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半闭环控制系统设计要点

数控半闭环控制系统设计要点
数控半闭环控制系统设计要点

一.引言

1.1设计背景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需求的产品日益逐渐复杂精密,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更新换代的周期也变的越来越短,从而促进类暗袋制造业的发展,尤其是宇航、军工、造船、汽车和模具加工等行业,其中普通机床进行加工(精度低、效率低、劳动度大)已无法满足大生产量要求,于是一种新型的用数字程序控制的机床应运而生,这种机床运用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精密测量和机械设计等新技术的机械一体化典型产品即数控机床。

1.2设计任务

设计参数如下:

1.横向:

工作台重量:W=300N ;

最大进给速度:max V =1000mm/min ;

行程:S=200mm ;

脉冲当量:p δ=0.006mm/P ;

2.纵向:

工作台重量:W=800N ;

行程:S=650mm ;

脉冲当量:p δ=0.008mm/P ;

最大进给速度:max V =2000mm/min ;

总体:

x 、y 方向定位精度都为01.0±mm ;

滚珠丝杠的基本导程06L mm =;

二.半闭环控制系统设计

数控伺服系统是指一机床运动部件的位置和速度作为控制量的自动控制系统,又称为随动系统。数控伺服系统的作用在于接受来自数控装置的进给脉冲信号,经过一定的信号变换及电压、功率放大,驱动机床运动部件实现运动,并保证动作的快速性和准确性。作为数控装置和机床的联系环节它是数控机床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开发高性能伺服系统是现代数控机床的关键技术之一。机电一体化伺服系统要求具有精度高、响应速度快、稳定性好、负载能力强和工作频率范围大登记处要求,同时还要求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和成本低等要求。

数控机床又分很多种类,其中按控制方式分类就包括开环控制系统、半闭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三种。

半闭环伺服系统的工作原理和闭环伺服系统相似,只是位置检测器不是安装在工作台上,而是安装在伺服电动机的轴上。这种伺服系统所能达以的精度、速度和动太特性优于开环伺服系统,其复杂性和成本低于闭环伺系统,主要用于大多数中小型数控机床,且能满足市场要求所以,目前应用最为广泛。如图 2.1所示:

图2.1 半闭环控制系统示意图

这里采用半闭环系统。

2.1系统方案设计

2.1.1伺服驱动元件方案的选择

半闭环控制系统中一般采用直流伺服电动机、交流伺服电动机或液压伺服马达作为驱动元件。在负载较大的大型伺服系统中常采用液压伺服马达,而在中小型伺服系统中,则多数采用直流或交流伺服电动机。虽然其内部有机械换向装置,存在电刷磨损问题,运行时电机的换向器也会出现运行火花,限制了直流电动机的转速与输出功率的提高,所以需要较多维护;但是由于直流电动机具有优良的

静、动态特性,并且易于控制,因而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一直是闭环系统中执行元件的主流。这里我们采用直流脉宽度调制型(PWM)伺服电机调速系统。

2.1.2 PWM直流脉宽伺服电机调速原理

PWM是脉宽调制方式,其特点是开关频率固定,通过改变脉冲宽度来调节占空比,是开关功率变换器中最常用的控制方式。其基本工作原理就是在输入电压变化、内部参数变化、外接负载变化的情况下,控制电路通过被控制信号与基准信号的差值进行闭环控制,调节主电路开关器件的导通脉冲宽度,使得开关电源的输出电压或电流等达到稳定值。其原理图及波形如图2.1.2所示

图2.1.2 PWM直流脉宽调制原理图

2.1.3 检测反馈元件的选择

常用的位置检测传感器有旋转变压器、感应同步器、光电脉冲编码器、光栅尺等。

传感器的精度与价格密切相关,应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用精度低的传感器,以降低成本。目前在半闭环伺服系统中,也常采用光电脉冲传感器,既测量电动机的角位移,又通过计时而获得速度。

光电编码器的原理图如图2.1.3 所示:

图2.1.3 光电编码器原理图

2.1.4 半闭环直流位置伺服控制电路图

图2.1.4为一采用单片机控制的直流位置伺服控制原理图。图中伺服电机的控制电压由单片机输出后送入0832进行D/A转换,转换后的模拟量经放大和电平转换送入PWM功放电路,产生的PWM波驱动电动机旋转;采用测速发电机对电动机的转速进行测量,经放大后送入0809进行A/D转换,转换后送入单片机;电动机的转角位移由光电编码器直接送入8751的端口,进行位置反馈。速度调节器和位置调节器由8751的应用程序来完成。

图2.1.4半闭环直流位置伺服系统原理图

三.机械系统设计

3.1机械系统与控制系统方案的确定

半闭环控制系统的机械传动与执行在机构形式上与开环伺服系统基本相同。

控制系统方案的确定主要包括执行元件控制方式的确定和系统伺服控制方式的确定。比如直流伺服电动机应确定是采用晶体管脉宽调制还是采用晶闸管放大器驱动控制:对于家刘伺服电动机,应确定采用矢量控制,还是采用幅值、相位或幅相控制。

伺服系统的控制方式有模拟控制和数字控制,每种方式又有多种不同的控制算法。另外还应确定是采用软件伺服控制,还是采用硬件伺服控制,以便择相应的计算机。

3.2 具体方案的设计计算和选择

3.2.1主切削力及其切削分力计算

已知机床主电动机的额定功率m P 为7.5kw ,最大工件直径D=3mm ,主轴计算转速n=85r/m 。在此转速下,主轴具有最大扭矩和功率,道具的切削速度为

s mm s m Dn v /1560/56.16085001.035014.360==???==π

取机床的机械效率0.8η=,则有 N N v P F m

z 16.3846001.0=?=η

走刀方向的切削分力x F 和垂直走刀方向的切削分力y F 为

N F F N

F F z y z x 67.154516.3846

4.04.004.96616.38642

5.025.0=?===?== 3.2.2导轨摩擦力的计算

导轨受到垂向切削分力N F F z v 16.3846==,纵向切削分力

y c F F =N 67.1545=,移动部件的全部质量(包括机床夹具和工件的质量)m=30.61kg(所受重力W=300N),查表得镶条紧固力2000g f N =,取导轨动摩擦系数0.15μ=,则

()g v c F W f F F μμ=+++

)67.154516.3846

2000300(15.0+++?=

N 78.1153=

计算在不切削状态下的导轨摩擦力0F μ和0F

0()0.15(3002000)345g F W f N μμ=+=?+=

00()0.2(3002000)460g F W f N μ=+=?+=

3.2.3计算滚珠丝杠螺母副的轴向负载力

计算最大轴向负载力max a F

N N F F F y a 94.2698)78.115316.1545

(max =+=+=μ 计算最小轴向负载力min a F

min 0345a F F N μ==

3.2.4确定进给传动链的传动比i 和传动级数

取直流伺服电动机的步距角 1.5α=?,滚珠丝杠的基本导程06L mm =,进给传

动链的脉冲当量P mm p /006.0=δ,则有

17.4006.036065.13600=??==p L i δα

按最小惯量条件,查得应该采用2级传动,传动比可以分别取13i =、2 2.1i =。根据结构需要,确定各传动齿轮的齿数分别为120z =、260z =、320z =、442z =,模数m=2,齿宽b=20mm 。

