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有机化学发展史和诺贝尔化学奖

影响世界的有机化学发展史

1828 Wohler F(徳)意外地由无机物氰酸氨加热得到有机化合物脲素。1850- Pasteur L (法)成功拆分酒石酸钠铵外消旋体。

von Liebig J(徳)发现有机化合物的定量分析方法,提出基团理

论,建立近代化学实验室的范本,发展出以他为核心的“吉森学

派”。

1856 在英国传教士Williams A所著《格物探原》书中首次出现中文“化学”一词。

1858 Kekule A (徳)提出碳是四价和碳碳原子间可以成键的概念。1864 Butlerov A M (俄)提出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理论。

1865 Kekule A (徳)提出苯的结构,以1,3,5-环己三烯表示。

1874 van’t Hoff J H(荷)提出碳的正四面体的结构理论。

1891 Fischer E (徳)给出葡萄糖的完整立体结构。

日内瓦国际化学会议确立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法。

1900 Gomberg M 发现苯甲基自由基,碳正(负)离子概念出现。

Tsvett M (波)发现色谱分离分析方法。

Baekeland L H (比)发明酚醛树酯。

1910 Grignard V (法)发现格氏反应。

Lewis G N (美)提出共价键理论。

Pregl F (奥)建立微量分析方法。

1920- Staudinger H (徳)提出以共价键联结的链式巨大分子概念。

脲素酶结晶成功,化学学科开始渗入生物学科。

开始研究如何利用石油和天然气,联合碳化物公司(美)建造

石化工厂。

糖精投放市场。

1930- Pauling L (美)提出杂化轨道理论和共振的概念。

Carothers (美)成功合成聚酯,发明尼龙66;高压聚乙烯和合成橡胶问世;石油工业开始取得实效。

Robinson R (英)和Ingold C K(英)提出电子转移理论和动力学方法研究有机反应。

使用超离心机成功地纯化各种不同类型的蛋白质。

发现DDT杀虫效能。

氟利昂制备成功并得到应用。

1940- 石油催化裂化技术得到发展;涤纶纤维上市。

青霉素、链霉素用于治疗;37步反应得到“可的松”;“药物设计”的概念出现。

发现DNA碱基对。

我国有机化学家黄鸣龙发现羰基还原改良法。

有机玻璃开始生产和使用。

1950- 磺胺药物出现;各种类型抗菌素走向世界。

Pauling L (美)提出蛋白质的α-螺旋。

Sanger F (英)确立胰岛素的肽链结构。

Diels O – Alder K反应得到发展。

Watson J D (英)和Crick F(英)建立DNA的双螺旋结构。

Zigler K(徳)– Natta G(意)催化剂被用于常温常压下的烯烃聚合。

Barton D H R(英)建立构象分析原理。

发现核磁共振中的位移和自旋偶合裂分,引入1H NMR和13C NMR技术。

X-晶体衍射相位直接测定法建立。

热固塑料和聚合物相继问世。

生命起源研究工作取得进展。

1960- Corey E G(美)建立反合成分析方法。

FT- 和二维NMR方法得到发展。

聚合物生产大步发展,精细化工品种和产量稳步增加。

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牛胰岛素─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的蛋白质。

1970- 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争议。

“基因公司”出现。

手性技术开始发展。

1980- 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酵母丙胺酸转移核糖核酸─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的转移核糖核酸(tRNA)。

发现RNA催化生物反应;生物技术开始运用。

1990- “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发现用石墨电极大量制备富勒烯的方法。

组合化学和“绿色化学”得以发展。

有机化学中的诺贝尔化学奖

H 2N

NH 2

O

OH

HO

CH 2OH

OH O

H HO CH OH

O

1828

1845

1890

脲素乙酸葡萄糖

OH

CH

3

CH 3

1904

1904

1917樟脑萜醇颠茄酮

氯化血红素

马萘雌酮1929

1939

N

N N N Fe CH CH 2H 3C

H 3C

CH 3

CH CH 3

CH 2CH 2CO 2H

CH 2

CH 2CH 2CO 2H Cl -+

1944

1956

OCO OCH 3

OCH 3

OCH 3OCH

3H 3

利血平

喹咛

23)2

土霉素

1963

OH

H

前列腺素F 2

1969

1978

H 2-2OH 1972

河豚毒素(TTX )O OH

OH

O

鹰爪甲素

1980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Kekulene 1978

1982足球烷

9H

19n

1985

蚊产卵信息素

红霉素

1981

1992三苯并苯(环己三烯)青蒿素

1983

O

N Ph

O OH

H

紫杉醇

1994

N

S

埃朴霉素A 1996

(Epothilone A)

