然 植 物 纤 维 的 性 能 和 天 然 植 物 纤 维 增 强 复 合 材 料 的特 殊 机 理 、 足 及 改 性 方 法 ;总结 介 不 了 天 然植 物纤 维增 强 复 合材 料 比较 成 熟 的研 究 和具 体 应 用 , 出天 然 切 实 有效 且 可行 的 , 且 有 着 非 常 广 泛 的发 展 前 景 。 并
发展 。
1 天 然 植 物 纤 维 的 性 能
天 然 植 物 纤 维 的 化 学 组 成 以 纤 维 素 为 主 ,其
增强 基 的复合 材料 同样具 有 优 良的性 能 ,随着 原 料可 持续发 展这 个 主题 的延 伸 ,环境 意 识 材料 已 成为 新时期 国际高 技术 新材料 研究 中 的一个 新领 域 ,天然 植物 纤维 在增 强复 合材 料领 域 中扮 演 着 越来 越重要 的角色 。但 是 ,相对 于进 行 得 如火 如 荼的 高性能 化学 纤维 增 强复 合材 料 的研 究 ,天 然 植 物纤 维增 强 复合材 料 的研究 投 入还 是太 少 ,关 于天然 植物 纤维 增强 复合 材料 的报导 和相 应 的各 种 标准 也 比较贫 乏 。 可 作增 强基 的天 然植 物纤 维 的种类 很 多 ,主

剑麻纤维增强酚醛模塑料制备及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剑麻纤维增强酚醛模塑料制备及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剑麻纤维增强酚醛模塑料制备及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酚醛树脂是一种重要的热塑性材料,在工业界中广泛应用于制造机械、汽车、航空航天、建筑、电气电子等领域。

由于剑麻纤维具有极高的强度和模量,因此将其与酚醛
树脂复合制备成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展现出极高的应用前景。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制备一种剑麻纤维增强酚醛模塑料,并研究其物理力学性能、加工工艺以
及应用性能,为该材料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奠定基础。

三、研究方法
1. 制备剑麻纤维增强酚醛模塑料。

选用剑麻纤维、酚醛树脂、硬化剂、润滑剂等材料,在一定比例下,采用热压成型法制备剑麻纤维增强酚醛模塑料。

2. 分析物理力学性能。

对制备的材料进行拉伸、弯曲、压缩等力学测试,分析其力学
性能。

3. 优化加工工艺。

通过对制备过程中各种因素的调整,优化制备过程,探索制备最优
材料的工艺。

4. 研究应用性能。

测试剑麻纤维增强酚醛模塑料的热稳定性、阻燃性、耐腐蚀性、机
械性能等应用性能。

四、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计可以制备出一种优异的剑麻纤维增强酚醛模塑料,并对其各项性能进行系
统研究和分析,探索其应用前景,为剑麻纤维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和实际
应用价值。

天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天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天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及发展前景文 | 郭耀伟 蔡 明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Natural Fiber ReinforcedPlasticsAbstract: Natural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 (NFRP) is a new type of material that uses natural fibers and a thermoplastic resin matrix or a thermosetting resin matrix to compound. Natural fibers have a unique 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composite materials for their advantages, including low density, good specific modulus performance, good sound insulation effect, recyclability and low price. Therefore, the use of natural fibers as reinforcing materials to prepare composite materials, that is, the sustainability of composite materials, has become one of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t present, green composites reinforced by natural fibers have been applied in many industries, including automotive, construction, aviation, rail transit, and sporting goods.Key words: natural fiber; composites; chemical composition; mechanical performance; design method摘要:天然纤维复合材料(NFRP )是利用天然纤维与热塑性树脂基体或热固性树脂基体复合而成的一种新型材料。