3.2.5滚珠丝杠的动载荷计算、直径估算和设计

(1)按预期工作时间估算滚珠丝杠预期的额定动载荷

已知数控机床的预期工作时间15000h L h =,滚珠丝杠的当量载荷m F =max a F N 94.2698=,查表得载荷系数 1.3w

f =;初步选择滚珠丝杠的精度等级为3级精度,取精度系数1a f =;查表得可靠性系数1c f =。取滚珠丝杠的当量转速max m n n =,已知max 1/min v m =,滚珠丝杠的基本导程06L mm =,则 max max 0100010001166.67/6v n r m L ?=

==

360100m w am m h a c

F f C n L f f =

N 8.188********.194.26981500067.166603=??????= (2)根据定位精度的要求估算允许的滚珠丝杠的最大轴向变形。

已知本车床横向进给系统的定位精度为40 m μ,重复定位精度为16 m μ,则有 max111(

)16 5.33832m m δμμ=?=

max 211()4081054m m δμμ=?= 取上述计算结果的较小值,即max 5.33m δμ=。

(3)估算允许的滚珠丝杠的最小螺纹底径2m d

滚珠丝杠螺母的安装方式拟采用一端固定、一端游动支承方式,滚珠丝

杠螺母副的两个固定支承之间的距离为

L=行程+安全行程+2×余程+螺母长度+支承

≈(1.2~1.4)行程+(25~30)0L

取L=(1.4×200+30×6)mm=460mm

02max 4604600.0780.07815.545.33

m F L

d mm δ?≥=?= (4)初步确定滚珠丝杠螺母副的型号

根据以上计算所得的0L 、am C 、2m d 和结构的需要,初步选择南京工艺装备公司生产的FF 型内循环螺母,型号为FF3206-5,其公称直径0d 、基本导程0L 、额定动载荷a C 和螺纹底径2d 如下:

032d mm = 06L mm =

N C N C am a 8.1888720200=>=

2227.915.54m d mm d mm =>=

滚珠丝杠的主要载荷是轴向载荷,径向载荷主要是卧式丝杠的自重。因此对丝杠的轴向精度和轴向刚度应有较高要求,其两端支承的配置情况有:一端轴向固定一端自由的支承配置方式,通常用于短丝杠和垂直进给丝杠;一端固定一端

浮动的方式,常用于较长的卧式安装丝杠;以及两端固定的安装方式,常用于长丝杠或高转速、高刚度、高精度的丝杠,这种配置方式可对丝杆进行预拉伸。因此在此课题中采用两端固定的方式,以实现高刚度、高精度以及对丝杠进行拉伸。

丝杠中常用的滚动轴承有以下两种:滚针—推力圆柱滚子组合轴承和接触角为40°角接触轴承,在这两种轴承中,40°角接触轴承的摩擦力矩小于后者,而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组合,但刚度较后者低,目前在一般中小型数控机床中被广泛应用。滚针—圆柱滚子轴承多用于重载和要求高刚度的地方。

40°角接触轴承的组合配置形式有面对面的组合、背靠背组合、同向组合、一对同向与左边一个面对面组合。由于螺母与丝杠的同轴度在制造安装的过程中难免有误差,又由于面对面组合方式,两接触线与轴线交点间的距离比背对背时小,实现自动调整较易。因此在进给传动中面对面组合用得较多。

在此课题中采用了以面对面配对组合的40°角接触轴承,组合方式为DDB。以容易实现自动调整。滚珠丝杠工作时要发热,其温度高于床身。为了补偿因丝杠热膨胀而引起的定位精度误差,可采用丝杠预拉伸的结构,使预拉伸量略大于热膨胀量。

图3.2.5 滚珠丝杠螺母及其支承结构图

3.2.6滚珠丝杠螺母副承载能力校核和设计

一、已知滚珠丝杠螺母副的螺纹底径

227.9

d mm

,已知滚珠丝杠螺母副的

最大受压长度1300L mm =,丝杠水平安装时,取11/3K =,查表得22K =,则有 44

55212221127.910210448831.213300

c d F K K N N L =?=???= 本车床横向进给系统滚珠丝杠螺母副的最大轴向压缩载荷为2401.19amax F N =,远

小于其临界压缩载荷c F 的值,故满足要求。

二、滚珠丝杠螺母副临界转速的计算长度2300L mm =,其弹性模量

52.110E =?

MPa ,密度5317.810/N mm g

ρ-=??,重力加速度329.810/g mm s =? (1) 滚珠丝杠的最小惯性矩为 4442 3.1427.929728.056464

I d mm π==?= (2)滚珠丝杠的最小截面积为 2222 3.1427.9611.0544

A d mm π==?= 取10.8K =,查表得 3.927λ=,则有 2

12

2602c EI n K L A

λπρ= 2

532

560 3.927 2.11029728.059.8100.82 3.143007.810611.05

-?????=????? 4692249/min r = 本横向进给传动链的滚珠丝杠螺母副的最高转速为166.67r/m ,远小于其临界转速,故满足要求。

三、滚珠丝杠螺母副额定寿命的校核,滚珠丝杠的额定动载荷20200a C N =,已知其轴向载荷N F F a a 94.2698max ==,滚珠丝杠的转速

m a x 166.67/m i n n n r

==,运转条件系数 1.2w f =,则有 363620200()10()102401.19 1.2

a a w C L r F f =?=?? 6344.53310r =?

6

344.53310344536060166.67

h L L h h n ?===? 本车床数控化改造后,滚珠丝杠螺母副的总工作寿命

3445315000h L h h =≥,故满足要求。

四、滚珠丝杠螺母副是直线运动与回转运动能相互转换的新型传动装

置,在丝杠和螺母上都有半圆弧形的螺旋槽,当他们套装在一起时便形成了滚珠的螺旋滚道。螺母上有滚珠的回路管道,将几圈螺旋滚道的两端连接起来构成封闭的螺旋滚道,并在滚道内装满滚珠,当丝杠旋转时,滚珠在滚道内既自转又沿滚道循环转动,因而迫使螺母轴向移动。

滚珠丝杠螺母副具有以下特点:

(1)传动效率高,摩擦损失小。滚珠丝杠螺母副的传动效率为

0.92-0.96,比普通丝杠高3-4倍。因此,功率消耗只相当于普通丝杠的1/4-/3.

(2)若给于适当预紧,可以消除丝杠和螺母之间的螺纹间隙,反向时

还可以消除空载死区,从而使丝杠的定位精度高,刚度好。

(3)运动平稳,无爬行现象,传动精度高。

(4)具有可逆性,既可以从螺旋运动转换成直线运动,也可以从直线

运动转换成旋转运动。也就是说,丝杠和螺母可以作为主动件。

(5)磨损小,使用寿命长。

(6)制造工艺复杂。滚珠丝杠和螺母等元件的加工精度要求高,表面

粗糙度也要求高,故制造成本高。

(7)不能自锁。特别是垂直安装的丝杠,由于其自重和惯性力的不同,

下降时当传动切断后,不能立即停止运动,故还需要增加制动装置。

本次设计采用的是内循环的丝杠螺母副,精度为3级,两端采用了小圆

螺母为轴向定位丝杠螺母副采用的预紧方式为单螺母消除间隙方法。它是在滚珠螺母体内的两列循环滚珠链之间,使内螺纹滚道在轴向产生一个0L ?的导程突变量,从而使两列滚珠在轴向错位而实现预紧。这种调隙方法结构简单,但载荷量须预先设定而且不能改变。