2Cl

-O H +N

O

O OH

CH 2

OH O

万古霉素 (Vancomine)

1999

O 2O O 222

2

八硝基立方烷2000(高密度高性能炸药)

]

S

S

N N N N

F F F

F

F F O -

O

O O -..

++

313nm

578nm 具强磁性的有机自由基

2000

(2000)N C N C O O H H

F

F

Cl

Cl

OCF 2CHF 2第一个被登记的无公害杀虫剂Hexaflumuron

诺贝尔奖史话

《诺贝尔奖史话》结课作业 一、请描述一项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并说明其意义。 二、现阶段诺贝尔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意义之我见。 一、新型太阳能电池的未来光景 当下的科技日新月异,但是能源缺仍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所以人们需要十分关注能源方面的科技进展。今天我要介绍的就是一个关于太阳能利用方面的新成就——新型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 基本介绍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于2015年9月24日宣布,开发出了耐热性大幅提高的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OPV)。相关论文已刊登在学术杂志《Nature》的在线版

“ScientificReports”上。OPV比硅类太阳能电池等耐用性差,这是其迟迟得不到实用化的原因之一。虽然降低耐用性的紫外线、水及氧气等因素可通过封装材料等解决,但对于耐热性却没有很好的处理方法。此次开发的技术大幅提高了耐热性,有可能成为加快OPV实用化的重要一步。此次试制的OPV元件的能量转换效率最高为9.0%,在研究所的试制实例中是比较高的。开发出这项技术的是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创发特性科学研究中心创发分子功能研发组高级研究员尾坂格等人。提高耐热性的关键是作为p型半导体材料采用了新开发的高分子材料“PTzNTz(thiophene and thiazolothiazole)”。尾坂等人采用这种PTzNTz 和n型半导体材料——富勒烯诱导体,作为活性层材料,试制出了OPV元件。为评估其耐热性,将OPV元件放在摄氏85度的氮气中保存了500个小时。原来采用p型半导体材料的OPV元件在同样的耐热性评估中,能源效率会降至初期值的大约40%,而此次经过500小时后,能源效率为初期值的大约90%,耐热性大幅提高。另外,此次将OPV元件的正极与活性层之间的空穴运输层(HTL)的材料由钼氧化物(MoOx)换成钨氧化物(WOx),进行了相同的试验,结果发现能源效率为8.3%,基本没有降低这种OPV元件的能量转换效率最高值为9.0%,此时的开路电压(VOC)为0.84V,短路电流(JSC)为16.0mA,填充因子(FF)为0.67。 个人看法 太阳能是整个地球上最丰富的能源,但是我们对太阳能的利用率极低。一方面是由于太阳辐射出的能量虽然很大,但是能量密度缺很低,我们难以将其集中利用,另一方面就是当代的技术还不够先进到将太阳能达到一个合理的利用效率。我们能够利用的太阳能一般是利用它辐射出的热能或者利用其来发电。而根据我们的需求,我们也制造出了需要利用太阳能发电的产品——太阳能电池。首先从经济上来讲,一旦我们发明的材料可以得到普及的利用,今后我们的电池运用将远远比当下的电池利用要高,太阳能电池相较于一般的锂电池有相当高的实用性,充电方便,而且不会像锂电池那样对环境造成如此大的污染。无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环保的角度,太阳能电池都有很明显的优势。但是,以往的太阳能电池大多为硅电池板,这种电池虽然耐热性比较好,但是使用起来所占空间大,且不易便携。所以,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就应运而生。之前的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耐热性极低,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这类电池的实用性,而如今通过发现新型高分子材料“PTzNTz”,这样就在之前的技术困难上前进了一大步。虽然这项技术还有一些地方需要完善,但是能源利用是人类生存上亘古不变的话题,只要在这方面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假以时日,一定可以斩获诺贝尔奖。

