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牧民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

合集下载

正视三个问题破解农牧区发展难题以杭锦旗为例

正视三个问题破解农牧区发展难题以杭锦旗为例

一、正视生态建设问题回顾杭锦旗近几年生态建设情况,虽然在项目上形成了一定支撑作用,但能发挥最大增效途径的仍是建设生态自然恢复区,大众化企业造林、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造林和大户造林。

就当前杭锦旗的发展情况来看,生态建设问题仍然是杭锦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

为此,必须正视生态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一方面如果重视生态效益的体现,农牧民的收入就得不到保障,收入水平不断下降;另一方面如果农牧民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增收,来之不易的生态建设成果就可能毁于一旦。

总结近几年杭锦旗生态建设经验,要全力破解这一矛盾关系,关键性措施在于引进企业造林和建设生态自然恢复区。

(一)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

近几年,通过制定落实生态建设优惠政策,企业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全旗每年新增造林面积都保持在百万亩左右。

因此,要充分利用这种大好形势,将企业造林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好抓实。

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企业在生态建设上投资兴业。

另一方面要健全完善更多激励企业造林的政策措施和从严考核机制,将涉及生态建设的所有项目、资金、政策集中捆绑使用,向造林企业重点倾斜,扶持他们发展壮大。

(二)坚定不移走生态自然恢复区建设之路。

生态自然恢复区建设是由鄂尔多斯率先提出来的,全国其他地区近几年才开始逐步实行试点。

从近几年杭锦旗生态自然恢复区建设情况来看,生态自然恢复区的建立有两大突出变化:一方面在实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同时,转移农牧民的收入发生了实质性变化,由原来的1份变成了3份,甚至更多,有每人每年6000元的生活补贴,还有人均至少6000元的草原补奖机制、国家公益林补贴,以及达到退休年龄至少6600元的退休金,这样对于转移农牧民来说,一般人员年人均纯收入每年大致在1.2万元左右,而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员年人均纯枚入在1.5万元以上,远高于全旗农牧民人均收入水平,这还不包括有条件地方的转移农牧民,获取的土地草牧场流转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可或缺的优势资源和产业 , 更是 区域社会 、 经济 发展 的源 动 力 .草 原 畜牧 业 的发 展对 稳 固与 增 进草 原 生态 建设 成 果 、 边疆 稳定 、 国家 食 物安 全 均有较 大 影响 。 1 草原 牧 业 为 区域 的 发展 和 粮食 安全 发 挥 着
较大 作用
总 产 量 1 2 5 1 6 3万 t计 , 可 节 约 粮 食 4 . 、9 . 6 6 3 5 .2万 t相 当于增 加耕 地 6 33万 h 03 5 , 7. m。
内蒙古畜禽品种资源十分丰富 ,在提供高 档 畜产 品 和支 援 区 内外 畜种 等方 面 发挥 了积极 的作 用 ,也 是我 国重 要 的畜 产 品生 产和 加 工基 地 。目前 总饲 养牲 畜 l 头 只 , 0 9年 牛奶 、 亿 20 羊
199 4. 3万 人 。 民人均 纯收 入 6 9 . 。 牧 l 43元 由于牧
产 方式 正 在转 变 的促 进 下 。 草原 生 态整 体遏 制 、
局 部 改善 的趋 势 已经 形 成 。但 牧 区政府 和 农牧 民在 此方 面作 出了 巨大 的投 入 。 21 改 革开放 后 ,锡林 郭 勒盟 在全 国牧 区率 先 . 推行 了“ 草畜 双 承包 ” 策 。 实 了草 牧场 “ 权 政 落 双
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赵 青 山
中 国农 业科学 院 草原研 究所
【 要】 本 文通过 对 内蒙古草 原 畜牧业在 区域和 国 家发展 中的地位 , 府及农 牧 民在草 原 畜牧 摘 政 业发展 历 程 中的贡 献 。 原 畜牧 业对 提 高农牧 民生 活水平 的作 用 , 草 以及 草原 生 态、 原 畜牧业 发展 现 草
在 不 断 实 行 草 畜 平 衡 、 牧 牧 、 区轮 禁 休 划 牧, 以及饲 草 料基 地建 设 的措 施 下 , 畜牧 业生 在

农牧区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以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为例

农牧区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以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为例

