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单元测试一文化与生活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07261301

高中政治单元测试一文化与生活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30726130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吴越文化”“三秦文化”“巴楚文化”“岭南文化”等,都是为大家所熟知的我国各地的文化。这表明( )

①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了文化②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③文化现象无处不在④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我国不同地域的文化体现出文化的特殊性,同时也体现出文化现象无处不在,③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内涵,也没有体现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了文化,①②不符合题意。

2.美国著名发明家、思想家爱默生曾经说过:“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由此可知,所谓的文化就是指( ) A.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B.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C.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D.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内容

答案 C

解析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C项正确。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文化活动、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A项阐明了广义的文化的概念,等同于文明,故排除;B、D两项分别阐明了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之一,具有片面性,排除。

3.纳西族的东巴文字是一种图画象形文字,共1300多字,有1000余年历史,是目前世界上保留完整的象形文字,有“文字活化石”之称。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它是在纳西族人民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②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③它是纳西族文化的基本载体④它是文化中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 D

解析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说法错误;文字是文化中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④说法错误;①③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答案为D。

4.餐桌礼仪,正是人类用餐和动物解决生理需要区分开来的关键。餐桌礼仪,包括怎么

动筷子、使刀叉,衣着打扮是否得当、与宴会主人和同桌的客人如何交谈、如何敬酒、正确的入座和离席每个细微的肢体语言都向周边的人泄露着你的信息:身世背景、家教、性格、喜好、人品。在西方,餐桌礼仪一直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可见( )

①文化素养的形成需要后天培养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③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④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餐桌礼仪是家庭教育的重点,说明文化素养的形成需要后天培养,①正确;人类用餐和动物解决生理需求是有区分的,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正确;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③错误;材料未体现文化的相对独立性,④排除。

5.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下列说法对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没有文化,政治和经济就不会存在

B.经济和政治是由劳动者创造的,文化是由知识分子创造的

C.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D.政治由文化、经济所决定,又给予文化和经济以重大影响

答案 C

解析A项夸大了文化的地位,正确说法是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因而D项也是错误的;B项说法错误,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并没有限定为仅由知识分子所创造;C项说法正确。

6.韩国某外交官说:“如果外国人对韩国歌手有更多的关注,逐渐地他们就会喜欢上韩国……如果他们喜欢韩国,他们就会购买更多的韩国产品。这就是我们试图推广的。”这启示我们( )

①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②文化生产力对现代经济起决定作用③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 D

解析通过扩大韩国歌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来推广韩国产品,说明文化能够反作用于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故①正确。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不起决定作用,故②错误。文化对经济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文化影响力的增强能够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我们要努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竞争力,故③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没有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排除④。本题答案选D。

7.一百多年间,许多有识之士都在反思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民国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家杨杰曾经说过:“甲午战争,不是中国的军队战败,而是思想战败。”通过这一观点我们能认识到( )

①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落后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②传统文化与思想是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

③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给予政治以重大影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D

解析思想落后导致战败,说明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有不同影响,①正确;军事斗争作为政治活动的部分,其结果受思想影响,说明了④;②说法错误,传统文化也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③与题意无关。

8.基于人类社会各种思想文化依托于现代传播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交流和碰撞日益扩大的形势,西方国家,尤其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凭借其计算机网络和卫星技术上的绝对优势,积极拓展甚至谋求垄断世界思想文化市场,控制世界思想文化资源。这警示我们( )

①反对文化霸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②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③文化与政治交融,要抵制外来文化④要加强中华文化的对外渗透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 A

解析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凭借其优势,谋求垄断文化市场,控制世界思想文化资源,这警示我们必须反对霸权主义,维护本国文化安全,也警示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故①②符合题意;在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因而“抵制外来文化”的说法错误,故③不选;④中“加强……对外渗透”的说法错误,不选。

9.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热潮,一浪接一浪。近年来,华韵尚德在德国购买电视时段播出中国节目,凤凰传媒创中国出版业最大跨国并购案,四达时代影视译制基地落户非洲……多家文化企业把生意做到海外,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外传播了鲜活、真实的中国文化。这表明( )

①文化以物质为载体,中华文化的内涵得到丰富②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③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能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助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B

解析“多家文化企业把生意做到海外,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外传播了鲜活、真实的中国文化”表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助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能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故③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内涵,故①与题意不符;②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

10.美国政府公布了一项探索人类大脑工作机制、绘制脑活动全图的科学研究计划,这一计划预计将为美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这表明( )

①科技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②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③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美国经济的主导④文化是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D

解析材料反映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①④正确。②③错误,经济和科技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文化产业可以说是美国的支柱产业,不能说是主导。

11.《回家吃饭》栏目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推出的一档生活服务类节目。厨房里的美食哲学,描摹出我们的民族性格,熏染着我们的文化品位,无论怎样的烹调和饮食,只要我们细细咀嚼,总能体味出其中中华文化与人生的况味。这主要表明( )

