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语文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探究” 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学生语文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探究” 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学生语文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探究” 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学生语文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探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上海市实验学校初中语文教研组执笔人:于敏

选题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我国社会对人材规格的要求也已从古代的以道德为核心,到近现代对德、智、体几方面“全面发展”的追求,尤其是进入20世纪之后,强调德、智、体几个方面的发展,在我国相当普遍。而身处21世纪,人们强烈地感觉到为适应各种变化,对人材规格的要求也应相应地提高。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项。

目前,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制定的人材规格中明确提出了对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日本文部省提出的21世纪教育目标中提到:“培养创造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活动能力”。①美国劳工部在实施《2000年美国教育战略》过程中提出五种能力和三种基础,其中“基本技能——读、写、算、听、说”是三种基础中的一种。可见,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在其中不言而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我国社会对人材规格的要求也已从古代的以道德为核心,到近现代对德、智、体几方面“全面发展”的追求,尤其是进入20世纪之后,强调德、智、体几个方面的发展,在我国相当普遍。而身处21世纪,人们强烈地感觉到为适应各种变化,对人材规格的要求也应相应地提高。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项。

目前,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制定的人材规格中明确提出了对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日本文部省提出的21世纪教育目标中提到:“培养创造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活动能力”。①美国劳工部在实施《2000年美国教育战略》过程中提出五种能力和三种基础,其中“基本技能——读、写、算、听、说”是三种基础中的一种。可见,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在其中不言而喻。

随着时代的进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功能性文盲”的说法,“功能性文盲”由过去单指没有听说读写能力的人,逐渐转变为指那些不能运用计算机等设备在网上读取和“书写”信息以及无法熟练操作电器设备的人,即使是在美国,“功能性文盲”仍占20%之多。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近年来设置了许多相关课程,让人们改变“功能性文盲”的现状,以适应当代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提高个人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已变成一项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个人的采集信息的能力提高、适应这个信息爆炸时代才有可能。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具有重要意义的报告。该报告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根据现代社会面对的矛盾和未来教育面临的挑战,经过15名来自各国的权威专家3年多的研究而提出的。②报告的内容涵盖了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个方面,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提出了迎接挑战的对策,其观点之新颖、深刻被专家们称为是“里程碑性的教育文献”,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教育事业的人所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该报告的核心内容是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新构想,认为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四种学习能力是:

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在于知识本身。

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使学生具有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包括如何对待困难、解决冲突、组织管理和承担风险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使学生学会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从而消除

彼此间的隔阂、偏见与敌对情绪,和周围人群友好相处,并且从小就要培养学生具有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与计划而团结合作的精神。

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为适应社会的迅速变革与发展,应使学生学会掌握自己命运所需的基本能力,即思考、判断、想象、表达、情绪控制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既是个人为完善自身的个性所需要的,也是作为社会成员发挥自主性和首创精神进行革新与创造的保证。语言表达成为人们生存的基本能力之一。

由于“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上述四个方面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塑造年青一代的品德与能力素质和解决现代社会的基本矛盾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其报告中就把这四种学习能力的培养称之为“教育的四大支柱”。而这四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与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分不开的。总之,提高个人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现状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汉民族语文教育,至少也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原始社会,教育还没有从生产活动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活动,那时没有文字和书本,然而,通过语言、口耳相传的传习活动已经形成。语言文字能起着保存、继承、传送文化历史遗产的作用。语言表达在当时已是一种很重要的手段来使语文教育得以不断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最为直接的方式,人们通过口耳相传,把互相知道的信息通过语言输出,在语文学科中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重点培养的一项内容。

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其中,说话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和基础。因此,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目前中学教学中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上,对语言传播规律的掌握、语言的灵活运用和语言的准确表达,在教学中重视不够,有的甚至没有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训练,有的进行了训练,但语言训练没有系统的方式方法,导致学生虽然经过语言表达训练后,表达能力却没有大幅度提高。从事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一是把握好思维的准确、丰富与语言表达的关系,二是把握好对语言环境的准确理解与语体的准确使用的关系,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的质量。