念 问题 , 当前 农牧 区产 业政 策调 整难 在 观念 , 软

( 一) 城 乡分 割对 立 的二元 市场 经济结 构 的
在基层 , 弱在市场 。二是体制问题 , ~方面是实 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 贫困地区地块狭小 , 分 布零散 ,单 个农 牧 户分 散经 营与 土地 适度 规 模经营存在的矛盾 ;另一方面尊重农牧民经营 自主权与 调整 结构 所必 需 的生 产专业 化 、布局 区域化存在矛盾。三是农牧户经营的封闭性与 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存在矛盾 。四是调整结构与
农 宜林 待开发土地 5 0 0万 亩 ,可利用草牧 场 1 9 0 5 . 2 万亩。杭锦旗在 2 0 0 0 年确立 了“ 立草为
业, 养 畜为本 , 以种 促养 , 以养增 收 ” 的农 牧业 发 展 思路 和建 设 “ 绿色大旗 、 畜 牧 业 强旗 ” 的战 略 目标 , 农牧 业发 展重 心 开始 向沿 河转 移 , 优势 产 业 呈现 集 中发展 趋 势 ,打破 了传 统 的 “ 北 粮 南 牧” 产业 格局 。 2 0 0 6年 , 开始 对农 牧 区产业 布 局 进行 深 层次 、 大 力度 调整 , 做 出 了建设 生 态 自然
农 牧 金 融
工, 流通等有更深层次的考虑 , 从而增加经济容 量, 扩 大经 济规 模 , 实行 产业 化经 营 。 ( 四) 农牧 区各 项政策 的改革与 实施 不到位 。 是产 业 导 向政 策 , 由于干部 调整 , 调 产 的项 目

也随着 更 换 ,在农 牧 民种植 业 中表现 得尤 为 突 出, 很难 保 证农 牧 区产业 结构 调整 方 向 。 二 是资 金 扶持 政 策 , 在 调整 产业 结构 中 , 政 府 是有 许多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应用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应用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

2017 年第 11 期(下半月)Nong Min Zhi Fu Zhi You 农民致富之友61科研◎农业科学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应用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吴博文 淡海清 韩凤霞 张 春 冯永清小麦、玉米、向日葵是巴彦淖尔市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市总播面积的85%以上,是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种植者应从加快新品种引进入手,找准小麦、玉米、向日葵这三大作物在该市的发展方向,调结构、转方式,从而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1 小麦、玉米、向日葵品种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1.1 小麦品种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小麦是巴彦淖尔市黄灌区的主栽作物,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小麦在该地区的播种面积逐年增加,1990年~1999年间小麦的播种面积在225万亩以上,2000年开始小麦在巴彦淖尔市播种面积开始减少,到2014年仅为114.28万亩,不足二十年前播种面积的一半,2015年开始缓慢提升,但面积仍不大。

自1986年从宁夏引进永良四号小麦新品种,至今永良四号仍为巴彦淖尔市小麦的主栽品种,播种面积占总小麦播种面积96%以上。

1.2 玉米品种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20世纪90年代该市玉米主要代表品种是中单2号、丹玉13四单19、哲单7、掖单13等;2000年~2010年间,玉米品种主要是稀植大穗型种植密度在3000~3500株/亩代表品种有巴单3号、科河8号、农大108、中单9409、掖单22硕秋8号、沈丹16潞玉13等;2010年以后玉米品种主要以耐密型为主,种植密度4500~5500株/亩,代表品种有:内单314丰田6号、kx3564先玉335科河409、科河28、登海605西蒙6号等。

相比较,近年来推广的耐密型玉米品种较稀植型品种,平均每亩可增产70公斤左右,提高了玉米的产量。

1.3 向日葵品种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80年代,该市向日葵种植品种以三道眉为主,因重茬种植和自然、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三道眉品种退化,逐步退出市场。

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七大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强调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内蒙古各地把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三牧”基层基础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深入实施、强力推进。

经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使全区县域经济逐步发展壮大。

一、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呈现五大特点截至2022年底,全区80个旗县(不含市辖区)人口达到1777.3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73.6%。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经济总量已占全区的“半壁江山”2022年,全区80个旗县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802.31亿元,占全区的56.3%,比2000年提高5.5个百分点,8年间年均增长超过20%,高于同期全区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

其中,生产总值超百亿元的旗县有12个,比上年增加7个,超50亿元的旗县有34个,比上年增加10个。

80个旗县的工业增加值达到1928.93亿元,占全区的59.7%,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占80个旗县生产总值的40.2%,比2000年和2007年分别提高5.2个和4个百分点。