3.2.7计算机械传动的刚度

已知滚珠丝杠的弹性模量52.110E MPa =?,滚珠丝杠的底径227.9d mm =。当 滚珠丝杠的螺母中心至固定端支承中心的距离300Y a L mm ==时,滚珠丝杠螺母副具有最小拉压刚度min s K

22532min 3.1427.9 2.11010427.73/44300s Y d E

K N m L πμ-???=?==? 当100J a L mm ==时,滚珠丝杠螺母副具有最大拉压刚度max s K 22532max 3.1427.9 2.110101283.21/44100s J d E

K N m L πμ-???=?==? 已知滚动体直径 6.75Q d =mm ,滚动体个数Z=15.轴承接触角=β40°。轴 承最大轴向工作载荷N F F a B 94.2698max max =。则滚珠丝杠螺母副支承轴承的刚度b K 为:

223max 2 2.34sin b Q a K d Z F β=?? 22332 2.34 6.75152401.19(

)2=????? m N μ/12.662=

查表得滚珠与滚道的接触刚度683/K N m μ=,滚珠丝杠的额定动载a C = 20200N 。已知滚珠丝杠上所承受的最大轴向载荷N F a 94.2698max 则

mm N C F K K a a C /23.7301.03max == 进给传动系统的综合拉压刚度的最大值为 003633.023.730112.662121.128311111max max =++=++=Kc K K K b s

故m N K μ/25.275max =。

进给传动系统的综合拉压刚度最小值为 0061.023.730112.662173.42711111min min =++=++=Kc K K K b s

故m N K μ/164min =

已知扭矩作用点之间的距离2355L mm =,滚珠丝杠的剪切模量8.1G = 410MPa ?滚珠丝杠的底径227.9d mm =,则有 441246

232 3.1427.9108.11010323235510

d G

K L φπ--?????==??13566.04/N m rad =?

3.2.8电动机的选型与计算

(1)计算滚珠丝杠的转动惯量

已知滚珠丝杠的密度337.810/kg cm ρ-=?,则有

34210.7810 1.38n

r j j

j J D L kg cm -==?=?∑ (2)计算折算到丝杠轴上的移动部件的转动惯量

已知横向进给系统执行部件的总质量为m=31.61kg;丝杠轴每转一圈,机床执行部件在轴向移动的距离L=0.6cm 则

2

2228.0)14.326.0(6.31)2(cm kg L m J L ?=??==π

(3)计算各齿轮的转动惯量

3422130.7810420.4z z J J kg cm kg cm -==????=?

342220.781012232.3z J kg cm kg cm -=????=? 34224420.7810()27.85

z J kg cm kg cm -=????=? (4)计算加在电动机轴上总负载转动惯量d J

123422

111()()d z z z z r L J J J J J J J i i =+++++ 2

110.4(32.30.4)(7.8 1.380.28)9 6.25=+++++ 24.275kg cm =?

(5)计算折算到电动机轴上的切削负载力矩c T

已知在切削状态下的轴向负载力max 2401.19a a F F N ==,丝杠每转一圈,机床执行部件轴向移动的距离L=6mm=0.006m ,进给传动系统的传动比i=6.25总效率η=0.85,则有

m N i L F T a c ?=????==73.017.485.014.32006.094.26982πη (6)计算折算到电动机上的摩擦负载力矩T μ

已知在不切削状态下的轴向负载力矩0345F N μ=,则有

m N I L F T ?=????==093.017.485.014.32006.034520πημμ

(7)计算由滚珠丝杠预紧力p F 产生的并折算到电动机轴上的附加负载力矩 f T

已知滚珠丝杠螺母副的效率00.98η=,滚珠丝杠螺母副的预紧力p F 为 N F F a p 65.89931max == m N i L F T p f ?=-????=-=0097.0)98.01(17.485.014.32006.065.899)1(22200

ηπη

折算到电动机轴上的负载力矩T 的计算。

空载时(快进力矩),为

m N m N T T T f KJ ?=?+=+=1027.0)0097.0093.0(μ

切削时(工进力矩),为

m N m N T T T f c G J ?=?+=+=823.0)093.073.0(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和查表初选CN-400-10;对于半闭环系统,一般取加速时间0.05a t s =。当机床以最快进给速度1000/min v mm =运动时电动机的最高转速为:

max 1000 6.25/min 1041.67/min 6

n r r =

?= (8)计算横向进给系统所需的折算到电动机轴上的各种力矩 计算空载启动力矩q T

m N T T T T f ap q ?=++=9.10)(μ

计算快进力矩KJ T

m N T T T f KJ ?=+=+=823.0)093.073.0(μ

计算工进力矩GJ T

m N T T T f c G J ?=+=+=74.0)0097.073.0(

所以CN-400-10直流伺服电机符合要求。

3.3 进给系统的设计

3.3.1床身及导轨

数控车床工作时,受切削力的作用,床身发生弯曲,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床身水平面内的弯曲。因此,在床身不太长的情况下,主要应提高床身在水平面内的弯曲刚度。所以,在设计床身时,采用与水平面倾斜45°的斜面床身。床身在弯曲、扭转载荷作用下,床身的变形与床身的截面的抗弯惯性矩和抗扭惯性矩有关。材料、截面相同,但形状不同的床身,截面的惯性矩相差很大。截面积相同时,采用空形截面,加大外轮廓尺寸,在工艺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小壁厚,可以大大提高截面的抗弯和抗扭刚度;矩形截面的抗弯刚度高于圆形截面,但圆形截面的抗扭刚度较高;封闭截面的刚度显著高于不封闭截面的刚度。为此,在设计床身截面时,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在满足使用、工艺情况下,采用空心截面,加大轮廓,减小壁厚,采用全封闭的类似矩形的床身截面形式,同时,为了提高床身的抗扭刚度和床身的刚度/重量比,在大截面内设计一个较小的类似圆形截面。

床身与导轨为一体,床身材料的选择应根据导轨的要求选择。铸铁具有良好的减震性和耐磨性,易于铸造和加工。床身材料采用机械性能优良的HT250,其硬度、强度较高,耐磨性较好,具有很好的减震性。

车床的导轨可分为滑动导轨和滚动导轨两种。滑动导轨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接触刚度大等优点。但传统滑动导轨摩擦阻力大且磨损快,动、静摩擦系数差别大,低速时易产生爬行现象。目前,数控车床已不采用传统滑动导轨,而是采用带有耐磨粘贴带覆盖层的滑动导轨和新型塑料滑动导轨。它们具有摩擦性能良好和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在动导轨上镶装塑料具有摩擦系数低、耐磨性高、抗撕伤能力强、低速时不易爬行、加工性和化学稳定性好、工艺简单、成本低等优点,在各类机床上都有应用,特别是用在精密、数控和重型机床的动导轨上。塑料导轨可与淬硬的铸造铁支承导轨和镶钢支承导轨组成对偶摩擦副。

直线运动滑动导轨截面形状主要有三角形、矩形、燕尾形和圆形,并可互相组合。由于矩形导轨制造简单,刚度高,承载能力大,具有两个相垂直的导轨面。且两个导轨面的误差不会相互影响,便于安装。再将矩形整体倾斜45°后,侧面磨损能自动补偿,克服了矩形导轨侧面磨损不能自动补偿的缺陷,使其导向性更好。本次设计我采用的是燕尾槽导轨。