目前,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不是令人十分满意,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差强人意,当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时,很多中学生低着头不敢回答,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学生在勇于回答问题方面做得没有低年级同学好,这当然与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变化有关,但是也不能忽视一点: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水平没有显著的提高。另外,很多学生回答问题时词不达意,结结巴巴,或者找不到适合的语言来表达,无法明确地说出自己的意思。因此,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应是刻不容缓的。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学生的小学阶段,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视的,教师在正音训练、增加学生词汇等方面下足苦功,这当然是和小学生特定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有关,小学阶段学生对事物充满兴趣,这正是学生初步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阶段。这不得不让人思考:中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到底是进了还是退了?还是在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上应该针对中学生的特点来重新寻找培养的策略?

初中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涵义及其可培养性

语文教学中口头语言表达的界定

1、口头语言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分为口头语言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分别是由口头语和书面语的语言风格所决定的,因此,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的区别与联系也就是口头语和书面的区别与联系。

口头语言表达有它直接和简洁的特点,但是它不能把人们所有的意思表达出来,有些意

思是说不出来的也无法直接从口中说出的,就要使用书面表达语言了。通过文字的记录,一些只是口耳相传的内容就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一代一代人传承的经典。

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口语是书面语得以产生的基础和源泉,口语是第一性的,是书面语的基础,书面语是第二性的,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同时口语又是书面语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口语不断为书面语提供鲜活的材料促使书面语向前发展,不至于与口语差距太大,从而适应人们的交际需要。

书面语具有保守的一面,其发展变化总是要落后于口语,书面语的发展要服从口语的发展。两者相比,口语具有简短明快、通俗自然的特点,书面语具有语句雅正、结构严密的特点。

有些词语由于长时间使用场合上的分工,在风格色彩上也逐渐有了差别,尽管这些词语在意义内涵上没有任何区别,但却有比较严格的使用界限,不能混用。两种表达方式的不同也决定了它们各自的特点。

2、口头语言表达的特点

口头语言表达的特点是:(1)句式短小,结构简单。和书面语相比较,口头语言多用短句,即使有时是用表达比较复杂的理念,也尽量不用长句结构,多是改用几个短句子,句子之间也少用介词、连词之类的东西。(2)词语蜂富多彩。口语交际广泛应用于社会,使用的范围非常广阔,能容纳词汇体系中的各种词语。谚语、歇后语、俗语、方言土语、外来语,甚至粗俗的俚语等都可以使用,还常常可以借助各种色彩的语气词来完成感情的表达。(3)语体多变,辞格多样。口头交际的语流速度一般较快,轻声儿话词用的也较多,语音的同化异化现象不少,为适应这种感情的表达,口语中的语调变化尤多。同时,在口语中,各种辞格的运用也最为丰富,一些在书面语中不太适用的辞格,在口语中反倒最合适,能起到很好的表达作用。

3、语文教学中的口语表达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文”主要还是指我们中华民族的书面语言,这里的口头语言表达也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生活中的口头语言,一个人在没有到学校进行语文学习之前已经学会了大量母语表达,他在生活中使用大量的口头语来表达他的意思,这种口头语和语文课堂上学生所表达的口头语言是有区别的。在生活中的口头语更加随意和生活化,不受语法限制,却更生动活泼,引人注意。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口头语言表达更强调逻辑思维上的严密,一个人在生活中口头表达能力很强,并不一定在语文学科中口头表达能力同样出色。

同样的,语文学科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两种: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不一定能用书面文字进行清楚明白地表达。书面语言功底很好的人也不一定口头表达能力就强,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游刃有余。因为书面语言往往经过大脑思维的整合,表达出来就更为条理化逻辑性强。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则更要求更高,说话者需要在短暂的时间里做出反应,要针对发问者来进行大脑思维,组织自己的语言,同时配合丰富自然的表情。因此说,语文教学中的口头表达能力是更高级的一种表达能力,它考查的是人多方面的综合表达素质,是人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和各种感官互相作用的结果。