智能电网发展史

智能电网发展史 1.1智能电网概念 智能电网(smart power grids),就是电网的智能化,也被称为“电网2.0”,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其主要特征包括自愈、激励和包括用户、抵御攻击、提供满足21世纪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 1.1.1 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将智能电网定义为: 一个由众多自动化的输电和配电系统构成的电力系统,以协调、有效和可靠的方式实现所有的电网运作,具有自愈功能;快速响应电力市场和企业业务需求;具有智能化的通信架构,实现实时、安全和灵活的信息流,为用户提供可靠、经济的电力服务。 中国的智能电网的基本特征是在技术上要实现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 1.1.2 智能电网概念的发展有3个里程碑: 第一个就是2006年,美国IBM公司提出的“智能电网”解决方案。IBM的智能电网主要是解决电网安全运行、提高可靠性,从其在中国发布的《建设智能电网创新运营管理-中国电力发展的新思路》白皮书可以看出,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传感器连接资产和设备提高数字化程度;二是数据的整合体系和数据的收集体系;三是进行分析的能力,即依据已经掌握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以优化运行和管理。该方案提供了一个大的框架,通过对电力生产、输送、零售的各个环节的优化管理,为相关企业提高运行效率及可靠性、降低成本描绘了一个蓝图。是IBM一个市场推广策略。 第二个是奥巴马上任后提出的能源计划,除了以公布的计划,美国还将着重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 1901-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2-德国科学家费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3-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因电解质溶液电离解理论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4-英国科学家拉姆赛因发现六种惰性所体,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5-德国科学家拜耳因研究有机染料及芳香剂等有机化合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6-法国科学家穆瓦桑因分离元素氟、发明穆瓦桑熔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7-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8-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因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9-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因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0-德国科学家瓦拉赫因脂环族化合作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1-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因发现镭和钋,并分离出镭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2-德国科学家格利雅因发现有机氢化物的格利雅试剂法、法国科学家萨巴蒂埃因研究金属催化加氢在有机化合成中的应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3-瑞士科学家韦尔纳因分子中原子键合方面的作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4-美国科学家理查兹因精确测定若干种元素的原子量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5-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6-1917-1918-德国科学家哈伯因氨的合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9-1920-德国科学家能斯脱因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1年补发)1921-英国科学家索迪因研究放射化学、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英国科学家阿斯顿因用质谱仪发现多种同位素并发现原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3-奥地利科学家普雷格尔因有机物的微量分析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4-1925-奥地利科学家席格蒙迪因阐明胶体溶液的复相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6-瑞典科学家斯韦德堡因发明高速离心机并用于高分散胶体物质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7-德国科学家维兰德因发现胆酸及其化学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8-德国科学家温道斯因研究丙醇及其维生素的关系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9-英国科学家哈登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研究、瑞典科学家奥伊勒歇尔平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30-德国科学家费歇尔因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1-德国科学家博施、伯吉龙斯因发明高压上应用的高压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32-美国科学家朗缪尔因提出并研究表面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3-1934-美国科学家尤里因发现重氢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5-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因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6-荷兰科学家德拜因 X射线的偶极矩和衍射及气体中的电子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有机化学发展史和诺贝尔化学奖