镶条是用来调整矩形导轨和燕尾导轨的侧隙,以保证导轨面的正常接触。镶条应放在导轨受力较小的一侧。压板用于调整辅助导轨面的间隙和承受颠覆力矩。如图3.4.1,是用磨或刮压板3的e面和d面来调整间隙。压板的d面和e 面用空刀槽分开,间隙大磨刮d面,太紧时则修e面。这种方式构造简单,应用

较多,但调整时比较麻烦。

图3.3.1 镶条

图3.3.1 床身及导轨

3.3.2中间轴的设计

中间轴上的齿轮是电机输出与滚珠丝杠的传力结构,它主要通过键连接齿轮2和齿轮3.所以要设计键槽,可设计一个键槽为两个齿轮传力。两边要留轴颈上轴承,中间轴的装配见图3.4.2:

5.2 闭环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1)

如图所示是JN6201集成电路鸡蛋孵化温度控制器电路图,根据该原理图完成1~3题。 1.该电路图作为控制系统的控制(处理)部分是IC JN6201,当JN6201集成输出9脚长时间处于高电平,三极管V2处于截止状态,继电器释放,电热丝通电加热。 2.安装好调试时,先将温度传感器Rt1放入37℃水中,调整电位器Rp1,使继电器触点J-2吸合,再将温度传感器Rt2放入39℃水中,调整Rp2,使继电器触点J-2释放。 3.调试时发现,不管电位器Rp1和Rp2怎么调,继电器J 始终吸合,检查电路元器件安装和接线都正确,用万用表测三极管V2集电极电位,在不同的调试状态分别为2.8V 和0V ,可知电路发生故障的原因是( B ) A.二极管V6内部断路 B.三极管V3内部击穿(短路) C.电阻R4与三极管V3基极虚焊 D.继电器线圈内部短路 如图所示是运算放大器鸡蛋孵化温度控制器电路图,根据该原理完成4~6题。 4.该电路作为控制系统的输出部分是继电器J 、电热丝等,当电路中集成运放2脚的电位低于3脚的电位,三极管V3处于饱和状态,继电器J 吸合,电热丝通电加热。 上限 V2饱和导通时候Uce 电压降0.2V ,所以留下来给集电极2.8V ,截止时候0V

5.安装好后调试时,将温度传感器Rt 放入39℃水中,调R4,使电压U2=U3,集成运放输出端6脚的电压为0V ,电路实现39℃单点温度控制。 6.调试时发现,将温度传感器Rt 放入高于39℃水中,继电器吸合;将温度传感器Rt 放入低于39℃水中,继电器释放,出现该故障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 ) A.集成运放2脚与3脚接反 B.二极管V4接反 C.电阻R2断路 D.三极管V3损坏 如图所示是晶体管组成的水箱闭环电子控制系统电路,根据该原理图完成7~9题。 7.该电路作为控制系统被控对象的是水箱内的水,水箱的水位从a 点降到b 点的过程中,三极管V1处于饱和状态,三极管V2处于截止状态,继电器触点J-1处于吸合状态。 8.安装调试时,将三个水位探头按图中的高低放入空玻璃杯中,如果电路正常,电路通电后,继电器J 吸合;向玻璃杯中加水,到达a 点时,继电器J 释放;接着将玻璃杯中的水排出,水位降到b 点以上时,继电器J 释放;水位降到b 点以下时,继电器J 吸合。 9.调试时发现,玻璃杯中的水位在b 点以下时,继电器J 就吸合;水位加到b 点,继电器J 就释放。出现该故障现象的原因是( D ) A.继电器J 没用 B.三极管V1损坏 C.二极管V3接反 D.电路没接J-1触点,b 点直接接到了电阻R1 如图所示是555集成电路组成的水箱水位闭环电子控制系统电路图, (第4~6题) (第7~9题) R4 10k ?R5 4.7k R3 4.7k

DDC单回路PID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实时仿真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报告 ( 2011-- 2012 年度第二学期) 名称: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 题目:DDC单回路PID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实时仿真院系: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班级: 学号: 学生: 指导教师:朱耀春 设计周数:一周 成绩:

日期:2012 年 6 月20 日

一、 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1.设计目的 在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对DDC 直接数字闭环控制的仿真加深对课程容的理解。 2.设计要求 本次课程设计通过多人合作完成DDC 直接数字闭环控制的仿真设计,学会A/D 、D/A 转换模块的使用。通过手动编写PID 运算式掌握数字PID 控制器的设计与整定的方法,并做出模拟计算机对象飞升特性曲线,熟练掌握DDC 单回路控制程序编制及调试方法。 二、 设计正文 1.设计思想 本课程设计利用Turboc2.1开发环境,通过手动编写C 语言程序完成PID 控制器的设计,A/D 、D/A 转换,绘出PID 阶跃响应曲线与被控对象动态特性曲线。整个设计程序模块包含了PID 配置模块,PLCD-780定时采样、定时输出模块,PID 手/自动切换模块(按键控制)及绘图显示模块。 设计中,通过设定合理的PID 参数,控制PLCD-780完成模拟计算机所搭接二阶惯性环节数据的采集,并通过绘图程序获得对象阶跃响应曲线。 2. 设计步骤 (1)前期准备工作 (1.1)配备微型计算机一台,系统软件Windows 98或DOS (不使用无直接I/O 能力的NT 或XP 系统), 装Turbo C 2.0/3.0集成开发环境软件; (1.2)配备模拟计算机一台(XMN-1型), 通用数据采集控制板一块(PLCD-780型); (1.3)复习Turboc2.0并参照说明书学习PLCD-780的使用 (2) PID 的设计 (2.1)PID 的离散化 理想微分PID 算法的传递函数形式为:??? ? ??++=s T s T K s G d i p 11)( 采用向后差分法对上式进行离散,得出其差分方程形式为: u[k]=u[k-1]+q0*e[2]+q1*e[1]+q2*e[0]; 其中各项系数为: q0=kp*(1+T/Ti+Td/T); q1=-kp*(1+2*Td/T);

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教案

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 教材:(凤凰国标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2) 文档内容: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 章节:第四单元控制与设计第三节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 课时:第1课时 作者:叶朝晖(海南省海南中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结合案例找出影响简单控制系统运行的主要干扰因素,并作分析。 (2)熟悉闭环控系统中反馈环节的作用。 (3)能识读和画出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的方框图,理解其中的控制器、执行器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课堂小试验亲身体验“反馈”的作用。 (2)通过典型闭环控制系统的分析,熟悉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工作过程。 (3)逐步形成理解和分析闭环控制系统的一般方法,学会使用逆推法分析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神奇”的自动控制装置,感受科技的魅力,形成和保持探究控制系统的兴趣与热情。 (2)通过对闭环控制系统的探究,形成勇于探索敢于创造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点 本节学习重点偏重于对闭环控制系统反馈环节的作用的体会,及学会用系统框图来帮助分析和理解闭环控制系统。 三、教学难点 分析闭环控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工作过程 四、教学方法 演示法、逆推分析法、游戏法 五、设计思想: 1. 教材分析 本节是“控制与设计”第三节的内容,其内容包括“干扰因素”、“反馈”、“功能模拟方法”和“黑箱方法”。闭环控制系统相对于开环控系统要复杂些,但闭环控制系统因其控制准,自动化程度高,有着“神奇”的控制效果,对学生来说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本节学习重点偏重于对闭环控制系统反馈环节的作用的体会,及学会用系统框图来帮助分析和理解闭环控制系统。

