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塘保护区总体规划.pdf

合集下载

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

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

第一章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必要性1.1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我国自然保护区于1956年开始规划和建设,已走过了50年历程。

截止2005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349处,面积14995万公顷,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3处,面积8899万公顷。

林业系统作为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主体,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1699个,面积11988.54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2.49%。

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分别占全国自然保护区的72%和80%。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78个,面积7199.35万公顷;省级589个,面积3500.90万公顷;地市级288个,面积597.36万公顷;县级644个;面积690.93万公顷。

初步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各级自然保护区有效地保护了我国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14.6%的原始林和50%的天然湿地,同时还使国家重点保护的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130多种珍贵树木的主要分布地得到了保护。

不仅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态安全保障。

但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抢救式”保护政策,部分自然保护区,特别是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未能及时跟上,还存在较多问题:一是管理模式单一。

重点强调了保护区的典型意义、生态影响和科学研究价值,而忽视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保护区所处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状况有很大的差异,其保护功能和管理目标也不一致,主要保护对象的生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也不一样。

在建设和管理要求上实行一刀切,形成了单一的、死板的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

二是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滞后。

林业系统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依据《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建立的,为了规范自然保护区管理,国务院于1985年颁发了《森林与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94年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对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

中国最大的无人区在哪里?

中国最大的无人区在哪里?

中国最⼤的⽆⼈区在哪⾥?我国的⽆⼈区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青海,这些地⽅地⼴⼈稀,充满神秘⾊彩,是旅游探险者,冒险家向往的地⽅。

我国有4⼤⽆⼈区,分别是阿尔⾦⼭⽆⼈区、罗布泊⽆⼈区、羌塘⽆⼈区、可可西⾥⽆⼈区。

⾄于哪⾥最⼤,说哪⾥的都有,不好界定。

这些⽆⼈区天⽓变化多端,⽣态环境恶劣,成功穿越的⼈挺多,但是永远留在那的也不少,所以⽣命不易,且⾏且珍惜。

2017年年底羌塘,可可西⾥,阿尔⾦⼭三⼤⾃然保护区已经联合发布公告,禁⽌⼀切单位和个⼈⾮法穿越⽆⼈区。

阿尔⾦⼭⽆⼈区也叫阿尔⾦⼭⾃然保护区,位于新疆,青海,西藏交界处,被称为“⽣命的禁区”,总⾯积45000平⽅公⾥,这⾥⼈烟稀少,但是景⾊很美,⼈越少的地⽅,景观越原始粗矿,动物很多,有野牦⽜、野骆驼、藏野驴、藏羚⽺等。

据说这⾥有个“死亡⾕”,被渲染的挺恐怖的。

罗布泊⽆⼈区罗布泊在新疆若羌县境内,关于罗布泊,⼀直很神秘,曾经的湖泊,如今的彻底⼲涸,这⾥发⽣过不少古怪的事情,有不少⼈在这⾥失踪,死亡,⽐如科学家彭加⽊在这⾥失踪,探险家余纯顺在这⾥死亡,等等⼀系列事件。

羌塘⽆⼈区羌塘国家级⾃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这⾥海拔很⾼,空⽓含氧量很低,很冷,不适合⼈类待,却是动物的天堂,藏野驴,藏羚⽺,野牦⽜是羌塘三⼤家族。

可可西⾥⽆⼈区可可西⾥位于青海⽟树,⾃然保护区,保护区内动物同上,这三⼤保护区都有藏野驴,藏羚⽺,野牦⽜等珍稀动物。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青海、西藏的牦⽜⾁,很好吃。

这三⼤保护区是我国最⼤的⾃然保护区群,近⼏年,由于⽹络宣传,⾃驾车队组织,许多⼈纷纷⾮法穿越,这不仅对保护区内的⽣态环境,动植物有影响,甚⾄破坏⽣态环境,⽽且对个⼈也存在安全隐患,失联了⼤家还得寻找施救,家⼈担⼼,所以三⼤保护区也发布公告,禁⽌⾮法穿越,既是保护⾃然区,也是保护⾃⾝安全。

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状况与保护对策

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状况与保护对策

1298 2021 年 . 第 36 卷 . 第 11 期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状况与保护对策傅伯杰1,2*欧阳志云1 施 鹏3 樊 杰4 王小丹5 郑 华1 赵文武2 吴 飞3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52 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部 北京 1008753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昆明 650201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5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成都 610041摘要 青藏高原是我国乃至亚洲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保障生态安全是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核心任务。