那么,语文教学中的口头语言表达如朗诵、复述、辩论等,书面语言表达如写作等,都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部分,我们不能说一个学生写作很不错就是语言表达能力很强了;也不能说一个学生有很好的口才,他就肯定会写一手好文章了。两者是有一些区别的,当然也是有一些必然联系的。本文主要想讨论的是在语文教学中中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问题。

(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可培养性

那么,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被培养而提高么?笔者认为是可以的。很多学生甚至老师都认为口头语言表达是母语表达,因此十分简单,作为一个中国人还

说不好中国话么?这其中大部分人对于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认为是多此一举,浪费时间。还有一种观点是生活中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并不是通过某一项课程一蹴而就的,所以培养训练显得很苍白无力。但这些观点的持有者忽略了一点:现在那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很强的人一定是经过了长期的培养而达到了目前的状态,他们或是在幼儿时期就接受了较好的表达训练,这当然可能是作为启蒙老师的家长的被动灌输,但语言表达不是一生下来就可以达到某种很高的水平,而是通过时间积累,不断培养而成的。

“目前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已由行为主义的模仿学说,乔姆斯基的先天生成学说,发展到了主客体相互作用学说。该观点强调个体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不再过分强调环境和遗传的各自作用,而是认为生物因素、环境因素、认知因素和社会经验在语言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密不可分。” 从儿童的语言发展,我们明白了语言表达能力是多方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学生培养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由他所经历和感受的外部环境和他自身内化的一个过程。

言语是人类生活中存在的一种最常见、最普通的社会现象,是人们用语言来交流思想的一种行为活动。在汉语中“言语”可作为动词,更证明言语是一种行为活动。但作为科学术语的“言语”已经名词化。至于“作文”,那是用文字来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言语。言语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大脑和言语器官。二是必须懂得某种语言。三是必须有一定的思想和交际需要。

语言是人类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言语的工具。语言是个符号系统,它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组成的。语言作为物质外壳存在于外,与人们感觉器官发生联系:词汇记载着人们对客观世界抽象认识的成果,与概念系统发生联系;语法是组词成句的规律或规则。话语是语言交际的产物。说出来的“话”或用文字写出来的“文本”,以及用手语打出来的手势,都是“话语”。话语是形式和内容的结合体。话语的内容就是话语的形式所表达的思想;话语形式部分主要是语言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这是一种现实的、具体的语言。言语、语言和话语这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统一性又有独立性。语言的生命体现在言语之中;言语的产物就是话语,言语的过程就是话语形成的过程;话语是语言和思想的结合体,思想是话语的内容,语言是话语的形式。三者以言语为中心,组成了三者联系在一起的链条。

大量事实证明,语言表达能力是可以被培养的,很多伟大的演说家并不是生下来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西方有句名言:“诗人是先天的,演说家是后天的。”著名戏剧表演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这样说过,‘语言’即音乐。在舞台上讲话,这种困难并不亚于歌唱的艺术,要求有很好的修养和高超的技术。

古希腊演说家德谟斯蒂尼斯,为矫正口吃,就口含鹅卵石练演说。为了防止别人引诱他走出房门,竟把自己的头发剃去一半,弄成半阴半阳的“鸳鸯头”,这种丑相将他束缚在书房里,潜心苦练口才。英国的谢罗德演讲之初,常受到他人的讥讽,他却不灰心,每天苦练不辍,终于成了口齿伶俐、心机灵敏的著名演讲家。

美国政治家林肯,年轻时常常徒步三十英里,到法院听律师的辩护,他还把木桩、玉米林当作听众,练习演讲。出任总统后,他为了作好那个只有六百多字的著名的格提斯堡烈士安葬演说,就经过了十五天的精心准备。