《闭环控制系统》教案分析

《闭环控制系统》教案分析 一.开环和闭环控制系统的定义分析 二.开环和闭环控制系统的区别及判断方法 三.闭环控制系统的方框结构及与实际系统的对应关系 四.闭环控制系统的各部分结构的基本概念的归纳总结 五.开闭环,自动和手动控制系统的总结 问题研讨1: .人开电灯的控制方式 问提研讨:人打开电灯开关后,不看电灯是否亮不亮,这是一种什么控制? 人打开电灯开关后,要看电灯是否亮不亮,如不亮,要多次开关电灯,甚至检修开关,直到开亮为止,这是一种什么控制? 2.人开汽车 人手握方向盘开汽车是什么控制方式? 人两手离开方向盘去发手机短信,有拐弯时,或有情况时手再扶方向盘,这种开汽车方式是什么控制方式? 问提研讨2: 自动控制系统是否一定是闭环控制? 举例说明之 按照控制的总定义,是否有人参加的控制 系统一定是闭环控制系统?

开环控制系统一定没有检测,反馈回路吗? 水箱水位自动控制系统中,被控对像是水箱吗? 现在有些教材中出现“输出量”的概念,它是什么?它等于被控量吗? 一.开环和闭环控制系统的定义分析 例1. 飞镖(图4-7)是同学们都很熟悉的运动。我们在投掷飞镖时,首先会在脑子里确定一个希望射中的目标,然后再根据场地的情况及自己的经验,控制手臂的投掷动作,将飞镖掷出。显然,在飞镖掷出后,飞镖的飞行就不可控制了,能否命中目标,取决于飞镖在投掷时的初始状态,即投掷者的投掷水平。 实际上,如果我们希望某一事物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就要对其进行干预,这种根据自己的目的,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事物沿着某一确定的方向发展,就形成了控制。 二.开环和闭环控制系统的区别及判断方法 开、闭环控制的定义 能将控制的结果反馈回来与希望值进行比较,并根据它们的误差及时调整控制的系统,称为闭环控制系统。而不是将控制的结果反馈回来影响控制作用的系统,称为开环控制系统。系统中将控制的结果反馈回来的部分,称为反馈环节。闭环控制系统都有反馈环节,所以有时又称闭环控制系统为

单闭环控制系统设计及仿真要点

单闭环控制系统设计及仿真 班级电信2014 姓名张庆迎 学号142081100079

摘要直流调速系统具有调速范围广、精度高、动态性能好和易于控制等优点,所以在电气传动中获得了广泛应用。本文从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入手,建立了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数学模型,并详细分析了系统的原理及其静态和动态性能。然后按照自动控制原理,对双闭环调速系统的设计参数进行分析和计算,利用Simulink对系统进行了各种参数给定下的仿真,通过仿真获得了参数整定的依据。在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一套实验用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详细介绍了系统主电路、反馈电路、触发电路及控制电路的具体实现。对系统的性能指标进行了实验测试,表明所设计的双闭环调速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具有较好的静态和动态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采用MATLAB软件中的控制工具箱对直流电动机双闭环调速系统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并用SIMULINK进行动态数字仿真,同时查看仿真波形,以此验证设计的调速系统是否可行。 关键词直流电机直流调速系统速度调节器电流调节器双闭环系统 一、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 1、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介绍 单闭环调速系统的工作过程和原理:电动机在启动阶段,电动机的实际转速(电压)低于给定值,速度调节器的输入端存在一个偏差信号,经放大后输出的电压保持为限幅值,速度调节器工作在开环状态,速度调节器的输出电压作为电流给定值送入电流调节器, 此时则以最大电流给定值使电流调节器输出移相信号,直流电压迅速上升,电流也随即增大直到等于最大给定值, 电动机以最大电流恒流加速启动。电动机的最大电流(堵转电流)可以通过整定速度调节器的输出限幅值来改变。在电动机转速上升到给定转速后, 速度调节器输入端的偏差信号减小到近于零,速度调节器和电流调节器退出饱和状态,闭环调节开始起作用。 2、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介绍 为了实现转速和电流两种负反馈分别起作用,可在系统中设置两个调节器,分别调节转速和电流,即分别引入转速负反馈和电流负反馈。两者之间实行嵌套连接,如图1—1所示。把转速调节器的输出当作电流调节器的输入,再用电流调节器的输出去控制电力电子变换器UPE。从闭环结构上看,电流环在里面,称

双闭环控制系统设计

双闭环控制系统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题目:双闭环控制系统设计学生姓名:董长青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班级: Z070303 学号: Z07030330 指导教师:姬宣德 日期:2010年03月10日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在调速领域中,双闭环控制的理念已经得 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与应用。相对于单闭环系统中不能随心所欲地 控制电流和转矩的动态过程的弱点。双闭环控制则很好的弥补了他的 这一缺陷。 双闭环控制可实现转速和电流两种负反馈的分别作用,从而获得 良好的静,动态性能。其良好的动态性能主要体现在其抗负载扰动以 及抗电网电压扰动之上。正由于双闭环调速的众多优点,所以在此有 必要对其最优化设计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本次课程设计目的就是 旨在对双闭环进行最优化的设计。 Summa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y, in the speed area, the concept of dual-loop control has been increasingly widespread recognition and application. Relative to the single closed-loop system can not arbitrarily control the dynamic

process of current and torque weakness. Double closed-loop control is very good to make up for this shortcoming of his. Double-loop speed and current control can achieve the difference of two negative feedback effect, thus get a good static and dynamic performance. The good dynamic performance mainly reflected in its anti-disturbance and anti-grid load over voltage disturbance.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 many advantages of Double Closed Loop, so here 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the design of its depth discussion and study. This course is designed to designed to optimize the double loop design. 一.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4 1.1系统性能指标 1.2整流电路4 1.3触发电路的选择和同步5 1.4双闭环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6 二. 设计计算书7 2.1整流装置的计算7 2.1.1变压器副方电压7 2.1.2变压器和晶闸管的容量8 2.1.3平波电抗器的电感量8 2.1.4晶闸管保护电路9 2.2 控制电路的计算10

液位闭环反馈控制系统设计

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工业生产过程控制课程设计(论文)题目:液位闭环反馈控制系统设计 院(系):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自动化093 学号: 0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签字) 起止时间: 12.6.25--12.7.6

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 1 课程设计(论文)任务及评语 院(系):电气工程学院 教研室:自动化 学 号 090302091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自动化093 设计题 目 液位闭环反馈控制系统设计 课程设计(论文)任务 课题完成的设计任务及功能、要求、技术参数 实现功能 设计一个液位闭环反馈控制系统 。 在工业生产中经常要对储罐、反应器等密闭容器的液位进行控制,为了能够精确控制液 位高度,保证正常生产,要求设计液位闭环反馈控制系统,能抑制流量波动,且系统无余差。 设计任务及要求 1、确定控制方案并绘制工艺P&ID 图、系统框图; 2、选择传感器、变送器、控制器、执行器,给出具体型号和参数; 3、确定控制器的控制规律以及控制器正反作用方式; 4、若设计由计算机实现的数字控制系统应给出系统硬件电气连接图及程序流程图; 5、按规定的书写格式,撰写、打印设计说明书一份;设计说明书应在4000字以上。 技术参数 测量范围:20~100cm ; 控制精度:±0.5cm ; 控制液位:80cm ; 最大偏差:1cm ; 工作计划 1、布置任务,查阅资料,理解掌握系统的控制要求。(2天,分散完成) 2、确定系统的控制方案,绘制P&ID 图、系统框图。(1天,实验室完成) 3、选择传感器、变送器、控制器、执行器,给出具体型号。(2天,分散完成) 4、确定控制器的控制规律以及控制器正反作用方式。(实验室1天) 5、仿真分析或实验测试、答辩。(3天,实验室完成) 6、撰写、打印设计说明书(1天,分散完成) 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 平时: 论文质量: 答辩: 指导教师签字: 总成绩: 年 月 日

