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科学素养-综述及个人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民科学素养综述

自然辩证法5班18组

摘要:随着科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渗入公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公民的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生活。近些年来,国内外政府及组织积极致力于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本文综述了公民科学素养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对公民科学素养的研究,可以发现提高公民科学素养迫在眉睫。

关键词:公民科学素养;影响;研究;提高

第一章公民科学素养的简介

1.1 现实案例分析

从地沟油到40天速成鸡,再到人造假鸡蛋;从2003年的非典到前几年的禽流感,老百姓一片恐慌,板蓝根、绿豆被买的脱销,价格也随之猛涨;日本地震造成核泄漏,随着谣言“食盐会受到核污染”的传播,全国很多地方的食盐都被抢购一空,一些家庭把这一辈子要吃的盐都储备了。当然中国人民抢盐,韩国人民抢泡菜,美国人民抢碘片,都是五十步笑百步。但是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到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27%,与2001年的欧盟15国、美日等国的结果比较,中国人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排名倒数第一,这显示中国人整体科学素养偏低。

中国科学素养水平最高的是18-24岁之间的人,但这个群体在整个国民群体中所占比例很低,造成我们的整体水平不高。中国公众随着年龄增大,科学素养水平急剧下降,这和欧美国家以及日本形成巨大反差。欧美国家科学素养分布比较平均,日本唯一例外,越老科学素养越高。我们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仅限于正规教育阶段,这和日本等国家也形成巨大反差,这也说明我们的社会还不是知识经济社会。

造成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片较低的原因,首先传统的重理轻文教育及其重实用轻理论、重技术轻人文的理念是很重要的原因,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缺乏对追

求科学和真理的动力和目标。科学是对真理和自然界的探索,而中国社会文化中,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这让更多人关注的不是人和自然的关系,而是人和人的关系。在当下的新闻和信息流动中,与科学相关、去探索自然界真理的内容比较少,而吹捧有权人、有钱人的娱乐新闻更能吸引人们的关注,这方面需要媒体能正确地引导舆论,而不只是去满足公众的猎奇需求。

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普遍较低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缺少对科学知识的进一步学习,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不太浓重,很多人把受教育阶段接受的内容作为应试升学工具,走向社会之后就遗忘抛弃了,培养全民科学精神因此尤为重要,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文化事业,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继续教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

1.2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

就社会本身而言教育成果的体现会很大程度的延迟于教育制度的改革,在改革期间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是不能简单地被调研估计出来的。几个简单的问题调查一下几个简单的学科词汇真的就能体现公民的科学素养吗?由于公民的科学素养即是全体特质的表现又和个体内在特质有着极强的想关性。国家公民素养的提高不是靠加强一代人的教育水平就上去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国家自然发展的时间周期体现出来的。这个周期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于特定时期下社会人口的更迭速率的。说白了,就是低文化水平的群体随着年龄增长自然淘汰而接受过更高教育水平的人群成为社会主体的一个过程,当然这不是简单的新老两代人的时间跨度,而是旧的相对落后的不完善认知和理念被更为科学化的思想和观念替代并为大众所接受的时间跨度决定的。为什么国内社会学者,科学界工作者经常把现在的中国社会公民素养的方方面面和多年前的西方国家相比较。因为这些国家在他们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也同样经历了一个这样的社会公民素质转变更迭的漫长过程。而公民教育水平的提升并不旨在公民具有了更高的科学知识水平,附加的影响是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意识的逐渐形成。这种遵循社会自然发展所形成的公民科学素养是国家富强稳定的软实力体现。

文献对科学游戏这一新颖概念对教育和公民科学素养影响进行了综述性的讨论,很好的联系了公民科学素养的内涵。结合文献内容,让我觉得比较有意思

的是对于一个具有较高公民科学素养的社会来说,群体本身会有意无意的不断更新和改善自己已有的科学成果,并且思考新的科学发展模式,这是一种自发的良性发展模式。如果把以上公民科学素养的内涵联系到现在的中国,或许这样的要求还是比较苛刻的,即便是对中国当今的大学生群体。现今中国大学生在进入社会时面临的考验和挑战仍然严峻。即使已经接受过高等教育,很多人仍然缺乏对科学和自然问题的理解以及获取和消化科学信息的能力。这意味着在进入社会若干年后,这种科学能力的缺失或许会变得更为严重。这也是为什么我国一直努力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不仅要让更多的人生活在现代化的社会环境里,物质上保证公民群体基本素质提高更旨在让年轻的社会成员接受到现代化的教育资源促进公民结构的新陈代谢。使得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年轻公民能够在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里继续发展。

第二章公民科学素养的定义

“公民科学素养”这个概念,有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公民”、“科学”和“素养”。“公民”是指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科学”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素养”的英文单词为“literacy”,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有学识的,另一种是能说会写的。美国著名学者米勒认为,科学素养即个体能阅读、理解科学问题,并能表达关于科学问题的某种见解[1]。不仅如此,他还认为,既然科学技术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极其广泛的应用,那么,科学素养就应该包括从阅读食品包装上的商标、修理汽车到读懂来自哈勃望远镜的最新图像等一切行为能力[2]。当然,每个国家对科学素养均有不同的定义。例如,在印度,有人认为科学素养不仅仅暗指详细的基础科学知识。而是一种对科学能干什么的广泛理解和接受,而且更重要的是认识到科学不能做什么。科学素养可以使公众灵通地选择。拒绝迷信、盲目崇拜、不能证实的推测和避免被迷惑而做出错误的决定等[3]。2006年,我国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该纲要确定了科学素养的四个内容、两种能力。四个内容: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两种能力:应用这些内容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