影响世界的有机化学发展史 1828 Wohler F(徳)意外地由无机物氰酸氨加热得到有机化合物脲素。1850- Pasteur L (法)成功拆分酒石酸钠铵外消旋体。 von Liebig J(徳)发现有机化合物的定量分析方法,提出基团理 论,建立近代化学实验室的本,发展出以他为核心的“吉森学派”。1856 在英国传教士Williams A所著《格物探原》书中首次出现中文“化学”一词。 1858 Kekule A (徳)提出碳是四价和碳碳原子间可以成键的概念。1864 Butlerov A M (俄)提出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理论。 1865 Kekule A (徳)提出苯的结构,以1,3,5-环己三烯表示。 1874 van’t Hoff J H (荷)提出碳的正四面体的结构理论。 1891 Fischer E (徳)给出葡萄糖的完整立体结构。 日瓦国际化学会议确立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法。 1900 Gomberg M 发现苯甲基自由基,碳正(负)离子概念出现。 Tsvett M (波)发现色谱分离分析方法。 Baekeland L H (比)发明酚醛树酯。 1910 Grignard V (法)发现格氏反应。 Lewis G N (美)提出共价键理论。 Pregl F (奥)建立微量分析方法。 1920- Staudinger H (徳)提出以共价键联结的链式巨大分子概念。

脲素酶结晶成功,化学学科开始渗入生物学科。 开始研究如何利用石油和天然气,联合碳化物公司(美)建造 石化工厂。 糖精投放市场。 1930- Pauling L (美)提出杂化轨道理论和共振的概念。 Carothers (美)成功合成聚酯,发明尼龙66;高压聚乙烯和合成橡胶问世;石油工业开始取得实效。 Robinson R (英)和Ingold C K(英)提出电子转移理论和动力学方法研究有机反应。 使用超离心机成功地纯化各种不同类型的蛋白质。 发现DDT杀虫效能。 氟利昂制备成功并得到应用。 1940- 石油催化裂化技术得到发展;涤纶纤维上市。 青霉素、链霉素用于治疗;37步反应得到“可的松”;“药物设计”的概念出现。 发现DNA碱基对。 我国有机化学家黄鸣龙发现羰基还原改良法。 有机玻璃开始生产和使用。 1950- 磺胺药物出现;各种类型抗菌素走向世界。 Pauling L (美)提出蛋白质的α-螺旋。 Sanger F (英)确立胰岛素的肽链结构。 Diels O – Alder K反应得到发展。

莫言在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演讲稿全文

莫言在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演讲稿全文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女。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据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的一部分,我站在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感,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边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透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诺贝尔化学奖史话汇总

诺贝尔化学奖史话 通识班级:2014级通识研讨129班 姓名:刘明先 学号:20142175 专业:软件工程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十本相关书籍 1.《在炼金术之后》 作者:全俊编著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0-1 内容简介: 《在炼金术之后》为诺贝尔奖获得者100年图说系列丛书之一。以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时间为主线,在对历届获奖者生平、理论创立过程、科学发明进行介绍的同时,拓展至相关领域、学科以及人物及其观点,以大量图释解读化学百年发展历程所涉及的时代背景、化学成就所产生的影响等,展现了物质变化背后的“隐藏世界”,以此再现化学大师们的科学成就与人格魅力。 2.《诺贝尔奖和诺贝尔奖学》 李雨民,陈洪著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753年01月01日

诺贝尔奖和诺贝尔奖学:生命科学诺贝尔奖50年评介与思考》在总结50年来诺贝尔生命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及有关生命科学的化学奖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各奖项内容及奖项之间的联系,并就其方法论、与科学哲学的关系、获奖的科学环境和历史人文背景、奖项的定量研究、有关学科的交叉,以及在我国自己国土上取得的科研成果尚未得奖的原因等进行了探讨,提出有必要将诺贝尔奖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使其成为一门学科。 3.《探索科学之路(百年诺贝尔化学奖钩沉1901-2011》 基本信息: 发行人: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年9月1日 内容简介: 《探索科学之路(百年诺贝尔化学奖钩沉1901-2011》以纪实的方式全面介绍了“炸药大王”、诺贝尔奖创始人艾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的生平事迹,讲述了有关诺贝尔奖的设立、评选与颁奖,特别是百年诺贝尔奖的奇闻轶事。记载了诺贝尔化学奖111年的发展历程,161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生平事迹、研究成果与思想。 这既是一部史料,又是一本化学学科的科普读物。 4.《走近诺贝尔奖丛书·走近92位诺贝尔化学奖精英:原子的捕手》 编者王子安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10-01

