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方某,女,19 岁,在校大一学生,身高160厘米,生长发育正常,身材适中。家里有个哥哥,哥哥已婚,父亲经商,母亲是家庭主妇,家庭经济条件中等。精神状态正常,家族中无先天躯体病史,亦无精神疾病史。

2、学习生活状况:从小学起到大学的学业成绩一直保持在中等水平,没有太多起伏,大学以后家人对她的学习没有严格的要求。

3、社会交往:在学校没有加入社团,在班级没有担任班委,与同学和室友的交往正常,但不能与人进行更深层次的交往。

4、娱乐活动:平时都是去图书馆看书和学习,偶尔写写日记,没有其它娱乐追求,也不爱运动。

5、自我描述:来访者举止得体,待人有礼貌,但精神状态欠佳,来访者自我表示自从进入之后就对生活毫无追求,与同龄人相比没有他们积极向上和朝气蓬勃的样子。觉得自己是多余的,除了读书,其它时候不明白自身存在的意义。

(二)主述与个人陈述主述:进入大学后轻度抑郁,失眠一周。

个人陈述:求助者进入大学后因小侄子的出生,她觉得自己缺少家人的关爱,在大学里发现自己的能力局限产生自卑感,没有同学们多才多艺。在这3 个月中越来越闷闷不乐,常常觉得自己融入不了同学圈里,所以不敢

与同学走得太近,心情低落,常常觉得没胃口,睡不

着觉。于是前来咨询(三)个人成长史自我有意识来有一次问爸妈我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爸妈当时开玩笑说说我是他们领养来的,如果不听话就

跟我的亲生父母一样不要我,所以有一阵时间夜里睡觉时在想为什么我的亲身父母不要我,记得那时边想边流泪,以为是自己不够听话,亲生父母才不想要我。即使后来父母承认说我确实是他们亲生的时候我还不愿意相信我是亲生的这回事,但后来就慢慢接受了,因为上学后其他小朋友也有一样的被领养这一说。但还是怕被爸妈抛弃,所以从小学开始,我就一直听爸妈的话,与异性保持距离,以学习为目标,也考了个较不错的大学,爸妈都很满意。自从上了大学之后,我小侄子刚好出生,从此以后爸妈除了每个月给与生活费给我之外几乎忽略了我,现在都以他们的孙子为中心,从小玩到大的哥哥也没有继续再疼爱我了,我就像是被抛弃在外的孤儿,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很害怕家人不要我。在另一方面,大学里的同学他们很优秀,在很多不同的领域里都能做得风生水起,而我发现除了学习以外我什么都不会,并且对生活都失去了追求。我一直处于活僵尸的状态之中。有时真的好想有个目标去奋斗,但是小学以来就一直在读书,没有其它方面兴趣的培养,乃至于我在怀疑自己的生存价值。曾经有到校外临时兼职过,但最后觉得赚钱没意思,有钱了也不知道买什么,觉得物质上什么都不缺。小学到高中一直沉迷于学习,觉得跟同学出去玩是在浪费我的学习时间,所以到高中毕业都没有要好的朋友。大学里跟老师和同学关系一般,只是见面会打声招呼而已,也不知道怎么跟他们深层次交往,由于小时父母不给我同异性交往,所以会无意识远离异性,他们有时来找我一起参加活动,都被我拒绝了,我怕丢脸,怕他们看出我是个书呆子。刚开始以为我看看书,写写日记就好了,但到现在,3 个月来,我渐渐对我感到反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想改变自己但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吃饭时对饭菜没胃口,有时候会连续一周失眠,也会像小时一样流泪。我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去改变,觉得无助。

(四)观察和收集到的其他资料来访者衣着整洁,礼仪到位,家庭素养高,语言表达正常,脸上漠然没笑容,神态委靡,但言语表达清晰流畅。思维判断正常,自知力完整。辅导员反应:求助者学习方面良好,但不愿意主动参与班级活动,最近几个星期的精神状态越来越不好,有逃避生活的现象,跟她进行交流的时候不愿打开心扉去沟通。

(五)评估与诊断评估:根据对资料的收集,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但情绪抑郁。其问题的产生是由失去家人关爱引起的,继而引发对自身价值的否定,在人际交流中产生自卑感,不良情绪已持续3 个月,反应内容已泛化,严重影响社会交往功能,但言语表达清晰流畅。思维判断正常,自知力完整。属于焦虑和抑郁情绪。

初步印象:严重心理问题

依据:1、该求助者平时身体健康,大一体检结果正常,因此排除器

质性病变。

2、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该求助者产生的情绪困扰有明显的原因,情绪性质和强度与现实处境相符合,主客观统一,心理活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有良好的自知力,没有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3、该求助者的内心冲突是双避冲突,与现实处境相符合,属常形冲突,可排除神经症性问题。