双闭环流量比值控制系统设计

目录 摘要 0 双闭环流量比值控制系统设计 (1) 1、双闭环比值控制系统的原理与结构组成 (1) 2、课程设计使用的设备 (1) 3、比值系数的计算 (2) 4、设备投运步骤以及实验曲线结果 (2) 5、总结 (6) 6、参考文献 (6)

摘要 在许多生产过程中,工艺上常常要求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物料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一旦比例失调,会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造成产量下降,质量降低,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甚至造成安全事故。 这种自动保持两个或多个参数间比例关系的控制系统就是比值控制所要完成的任务。因此比值控制系统就是用于实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物料保持一定比例关系的控制系统。需要保持一定比例关系的两种物料中,总有一种起主导作用的物料,称这种物料为主物料,另一种物料在控制过程中跟随主物料的变化而成比例的变化,这种无物料成为从物料。由于主,从物料均为流量参数,又分别成为主物料流量和从物料流量,通常,主物料流量用Q1表示,从物料流量用Q2表示,工艺上要求两物料的比值为K,即K=Q2/Q1.在比值控制精度要求较高而主物料Q1又允许控制的场合,很自然就想到对主物料也进行定值控制,这就形成了双闭环比值系统。在双闭环比值系统中,当主物料Q1受到干扰发生波动时,主物料回路对其进行定值控制,使从物料始终稳定在设定值附近,因此主物料回路是一个定值控制系统,而从物料回路是一个随动控制系统,主物料发生变化时,通过比值器的输出,使从物料回路控制器的设定值也发生变化,从而使从物料随着主物料的变化而成比例的变化。当从物料Q2受到干扰时,和单闭环控制系统一样,经过从物料回路的调节,使从物料稳定在比值器输出值上。双闭环比值控制系统由于实现了主物料Q1的定值控制,克服了干扰的影响,使主物料Q1变化平稳。当然与之成比例的从物料Q2变化也将比较平稳。根据双闭环比值控制系统的优点,它常用在主物料干扰比较频繁的场合,工艺上经常需要升降负荷的场合以及工艺上不允许负荷有较大波动的场合。本实验通过了解双闭环比值控制系统的原理与结构组成,进行双闭环流量比值控制系统设计(包括仪表选型)以及进行比值系数的计算,最后基于WinCC进行监控界面设计,给出不同参数下的响应曲线,根据扰动作用时,记录系统输出的响应曲线。

转速单闭环调速系统设计说明

目录 第1章概述 (1) 1.1 转速单闭环调速系统设计意义 (1) 1.2 转速单闭环调速系统的设计要求 (1) 第2章原系统的动态结构图及稳定性的分析 (2) 2.1 原系统的工作原理 (2) 2.2 原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3) 2.3 闭环系统的开环放大系数的判断 (3) 2.4 相角稳定裕度γ的判断 (4) 第3章调节器的设计及仿真 (5) 3.1 调节器的选择 (5) 3.2 PI调节器的设计 (5) 3.3 校正后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8) 3.4 系统的仿真结构图及测试结果 (8) 第4章课程设计总结 (9) 参考文献 (10)

转速单闭环调速系统设计 1、概述 1.1 转速单闭环调速系统设计意义 为了提高直流调速系统的动静态性能指标,通常采用闭环控制系统(包括单闭环系统和多闭环系统)。对调速指标要求不高的场合,采用单闭环系统,而对调速指标较高的则采用多闭环系统。按反馈的方式不同可分为转速反馈,电流反馈,电压反馈等。在单闭环系统中,转速单闭环使用较多。在对调速性能有较高要求的领域常利用直流电动机作动力,但直流电动机开环系统稳态性能不能满足要求,可利用速度负反馈提高稳态精度,而采用比例调节器的负反馈调速系统仍是有静差的,为了消除系统的静差,可用积分调节器代替比例调节器. 反馈控制系统的规律是要想维持系统中的某个物理量基本不变,就引用该量的负 反馈信号去与恒值给定相比较,构成闭环系统。对调速系统来说,若想提高静态指标, 就得提高静特性硬度,也就是希望转速在负载电流变化时或受到扰动时基本不变。要 想维持转速这一物理量不变,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发就是采用转速负反馈构成转速闭环 调节系统。 1.2 转速单闭环调速系统的设计要求 n=1500rpm,U N=220V,I N=17.5A,Ra=1.25Ω。主回路总电阻电动机参数:P N=3KW, N R=2.5Ω,电磁时间常数T l=0.017s,机电时间常数Tm=0.075s。三相桥式整流电路,Ks=40。测速反馈系数α=0.07。调速指标:D=30,S=10%。 设计要求: (1)闭环系统稳定 (2)在给定和扰动信号作用下,稳态误差为零。 设计任务: (1)绘制原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2)调节器设计;

(完整word版)直流电机的闭环调速系统设计

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书 系部名称: 学生姓名: 专业名称: 班级: 时间:

直流电机的闭环调速系统设计 一、设计要求: 利用PID 控制器、光电传感器及F/V 转换器设计直流电机的闭环调速系统。 要求:给定直流小电机,设计模拟PID 控制器,利用传感器检测速度(ST15、 LM331),搭建成闭环控制电机转速系统。 (1)阶跃响应的超调量:σ%≤20%; (2)阶跃响应的调节时间:t s =1s ±0.02s 。 二、设计方案分析 1、方案设计: 器材:电路板、PID 控制器、小型直流电机、LM331、ST151各一片 电阻、电容若干、导线、LM324若干 原理框图: 输入 输出 注: 1.输入电源信号与反映电机转速变化的电压信号的反馈调节电压信号,作为共同输入,通过PID 控制器调节,驱动电机工作。 2.电动机转动叶轮,叶轮通过转动在光电传感器处产生脉冲信号并输入给F/V 转换器;F/V 转换器将频率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将此作为反馈信号然后通过PID 控制器对输出电压进行校正。 2、背景知识介绍: 减 PID 控制器 直流电机 F/V 转换器Lm331 光电传感器ST151