国内苎麻纤维化学改性现状研究

国内苎麻纤维化学改性现状研究

碱法 改性 是迄今 为止 唯一 能进行 工业 化 生 产 的改 性 工艺 J在碱 法 改 性 过 程 中 , 是纤 维 素 上 的 羧基 . 先 与碱 反应 生成碱 纤维 素 , 而后碱 纤维 素与 酸发生 中和反应 , 以碱 法 改性 的结果并 没 有产生 化学 组成 上 的变 所
收稿 日期 :0 2— 2—2 21 0 0
国 内苎 麻 纤 维 化 学 改 性 现 状 研 究
徐 海 燕
( 州师 范 学院 陈守仁 工商信 息 学院 , 建 泉 州 320 ) 泉 福 600
摘 要: 综述 了目前 国内苎麻 纤维的化 学改性方法 , 包括 对 苎麻 进行溶胀 消 晶的改性 , 如碱 法改性、 氨改性 、 离子改 液 阳
列对 苎麻纤 维 改性 的研究 .
1 苎麻 纤维化 学改性 的机制
苎麻纤 维化 学改 性 的机制 如下 J( ) 过羧基 的反应 , 入暂 时性 的基 团 , 坏 分子 链 上 的氢键 , :1 通 引 破 而后
再还原成原来的羧基 , 同时保持纤维的松散结果 , 把结晶度下降保持下来 ;2 引入相对惰性 的基团以封 闭 ()
院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
J U N LO E A S I U E O N I E R N O R A FH N N I TT T FE G N E I G N
Vo. 4 , . 12 No 2
Jn 2 1 u .02
羧基 , 使纤 维素 分子不 能恢 复到 原来状 态 , 改变苎 麻纤 维 的晶体结 构 和微 细结 构 , 结 晶度 和取 向度降 低 , 使 微 晶粒 尺寸 变小 ;3 引入 具有 化学 反应 性 的基 团 , 功 能性 的基 团接 枝 到纤 维 素上 , 而 改 善 苎麻 的一些 功 () 把 从

竹纤维_可生物降解塑料绿色复合材料制备的关键问题

竹纤维_可生物降解塑料绿色复合材料制备的关键问题

收稿日期:2010 02 05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2008BADA9B01,国家林业局948项目资助(2009 4 51作者简介:李新功(1970 ,副教授,主要从事木质与非木质复合材料的研究。

E m ai:l lxgwood @163.co m竹纤维/可生物降解塑料绿色复合材料制备的关键问题李新功吴义强秦志永郑霞(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410004摘要分析了影响竹纤维/可生物降解塑料复合材料性能的因素,简要介绍了竹纤维/可生物降解塑料复合材料制备中应注意的问题,包括原材料、竹纤维/可生物降解塑料界面相容性以及成型工艺等。

关键词竹纤维;绿色复合材料;制备;关键问题K ey Proble m s in t heM anufacturi ng of Ba m boo Fi bers/B i odegradable Resi n Co mpositesL iX i n gong W u Y iqiang Q i n Zhiyong Zheng X ia(S chool ofM aterial Science and Engi neeri ng ,C entral South Un i versit y ofForestry and T echnology ,Ch angs ha 410004,Hun an ,Ch i naAbst ract Influencing factors on properties of the ba mboo fi b ers/biodegradab le resi nco m posites w ere ana l y sed .K ey prob le m s in the m anu facturing of ba m boo fi b ers/b iodegradable resi n co m posite ,i n cluding ra w m aterials ,t h e i n terfac ial com pati b ility of the plant fi b ers/b iodegradable resi n and shap i n g techno l o gy ,w ere elaborated.K ey w ords Ba m boo fi b er ;Green co m posites ;M anu facturing ;Key pr oble m s 天然竹纤维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其生长总量高达千亿吨,远远超过了地球上现存石油的总储量。

复合材料大师益小苏

复合材料大师益小苏

复合材料大师益小苏:发明ESTM织物令美禁运成笑话益小苏:超级“魔法师”很难想象,装在一个普通密封袋里的就是技术领先的航空复合材料增强织物——ESTM织物。

这种织物大幅度提高了航空结构液态成型复合材料的损伤阻抗和损伤容限,不仅使飞机更加安全,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飞机的减重性能与效率。

“对着阳光看,寻找那些排列均匀的凸起点,慢一点旋转,所有的奥秘都储存在这些凸起的原点中。

”ESTM织物的发明者,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科技委主任益小苏在解释发明过程时,只是轻松地说:“就像是魔法。

”国际航空工业界普遍认为,未来航空复合材料应该具有更高的韧性,经得起反复“打击”。

至今,用于液态成型的复合材料,如何在保持材料刚度与强度的同时提高韧性,仍然是吸引世界复合材料领域专家们探索的技术前沿。

当全球先进复合材料的领导者都在致力于解决这一矛盾之时,美国赫氏集团推出一种著名的液体成型环氧树脂——RTM6,这是一种特殊的高流动性树脂,并且通过了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适航认证,在国际先进的航空器上几乎都有应用,但是RTM6却对中国禁运。

对此,益小苏用他一贯的诙谐语气说:“事实上,RTM6对于我们并不重要,因为用我们的ESTM织物,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性能潜力。