4、该求助者不主动参加活动和对生活消极态度,说明情绪对象已经泛化,时间长度为3 个月,社会功能受损较为严重。

5、根据以上分析,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六)病因分析

生物学原因:青年初期生理发展趋于平缓,但尚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大一体检报告显示无躯体疾病,家族中无先天躯体病史,亦无精神疾病史。社会原因:家庭小侄子诞生事件,让求助者产生失去家人的关爱,大学里同学们多才多艺,求助者在意他人对自己的只会学习看法,不愿与他人靠近。

认知原因:1、存在负性自动思维,因为求助者自从上了大学后发现自己除了学习外一无是处,随之感到情绪低落,不愿敞开心扉与同学深层次交往,以至于认为自己活着没有价值。

2、求助者从小就形成了父母不要他的那种认知图式,导致后期求助者在她侄

子出生后产生消极的情绪。

3、求助者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

4、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生活中难以承受如此大的改变,而且不善于用倾诉和沟通排除心中郁闷。

防御机制:1、求助者将她童年被以为自己是领养的这个痛苦经验抑制到潜意识里去而产生的一种压抑的防御机制。

2、隔离:求助者将比自己优秀的同学在生活中从距离上隔离,不愿去接受,将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自己引起焦虑。(七)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经与来访者协商,初步确定如下咨询目标:1、近期目标

(1)使求助者了解自己目前的生活情况;

(2)协助求助者选择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3)帮助求助者减少扭曲认知所造成的情绪及行为的不良后果,建立正确认识问题的思维方法。

2、长远目标

(1)(1)帮助求助者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建信心,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2)使求助者去体验她存在的真实性,从而了解她的存在和潜能,去开启和实现潜能。

咨询方案: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知行为治疗,一大类包括了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的心理治疗方法。求助者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家庭小侄子诞生事件,让求助者产生失去家人的关爱的焦虑情绪,大学里同学们多才多艺,

求助者在意他人对自己的只会学习看法,不愿与他人靠近的行为。为此整个咨询过程应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型,通过改变个人非适应性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减少情绪和行为失调,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型和行为方式,改善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放松训练和布置作业为辅。协议:责任:

(1) 、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 、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权利:

(1) 、有权利了解心理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 、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 、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 、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 、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 、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 、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 、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50 分钟,共五次咨询收费:学生不收费。(八)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分为三个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心理帮助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诊断评估、咨询关系建立、确定咨询目标阶段(一周)

任务:

(1)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2)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收集相关资料;

(3)定主要问题, 共同协商咨询目标;

(4)介绍咨询方法和相关情况。

(5)相关技术:摄入性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

第一次咨询(2016年11月18日,星期五)

(1)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进行摄入性谈话,收集求助者临床资料,了解其成长过程,其是重大事件,了解求助者原先认知模型,清楚求助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3)帮助求助者独立完成抑郁自评量表(SDS)。

(4)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

(5)根据资料的收集和诊断结果,告知求助者结果为严重心理问题,

阐明咨询的意义,可以通过咨询得到改善,以及双方的义务和

权利

(6)布置咨询作业:在咨询中了解到求助者有写日记的习惯,因此建议她继续保持原来的好习惯。她很认同地答应了。写日记也是一种情绪的

发泄方式,是个人内心感受的流露的一种形式, 通过对情感以及事件

积淀的回忆整理, 可以反观自己的认知和态度, 写日记时求助者某些记忆还会被发掘出来的,可以找到痛苦的根源,帮助求助者自我反

思。

(7)约定时间:一周后进行下次咨询,时间50 分钟左右。第二阶段:心理

帮助阶段(三周)

(1)确定问题,发现求助者问题背后的不正确观念;

(2)启发和引导求助者自我审查,找到自己的不合逻辑的不适情绪和认知;(3)对求助者给予支持和鼓励,推到求助者向着咨询目标前进。

(4)检验表层错误观念;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在上世纪50 年代创立的,它的中心目标是除去非理性的,不合理的信念,而以正确的信念取代错

误的信念。

(5)运用指导技术,纠正核心错误观念;

(6)进一步改变认知;

(7)放松训练。相关技术:倾听、提问、鼓励、指导、自我开放、角色扮演技术、理性情绪想象

方法:会谈法、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过程:第二次咨询(2016年11月25日,星期五)目标:确定问题、减轻求助者的情绪困扰,减少自我挫败感。过程:

(1)反馈作业:了解求助者一周以来记下的相关事件以及情绪体验,为确定问题提供参考。求助者记下她的童年回忆和学习过程,能够做到内容、情感属实。

(2)确定问题:本案例中求助者的问题体现在两点,一是在于求助者受到童年早期非理性的自我挫败观点,在父母因为孙子的诞生而忽略她再一次出现非理性观念,具体表现在她失去了生活的目标,担心自己被抛弃,并且深受这种无助的情绪中。其二,求助者也因身边同学的优越而感到自卑,具体表现者她不愿与他人接触,担心自己不如他人,处于极度强的防御之中。本次咨询接触到求助者的认知过程及观念,通过对求助者的看法进行引导,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