我国革命家萧楚女在当教师时,每天天刚亮就跑到学校后山的一个僻静之处,对着镜子,观察自己演讲的表情和动作。革命家、外交家陈毅的好口才也不是天生就有的,早年留学法国时,为练好舌音,他常常口含茶水练习,借助发音时水在口中的冲动,加強舌头的弹性,使它灵活起来。他平时广泛涉猎古、今、中、外、政、经、史、哲、和文艺作品,学识渊博,语言丰富,随手拈来,皆成妙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古今中外的演讲大师正是这样严格约束自己,勤学不辍,终于掌握了高超的演讲艺术的。

我国古代也有很多仅凭一张巧舌如簧的嘴就走遍天下的辩士,如春秋时期利口巧辞变五国的子贡;东周时原是洛阳布衣后又并相六国的苏秦;战国时期魏国破纵连横的张仪;利口一说丧三杰的蒯彻……这些曾使天下大局发生重大改变的人,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也非一日练就,能在国君面前侃侃而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需要花费大量的努力的。

可见,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非有的人所想是天赋异秉,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提高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利用语文这门学科的特殊性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具有很好的效果。

课题实施的过程及成果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初中语文教研组成立了“初中学生语文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探究”课题研究小组,在我校初中三个年级开展了一系列有序列的训练,使得对初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更加循序间进,有章有法。

一、严格按照培养目标和培养原则

在课题中期报告中,我们明确地提出了6大培养原则,即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过程中都要遵循这些原则,

1、习语性原则。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习得口语语用经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2、主动性原则。训练中,应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师生两个积极性。

3、有序性原则。按照口语交际训练序列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形成的特点,遵循规律,科学训练。

4、规范化原则。按口语交际训练教学模式规范操作,克服训练中的主观随意倾向和混乱状况。

5、实践性原则。口语交际训练应面向生活,走进时代,注重实践,学以致用。

6、实效性原则。训练中,要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取得尽可能好的效果,使学生练有所得,练有所进。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教学对策

一般说来,我们可以找到目前中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水平差强人意的原因,主要有:

1.我国语文教育史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的历史桎梏。

2.社会环境的限制对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负面影响

(1)没有相应的培训课程和教材。

(2)教师缺乏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手段和能力。

(3)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评价没有规范性的标准。

3.“听说读写”这几种语文基本能力在语文课上的训练并不均衡,导致目前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4.人们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认识上存在误区。

(1)认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重要,这种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不必后天培养。

(2)社会口语纷繁芜杂,人们使用自己平时习以为常的口语,使口语表达变得缺乏规范性。

(3)我国历来对“巧舌如簧”者看作浮夸的表现,强调敦厚老实的儒家风尚,这使得人们对培养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为不重视。

那么,如何制定出相应有效的对策,使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有所提高呢?

(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的意识

1、在老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身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意识。

语文教学过程中历来对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是十分重视的,“听”是交流思想的主

要方式,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当今中学生的听力有明显的不足,因此必须加强中学语文教学的听力训练。对听力教学的放松、忽视,这是目前中学教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另外,中学语文课时比较紧张,授课内容相对比较多,听力教学时间很容易被其它内容挤占。“说”是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是使用频率最高,使用范围最广的社会交际手段,因此,中学语文要求学生尽可能说得对,说得清,说得准,这是对他们提出的一项基本素质。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因此,这样的教学便是随意性的、没有步骤、没有系统的,学生是在零打碎敲、支离破碎的教学中学习说话的,效果可想而知。

针对这样的情况,学校、老师应当在日常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对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引起学生的自身重视。当学生在课堂上有所表现,积极回答老师提问,并有较好的回答时,教师应给予足够的赞扬,鼓励学生多多发言;当学生十分羞涩,或回答得不得要领时,也应给予肯定的鼓励,这样学生才有不断站起来说话,当众发表意见的勇气。这就意味着在指引学生乐意培养自身口语表达能力上,老师和外部环境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中学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是很大的,如何使这种能力培养从社会要求内化为学生的主观需要,这是值得我们教师好好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起关键作用,当学生切身感受到语言表达的美的时候,才会激发对这种能力培养的欲望。所以在引导时,教师切忌说教,反复强调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而应在日常的教学中,尽力展示出语言的真正魅力,让学生真正感悟其重要之处。

