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ACCESS知识点

二级ACCESS知识点
二级ACCESS知识点

第1章数据库基础知识

考点归纳

1.1 数据库基础知识

1 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发展

(1)数据与数据处理

数据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描述事物特性的数据内容:其二是存储在某一种媒体上的数据形式。

(2)计算机数据管理

数据处理的中心问题是数据管理。计算机对数据的管理是指如何对数据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和维护。

2 数据库系统

(1)有关数据库的概念

①数据(Data)

②数据库(Data Base)

③数据库应用系统

④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指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数据管理软件。

⑤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DBS)

2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1)实现数据共享,减少数据冗余

(2)采用特定的数据模型

(3)具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4)有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

3 数据库管理系统

DBMS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数据定义

(2)数据操纵

(3)数据库运行管理

(4)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

(5)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

(6)数据通信接口

DBMS通常由以下4部分组成:

(1)数据定义语言及其翻译处理程序

(2)数据操纵语言及其编译(或解释)程序

(3)数据库运行控制程序

(4)实用程序

3 数据模型

(1)实体描述

①实体

②实体的属性

③实体集和实体型

(2)实体间联系及种类

实体间联系的种类是指一个实体型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实体与另一个实体型中多少个实体存在联系。两个实体间的联系可以归结为3种类型:

1 一对一联系(one-to-one relationship)

2 一对多联系(one-to-many relationship)

3 多对多联系(many-to-many relationship)

(3)数据模型简介

1)层次数据模型

在数据库中,对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数据模型称为层次模型:

有且仅有一个节点无双亲,这个节点称为“根节点“。

2)网状数据模型

在数据库中,对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数据模型称为网状模型:

①允许一个以上的节点无双亲。

②一个节点可以有多于一个的双亲。

3)关系数据模型

关系数据模型是目前最重要的一种模型。美国IBM公司的研究员E.F.Codd于1970年发表了题为“大型共享系统的关系数据库的关系模型”的论文,文中首次提出了数据库系统的关系模型。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厂商新推出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几乎都支持关系模型。

1.2 关系数据库

1 关系数据模型

(1)关系术语

①关系;②元组;③属性;④域;⑤关键字;⑥外部关键字。

2 关系的特点

(1)关系必须规范化。

(2)在同一个关系中不能出现相同的属性名。

(3)关系中不允许有完全相同的元组,即冗余。

(4)在一个关系中元组的次序无关紧要。

(5)在一个关系中列的次序无关紧要。

(3)实际关系模型

一个具体的关系模型由若干个关系模式。这个数据库文件就对应一个实际的关系模型。

2 关系运算

(1)传统的集合运算

①并,②差,③交。

(2)专门的关系运算

①选择;②投影;③联接;④自然联接。

1.3 数据库设计基础

1 数据库设计步骤

(1)设计原则

为了合理组织数据,应遵从以下基本设计原则

①关系数据的设计应遵从概念单一化“一事一地”的原则;②避免在表之间出现重复字段;③表中的字段必须是原始数据和基本数据元素;④用外部关键字保证有关联的表之间的联系。

(2)设计步骤

①需求分析;②确定需要的表;③确定所需字段;④确定联系;⑤设计求精。

2 数据库设计过程

(1)需求分析

①信息需求;②处理需求;③安全性和完整性需求。

(2)确定需要的表

(3)确定所需字段

①每个字段直接和表的实体相关;②以最小的逻辑单位存储信息;③表中的字段必须是原始数据;④确定主关键字字段。

(4)确定联系

①一对多联系;②多对多联系;③一对一联系。

(5)设计求精

①是否遗忘了字段?②是否存在大量空白字段?③是否有包含了同样字段的表?④表中是否带有大量不属于某实体的字段?⑤是否在某个表中重复输入了同样的信息?⑥是否为每个表选择了合适的主关键字?

1.4 SQL基本命令

1 SQL简介

SQL (Structure Query Language.结构化查询语言)是在数据库系统中应用广泛的数据库查询语音,它包括了数据定义(Data Defintion)、查询(Data Query)、操纵(Date Manipulation)和控制(Data Control)4种功能。

SELECT语句构成了SQL数据库语言的核心,它的语法包括几个主要子句,分别是FORM、WHERE和ORDER BY 子句。

SELECT语句的一般格式如下:

SELECT[ALL/DISTINCT]*|〈字段列表〉

FROM〈表名〉

[WHERE〈条件表达式〉]

[ORDER BY〈列名〉{[ASCIDESC]}];

在一般的语法格式描述中使用了如下符号:

〈〉:表示在实际的语句中要采用实际需要的内容进行替代。

[]:表示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也可以不选。

|:表示多项选择只能选其中之一。

{}:表示必选项

该语句的含义是:在FROM后面给出的表名中找出满足WHERE条件表达式的元组,然后按SELECT后列出的目标表形成结果表。

在格式中,SELECT后面是查询目标表,其中:

ALL:表示检索所有符合条件的元组,默认值为ALL。

DISTINCT:表示检索要去掉重复组的所有元组。

*:表示检索结果为整个元组,即包括所有的列。

〈选择列表〉:是有“,”分开的多个项,这些项可以是字段名、常数或系统内部的函数。

格式中的条件表达式可以含有数学运算符(加+、减-、乘*、除/)和关系运算符

1.5 Access简介

1 Access的发展过程

Microsoft先后推出过Access的版本有:2.0、7.0/95、8.0/97、9.0/2000、10.0/2002,直到今天的Access2003版本。

2 Access的主要特点

Access的主要特点如下:

(1)具有方便实用的强大功能。

(2)可以利用各种图例快速获得数据。

(3)可以利用报表设计工具,非常方便地生成漂亮的数据报表,而不需要编程。

(4)能够处理多种数据类型。

(5)采用OLE技术,能够方便创建和编辑多媒体数据库。

(6)Access支持ODBC标准的SQL数据库的数据。

(7)设计过程自动化,大大提高了数据库的工作效率。

(8)具有较好的集成开发功能。

(9)提供了断点设置、单步执行等调试功能。

(10)与Internet/Intranet的集成。

(11)可以将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建立移进用户环境,并使最终用户和应用程序开发者之间的关系淡化。

3 Access数据库的系统结构

Access数据库由数据库对象和组两部分组成。其中对象又分为7种。这些数据库对象包括:表、查询、窗体、报表、数据访问页、宏和模块。

1.6 启动和关闭Access

与其他Microsoft Office程序一样,在使用数据库时首先需要打开Access窗口,然后再打开需要使用的数据库,这样才能进行各种操作。

1 启动Access

2 关闭Access

(1)单击Access右上角的“关闭”按钮。

(2)选择“文件”菜单中的“退出”命令。

(3)使用Alt+F4快捷键。

(4)使用Alt+F+X快捷菜单命令

第2章数据库和表考点归纳

2.1 创建数据库

1 数据库设计的步骤

(1)分析建立数据库的目的

(2)确定数据库中的表

①每个表应该只包含关于一个主题的信息;②表中不应该包含重复信息,并且信息不应该在表之间复制。

(3)确定表中的字段在Access中,字段的命名规则是:

①字段名长度为1~64个字符;②字段名可以包含字母、汉字、数字空格和其他字符;③字段名不能包含句号(.)、惊叹号(!)、方括号([])和重音符号(′)。

(4)确定主关键字

(5)确定表之间的关系

2 创建数据库

(1)创建空数据库

创建空数据库有两个途径:启运Access时建和在Access程序窗口中使用“新建”命令创建。

(2)使用“向导”创建数据库

“数据库向导”中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数据库模板,利用这些模板可以方便、快速地创建数据库。一般情况下,在使用“数据库向导”前,应先从“数据库向导”所提供的模板中找出与所建数据库相似的模板,如果所选的数据库模板不满足要求,可以在建立之后,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与创建空数据库一样,使用“数据库向导”创建数据库也分为启动Access时创建和使用“新建”命令创建两种。

3 数据库的简单操作

(1)打开数据库

打开数据库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在启动Access时使用“Microsoft Access”对话框打开;二是通过“打开”命令打开。

(2)关闭数据库

当完成了数据库的操作后,需要将它关闭。关闭数据库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①单击“数据库”窗口右上角的“关闭”按钮;②双击“数据库”窗口左上角的“控制”菜单图标;③单击“数据库”窗口左上角的“控制”菜单图标。

2.2 建立表

1 Access数据类型

Access常用的数据类型有:文本、备注、数字、日期/时间、货币、自动编号、是/否、OLE对象、超级链接、查阅向导等。

2 建立表结构

建立表结构有3种方法,一是在“数据表”视图中直接在字段名处输入字段名,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但无法对每一字段的数据类型、属性值进行设置,一般还需要在“设计”视图中进行修改;二是使用“设计”视图,这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三是通过“表向导”创建表结构,其创建方法与使用“数据库向导”创建数据库的方法类似。

3 向表中输入数据

在建立了表结构之后,就可以向表中输入数据了。向表中输入数据就好像在一张空白表格内填写数字一样简单。在Access中,可以利用“数据表”视图向表中输入数据,也可以利用已有的表。

4 字段属性的设置

在完成表结构的设置后,还需要在属性区域设置相应的属性值。例如,设置“学生”表中“性别”字段的“字段大小”属性和“默认值”属性、“年龄”字段的“格式”属性和“有效性规则”属性、“入校日期”字段的“输入掩码”属性等。其目的是为了减少输入错误,方便输入操作。

表中每个字段都有一系列的属性描述。字段的属性表示字段所具有的特性,不同的字段类型有不同的属性,当选择某一字段时,“设计”视图下部的“字段属性”区就会依次显示出该字段的相应属性。

5 建立表之间的关系

在Access中要想管理和使用好表中的数据,就应建立表与表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将不同表中的相关数据联系起来,也才能为建立查询、创建窗体或报表打下良好的基础。

(1)表间关系的概念

在Access中,每个表都是数据库中一个独立的部分,它们本身具有很多的功能,但是每个表又不是完全孤立的部

Access中表与表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3种。

实际上,一对一的关系并不常用,可以将一对一关系的两个表合并为一个表,这样既不会出现重复信息,又便于表的查询。而任何多对多的关系都可以拆成多个一对多的关系,因此,在Access数据库中,表之间的关系都定义为一对多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将一端表称为主表,半多端表称为相关表。

(2)参照完整性

关系是通过两个表之间的公共字段建立起来的。一般情况下,由于一个表的主关键字是另一个表的字段,因此形成了两个表之间一对多的关系。

在事实上义表之间的关系时,应设立一些准则,这些准则将有助于数据的完整。参照完整性就是在输入或删除记录时,为维持表之间已定义的关系而必须遵循的规则。如果实施了参照完整性,那么当主表中没有相关记录时,就不能将记录添加到相关表中,也不能在相关表中存在匹配的记录时删除主表中的记录,更不能在相关表中有相关记录时,更改主表中的主关键字值。也就是说,实施了参照完整性后,对表中主关键字字段进行操作时系统会自动地检查主关键字字段,看看该字段是否被添加、修改或删除了。如果对主关键字的修改违背了参照完整性的要求,那么系统会自动强制执行参照完整性。

(3)建立表间的关系

使用数据库向导创建数据库时,向导自动定义各个表之间的关系,同样使用表向导创建表的同时,也将定义该表与数据库中其他表之间的关系。但如果用户没有使用向导创建数据库或表,那么就需要自己定义表之间的关系。在定义表之间的关系之前,应把要定义关系的所有表关闭,然后使用下面介绍的方法定义。

2.3 维护表

1 打开和关闭表

表建立好以后,如果需要,用户可以对表进行修改,例如,修改表的结构、编辑表中的数据、浏览表中的记录等,在进行这些操作之前,首先要打开相应的表;完成这些操作后,要关闭表。

(1)打开表

在Access中,可以在“数据表”视图中打开表,也可以在“设计”视图中打开表。

(2)关闭表

表的操作结束后,应该将其关闭。不管表是处于“设计”视图状态,还是处于“数据表”视图状态,单击“文件”菜单中的“关闭”命令或单击窗口的“关闭窗口”按钮都可以将打开的表关闭。在关闭表时,如果曾对表的结构或布局进行过修改,Access会显示一个提示框,询问用户是否保存所做的修改。

单击“是”按钮保存所做的修改;单击“否”按钮放弃所做的修改;单击“取消”按钮则取消关闭操作。

2 修改表的结构

修改表结构的操作主要包括增加字段、修改字段、重新设置关键字等。修改表结构只能在“设计”视图中完成。

3 编辑表的内容

编辑表中内容是为了确保表中数据的准确,使所建表能够满足实际需要。编辑表中内容的操作主要包括定位记录、选择记录、添加记录、删除记录、修改数据以及复制字段中的数据等。

4 调整表的外观

调整表的结构和外观是为了使表看上去更清楚、美观。调整表格外观的操作包括:改变字段次序、调整字段显示宽度和高度、设置数据字体、调整表中网格线样式及背景颜色、隐藏列等。

2.4 操作表

1 查找数据

在操作数据库表时酹中存放的数据非常多,那么当用户想查找某一数据时就比较困难。Access提供了非常方便的查找功能,使用它可以快速地找到所需要的数据。

(1)查找指定内容

我们介绍了记录定位,这种查找记录的方法十分简单,但是在多大数情况下,用户在查找数据之前并不知道所要查找数据的记录号和位置,因此,这种方法并不能满足的查询要求。此时,可以使用“查找”对话框进行数据的查找。

(2)查找空值或空字符串

在Access表中,可能会有尚未存储数据的字段,如果某个记录的某个同尚未存储数据,我们称该记录的这个字段的值为空值。宽值与空字符串的含义有所不同。空值是缺值或还没有值,字段中允许使用Null值来说明一个字段里的信息目前还无法得到。空字符串是用双引号括焉的空字符串(即“”),且双引号中间没有空格,这种字符串的长度为0。在Access中,查找空值或空字符串的方法是相似的。