80个旗县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6.95亿元,占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34.9%,比2000年增长4.1倍,年均增长22.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10亿元的有3个旗县,超5亿元的有12个旗县,超亿元的有54个旗县,分别比上年增加1个、7个和10个,在2022年第九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中:内蒙古有20个旗县(市)名列其中,占西部百强县市的1/5。

内蒙古人围的20个旗县(市)中有14个排在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前50名。

这20个旗县分别是:准格尔旗排名第2位、伊金霍洛旗排名第4位、鄂托克旗排名第10位、达拉特旗排名第14位、霍林郭勒市排名第15位、满洲里市排名第18位、托克托县排名第2l位、锡林浩特市排名第25位、达茂旗排名第26位、土默特左旗排名第3l位、阿拉善左旗排名第32位、乌审旗排名第33、土默特右旗排名第37位、和林县排名第40位、丰镇市排名第52位、乌拉特后旗排名第63位、鄂温克旗排名第66位、二连浩特市排名第69位、乌拉特前旗排名第88位、固阳县排名第98位,另外,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还跻身于第几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分列第37位和第54位。

《内蒙古乌审旗【内蒙古乌审旗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内蒙古乌审旗【内蒙古乌审旗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内蒙古乌审旗【内蒙古乌审旗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对策】》乌审旗是内蒙古的畜牧业大旗,牧区人口以蒙古族为主体。

近几年,乌审旗畜牧业发展中最大亮点和优势在于,细毛羊业已成为乌审旗畜牧业主导产业之一,乌审旗也成为全国细羊毛主产区之一,牧区牧民60%的收入来源于细毛羊产业。

xx年通过举办国毛论坛方式,进一步加强了细毛羊产业产、供、销等产业链条各环节的有效链接,扩大了乌审旗细毛羊的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

根据公布的数据,xx年鄂尔多斯细羊毛价格一路飙升,参加拍卖的牧民户均增收xx多元。

一、乌审旗畜牧业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乌审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南端,鄂尔多斯市西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

属于温带极端性大陆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温暖而短促,年平均气温7.1℃,年降水量360毫米,无霜期125—135天,日照2800—3000小时。

地上地下资源富集,发展细毛羊产业优势明显。

土地面积11645平方米,耕地面积59.17万亩,草场面积1060.1万亩。

这是乌审旗畜牧业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二、畜牧业发展现状(一)农牧民收入和消费xx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8754.6元,比上年增长10.2%。

其中,工资性收入1345元,增长21.3%;家庭经营收入6586元,增长6.4%。

全年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174元,增长10.9%。

xx年,由于农牧区务工工价和农畜产品价格上涨带动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快速增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54元,增长14.8%,高于上年同期增速4.6个百分点。

(二)牲畜头数和产量xx年底牲畜总头数119.74万头(只),占鄂尔多斯市的14.48%。

其中绵羊87.71万只,占鄂尔多斯市的31.38%;山羊9.86万只,占鄂尔多斯市的2.06%;牛8.35万头,占鄂尔多斯市的41.34%;当年出售和自宰的肉用牛3.52万头,占鄂尔多斯市的37.37%;当年出售和自宰的肉用羊46.02万只,占鄂尔多斯市的10.36%;牛肉产量5285吨,占鄂尔多斯市的36.90%;羊肉产量5420吨,占鄂尔多斯市的6.95%吨;奶类产量1.72万吨,占鄂尔多斯市的5.39%;羊绒产量24吨,占鄂尔多斯市的0.92%;绵羊毛产量988吨,占鄂尔多斯市的9.87%。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现状分析及增收对策研究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现状分析及增收对策研究
第1 4期 总 第 2 6 1 期
21 0 0年 7月
内 蒙 古 科 技 与 经 济
I n rM o g l ce c c n lg n e n oi S in eTe h oo y& Ec n my a oo
N O.1 4,t 6 h is e he 21 t s H
J 12 1 u. 00
动 的 。 革 开 放 以来 , 蒙 古 自治 区 经 济 取 得 了 长 足 改 内 发 展 , 年 来 内 蒙 古 农 牧 民 收 入 也 取 得 了 很 快 的 增 近 长 。2 0 0 8年 , 蒙 古 农 牧 民 全 年 人 均 纯 收 入 为 4 6 6 内 5
元 , 20 比 0 7年 增 加 7 3元 , 除 价 格 因 素 实 际 增 长 0 扣 1 % 。 从 增 收 速 度 来 看 , 些 年 农 牧 民 收 人 增 长 较 1 近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现状分析及增收对策研究
陈 爱 荣
( 呼伦 贝尔 学 院 经 管 学 院 , 内蒙 古 呼伦 贝尔 010) 20 8
摘 要 : 章 对 内蒙 古 农 牧 民 收 入 的现 状 进 行 了 实证 分 析 , 索 了 实现 内 蒙 古 农 牧 民 收入 持 续 稳 定 文 探
别 比 上 年 增 长 了 7 3 、 0 、 4 2 和 l , 远 超 . % 1 % 1 . 3 远
观 点 , 如 资 源 禀 赋 论 , 乡 二 元 结 论 , 共 产 品 供 例 城 公 给 不 足 理 论 等 ; 于 农 民 增 收 对 策 , 内 学 者 也 提 出 关 国 了 可 行 的 建 议 , 如 城 乡 统 筹 发 展 论 , 础 设 施 投 资 例 基 论 , 民 权 益 保 障 论 等 , 上 述 研 究 大 多 侧 重 于 农 农 但 业 , 内 蒙 古 农 业 经 济 以 畜 牧 业 为 主 , 本 文 根 据 内 而 故 蒙 古 的 特 点 侧 重 于 牧 民 增 收 作 些 探 讨 , 促 进 牧 民 以