①文化促进人的发展②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文化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④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文化并享用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优秀文化才能促进人的发展,①不选;通过烹调和饮食来体味文化,这说明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②正确;“文化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③不选;美食文化是人创造的,人又在美食中享受文化,这说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文化并享用文化,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C。

12.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以他人为中心”“强调体验”“开放、透明、分享”和“承担责任”是互联网思维的基本要素。可见,它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物质力量,互联网思维对社会发展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互联网思维作为时代的产物,会催生新的商业模式③文化塑造人生,互联网思维将会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文化产品能够满足人的需求,互联网思维将会催生出更多流行文化作品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D

解析互联网思维,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能够影响企业的发展,催生新的商业模式,②正确;互联网思维“以他人为中心”“强调体验”等,会影响人的发展,③正确;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①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流行文化作品,④不选。

13.“红灯、绿灯、警灯,灯灯为令;弯道、坡道、直道,道道小心”“时间再紧,没

有安全要紧;金钱再好,不如活着更好”“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些公益广告已成为社区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社区居民的言行带来了可喜的变化。这表明( )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B.文化能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C.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D.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答案 A

解析公益广告成为社区文化的风景线,并给社区居民的言行带来了可喜的变化,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A正确;B、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4.为进一步培养职业能手,弘扬大国工匠精神,2017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行业特色赛)暨第五届全国煤炭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于6月14日在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赛。“工匠精神”的理念就是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重视培育工匠精神是因为( )

①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③工匠精神是工匠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④提升劳动技能需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重视培育工匠精神是因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③说法错误;④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15.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采用中国传统方式培养女儿,要求每科成绩必须拿A,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在她的严格要求下,两个女儿举手投足彬彬有礼,门门功课皆“A”,姐姐14岁就进入世界音乐的圣殿卡内基音乐大厅演奏,妹妹12岁就成为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但在美国人看来,这种教育方式扼杀孩子的个性,是残忍的、不成功的。产生这种差异的文化原因是( )

A.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西方国家大多是发达国家

B.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中西方的交往行为产生了差异

C.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对子女教育上的认识和思维方式不同

D.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中西方在教育培养孩子的方式上不同,对教育方式的认识不同,这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经济,排除A;材料中是思维方式而非交往方式,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很长时间跨度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排除D。

16.老舍曾写道:“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家庭教给人第一课,树立好家风,代代都受益。家风的重要性体现在它( )

①能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②能塑造人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③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④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方向具有决定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树立好家风,代代都受益”,体现了①;家风能把父母为人处世的观念传递给下一代,故③正确;②④错在夸大了家风对人的成长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17.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下列能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的有( )

①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③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文化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无形的,非强制性的,①④符合题意;②体现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排除;③强调了变化的突然性,与潜移默化的特点不相符,排除。

18.“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不论你走多远,总有一个地方让你想起来就会觉得温暖。无论你身在何处,常有一些山水景致会勾起你对故土和亲人的无尽思念。乡愁( )

①是故乡山水与乡土习俗的文化沉淀②体现了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③反映了文化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④反映了文化对个人生活的持久的影响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D

解析材料说明乡愁是对故乡上水与乡土习俗的文化沉淀,反映了文化对人生活的持久深远的影响,①④正确。②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本题选D。

19.有人在阅读欧洲思想史时,惊讶地发现,书中讲述的不仅有哲学家和文学家,还有音乐家。下列观点中,有助于我们解释这一现象的有( )

①“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马克思) ②“在音乐中,巴赫发现了永恒,亨德尔发现了光辉,海顿发现了自然……”(海涅) ③“技术只有为高尚

的目的服务,才有价值”(舒曼)

④“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贝多芬)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书中讲述的不仅有哲学家和文学家,还有音乐家”强调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②④符合题意。①强调个人需要提高审美能力,不符合题意;

③说的是使用技术要有正确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20.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认清时代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之所以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是因为( )

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②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③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正是由于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①②正确;③“直接转化”观点错误;④属于“怎么做”,不是原因,不选。

21.文化伴随着每个人的生活。考试时,会不会作弊?公交车上遇到老人,会不会让座?一张废纸,会不会随便丢弃……都体现出文化人格。文化是每个人的心灵名片,人的行动都是其内心文化的反映。这是因为( )

A.人们总是在有形的文化氛围中生活

B.文化是人类全部意识形态活动的反映

C.文化素养只能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出来

D.从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可以透视其精神世界

答案 D

解析文化氛围是无形的,故A错误;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它既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B说法错误;C 中“只能”说法过于绝对。人的行动都是其内心文化的反映,体现了从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可以透视其精神世界,D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22.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这说明( )

①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无形的、被动的②自觉接受优秀文化熏陶,能促进人的发展③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④学习文学、历史和伦理知识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内涵、提升品德和素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这说明学习优秀文化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们自身素质,故②④正确;学诗、学伦理等表明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故①错误;③说法过于绝对,错误,排除。故选D。

23.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说:“文化是人的灵魂的灯塔,常听说有即将离开人世的人身边放着某个作家的作品,但没听说哪个生命临终的人在感悟人生时,身边摆一个钱包。”这句话使人们体会到( )