2 替换数据

据。

(1)替换指定内容

在Access中,通过使用“查找和替换”对话框可以在指定的范围内将指定查找内容的所有记录或某些记录替换为新的内容。

(2)更改默认设置

用户在进行查找和替换操作时,有时希望以全字匹配方式搜索当前字段;有时则希望搜索所有字段,并且只需符合字段的任一部分即可;而有时则要搜索与当前字段起始字符匹配的数据,这时可以通过更改系统默认设置来实现。

3 排序记录

一般情况下,在向表输入数据时,人们不会有意地去安排输入数据的先后顺序,而只输入的方便性,按照数据到来的先后顺序输入。例如,在登记学生选课成绩时,哪一个学生的成绩先出来,就先录入哪一个,这符合实际情况和习惯。但当从这些数据中查找所需的数据就十分不方便。为了提高查找效率,需要重新整理数据,对此最有效的方法是对数据进行排序。

(1)排序规则

排序是根据当前表中的一个或多个字段的值对整个表中的所有记录进行重新排列。排序时可按升序,也可按降序。排序记录时,不同的字段类型,排序规则有所不同,具体规则如下:

①英文按这母顺序排序,大、小写视为相同,升序时按A到Z排序,降序时按Z到A排序;

②中文按拼音字母的顺序排序,升序时按A到Z排序,降序时按Z到A排序;

③数字按数字的大小排序,升序时从小到大排序,降序时从大到小排序;

④日期和时间字段,按日期的先后顺序排序,升序时按从前到后的顺序排序,降序时按从后向前的顺序排序。

排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对于“文本”型的字段,如果它的取值有数字,那么Access将数字视为字符串。因此,排序时是按照ASCII 码值的大小来排序,而不是按照数值本身的大小来排序。如果希望按其数值大小排序,应在较短的数字前面加上零。

②按升序排列字段时,如果字段的值为空值,则将包含空值的记录排列在列表中的第一条。

③数据类型为备注、超级链接或OLE对象的字段不能排序。

④排序后,排序次序将与表一起保存。

(2)按一个字段排序记录

按一个字段排序记录,可以在“数据表”视图中进行。

(3)按多个字段排序记录

在Access中,不仅可以按一个字段排序记录,也可以按多个字段排序记录。按多个字段排序时,Access首先根据第一个字段指定的顺序进行排序,当第一个字段具有相同的值时,Access再按照第二个字段进行排序,以此类推,直到按全部指定的字段排好序为止。按多个字段排序记录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使用“数据表”视图实现排序,另一种是使用“高级筛选/排序”窗口完成排序。

①使用“数据表”视图

②使用“高级筛选/排序”窗口

使用“数据表”视图按两个字段排序虽然简单,但它只能使所有字段都按同一种次序排序,而且这些字段必须是相邻的字段,如果希望两个字段按不同的次序排序,或者按两个不相邻的字段排序,就必须使用“高级筛选/排序”窗口。

4 筛选记录

对于筛选记录,Access提供了4种方法:按选定内容筛选、按窗体筛选、按筛选目标筛选以及高级筛选。“按选定内容筛选”是一种最简单的筛选方法,使用它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包含的某字面值的记录;“按窗体筛选”是一种快速的筛选方法,使用它不用浏览整个表中的记录,同时对两个以上字段值进行筛的筛选,挑选出符合多重条件的记录。

经过筛选后的表,只显示满足条件的记录,而不满足条件的记录将被隐藏起来。

①按选定内容筛选

②按窗体筛选

按窗体筛选记录时,Access将数据表变成一个记录,并且每个字段是一个下拉列表框,用户可以从每个下拉列表框中选取一个值作为筛选的内容。如果选择两个以上的值,还可以通过窗体底部的“或”标签来确定两个字段值之间的关系。

③按筛选目标筛选

“按筛选目标筛选”是在“筛选目标”框中输入筛选条件来查找含有该指定值或表达式值的所有记录。

前面介绍的3种方法是筛选记录中最容易的方法,筛选的条件单一,操作非常简单。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涉及到复杂的筛选条件。使用“筛选”窗口不仅可以筛选出满足复杂条件的⑤记录,而且还可以对筛选的结果进行排序。

例题精解

第3章查询考点归纳

3.1 认识查询

1 查询的功能

查询是对数据库表中的数据进行查找,同时产生一个类似于表的结果。在Access中可以方便地创建查询,在创建查询的过程中定义要查询的内容和准则,Access根据定义的内容和准则在数据库表中搜索符合条件的记录。利用查询可以实现很多功能。

①选择字段;②选择记录;③编辑记录;④实现计算;⑤建立新表;⑥建立基于查询的报表和窗体。

2 查询的类型

(1)选择查询

选择查询是最常用的查询类型,是根据指定的查询准则,从一个或多个表中获取数据并显示结果。也可以使用选择查询对记录进行分组,并且对记录进行总计、计数、平均以及其他类型的计算。

选择查询能够使用户查看自己所想查看的记录。执行一个选择查询时,需要从指定的数据库表中搜索数据,数据库表可以是一个表或多个表,也可以是一个查询。查询的结果是一组数据记录,即动态集。

(2)交叉表查询

交叉表查询将来源于某个表中的字段进行分组,一组列在数据表的左侧,一组列在数据表的上部,然后在数据表行与列的交叉处显示表中某个字段统计值。交叉表查询就是利用了表中的行和列来统计数据的。

(3)参数查询

参数查询是一种利用对话框来提示用户输入准则的查询。这种查询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准则来检索符合相应条件的记录。

(4)操作查询

操作查询与选择查询相似,都是由用户指定查找记录的条件,但选择查询是检查符合特定条件的一组记录,而操作查询是在一次查询操作中对所得结果进行编辑等操作。

操作查询有4种:生成表、删除、更新和追加。

(5)SQL查询

SQL查询就是用户使用SQL语句来创建的一种查询。SQL查询主要包括联合查询、传递查询、数据定义查询和子查询等4种。

3 建立查询的准则

(1)准则中的运算符

运算符是组成准则的基本元素。Access提供了关系运算符、逻辑运算符和特殊运算符。

3.2 创建选择查询

1 创建不带条件的查询

建立查询的方法有两种:查询向导和“设计”视图。

(1)使用“查询向导”

使用“查询向导”建立查询操作比较简单,用户可以在向导的指示下选择表和表中字段。

实际应用中,可以使用“设计”视图建立不带条件的查询。

(3)运行查询

建立查询之后,用户可以运行查询从而获得查询的结果。运行查询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在数据库窗口中,单击“查询”对象。

②选择要运行的查询,然后单击“打开”;或双击要运行的查询。

2 创建带条件的查询

3.3 在查询中进行计算

1 了解查询计算功能

预定义计算即所谓的“总计”来计算,是系统提供的用于对查询中的记录组或全部记录进行的计算,它包括总和、平均值、计数、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偏差或方差等。用户自定义计算可以用一个或多个字段的值进行数值、日期和文本计算。

2 总计查询

所谓总计查询就是在成组的记录中完成一定计算的查询。使用查询“设计”视图中的“总计”行,可以对查询中全部记录或记录组计算一个或多个字段的统计值。

(1)创建总计查询

(2)总计项。

3 分组总计查询

在“设计”视图中,将用于分组字段的“总计”行设置成Group By,就可以对记录进行分组统计了。

4 添加计算字段

当需要统计的数据在表中没有相应的字段,或者用于计算的数据值来源于多个字段时,“设计网格”中添加一个计算字段。计算字段是指根据一个或多个表中的一个或多个字段并使用表达式建立的新字段。

3.4 创建交叉表查询

1 认识交叉表查询

所谓交叉表查询,就是将来源于某个表中的字段进行分组,一组列在数据表的左侧,一组列在数据表的上部,然后在数据表行与列的交叉处显示表中某个字段的各种计算值。

2 创建交叉表查询

创建交叉表查询有两种方法:“查询向导”和查询“设计”视图。

(1)使用“查询向导”

创建交叉表的数据源必须来自于一个表或查询。如果数据源来自多个表,可以先建立一个查询,然后再以此查询作为数据源。

(2)使用“设计”视图

使用“交叉表查询向导“建立交叉表查询,所用的字段必须来源于同一个表或同一个查询;如果使用的字段不在同一个表或查询中,最简单、灵活的办法是使用“设计”视图,它可以由用户自由地选择一个或多个表、选择一个或多个查询。因此,如果所用数据源来自于一个表或查询,使用“交叉表查询向导”比较简单;如果所用数据源来自于几个表或几个查询,使用“设计”视图则更方便。另外,如果“行标题”或“列标题”需要通过建立字段得到,那么最好使用“设计”视图来建立查询。

在启动查询之后,希望中止查询的运行,可以按Ctrl+Break键;如果在查义“设计网格”中包含了某个字段,但又单击了“交叉表”单元格中的“不显示”选项和“总计”单元格中的“Group By”选项,则Access将按照“行标题”对该字段进行分组,但在查询结果中不会显示此行:“列标题”字段的值可能包含通常不允许在字段名出现的字符。

3.5 创建参数查询

创建单参数查询,就是在字段中指定一个参数,在执行参数查询时,用户输入一个参数值。

建立参数查询时应注意:如果在一个已建的查询中创建参数查询,则直接在“设计”视图中打开该查询,然后在其基础上输入参数准则即可。若执行“保存”命令,则存盘后,原查询将被该参数查询内容所替换;若希望保留原查询,应执行“文件”菜单中的“另存为”命令。如果从头开始建立参数查询,应先按前面介绍的方法创建查询,只需在“准则”行上输入参数查询相应的准则,然后执行“保存”命令即可。

2 多参数查询

用户不仅可以建立单个参数的查询,如果需要也可以建立多个参数的查询。在执行多参数查询时,用户依次输入多个参数值。

3.6 创建操作查询

时更新数据,而且还可以生成新的数据表。

1 认识操作查询

操作查询是指仅在一个操作中更改许多许多记录的查询。

操作查询包括生成表查询、删除查询、更新查询和追加查询等4种。生成表查询就是利用一个或多个表中的全部或部分数据创建新表:删除查询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表中删除一组记录,删除查询将删除整个记录。而不只是记录中所选择的字段;更新查询对一个或多个表中的一组记录作全部更新;追加查询从一个或多个表中将一组记录添加到一个或多个表的尾部。

2 生成表查询

在Access中,从表中访问数据要比从查询中访问数据快得多,如果经常要从几个表中提取数据,最好的方法是使用Access提供的生成表查询,即从多个表中提取数据组合起来生成一个新表永久保存。

3 删除查询

可以使用Access提供的删除查询,删除同一类的一组记录,利用该查询一次可以删除一组同类的记录。

删除查询可以从单个表中删除记录,也可以从多个相互关联的表中删除记录。从多个表中删除相关记录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在“关系”窗口中定义相关表之间的关系。

(2)在“关系”对话框中选中“实施参照完整性”复选项。

(3)在“关系”对话框中选中“有联删除相关记录”复选项。

4 更新查询

5 追加查询

使用操作查询时应注意:在执行操作查询之前,最好单击工具栏上的“视图”。预览即将更改的记录,如果预览到的记录就是要操作的记录,再执行操作查询,这样可防止误操作。另外,在使用操作查询之前,应该备份数据。

3.7 创建SQL查询

1 使用SQL修改查询中的准则

2 创建SQL查询

SQL查询分为联合查询、传递查询、数据定义查询和子查询等4种。

(1)创建联合查询,联合查询将来自一个或多个表或查询的字段组合为查询结果中的一个字段或列。

(2)创建传递查询

传递查询是SQL特定查询之一,可直接将命令发送到ODBC数据库服务器中。使用传递查询时,不必与服务器上的表链接,就可以直接使用相应的表。应用传递查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网络负荷。

一般创建传递查询时,需要完成两项工作,一是设置要连接的数据库;二是在SQL窗口中输入SQL语句。

(3)建立数据定义查询

数据定义查询可以直接创建、删除或更改表,或者在当前数据库中创建索引。在数据定义查询中要输入SQL语句,每个数据定义查询只能由一个数据定义语句组成。

3.8 操作已创建的查询

创建了查询之后,可以在“设计”视图中对其进行修改。

1 运行已创建的查询

在创建查询时,用户可以通过工具栏上的“运行”按钮看到查询结果。创建查询后,如果想查看查询的结果,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实现:

(1)在“数据库”窗口中,单击“查询”对象,选择要运行的查询,然后单出“打开”按钮。

(2)在“数据库”窗口中,单击“查询”对象,然后双击要运行的查询。

2 编辑查询中的字段

编辑查询中的字段主要包括添加、删除字段,移动字段或更改字段名。

(1)添加字段

如果需要为查询添加字段,操作步骤如下:

①在“数据库”窗口的“查询”对象中,单击要修改的查询,然后单击“设计”按钮,屏幕上出现查询“设计”视图。

②双击要添加的字段,则该字段将添加到“设计网格”中的第一个空白列中;如果要在某一字段前插入字段,则单击要添加的字段,并按住鼠标左键,将它拖到该字段的位置上;如果要一次添加多个字段,则按住Ctrl工单击要添加的字段,然后将它们拖到“设计网格”中;如果要将某一表的所有字段添加鼠标左键拖动鼠标到“设计网格”中的

③单击工具栏上的“保存”按钮保存所做的修改。

(2)删除字段

如果要删除查询中的字段,操作步骤如下:

①在“数据库”窗口的“查询”对象中,单击要修改的查询,然后单击“设计”按钮,屏幕上出现查询“设计”视图。

②单击要删除字段的字段选择器,然后单击“编辑”菜单中的“删除”命令或按Del键。也可以单击要删除字段所在的列,然后单击“编辑”菜单中的“删除列”命令。③单击工具栏上的“保存”按钮保存所做的修改。