智能电网发展史

精选文档 智能电网发展史 1.1 智能电网概念 智能电网(smart power grids ),就是电网的智能化,也被称为“电网2.0 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其主要特征包括自愈、激励和包括用户、抵御攻击、提供满足21世纪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 1.1.1 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将智能电网定义为: 一个由众多自动化的输电和配电系统构成的电力系统,以协调、有效和可靠的方式实现所有的电网运作,具有自愈功能;快速响应电力市场和企业业务需求;具有智能化的通信架构,实现实时、安全和灵活的信息流,为用户提供可靠、经济的电力服务。 中国的智能电网的基本特征是在技术上要实现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 1.1.2 智能电网概念的发展有 3 个里程碑: 第一个就是2006 年,美国IBM 公司提出的“智能电网”解决方案。IBM 的智能电网主要是解决电网安全运行、提高可靠性,从其在中国发布的《建设智能电网创新运营管理-中国电力发展的新思路》白皮书可以看出,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传感器连接资产和设备提高数字化程度;二是数据的 精选文档

整合体系和数据的收集体系;三是进行分析的能力,即依据已经掌握的数据进行相关分 析,以优化运行和管理。该方案提供了一个大的框架,通过对电力生产、输送、零售的各个环节的优化管理,为相关企业提高运行效率及可靠性、降低成本描绘了一个蓝图。是IBM 一个市场推广策略。 第二个是奥巴马上任后提出的能源计划,除了以公布的计划,美国还将着重集中对每年要耗费1200 亿美元的电路损耗和故障维修的电网系统进行升级换代,建立美国横跨四个时区的统一电网;发展智能电网产业,最大限度发挥美国国家电网的价值和效率,将逐步实现美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的统一入网管理;全面推进分布式能源管理,创造世界上最高的能源使用效率。 可以看出美国政府的智能电网有三个目的,一个是由于美国电网设备比较落后,急需进行更新改造,提高电网运营的可靠性;二是通过智能电网建设将美国拉出金融危机的泥潭;三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三个是中国能源专家武建东提出的“互动电网”。互动电网,英文为Interactive Smart Grid ,它将智能电网的含义涵盖其中。互动电网定义为:在开放和互联的信息模式基础上,通过加载系统数字设备和升级电网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发电、输电、供电、用电、客户售电、电网分级调度、综合服务等电力产业全流程的智能化、信息化、分级化互动管理,是集合了产业革命、技术革命和管理革命的综合性的效率变革。它将再造电网的信息回路,构建用户新型的反馈方式,推动电网整体转型为节能基础设施,提高能源效 率,降低客户成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创造电网价值的最大化。 精选文档 1.2 智能电网优势 智能电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虽然日常生活中和智能电网息息相关,但是对于它的了解是聊胜于无,很多人只是对电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至于智能则是