①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文化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③文化可以离开人而独立发展④优秀文化是人们心灵的火炬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②与题意无关;③说法错误,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不能离开人而独立发展;

①④符合题意。

24.古人崇尚治身与治心和谐统一的理念。“身”是指人的身体、体魄;“心”是指人的精神世界,是人的精神素质。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伊壁鸠鲁就把人的幸福界定为“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的完美结合。这启示我们( )

A.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进步

B.对幸福的理解是因人因时而异的

C.必须重视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D.应从思想道德、身体素质等各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答案 D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身”“心”发展,体现了D项;A项中的“社会的进步”、B项中的“幸福”、C项中的“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与材料无关。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25.(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于2017年11月8日至10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和特朗普总统深入交谈,达成重要共识,为中美关系确定了基调、指明了方向。双方达成的双向贸易投资协议超过2500亿美元,合作项目34个。

材料二特朗普此次访华之行的“首站”是有着近600年历史的北京故宫。从在中西合璧的宝蕴楼内品茗叙旧,到特朗普外孙女阿拉贝拉用中文演唱歌曲、背诵《三字经》和古诗的视频;从感悟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中华“和合”文化,到体验文物修复技艺;从观

看珍品文物展存,到欣赏中国国粹表演;从同“美猴王”握手互动,到“推特”发文秀图……

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文化生活道理。

答案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交流促进了中美两国领导和人民的相互理解,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和政治上的沟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4分)②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特朗普外孙女阿拉贝拉用中文演唱歌曲、背诵《三字经》和古诗的视频,彰显了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4分)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古代建筑和传统文化活动,能够让属于艺术的瑰丽冲破语言的障碍和文化的差异直击心灵。(4分)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一一分析材料与所学文化生活的理论知识相对应。习近平主席和特朗普总统深入交谈,达成重要共识,为中美关系确定了基调、指明了方向。双方达成的双向贸易投资协议超过2500亿美元,合作项目34个,体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特朗普外孙女阿拉贝拉用中文演唱歌曲、背诵《三字经》和古诗的视频,彰显了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说明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从感悟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中华“和合”文化,到体验文物修复技艺;从观看珍品文物展存,到欣赏中国国粹表演;从同“美猴王”握手互动,到“推特”发文秀图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笋干老鸭煲、贵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鱼……风味美食数不胜数。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酿,精制而成。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滋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近期,一部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添乡愁。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阐述中华美食文化的积极意义。

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中华传统美食承载着亲情、乡情、友情,能够维系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认同和凝聚力。(4分)②中华美食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后,无数食客闻风而动,有利于带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4分)③中华美食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品尝各具特色的家乡美食,引发了对家乡、民族、国家的热爱,愉悦心情,陶冶情操,激发精神力量。(4分)

解析本题解答时要认真审读材料。“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添乡愁”对应文化承载亲情乡情友情,促进社会和谐;“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滋养”对应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等对应家乡美食陶冶情操,激发精神力量。

2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触目惊心的贪腐画面,是惊心动魄的反腐败斗争的艺术再现。在调查武长顺案件期间,举报人到中央纪委接受约谈,为避免被打击报复,一路竟换了三次车牌;白恩培放任妻子搞权钱交易,事发后,仅仅清理从白家查获的红木、翡翠、玉石等藏品,办案人员就花了十几天时间……少数人的腐败行为,甚至让编剧周梅森感叹,“远远超出了一个作家的想象”。立足于反腐实践的影视剧,可以让观众对反腐有更多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营造反腐的社会氛围。

依据以上材料如何评价文化对人的影响?

答案①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人的行为习惯或方式,人的认识和思维方式都要受到所处文化环境的影响。(5分)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文化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并且这种影响是难以抹去的。其中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5分)③不同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人们应当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接受先进健康文化的熏陶,才能促进个人的健康发展。(4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结合。

2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扶贫脱贫是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扶贫先扶精气神”,经济贫困背后隐藏着文化的贫困。贫苦地区长期固有的落后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所谓贫困文化。这种贫困文化成为制约人们摆脱困境、谋求发展的桎梏,扶贫先扶精气神,既要管好“肚子”,更要管好“脑子”,要把争取和凝聚人心、增强“五个认同”贯穿始终,把“去极端化”贯穿始终,把教育、科技文化扶贫贯穿始终,把感恩教育贯穿始终,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教育贯穿始终,引导各族群众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扶贫先扶精气神”以解决贫困文化的理由。

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

力量。扶贫先扶精气神,解决精神上的贫困,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奋斗精神,为脱贫致富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4分)②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或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扶贫先扶精气神,消除贫困的文化因素,有利于实现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增加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4分)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扶精气神解决文化贫困,转变贫困地区群众落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激发人民群众勤劳致富的热情,实现脱贫致富。(6分)

解析本题以“精准扶贫,走好最后一公里”为话题,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扶贫先扶精气神”以解决贫困文化的理由,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的作用的知识。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文化与生活的知识,然后可以从文化的作用的角度分析说明即可。具体说来,主要可从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对综合国力的影响以及文化对人的影响等方面结合材料作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