”经过国际权威机构检测,以ESTM织物增强的RTM6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指标,已经达到了液体成型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国际领先水平。

实现这种魔幻般变化的,正是益小苏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的“层间结构化”增韧技术和表面附载预制新概念与新技术,而由此开发的具有全部中国知识产权、包括商标权的新材料分别是ESTM预浸料和ESTM增强织物。

这项增韧技术及其专用材料产品已在我国多个航空、航天重点型号上应用,甚至提高了一些传统航空产品的性能。

作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益小苏就像一位航空复合材料领域里的超级“魔法师”,面对来自国际航空复合材料技术前沿的每一次挑战,他都像是在完成一场“魔法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苎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研究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苎麻纤维复合材料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包括苎麻纤维复合材料的成份和加工工艺、力学行为的表征和特点、各种影响苎麻纤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因素,讨论了提高苎麻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的途径和方法。

引言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是从20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因其比强度和比模量较大,发展非常迅速,现在广泛用于军事和民用的各个领域。

由于多数复合材料中所用的纤维和树脂具有不可生物降解性,当它们被使用后废弃时将对环境带来危害。

近年来,人们对生态和资源保护愈来愈重视,环境友好型和完全可生物降解型绿色复合材料的研制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植物纤维来源丰富,价格低廉、易降解、无污染,是很有前景的复合材料原料,尤其是麻纤维以其独特的性能特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2,3]。

苎麻纤维的纤维素含量高、强度大、纤长度长,在麻类纤维中性能最为突出,属于高性能的天然植物纤维[4]。

我国是苎麻的主要产地,产量占世界的90%以上。

利用苎麻作为复合材料增强体,开发天然可降解的复合材料,不仅为麻纤维开辟除纺织以外新的应用空间,为苎麻开发利用找到新的增值途径,而且可以探索苎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新体系,意义十分重大[5]。

然而,苎麻纤维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比如,极性的、亲水性的苎麻纤维与非极性的、疏水性的树脂基体之间缺乏良好的相容性,从而界面粘结性能比较差。

再者,由于基体的熔体流动性不好往往导致填充物的分散不均匀,从而导致复合材料的总体性能下降。

尽管如此,由于其自身的优点和优势,近两年国内外掀起了研究各种麻纤维复合材料的热潮,有些国家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而我国麻纤维复合材料的开发尚处在研究探索阶段,但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本文总结了相关文献并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较为详细地介绍苎麻纤维复合材料的成份和加工工艺,分析其力学性能,提出了提高苎麻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的几项措施。

1 苎麻纤维复合材料的成份和加工工艺1.1 基体用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树脂基体可分为两类:热固性树脂和热塑性树脂。

热固性树脂主要有环氧树脂(EP)、不饱和聚酯树脂(UP)和酚醛树脂,热塑性树脂主要有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等,其中聚乙烯的应用最为广泛。

基体树脂的功能,就是把各种天然纤维增强材料有机地黏合在一起,起着传递载荷和均衡载荷的作用,并赋予优良的性能,使它成为有使用价值的产品。

1.2 增强体选用苎麻作为复合材料的增强项,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麻纤维是天然纤维中纤维长度最长,纤维的强度、结晶度、取向度、纵向弹性模量较高等优点,很适合做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增强体。

同时,麻纤维是复合材料的主要承力组分,它不仅提高材料的强度和模量,而且减少收缩,提高热变形温度和冲击强度。

1.3 添加剂为了克服加工过程中的困难,生产出具有良好性能的麻纤维复合材料,通常在加工的过程中需要加入一些添加剂或助剂。

添加剂有润滑剂、分散剂(用来提高填充物在基体中的分散性)、固化剂、促进剂等。

然而提高填充相与基体相之间的相容性以及填充物的分散性则是最重要的两个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通常需要添加偶联剂、相容剂以及改性剂等。

偶联剂可以提高苎麻纤维与树脂基体之间的相容性,同时也可以改善纤维与聚合物之间的界面状况。

硅烷偶联剂和钛酸脂偶联剂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类偶联剂,这两种偶联剂都可以很好地改善聚合物与麻纤维之间的界面相容性,从而提高苎麻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合适的相容剂有马来酸酐接枝聚合物、异氰酸酯、亚甲基丁二酸酐等。