南方电网2017年发展历程

南方电网2017年发展历程...Future 1月1日2016年,南方电网通过西电东送等方式,优化电能结构,最大限度消纳云南富余水电,截至2016年底,南网非电量首次占比达到50.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一倍 2月7日南方电网2016年西电东送直流综合能量可用率达96.44%,连续6年达96%以上,高出近5年(2011—2015)全国平个百分点,高于2015年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2月14日南网科研院牵头的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与保护设备技术导则(IEEE1899)正式通过了IEEE理事会审批,标志着南方电流领域国际标准制定取得首次突破 2月14日南方电网公司与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拓业务的发展空间 2月20日南方电网公司与柬埔寨皇家集团续签电网投资合作谅解备忘录 2月24日全国电力需求侧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获批筹建,该标委会的秘书处承担单位为南网科研院,业务指导单位为中联合会,这是第一个挂靠南方电网公司的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 3月2日南方电网广东公司批复实施《横琴自贸区供电营业规则》(以下简称《规则》),成为南方五省区乃至全国首个自规则 3月21日南网能源公司投建的“广州超级计算中心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项目”在广州顺利投产。该项目是全国最大的地下室能源项目,也是国内第一个配套脱硝设备的分布式能源项目,获评“2016年度中国分布式能源优秀项目特等奖” 3月24日南方电网首个智能操作机器人在广东电网中山供电局110千伏安山站投入运行 4月20日中国首个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南方电网以“零事故、零差错、零投诉”保供电成果射保供电任务 4月28日南方电网公司首次国际美元债券发行成功 5月3日南方电网公司在深圳建设的全国首个“变电站+充电站”站点——莲花山充电站投运 5月23日南方电网公司发布了《中国南方电网2016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也是该公司连续第10份社会责任报告,报告获五星评价 5月25日南方电网公司成功研制世界首个特高压柔性直流换流阀。这是南方电网公司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压直流输电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应用”的成果 6月7日广州电力交易中心正式印发《南方区域跨区跨省月度电力交易规则(试行)》,这是全国首个跨区跨省月度电力交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1970】 LuisLeloir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1970】LuisLeloir Facts name: LuisLeloir Paris, France Affiliation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Institute for Biochemical Research, Buenos Aires, Argentina Prize motivation: "for his discovery of sugar nucleotides and their role in the biosynthesis of carbohydrates." Prize share: 1/1 Life Work Carbohydrates, including sugars and starches, are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to the life processes of organisms. Luis Leloir demonstrated that nucleotides - molecules that also constitute the building blocks of DNA molecules - are crucial when carbohydrates are generated and converted. In 1949 Luis Leloir discovered that one type of sugar's conversion to another depends on a molecule that consists of a nucleotide and a type of sugar. He later showed that the generation of carbohydrates is not an inversion of metabolism, as had been assumed previously, but processes with other steps. Carbohydrates, including sugars and starches, are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to the life processes of organisms. Luis Leloir demonstrated that nucleotides - molecules that also constitute the building blocks of DNA molecules - are crucial when carbohydrates are generated and converted. In 1949 Luis Leloir discovered that one type of sugar's conversion to another depends on a molecule that consists of a nucleotide and a type of sugar. He later showed that the generation of carbohydrates is not an inversion of metabolism, as had been assumed previously, but processes with other steps.

有机化学发展简史

有机化学发展简史i “有机化学”这一名词于1806年首次由贝采利乌斯提出。当时是作为“无机化学”的对立物而命名的。19世纪初,许多化学家相信,在生物体内由于存在所谓“生命力”,才能产生有机化合物,而在实验室里是不能由无机化合物合成的。 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从氰经水解制得草酸;1828年他无意中用加热的方法又使氰酸铵转化为尿素。氰和氰酸铵都是无机化合物,而草酸和尿素都是有机化合物。维勒的实验结果给予“生命力”学说第一次冲击。此后,乙酸等有机化合物相继由碳、氢等元素合成,“生命力”学说才逐渐被人们抛弃。 由于合成方法的改进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有机化合物不断地在实验室中合成出来,其中,绝大部分是在与生物体内迥然不同的条件下台成出来的。“生命力”学说渐渐被抛弃了,“有机化学”这一名词却沿用至今。 从19世纪初到1858年提出价键概念之前是有机化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已经分离出许多有机化合物,制备了一些衍生物,并对它们作了定性描述。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有机化合物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他的研究工作为有机化合物元素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183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发展了碳、氢分析法,1833年法国化学家杜马建立了氮的分析法。这些有机定量分析法的建立使化学家能够求得一个化合物的实验式。 当时在解决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是如何排列和结合的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最初,有机化学用二元说来解决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二元说认为一个化合物的分子可分为带正电荷的部分和带负电荷的部分,二者靠静电力结合在一起。早期的化学家根据某些化学反应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由在反应中保持不变的基团和在反应中起变化的基团按异性电荷的静电力结合。但这个学说本身有很大的矛盾。 类型说由法国化学家热拉尔和洛朗建立。此说否认有机化合物是由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基团组成,而认为有机化合物是由一些可以发生取代的母体化合物衍生的,因而可以按这些母体化合物来分类。类型说把众多有机化合物不同类型分类,根据它们的类型不仅可以解释化合物的一些性质,而且能够预言一些新化合物。但类型说未能回答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 有机化合物按不同类型分类,根据它们的类型不仅可以解释化合物的一些性质,而且能够预言一些新化合物。但类型说未能回答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 从1858年价键学说的建立,到1916年价键的电子理论的引入,是经典有机化学时期。 1858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和英国化学家库珀等提出价键的概念,并第一次用短划“-”表示“键”。他们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是由其组成的原子通过键结合而成的。由于在所有已知的化合物中,一个氢原子只

