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人生之下的人性异化

合集下载

人性的的异化及其解放

人性的的异化及其解放

人性的的异化及其解放人性的的异化及其解放——写给勇于创造的劳动者文\南方在野人类因创造而获得尊严,世界因劳动者而美丽。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社会。

无论是直立行走、手脚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还是工具的制造,都是长期劳动的结果。

对人自身与客观世界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与实践,成就了人劳动的创造性,不断塑造着人本身的进步,成为人类物质资料、精神财富、政治文明不绝之源泉。

创造性,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体现的人对自身与客观世界现实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与实践的特性,为人之本质属性。

人的这一本质性规定乃人之天赋,是在自然状态下即得以展现的人之本性。

故创造性,也就是人性。

然而,人常被戴上枷锁,人性常被异化,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批判性思考与实践的能力常被磨灭。

公民物质劳动过程被磨灭对现实批判性思考与实践的能力,自强求富遭到限制,社会物质经济就将日益贫困;公民精神劳动过程被磨灭对现实的批判性思考与实践的能力,独立思维与言论遭到阻碍,思想就将萎缩、文艺就将凋零;公民政治劳动过程被磨灭对现实的批判性思考与实践的能力,民主参与政治遭到禁止,社会政治就将日益腐朽,政治文明就将走向堕落。

为了实现对大众的奴役,专|制|集|权习惯于否定人的主体性尊严,否定个体权利,否定公民对现实问题批判性思考与实践之创造的价值。

滥用刑罚,将个体的生存尊严贬为一种生理性存在,结果人人自危,生理性恐惧的阴云禁锢了人性的光辉;强调片面发展经济的“太平盛世”,将个体的发展尊严降低为一种单纯物化的存在,结果严重挫伤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体制改革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皮毛之论”,将知识分子个体存在的尊严人为降低,结果打压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造成文化沙漠;“统一思想”、言论监禁,将人的个性化思考尊严画地为牢,结果万马齐喑……。

实为近代中国思想萎缩、文艺凋零、政治腐败、物质贫困、国运衰微的根本原因。

出于自身既得利益的考量,专|制|主|义者往往将近代中华一切的失败归结于枪炮不如人、物质经济的落后,于是做“洋务运动”的实验,结果甲午中日战争再一次惨败。

论人性的异化

论人性的异化

一、人的本质:自我意识还是社会存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

”在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眼中,人是相对意识存在的:“我思故我在.”诚然,人,作为自然界的特殊生物体,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自己一只受伤的脚趾头的关注,要远胜于对远处一场地震的关注。

”这是生物体自我保护的本能。

但人又不仅仅如此。

马克思明确提出:“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自然属性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而是依附于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的.”“可以根据自我意识等来区别人和动物,但人和动物的最后的本质区别是生产劳动。

"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而这种劳动,又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劳动,所以,“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黑格尔哲学批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人从天性上来说就是一种政治动物。

"政治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种艺术与科学,人的一生就是在这样的社会中探寻自己的位置,不断地编织着自己的社会关系网,就像蜘蛛,离开了蜘蛛网,就不成其为蜘蛛了。

由此人的本质就是自己编织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不仅是自然的人,更是社会的人,而因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所以人类本性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人们是他们本身历史的剧中人物和剧作者.”(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永恒的人性是不存在的,整个历史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而且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里,人性或人的个性带有阶级性。

因为在阶级社会中,个人隶属于一定的阶级,一切人都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资本主义社会把人变成畸形的、片面的人。

”资产者和无产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他们像不同水域的鱼,各自游曳在自己的流层里,很难体会到对方的感受。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确定了人的社会地位及其价值。

人性的枷锁之后欲望的新纠葛与道德的新挑战

人性的枷锁之后欲望的新纠葛与道德的新挑战

人性的枷锁之后欲望的新纠葛与道德的新挑战人性的枷锁之后,欲望的新纠葛与道德的新挑战人类是一个极具欲望的生物,而欲望往往成为人性的枷锁。

然而,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人类的欲望逐渐演变成新的纠葛,同时道德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个议题,并分析其中的影响和解决之道。

一、欲望:人性的枷锁欲望是人类欲望不断扩张的根源,它如同锁链一样将人性束缚住。

欲望使得人们贪婪追求金钱、权力、名誉和享乐,这种追求不仅是个体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然而,当欲望超越一定界限时,它可能引发各种问题,如贪污腐败、道德堕落等。