(3)移动字段

Access在排序查询结果时,首先按照“设计网格”中排列最靠前的字段排序,然后再按下一个字段排序。操作步骤如下:

①在“数据库”窗口的“查询”对象中,单击要修改的查询,然后单击“设计”按钮,屏幕上显示查询“设计”视图。

②单击要移动的字段对应的字段选择器,并按住鼠标左键,拖动鼠标至新的位置。如果将要移动的字段移到某一字段的左边,则将鼠标拖到该列。当释放鼠标时,Access将把被移动的字段移到光标所在列的左边。

③单击工具栏上的“保存”按钮保存所做的修改。

3 编辑查询中的数据源

(1)添加表或查询

在“设计”视图中,添加表或查询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在“数据库”窗口的“查询”对象下,单击要修改的查询,然后单击“设计”按钮,屏幕上显示查询“设计”视图。

②单击工具栏上的“显示表”按钮,打开“显示表”对话框。在“显示表”对话框中,如果要添加表,则单击“表”选项卡,然后双击要添加的表;如果要添加查询,则单击“查询”选项卡,然后双击要添加的查询。

③单击“关闭”按钮,关闭“显示表”对话框。

④单击工具栏上的“保存”按钮保存所做的修改。

(2)删除表或查询

删除表或查询的操作与添加表或查询的操作相似,首先打开要修改查询的“设计”视图;在“设计”视图下,单击要删除的表或查询,然后选择“编辑”菜单中的“删除”命令或按Del键;最后单击工具栏上的“保存”按钮保存所做的修改。

4 调整查询的列宽

在“设计网格”中,这时,可以通过调整相应的列宽来解决某单元格中输入内容过多而影响查看的问题。调整列宽的操作步骤如下:

(1)在“数据库”窗口的“查询”对象中,单击要修改的查询,然后单击“设计”铵钮,屏幕上显示查询“设计”视图。

(2)将鼠标指针移到更改的字段选择器的右边界,使鼠标指针变成双向箭头。

(3)如果使列变宽,向右拖动鼠标;如果使列变窄,则向左拖动鼠标,当达到所需的宽度时释放鼠标;双击鼠标可将其调整为“设计网格”中可见输入内容的最大宽度。

(4)单击工具栏上的“保存”所做的修改。

5 排序查询的结果

第4章窗体考点归纳

4.1 认识窗体

1 窗体的概念和作用

窗体中的信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设计者在设计窗体时附加的一些提示信息,使得窗体比较美观,这些信息对数据表中的每一条记录都是相同的,不随记录而变化;另一类是所处理表或查询的记录,这些信息往往与所处理记录的数据密切相关,当记录变化时,这些信息也随之变化。利用控件,可以在窗体的信息和窗体的数据来源之间建立链接。

窗体的主要作用是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或命令,编辑、显示数据库的数据,构造方便、美观的输入/输出界面。

2 窗体的组成和结构

体页眉、页面页眉、页面页脚及窗体页脚等部分。

窗体页眉位于窗体顶部位置,一般用于设置窗体的标题、窗体使用说明或打开相关窗体及执行其他任务的命令按钮等。窗体页脚位于窗体底部,一般用于显示对所有记录都要显示的内容、使用命令的操作说明等信息。也可以设置命令按钮,以便执行必要的控制。

页面页眉一般用来设置窗体在打印时的页头信息。页面页脚一般用来设置窗体在打印时的页脚信息。

主体节通常用来显示记录数据,可以在屏幕或页面上只显示一条记录,也可以显示多条记录。

另外窗体中还包含标签、文本框、复选框、列表框、组合框、选项组、命令按钮、图像等图形化的对象,这些对象被称为控件,在窗体中起不同的作用。

3 窗体的类型

Access提供了6种类型的窗体,分别是:

(1)纵栏式窗式

纵栏式窗体将窗体中的一个显示记录按列分隔,每列的左边显示字段名,右边显示字段内容,在纵栏式窗体中,可以随意地安排字段,可以使用Windows的多种控制操作,还可以设置直线、方框、颜色、特殊效果等。通过建立和使用纵栏式窗体,可以美化操作界面,提高操作效率。

(2)表格式窗体

通常,一个窗体在同一时刻只显示一条记录的信息。如果一条记录的内容比较少,单独占用一个窗体的空间,就显得很浪费。这时,可以建立一种表格式窗体,即在一个窗体中显示多条记录的内容。

(3)数据表窗体

数据表窗体从外观上看与数据表和查询表显示数据的界面相同。

数据表窗体的主要作用是作为一个窗体的子窗体。

(4)主/子窗体

窗体中的窗体称为子窗体,包含子窗体的基本窗体称为主窗体。主窗体和子窗体通常用于显示多个表或查询中的数据,这些表或查询中的数据具有一对多关系。

主窗体显示为纵栏式的窗体,子窗体可以显示为数据表窗体,也可以显示为表格式窗体。当在主窗体中输入数据或添加记录时,Access会自动保存每一条记录到子窗体对应的表中。在子窗体中,可创建二级子窗体,即在主窗体内可以包含子窗体,子窗体内又可以含有子窗体。

(5)图表窗体

图表窗体是利用Microsoft Graph以图表方式显示用户的数据。

可以单独使用图表窗体,也可以在子窗体中使用图表窗体来增加窗体的功能。图表窗体的数据源可以是数据表,也可以是查询。

(6)数据透视表窗体

数据透视表窗体是Access为了以指定的数据表或查询为数据源产生一个Excel的分析表而建立的一种窗体形式,数据透视表窗体允许用户表格内的数据进行操作;也可以改变透视表的布局,以满足不同的数据分析方式和要求。

4 窗体的视图

窗体有3种视图,即“设计”视图、“窗体”视图和“数据表”视图。窗体的“设计”视图是用于创建窗体或修改窗体的窗口,窗体的“窗体”视图是显示记录数据的窗口,主要用于添加或修改表中的数据,窗体的“数据表”视图是以行列格式显示表、查询或窗体数据的窗口,在“数据表”视图中可以编辑、添加、修改、查找或删除数据。

创建窗体的工作是在“设计”视图中进行的。在“设计”视图中可以更改窗体的设计,在“设计”视图中创建了窗体之后,就可以在“窗体”视图中或“数据表”中进行查看。

4.2 创建窗体

创建窗体有人工方式或使用“向导”两种方法。使用人工方式创建窗体,需要创建窗体的每一个控件,并建立控件和数据源之间的联系。利用向导可以简单、快创建窗体。用户可按向导的提示输入有关信息,一步一步地完成窗体的创建工作。在设计Access应用程序时,往往先使用“向导”建立窗体的基本轮廓,然后再切换到“设计”视图,使用人工方式进行调整。为了方便用户创建窗体,Access提供了6种制作窗体的向导,包括“窗体向导”、“自动创建窗体:纵栏表”、“自动创建窗体:表格”、“自动创建窗体:数据表”、“图表向导”与“数据透视表向导”。

1 使用“自动创建窗体”

如果使用“自动创建窗体”创建一个显示选定表或查询中所有字段及记录的窗体,在建成后的窗体中,每一个字段都显示在一个独立的行上,并且左边带有一个标签。“自动创建窗体:纵栏表”、“自动创建窗体:表格”、“自动创建窗体:数据表”的创建过程完全相同。

使用“自动创建窗体”虽然可以快速地创建窗体,但所建窗体只适用于简单的单列窗体,窗体的布局也已确定,如果要加入用户对各个字段的选择,可以使用“窗体向导”来创建窗体。

(1)创建基于一个表的窗体

使用“窗体向导”创建的窗体,其数据源可以来自于一个表或查询,也可以来自于多个表或查询。

(2)创建基于多个表的主/子窗体

创建基于多个表的主/子窗体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窗体向导”。在创建窗体之前,要确定作为主窗体的数据源与作为子窗体的数据源之间存在着“一对多”的关系。在Access中,创建主/子窗体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同时创建主窗体与子窗体,二是将已有的窗体作为子窗体添加到另一个已有的窗体中。对于子窗体,可以创建固定显示在主窗体之中的样式,也可以创建弹出式子窗体。

3 使用“数据透视表向导”

数据透视表是一种交互式的表,它可以实现用户选定的计算,所进行的计算与数据在数据透视表中的排列有关。

4 使用“图表向导”

使用表窗体能够更直观地显示表或查询中的数据。可以使用“图表向导”创建图表窗体。4.3 自定义窗体

1 工具箱的使用

Access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窗体设计工具——窗体设计工具箱。利用窗体设计工具箱用户可以创建自定义窗体。窗体设计工具箱的功能强大,它提供了一些常用控件,能够结合控件和对象构造一个窗体设计的可视化模型。

(1)打开和关闭工具箱

在窗体“设计”视图中,如果屏幕上未显示工具箱,单击“窗体设计”工具栏上的“工具箱”按钮,或者单击“视图”菜单中“工具栏”下的“工具箱”命令,将工具箱显示在屏幕上。

如果要关闭该工具箱,只要再次单击工具栏上的“工具箱”按钮即可。

(2)工具箱的移动与锁定

移动工具箱的操作步骤是:用鼠标指向工具箱的标题栏,按下鼠标左键拖动,将其移动到目标位置,松开鼠标左键即可。

锁定工具箱的操作步骤是:双击要锁定的按钮;如果要解锁,则按Ese键即可。

2 窗体中的控件

控件是窗体上用于显示数据、执行操作、装饰窗体的对象。在窗体中添加的每一个对象都是控件。Access包含的控件有:文本框、标签、选项组、复选框、切换按钮、组合框、列表框、命令按钮、图像控件、结合对象框、非结合对象框、子窗体/子报表、分页符、线条和矩形等,各种控件都可以在窗体“设计”视图窗口中的工具箱中看到。

控件的类型可以分为:结合型、非结合型与计算型。结合型控件主要用于显示、输入、更新数据库中的字段;非结合型控件没有数据来源,可以用来显示信息、线条、矩形或图像;计算型控件用表达式作为数据源,表达式可以利用窗体或报表所引用的表或查询字段中的数据,也可以是窗体或报表上的其他控件中的数据。

(1)标签控件,标签主要用来在窗体或报表上显示说明性文本。标签不显示字段或表达式的数值,它没有数据来源。当从一条记录移到另一条记录时,标签的值不会改变。可以将标签附加到其他控件上,也可以创建独立的标签(也称单独的标签),但独立创建的标签在“数据表”视图中并不显示。使用标签工具创建的标签就是单独的标签。

(2)文本框控件

文本框主要用来输入或编辑字段数据,它是一种交互式控件。文本框分为3种类型:结合型、非结合型与计算型。结合型文本框能够从表、查询或SQL语言中获得所需要的内容,非结合型文本框并没有链接到某一字段,一般用来显示信息或接收用户输入数据等;在计算型文本框中,可以显示表达式的结果。当表达式发生变化时,数值就会被重新计算。

(3)复选框、切换按钮、选项按钮控件

复选框、切换按钮和选项按钮是作为单独的控件来显示表或查询中的“是”或“否”的值。当选中复选框或选项按钮时,设置为“是”,如果不选则为“否”;对于切换按钮,如果按下切换按钮,其值为“是”,否则其值为“否”。

(4)选项组控件

选项组是由一个组框及一组复选框、选项按钮或切换铵钮组成。

(5)列表框与组合框控件

(6)命令按钮控件

在窗体中可以使用命令按钮来执行某项操作或某些操作。使用Access提供的“命令按导向导”可以创建30多种不同类型的命令按钮。

(7)选项卡与图像控件

可以进行页面的切换。

3 控件的使用

在窗体“设计”视图中,用户可以直接将一个或多个字段拖拽到主体节区域中,Access可以自动地为该字段结合适当的控件或结合用户指定的控件。结合适当的控件的操作方法是:单击窗体设计工具栏中的“字段列表”按钮,Access 则显示窗体数据源的字段列表,然后从字段列表中拖拽某一个字段到主体节区域中。创建控件的方式取决于是要创建结合控件、非结合控件、还是计算控件。

(1)创建结合型文本框控件

(2)创建标签控件

如果希望在窗体上显示该窗体的标题,可在窗体页眉处添加一个“标签”。

(3)创建选项控件

“选项组”控件可以用来给用户提供必要的选择选项,用户只需进行简单的选取即可完成参数的设置。“选项组”中可以包含复选框、切换按钮或选项按钮等控件。用户可以利用向导来创建“选项组”,也可以在窗体的“设计’视图中直接创建。

(4)创建结合型组合框控件

“组合框”能够将一些内容罗列出来供用户选择。“组合框”也分为结合型与非结合型两种。

(5)创建结合型列表框控件

与“组合框”控件相似,“列表框”也可以分为结合型与非结合型两种。用户可以利用向导来创建“列表框”,也可以在窗体的“设计’视图中直接创建。

(6)创建命令按钮

在窗体中单击某个命令按钮可以让Access执行特定的操作。这些操作可以是一个过程,也可以是一个宏。

(7)创建选项卡控件

当窗体中的内容较多无法在一页中全部显示时,可以使用选项卡来进行分页,用户只需要单击选项卡上的标签,就可以进行页面的切换。

(8)创建图像控件

为了使窗体显示美观大方,可以创建“图像”控件。

(9)添加ActiveX控件

Access提供了功能强大的ActiveX控件。利用ActiveX控件,可以直接在窗体中添加并显示一些具有某一功能的组件。

4 窗体和控件的属性

(1)常用的格式属性

格式属性主要是针对控件的外观或窗体的显示格式而设置的。控件的格式属性包括标题、字体名称、字体大小、字体粗细、前景颜色、特殊效果等。窗体的格式属性包括默认视图、滚动条、记录选定器、浏览按钮、分隔线、自动居中、控制框、最大最小化按钮、关闭按钮、边框样式等。