当学生对培养自身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积极时,教师可以通过诱因引发的方法,通过改变教学内容、形式等来刺激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开设视听课等,让学生在适当的情境中学习。目前,很多中学语文课前都有十几分钟的自由演说的安排,这样把课堂的时间挤出一部分来进行口头语言表达,既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又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后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学生准备一次演说的过程,是其多元智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综合的体现。从准备话题,拟定演说稿,到上台演说,也是一次考验学生语文基本素质的时候。

2、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培养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意识

口语交际离不开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归根结底,还得到生活中去得到实践。学生应多留心身边的情境,做到说话得体,落落大方。在不同的场合展现出不同的风貌来。平时应多看新闻,学习规范用语,说普通话,更应博览群书,吸收知识,没有大量的积累,想要在和人交谈时喷薄而出是不切实际的。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发现自身语言表达上的不足,多加练习,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是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与语文教学中使用的口头语言表达是有区别的,不能一味地把生活中的口语表达方式带到语文课堂上去,那样反而会导致表达上的差强人意。(二)加强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

1、培养学生“乐意说”和“善于说”

从目前来看,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要从基础做起,培养“乐意说”的勇气,“善于说”的能力。

培养“乐意说”,即培养表达的勇气,如果学生自己就有愿意表达的主观愿望,那么,再困难也是可以克服的。这时老师除了鼓励学生外,还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方法。为了循序渐进,一般在语文课的第一学期,多安排一些多人参加的讨论与座谈会。讨论的做法是:选择一篇重点文章,结合课后思考练习,再提几个问题。先由同学个人思考,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每一小组交一份书面答案,下次上课时老师再分析答案并公布小组成绩,每个小组的分数落实到组里每一位同学头上并作为平时重要成绩。

讨论是最初步的表达能力锻炼,主要是考虑在学生还不适应当着老师面表达观点时, 对着同学们则自然得多,因而同学们还是非常愿意接受这一种方式,七嘴八舌,气氛相当热烈,

由于一组只交一份答案,有时还要经过激烈的争论。这种方法,效果是明显的。至于座谈会,我把它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趣味性”的,另一种是“专题性”的。第一种是指全班同学之间相互提出一些问题,即兴回答,由于限定的范围是生活小事而不是严肃的课文内容,因而班上气氛空前活跃,同学们你来我往,有时精彩,有时幽默,博得阵阵喝彩。很能锻炼临时反应能力。这样的座谈可安排多次,但时间不必太长,二、三十分钟即可,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融洽了师生关系,一举二得。再说“专题性”座谈会,这往往是针对课文上的相关内容,如人物的性格,结构的安排,作者的意图等,请大家踊跃发言,重视不同意见,鼓励分析上的另辟蹊径,老师只发表个人意见,不搞标准答案。让学生形成一个只要大胆说就是成功的印象,这对于培养表达的勇气至关重要。