青藏高原物种丰富但受威胁物种多。

近 15 年来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系统格局稳定,生态系统质量整体趋好,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防风固沙服务均得以提升,生态退化趋势得到遏制,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对提升生态屏障功能发挥了关键作用。

然而,受气候暖湿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仍然面临退化草地面积大,以及冻土面积萎缩、沼泽湿地减少、部分生物栖息地退化、外来物种入侵、局部生态系统退化等生态风险。

为了进一步保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建议优化调整自然保护地空间格局,建立以国家公园群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加快实施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修复工程。

关键词 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系统功能,生态问题,生态安全屏障,青藏高原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10919001*通信作者资助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2019QZKK 03、2019QZKK 04、2019QZKK 05)修改稿收到日期:2021年11月8日政策与管理研究Policy & Management Research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西藏和青海两省区全部,以及四川、云南、甘肃和新疆四省区部分地区,总面积约 2.6×106 km 2,大部分地区海拔超过4 000 m [1]。

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一)水文喀纳斯保护区是我国现代冰川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占我国阿尔泰山冰床的71.46%和79.08%,是阿尔泰山区最主要的冰川分布区,共有冰川210条,面积达209.51平方千米,冰储量13.042立方千米,折合淡水储量117.378亿立方米,是一座巨大固体水库,对区内水分起着重要调节作用。

喀纳斯河发源于友谊峰下的喀纳斯冰川,全长约125千米,平均宽约50米,最宽处可达100米,从东北向西南流经全区。

喀纳斯河流域森林密布,绿草如荫,植被覆盖度大。

由于植被对雨水和冰川融水的截持和阻滞效应,使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大大减弱,所以河水中泥沙含量低,每立方米含砂量仅6.5克。

因为气候的原因,区内降水年际变化较大,冰川融水又受季节影响,故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比拟明显,一般以6—8月河流径流量最大,冬季最小。

另外由于冰川的作用,区内冰碛湖泊星罗棋布,数量众多,共有大小湖泊319个,其中喀纳斯湖最大,阿克库勒湖次之。

喀纳斯湖位于保护区西南部,为古冰川强烈刨蚀,终碛垄阻塞山谷积水而成。

湖长24千米,平均宽约1.9千米,平均水深约90米,面积45.73平方千米,蓄水量约40亿立方米,湖南端出水口流量约50立方米/秒,湖面12月冻结,翌年5月解冻。

阿克库勒湖〔即白湖〕位于喀纳斯湖上游,由喀纳斯冰川刨蚀而成,湖面呈$字形,面积9.5平方千米。

喀纳斯湖河阿克库勒湖〔即白湖〕对喀纳斯河的水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由于湖面宽广,蓄水量大,使喀纳斯河常年累月流水不断,即使是枯水季节,河流也不枯槁。

此外,区内山谷洼地,高山低洼处,湖滨及河沿阶分布着较大面积的沼泽将水贮存起来,并以各种形式不断向外补给。

喀纳斯河水,水质优良,矿化度低,水中各类离子总量27——7.02,属中性极软水。

保护区内丰富优质的水分条件,不仅为西伯利亚泰加林的南延及生长发育提供了优越的水湿条件,而且也是布尔津及额尔齐斯河流域各县工、农、牧业生产河人民生活的主要水源。

三塘镇总体规划

三塘镇总体规划

三塘镇总体规划一、引言三塘镇位于某省某市,是该地区的一个重要行政区域。

为了推动三塘镇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三塘镇总体规划的目标、原则、内容和实施步骤。

二、总体规划目标1. 经济发展目标:促进三塘镇经济的快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2. 城市规模目标:合理控制三塘镇的城市规模,确保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

3. 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竞争力。

4.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保护三塘镇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三、总体规划原则1. 综合协调原则:在规划过程中,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实现协调发展。

2. 可持续发展原则:以经济发展为主线,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公平公正原则: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社会的稳定。

4. 民主参与原则: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居民的主动参与,形成共建共享的发展局面。

四、总体规划内容1. 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结构,科学布局各类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城市布局规划:优化城市布局,合理划定城市发展边界,提高城市的功能和品质。

3. 交通规划:规划合理的交通网络,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4. 基础设施规划:规划完善的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信等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质。

5. 生态环境规划:保护三塘镇的自然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6. 经济发展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7. 社会事业规划:规划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五、总体规划实施步骤1. 问题调研:通过调研分析,了解三塘镇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需求。