控件中的“标题”属性值将成为控件中显示的文字信息。

“特殊效果”属性值用于设定控件的显示效果,用户可以从Access提供的这些特殊效果值中选取满意的一种。

“字体名称”、“字体大小”、“字体粗细”、“倾斜字体”等属性,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配置。

(2)常用的数据属性

数据属性决定了一个控件或窗体中的数据来自于何处,以及操作数据的规则,当然这些数据是绑定在控件上的数据。控件的数据属性包括控件来源、输入掩码、有效性规则、有效性文本、默认值、是否有效、是否锁定等;窗体的数据属性包括记录源、排序依据、允许编辑、数据入口等。

控件的“控件来源”属性告诉系统如何检索或保存在窗体中要显示的数据,如果控件来源中包含一个字段名,那么在控件中显示的就是数据表中该字段值,对窗体中的数据所进行的任何修改都将被写入字段中;如果设置该属性值为空,除非编写了一个程序,否则在窗体控件中显示的数据将不会被写入到数据库表的字段中;如果该属性含有一个计算表达式,那么这个控件会显示计算的结果。

“输入掩码”属性用于控件的输入格式,仅对文本型或日期型数据有效。

“默认值”属性用于设定一个计算型控件或非结合型控件的初始值,可以使用表达式生成器向导来确定默认值。

“有效性规则”属性用于设定在控件中输入数据的合法检查表达式,可以使用表达式生成器向导来建立合法性检查表达式。在窗体运行期间,当在该控件中输入的数据违背了有效性规则时,为了给出明确提示,可以显示“有效性文本”中填写的文字信息,所以“有效性文本”用于指定违背了有效性规则时,将显示给用户的提示信息。

“是否有效”属性用于决定鼠标是否能够单击该控件。如果设置该属性为“否”,这个控件虽然一直在“窗体”视图中显示,但不能用Tab键选中它或使用鼠标单击它,同时在窗体中控件显示为灰色。

窗体的“记录源”属性一般是本数据库中的一个数据表对象名或查询对象名,它指明了该窗体的数据源。

窗体的“排序依据”属性值是一个字符串表达式,由字段名或字段名表达式组成,指定排序的规则。体运行时是否允许对数据进行编辑修改、添加或删除等操作。

“数据入口”属性值需在“是”或“否”两个选项中选取,如果选择“是”,则在窗体打开时,只显示一个空记录,否则显示已有记录。

(3)常用的其他属性

其他属性表示了控件的附加特征。控件的其他属性包括名称、状态栏文字、自动Tab键、控件提示文本等。窗体的其他属性包括独占方式、弹出方式、循环等。

窗体中的每一个对象都有一个名称,当在程序中要指定或使用一个对象时,可以使用这个名称,这个名称是由“名称”属性来定义的,控件的名称必须是惟一的。

如果在组合框和文本框的控件中使用自动校正,“自动校正”属性将会更正控件中的拼写错误。

“控件提示文本”属性可以使使用窗体的用户在将鼠标放在一个对象上后就会显示提示文本。

窗体的“独占方式”属性如果被设置为“是”,则可以保证在Access窗口中仅有该窗体处于打开状态,即该窗体打开后,将无法打开其他窗体或Access的其他对象。

窗体的“循环”属性值可以选择“所有记录”、“当前记录”和“当前页”,表示当移动控制点时按照何种规律移动。

“所有记录”表示从某条记录的最后一个字段移到下一条记录。

“当前记录”表示从某条记录的最后一个字段移到该记录的第一个字段。

“当前页”表示从某条记录的最后一个字段移到当前页中的第一条记录。

5 窗体和控件的事件

(1)键盘事件

键盘事件是操作键盘所引发的事件。键盘事件主要有“键按下”、“键释放”和“击键”等。

“键按下”是在控件或窗体具有焦点时,在键盘上按任何键所发生的事件。

“键释放”是在控件或窗体具有焦点时,释放一个按下的键所发生的事件。

“击键”是在控件或窗体具有焦点时,当按下并释放一个键或键组合时发生的事件。

(2)鼠标事件

鼠标事件即操作鼠标所引发的事件。鼠标事件应用较广,特别是“单击”事件。

“单击”事件表示当鼠标在该控件上单击时发生的事件。

“双击”事件表示当鼠标在该控件上双击左键时发生的事件;对于窗体来说,此事件在双击空白区域或窗体上的记录选定器时发生。

“鼠标按下”事件表示当鼠标在该控件上按下左键时发生的事件。

“鼠标移动”事件表示当鼠标在窗体、窗体选择内容或控件上来回移动发生的事件。

“鼠标释放”事件表示当鼠标指针位于窗体或控件上时,释放一个按下的鼠标键时发生的事件。

(3)对象事件

常用的对象事件有“获得焦点”、“失去焦点”、“更新前”、“更新后”和“更改”等。

“获得焦点”事件是当窗体或控件接收焦点时发生的事件。

“失去焦点”事件是当窗体或控件失去焦点时发生的事件。当“获得焦点”事件或“失去焦点”事件发生后,窗体只能在窗体上的所有可见控件都失效,或窗体上没有控件时,才能重新获得焦点。

“更新前”事件是在控件或记录用更改了的数据更新之前发生的事件;此事件还可能在控件或记录失去焦点,或单击“记录”菜单中的“保存记录”命令时发生;此事件也可能在新记录或已存在记录上发生。

“更新后”事件是在控件或记录用更改过的数据更新之后发生的事件;此事件在控件或记录失去焦点时,或单击“记录”菜单中的“保存记录”命令时发生;此事件也可能在新记录或已有的记录上发生。

“更改”事件是在当文本框或组合框的部分内容更改时发生的事件。

(4)窗口事件

窗口事件是指操作窗口时所引发的事件。常用的窗口事件有“打开”、“关闭”和“加载”等。

“打开”事件是在窗体打开,但第一条记录显示之前发生的事件。

“关闭”事件是在关闭窗体,并从屏幕上移除窗体时发生的事件。

(5)操作事件

操作事件是指与操作数据有关的事件。常用的操作事件有“删除”、“插入前”、“插入后”、“成为当前”、“不在列表中”、“确认删除前”和“确认删除后”等。

4.4 美化窗体

1 使用自动套用格式

选取自动套用格式的操作步骤如下:

(1)在“数据库”窗口,单击“窗体”对象。

(2)单击要选择的窗体,然后单击“设计”按钮。

(3)单击“格式”菜单中的“自动套用格式”命令,或单击工具栏上的“自动套用格式”按钮。

(4)在“窗体自动套用格式”列表框内单击所需要的样式,同时可以在预览框内查看样式效果。

(5)单击“选项”按钮,将在对话框的下端增加3个选项:“字体”、“颜色”和“边框”。可以全选或选择其中的若干项。

2 设置窗体的“格式”属性

除了可以利用自动套用格式对窗体进行美化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对窗体的格式、窗体的显示元素等进行美化和设置。

3 添加当前日期和时间

如果用户希望在窗体中添加当前日期和时间,操作步骤如下:

(1)在“数据库”窗口中单击“窗体”对象。

(2)单击要选择的窗体,单击“设计”按钮。

(3)单击“插入”菜单中的“日期和时间”命令,显示“日期与时间”对话框。

(4)若插入日期和时间,则在对话框中选择“包含日期”和“包含时间”复选框。

(5)在选择了某一项后,再选择日期和时间格式,然后单击“确定”按钮即可。

如果当前窗体中含有页眉,则将当前日期和时间插入到窗体页眉中,否则插入到主体节中。如果要删除日期和时间,可以选选中它们,然后再按Del键。

4 对齐窗体中的控件

创建控件时,常用拖拽的方式进行设置,因此控件所处的位置很容易与其他控件的位置不协调,为了窗体中的控件更加整齐、美观,应当将控件的位置对齐。操作步骤如下:

(1)在“设计”视图中打开需要对齐的窗体。

(2)用鼠标选择要调整的控件。

(3)在“格式”菜单中选择“对齐”命令,在菜单中选择“靠左”、“靠右”、“靠上”、“靠下”或“对齐网格”中的一种方式即可。

如果对齐操作使所选的控件发生重叠的现象,则Access不会使它们重叠,而是使它们的边框相邻排列,此时可以调整框架的大小,重新使它们对齐。

第6章数据访问页

考点归纳

6.1 数据访问页视图

数据访问页有两种视图方式:页视图和设计视图。

1 页视图

页视图是查看所生成的数据访问页样式的一种视图方式。

2 设计视图

以设计视图打开数据访问页通常是要对数据访问页进行修改,或显示内容等。

单击要打开的数据访问页名称,然后选择“设计”按钮,即可以打开数据访问页的设计视衅。

此外,用右键单击页,并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设计视图”命令也可以打开数据访问页的设计视图。

“设计视图”是创建与设计数据访问页的一个可视化的集成界面,在该界面下可以修改数据访问页。

打开数据访问页的设计视图时,系统会同时打开工具箱,如果工具箱没有打开,则可通过选择“视图”菜单中的“工具箱”选项或单击“工具箱”按钮来打开工具箱。

与其他数据库对象设计视图所有的标准工具箱比较,数据访问页的工具箱中增加了一些专用于网上浏览数据的工具。主要包括:①绑定HTML;②滚动文字;③展开/收割;④绑定超级链接;⑤图像超级链接;⑥影片。

6.2 创建数据访问页

数据访问页是数据库的一种对象,它和其他数据库对象(例如,表、查询、窗体和报表等)的性质是相同的,因此它的创建和修改方式与其他数据库对象的创建和修改方式也基本上是一样的。以下介绍两种创建数据访问页的方法:自动创建数据访问页和使用向导创建数据访问页,如果用户对由这两种方法创建的数据访问页不够满意,则可以使用设计视图来进行修改,以便生成满足需求的数据访问页。

1 自动创建数据访问页

创建数据访问页的最快捷的方法就是自动创建数据访问页,使用这种方法,用户不需要做任何设置,所有工作都由Access自动来完成。

2 使用向导创建数据访问页

Access提供了Web页向导,它通过对话的方式,让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一定的选项,然后由Access根据用户的选择来创建Web页。

6.3 编辑数据访问页

1 添加标签

标签在数据访问页中主要来显示描述性文本信息。

2 添加命令按钮

命令按钮的应用很多,利用它可以对记录进行浏览和操作等。

3 添加滚动文字

用户上网浏览时,会发现许多滚动的文字,很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在Access中,用户可以利用“滚动文字”控件来添加滚动文字。

4 使用主题

主题是一个为数据访问页提供字体、横线、背景图像以及其他元素的统一设计和颜色方案的集合。使用主题可以帮助用户很容易地创建一个具有专业水平的数据访问页。

5 设置背景

在Access中,使用主题可以使数据访问页具有一定的图案和颜色效果,但这不一定能够满足用户的需要,所以Access还提供了设置数据访问页背景的功能。在Access数据访问页中,用户可以设置自定义的背景颜色、背景图片以及背景声音等,以便增强数据访问页的视觉效果和音乐效果。但在使用自定义背景颜色、图片或声音之前,必须删除已经应用的主题。

6 添加Office电子表格

Office电子表格类似于Microsoft Excel工作表,用户可以在Office电子表格中输入原始数据、添加公式以及执行电子表格运算等。

在Access数据库中,用户可以在数据访问页中添加Office电子表格,在数据访问页中添加了Office电子表格后,用户可以利用数据访问页的页视图或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查看和分析相关的数据。

6.4 在IE中查看数据访问页

用户可以用IE浏览器来查看所创建的数据访问页,在默认情况下,当用户在IE窗口中打开创建的分组数据访问页时,下层组级别都呈折叠状态。

第8章模块

考点归纳

8.1 模块的基本概念

1 类模块

窗体模块和报表模块都属于类模块,它们从属于各自的窗体或报表。在窗体或报表的设计视图环境下可以用两种方法进入相应的模块代码设计区域:一是鼠标点击工具栏“代码”按钮进入;二是为窗体或报表创建事件过程时,系统会自动过入相应代码设计区域。

窗体模块和报表模块通常都含有事件过程,而过程的运行用于响应窗体或报表上的事件。使用事件过程可以控制窗体或报表的行为以及它们对用户操作的响应。

窗体模块和报表模块具有局部特性,其作用范围局限在所属窗体或报表内部,而生命周期则是伴随着窗体或报表的打开而开始、关增长而结束。

2 标准模块

标准模块一般用于存放供其他Access数据库对象使用的公共过程。在Access系统中可以通过创建新的模块对象而进入其代码设计环境。

标准模块通常安排一些公共变量或过程供类模块里的过程调用。在各个标准模块内部也可以定义私有变量和私有过程仅供本模块内部使用。

标准模块中的公共变量和公共过程具有全局特性,其作用范围在整个应用程序里,生命周期是伴随关应用程序的运行而开始、关闭而结束。

3 将宏转换为模块

在Access系统中,根据需要可以将设计好的宏对象转换为模块代码形式。

8.2 创建模块

过程是模块的单元组成,由VBA代码编写而成。过程分两种类型:Sub子过程和Function函数过程。

1 在模块中加入过程

模块是装着VBA代码的容器。在窗体或报表的设计视图里,单击工具栏“代码”按钮或者创建窗体或报表的事件过程可以进入类模块的设计和编辑窗口;单击数据库窗体中的“模块”对象标签,然后单击“新建”按钮即可进入标准模块的设计和编辑窗口。

一个模块包含一个声明区域,包含一个或多个子过程(以Sub开头)或函数过程(以Function开头)。模块的声明区域是用来声明模块使用的变量等项目。

(1)Sub过程。

又称为子过程。执行一系列操作,无返回值。定义格式如下:

Sub过程名

[程序代码]