伊金霍洛旗草原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伊金霍洛旗草原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 0 %~ 4 0 %, 牧草 生长 高度 约 2 0 c m, 梁 地草 原 和 沙 地草 原 的 产草 量 ( 干重 ) 为3 0 — 6 O k g 。 2 0 1 2年 禁牧 后 , 天然 草原 植被 迅
速恢复 , 优 良牧 草 生 长 旺盛 。 据测定 , 天然 草 原植 被 覆 盖 率
已达 到 8 6 %, 牧 草 生长 高度 达 到 3 5 c m 以上 , 梁地 草 原和 沙
其 中轻度 退化 面积 1 1 . 6 0万 h m 。 中度 退化 面积 4 . 7 0万 h m , 重度 退化 面积 1 . 3 0万 h m , 未退 化面 积 2 1 . 7 3万 h m2 。 而 人 工
义, 使 广大 农 牧 民 充 分认 识 到 草 原保 护 和 建 设 的 紧迫 性 和
必要 性 。
2 草 原 畜 牧 业 发 展 存 在 的 问 题 2 . 1 草原 “ 三化 ” 程 度严 重 , 人 工 草 地 不 足
毛 乌素 沙区 的植被 类 型为 主 。
1 草 原 畜 牧 业 取 得 的 成 效 2期
农 村经 济学
伊 金霍 洛 旗 草原 畜牧 业发 展 存在 的 问题 及对 策
李海 军
(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鄂尔 多斯 市 伊 金 霍 洛 旗 草 原 工作 站 , 内蒙古伊金霍洛 0 1 7 2 O O)
摘 要 按 照 国 家草 原 生 态安 全优 先 、 生产 兼 顾 的发展 战略 , 该旗 草 原保 护 建 设 力度 随之 加 大 。 从2 0 0 0年 开始 全 面 禁牧 . 实施 舍 饲 圈 乔, 草原 畜牧 业 生产 经 营方 式转 变取 得 重 大突破 ; 借 助 国 家“ 退牧 还 草” 、 “ 农 业 综合 开发 ” 等 生 态项 目实施 。 使 畜牧 业基 础设 施 得到 有 效加 强, 初 步形 成 了草业发 展 、 农牧 民增 收 、 生 态好 转 的局 面 。 但 是与 生产 发展 、 生 活富裕 、 生 态 良好 的 发展 目标 还 有较 大 的差距 . 大 力推 进 草原 畜牧 业科 学发展 , 是伊 金 霍洛 旗 畜牧 业发 展 的必 由之路 。 该 文论 述 了鄂 尔 多斯 市伊 金 霍洛 旗草 原 畜牧 业取 得 的成 效及 存在 的主要 问题 . 并 提 出加快 草原 畜牧 业的发 展 对策 , 以进 一步 推进 伊金 霍洛 旗草 原畜 牧业 的发 展 。 关键词 草 原畜牧 业 ; 成效 ; 问题 ; 对策: 内蒙古 伊金 霍洛 中图分 类号 ¥ 8 1 2 . 8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 0 0 7 — 5 7 3 9 ( 2 0 1 3 ) 1 2 — 0 2 9 9 ~ 0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农牧民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如何保持内蒙古农牧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是实现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关键。所以充分认识内蒙古农牧民收入状况,收入差距,增收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通过对近五年农牧民收入增长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影响农牧民收入增长的三大因素,即:收入结构问题、非农收入问题、多数人群处在平均收入线以下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是保持内蒙古农牧民收入长效稳定增长,是实现自治区“十一五”农牧民收入增长目标的关键。

