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六宏观经济政策PPT课件

Kg
y g
(
y
)
' g
Kg
1
1 b(1 t)
对g求偏导
四、财政政策乘数
2、税收乘数推导
1)当税收为定量税T 时:
对T求偏导
aig b
y0
1b
T 1b
KT
y T
( y)T'
KT
b 1 b
2)当税收为比例所得税T=ty 时:
y0
ai g 1 b(1 t)
y b(1 t)T b(1 t)2 T ... b(1 t)n T
原则是要逆经济波动的风向行事,即: ➢总需求过大时,通过政策实施压缩总需求; ➢总需求过小时,通过政策实施扩大总需求。
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西方财政政策发展阶段:
❖1936 ~ 1945年:反萧条的、简单的、膨胀性的财政政策。 ❖1945 ~ 1961年:推行反经济周期的补偿性财政政策。 ❖1961 ~ 1979年,实施充分就业预算的财政政策。 ❖1981 ~ 1991年,供应学派的财政政策。
1b
T 1b
T=Tz-Tr
y0
a
i 1b
g
b 1b
(Tz
Tr
)
KTr
y Tr
( y)T' r
T为净税收; Tz为总税收; Tr为转移支付
KTr
b 1 b
2)当税收为比例所得税T=ty 时:
c=a+byd yd=y-T+Tr T=ty
c=a+b[(1-t)y+Tr] y0=AE=c+i+g
y0
ai g 1 b(1 t)
T b(1 t) b(1 t)2 ... b(1 t)n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案例1:稳健货币政策中的“适度从紧”案例内容:1997年以来,我国所实行的货币政策长期被称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强调的是货币信贷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大体保持协调关系,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和重点,因为经济形势的变化,就要求适度调整的政策实施的力度和重点。
例如,从2001年11月份开始,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开始出现负增长,经济运行出现通货紧缩局面长达14个月,这种通货紧缩不仅表现为消费需求不足,也表现为投资需求不足,整个经济增长乏力。
但是,在2003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由负转正仅一年时间,通货紧缩阴影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严重的投资过热趋势。
其原因有几个,一是1998年以来我国多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这些政策实施中的投资项目大多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必然带动钢铁、水泥等行业热起来;二是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各地搞“政绩工程”;三是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后,利益主体也多元化,使地方政府与经济主体间形成默契与投资合力,再加上房地产行业在这几年的暴利引诱,造成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异常投资冲动。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以及投资结构的严重失调这两大问题,在银行信贷上也得到了充分反映。
中央政府高度警惕地看到了这一矛盾,及时做出了调控决策。
考虑到积极财政政策已到了必须淡出的时候,所以必须从货币政策方面考虑调控,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提高法定准备率(2003年9月21日起,把原来6.1%的法定准备率提高到7%,2004年4月25日起,再把准备率从7%提高到7.5%)。
二是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从2004年4月25日起,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率提高0.5个百分点。
三是建立再贷款浮动制度,2004年3月25日起,在再贴现基准利率基础上,适时确定并公布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货款利率加点幅度,同时决定,将期限在1年以内、用于金融机构头寸调节和短期流动性支持的各档次再贷款利率在现行再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统一加0.63个百分点,再贴现利率在现行基准利率基础上统一加0.27个百分点。
第六章 宏观经济运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PPT课件

义市场经济由企业部门、劳动者家庭部门、国家部门和进 出口部门这四个部门构成。随着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进行,企 业生产出各种商品,这些商品的总价值形成了整个经济的总 供给。与此同时,企业进行再生产的需要、劳动者进行消费 的需要、政府履行各种职能的需要以及进出口贸易产生的 需要形成了整个经济的总需求。
第一节 社会产品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关系
第一节 社会产品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关系
一、 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宏观经济运行