End Sub

可以引用过程名来调用该子过程。此外,VBA提供了一个关键字Call,可显示调用一个子过程。在过程名前加上Call是一个很好的程序设计习惯。

(2)Function过程。

又称为函数过程。执行一系列操作,有返回值。定义格式如下:

Function过程名

[程序代码]

End Function

函数过程不能使用Call来调用执行,需要直接引用函数过程名,并由接在函数过程名后的括号所辨别。

2 在模块中执行宏

在模块的过程定义中,使用DoCmd对象的RunMacro方法,可以执行设计好的宏。其调用格式为:

DoCmd.RunMacro MacroName[,RepeatCount][,RepeatExpression]

其中MacroName表示当前数据库中宏的有效名称;RepeatCount可选项,用于计算宏运行次数的整数值;RepeatExpression可选项,为数值表达式,在每一次运行宏时进行计算,结果为False(0)时,停止运行宏。

8.3 VBA程序设计基础

VBA是微软Office套件的内置编程语言,其语法与Visual Basic编程语言互相兼容。在Access程序设计中,当某些操作不能用其他Access对象实现或实现起来很困难时,就可以利用VBA语言编写代码,完成这些复杂任务。

一般Access程序设计在遇到下列情况下需要使用VBA代码:

(1)创建用户自定义函数(User-defined Function,UDF)。使用UDF,可以使程序代码更加简洁而有效。

(2)复杂程序处理。可以编写选择结构、循环结构等复杂程序处理。

(3)数据库的事务处理操作。

(4)使用ActiveX控件和其他应用程序对象。

(5)错误处理。通过使用Access的VBA代码,可以控制应用对错误作出反应,例如,用户输入错误、对象引用错误等。而Access宏的缺点就是它们对错误处理不灵活。

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

Access内部提供了功能强大的向导机制,能处理基本的数据库操作。在此基础上再编写适当的程序代码,可以极

Access内嵌的VBA,功能强大,采用目前主流的面向对象机制和可视化编程环境。

(1)集合和对象

Access采用面向对象程序开发环境,其数据库窗口可以方便地访问和处理表、查询、窗体、报表、页、宏和模块对象。VBA中可以使用这些对象以及范围更广泛的一些可编程对象,例如,“记录集”等。

一个对象就是一个实体,每种对象都具有一些属性以相互区分,即属性可以定义对象的一个实例。

对象的属性按其类别会有所不同,而且同一对象的不同实例属性构成也可能有差异。

对象除了属性以外还有方法。对象的方法就是对象可以执行的行为。

Access应用程序由表、查询、窗体、报表、页、宏和模块对象列表构成,形成不同的类。Access数据库窗体左侧显示的就是数据库的对象类,单击其中的任一对象类,就可以打开相应对象窗口。而且,其中有些对象内部,Access 中,控件外观和行为可以设置定义。

集合表达的是某类对象所包含的实例构成。

(2)属性和方法

属性和方法描述了对象的性质和行为。其引用方式为:对象.属性.或对象.行为。

Access中“对象”可以是单一对象,也可以是对象的集合。数据库对象的属性均可以在各自的“设计”视图中通过“属性窗体”进行浏览和设置。

Access中除数据库的7个对象外,还提供一个重要的对象:DoCmd对象。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调用包含在内部的方法来实现VBA编程中对Access的操作。

DoCmd对象的方法大都需要参数。有些是必给的,有些是可选的,被忽略的参数取缺省值。

Docmd对象还有许多方法,可以通过帮助文件查询使用。

(3)事件和事件过程

事件是Access窗体或报表及其上的控件等对象可以“辨识”的动作。在Access数据库系统里,可以通过两种来处理窗体、报表或控件的事件响应。一是使用宏对象来设置事件属性;二是为某个事件编写VBA代码过程,完成指定动作,这样的代码过程称为事件过程或事件响应代码。

2 VBA编程环境:VBE界面

(1)进入VBE编程环境

Access模块分成类模块和标准模块两它们进入VBE编程环境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对于类模块,可以直接定位到窗体或报表上,然后单击工具栏上的“代码”工具钮进入;或定位到窗体、报表和控件上通过指定对象事件处理过程进入。方法有两种:一是单击属性窗体的“事件”选项卡,选中某个事件并设置属性为“(事件过程)”选项,再单击属性栏右侧的“…”按钮即可进入。二是单击属性窗体的“事件”选项卡,选中某个事件直接单击属性栏右侧的“…”按钮,“选择生成器”对话框,选择其中的“代码生成器”,单“确定”按钮即可进入。

对于标准模块,有三种进入方法:一是对于已存在的标准模块,只需从数据库窗体对象列表上选择“模块”,双击要查看的模块对象即可进入。二是要创建新的标准模块,需从数据库窗体对象列表上选择“模块”,单击工具栏上“新建”按钮即可进入。三是在数据库对象窗体中,单级“工具”菜单中“宏”级联菜单的“Visual Basic编辑器”选项即可进入。

使用Alt+F11组合键,可以方便地在数据库窗口的VBE之间进行切换。

(2)VBE窗口

VBE窗口主要有标准工具栏、工程窗口、属性窗口和代码窗口组成。

①标准工具栏

②工程窗口

又称工程项目管理器。在其中的列表框当中列出了应用程序的所有模块文件。单击“查看代码”按钮可以打开相应代码窗口,单击“查看对象”按钮可以打开相应对象窗口,单击“切换文件夹”按钮可以隐藏或显示对象分类文件夹。

双击工程窗口上的一个模块或类,相应的代码窗口就会显示出来。③属性窗口

属性窗口列出了所选对象的各个属性,分“按字母序”和“按分类序”两种查看形式。可以直接在属性窗口中编辑对象的属性,这属于对象属性的“静态”设置方法;可以在代码窗口内用VBA代码编辑对象的属性,这属于对象属性的“动态”设置方法。

④代码窗口

在代码窗口中可以输入和编辑VBA代码。

Access的VBE编辑环境提供了完整的开发和调试工具。其中的代码窗口顶部包含两个组合框,左侧为对象列表,右侧为过程列表。操作时,从左侧组合框选定一个对象后,右侧过程组合框中会列出该对象的所有事件过程,再从该对象事件过程列表选项中选择某个事件名称,系统会自动生成相应的事件过程模板,用户添加代码即可。

双击工程窗口中任何类或对象都可以在代码窗口中打开相应代码并进行编辑处理。

在代码窗口使用时,提供了一些便利的功能,主要有:

①对象浏览器

使用对象浏览器工具可以快速对所操作对象的属性及方法进行检索。

②快速访问子过程

利用代码窗口顶部右边的“过程”组合框可以快速定位到所需的子过程位置。

③自动显示提示信息

在代码窗口内输入代码时,系统会自动显示关键字列表、关键字属性列表及过程参数列表等提示信息。

④F1帮助信息

可以将光标停留在某个语句命令上并按下F1键,系统会立刻提供相关命令的帮助信息。

3 VBA编程基础:常量、变量、运算符和表达式

(1)数据类型和数据库对象

Access数据库系统创建表对象时所涉及到的字段数据类型(除了OLE对象和备注数据类型外),在VBA中都有相对应的数据类型。

VBA之外,还可以使用类型说明字节、整数、长整数、自动编号、单精度数和双精度数等常量和变量与Access 的其他对象进行数据交换时,必须符合数据表、查询、窗体和报表中相应的字段属性。

(2)变量

变量是指程序运行时值会发生变化的数据。变量名的命名,同字段命名一样,但变量命名不能包含有空格或除了下划线字符( )外的任何其他的标点符号。

此外,变量命名不能使用VBA的关键字。VBA中的变量命名通常采用大写与小写字母相结合的,以使其更具可读性。

编程时,根据变量直接定义与否,可以将变量划分为下面两种形式:

1)隐含型变量

没有直接定义,借助将一个值指定给变量名的方式来建立变量。

当在变量名称后没有附加类型说明字符来指明隐含变量的数据类型时,默认为Variant数据类型。

当只处理整数数据时,将变量定义为整数或长整数类型可以加速程序代码的操作,因为计算单精度和双精度浮点值效率较低。

2)显式变量

变量先定义后使用是较好的程序设计习惯。

定义变量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Dim…AS[VarType]结构,其中,As后指明数据类型。这种方式是显式定义变量。

如果没有As Integer部分,New Var将默认指定为Variant数据类型。

可以在模志设计窗口的顶部说明区域中,加入Option Explict语句来强制要求所有变量必须定义才能使用。此外,变量命名时大小写字符的顺序,程序中系统均会按原始定义的大小写顺序表示,这样既方便输入程序代码,又提高了变量的可读性。

在VBA编程中,变量定义的位置和方式不同,则它存在的时间和起作用的范围也有所不同,这就是变量的作用域与生命周期。

当变量出现时,它被称作是可见的,即可以为变量指定数值,改变它的值,并将它用于表达式中。在某些状况下,变量是不可见的。此时,如果使用该变量就可能导致错误。

下面列出了Visual Basic中变量作用域的3个层次:

①局部范围

变量定义在模块的过程内部,过程代码执行时才可见。在子过程或函数过程中定义的或不用Dim…As关键字定义而直接使用的变量作用范围都是局部的。

②模块范围

变量定义在模块的所有过程之外的起始位置,运行时在模块所包含的所有子过程和函数过程中可见。在模块的变量定义区域,用Dim…As关键字定义的变量就是模块范围的。

③全局范围

可见。在标准模块的变量定义区域,用Public…As关键字说明的变量就属于全局的范围。

变量还有一个特性,称为持续时间或生命周期。变量的持续时间是从变量定义语句所在的过程第一次运行到程序代码执行完毕并将控制权交回调用它的过程为止的时间。每次子过程或函数过程被调用时,以Dim…As语句说明的局部变量,会被为默认值,数值数据类型为0,字符串变量则为空字符串(“”)。这些局部变量,有着与子过程或函数过程等长的持续时间。

要在过程的实例间保留局部变量的值,可以用Static关键字代替Dim以定义静态变量。静态(Static)变量的持续时间是用整个模块执行的时间,但它的有效作用范围是由其定义位置决定的。

当用dim说明的局部变量不可见时,它们并不占用内存。在使用大量数组的情形下,局部变量的这一特征是特别有利的。

(3)数据类型之间的转换

在编程过程中,经常需要将某种类型数据转换成另一种类型。

(4)用户定义的数据类型

应用过程中可以建立包含一个或多个VBA标准数据类型的数据类型,这就是用户定义数据类型。它不仅包含VBA 的标准数据类型,还包含其他用户定义数据类型。

用户定义数据类型可以在Type…End Type关键字间定义,定义格式如下:

Type[数据类型名]

〈域名〉As〈数据类型〉

〈域名〉As〈数据类型〉

……

End Type

(5)数组

数组是在有规则的结构中包含一种数据类型的一组数据,也称作数组元素变量。数组变量由变量名和数组下标构成,通常用Dim语句来定义数组,定义格式为:

Dim数组名([下标下限to]下标上限)

缺省情况下,下标下限为0,数组元素从“数组名(0)”至“数组名(下标上限)”;如果使用to选项,则可以安排非0下限。

VBA也支持多维数组。可以在数组下标中加入多个数值,并以逗号分开,由此来建立多维数组,最多可以定义60维。下面定义了一个三维数组NewArray:

Dim NewArray(5,5,5) As Integer ’有6*6*6=216个元素

VBA还特别支持动态数组。定义和使用方法是:先用Dim显式定义数组但不能明数组元素数目,然后用ReDim 关键字来决定数组包含的元素数目来定义数组,以建立动态数组。

实际开发过程中,当预先不知道数组定义需要多少元素时,动态数组是很有用的。而且不再需要动态数组包含的元素时,可以使用ReDim将其设为0个元素,释放该数组占用的内存。

数组的作用域和生命周期的规则和关键字的使用方法与传统变量的范围及持续时间的规则和关键字的用法相同。

可以在模块的说明区域加入Global或Dim语句,然后在程序中使用ReDim语句,以说明动态数组为全局的和模块级的范围。如果以Static取代Dim来说明数组的话,数组可在程序的示例间保留它的值。

VBA中,在模块的声明部分使用“Option Base 0/1”语句,可以将数组的默认下标下限由0改为

(6)数据库对象变量

Access建立的数据库对象及其属性,均可被看成是VBA程序代码中的变量及其指定的值来加惟引用。

如果对象名称中含有空格或标点符号,就要用方括号把名称括起来。

下面举例说明含有学生编号信息的文本框操作:

此外,还可以使用Set关键字来建立控件对象的变量。当需要多次引用对象时,这样处理很方便。

(7)变量标识命名法则

在编写VBA程序代码时,会用到大量的变量名称和不同的数据类型。对于控件对象,可以用VBA的Set关键字将每个命名的控件对象指定为一个变量名称。

Hungarian符号法使用一组代表数据类型的码。用小写字母作为变量名的第一个字符。

计算机二级access操作题考点总结

计算机二级access操作题考点总结 3.【设计视图-出厂价-格式-从下拉菜单中选择货币】 4.270105:将\规格\字段的输入掩码设置为9位字母、数字和字符的组合。其中,前3位只能是数字,第4位是大写字母,第5位是字符,最后一位是大写字母,其他位是数字。 5.[设计视图-规格-输入掩码属性设置为:000\\V-999\\W] 6、270XXXX年龄\字段内容,将查询命名为\。 7.[添加简历字段,此字段将不显示。输入标准行:如\书法* \。或者线输入:像\绘画* \] 8.270XXXX年龄字段的内容被附加到目标表中的相应字段,并且查询被命名为\。(规定:\名字\字段以姓氏开头,其余字符为名字。名称分为两部分:名字和姓氏,分别附加在目标表的名字和姓氏之后) 13.[创建附加查询-选择学生标识字段-添加新字段:姓:左([名),1)。添加到行选择姓氏-添加新字段:名字:Mid([名字),2)。添加到行选择名称-选择性别和年龄字段-运行-保存并命名查询] 14.280XXXX年龄\字段的有效性规则为:不能为空。17.[设计视图-年龄字段的有效性规则属性-不为空] 18,290103:将“雇用时间”字段的默认值设置为系统当前年度的1月1日。[设计视图-雇佣时间-默认值-日期序列(日期()),1,1)] 0,290106:完成上述操作后,数据库文件中表对象的备份被命名为\。 1.选择表-右键单击-另存为-修改表名-确定 2,290XXXX年龄\字段值加1,查询将命名为\。11.[创建更新查询-