2. 规划编制:组织专业团队,制定三塘镇总体规划的具体内容和方案。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共中央关于全 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 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导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保障国家和 区域生态安全,制定本指南。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指南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 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 35 号) 《 国 务 院 关 于 印 发 全 国 主 体 功 能 区 规 划 的 通 知 》( 国 发 〔2010〕46 号)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国发〔2011〕42 号) 《关于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公告》(环境保护部 中国科 学院公告 2008 年第 35 号) 《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环发〔2008〕92 号)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 年)(》环 发〔2010〕106 号) 《关于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水利部公
生态安全:指在国家或区域尺度上,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 能完善、格局稳定,并能够为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供 生态服务的状态,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生态保护红线概念、特征与管控要求
4.1 概念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依法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 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严格管控边界,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 底线。生态保护红线所包围的区域为生态保护红线区,对于维护 生态安全格局、保障生态系统功能、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 有重要作用。 4.2 基本特征 根据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其属性特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生态保护的关键区域:生态保护红线是维系国家和区 域生态安全的底线,是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态区 域。 (2)空间不可替代性:生态保护红线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定 性,其保护对象和空间边界相对固定。 (3)经济社会支撑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最终目标是在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8-2020)》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8-2020)》

目录1、总论 .............................................................................................................- 1 -1.1 项目背景 ............................................................................................- 1 -1.2 规划依据 ............................................................................................- 3 -1.3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3 -1.3.1 指导思想 .................................................................................- 3 -1.3.2 规划原则 .................................................................................- 4 -1.4 规划期限 ............................................................................................- 4 -2 基本概况及现状评价 ...................................................................................- 5 -2.1基本情况 .............................................................................................- 5 -2.1.1地理位置与范围 ......................................................................- 5 -2.1.2自然条件 ..................................................................................- 5 -2.1.3社会经济状况 ..........................................................................- 7 -2.1.4历史和法律地位 ................................................................... - 10 -2.2现状评价 .......................................................................................... - 12 -2.2.1自然生态质量评价 ............................................................... - 12 -2.2.2保护区管理水平评价 ........................................................... - 18 -2.2.3保护区经济评价 ................................................................... - 23 -2.2.4保护价值 ............................................................................... - 23 -2.2.5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 - 24 -3 总体布局 .................................................................................................... - 31 -3.1保护区性质和保护对象 .................................................................. - 31 -3.1.1保护区性质 ........................................................................... - 31 -3.1.2保护对象 ............................................................................... - 32 -3.1.3保护区类型 ........................................................................... - 32 -3.2规划目标 .......................................................................................... - 32 -3.2.1总体目标 ............................................................................... - 32 -3.2.2近期目标 ............................................................................... - 32 -3.2.3远期目标 ............................................................................... - 33 -3.3保护区功能区划 .............................................................................. - 33 -3.3.1区划原则 ............................................................................... - 33 -3.3.2区划依据 ............................................................................... - 34 -3.3.3保护区功能区划 ................................................................... - 34 -3.4调整后的保护区整体布局 .............................................................. - 39 -4 规划内容 .................................................................................................... - 41 -4.1保护管理规划 .................................................................................. - 41 -4.1.1保护的原则和目标 ............................................................... - 41 -4.1.2保护措施 ............................................................................... - 42 -4.1.3保护方式 ............................................................................... - 44 -4.1.4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 ........................................................... - 45 -4.1.5防火规划 ................................................................................- 51 -4.1.6病虫害防治规划 ....................................................................- 55 -4.2科研监测规划 .................................................................................. - 56 -4.2.1任务与目标 ........................................................................... - 56 -4.2.2开展科研的原则 .................................................................... - 57 -4.2.3科研和监测项目规划 ............................................................ - 57 -4.2.4科研工程与规模 ................................................................... - 59 -4.2.5科研队伍建设 ........................................................................ - 74 -4.2.6科研组织管理 ........................................................................ - 74 -4.2.7科研档案 ............................................................................... - 75 -4.3宣传教育规划 ................................................................................... - 76 -4.3.1对参观者的教育 .................................................................... - 76 -4.3.2对周边社区的宣传教育 ........................................................ - 76 -4.3.3职业培训 ............................................................................... - 77 -4.4基础设施规划 .................................................................................. - 77 -4.4.1局、站址规划 ....................................................................... - 77 -4.4.2标桩、标牌建设规划 ........................................................... - 80 -4.4.3道路建设规划 ....................................................................... - 86 -4.4.3供电与通讯计划 ................................................................... - 86 -4.4.4生活设施规划 ....................................................................... - 89 -4.5社区共管规划 .................................................................................. - 91 -4.5.1社区共管的原则和目标 ....................................................... - 91 -4.5.2社区共管规划 ....................................................................... - 91 -4.5.3周边最佳产业结构模式 ........................................................- 92 -4.5.4人口控制和社区建设 ........................................................... - 93 -4.6生态旅游规划 ................................................................................ - 106 -4.6.1生态旅游原则 ..................................................................... - 106 -4.6.2规划的指导思想 ................................................................. - 106 -4.6.3生态旅游资源分析 ..............................................................- 107 -4.6.4旅游发展前景预测 ............................................................. - 109 -4.6.5环境容量分析 ..................................................................... - 110 -4.6.7客源和市场分析 ................................................................. - 111 -4.6.8环境质量控制 ..................................................................... - 112 -4.6.9绿化美化规划 ..................................................................... - 113 -4.6.10三废处理 ........................................................................... - 113 -4.6.11旅游项目规划 ................................................................... - 114 -4.6.12生态旅游工程 ................................................................... - 117 -4.6.13旅游效益分析 ................................................................... - 124 -4.7多种经营规划 ................................................................................ - 125 -4.7.1多种经营活动的原则 ......................................................... - 125 -4.7.2多种经营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 ..................................... - 125 -4.7.3多种经营项目和生产规模 ................................................. - 125 -4.7.4多种经营项目效益分析 ..................................................... - 126 -5 重点建设工程 ........................................................................................... - 127 -5.1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 - 127 -5.2科研设施和监测工程 ..................................................................... - 127 -5.3宣传教育和培训工程 ..................................................................... - 127 -5.4生态旅游设施工程 ......................................................................... - 127 -5.5多种经营设施工程 ........................................................................ - 128 -6 投资估算 .................................................................................................. - 128 -6.1估算依据 ........................................................................................ - 128 -6.2估算范围 ........................................................................................ - 128 -6.3投资估算及投资及资金来源 ........................................................ - 128 -7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134)7.1组织机构设置原则 (134)7.2组织机构 (134)7.3人力资源配置 (143)8 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148)8.1政策与法规需求 (148)8.2资金需求 (148)8.3管理机构与人员编制 (149)8.3.1管理机构 (149)8.3.2人员编制 (149)9.效益评价 (150)9.1生态效益 (150)9.2社会效益 (151)9.3经济效益 (152)1、总论1.1 项目背景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面积约2000km2,是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和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与修复建设