化学史大事记与诺贝尔化学奖

化学史大事记 约50万年前 “北京人”已知用火。 公元前8000至前6000年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人已开始制作陶器。公元前2000多年 在我国齐家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的红铜器表明,当时已会铸铜。 公元前17世纪前后 中国人已开始冶铸青铜。 公元前1400年左右 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已掌握冶铁技术。 公元前16至11世纪 中国的黄金加工技术已有一定水平。 中国人发明了石灰釉,出现釉陶,随后又有了原始青瓷。公元前10世纪埃及人已会制作玻璃器具。 公元前7至6世纪 古希腊的泰勒斯提出:万物之源是水。 公元前6世纪前后 中国人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 公元前6至5世纪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提出“万物之源是火”的主张。 公元前5世纪 春秋末年的《墨子》中提出物质最小单位是“端”的观点。 公元前4世纪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提出朴素的原子论。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水、火、土、气的四元素说,并认为万物主要有干、冷、湿、热四性,元素是四性结合之表现。 公元前140—87年 西汉劳动人民发明了造纸术。 公元1世纪初 罗马人普里尼提出了分离金银的“烤钵法”。 105年 东汉蔡伦监造出良纸,经推广于各地通行造纸,这时还发明用树皮纤维造纸。 533—544年 贾思勰《齐民要术》问世,书中有许多关于染色、酿酒、造纸、制作漆器等技术知识。 659年 世界上第一部政府颁行的药典《唐本草》问世,并颁行于全国。 8世纪 阿拉伯炼金家贾伯提出金属可相互转变的见解及四元素相克的理论。 751年 中国造纸术传入阿拉伯,这是造纸术西传的开始。 10世纪 阿拉伯医生阿维森纳编著了《医典》。

1092年 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成书,这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有不少化学史料。 13世纪 英国炼金家罗哲·培根著《炼金术原理》一书。 16世纪初 瑞典医生帕拉塞斯提出万物是由“盐、硫、汞”三元素以不同比例构成的“三元素说”。 1556年 阿格里柯拉的《论金属出版》,这是16世纪欧洲有关采矿、冶金的重要著作。 1596年 明代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是一部药物学巨著。 16至17世纪 比利时医生海尔蒙特作了“柳树试验”,提出水是万物的最基本元素。 1661年 波义耳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一书出版,在此书中,他为化学元素作了科学定义,并提出了他对燃烧现象的见解。 1669年 贝歇尔在其著作《土质物理中》,提出物质成分的三“土质”说,可以说是燃素之说的开始。 波兰特从尿中首次提取出了白磷。 17世纪 药剂师勒梅里发明了“钟罩法”制硫酸。 1703年 施塔尔系统地阐述了燃素说。 1755年 布拉克指出了“固定空气”(碳酸气)的存在,研究了它的性质,并揭示了碱的苛性本质。 1760年 布拉克测定了冰的熔化热和水的汽化热,随后提出了“热质说”。 1766年 卡文迪什发表了题为《人造空气的实验》报告,报告了他对氢气性质的较系统的研究成果。 1769年 自这一年至1785年,席勒离析了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乳酸、尿酸、草酸等多种有机酸。 1772年 卢塞福发现了氮气,并试验了它的性质,但他不承认它是空气的一种成分,而认为是“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他称之为“浊气”。 舍勒制得了氮气,并确认它是空气的一种成分。 1773年 舍勒分解硝酸盐、氧化物、碳酸盐制得了氧气。 1774年