一、农牧民收入现状分析 2006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3342元,比2001年增加了1369元,年均增速为11%。农牧民收入在全国的位次由2001年的第二十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十六位。在西部省份中,内蒙古农牧民收入连续三年稳居第一位。从速度来看,近些年农牧民收入增长较快,尤其是后三年,增速分别为14.92%、14.7%和11.8%,三年增速均居全国前四位,2005年增速居全国第一位。与此同时,和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也在逐年缩小,由2001年相差近400元,下降到2006年的245元。内蒙古农牧民收入能够有较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有:

(一)劳务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主要力量。随着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持续几年位列全国各省前茅,公路、铁路、电厂、小城镇建设,城市改造、固定资产解放问题等基本建设项目,移民工程等基建项目不断增加,农牧民在本地和外出打工就业的机会增多,劳务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推动了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增长。2006年农牧民人均工资性收入591元,比2001年人均增加291元,对五年农牧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21%,成为拉动农牧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

(二)农牧业生产大丰收,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根本保证。近几年国家惠农政策不断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再加上农牧业气候非常有利,农牧业生产连续几年获得大丰收。2006年粮食产量达到341亿斤,牲畜存量超过一亿头(只),为农牧民家庭大量出售农牧产品提供了条件。另外,2004年以来农牧产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农牧民家庭在价格上涨中获得较大利益。出售量和价格双重作用结果,为农牧民收入增长提供了保证,一产业收入对五年农牧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达到58%。

(三)惠农政策的加大实施,有力促进农牧民收入增长。综合分析影响收入增长的政策性因素,如退耕退牧补贴,粮食、良种、农机补贴,免除农牧业税以及农村子女上学实行的全部免除学杂费、近两年开展的农村合作医疗等因素,政策性因素带来的收入增量达到200多元。在其它收入中,政策性补贴收入占到65%以上,对五年农牧民收入增长的综合贡献达到15%以上,其份额相当可观,也凸显了近年来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对促进农牧民增收所产生的实际效果。

二、当前农牧民收入增长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收入结构单一,收入增长后劲乏力。内蒙古属于农业大省,多年来依靠农牧业增收,一产业收入占农牧民纯收入70%以上,非农收入所占比例很小,收入结构明显单一。而目前内蒙古粮食产量已达到341亿斤,粮食单产也已经达到500多斤。在目前农业科学技术水平没有新的突破的情况下,粮食单产水平很难有大的提高。同时由于内蒙古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受自然资源的制约,粮食产量增长空间有限,同时也不排除有减产的可能。牧业方面,2006年内蒙古牲畜头数已突破一亿(只)头,按每平方米科学养畜计算,在总量上已经超载,受草载限畜政策的影响,牧业经济短期内不能有大的突破。由此可见,单纯依赖农牧业发展带动农牧民长期大幅度增收已不现实。

二是非农经济发展缓慢,对农牧民增收拉动力弱。内蒙古非农经济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和全国和发达省份相比落后很多,尤其是二三产业发展非常滞后,五年来,二三产业收入对农牧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不足1%,远远落后于全国和发达省份。这几年虽然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但农牧民工资性收入水平仍处于全国倒数第三位。总体来看,与全国和发达省份相比,内蒙古农牧民收入中非农收入所占比例很小,对农牧民收入增长拉动力弱。非农经济能否快速有效发展,是新时期农牧民收入能否突破性增长的关键,也是今后一段时期解决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的主要问题。

三是平均收入线以下人口众多,增长主要为高收入群拉动。据2006年底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在内蒙古农牧民人口中,有59%的农村人口收入在全区平均收入线以下,这部分农村居民平均收入水平仅为1870元,比全区平均收入水平低1472元;而占全区农牧民人口41%的人群其平均收入水平为5495元,比全区平均水平多2153元。通过多方测算这部分人群是近期拉动农牧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也就是说,目前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分布情况,是收入向高收入群集中,增长主要为高收入人群所拉动。所以,如何让大多数人群收入增多,让中低收入人群享受更多政策利益,是推动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的根本。