这些相容剂大部分有羟基或酐基,能够与麻纤维中羟基发生脂化反应,降低纤维的极性和亲水性,因而会与树脂有很好的相容性。

促进剂实质上是一种活化剂,可以促进引发剂活化,加速分解,以引起氧化还原反应使稳定的引发剂变得不稳定,以致在常温下就能迅速分解引发交联过程。

1.4 苎麻纤维复合材料的加工工艺由于苎麻纤维复合材料的树脂基体有两种,所以不同的基体采用不同的加工工艺。

热固性复合材料可以采取长丝缠绕工艺、袋压工艺、拉挤工艺和模压成型工艺等;热塑性复合材料主要采用挤出成型、热压成型和注塑成型,尤其是注塑成型工艺应用最为广泛。

2 苎麻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2.1 苎麻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苎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被期望将苎麻纤维和高分子材料的优良性能集于一身,具有很好的力学性能。

这些力学性能包括较高的拉伸强度、弯曲模量、压缩强度、冲击强度和韧性,良好的抗老化能力等。

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者以及研究机构都在致力于实现麻纤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优化。

影响麻纤维复合材料最终性能的因素有很多。

各组分的物理和力学性质、相间的界面粘结、加工条件、纤维的尺寸分布以及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质等都是影响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重要参数[6]。

2.2 提高苎麻纤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提高苎麻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重要的是改善麻纤维和树脂基体之间的界面相容性,形成良好的界面粘结。

因此,可以采用麻纤维或基体的预处理来改善界面粘结和纤维分散性,从而得到较好的力学性能。

这些预处理主要包括增强体和基体的化学处理如碱处理、加入异氰酸盐、马来酸酐接枝聚合物等相容剂,对麻纤维进行接枝处理,加入硅烷、钛酸脂等偶联剂等各种方法。

2.2.1 苎麻纤维的预处理及表面改性(1)接枝改性处理我们利用极性小分子TDI与麻纤维接枝反应,改变麻纤维间纤维相互作用力,实现麻纤维的连续化,得到高强度连续麻纤维。

这样,麻纤维素接枝共聚物既有纤维素固有的优良特性,又有合成聚合物支链赋予的新性能。

如耐磨性、尺寸稳定性、粘附性、耐酸性和抗微生物降解性能等。

处理过的苎麻纤维与树脂基体之间形成粘着键,从而增强了二者的界面粘结,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

接枝有机聚合物长链是提高纤维和各种聚合物基体相容性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接枝共聚物包括聚合物主链、可与其他聚合物反应或相互作用的接枝官能团[7]。

廖兵等将木纤维碱化预处理后,用丙烯腈进行氰乙醚化改性,与改性钛酸酯处理方法相比,木纤维/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变大,断裂伸长率增高[8]。

(2)碱处理碱处理是一种通过改性苎麻纤维增强体,来改善其与高分子基体之间相容性的重要方法。

将苎麻用NaOH溶液处理后,苎麻纤维体积有所膨胀,而且除去麻纤维表面的果胶和杂质,形成较粗糙的形貌,从而增强其与基体材料的相互作用,改善界面粘结。

对苎麻纤维进行碱处理时时间要适中。

处理时间太短,大部分胶质和半纤维素等都没有被去除,纤维改性后的性能变化不明显;处理时间太长,则纤维素降解严重,反而会使纤维的力学性能下降。

苎麻织物经碱液预处理后,其层压材料的拉伸性能得到明显的改善,拉伸强度由未处理时的51.2MPa增加到102.6MPa,提高了100.4%[9]。

(3)热处理法和酯化或醚化改性纤维素纤维中有游离水和结合水,游离水可通过干燥除去,结合水则很难除去。

复合过程中水的存在是极其不利的,未经很好干燥的植物纤维在共混过程中因温度上升而失水,就不可避免地在复合材料中产生孔隙和内部应力缺陷[9]。

预干燥常用于植物纤维改性和加工的前处理[10]。

酯化或醚化改性可以降低植物纤维的表面极性,使其易于在基体中分散,从而改善纤维和聚合物的界面相容性[11]。

(4)其他预处理廖双泉采用蒸汽爆破处理技术处理剑麻纤维,通过化学分析方法及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现代分析手段分析蒸汽爆破处理前后剑麻纤维化学组分和形态结构的变化[12]。

机械的拉伸、压延和混纺等方法也可以改变纤维的结构和表面性质,以利于复合过程中纤维的力学交联作用[9]。

2.2.2 添加合适的界面改性剂用硅烷偶联剂对麻纤维进行预处理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改善界面粘结的方法,可以改善增强体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粘结和其在基体中的分散性,并且降低复合材料的水份吸收率,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模量。

