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磁阻电机结构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关磁阻电机结构优化现状
与发展趋势
摘要:作为一种新型调速驱动系统,开关磁阻电机以其结构简单、起动转矩大、稳定性高等
优点在石油、航空、电动汽车等领域得到了发展和广泛应用。

然而这种电机自身存在转矩脉动大、噪声明显等缺陷,对其在某些特殊场合的进一步应用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长期以来,为了进一步
提高开关磁阻电机的各项性能,国内外研究者对开关磁阻电机的结构优化,开展了广泛、系统和
深入地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具有建设意义的成果。

因此,对上述研究工作,进行合理有序的梳
理和评述,不但有利于掌握该领域研究动态,更有助于优化该领域发展思路。

鉴于此,本文
在收集国内外开关磁阻电机结构优化文献的基础上,对其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较为全面
系统的探讨、分析与展望,以求能够为开关磁阻电机设计制造和运行检修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开关磁阻电机;绕线方式;励磁方式;电磁场逆问题;优化;发展动态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工业自动化程度的日益加深,电机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现如今,国内外对电机的研究,尤其针对电机的技术方面,进行了更深入地研究。

诸如定、转子在更高电压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优化其绝缘性能;考虑电机的电磁性能,对电机实行变
速变频等优化控制;新产品开发中,广泛运用 ANSOFT、FLUENT、ANSYS 等软件从电机电磁场、机械强度和应力、转子动力特性、温升和温度场等方面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

此外,如德国
西门子公司、日本三菱电机有限公司等企业与上国内电机厂合作研究新型
电机产品,技术上呈现优劣互补的特点,目前已研发出的新产品有如 VFD 同步电机、超高速永
磁同步电机、高温超导电机、低温潜液泵电机等等。

本文将依托开关磁阻电机这一成果,对
其技术优化方面作阐述总结。

1开关磁阻电机本体结构优化
开关磁阻电机理论体系和计算电磁学的不断发展为电机结构的优化提供了基础,以国
外的纽卡斯尔大学、利兹大学、东京理科大学,国内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华
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科研机构,提出了许多新型开关磁阻电机结构来改善其性能,基本可以概
括为三个方面: 定子绕线方式优化、定转子结构优化、励磁方式优化。

1.1定子绕线方式优化
绕组的连接方式直接影响到开关磁阻电机内部磁场的分布,不同的绕线方式下电机的性
能有很大的不同。

绕组的连接方式分为整距绕组和短距绕组,根据相对极磁场的方向又可以分
为正向串联和反向串联。

分析了绕组正向串联和反向串联时自感、互感、磁场分布等存在的差异,特别对于反
向串联的三相开关磁阻电机,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到了其自感和互感波形,为绕组的进一步优化
提供了参考。

传统开关磁阻电机多采用短距绕组,其转矩的产生主要依赖于绕组自感的
变化。

短距绕组时,电流只能在电感上升阶段导通,因次每相绕组最大导通时间为 1 /3 通电周期。

文献组分析,研究了整距绕组时相电流导通情况。

采用整距绕组时,转矩的产生主要依赖于两相之间的互感,转矩可表示为:
T = i a i b dM ab
d θ
另一方面,当转子处于电感下降区时,对绕组通以负向电流,如此在电感下降区域也可以产生正向转矩,扩大了转矩产生的区间。

对比分析了短距绕组和整距绕组对转矩脉动的影响 文章中对电机施以转矩闭环控制进行了稳态分析, 表明在低速时整距绕组对转矩脉动抑制有较大优势。

1.2 定转子结构优化
定转子结构的改进可以改善电机内部电磁场的分布,从而达到改善电机性能的目的,因此目前主要研究都集中在定转子结构的改进上。

由麦克斯韦张量法可知,通过改变磁密的径向分量和切向分量可以改变径向力波和切向力波。

利用上述理论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转子齿结构。

前者在转子齿和轭中加入空气气隙,后者在转子齿两侧开槽,二者都达到了增大径向磁密、减小切向磁密的效果,有利于增大电机的平均输出转矩,减小转矩脉动。

边缘磁通是导致转矩脉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它产生于定转子重叠前。

中通过在转子齿一侧增加一个 V 型槽口,减小了边缘磁通的影响,提高了电感曲线的线性程度,从而减小了转矩脉动;显然此结构只适合于电机单方向转动。

提出了一种气隙宽度不均匀的转子结构,使气隙沿着电机旋转
(逆时针)方向越来越窄,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的减小转矩脉动。

将矩形转子齿和梯形转子齿结构进行了有限元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梯形转子齿可以产生更大的静态转矩。

采用了一种新型定转子极末端形状,该结构可以增大静态转矩曲线在上升阶段的斜率,从而提高换相时两相转矩交叉点,降低了换相时的转矩跌落,成功地抑制了电机的转矩脉动,而且提高了平均转矩。

将永磁电机中成功应用的双定、转子结构引入到开关磁阻电机中。

提出将两个 6 /4 结构的开关磁阻电机并行连接在一起,其中一个电机的转子相对于另一个有 30°的位置偏移,从而使一个转子处于完全对齐状态时,另一个转子处于刚对齐的状态。