这些问题正是欲望这个枷锁所带来的。

二、欲望的新纠葛在现代社会,欲望的纠葛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挑战。

首先是物质欲望与精神欲望的冲突。

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如追求情感满足、自我实现等。

然而,物质欲望往往压制了精神需求,导致人们生活空虚、追求浮躁。

其次是虚拟欲望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陷入了虚拟欲望的漩涡中。

他们通过网络平台展示自己的美好生活,追求点赞和关注,却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真实情感,导致心理孤独感的增加。

此外,社会焦虑和竞争压力也加剧了欲望的纠葛。

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不断攀比、奋斗,导致身心疲惫、人际关系破裂,甚至出现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行为。

三、道德的新挑战欲望的纠葛不仅对人性产生冲击,同时也对道德观念和伦理价值带来新的挑战。

首先是道德经济学的命题。

在传统观念中,良好的道德品质被认为是一种人类价值,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导致道德价值观的淡化。

这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困境和社会问题。

其次是道德与法律的冲突。

社会规范和法律制度制约了人们的行为,但欲望的纠葛常常使得人们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以追求个人利益为优先目标。

这种情况下,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矛盾。

再次是伦理教育的任务。

在欲望的冲击下,公民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逐渐缺失。

人性的贪婪与欲望

人性的贪婪与欲望

人性的贪婪与欲望人性的贪婪与欲望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心灵深处的基本情感。

无论是过去的历史还是现代社会,这种贪婪与欲望都深深地根植于人类的本性中。

本文将探讨人性的贪婪和欲望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结果。

一、人性的贪婪与欲望的表现形式1. 追求物质财富:人类天生对物质的追求欲望无止境,无论是对于金钱、财富、地位还是其他物质资源,人们往往无法满足于当前拥有的。

2. 竞争与攀比:人们常常通过与他人竞争、攀比来满足内心的贪婪与欲望,希望在社会中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3. 表现个人权力:权力的渴望能够推动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努力奋斗,争夺或掌握更多的权力地位。

二、贪婪与欲望对个人行为的影响1. 动力与进取心:贪婪与欲望激发了人们对成功和进步的渴望,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2. 个人成就与满足感:贪婪与欲望的满足可以带来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激励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3. 社会进步与发展:个体的贪婪和欲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通过不断地追求、努力,人类创造了众多的科技和文化成果。

三、贪婪与欲望的消极影响1. 社会的不公平:人们对于财富、权力的贪婪与欲望,导致社会上出现不公平的现象,贫富差距加大,社会阶层固化。

2. 人际关系的破裂:贪婪与欲望使人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忽视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破坏了人际关系。

3. 环境与资源的破坏:对于物质的贪婪与欲望导致了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浪费,给地球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和压力。

四、如何合理管理与控制贪婪与欲望1. 自我反思与审视:适时审视自己的贪婪与欲望,认识到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理性地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欲望。

2.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强调共享和合作的重要性,摆脱对物质的过度追求。

3. 坚持道德和伦理原则:遵循道德和伦理准则,注重诚信、公平和公正,通过遵守规则和法律来限制贪婪和欲望的滥用。

结论:贪婪与欲望作为人类基本的情感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进步。

人性的三种境界

人性的三种境界

人性的三种境界《加勒比海盗四》是一部充满象征的电影,编剧也许自己都没意识到,剧情的编排无意识折射出人性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此岸世界,又叫欲望世界。

这是一个阳性的世界,充满私欲与竞争,它的主题是通过占有获得满足,通过掌控获得安全。

这里的存在法则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因为在这样的世界里给予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除非这种给予是一种获取的策略。

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人不得不受制于各种欲望的驱使,无休止地追逐金钱、权利、名誉、地位、被爱、成就、价值、享乐等。