(1)选题背景及意义 在电气时代的今天,电动机一直在现代化生产和生活中起着十分的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医疗卫生、商务与办公设备,还是在日常的生活中的家用电器,都大量地使用着各种各样的电动机。对电动机的控制可分为简单控制和复杂控制两种,简单控制是只对电动机进行启动、制动、正反转控制和顺序控制。这类控制可通过继电器、可编程控制器和开关元件来实现。复杂控制是只对电动机的转角、转矩,电压、电流等物理量进行控制,而且有时往往需要非常精确的控制。以前对直流的简单控制的应用很多,但是,随着现代步伐的迈进,人们对自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使直流电机的PID控制控制逐渐成为主流,实现对电机转速的精确控制。 (2)系统校正 系统校正,就是在系统中加入一些参数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的机构或装置,使系统整个特性发生改变,从而满足给定的各项性能指标,在系统校正中,当系统的性能指标以单位阶跃响应的峰值时间、调节时间、超调量、阻尼比、稳态误差等时域特征量给出时,一般采用的是根轨迹校正法,实验所用软件为MATLAB、EWB软件,使用MATLAB软件绘制系统校正前后的根轨迹图,系统的闭环阶跃响应,观察系统校正前后的各项性能指标是否满足系统所需性能指标,在Simulink界面下或使用EWB软件对校正前后的系统进行仿真运行,观察系统输出曲线的变化。 在控制系统设计中,常用的校正方法为串联校正和反馈校正,串联校正比反馈校正设计简单,也比较容易对信号进行各种必要形式的转换,特别在直流控制系统中,由于传递直流电压信号,适合采用串联校正。在确定校正装置的具体形式时,根据校正装置所需提供的控制规律选择相应的元件,常常采用比例、微分、积分控制规律,或基本规律的组合,如比例微分、比例积分等。而本次课题选择的正是PID即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 三、硬件设计: 总体仿真电路:

状态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控制工程学院课程实验报告: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状态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班级自动化(工控)姓名曾晓波学号2009021178 日期2013-1-6 一、实验目的及内容 实验目的: (1 )掌握极点配置定理及状态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2 )比较输出反馈与状态反馈的优缺点; (3 )训练程序设计能力。 实验内容: (1 )针对一个二阶系统,分别设计输出反馈和状态反馈控制器;(2 )分别测出两种情况下系统的阶跃响应; (3 )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二、实验设备 装有的机一台 三、实验原理 一个控制系统的性能是否满足要求,要通过解的特征来评价,也就是说当传递函数是有理函数时,它的全部信息几乎都集中表现为它的极点、零点及传递函数。因此若被控系统完全能控,则可以通过状态反馈任意配置极点,使被控系统达到期望的时域性能指标。

闭环系统性能与闭环极点(特征值)密切相关,在状态空间的分析和综合中,除了利用输出反馈以外,主要利用状态反馈来配置极点,它能提供更多的校正信息。 (一) 利用状态反馈任意配置闭环极点的充要条件是:受控系统可控。 设( )受控系统的动态方程为 状态向量x 通过状态反馈矩阵k ,负反馈至系统参考输入v ,于是有 这样便构成了状态反馈系统,其结构图如图1-1所示 图1-1 状态反馈系统结构图 状态反馈系统动态方程为 闭环系统特征多项式为 ()()f I A bk λλ=-+ (1-2) 设闭环系统的期望极点为1λ,2λ,…,n λ,则系统的期望特征多项式 x b v u 1 s C A k - y x &

为 )())(()(21*n f λλλλλλλ---=Λ (1-3) 欲使闭环系统的极点取期望值,只需令式(1-2)和式(1-3)相等,即 )()(* λλf f = (1-4) 利用式(1-4)左右两边对应λ的同次项系数相等,可以求出状态反馈矩阵 []n k k k Λ 2 1 =k (二) 对线性定常连续系统∑(),若取系统的输出变量来构成反馈,则所得到的闭环控制系统称为输出反馈控制系统。输出反馈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如图所示。 开环系统状态空间模型和输出反馈律分别为 H 为r *m 维的实矩阵,称为输出反馈矩阵。 则可得如下输出反馈闭环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 输出反馈闭环系统可简记为H(),其传递函数阵为: (s)()-1B B ? A C H y - x u v + + + x ' 开环系统 A B C H '=+?? =?=-+x x u y x u y v ()A BHC B C '=-+??=? x x v y x

《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教学设计

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介绍 本节是在学生对控制系统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具体的阐述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的辨证关系,是全书的重点章节,也是控制系统的具体应用章节章节。为以后学习的控制系统的设计等内容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的各方面因素 能力目标:能结合身边的案例找出干扰的因素,并作出分析。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一个控制系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并能从物性到理性过渡,能对学习与人生产生干扰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 【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会分析干扰在控制系统的影响,反馈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 难点:干扰系统的全面分析,反馈环节的使用。 【教法设计】 本课通过“案例分析法”,采用启发式、讲述式、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努力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逻辑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自己建构出本课的知识点。 【学法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对控制系统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控制的干扰还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好奇心较强,思维活跃,虽然他们的生活经验不是很丰富,但根据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还是很容易接受本节课的内容。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分析案例——合作探究——得出结论——思维扩展”。【教学资源准备】

教学相关资料的准备,包括文本(骑自行车的干扰分析,学生生活经验)、图片(各种自行车图片、影响因素图片);教师演示教学课件。课件容纳一些图片和例子说明。 图片可以从网上下载,也可以把书中照片用数码相机拍摄,通过电脑处理后使用。【教学策略】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教师讲授,媒体演示,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思考、合作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策略。 2.教案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做一个简单的调查:每天上学骑自行车的感受?乘车的感受等? 在送乘飞机出行时,为什么不能说祝你一路顺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大部分同学应该是有风的影响,从而联系到本节课的内容:干扰因素,同时乘车也有干扰,而且不论是骑自行车还是乘车干扰因素不止一个,有主要的,有次要的。 这节课我们就研究研究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 【新课教学】 1、干扰因素 本环节通过对二个典型的案例的分析,由学生归纳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再联系实际生活,由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证明他们的观点。 案例一:逆风中骑自行车。 案例二:飞机飞行。 结论:在控制系统中,干扰因素一定有,可能有一个,也可能有若干个 案例三:战士在大风大雨中进行射击练习。

双闭环控制系统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课程设计 课题双闭环控制系统设计 班级 姓名 学号

目录 第1章双闭环系统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原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双闭环的优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2章系统参数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电流调节器的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时间参数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计算电流调节参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校验近似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转速调节器的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电流环等效时间常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转速环截止频率为............................................................................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计算控制器的电阻电容值................................................................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3章仿真模块.............................................................................................. 错误!未定义书签。 电流环模块................................................................................................ 错误!未定义书签。 转速环模块................................................................................................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4章仿真结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 电流环仿真结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 转速环仿真结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 稳定性指标的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电流环的稳定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转速环的稳定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单闭环流量定值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毕业设计

目录 第1章实验装置介绍 (1) 1.1对象系统组成 (1) 1.2 对象系统主要特点 (2) 第2章系统的方案设计 (3) 2.1硬件设计 (5) 2.2软件设计 (6) 第3章组态王软件设计 (10) 3.1组态王软件介绍 (10) 3.2使用组态王 (11) 3. 3 创建组态画面 (14) 3. 4 动画连接 (18) 第4章系统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22) 4.1控制规律的确定 (22) 4.2调节器参数的整定方法 (23) 总结 (27) 参考文献 (28)

第1章实验装置介绍 1.1 对象系统组成 (1)过程控制实验对象系统 实验对象系统包含有:不锈钢储水箱;上、中、下三个串接有机玻璃圆筒型水箱;三相4.5kw电加热锅炉(由不锈钢锅炉内胆加热筒和封闭式外循环不锈钢冷却锅炉夹套构成)和铝塑盘管组成。 系统动力系统两套:一套由三相(380V交流)不锈钢磁力驱动泵、电动调节阀、交流电磁阀、涡轮流量计等组成;另一套由日本三菱变频器、三相不锈钢磁力驱动泵(220V变频)、涡轮流量计等组成。 整套对象系统完全由不锈钢材料制造,包括对象框架、管道、底板、甚至小到每一颗紧固螺钉。如图1-1