培养“善于说”,即培养表达的技巧。

具体的做法有演说、辩论会、戏剧表演等。在有了“乐意说”的勇气后,“善于说”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了,要完整、准确、技巧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课外是重点,所以建议学生课外多进行锻炼,譬如开寝室争论会等等。演讲的锻炼从小演讲开始, 如“自我介绍”,“说服别人,吃一种东西”等,题目很小也很有意思,要求每个同学都参加,为了说服别人,同学们还得在课后找资料做准备(无形中也扩大了知识面) ,还要思考说服的方式,这就是一个技巧的问题了,最后每个人在讲台上演讲,大家互相对比,启发很大,有了这次的经历后,开始正式的演讲锻炼,让同学们多想想该用怎样的语气,考虑怎样的语境等等, 在善于表达上可以算是迈出了第一步。此外,辩论会的方法对同学也很有新意,在正式开始前, 往往首先来一次模拟辩论会(选取一次著名的辩论赛记录,由同学们分别扮演论辩双方每一角色,照本宣科) ,让同学感受气氛,感受别人的灵感、思维敏捷、知识水准。然后再选择贴切学生学习、生活的论题布置下去,一个班一次辩论会,这样涉及面广、参与者多。另外自由辩论期间规定不仅四位辩手,他们所代表的小组每个人都可参加进来,应该说辩论会比演讲的反响更为热烈,在辩论会中,同学们学会了举例证明、先发制人、避而不答、重申观点、紧密配合、出其不意等等技巧。辩论要求语言表达上更加明确无误、清晰明白,辩论的锻炼确实使表达能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至于“戏剧表演”,一般是结合课本中的“戏剧”单元展开的。因篇幅有限这里不具体介绍了,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也使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上升到语言之外的(如形体动作表达) 高度。当然,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我们教师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和实践。

丰富的人文内涵、极强的实践性使语文学习自身就是一种综合性学习。各种各样的丰富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和了解他人的平台,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和已有的认识水平,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由此可见兴趣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定下形式,在这种度身定做的设计下,学生怎么能没话可说呢?

学生有话可说了可是未必敢说,其实这最主要还是来自心理上的压力。试想,如果他们面对的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而是一位参与其中的朋友,他们会不敢说吗?为此教师可以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没有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和他们平等地参与竞争,成为他们其中的一份子,角色的转换,增强了师生间的亲和力。不难想象在这平等、民主、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减小甚至没有了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大胆说出想说的话,尽情地展示真我的风采。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表现多持赏识态度,哪怕说的不怎么多,不怎么好,只要学生把所想的敢说出来都要给予鼓励。众所周知学生的素质各有高低,有的学生不敢说是因为平时说的少,一时难以说顺利,说好,怎样让学生能说好些呢?教师可根据学习目标的需要预设内容,让学生有时间去做充分准备。

学生因为课前有充分的准备,在发言时介绍的内容就会丰富,介绍时就能条理明显清晰,

这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总之,教师根据需要课前预设内容,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收集相关资料,做好准备。这样有准备地说,学生会底气十足。在课堂上自然能说的好了。新课标基本理念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综合性学习中教语言表达能力是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效的关键。

2、在语文教学中使用有效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方法

(1)朗读

朗读是训练语感的最常见、最有效、最基本的方式。因为语感的素质是在反复感受优秀语言材料的过程中提高的,舍此别无他途。作者录以成文的口头语言本身,有它的重音、停顿、节奏、语气,凡此都意蕴着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朗读,就是书面语言向口头语言的复原,借助朗读,使语言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坚持朗读训练能促使学生对语言有真切而敏锐的感受。早在30 年代,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就认为语感是一切文字的基础。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因为语感是思想认识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精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的金钥匙。于漪老师强调:“朗读课文是接触、理解、消化、吸收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学生自己朗读,教师指导有法,绝不会浪费时间。读多了,读顺了,读熟了,书面语言转换为口头语言,入耳又入心。”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首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语感。语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感知,语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现,学生在学习中,只有通过多次朗读才能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表达出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图,领悟课文的用词、造句和巧妙的布局及情感,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

(2)复述

语文教学当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以读为主。在读的过程中识记生字,理解词义,体会主旨,思忖结构特点。而要读有所得,就必须在读懂、读熟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字词句章、理义情法达到心领神会、融会贯通。读是基础, 熟是关键。这样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记忆、思考、说话能力,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综合训练。记忆是复述的准备阶段。要记住一些重要的词语、过渡性的语句和段落、写作要素,这就迫使学生逐句地用心去细读,树立口脑并用、扎扎实实的良好学风。学生反复读、反复记就为复述做好了准备。思考是复述的创造阶段。复述并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搞文字搬家。它既不同于课文背诵,又不同于介绍课文大意,它必须按照一定的要求(不同文体的课文可提出不同的要求) ,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综合概括、取舍和联想思维,并认真择词造句,组织安排材料, 通过自己的口,把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观点生动地复述出来,做到中心突出,主次分明,语言清楚流畅,动作协调,仪态大方。这是在记忆的基础上的一种再创造,它进一步强化了记忆。

