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实践

对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实践
对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实践

对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实践

内容摘要

写作水平的高低,作文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语文素质和语文成绩。因此,写作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环节。而当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面临着效果差,效率低的困境。本文旨在探索一种新的作文教学形式,希望能给作文教学注入新的理念:让学生把写作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快乐的情感体验中,完成培养学生表情达意能力的目标。

本论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先剖析写作的本质,并试依据古代及现代学者的学说,建立写作理论的架构,以从心理学、教育学去分析快乐作文实施的可行性。后三部分则将写作架构应用于实践。第二部分是写作前提的实践;第三部分是写作操作的实践:写作指导、写作形式、训练手段、训练内容等;第四部分是作文评讲的实践。通过对这三方面的研究实践,并利用理论作指导,说明写快乐作文的教学方法,以求改变应试的教学观念。从人文价值的回归,人格的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发展,个性的X扬,关怀青少年的写作,完成教育工作者肩上神圣的使命。

中学语文教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后,基本具备了较完备的内容和形式。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日臻完善和严密。但毋庸置疑,伴随着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语文教学在方向把握和方法手段方面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其迷离性和陈旧感,从而形成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现实缺陷和不足。单纯从作文教学上

看,便是语文教学中“望文轻叹”的区域:学生搜肠刮肚却未凑得只言片语,教师费尽唇舌始终打不开学生的灵感之门。教学效果确实如吕淑湘先生说的“少、慢、差、费”。究其原因,大概在于:学生的社会实践少,信息渠道不畅,校园生活枯燥乏味,造成了思维的限制性;作文题目的陈旧俗套,内容单调重复,造成了思维的呆滞性;老师过多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作文指导,造成思维的单一性。这三性互为因果、互相影响、恶性循环,形成一个“思维怪圈”,造成学生脑细胞“萎缩”的现象,从而对写作倍感腻烦。基于以上问题和现象的现实存在,对语文作文教学的改革,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而改革,首先要改掉学生的“苦”和“烦”,还学生一个“乐学”和“乐写”。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如何让学生“乐”起来呢?“快乐作文”是笔者近年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探索最优化途径的一次尝试。

快乐作文的可行性

历来的文章家、文论家、语文教育家,对写作的本质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而且得出形异而实同的结论,即“双重转化论”,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晋代的陆机在《文赋》中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揭示了写作的本质是“物—意—文”的双重转化。梁代的X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法。”指出写作的本质是“物—情—辞”的双重转化。而叶圣淘对写作本质的阐述则更为具体透彻:“夫文无本体,必附丽于事物而后成其为文,读物之实质固亦为种种之事物;而读物之处,事物正多,尤贵实际探求。宜令学者随时随地探求事物之精蕴,且必经已之思考而得答案。然后陈事说理自能确切而畅达。”叶老的这段话,道出了写作的精髓:文章作为内容的载体是不能孤立地存在的,必“附丽于事物”,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生活,

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那么,生活从哪里来?这里指出,学生的生活应该包括两方面:一个是间接生活,一个是直接生活。间接生活来自读物,读物“正多”的事物,就是丰富的生活。直接生活指学生学习期间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但接触生活并不一定认识生活,有了丰富的生活材料,而且了解其“精蕴”,才能成为写作的材料。怎样把材料转化为文字?作者必须具备把“充实而深美的积蓄化为充实而深美的文字”的本领。作文教学的终结,就是培养这种本领。即语言表达的能力。

非常遗憾的是,许多语文老师都明白作文教学的终极,但如何都改变不了学生对作文兴趣索然,甚至视为畏途的现状。

怎样既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又不抹杀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也是我近年一直在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快乐作文,需要有快乐的情感体验,快乐的写作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事实上,在学校里学习的许多东西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但是人的思想所接触过的一切文明财富会在心灵中——首先在情感,内心感受中——留下痕迹。”教育心理学的“积极反应法则”也告诉我们:“让学习者自觉地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主动激发学习动机达到学习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人的兴趣是与对外界事物的需要密切相关的。需要即是欲望,欲望是否强烈往往决定着兴趣浓厚程度的高低。只要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强烈的需求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事实上,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有着得天独厚的一面,因为它更具人文性,更为感性,更有感染