三、加快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的建议思考 (一)继续从政策上加大对农民增收的支持力度。“十一五”时期内,要把“十五”期间制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抓紧抓好,要把这些利农政策不折不扣地施惠于农牧民。重在抓落实,做到位。要从财政上保证各项政策的落实,同时,财政向“三农”倾斜的力度还要大,面还要广,不仅涉及生产,还要涉及生活。要做好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提高资金效率。

(二)继续保持第一产业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加强对农牧业的投入。当前一段时期,内蒙古第一产业收入具有绝对的主体地位,全区农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内蒙古农牧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很粗放,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很差,农牧业基础设施的改善一直得不到解决,对保持第一产业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有直接影响。所以,要进一步提高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确立以反哺农业为主导的分配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一是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和生态保护的投入,以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市场风险;二是要加大对农业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水、电、路、通讯等方面的投入,为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要彻底实现农牧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由过去单方面依靠总量扩张向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提高集约经营水平转变,增加产出,优化结构,改善品质,提高收入。

三)继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力度,提高农牧民工资性收入水平。工资性收入水平低是导致内蒙古非农产业收入少于全国及发达省份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各级政府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一定要在这个方面加以重视,加快劳动力转移,加大劳务输出,是短时期内最快最有效的增收方式。近年来,虽然内蒙古工业发展很快,在建项目比较多,为农牧民的外出就业提供了很多机会,但事实上,由于内蒙古农牧民受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吃苦精神、思想观念等多方面限制,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就业范围依然很窄。目前,外省农民工在内蒙古就业的占有很大比重,而内蒙古农民工走向区外的却非常有限,这和务工农牧民的劳动力素质有直接关系。

所以各级政府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要开辟和建设劳务基地。充分利用内蒙古地域优势,把劳务经济发展作为政府对口帮扶的重要内容,主动开拓省外及沿海地区的劳务市场,建立稳固的劳务基地。积极开展对外劳务合作,发展与俄罗斯、蒙古和周边国家的劳务关系,拓展劳务输出空间。二要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开拓劳务市场、收集发布劳务信息、培训劳务人员、协调劳务关系、提供劳务服务和法律咨询等方面的作用,制定标准,规范管理,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和鼓励、奖励等机制推动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队伍的健康发展,为农民外出就业提供便捷服务。三要加大培训力度。整合现有培训资源,逐步建立一套城乡劳动力培训资源共享、培训网络健全、按照市场规则运行的培训办法,设置较为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积极建立劳动预备制度,优化农村教育结构,农村普通中学要探索增设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加强对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组织、培训外出务工的农民,增加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四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充分挖掘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区内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增加本地务工收入。五是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个契机,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四)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中非农收入的比重。从与全国及发达省份相比,内蒙古农牧民收入中非农收入所占比重很小,也是落后于全国及发达省份的主要原因,所以,如何促进内蒙古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当前各地区农牧民收入实现突破性增长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突出非农化,出台有利于非农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各级领导在思想上要突破旧的思维模式的束缚,制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时彻底改变“农业强市的观念”,把发展的方向、重点转移到提升优势、调整结构、实现农村产业结构非农化的轨道上来,这样,既有利于形成共识,明确目标,又有利于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跳出田土、走向市场、企业、城镇,更有利于集中资金投入结构调整,使之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取得成效。在政策上,要制定有利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运用税收、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村非农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和法制环境;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引导和鼓励城市的优质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开发农业,建设农村;加大对农村道路、农村自来水供应、农村电网、电信以及农村文化、科技、最低生活保障等领域投资力度,为非农产业发展铺平道路。

二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中重视非农化。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将农工商“捆绑”在一起,在重视农产品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布局区域化和协作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重视龙头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一是要积极培植主导产业,形成主导产业群,把产品规模做优、做大、做出特色;二是把农产品的增值链条延长,形成一批加工“龙头企业”,如:伊利、蒙牛、草原兴发、赛飞亚等,通过加工增值,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率和产业的非农化程度,增加农牧民收入。

三是在小城镇发展上推动非农化。小城镇建设是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的一条有效途经,要突破政策障碍,建立一套有利于小城镇建设的土地、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土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