不难看出,两部类的结构平衡已经包含了总供给和总需求 的总量平衡。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的供给和消 费品的供给构成社会产品的总供给,即 Ⅰ(C+V+M)+Ⅱ(C+V+M),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和消费品的 需求构成社会产品的总需求,即 Ⅰ(C)+Ⅱ(C)+Ⅰ(V+M)+Ⅱ(V+M)。可见,两部类的结构平衡 是总供给和总需求总量平衡的充分条件,总量平衡是结构 平衡的必要条件。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虽然 表现为总量上的平衡,但其本质是社会生产不同部门之间 的结构平衡。
第二节 总量管理与结构管理
二、 需求结构管理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既有制 度保障,又有具体的实现机制: 1.从基本经济制度来说,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宏观经济学】 第六章 财政政策与

当经济繁荣时,失业率下降,人们的 收入增加,税收会随着个人收入增加 而增加,可支配收入也就会自动地少 增加一些,从而使消费和总需求少增 加一些。在实行累进税率情况下,繁 荣使纳税人的收入自动地进入较高的 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上升的幅度会超 过收入上升的幅度,从而起到抑制通 货膨胀的作用。
自动稳定器 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
一、财政的构成和财政政策工具 (一)政府支出
政府支出是整个国家各级政府支出的 总和,主要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 支付。
(二)政府收入
税收 财产税、所得税和流转税 累退税、累进税和比例税 公债
政府购买 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如购 买军需品、机关公用品、政府雇员报酬、公共 项目工程所需的支出等都属于政府购买。 政府购买是一种实质性支出,有着商品和劳务 的实际交易,因而直接形成社会需求和购买力, 是国民收入的一个组成部分。
变动政府转移支付支出方案
例如在经济不景气时,临时增加对退伍军人的额外 补贴,在经济繁荣时,暂时停止上述补贴,政府还 根据萧条程度延长或缩短失业者能获得补助金的期 限。
变动税率
例如在确信是短暂的衰退时,暂时降低所得税率。
“时滞”问题 认识时滞
即从问题的发生到人们意识到这种问 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
行动时滞
紧缩性财政政策
当认为总需求非常高,即出现通货膨 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或减少支出以 抑制总需求。
三、传统的健全财政思想 量入为出,收支平衡
政府的财政不以赚钱为目的,不应出 现赤字,应该每年都保持预算的平衡。 同时,政府尽量少预算,支出要节俭, 并严格控制其用途。
少征税
私人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赋税过 重会抑制厂商和个人的积极性,对整 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利。
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三、经济持续增长
•以GDP增长率衡量
四、国际收支平衡(Balance of Payments)
•以国际收支衡量
第二节
财政政策
一、西方财政简介 1、财政收入 (1)税收 直接税,如所得税、财产税等,是累进 税制。
所得税是对个人及公司的收入征税,如 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等。
•财产税是对不动产,房地产,即土地 和土地上的建筑物等所征收的税。
•二是分遗产税制,即称继承税制,是 根据继承人与死者的亲疏关系和继承财 产的多少,进行分别课征的税。此方式 考虑继承人的实际负担能力,也采用累 进税率。法国、日本、德国等采用的是 此种税制。 •三是总分遗产税制,即称混合遗产税 制,是对死者留下的遗产先课征一次遗 产税,然后在税后的遗产分配给各继承 人时,再就各继承人的继承额来课征继 承税。采用这种税制的国家有加拿大、 意大利等。
二、西方银行制度简介
1、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是代表政府对商业银行和其他 金融机构的货币政策进行最终控制的机 构。 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2、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是办理活期存款和主要
为大部分工商企业提供短期贷款 的金融组织。
三、我国银行体制
宏观上采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一般价格 水平的变化。 西方国家常用的物价指数:
消费价格指数(Consumption Price Index) 批发价格指数(Wholesale Price Index)
我国的物价指数:
零售物价指数 是反映城乡商品零售 价格变动趋势的经济指数.该指数采用加 权算术平均法计算,每年根据住户调查调 整一次权重;包括城市商品350种左右,农 村商品400种左右. 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是反映城乡 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价 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所选商品和 服务项目约400种.