有了这些东西才有了活着的意义,否则,就无法体验到我的存在,就会心慌恐惧,甚至抑郁绝望。

他们没法摆脱欲望的控制,因为除了欲望他们什么都没有。

就像电影里的海盗们终究无法抵挡美人鱼的诱惑一样,终归被欲望所淹没。

执着于某种状态是这个世界的又一特点。

人们渴望强大,厌恶弱小;渴望被爱,厌恶背叛;渴望永生,厌恶死亡。

只有如此,生命才可能是安全的。

于是,你不得不处心积虑、患得患失地活着,毕竟任何获得都可能是暂时的,你得随时警惕着,谨防不幸的发生。

因此,生活在欲望世界里的人,虽然也有成功的喜悦,但快乐总是短暂的,大多数时间是紧张而匆忙的、孤独而无助的。

第二种境界叫做彼岸世界。

这是一个自由宁静的所在。

电影中“不老泉”流出的地方就象征着这样的世界。

它遥远而神秘,与世隔绝,和欲望世界有着截然相反的逻辑。

影片中以水往上流来象征它的不可思议。

这是一个纯阴性的世界,封闭的山谷、还有“不老泉”流出的圆形山石,是子宫的象征,重回子宫意味着新生命的孕育。

在这里,无高无低、无长无幼、无生无死、无欲无求。

这里的存在法则是:活在当下,顺其自然。

这正是道家所推崇的“能婴儿乎?”的清静无为之境界,也是佛陀曾经达到的“无我”之境界。

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的人看欲望世界是一个荒诞的世界,所有导致执着的欲望其实都是一种幻象,包括那个所谓的“我”。

没有了“我”也就没有了一切关于我的执着和一切源于我的痛苦,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的东西也就不存在失去,从而实现了对无常的最大限度的顺应。

欲望与堕落大地中的人性缺失

欲望与堕落大地中的人性缺失

欲望与堕落大地中的人性缺失每当谈及欲望与堕落之时,我们往往会联想到人性的脆弱与缺失。

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缺失都是我们无法忽略的现象。

在这个充满欲望与堕落的大地上,人性的缺失已然成了我们无法回避的议题。

从古至今,文学作品就在不断探讨人性的缺失。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起初因贪图长生不老而成为了一个妖精,从而堕落了自己的伟大潜力。

无论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贪欲,还是《罪与罚》中罗迪翁的堕落,这些经典作品都一再提醒我们,欲望的诱惑和人性的缺失紧密相连,常常令人难以自拔。

人的欲望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贪欲是最可怕的一种。

贪图权力、财富、美色等等,都是欲望的表象,但却也是人性的薄弱之处。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谁也不能全部满足,而欲望却像火山一般不断喷发。

”我们的欲望时常超越了我们的道德底线,使人性在种种诱惑中失去了原本的光辉。

那么,欲望又是如何引发人性的缺失呢?我们可以从古希腊神话的故事中找到一些答案。

希腊神话中的潘多拉的故事就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例子。

潘多拉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她拥有强烈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则是由欲望所驱使的。

潘多拉打开了盒子,释放了深藏其中的众多灾祸。

从她的角度来看,她只是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和欲望。

但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她的行为却导致了无数的灾难。

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欲望导致人性缺失的可怕后果。

人性的缺失并非只存在于神话故事中,现实生活中也充斥着欲望与堕落的例证。

在商业世界里,我们常常听说那些因为贪婪而踏上不归路的企业家。

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地位,他们不择手段,甚至违法乱纪。

贪婪的欲望让他们丧失了道德底线,将人性的光辉抛之脑后。

这种缺失不仅导致了个人的堕落,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失衡。

当然,人性的缺失并不总是与欲望和堕落密不可分。

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人性缺失的根源更多地可以归结为环境与社会的压力。

在极度贫困和绝望的情况下,人们为了生存只能割裂原本的人性。

像《围城》中的方鸿渐一样,为了生计而背叛了理想和原则。

欲望放纵与双重情结异化——《人生》中高加林人格特质解读

欲望放纵与双重情结异化——《人生》中高加林人格特质解读

欲望放纵与双重情结异化——《人生》中高加林人格特质解

张锐
【期刊名称】《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30)003
【摘要】批评者历来多从外在的现实主义角度出发,对<人生>中的高加林寄予深切同情.然而,从精神分析的角度重新审视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加林始终放纵自身欲望,其外在表现和内在思想极具功利色彩,以依赖、利用和获取为人生导向,从而蜕变为一个实用主义者;同时,特定的家庭出身、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使高加林对权力和城市产生极端的依恋与渴求,从而酿就了其人格中对城市和权力双重情结的病态固着,进而沦为在此二情结异化下的单向度的人.
【总页数】4页(P90-93)
【作者】张锐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走在人生路上——解读《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生悲剧 [J], 李丽锋
2.走在人生路上——解读《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生悲剧 [J], 李丽锋
3.矛盾心态下的双重人格解读——浅析路遥《人生》中高加林性格的悲剧内涵 [J],
王昭;傅宗洪
4.苦难生存中的悲剧人生——解读《人生》中高加林的悲剧人生 [J], 代柯洋
5.充满欲望与重归自我的人生——评《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 [J], 杨海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在欲望与宿命中坠入人性深渊-最新文档