力,容易诱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从事学习实现学习目的的心理驱力。

其次,阅读与写作是相逆相通的。阅读活动表现在“文—意—物”的转化,正好是写作思维走向的逆运转。从学生学习阅读和写作的心理看:儿童和少年有很强的模仿本能,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发表欲。求知欲是阅读的内驱力,发表欲是写作的推动力。二者同时发展,互成正比,不断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不断促进他们的发表欲,不断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愉悦感,是推动读写结合,双向互进的根本。

可见,快乐作文在理论上看,是完全可操作的。

快乐作文的前提工作

1、克服对作文的畏难情绪

许多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老师一宣布写作文,底下愁眉苦脸之状便时有所见,哀叹牢骚之声时有所闻。纵使“行政干预”,学生完成的仍是强挤硬榨,用以应付老师的“遵命作文”。所以首先在意识上要改变学生的写作观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写作的信心。首先我把作文改为“表达能力作业”,使学生在心理上减轻压力。再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向他们讲述中国历史上的“袁虎的倚马作令”、“王勃写《腾王阁序》”、“诸葛亮舌战群儒”等故事,

都是落笔成文,出口成章的。而今后的社会也要求我们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去交际、去完成高速度、高智能运作的社会。

2、教会学生感知生活。

写作能力低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话可说”,也就是没有材料,没有内容,没有激情。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将文章写好,一定要言之有物,而这个“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靠平时对语言、对知识、对生活的积累。只有有了这个物质基础,学生作文才能思之有据,言之有物,写之有序。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热气腾腾的生活中,在激动人心的改革热潮中,观察五光十色的宇宙奇观,分析发人深省的大小事件,挖掘光彩照人的英模形象……叶圣淘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离开了生活,写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生活是丰富而多彩的,年轻的心,最容易被打动。美好的生活应该有美好的文章。应教会学生:目光不要太快地移开,要更多投入生活,用心灵与自然交流,用心灵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激情。教师可利用这些特点,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引导学生通过看展览、听报告、参观访问等形式拓展视野;让学生读报、剪报,留心社会,观察生活。积累知识和素材。

3.充分利用教材的美感,激发学生乐学乐写的情绪。

语文教材汇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文章精华,久经岁月磨练,历来脍炙人口,融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语言美、情操美于一体,是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语文教学首先要感知文章的情感美。“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它饱含了作家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了作家心血和生命。所以语文教材无不饱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因事缘情,有的直抒胸臆。“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教学中准确而充分地理解作品内涵,把握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了课文的美。把课文当作例子,当作优美的X文,让学生在一种美的、愉悦的情绪当中,感受优秀作品的魔力,从而激发其创作的欲望。

4、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

思维定势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它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方式,限制学生大脑思维的活跃性。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突破习惯性思维和束缚,在解决问题时产生富有创意的观点。“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赫尔岑),提倡鼓励学生写“放胆文”、“自由文”。所谓放胆,就是打开思路,开动脑筋,放开手脚,无拘无束,插上想象的翅膀,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海阔天空,任其驰骋,随意翱翔。所谓“自由文”,就是结合各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渠道、多形式引发学生的激情,唤起写作的动机,使之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提起笔来,如泉涌瀑泻,自然抒发情怀。

5.培养学生喜欢、享受写作的情感

邹芩以十分形象的语言说起她对写作的感受:“而当被别人或自己的故事所感动,被心中的梦想、幻境所激动时,稿纸就像无垠的原野,手中的笔便成了黑色的骏马,尽情任意的纵横。笔尖在纸上‘沙沙’的摩擦声,犹如马蹄清脆的踢踏声,倏忽间,小小的一X纸上布满了方块字,一个个在那里眉开眼笑,轻声欢唱。扔下笔时,犹如卸下担子,尽管赶得上气不接下气,心情确实无比欢畅。”“这样的写作,我喜之,乐之,亦爱之。”X翼则直抒胸臆:“写作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这是怎样一种奇特而绝妙的感觉啊!是心灵释放后的安然,是对自己心境最好的诠释,更是对于自身一次完美的超越,一次挑战!”从小作者的独白可看出,他们已经从原来的“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当“我要写”这种发自内心的愿望被诱发出来之后,学生的写作就会以写为乐,乐在其中。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快感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推动学习的不断成功。皱芩和X翼创作的兴趣、热情和喜悦,是成就小作者创造性的内驱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