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利思想》复习大纲

《中国福利思想》复习大纲
《中国福利思想》复习大纲

第一章:春秋战国

、孔子儒家“仁

儒家思想体系的特点:A、以礼为行为规范主要组成:重礼

B、以仁为思想核心贵仁

C、以义为价值准绳

福利主张:均无贫、泛爱众、薄赋敛、富民、惠民。编纂审定:《诗》、《书》、

《礼》、《乐》、

作:《春秋》

“仁”的基本内涵包括:爱人(最核心的主张:仁者爱仁)

孝悌

忠恕

孔子的“有道”的社会标准是:上下等级、尊卑长幼秩序。

理想的有道”社会是指:A、老百姓的生活是安定的、和睦的、愉快的。

B、重点关心照顾的是老人和儿童。

社会教化的程序是:庶、富、教。

二、孟子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主张:性善说。“四心”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重民论:(民本主义,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出“民贵君轻,与民同乐民本思想理想的王道社会:是由一个个男耕女织、足衣足食的小

康之家所构成的小康社会。

制民恒产救济穷弱思想

三、《周礼》是对社会福利问题论述最为具体、系统的书籍之一,主要探讨了政府关于社会福利的具体措施的运行办法。

A、备荒赈饥思想。提出灾前备荒灾后救济的12项措施。

B、惠民恤民思想。恤民振穷、无息贷放、免服徭役

四、范蠡、李悝的平粜论

范蠡是首倡者,李悝是发展者。

范蠡:以“农作物收获循环”为依据,提出谷物平粜思想,是中国救荒史上

平粜理论的鼻祖。

是第一个喊出“谷贱伤农”的口号。

丰年分为:上熟(300石)中熟(200石)下熟(100石)。欠年:大饥、中饥、小饥。

五、《管子》西汉刘向编定

A、行九惠之教”

B、社会福利调查统计论《问》、《山国轨》

C、贫富论提出贫穷线”问题。

D、徕民策

六、韩非法家反对社会福利主张,提出:性恶论和自利自为的人际关系论。

社会福利主张:贫富分化合理论,

反济贫论

反足民论

贫富分化的原因:A、人口多而财货少

B、懒惰和奢侈一一贫

勤俭的产物——富

七、老子道家主张援“天道”以论“人道”。

A、天道均平论:提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思想

宣扬“圣人不积”的观点,反对持盈。

B、无为无事:提倡无为政治”(自然政治)。

C、小国寡民论:理想社会模式的独特价值(P70)

“小国寡民”思想堪称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的发端。

八、墨子墨家核心:兼相爱。

A、兼相爱、交相利

黎民百姓三大巨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B、赈灾备荒论

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姓饥寒交迫、多灾多难的原因是:

1、自然界的变化造成的

2、统治者横征暴敛、奢侈浪费。总结赈荒救灾的主要方法:积粟备荒、节用抗灾、足财抗灾

C、利民、爱民思想。

第二章秦汉

特点:春秋战国:学派林立,百家争鸣。

秦汉:总结反省,理论整合。

一、社会救济包括:招抚流亡、轻徭薄赋、尊老、恤鳏寡孤独、复除。

二、汉初的赈灾与优抚包括:赈济、放货、徒流民。

三、西汉产期对巩固汉帝国有重要作用的三个人物是:(贾谊)、(晁错)、(董仲舒)。

四、贾谊和晁错:

A、提出贵粟救荒论”,强调充足的粮食储备是社会救济和救荒必备的前提条件。

B、灾荒成因论: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

C、积粟备荒思想。从社会治乱安危的战略高度来看

在国家积粟中,没有9 年的粮食积蓄,称为“不足”

没有6 年的粮食积蓄,称为“急”

没有3 年的粮食积蓄,国将不国。

提出了:驱民归农、人粟受爵、禁奢侈风气。

五、耿寿昌的“常平仓制度”,核心内容是:“谷贱时增其价而籴、贵时减其价而粜”具有国防战略意义。

六、《礼记》

《社运》————大同之世

《大学》————亲民

《一道》————恤民振穷、安老怀少

七、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化论”、“限民名田论”最具代表性。

土地兼并的原因: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准许买卖。危害(直接后果):合贫者与富者的对立尖锐化。限田方案的特点:崇尚井田制对私人占有土地的数量规定一个限度。

“限田方案”的思想价值。八、王符《潜夫论》提出了富民、教民、爱民的社会福利思想。

A、天以民为心

认为国家治乱与百姓安乐的决定因素是君主。

B、爱日说

把保障百姓的劳动时间作为社会福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他在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上的一项独创。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

------- 倡导无君无臣1阮籍一一理想社会论” A、无君无臣、万物自理自定;B、平等、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

2、嵇康——“养生论”(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

养生之道的根本:A、洞悉生命的目的

B、知足养生论的社会学意义。

3、鲍敬言《无君论》他的理想的社会模式有什么特点?P117

第四章隋唐宋元

隋唐:鼎盛时期

宋元:转变时期

明清:衰落期

1、李世民提出:君民相依,与民休息、改善民生

A、民水君舟-------- 君民关系

B、“恤民养民”的措施:恤鳏寡孤独减免赋役

建社仓

恤刑慎罚、重视教化

2、李觏北宋提倡:“食不足、心不常” 有功利主义倾向

A.从礼论”到生民论”

民生论——是以“礼论”为理论前提和依据建立起来的

B、探求百姓饥寒之由

贫富分化的原因:A.富人对贫民的役使和剥削.

B.统治者侵夺百姓的劳动时间

C、土地占有不均(根本原因)第五章:明清(衰落期)1、朱元璋明太祖A、民者,国之本也(重民)

荀子:民犹水也,君犹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重民思想的内容:民为国本

以宽待民

民安则国安

B、安养生息的恤民论

实施的政策措施:令民归耕

减免赋税(思蠲、灾蠲)救荒赈灾(据实报灾、先斩后奏)

C、“养老济团”的社会救济思想

(1)、尊老养老A、免除老及其亲属的徭役

B、救济贫苦无依靠的老人

C、乡饮酒礼的敬老规定。

(2)、恤鳏寡孤独疾疾者设立“养济院”

(3)、救济流民

2、林希元福建同安人

是中国古代救荒思想集大成式的人物中最为突出的代表。

《荒政丛言蔬》是继宋董煟以来又一集大成式的总结。

A、赈灾论

认为赈济工作应有特定的程序要求:注意赈济对象自身对灾异承受能力的差异性特点。

赈济工作要讲究艺术。

调粟他郡,稳定灾民情绪。(从灾民的心理变化的视角来探讨。)B、养恤

补救说

措施:A、灾后防病说B、兴工助赈说C、灾后放贷论

3、王艮、李贽以“人欲”和“私欲”抗拒“天理”,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 李

贽提出:“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童心说”即“人欲说” 以利民的实际功利主义为标准

4、顾炎武明清之际

A、理想社会的亲民论”

(1)人性自私说————肯定人类的自私自为的合理性,“利用众人的自私,以成天下的大公。

(2)、“寓封建于郡县之中郡县制的弊端:过于集权,地方难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

性。

B、贫富论(贫富严重分化问题引起百姓不安),是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题

名词解释

1、社会福利P1

指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了帮助社会成员解决困难,满足他们的物质及文化等方面的需要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及相应的服务,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

2、重礼P15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