(2)对象系统中的各类检测变送及执行装置 扩散硅压力变送器三只:分别检测上水箱、中水箱、下水箱液位; 涡轮流量计三只:分别检测两条动力支路及盘管出水口的流量; Pt100热电阻温度传感器六只:分别用来检测锅炉内胆、锅炉夹套、盘管(三只)及上水箱出水口水温; 控制模块:包括电磁阀、电动调节阀各一个; 三相380V不锈钢磁力驱动泵、三相220V不锈钢磁力驱动泵; 1.2 对象系统主要特点 (1)被调参数囊括了流量、压力、液位、温度四大热工参数; (2)执行器中既有电动调节阀仪表类执行机构,又有变频器等电力拖动类执行器; (3)系统除了能改变调节器的设定值作阶跃扰动外,还可在对象中通过电磁阀和手操作阀制造各种扰动; (4)一个被调参数可用不同的动力源、不同的执行器和不同的工艺线路下可演变成多种调节回路,以利于讨论、比较各种调节方案的优劣; (5)能进行多变量控制系统及特定的过程控制系统实验。

闭环控制系统设计

9.1 概述 9.2 系统振荡原理 9 .3误差放大器幅频特性曲线的设计 、零点和极点 误差放大器的传递函数、 9 .4 误差放大器的传递函数 9.5 零、极点频率引起的增益斜率变化规则 9.6 含有单一零点和极点的误差放大器传递函数的推导 、极点位置计算它的相位延迟9.7 根据II型误差放大器的零 型误差放大器的零、 9.8 输出电容含有ESR的LC滤波器的相位延迟 型误差放大器) ) 设计实例( 9.9 设计实例 (II型误差放大器

9.10 III 型误差放大器的使用及其传递函数 9.11 III 型误差放大器传递函数的零极点位置引起的相位滞后 、传递函数和零极点位置型误差放大器的原理图、 9.12 III 型误差放大器的原理图 9.13 III 型误差放大器增益曲线的元件选择 (III 型误差放大器 ) 型误差放大器) 9.14 设计实例 设计实例( 9.15 不连续模式下反激变换器的稳定 9.16 不连续模式下反激变换器的误差放大器传递函数 ) 不连续模式下反激变换器的稳定) 9.17 设计实例 (不连续模式下反激变换器的稳定 设计实例( 9.18 本章小结

第九章闭环控制系统设计 9.1 引言 为什么反馈环路会振荡为什么反馈环路会振荡?? 例:一个典型的正激变换器负 反馈系统

第十二章闭环控制系统设计 9.2 系统振荡原理 1、电路稳定的增益准则 电路稳定的第一个准则电路稳定的第一个准则:: 在开环增益为1的频率的频率((剪切频 率、交越频率或截止频率交越频率或截止频率))处, 系统所有的总开环相位延迟必 须小于360o 。 相位裕量相位裕量?? 实际的设计准则实际的设计准则::至少 35~45o 的相位裕量

温度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程序

/***************************************** 文件名:ACC6-2-1.C 功能描述:实现温度闭环控制,采用位置式PID算法 *****************************************/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 宏定义 *****************************************/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define ADC_0 XBYTE[0x7ff0] //定义模数转换IO地址 #define DAC_1 XBYTE[0x7ff2] //定义D/A第一路的IO地 #define DAC_2 XBYTE[0x7ff3] //定义D/A第二路的IO? /***************************************** 函数声明 *****************************************/ void pid(void); /***************************************** 全局变量定义 *****************************************/ sbit str = P1^7; sbit DOUT0 = P1^4; //PWM输出 uint data time; //声明变量,用于定时 uchar data t0_h,t0_l; //用于存储定时器0的初值 char TK=100; //声明采样周期变量,//采样周期=TK*10ms char TC=0; //TK的变量 char SPEC=50; //转速给定值 char IBAND=20; //积分分离值 float kp=6.8; //比例系数 float ti=600; //积分系数 float td=50; //微分系数 int FPWM,TKMARK; //PWM标志 int AAA1,V AA; //PWM高电平变量 int BBB,VBB; //PWM低电平变量 int ADMARK,ADV ALUE; //转速、转速计算标志和转速累加变量int YK; //电机转速值 char EK,EK_1; //当前采样的偏差值 float ZEK; //上一次采样的偏差值 char AEK,AEK_1; //偏差的变化量 int UK; //当前时刻的D/A输出 /***************************************** 温度电压对照表 *****************************************/ char code a[0x1ff]={0x14,0x14,0x14,0x14,0x14,0x14,0x14,0x14,0x14,0x14, 0x15,0x16,0x17,0x18,0x19,0x1a,0x1b,0x1c,0x1d,0x1e,0x1e,0x1f,0x20,0x21, 0x22,0x23,0x24,0x25,0x26,0x27,0x28,0x29,0x2a,0x2b,0x2c,0x2d,0x2e,0x2f, 0x31,0x32,0x32,0x33,0x34,0x35,0x36,0x37,0x38,0x39,0x3a,0x3b,0x3c,0x3d, 0x3e,0x3f,0x40,0x42,0x43,0x44,0x45,0x46,0x47,0x48,0x49,0x4a,0x4b,0x4c, 0x4d,0x4e,0x4f,0x50,0x4f,0x50,0x51,0x52,0x53,0x54,0x55,0x56,0x57,0x58, 0x59,0x5a,0x5b,0x5c,0x5d,0x5e,0x5f,0x60,0x61,0x62,0x63,0x64,0x64,0x65, 0x65,0x66,0x66,0x67,0x68,0x69,0x6a,0x6b,0x6c,0x6d,0x6e,0x6e,0x6f,0x6f, 0x70,0x71,0x72,0x73,0x74,0x75,0x76,0x77,0x78,0x79,0x7a,0x7b,0x7c,0x7d, 0x7e,0x7f,0x80,0x81,0x82,0x83,0x84,0x84,0x85,0x86,0x87,0x88,0x89,0x8a, 0x8b,0x8c,0x8d,0x8e,0x8f,0x90,0x91,0x92,0x93,0x94,0x95,0x96,0x97,0x98, 0x99,0x9a,0x9b,0x9b,0x9c,0x9c,0x9d,0x9d,0x9e,0x9e,0x9f,0x9f,0xa0,0xa1, 0xa2,0xa3,0xa4,0xa5,0xa6,0xa7,0xa8,0xa9,0xaa,0xab,0xac,0xad,0xae,0xaf, 0xb0,0xb0,0xb1,0xb2,0xb3,0xb4,0xb4,0xb5,0xb6,0xb7,0xb8,0xb9,0xba,0xbb, 0xbd,0xbe,0xbe,0xc1,0xc2,0xc3,0xc4,0xc5,0xc6,0xc8,0xca,0xcc,0xce,0xcf, 0xd0,0xd1,0xd2,0xd4,0xd5,0xd6,0xd7,0xd8,0xd9,0xda,0xdb,0xdc,0xdd,0xde, 0xe3,0xe6,0xe9,0xec,0xf0,0xf2,0xf6,0xfa,0xff,0xff,0xff,0xff,0xff,0xf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