在欲望与宿命中坠入人性深渊-最新文档

在欲望与宿命中坠入人性深渊一、欲望悲剧――苦闷压抑与纵情狂欢在这个十万字的故事中,“笑话”“有劲”“快乐”等词几乎是作为贯穿情节的关键信息出现的。

米尼与阿康从最初的相遇到互相吸引也正与这些词有关。

米尼天性快乐,是说笑话的能手,阿康同样如此。

在那个生活简单、娱乐单调的年代,“笑话”便承担起了调剂生活的任务,会说笑话成为令人羡慕的技能,是一个人聪明的体现。

米尼和阿康则深谙打趣说笑的技巧。

在文本中,叙述者将其称之为上海人所说的“冷面滑稽”:“表面不动声色,甚至十分的严肃认真和恳切,骨子里却调侃了一切。

这其实包含了对世事冷静的体察,需要相当深刻的事故,仅靠聪明还不够,甚至于需要一点智慧。

”“冷面滑稽”本是一种消解无聊和愁苦的方式,但在米尼和阿康这里却从方式变成了目的。

因为“他们视愁苦为罪恶,认为人生最没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愁苦”。

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冷面滑稽”也可称之为“黑色幽默”。

弗洛伊德在《论艺术与文学》中即认为“幽默的本质毫无疑问是一个人使自己避免这样的伤害:对其的影响将会自然地提升情感的情势并驱散用开玩笑所能实现的情感表达的可能性”。

幽默是一种语言艺术,而语言无疑是具有迷惑性的。

通过说笑话的方式,米尼和阿康消解了苦闷压抑,得到了精神上的快感满足,建构了一个通向绝对自由的欲望空间,而这正是沉沦的开始。

欲望的升腾使得米尼和阿康很快陷入了堕落的深渊。

在阿康出轨后,米尼选择了离婚。

然而肉体的耽溺与精神的依恋使得米尼再一次回到了阿康的身边,这反而给米尼带来了新鲜的情感和身体体验。

“我们往往习惯于所拥有的东西,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它们的喜欢会越来越少。

我们就会形成新的欲望,并相信这些欲望与我们先前的欲望不同。

”做惯了夫妻,偷情带来的刺激与快感反而使米尼得到了另一种层面的欲望满足,然而欲望的满足是无止境的,一旦沉溺于满足的快感,随之而来的就是毁灭。

阿康有了新的伴侣,而他为了弥补对米尼的愧疚,于是给米尼也找了一个伴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欲望人生之下的人性异化
孔子曰:食色,性也。

人作为生存个体存在于社会之中有基本的欲望和需求,但是当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人的“本我”就很可能放纵“自我”,从“现实的原则”去追求“快乐的原则”。

在毕飞宇的长篇小说《平原》中,小说将视点落脚于70年代中国的一个普通村庄王家庄,一幅幅乡间生活的质朴画面看似和谐而美满,但是穿插在其中的物质欲望、权利欲望和情感欲望导致的人性的扭曲和异化,却让人触目惊心,遍体生寒。

“异化”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费尔巴哈提出来的,他讨论的是人与上帝的关系,上帝最终使人变成了“非人”。

而马克思认为,“大机器生产”与“工人阶级”是“对立的统一”,这个对立统一的结果是人的“异化”——人变成了“机器”。

在《平原》中,异化即是人性的扭曲与变异。

本文即试图探讨由于欲望的诱惑,人性在生理和心理层面体现出来的病态和变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关于人的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归为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层次。