说话是复述的操作实践过程。复述的最大特点是用口说。复述训练坚持得好, 就能够培养学生敢于张口的习惯, 克服那种在众人面前说话张口结舌、羞涩局促、语无伦次的毛病, 逐步提高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3)演讲

开展课前五分钟说话训练,有的老师课前五分钟让一位同学谈地理奇闻轶事或发布地理新闻。让另一位同学从发音、语调、声音大小、表情、新闻价值等方面对前一位同学的表达进行评价。最后老师对发布人或评论人进行评价,轮流进行,学生人人皆有机会。师生、生生之间广泛对话,对话能反应出讲话人的语言机智和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思维常常在对话中碰撞出火花,问答包括老师问学生答,学生问老师答,学生问学生答,自问自答等形式,在学生回答提问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对每位同学的回答,教师都要肯定其中好的一方面,并给学生提出改进的方法和建议。教师要鼓励同学大胆提问,对

学生的提问,教师要予以充分地鼓励表扬,并及时予以解答,以示对同学学习态度的肯定。交谈讨论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在全班进行,也可分组进行。交谈讨论的话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交谈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参与状况、交往状况、思维状况、情绪状况、生成状况。根据具体状况适时调控、调动同学广泛参与,多边交往。

(4)辩论

热烈讨论或辩论是一种较为激烈的对话,对于深化地理教学内容,锻炼同学语言表达能力,活跃班级、学校学习气氛有很大帮助。辩论所营造的气氛是其他方法所达不到的,人在极度亢奋下的应对与表达,是考验一个人口语表达水平的最好的试金石。辩论还对学生的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伴以自然、有说服力的表情与肢体动作。

表达效果强烈的句式,如重复、排比、反问、设问等经常被用于辩论当中。学会使用这些表达方式,对学生在辩论中提高发言的自信心,在与别人的交锋中说服别人,不光从气势上压倒,更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在说话的内容上取得胜利。

(三)语文教学中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案例

2008学年中,我校初中部三个年级在语文老师的带领下有系统地开展了培养初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活动。

中一年级:5分钟讲述成语小故事训练诗歌朗诵指导老师:李秀梅、马海萍

由于处于中学低年级,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们对语文学习有极大的热情,加上之前在小学接受了4-5年较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得中一学生在朗诵、说话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中一年级的两位语文老师设置了讲述成语小故事的训练,并对学生提出了要求:

一、声音洪亮、神情自然大方

二、故事内容有详有略,引起共鸣

三、富有情感,有声有色

成果:在活动中涌现了一批善于讲故事的小能手,在班级、学校的各种大型活动中担任小主持人,声情并茂,获得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中二年级:指导老师:潘鸿颖、于敏

同时,在初中二年级开始进行诗歌朗诵的训练,培养了学生欣赏品读诗歌的能力,达到一种高层次的审美境界。

成果:20XX年3月25日下午,我校中二年级学生在报告厅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朗诵比赛。

比赛中,各个班的同学们都表现得十分出色。中二(1)班的诗朗诵《木兰诗》,为我们重现了英勇女将花木兰的故事;中二(2)班为我们带来的“青春”系列的诗歌,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中二(3)班演绎的诗朗诵《越人歌》,带我们进入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中二(4)班朗诵的《再别康桥》与《长江之歌》,把我们爱祖国、爱学校的心,都牵动了起来……大家的表演博得了评委老师和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比赛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拉下了帷幕。