选择年龄字段-更新到行输入:[年龄]+1-运行查询-保存命名] 12.300302:设计报告主要部分的复选框控件根据报告记录来源的\性别\字段和\年龄\字段的值显示状态信息:性别为\男性,年龄小于XXXX年龄\字段值,计算并显示4位数字的出生年份信息。注意:当前年份必须由相关函数返回。 19.[设计视图-标签-右侧-属性-名称行输入:泰勒-控制源行:年(日期()-[年龄]] 3XXXX年字段的有效性规则设置为:输入的日期必须满足1980年(包括1980年)之后的作曲者,有效性文本设置为:年日期必须是1980年之后的作曲者。1.[设计视图-年龄-有效性规则:> = # 1980-1-1 #-有效性文本:年龄日期必须是1980年以后的作曲家] 2.将命名XXXX(包括XXXX)之后的字段\、\主题名称\、\价格\、\购买日期\和\简介\的内容。 5.[价格大于100元,条件行输入:> 100采购日期条件行:> =#XXXX 日期10月前。 9.[设计视图-输入时间-有效性规则输入:

计算机二级考试Access数据库知识点汇总

1、算法:就是对一个问题求解步骤得一种描述,具有以下5个主要特性:有穷性,确定性,可行性,输入(有零个或者多个输入),输出(有一个或者多个输出)。算法得有穷性就是指算法必须在有限得时间内做完,即算法必须在有限个步骤之后执行终止。 2、在算法正确得前提下,评价一个算法得两个标准就是即——算法复杂度包括时间复杂度与空间复杂度。其中时间复杂度就是指执行算法所需要得计算工作量。空间复杂度就是算法所需空间得度量。 3、算法分析得目得就是分析算法得效率以求改进。 4、数据项就是数据得最小单位。数据得最小访问单位就是字段。 5、一般说来,数据结构包括数据得逻辑结构、数据得存储结构、数据得操作3个方面。 6、数据得存储结构就是指数据得逻辑结构在计算机中得表示。一种逻辑数据结构可以有多种存储结构,且各种存储结构影响数据处理得效率。 7、在数据得存储结构中,不仅需要存储各数据元素得信息,还要存放各元素之间前后件得信息。 8、在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得数据定义语言、数据操纵语言与数据控制语言中,数据定义语言负责数据得模式定义与数据得物理存取构建。 9、线性数据结构:队列,线性表,栈等等。常用得结构数据模型有关系型、网状型与树型。 10、线性表中得元素之间具有一对一得关系,除第一个元素与最后一个元素外,其余每个元素都有一个且只有一个直接前驱与直接后驱。顺序存储就是线性表得一种最常用得存储方式。 11、栈得基本运算有三种:入栈、退栈与读栈。 12、栈就是限定仅在表尾进行插入与删除操作得线性表。允许插入与删除得一端叫做“栈顶”,不允许插入与删除得一端叫做“栈底”栈得修改只能在栈顶进行,按照后进先出得原则,具有记忆作用,对栈得插入与删除操作中,不需要改变栈底指针。 13、队列就是限定了插入与删除操作得线性表。它只允许在表得一端进行插入操作(队尾),而在另外一端进行删除操作(队头),队列得修改可以在两端进行,按照先进先出得原则。 14、数据结构分为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循环队列属于存储结构。数据得逻辑结构有线性结构与非线性结构两大类。循环链表得主要优点就是从表中任一结点出发都能访问到整个链表。常用得存储表示方法有4种:顺序存储、链式存储、索引存储、散列存储。其中,顺序存储方法就是把逻辑上相邻得结点存储在物理位置页相邻得存储单元中。 15、数据库系统得主要特点为数据集成性、数据得高共享性与低冗余性、数据得独立性与数据同意管理与控制。 16、存储结构下得线性表便于擦汇入与删除操作。队列就是一种特殊得线性表,循环队列就是队列得顺序存储结构。 17、数据库系统就是由硬件系统、数据库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相关软件、数据库管理员、用户。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具有数据分布性、逻辑整体性、位置透明性与复杂透明性得特点 18、常见得排序有插入排序、交换排序与选择排序。当数据表A中每个元素距其最终位置不远,说明数据表A按关键字值基本有序,在待排序序列基本有序得情况下,采用插入排序所使用时间最少。 19、存储空间不一定连续,且各元素得存储顺序就是任意得。冒泡排序法在最好得情况下得元素交换次数为0。 20、树形结构就是一类重要得非线性数据结构,其中以树与二叉树最为常用。树就是结点得集合,它得根结点数目就是有且只有一个。树根结点没有前件。 21、二叉树得遍历可以分为:前序遍历(DLR)、中序遍历(LDR)、与后序遍历(LRD)。 22、二叉树就是另一个树型结构,它得特点就是每一个结点至多只有两棵子树,并且二叉树得子树有左右之分,其次序不能任意颠倒。(一)在二叉树得第i层上至多有2得i-1次方个结点;(二)深度为k得二叉树至多有2得k次方减1个结点;(三)对任何一棵二叉树T,如果其终端结点数为n1,度为2得结点数为n2,则n1=n2+1。(四)具有n个结点得完全二叉树得深度为k+1,其中k就是log2n得整体部分。 23、在任意一颗二叉树中,度为0得结点(即叶子结点)总就是比度为2得结点多一个。 24、对长度为n得线性表,在最坏得情况下,快速排序需要得比较次数为n(n-1)/2;冒泡排序所需要得比较次数为n(n-1)/2;直接插入排序所需要得比较次数为n(n-1)/2;堆排序所需要得比较次数为O(nlog2n)。 25、对长度为n得线性表进行顺序查找,在最坏得情况下所需要得比较次数为n。 26、长度为n得顺序存储线性表中,当在任何位置上插入一个元素概率都相等,插入一个元素所需要移动元素得平均个数为n/2。 27、N个顶点得强连通图得变数至少有N

2019年计算机二级ACCESS考试知识点:关系数据模型

2019年计算机二级ACCESS考试知识点:关系数据 模型 1.2关系数据库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推出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几乎都支持关 系数据模型,Access就是一种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本节将结合Access来集中介绍关系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1.2.1关系数据模型 关系数据模型的用户界面非常简单,一个关系的逻辑结构就是一 张二维表。这种用二维表的形式表示实体一和实体一间联系的数据模 型称为关系数据模型。 一、关系术语 1.关系 —个关系就是一张二维表,每个关系有一个关系名。在Access 中,一个关系存储为一个表,具有一个表名。 对关系的描述称为关系模式,一个关系模式对应一个关系的结构。其格式为: 关系名(属性名1,属性名2,……,属性名n) 在Access中,表示为表结构: 2.元组 在一个二维表(一个具体关系)中,水平方向的行称为元组,每一 行是一个元组。元组对应表中的一条具体记录。例如,教师表和工资 表两个关系各包括多条记录(或多个元组〉。 3.属性

二维表中垂直方向的列称为属性,每一列有一个属性名,与前面 讲的实体属性相同。在Access中表示为字段名。每个字段的数据类型、宽度等在创建表的结抅时规定。例如,教师表中的编号、姓名、性别 等字段名及其相对应的数据类型组成表的结构。 4.域 属性的取值范围,即不同元组对同一个属性的取值所限定的范围。例如,姓名的取值范围是文字字符;性别只能从“男”、“女”两个汉 字中取一;逻辑型属性婚否只能从逻辑真或逻辑假两个值中取值。 5.关键字 其值能够地标识一个元组的属性或属性的组合。在Access中表 示为字段或字段的组合,教师表中的编号能够作为标识一条记录的关 键字。因为具有某一职称的可能不止一人,职称字段不能作为标识的 关键字。在Access中,主关键字和候选关键字就起到标识一个元组的 作用。 6.外部关键字 如果表中的一个字段不是本表的主关键字,而是另外一个表的主 关键字和候选关键字,这个字段(属性)就称为外关键字。 从集合论的观点来定义关系,能够将关系定义为元组的集合。关 系模式是命名的域性集合。元组是属性值的集合。一个具体的关系模 型是若干各有联系的关系模式的集合。 在Access中,将相互之间存有联系的表放在一个数据库中统一 管理。例如,在“教学管理”数据库中能够加人教师表、学生表、课 程表和成绩表等。 二、关系的特点

最新计算机二级ACCESS选择题知识点

1.循环队列是队列的一种顺序存储结构,是线性结构。(栈也是线性结构) 2.算法的有穷性指算法运行的时间是有限的。 算法的空间复杂度是指算法在执行过程中所需要的内存空间。 3.只有一个根节点的数据结构不一定是线性结构。 有一个以上根结点的数据结构一定是非线性结构。 4.在栈中,栈底指针不变,栈中元素随栈顶指针的变化而变化。 5.栈支持子程序调用。 6.软件设计中划分模块的一个准则是高内聚低耦合。 7.关系运算包括:选择、投影和连接。 8.在E-R图中:实体集用矩形,属性用椭圆,联系用菱形。 9.在关系窗口中,双击两个表之间的连接线,会出现编辑关系对话框。 10.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所需要的存储空间一般要多于顺序存储结构。 11.软件测试的目的:发现程序中的错误。 12.数据库设计中反映用户对数据要求的模式是外模式 13.对任何一棵二叉树,度为0的结点(即叶子结点)总是比度为2的结点多一个。 14.程序调试的任务:诊断和改正程序中的错误。 15.数据库设计,在需求分析阶段建立数据字典。 16.链式存储结构既可以针对线性结构也可以针对非线性结构。 17.顺序存储结构的存储空间一定是连续的,链式存储结构的存储空间不一定是连续的。 18.一般来说,在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中,各数据节点的存储序号是不连续的,并且各节点在存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与逻辑关系也不一致。 19.线性链表中数据的插入和删除都不需要移动表中的元素,只需要改变节点的指针域即可。 20.循环队列中元素的个数是由队头指针和队尾指针共同决定。 21.在栈中,栈底指针不变,栈中元素随栈顶指针的变化而变化。 22.对长度为n的线性表排序,在最坏情况下,除了堆排序算法的比较次数是(比较次数最少),其他的都是n(n-1)/2。 23.对象有如下一些基本特点:标识唯一性、分类性、多态性、封装性、模块独立性好。 24.面向对象方法中,继承是指类之间共享属性和操作的机制。 25.软件危机主要表现在:软件需求的增长得不到满足;软件开发成本和进度无法控制;软件质量难以保证;软件不可维护或维护程度非常低;软件的成本不断提高;软件开发生产率的提高赶不上硬件的发展和应用需求的增长。 26.通常,将软件产品从提出、实现、使用维护到停止使用退役的过程称为软件生命周期。 27.内模式又称物理模式,它给出了数据物理存储结构与物理存取方法。 28.在软件开发中,需求分析阶段可以使用的工具有数据流图DFD图,数据字典DD,判定树与判定表。 29.在软件设计中不使用的工具是数据流图(DFD图)。 30.在数据流图中,用标有名字的箭头表示数据流。在程序流程图中,用标有名字的箭头表示控制流。 31.OLE对象:用于链接或内嵌Windows支持的对象。 32.生成表查询生成的新表是原表的子表。 33.追加查询并不要求两个表结构一致。 34.在代码中引用一个窗体控件时,应使用的控件属性是:Name 35.对话框在关闭前,不能继续执行应用程序的其他部分,这种对话框称为:模态对话框

2013计算机二级ACCESS知识点总结

第1章 数据库基础知识 数据库系统中只存在数据项之间的联系,而记录之间是不存在联系的数据库基础 实体之间的关系: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E) 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数据模型、关系数据模型(access) 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基本运算符):选择、投影、连接 单张表,条件 单张表,某几个字段 多张表 试题集==关系==数据表 实体==元组==记录(行) 属性==字段(列) 数据库>数据表>记录>字段 创建一个Access数据库,保存后文件扩展名是什么? 数据库名.accdb 1.用二维表来表示实体及实体之间联系的数据模型是 A.实体-联系模型 B.层次模型 C.网状模型 D关系模型 2.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是 A.增加.删除和修改 B选择.投影和联接 C.创建.打开和关闭 D.索引.查询和统计 3.Access的数据库类型是 A.层次数据库 B.网状数据库 C关系数据库 D.面向对象数据库 4.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所谓的关系是指 A. 各条记录中的数据彼此有一定的关系 B.一个数据库文件与另一个数据库文件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C数据模型符合满足一定条件的二维表格式 D.数据库中各个字段之间彼此有一定的关系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个实体之间只能是一对一联系 B.两个实体之间只能是一对多联系 C.两个实体之间只能是多对多联系 D两个实体之间可以是一对一联系,一对多联系或多对多联系 6.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 A.数据模型 B数据库管理系统 C.软件工具 D.数据库 7.在数据库中能够唯一地标识一个元组的属性或属性组合称为