自然保护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与修复建设

第一部分导言1.1项目概况1.1.1项目背景衡水湖国家自然爱护区地属衡水市,爱护区规划面积268.3km2,由于爱护区的主题为湿地环境下的珍稀鸟类,给爱护区的产业进展带来了困难,本次自然爱护区产业进展概念性总体规划,旨在创新性地寻求爱护区的产业进展与环境爱护良好结合的产业体系和布局,既最大限度地促进当地经济的进展,又使爱护区得到有效地爱护。

1.1.2项目内容规划设计分两个层次:1.1.2.1衡水湖国家级自然爱护区产业进展概念性总体规划在充分注重爱护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布局生态旅游、教育、文化、体育、会展、高新技术等产业,实现农民增收、经济进展、景观多样性目标,其中要紧产业为生态旅游,也是与爱护区主题关系最紧密的产业,应体现与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爱护的有机结合。

1.1.2.2重点区域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在爱护区产业进展概念性总体规划确定的基础上,对划定的湿地公园、翠竹公园、中心广场等项目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

1.1.3规划期限近期:2004年——2010年中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1.1.4设计依据1.1.4设计依据本次规划要紧依据以下法规、条例、标准和文件。

●国际公约《关于特不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82年议定书修正《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进展大会通过《中日爱护候鸟及栖息环境的协定》《中澳爱护候鸟及栖息环境的协定》●全国性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爱护法》,2002年10月28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爱护区条例》,1994年12月1日起施行建设部《旅游区规划规范》——GB50298-99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九五“打算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其它国家有关技术标准与规范●地点性法律法规《自然爱护区治理方法》《衡水市都市总体规划(1999-2020)》《衡水市第十个五年进展打算纲要》,2001爱护区相关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公布河北衡水湖等29处新建国家级自然爱护区的通知》(国办发〔2003〕54号)《衡水湖自然爱护区治理方法》《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爱护区规划设计方案任务书及有关图纸资料》1.1.5规划范围衡水湖国家级自然爱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和综合示范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