第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自己

中国1986-2007年GDP情况 中国1986-2007年GDP情况
中国19 中国 19 86 - 2 007 年 GD P 情况 30000 0.0 25000 0.0 20000 0.0 15000 0.0 10000 0.0 500 00.0 0.0
19 86 19 88 19 90 19 92 19 94 19 96 19 98 20 00 20 02 20 04 20 06
方法
需求管理通过“相机决策” 需求管理通过“相机决策”的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 政策得以实施。 政策得以实施。
——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可 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 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 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 的特点, 的特点,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 究竟采取哪一种措施。 究竟采取哪一种措施。
3、失业的类型 自 摩 愿 擦 失 失 业 业
结 构 性 失 业
周 期 性 失 业
非自愿失业
注:1、经济体要解决的是周期性失业 2、充分就业不是百分之百的就业
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
货币主义针对凯恩斯“非自愿失业” 货币主义针对凯恩斯“非自愿失业”,提 出了“自然失业率”的概念, 出了“自然失业率”的概念,是指在没有货 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 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 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时, 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时,总需求和总 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西方经济学宏观高鸿业第6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共32页

• 商业银行:业务: 负债业务:吸收存款 资产业务:放贷(making loans)和投资 中间业务:委托支付等事项
• 中央银行:一国最高金融当局,统筹管理全国金融活动,实施货币
政策以影响经济。(发行国家货币、银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 • 政策性银行:由政府设立,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不
6.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水平、即潜
在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如果这种预算盈余是负数,就是充分就业预算赤字。
实际预算盈余:以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来衡量预算状况。 实际国民收入水平>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水平时, 实际盈余>充分就业盈余。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经济萧条,农产品价格保护支出增加。
2013 武汉纺织大学 经济学院 王涛 宏观经济学·第6章宏观政策实践·6
5.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 政府审时度势,斟酌使用,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
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
补偿性财政政策:交替使用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或扩张或 紧缩,斟酌使用,权衡使用。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 具体体现。
凯恩斯主义思想。
(凯恩斯之前, 主要是) 年度平衡预算
衰退时,收入减少,为平衡支出,必须减少政 府支出和增加税收从而增加收入,会加深衰退。
过热时,通货膨胀,税收增加,为了减少盈余, 必然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会加剧通货膨胀。
2013 武汉纺织大学 经济学院 王涛 宏观经济学·第6章宏观政策实践·4
(2)政府收入:
• 税收: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国家的财政收入手段。我国长期以 间接税为主体,会拉大贫富差距。
第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07115PPT课件

价格稳定——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个目标
➢ 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指 数是表示若干商品价格水平的指数,可以用一个 简单的百分数时间数列来表示不同时期一般价格 水平的变化方向和变化程度。
➢ 价格指数的种类: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 和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三种。在我国还使用
“零售物价指数”。
国际收支平衡——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 调节性交易——为了弥补国际收支的“缺口”,保持国际收 支平衡,所采取的调节性措施。
❖ 向外国银行要求贷款或向出口国信贷商要求延期付款,以此弥补逆 差,并将金额记入私人短期资本项下,表示对外负债增多或资产减 少。
❖ 调用本国储备资产对外付款。 ❖ 向国际金融机构申请短期贷款。
第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 经济政策可以被区别为两种类型。 • 计划类型,即通过行政命令手段予以执行。例如,对公用事 业的定价,对企业兼并的批准,对金融机构的管理等。 • 市场调控类型,即对市场机制进行干预并通过该机制的作用 来达到政策目标。
• 本章所论述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系在较大的程度上属于市场调控类 型。
4. 按照纳税的方式,税收可以分为两类: (1)直接税——直接征收的,也就是原来的纳税人不能转嫁给别人的
❖ 结论:
❖ 政府在制定目标时,不能追求单一目标,而应该综合考虑,或者确 定重点政策目标,或者对这些政策目标进行协调。
❖ 要实现既定的经济政策目标,政府运用的各种政策手段,必须相互 配合,协调一致。
第二节 财政政策
o 财政政策的定义:为提高就业水平,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
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 的决策。
➢ 价格稳定——指一般价格水平的稳定或物价总水平 的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财政政策的内容
1、自动稳定器 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1.自动稳定器
(1)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s] 的概念:又称 内在稳定器[Built-in stabilizers]
→消费↑ 资↑
总需求↑
总需求↑