同两个转子位置没有偏移时,将静态有限元分析引入了开关磁阻电机绕相比,该结构可减小 20% 左右的转矩脉动。

在传统双机械输出口电机的基础上,通过对定子轭部辅助绕组施加不同方向的电流,可以改变内、外转子上的转矩分配,实现内外转子输出功率的调节。

1.3 励磁方式的优化
混合励磁开关磁阻电机不仅继承了开关磁阻电机的优点,而且可以更加有效的调节和控制气隙磁场,因此也成为开关磁阻电机结构优化发展的一个趋势。

混合励磁开关磁阻电机最早起源于美国电机专家提出的一种双凸极永磁电机。

电机中永磁体采用铁氧体,通过调节相电流的方向,即可增加或减弱气隙磁场。

但由于铁氧体剩磁较
( ) 低, 只能通过增加直流场控绕组的方式提高气隙磁通密度,从而使铜耗增加,效率降低。

此外提出了一种带有永磁体和辅助绕组的混合励磁开关磁阻电机。

定子轭设计成正方形,两个对角分别放置辅助绕组和永磁体,辅助绕组通以直流电时,输出转矩和效率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仅在定子齿中嵌入了永磁体,结构简单,电机体积得到了有效的减小。

该结构相当于在定子励磁中并联了一个永磁体磁源,在输入励磁电流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提高气隙磁场的饱和程度,增大了平均输出转矩,提高了电机利用率,但由于永磁体位于定子齿中,使定子齿的磁阻增大,会对励磁电流产生一定的影响。

文章还对永磁体安装方向和绕组电流通电方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如果永磁体固定以后,则电流方向随之固定,这点有别于传统开关磁阻电机。

2 开关磁阻电机电磁场逆问题优化
2.1 目标函数构建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新型智能算法在电机结构优化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将智能优化算法和电磁场正问题相结合,构成电磁场逆问题应用在开关磁阻电机结构优化中成为一个重要的优化方向。

电磁场逆问题是根据给定的电机性能要求,求解电机的结构参数。

将单位体积出力的比功作为优化目标函数:
min f ( X ) = D 2l a a
P
式中: f ( X ) 为优化目标函数, D a 为转子外径, l a 为铁心长度, P 为输出功率。

取定转子内、外径和极弧宽度等 8 个变量参数,用遗传算法进行最优求解,并在求解过程中考虑了开通角系数和关断角系数对优化结果的影响。

2.2 优化算法
采用了多目标函数,用遗传算法对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在保证输出转矩较大的同时减小了转矩脉动。

采用了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分别对开关磁阻电机结构进行优化求解,并对优化结果进行了对比。

为了获得准确的数学模型,首先通过有限元分析获取了平均转矩和转矩脉动的相关敏感参数,然后利用神经网络对其进行训练,得到了较为准确的数学模型,最后利用粒子群算法对平均转矩和转矩脉动进行共同优化,得到了理想的优化结果。

将粒子群算法与文化算法相结合,构建了文化粒子群优化算法,实现了不同空间群体的并行优化,提高了优化精度与效率,并将其用于多目标优化,在有效提高电机效率的同时,大幅减小了转矩脉动。

2.3 缺陷分析
新型智能优化算法为开关磁阻电机的优化设计带来了很大帮助, 但其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

例如在遗传算法中,匹配集 N 的取值对优化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 N 取得过小, 则难以获取全局最优解;如果 N 取得过大,则会降低优化效率。

因此对算法本身结构进行改进、将多种优化算法结合应用以及探索新的优化策略,从而进一步提高优化效率,将是该
方向的工作重点。

3发展动态展望
随着开关磁阻电机的不断发展,电机容量需求也逐渐变大,因此损耗发热成为电机结构优
化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降低损耗,抑制发热,从而提高电机寿命也逐渐成为
研究的热点。

目前,关于损耗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损耗的计算分析,如何通过优化电机结构来降
低损耗,提高电机的散热效率将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针对开关磁阻电机单一性能的结构优化方法已经很多,但是随着优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
发展,多目标协同优化正逐渐成为优化发展的主要方向,例如将转矩脉动的抑制和损耗的抑制作
为一个整体来进行优化。

当前人们已经具备从综合物理场(电磁场、温度场、流速场、应力场的等)的角度研究电机内物理现象的能力,同时也具有了更加强大的计算机工具,针对开关磁阻
电机的多目标协同优化将是未来研究的一个热点。

开关磁阻电机的电磁场逆问题实际上是将电机的电磁场分析与优化算法相结合,以求更加
精确地求解电机参数,进一步提高优化结果。

但目前仍然存在算法的收敛速度不高等问题,难以满足三维、耦合问题等较复杂系统的计算要求。

随着优化算法效率的提高和电磁场计算方法的发展,电磁场逆问题在开关磁阻电机优化中将越来越深入。

参考文献
[1]宋受俊,葛乐飞,张蔓.开关磁阻电机多目标协同优化设计[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5(01)
[2]宋受俊,葛乐飞,蒋艳玲.基于文化粒子群算法的开关磁阻电机多目标优化设计[J].西北工业大学学
报.2014(01)
[3]詹琼华,吴莹,郭伟.开关磁阻电机绕组连接方式的研究[J].电机与控制学报.2002(02)
[4] 吴建华. 基于遗传算法的开关磁阻电机优化设计[J].电工技术学报.2009(04)
[5] 王勉华,张朴.基于有限元法的开关磁阻电机结构优化[J].电机与控制应用.2015(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