偶联剂的分子结构中一般存在两种有效的官能团:一种官能团可与憎水性的高分子基体发生化学反应或有较好的相容性;另一种官能团可与亲水基团形成键结合[10]。

Kokta等人研究了各种类型硅烷偶联剂在PVC/WF中的效果[13]。

廖兵等研究了改性木纤维对LDPE/木纤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他们主要采用改性钛酸类偶联剂TC—POT、TC—PBT以及接枝氰乙基对木纤维改性[14]。

Guffey等使用氯化聚乙烯(CPE)做PVC/WF复合材的相容剂,当采用25%氯化程度,高分子量、低结晶度的CPE时,复合材料的熔融强度、破坏伸展率和表面质量有显著的提高[15]。

郑玉涛采用不同表面改性剂(氨基硅烷偶联剂、马来酸酐、苯甲酸和聚乙二醇表面活性剂)对蔗渣纤维(BF)进行处理,研究了表面改性剂的种类及表面改性剂的复配对BF/PVC复合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改性剂的处理使BF/PVC复合体系的力学性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6]。

2.2.3 树脂基体的改性由于树脂基体表面能低、化学惰性、表面被污染以及存在弱边界层等原因,树脂基体常常呈现出惰性和憎水性,使之难以湿润和黏合。

黄玉东研究了塑料的改性方法主要有化学改性、光化学改性、力化学改性、辐射改性等方法,以此来改变其表面化学组成,增加表面能,改善结晶形态和表面形貌,以提高聚合物表面的湿润性[17]。

2.2.4加工条件和工艺参数的影响复合材料的加工技术、加工条件(如温度、湿度)和基体材料的熔体流动指数是影响其性能的重要因素。

加工方法和基体熔体流动指数对木屑增强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Balasuriya等已有了研究[18]。

工艺参数中模具的温度、施加的压力、保温时间和外界环境等也都对苎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有较大影响。

3 结束语在世界范围对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以其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它主要有以下特点:(1)密度小,比刚度和比强度较大。

(2)成型工艺性能好(3)材料性能可以设计(4)抗疲劳性能好(5)减振性能好(6)热稳定性好但苎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虽有所改善,但其冲击韧性有所下降,拉伸时的断裂应变很小;再者,我们的加工工艺多以注塑成型为主,操作时很容易破坏麻纤维的力学性能,不利于复合材料整体力学性能的提高。

还有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也有待于继续优化。

只要我们认真总结,继续钻研,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将更为广泛,发展将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1] Mohantya K,Misraa M,Hinrichsen G.Biodegradable Polymers and Biocomposites:An overview [J].Macromol Mater Eng,2000,276/277:1-24[2] Takashi Nishion,Koichi Hirao,Masaru Kotera,Kenaf Reinforced Biodegradable composite[J].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3,(63):1281-1286[3] 王俊勃,郑水蓉,赵川.碱处理对苎麻醋酸纤维素复合材料的影响[J].复合材料学报,2002,19(6):130-133[4] 唐建国,胡克鳌.天然植物纤维的改性与树脂基复合材料[J],高分子通报,1998,6(2):56-61.[5] 肖加余,曾竟成等.高性能天然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制品研究与开发现状[J],玻璃钢/复合材料,2000(2):38-40.[6] 赵学峰,白树林,楚小瀛.木塑复合材料的发展回顾[J].材料导报,2004,18(2):52-54[7] 范宏,方征平,陈晓兵等.木粉填充聚乙烯复合材料的研究[J].合成树脂与塑料,2000.17(3):17~18[8] 廖兵,黄玉惠,陈鸣才.改性木纤维对LDPE和木纤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9,(03):123-125[9] 鲁博,张林文,曾竟成等.天然纤维复合材料[J].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0] 王清文,王伟宏等.木塑复合材料与制品[J].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1] 胡玉洁. 天然高分子材料改性与应用[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52-77[12] 廖双泉,邵自强,马凤国等.剑麻纤维蒸汽爆破处理研究[J].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02,(1):45-49[13] Kokta B V,Maldas D,Daneault C,et al.J.Vinyl Technol.,1990b,12:146[14] 廖兵,黄玉惠,陈鸣才.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9,15(3):123[15] Guffey V O,sabbagh A B.Proc.SPE ANTEC 2002,Society of Plastics Engineers.2002[16] 郑玉涛,梁茹,曹德榕等.表面改性蔗渣纤维PV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05,(11):4-7[17] 黄玉东.聚合物表面与界面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35~89[18] Balasuriya P W,Ye L,Mai Y W. Composites:Part A,2001,32:6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