中二年级、中三年级:学生辩论赛指导老师:潘鸿颖、于敏

顾桂萍、吴雅琴、张丹在我校初中部中高年级中,利用校本教材的有利资源,我们特别设计和安排了训练学生辩论演讲才能的环节。结合语文教材中的专题设置,几位老师从演讲、朗诵的要求、技巧等方面对学生做了精心的指导,首先给学生观摩了历届高校辩论赛的经典战役,如93年复旦大学在狮城新加坡的那一场经典辩论,之后请来了其中获得最佳辩手的蒋昌建,在学生中引起巨大反响,对辩论也充满了兴趣。在班级和年级中组织小型的辩论赛,大家都踊跃报名,跃跃欲试。很多学生从不敢在众人面前表达意见到最后的侃侃而谈,表现出了令人欣喜的自

信,也让老师们看到了训练的成效。

成果:

20XX年3月30日下午,初中部师生在报告厅举行了读书节系列活动中的“师生辩论赛”。正方由4位学生组成,反方由四位老师组成。学生代表正方,他们的观点是“中学生亲密接触互联网利大于弊”;教师代表反方,他们的观点是“中学生亲密接触互联网弊大于利”。在60分钟的时间里,双方辩手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正方的学生虽然年龄不大,但在气势上丝毫不输给反方的老师。一方辩手们口齿伶俐,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地发起攻势,另一方也毫不相让,专击对方的薄弱环节。时而辩手们的一句辩词语惊四座,引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激起一次又一次的高潮。

最后徐红校长精彩点评了此次辩论,这是一次能够增进师生友谊的辩论。在评委们的公平公正评定下,此次师生辩论赛获胜方为正方,正方的三辩石思雨同学获得正方“最佳辩手”的称号。

在实施中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具体的课文可以根据不同的设计,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的不同方面,都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于目前中学对培养中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还没有完全重视,因此基本没有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建议学校在合理的安排下开设此类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或学分课,使学生自由地参与。课程设置应以口语语法和口语实践为主,多安排学生进行训练,在实践中提高自身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口头语言表达课可以让老师挑选合适的文本让学生来学习,不一定局限在语文教材中。甚至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他们爱读的文本,在课上可以组织小型的讨论会或辩论,形成一个语言表达的平台,在口语表达课上学生可以尽情表现自我的个性,应努力营造一种大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踊跃发言的氛围。当一个或几个同学在表达时,其他的同学应仔细聆听,注意其说话过程中的语病。这些语病可能只是表达的外在技巧上的问题,如语音语调。有的同学发言时音量很低,让听者听不清楚,有的同学则咬字含糊,发音不清,让人分辨不出他在说什么。还有的语病就是语法上的错误了,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练习才能纠正。

同时上课的环境可以采用开放的环境,可以视听结合,到户外开阔的地方进行也有助于消除学生紧张心理,并适应复杂的环境。训练过程中,做到人人有话说,教师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

学校教育始终有它的优越之处,可以系统地给学生的口语训练一个发展的平台。教师、学生在口语课上互动所发挥出的效果是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式的培养模式所不能比拟的。

结语

通过这次对中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一些小尝试,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语文教育的任重而道远,同时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能力发展是何其重要。一些我们看来在现在很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早有前人关注到,只是一人呐喊却未有什么回响。

中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它需要通过大量的训练和实践,要各方面的重视,各方面的协调,才能真正达到质的飞跃。光有提高的意识不行,光有盲目的训练不行,光有教师的努力也不行,而只通过学生自己瞎琢磨也是不行的。于漪曾说过:“教师不能从主观臆想出发,而是要紧紧扣住教材的特点,针对学生实际,细水长流式地滴灌,在‘润’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是一个慢长的坚持不懈的过程。

目前大家都意识到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关键在于怎么去做使之提高,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也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摸索着,有了这样的钻研精神,相信中学生口头语言能力的培养定能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也希望能为此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对于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各种

现象我们要用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去发现它,而关于语文教育的探索远没有结束,怎样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是我们终身需要研究的课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