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几种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脑脊液改变特点

颅内几种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脑脊液改变特点
颅内几种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脑脊液改变特点

颅内几种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脑脊液改变特点

答案解析:婴幼儿(2岁以下)因颅骨缝及囟门未闭,脑膜炎症状常不典型,表现为高热、呕吐、拒食、哭闹不安,甚至惊厥,虽无脑膜刺激征,但前囟门饱满有助诊断。

答案解析:化脓性脑膜炎,约30%~60%的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出现硬脑膜下积液,1岁以下患儿较多见。多发生在化脑起病后48~72小时后,临床特征是化脑积极治疗过程中体温不降,或退而复升;病程中出现进行性前囟饱满、颅缝分离、头围增大等。

答案解

析:

病原菌明确后的抗生素选择:应参照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

1)肺炎链球菌:由于目前半数以上的肺炎球菌对青霉素耐药,故应继续按上述病原菌未明确方案选药。仅当药敏试验提示致病菌对青霉素敏感,可改用青霉素20万~40万U/ (kg·d)。

2)脑膜炎球菌:与肺炎链球菌不同,目前该菌大多数对青霉素依然敏感,故首选取选用,剂量同前。少数耐青霉者需选用上述第三代头孢菌素。

3)流感嗜血杆菌:对敏感菌株可换用氨苄西林200kg/(kg·d)。耐药者使用上述第三代头孢菌素或氯霉素。

4)其他: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者应参照药敏试验选用乙氧奈青霉素、万古霉素或利福平等。革兰阴性杆菌者除考虑上述第三代头孢菌素外,可加用氨苄西林或氯霉素。

答案解析:并发硬脑膜下积液:在化脑有效治疗48~72小时后,脑脊液检查好转,而体温持续不退或体温下降后再升高,或病情好转后又出现意识障碍、高热、抽搐、前囟饱满或隆起,或颅内高压的症状,颅骨透照及头颅CT、有助诊断。与题干“抗生素10天,病情好转,体温正常,近3天又出现发热。抽搐,前囟饱满,颅缝分离”的临床表现相符。

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异常,对硬脑膜下积液,最重要的诊断穿刺,即可诊断。头颅透光检查和CT扫描可协助诊断,但最后确诊仍有赖于硬膜下穿刺放出积液,同时也达到治疗目的。

答案解析:化脓性脑膜炎:血培养化脓性脑膜炎时,血培养不一定获阳性结果,但仍是明确病原菌的重要方法。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血培养阳性率甚高。也可以这样理解新生儿抵抗力最低,自身免疫没有建立,故阳性率就最高。

答案解

析:

硬膜下积液是小儿化脓性脑膜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答案解

析:

结核性脑膜炎可引起对颅神经障碍的症状,面神经是第7对脑神经。

C

答案解析:可引起菌血症细菌栓子经血传播可引起皮肤血管损害,出现皮肤出血点、瘀点、瘀斑。皮肤瘀点涂片检菌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重要的病原诊断方法之一。

答案解

析:

婴儿化脓性脑膜炎,已惊厥三次,说明颅压明显增高,

化脑的治疗原则是:①病因治疗,选择敏感抗生素;②可适当应用激素,减轻

脑水肿及细胞因子引起的炎症反应;③对症处理,如降温;④保证足够液体及

热量;⑤颅压增高时用20%甘露醇;⑥禁忌抽脑脊液降颅压,可引起脑疝,

呼吸、心跳停止。

答案解

析:

肺炎诊断、鉴别诊断

患儿2岁,主症咳、喘、发热、体征双肺可闻固定中小啰音.诊断支气管肺炎。

鉴别毛细支气管炎是以喘息为突出表现的特殊肺炎。支气管炎有咳、发热,肺

部干啰音,不固定的粗大水泡音。支气管异物突然吸气性呼吸困难,刺激性咳

嗽,多有异物吸入历史。急性喉炎表现除感冒症状外,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呼

吸困难,有喉梗阻症状,肺部正常。

答案解析:一般用鼻前庭导管给氧,经湿化的氧气流量为~1L/min;氧浓度不超过40%;氧气宜湿化,以免损害气道纤毛上皮细胞及使痰液黏稠。缺氧明显者或新生儿、婴幼儿宜用面罩给氧,氧流量为2~4L/min,氧浓度为50%~60%。若出现呼吸衰竭,应使用人工呼吸器。

答案解析:临床上轻症患者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不重;中、重度患者发热可为低~中度,亦可高热,有较明显的呼吸困难、喘憋、发给、鼻翼扇动、三凹征等。患儿主要是憋喘为主要体征,要考虑是合胞病毒感染。胸部X线表现为:两肺可见小点片状、斑片状阴影,部分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

肺结核答案解析:OT试验结果的判定

(1)“+”:红晕及硬结,直径5~9mm。

(2)“++”:红晕及硬结,直径10~19mm。

(3)“+++”:红晕及硬结,直径≥20mm。

(4)“++++”:除红晕及硬肿外,还有疱疹或坏死或发热等全身症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