A.记录 B.字段 C.域 D关键字 8.为了合理组织数据,应遵从的设计原则是 A.”一事一地”原则,即一个表描述一个实体或实体间的一种联系 B.表中的字段必须是原始数据和基本数据元素,关避免在之间出现重复字段 C.用外部关键字保证有关联的表之间的 D以上各条原则都包括 9.数据模型反映的是 A事物本身的数据和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 B.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数据库 C.记录中所包含的全部数据 D.记录本身的数据和相互关系 10.退出Access数据库中管理系统可以使用的快捷键是(E) A Alt+F+X B. Alt +X C. Ctrl+C D. Ctrl+O 11.在Access数据库中,表就是 A关系 B.记录 C.索引 D.数据库 12. Access中表和数据库的关系是 A一个数据库可以包含多个表 B.一个表只能包含两个数据库 C.一个表可以包含多个数据库 D.数据库就是数据表 13.将两个关系拼接成一个新的关系,生成的新关系中包括满足条件的无级,这种操作称为 A.选择 B.投影 C联接 D.关 14.常见的数据模型有3种,它们是 A.网状关系和语义 B层次,关系和网状 C.环状,层次和关系 D.字段名,字段类型和记录 15”商品”与”顾客”两个实体集之间的联系一般是 A.一对一 B.一对多 C.多对一 D 多对多 第2章 数据库和表 数据库的作用:存储、管理、使用 数据库由对象组成:表、查询、窗体、报表、宏、模块 表是由:结构和内容组成 主关键字:自动编号类型、单字段、多字段 文本类型的字段大小最大有255位 数字类型的字段大小:字节1、整型2、长整型4、单精度型4、双精度型8、

二级ACCESS题库精选知识点(含机考、笔试),弄懂它70分不是问题

二级A C C E S S题库精选 知识点(含机考、笔试),弄懂它70分不是 问题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一章: (1)数据库文件的扩展名是.mdb,数据库文件包含所有相关的表、查询、窗体、报表、页、宏、模块等。 (2)常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ACCESS,VFP,SQL SERVER,ORACLE等 (3)主要对象的功能: 表:存储数据, 在行(记录)和列(字段)中,所有数据库都包含一个或多个表,表中一行为一个记录,一列为一个字段。 查询:检索和处理数据(更新,计算等),不仅查询数据,而且可以修改数据。 窗体:用户定义的窗口来操纵数据。 报表:按实用的格式显示和打印数据。 宏:能自动执行某种操作(命令)或操作(命令)的集合。 第2章: (1)数据和信息的关系:数据是承载信息的载体。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 (2)计算机数据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 (3)数据库相关的概念:DB,DBS,DBMS。 (4)DBS(数据库系统)是计算机、数据库、DBMS、数据库应用系统和用户组成的一个整体,其中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是DBS的核心。 (5)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对应局部逻辑结构,全局逻辑结构,物理存储结构。外模式/模式间的映射实现数据的逻辑独立性,模式/内模式的映射实现数据的物理独立性。比如查询结果为外模式,而表则为模式,至于表的实际存储则为内模式。 (6)E-R图(实体联系图)用来描述实体和实体间的1:1,1:n和n:m之间的关系。E-R图的构成要素 (7)灵活应用实体间的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关系。比如课程信息与成绩,学生身份证号与学号,班级信息与学生信息 (8)数据模型的三种类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其中,ACCESS 数据管理系统属于关系模型。关系对应于一个表,表中一行为一个记录(元组),一列为一个字段(属性)。 (9)关系运算:选择,投影和连接,灵活判断关系运算。 第3章: (1)数据库创建的方法:向导方式和手工创建数据库(机考)。 (2)表的创建:包括在设计视图中创建表的字段名称,字段类型和字段大小,主键。 常用的字段类型:文本,数字,货币,日期,是否型,OLE,备注等。灵活应用字段类型的选择,能够根据一个表设计出表的结构。注意数字类型中字节,整型,长整,单精度,双精度的大小范围比较。 主键的特点:用来唯一标识一个记录,主键不能有重复值和空值。创建主键的按钮是钥匙按钮。

计算机二级Msoffice高级应用选择题知识点王永辉

2014年计算机二级office高级应用考试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计算机基础 计算机的发展、类型及其应用领域。 1. 计算机(computer)是一种能自动、高速进行大量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电子设备。其特点为:速度快、精度高、存储容量大、通用性强、具有逻辑判断和自动控制能力。 2. 第一台计算机:ENIAC,美国,1946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冯·诺依曼“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 3. 冯·诺依曼思想的核心要点是: 1)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应由五大部件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2)计算机中应采用二进制形式表示数据和指令。 3)采用“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的工作方式。 4. 计算机的发展过程 5. 主要特点:运算速度快、精确度高、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 6. 计算机的主要应用 科学计算:例如:气象预报、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导弹的监测 数据处理:例如:高考招生中考生录取与统计工作,铁路、飞机客票的预定系统,银行系统的业务管理计算机控制 计算机辅助系统:例如:用CAI演示化学反应人工智能:例如:代替人类到危险的环境中去工作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例如:Internet发email CBE:计算机辅助教育CAI:计算机辅助教学CMI:计算机管理教学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T:计算机辅助翻译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E:计算机辅助工程 7. 计算机的分类:

1)、根据规模大小分类:巨型机、大型机、微机、工作站、服务器 2)、根据用途分类: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 3)、根据计算机处理数据的类型:模拟计算机、数字计算机、数字与模拟计算机 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技术指标。 计算机硬件系统均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部分构成 运算器:算术运算和逻辑运行的实际执行部件。 控制器:统一指挥和控制计算机各部件按时序协调操作的部件中央处理器-CPU=运算器+控制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 内部存储器按其存储信息的方式可以分为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随机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和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 RAM:随机存储器能读能写,断电后信息丢失 DRAM:动态RAM,相当于CACHE(高速缓冲存储器) CACHE:CPU与内存之间速度不彼配的问题 SRAM:静态RAM ROM:只读存储器能读不能写,断电后信息不丢失

计算机二级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数据结构与算法 1、查找技术: 主要有顺序查找(最基本和最简单)和二分法查找 只能采取顺序查找的情况:线性表是无序,则不管是顺序存储结构还是链式存储 有序线性表,但是采用的是链式存储结构 二分法查找只适用于顺序存储的线性表,且表中元素必须按关键字有序 对于长度为n的有序线性表,最坏情况下,二分法查找需要比较次数为 顺序查找需要比较次数为 3、线性表是相同数据元素组成的有限序列,元素间具有一对一的关系,n=0时,为空表。是一种线性结构,第一个结点无前件,最后一个结点无后件,其它有且只有一个前件和一个后件。 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具备的2个基本特征: 线性表中的所有元素所占的存储空间是连续的 线性表中各数据元素在存储空间中是按逻辑顺序依次存放的 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空间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 2、栈是限定在表尾进行插入或删除操作的线性表,具有记忆作用。允许插入和删除的一端叫栈顶(top);另一端为栈底。按“先进后出”的原则,存在空栈。 3、队列只能在一端进行插入(队尾),另一端进行删除(队头)。按“先进先出”的原则。存在空队列。 循环队列就是将队列存储空间的最后一个位置绕到第一个位置,形成逻辑上的环状空间,它仍是线性结构。循环队列有队头指针和队尾指针,其队列中的元素个数由队头指针和队尾指针共同决定。 4、数据结构是指带有结构的数据元素的集合,结构是指数据元素之间的前后件关系 数据结构包括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和数据的操作。 逻辑结构有线性结构(线性表)和非线性结构(树和图)。 存储结构是逻辑结构在计算机上的表示(一逻对应多存,存储结构有顺序、链接和索引等。不同存储结构影响数据处理的效率) 5、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执行算法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量或基本运算次数) 算法的空间复杂度(执行过程中所需要的计算机的存储空间) 两者不一定相关 6、算法的5个特征: 有穷性(有穷步后能结束;有限时间内能完成) 确定性:每个步骤有明确的定义 可行性:针对实际问题而设计的算法执行后能够得到满意的结果 输入(0个或多个)

计算机二级Access考试复习笔记

第一章数据库基础知识 【学习要点】 1、基本概念:数据,信息,数据处理,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 2、数据管理经历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 3、数据模型及其分类。数据模型的作用。 4、关系模型,关系,元组,属性,属性,字段,域,值,主关键字,外部关键字,关系的要求及特点。 5、关系运算:专门关系运算及传统集合运算。选择,投影,联接,笛卡尔积运算。 传统集合运算:并差交。 每种运算的方式及特点。 6、Access系统简介: (1)Access系统的基本特点。 (2)基本对象:表,查询,窗体,报表,页,宏,模块。 【知识点列表】 1、数据、信息、数据处理 2、数据管理的发展 在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阶段中数据和程序的关系。 数据库阶段出现的数据库技术的主要的解决问题是? 3、数据库(bd):结构化的相关数据集合。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用来建立,维护数据库的软件。 数据库应用系统(dbas):利用数据库技术和数据库相关的资源建立一个面向实际应用的一个系统。任何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都是建立在数据库的基础上的。 数据库系统:引入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包括:数据库集合(多个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员、硬件系统、用户、数据库管理员。基础和核心为:数据库管理系统。 4、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5、实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属性:实体的特性。属性的名字和属性的值。 一个实体是由多个属性值的集合来描述的。实体的类型(实体型)是由属性的名称来体现的。 6、实体之间的联系。 7、数据模型的作用和目的:用来表示描述事物本身数据之间的联系,以及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 8、数据模型的分类及表示工具。 层次数据模型:用树型结构来表示的。父结点,子结点,根结点。层次数据模型的要求。 网状数据模型。 关系数据模型:用二维表来表示。 9、关系数据模型的相关概念 元组=行=实体=字段值的集合。 列=属性=字段。 字段值=属性值=数据项。 表=实体的集合。

文管二级Access数据库SQL语句详解

第一讲 上面是Access数据库中所涉及的两个表 下面我们介绍Access数据库中用于查询数据的语句: 1、SELECT 语句 SELECT语句是数据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语句,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查询语句。 其格式如下: SELECT+需要查询的对象+FROM+表名+WHERE+条件。 例1、查询上表中所有男性职工的“工号”“姓名”“部门”和“应发工资”。 SELECT 工号,姓名,部门,应发工资FROM rsda where 性别=”男” 注意事项: 1):写查询语句时英文部分不区分字母大小写。 2):除汉字外,所有字符标点和数字都必须使用半角英文状态下输入。 3):SELECT查询语句中如果没有条件限制,“WHERE+条件”部分可以省略。 4):需要查询的项目在表中必须存在。 5):如果要输出表中所有项目可以用“*”代替。

例如:查询上表中所有人员的姓名,出生年月及部门 SELECT 姓名,出生年月,部门FROM rsda; 显示表中的所有信息 Select * from rsda; 显示表中所有女性职工的信息 Select * from rsda where 性别=”女”; 要求:查询表中所有“未婚”男性职工的信息。 Select * from rsda where (性别=”男”)and(婚否=no); 有两个知识点需要掌握: 1):运算符: A、算术运算符:加(+)、减(-)、乘(*)、除(/)、和取模(%)。算术运算符可以完成对两个表达式的数学运算。 B:赋值运算符:等号(=) C:比较运算符:等于(=)、大于(>)、大于或等于(>=)、小于(<)、小于或等于(<=)、不等于(<>或!=)、不小于(!<)、不大于(!>). D:逻辑运算符:与(and)、或(or)和非(not)。对于AND运算,只有当运算符两端的表达式的值都为真时,结果才返回真,只要有一股表达式的值为假,结果就是假;对于or 运算,只要运算符两端的表达式的值有一个位真,结果就返回真,只有两个表达式的值都是假,结果才为假;NOT运算是对表达式的值取反。 2):数据类型:文本、备注、数字、日期/时间、货币、自动编号、是/否、超链接等。 本例中“婚否”选项,使用的是“是/否”类型,即我们常说的布尔型,判断的时候“是”用yes表示,“否”用no表示。 Select语句中各个参数: 1)、top 如:查询前3条记录的工号,姓名,性别 Select top 3 工号,姓名,性别from rsda; 显示的结果是前3条记录。 查询数据表中前50%人员的信息 Select top 50 percent * from rsda; 显示的结果是表中前50%人员的信息 2):DISTINCT 如:查询所有记录的“性别”字段,并去掉重复值 Select distinct 性别from rsda; 3):别名 如:查询所有记录的工号(别名为number)、姓名(别名为name)、出生年月(别名为birthday)字段 Select number=工号,姓名as name ,出生年月birthday from rsda; 需要注意的是,在ACCESS中使用“列名AS 列别名”形式。 4):年龄

计算机二级考试Access数据库知识点汇总

1、算法:是对一个问题求解步骤的一种描述,具有以下5个主要特性:有穷性,确定性,可行性,输入(有零个或者多个输入),输出(有一个或者多个输出)。算法的有穷性是指算法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完,即算法必须在有限个步骤之后执行终止。 2、在算法正确的前提下,评价一个算法的两个标准是即——算法复杂度包括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其中时间复杂度是指执行算法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量。空间复杂度是算法所需空间的度量。 3、算法分析的目的是分析算法的效率以求改进。 4、数据项是数据的最小单位。数据的最小访问单位是字段。 5、一般说来,数据结构包括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的存储结构、数据的操作3个方面。 6、数据的存储结构是指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中的表示。一种逻辑数据结构可以有多种存储结构,且各种存储结构影响数据处理的效率。 7、在数据的存储结构中,不仅需要存储各数据元素的信息,还要存放各元素之间前后件的信息。 8、在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定义语言、数据操纵语言和数据控制语言中,数据定义语言负责数据的模式定义与数据的物理存取构建。 9、线性数据结构:队列,线性表,栈等等。常用的结构数据模型有关系型、网状型和树型。 10、线性表中的元素之间具有一对一的关系,除第一个元素和最后一个元素外,其余每个元素都有一个且只有一个直接前驱和直接后驱。顺序存储是线性表的一种最常用的存储方式。 11、栈的基本运算有三种:入栈、退栈和读栈。 12、栈是限定仅在表尾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的线性表。允许插入和删除的一端叫做“栈顶”,不允许插入和删除的一端叫做“栈底”栈的修改只能在栈顶进行,按照后进先出的原则,具有记忆作用,对栈的插入与删除操作中,不需要改变栈底指针。 13、队列是限定了插入和删除操作的线性表。它只允许在表的一端进行插入操作(队尾),而在另外一端进行删除操作(队头),队列的修改可以在两端进行,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 14、数据结构分为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循环队列属于存储结构。数据的逻辑结构有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两大类。循环链表的主要优点是从表中任一结点出发都能访问到整个链表。常用的存储表示方法有4种:顺序存储、链式存储、索引存储、散列存储。其中,顺序存储方法是把逻辑上相邻的结点存储在物理位置页相邻的存储单元中。 15、数据库系统的主要特点为数据集成性、数据的高共享性和低冗余性、数据的独立性和数据同意管理和控制。 16、存储结构下的线性表便于擦汇入和删除操作。队列是一种特殊的线性表,循环队列是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 17、数据库系统是由硬件系统、数据库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相关软件、数据库管理员、用户。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具有数据分布性、逻辑整体性、位置透明性和复杂透明性的特点 18、常见的排序有插入排序、交换排序和选择排序。当数据表A中每个元素距其最终位置不远,说明数据表A按关键字值基本有序,在待排序序列基本有序的情况下,采用插入排序所使用时间最少。

二级Access常考知识点.