在《平原》中,由于物质欲望的诱惑,老鱼叉占有了地主王二虎的田地、房产和他的老婆。

老鱼叉是赤脚医生王兴隆的父亲,本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是地主王二虎的帮工。

“自从给王二虎做帮工的那一天起,老鱼叉就立下了一个宏伟的人生目标,他要做王二虎。

”王二虎那样的物质生活诱惑着老鱼叉,“像王二虎那样吐气、呼吸,像王二虎那样走路、说话,像王二虎那样吃饭、睡觉。

”由于土改这个机遇,老鱼叉巧妙的霸占
了地主王二虎的田地、房产和他的老婆。

但是人到老年后,老鱼叉却陷入了魂灵的折磨,他总梦见王二虎教他归还一切。

从此老鱼叉沉迷于上吊和挖魂,他一次次的上吊,却被救下。

每到晚上,便会在院子里挖坑找寻王二虎的魂魄,最后老鱼叉走向精神崩溃,以死亡结束一切痛苦。

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本无可厚非,属于人类的基本需求,但是老鱼叉却是暗中夺人所有。

最后内心良善的“自我”与充满贪欲的“本我”构成矛盾冲突,导致了人性的异化,从而走向精神的崩溃。

在《平原》中,权力欲望导致人性的异化,最为突出的便是吴蔓玲。

吴蔓玲是南京来的女知青,为了在乡村政治权利中占有一席之地,她摒弃了自己作为女性的特征,成为一个铁娘子,表现出“男性化”的倾向。

为了努力让自己融入乡村的政治话语权利体系中,吴蔓玲抛弃了自己的南京话,自己的女性性别,自己的好看的模样。

要做乡下人,不做城里人,要做男人,不做女人。

越糟蹋自己,贱待自己,越“前途无量”。

表面上,将自己“非人”化而走向村支书领导岗位的吴蔓玲似乎在权利之欲的斗争中胜利了,但是实质上吴曼玲却是个悲惨的失败者。

虽然她想努力忽略自己女性化的特征,但并不代表女性的一面就不存在了。

在志英婚宴上的忽然哭泣,可以看做其内心作为一个女性的柔软情绪的爆发。

照镜子也深深的刺激了吴蔓玲,“又土又丑不说,还又拉挂又邋遢。

最要命的是她的站立姿势,分着腿,叉着腰,腆着肚子,简直就是一个蛮不讲理的女混混。

”最后吴蔓玲对瑞方爱情的被动等待以及被混世魔王强
奸,也表明在女性的世界里,天空是低垂的,她并未真正掌握话语的主动权。

类似吴蔓玲这样的女性,在文学史上并不孤单,还有铁凝的《玫瑰门》中的“姑爸”和“司猗玟”等。

作为一个在女性没有话语权的男权社会中,她对权利的追逐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显示了悲剧性的内涵。

灵与肉的冲突是文学的基本母题之一,对情感的追逐也是源于人类对安全对温暖及自身存在的需求。

在《平原》中,由于情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走向人性的异化现象更让人匪夷所思。

老骆驼是养猪场的养猪人员,儿女不亲,妻子早逝,亲情得不到归依,一个人孤单寂寞,竟然将养猪场的母猪当人来养。

自己与母猪交媾,对母猪倾注了一种变态的爱,人性降低到最低,甚至已经表现出动物性,完全将社会伦理规范置于一边。

最后,母猪发疯,咬死了自己的小猪。

这种惨烈血腥的场面未尝不是对老骆驼异化人性的强烈反抗。

吴蔓玲,在被混世魔王强奸后,不是选择人而是选择一条狗来保护和安慰自己。

更为戏谑的是她与狗“无量”的缠绵中居然享受到了女性性快感,最后染上狂犬病而疯。

一边是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和约束,另一边是内心欲望的真实诉求,人最终为情欲所累,失去理智,走向疯狂。

欲望因各种原因得不到满足或者而被压抑,而导致人性的异化。

叔本华认为“事实上,在每个人的内心都藏着一只野兽,只等待机会去咆哮狂怒,想把痛苦加在别人身上,或者说,如果别人对他有所妨碍的话,还要杀害别人。

”常态的欲望,在时代和心理的压抑
之下,慢慢朝变态的方向发展,衍生了一个个悲剧性的结局。

非死即疯,非疯即狂,在《平原》中人性的异化和毁灭,一方面展示了人的扭曲和丑陋,另一方面也让人反思道德文明的维度和时代的灰色。

参考文献:
[1]毕飞宇.《平原》的题外话[n].中华读书报,2012.
[2]毕飞宇.《平原》[m].南京市: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
[3](德)叔本华,李成铭等译.叔本华人生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林洁(1989.7-),女,四川泸州,西南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硕士。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