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2)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 胀,政府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以实现物 价稳定. 紧缩性财政政策
减少政府支出
政府公共工程 支出与购买↓
转移支 付↓
个人消费↓
增税
个人所得税 ↑(主要是提 高税率)
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就是要运用政府开支与税收来调节经济 (1)在经济增加萧政条府时支期出:总需求<总供给减,税经济中存在
失以业实政程买,现府支↑ 政 充公出府 分共与工购应 就通 业.过转付个费扩移↑人↑张→支消性财政个税降→支政个人↓低配(策主人所税收来要可得率入是刺)↑ 激公得↓司↑总→→司税收需公投所入求,
上述两者的实质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 和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 收入得到调节。
政策种类 减少所得税
利率 消费 投资 GDP
增加购买和转移
支付
投资津贴பைடு நூலகம்
扩大货币供给
第二节 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概念 二、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 三、财政政策的内容 四、财政政策的难处 五、功能财政与预算平衡 六、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财政政策方向 七、赤字财政与公债 八、财政政策的效果
第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 [Macroeconomic Policy]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第二节 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 第三节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 第四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二、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充分就业——相当于自然失业率的失业率, 充分就业并非是失业率为0。
物价稳定——低且可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经济增长——国民经济持续而稳定的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与汇率稳定
二、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Demand Management]主要内容:
当总需求=总供给时,国民收入达到均衡状态。
(1)当总需求<总供给时,总需求不足,导致经济萧条和 失业。
在膨胀时期,由于经济高涨,个人收入↑ →符合纳税规定 的人↑ ,纳税人中应交税额↑→税收会自动↑→可支配收入 自动少增加一些,消费自动少增加→抑制了总需求的↑
转移支付
失业救济金:失业救济金有一定的发放标准,它发放的多少主 要取决于失业人数的多少。
在萧条时期,失业人数↑→失业救济金的发放自动↑→这其实就 是转移支付↑→有利于抑制可支配收入、消费的减少
财政支出
公共项目支出
社会保障社会福利
财
转移支付 对农业补贴
政
公债利息
构
成
财产税(不动产、房地产)
税收 所得税(个人所得与公司所得)
财政收入
流转税(营业税、消费税、增值税)
公债
内债 外债
政府借债,短期债(3个月、6个月、 1年)、中期债(1年以上5年以下) 和长期债(5年以上)。
财政政策工具
1.变动政府购买支出 2.变动转移支付 3.变动税收:包括改变税率和一次性减税。 4.变动公债:发行公债,一方面能增加财政收
(3)自动稳定器的工具
——税收(累进税率的个人所得税是最重要的稳定 器)。
——政府转移支付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内在稳定器
1)累进税率的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有一定的起 征点与税率,所以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具体来说:
在萧条时期,由于经济衰退,个人收入↓→符合纳税规定 的人↓ ,纳税人中应交税额也少了→税收自动↓ →可支配 收入自动少减少一些,消费自动少下降 →有助于抑制总需 求↓ 。
——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 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 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需 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2)自动稳定器的特点: 当国民收入下降时,它会自动引起政府支出的增加
和税收的减少,从而阻止国民收入下降;当国民收入增 加时,会自动引起政府支出的减少和税收的增加,从而 阻止国民收入的增加。
当经济萧条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 张性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
当通货膨胀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 缩性货币政策减少总需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 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 策。
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通过银行体系变 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2)当总需求>总供给时,总需求过度,导致通货膨胀。
凯恩斯主义认为,当私人经济不能自动使总需求
与总供给趋于平衡时,有必要依赖政府对总需求进行调
节。政府对总需求的调节表现为:当总需求不足时,设
法提高总需求水平;当总需求过度时,设法降低总需求
的水平。
“逆经济风向行事” 原则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 是“逆经济风向行事”.
在膨胀时期,失业人数↓→失业救济金的发放自动↓→转移支付 ↓→这样有利于抑制可支配收入、消费的增加。
v⑶政府维持农产品价格的政策。具有自动稳定机制。
当经济萧条时,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依 照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可使农 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
当经济繁荣时,由于国民收入水平提高使整体价格水平上 升,农产品价格也因此上升,这时政府减少对农产品的收 购并售出库存的农产品,平抑农产品价格,无形中抑制了 农民收入的增加,从而降低了消费和总需求水平,起到抑 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一、财政政策的概念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 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
财政政策是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 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 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 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二、财政的构成与政策的工具
政府购买
军需品 机关办公用品 政府雇员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