6.1 数据访问页视图 考点1 页视图 页视图是查看所生成的数据访问页样式的一种视图方式。 考点2 设计视图 以设计视图方式打开数据访问页通常要对数据访问页进行修改。单击要打开的数据访问页名称,然后选择“设计”按钮,即可打开数据访问页的设计视图。 “设计”视图是创建与设计数据访问页的一个可视化的集成界面,在该界面下可以修改数据访问页。 6.2 创建数据访问页 考点3 自动创建数据访问页 “自动创建数据访问页”创建包含基础表、查询或视图中所有字段(除存储图片的字段之外和记录的数据访问页。 (l在“数据库”窗口中,单击“对象”下的“页”。 (2单击“数据库”窗口工具栏中的“新建”按钮。 (3在“新建数据访问页”对话框中,单击“自动创建数据页:纵栏式”按钮。在已完成的数据访问页中,每个字段都以左侧带标签的形式出现在单独行上。 (4选择包含要建立页所需的数据的表、查询或视图。 (5单击“确定”按钮。 如果结果页与用户所需要的页有差异,可在“设计”视图中修改页。 考点4 使用向导创建数据访问页

(1在“数据库“窗口上,单击“对象”下的“页”。 (2单击“数据库”窗口工具栏中的“新建”按钮。 (3在“新建数据访问页”对话框中,单击“数据页向导”按钮。 (4选择包含建立数据访问页所需的数据表、查询或视图的名称。 (5单击“确定”按钮。 (6遵循向导对话框中的指导,进行操作。 如果结果页与用户所需的页有差异,可在“设计”视图中修改页。 6.3 编辑数据访问页 考点5 添加标签 通过下列过程可以创建单独的标签(即并不附加到其他控件上的标签。如果要创建附加到控件上的标签,只要创建该控件即可,Access将在创建控件时自动为其附加相应的标签。 (l在数据访问页“设计”视图中打开数据访问页。 (2单击下具箱中的“标签”按钮。 (3在数据访问页中,单击要放置标签的位置,然后在标签上键入相应的文本。 考点6 添加命令按钮 可以创建自己的命令按钮或使用向导让Access来创建所需的命令按钮。使用向导可以 加速创建命令按钮的处理过程,因为向导为用户完成了所有基本的任务。在使用向导时, Access将提示输入所需的信息并根据用户的回答来创建命令按钮。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Access习题及答案

精心整理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ACCESS模拟题 一、选择题((1)~(35)每小题2分,共70分) (1)在计算机中,算法是指______。 A.查询方法B.加工方法C.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D.排序方法 (2)栈和队列的共同点是______。 A.都是先进后出B.都是先进先出C D.没有共同点 (3)已知二叉树BT的后序遍历序列是 遍历序列是______。 A.cedbaB.acbedC.decabD. (4) A.插入排序B D.归并排序 (5)______。 A B.不限制goto语句的使用C.减少或取消注解行D (6)______。 A.强行排错法B.集成测试法C.回溯法D.原因排除法 (7)下列叙述中,不属于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的作用的是______。 A.便于用户、开发人员进行理解和交流 B.反映出用户问题的结构,可以作为软件开发工作的基础和依据 C.作为确认测试和验收的依据

D.便于开发人员进行需求分析 (8)在数据流图(DF D.中,带有名字的箭头表示______。 A.控制程序的执行顺序B.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C.数据的流向D.程序的组成成分 (9)SQL语言又称为______。 A.结构化定义语言B (10)视图设计一般有3。 A.自顶向下B.由外向内C (11)。 A B C D (12)______。 A D.求交 (13)______。 A.元组B.属性C.元组的个数D.属性的取值范围 (14)Access字段名的最大长度为______。 A.64个字符 B.128个字符 C.255个字符 D.256个字符

(15)必须输入任何的字符或一个空格的输入掩码是______。 A.AB.aC.&D.C (16)下列SELECT语句正确的是______。 A.SELECT*FROM'学生表'WHERE姓名='张三' B.SELECT*FROM'学生表'WHERE姓名=张三 C.SELECT*FROM学生表WHERE姓名='张三' D.SELECT*FROM学生表WHERE姓名= (17)以下不属于操作查询的是______ A.交叉表查询B.生成表查询C (18)下列不属于Access A.表格式窗体B.数据表窗体C (19) 效果”属性值的是______ A.平面B.凸起C (20) A C.设置数据是否有效D.限定数据取值范围 (21)下列不是窗体控件的是______。 A.表B.单选按钮C.图像D.直线 (22)以下不是Access预定义报表格式的是______。 A.“标准”B.“大胆”C.“正式”D.“随意” (23)以下关于报表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Access模拟试卷答案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Access模拟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1)C 知识点:算法的基本概念 评析:计算机算法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它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可行性、确定性、有穷性和拥有足够的情报。 (2)C 知识点:线性表的概念 评析:栈和队列都是一种特殊的操作受限的线性表,只允许在端点处进行插入和删除。二者的区别是:栈只允许在表的一端进行插入或删除操作,是一种“后进先出”的线性表;而队列只允许在表的一端进行插入操作,在另一端进行删除操作,是一种“先进先出”的线性表。 (3)A 知识点:树的遍历 评析:二叉树BT的后序遍历序列为dabec,故BT的根结点为c(后序遍历序列的最后一个结点为数的根结点);而BT的中序遍历序列是debac,即遍历序列中最后一个结点为跟结点,说明BT的右子树为空。由BT的的后序遍历序列和中序遍历序列可知BT的左子树(LST)的后序遍历序列和中序遍历序列分别为dabe和deba(树是递归定义的):故LST的根结点是e,在由LST的中序遍历序列可知其左子树为d。因此BT的前序遍历序列为cedba。 (4)D 知识点:各种排序方法实现过程及实现机制 评析:快速排序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序记录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均比另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小,再分别对这两部分记录继续进行排序,以达到整个序列有序;插入排序的基本操作是指将无序序列中的各元素依次插入到已经有序的线性表中,从而得到一个新的序列;选择排序的基本思想是:扫描整个线性表,从中选出最小的元素,将它交换到表的最前面(这是它应有的位置),然后对剩下的子表采用同样的方法,直到表空为止;归并排序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序表组合成一个新的有序表。 (5)A 知识点: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原则 评析:滥用goto语句将使程序流程无规律,可读性差;添加的注解行有利于对程序的理解,不应减少或取消;程序的长短要依照实际需要而定,并不是越短越好。 (6)B 知识点:软件调试的各种方法及各种方法的区别。 评析:调试的关键在于推断程序内部的错误位置及原因。主要的调试方法有强行排错法、回溯法和原因排除法。 (7)D 知识点: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的作用 评析: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SRS,Software Requirement Specification)是需求分析阶段的最后成果,是软件开发中的重要文档之一。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便于用户、开发人员进行理解和交流;②反映出用户问题的结构,可以作为软件开发工作的基础和依据;③作为确认测试和验收的依据。 (8)C 知识点:软件设计工具 评析:数据流相当于一条管道,并有一级数据(信息)流经它。在数据流图中,用标有名字的箭头表示数据流。数据流可以从加工流向加工,也可以从加工流向文件或从文件流向加工,并且可以从外部实体流向系统或从系统流向外部实体。

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MS_Office基础知识(常考知识点记忆)

一、计算机的发展、类型及其应用领域。 1.计算机(computer)是一种能自动、高速进行大量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电子设备。其特点为:速度快、精度高、存储容量大、通用性强、具有逻辑判断和自动控制能力。 2.第一台计算机:ENIAC,美国,1946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冯·诺依曼“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 3.冯·诺依曼思想的核心要点是: 1)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应由五大部件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2)计算机中应采用二进制形式表示数据和指令。 3)采用“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的工作方式。 4.计算机的发展过程 5.主要特点:运算速度快、精确度高、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 6.计算机的主要应用 科学计算:例如:气象预报、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导弹的监测 数据/信息处理:例如:高考招生中考生录取及统计工作,铁路、飞机客票的预定系统,银行系统的业务管理 计算机控制 计算机辅助系统:例如:用CAI演示化学反应 人工智能:例如:代替人类到危险的环境中去工作 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例如:Internet发email CBE:计算机辅助教育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CMI:计算机管理教学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 CAT:计算机辅助翻译 CAM:计算机辅助制造 CAE:计算机辅助工程 7.计算机的分类:

1)、根据规模大小分类:巨型机、大型通用机、微型机、工作站、服务器 2)、根据用途分类: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 3)、根据计算机处理数据的类型:模拟计算机、数字计算机、数字及模拟计算机 8.计算机科学研究及应用 人工智能:研究如何让计算机来完成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的工作。 网格计算:专门针对复杂科学计算的新型计算模式。 中间件技术:是介于应用软件和操作系统之间的系统软件。 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并行计算、网络存储及虚拟化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或者说是它们的商业实现,。 二、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及存储。 1.数制 二进制的优点:技术实现简单简化运算规则适合逻辑运算易于进行转换 各种进制的后缀 B:二进制 D:十进制 H:十六进制 O:八进制 2.数据的存储 1)数据:所有能够被计算机接受和处理的符号的集合都称为数据 2)信息:有意义的数据的内容。指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得到的有价值的知识。 3)位(Bit)每一个能代表0和1的电子线路称为一个二进制位,是数据的最小单位。 4)字节(Byte) 通常每8个二进制位组成一个字节,字节是最基本的存储单位。字节的容量一般用KB、MB、GB、TB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1TB=1024GB 5)字长(Word)在计算机中作为一个整体被存取、传送、处理的二进制数字串叫做一个 字或单元,每个字中二进制位数的长度,称为字长。一个字由若干个字节组成,不同的计算机系统的字长是不同的,常见的有8位、16位、32位、64位等。字长是计算机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反映一台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和精度。字长越长,存放数的范围越大,计算机的数据处理速度越快。 6)地址(Address) 为了便于存取,每个存储单元必须有唯一的编号,这个编号就称为地 址,通过地址可以找到所需的存储单元,取出或存入信息。 1.4.3 编码 1.字符编码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ACCESS试题及答案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ACCESS模拟题 一、选择题((1)~(35)每小题2分,共70分) (1)在计算机中,算法是指______。 A.查询方法B.加工方法C.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D.排序方法 (2)栈和队列的共同点是______。 A.都是先进后出B.都是先进先出C.只允许在端点处插入和删除元素D.没有共同点 (3)已知二叉树BT的后序遍历序列是dabec,中序遍历序列是debac,它的前序遍历序列是______。 A.cedbaB.acbedC.decabD.deabc (4)在下列几种排序方法中,要求内存量最大的是______。 A.插入排序B.选择排序C.快速排序D.归并排序 (5)在设计程序时,应采纳的原则之一是______。 A.程序结构应有助于读者理解B.不限制goto语句的使用C.减少或取消注解行D.程序越短越好 (6)下列不属于软件调试技术的是______。 A.强行排错法B.集成测试法C.回溯法D.原因排除法 (7)下列叙述中,不属于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的作用的是______。 A.便于用户、开发人员进行理解和交流 B.反映出用户问题的结构,可以作为软件开发工作的基础和依据 C.作为确认测试和验收的依据 D.便于开发人员进行需求分析 (8)在数据流图(DF D.中,带有名字的箭头表示______。 A.控制程序的执行顺序B.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C.数据的流向D.程序的组成成分 (9)SQL语言又称为______。 A.结构化定义语言B.结构化控制语言C.结构化查询语言D.结构化操纵语言 (10)视图设计一般有3种设计次序,下列不属于视图设计的是______。 A.自顶向下B.由外向内C.由内向外D.自底向上 (11)关于数据库系统对比文件系统的优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提高了数据的共享性,使多个用户能够同时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 B.消除了数据冗余现象。 C.提高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D.提供数据与应用程序的独立性。 (12)要从学生表中找出姓“刘”的学生,需要进行的关系运算是______。 A.选择B.投影C.连接D.求交 (13)在关系数据模型中,域是指______。 A.元组B.属性C.元组的个数D.属性的取值范围 (14)Access字段名的最大长度为______。 A.64个字符 B.128个字符 C.255个字符 D.256个字符 (15)必须输入任何的字符或一个空格的输入掩码是______。 A.A B.a C.&D.C (16)下列SELECT语句正确的是______。 A.SELECT*FROM'学生表'WHERE姓名='张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