智能电网提出背景及关键技术

智能电网提出背景及关键技术 一、智能电网概述 智能电网提出的技术与国家战略背景: “互联网”的普及、电子信息技术及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推动了全球信息化进程。“地球村”、“数字地球”等概念逐渐体现了人类信息交流的时空跨越,速度与效率的倍增。 “物联网”应用趋势,建立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联系,随着新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的部署,IP地址不再受限,为物联网扫除了网络容量的限制。 “智能电网”,电网设备的智能化、数字化与网络化为电网的信息化、互动化与自动化创造了条件。 中国最新定义为: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统一是前提,含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智能为感知、自律、自主、自愈、自学习、自适应、自调节、分析与决策,体现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灵活互动、友好开放) 智能电网历程(大事记要): 2003年美国电科院首先提出《智能电网研究框架》,能源部随即发布2030智能电网计划(Grid2030计划-Itelligrid)。 2006年,欧盟智能电网论坛推出了《欧洲智能电网技术框架》-Smartgrid。 2008年,华东电网公司和华北电网公司分别提出了建设智能电网的远景和实施方案。 2009年1月,奥巴马宣布全面启动新能源与智能电网项目,全世界随之掀起了一股智能电网热潮。 2009年3月,国家电网公司首提“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拉开中国建设智能电网的序幕。 2009年4月17日美国白宫公布首批40多亿智能电网资助计划。 2009年4月下旬,国家电网公司组织三个智能电网考察团赴美国和欧洲考察,回国后开始组织编写国家电网智能电网综合研究报告。 2009年5月中旬,中国电科院建立智能电网研究中心。 2009年5月18日,美国商务部、能源部汇集业界主要机构与公司,讨论并通过第一批16个智能电网行业标准,美国智能电网建设进入全面启动阶段。 2009年5月21日,国网公司提出“加快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目标”。 2009年6月,国家电网科技部组织智能配电和数字化变电站技术研讨。下旬,国家电网总部成立“智能电网部”。 2009年7月,总投资25亿元的全国首家智能电网产业园项目在扬州正式启动,下旬,国家电网正式确认在上海世博园区建立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 二、国家规划与行业动态 中国在09年开始快速布局智能电网建设,有经济与政治的综合考量,一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1995】 MarioJ.Molina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1995】MarioJ.Molina Facts name: MarioJ.Molina Mexico City, Mexico Affiliation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Cambridge, MA, USA Prize motivation: "for their work in atmospheric chemistry, particularly concerning the formation and decomposition of ozone." Prize share: 1/3 Life Mario Molina was born in Mexico City and wanted to be a chemist from childhood. He attended a boarding school in Switzerland from age 11, since it was considered important for a chemist to understand German. He later studied to become a chemical engineer in Mexico before continuing his work in Europe and in Berkeley, California in the United States. His time at Berkeley was stimulating, and it was there he discovered how freons damage the ozone layer. Mario Molina currently works in San Diego, California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 Mexico. He is married to Guadalupe Alvarez and has a son, Felipe, with former wife Luisa Molina.]]>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1991】 RichardR.Ernst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1991】RichardR.Ernst Facts name: RichardR.Ernst Winterthur, Switzerland Affiliation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Eidgen?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 Switzerland Prize motivation: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hodology of high resoluti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spectroscopy." Prize share: 1/1 Life Work Protons and neutrons in the atomic nucleus behave like small spinning magnets. Accordingly, atoms and molecules assume a certain orientation in a magnetic field. This can be dislodged, however, by radio waves of certain frequencies that are characteristic for different atoms. Known as resonance frequencies, these are also affected by the atoms' chemical surroundings. As a result, the phenomenon can be utilized to determine 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various molecules. To accomplish this, Richard Ernst developed highly sensitive and high resolution methods in the 1960s and 1970s. Protons and neutrons in the atomic nucleus behave like small spinning magnets. Accordingly, atoms and molecules assume a certain orientation in a magnetic field. This can be dislodged, however, by radio waves of certain frequencies that are characteristic for different atoms. Known as resonance frequencies, these are also affected by the atoms' chemical surroundings. As a result, the phenomenon can be utilized to determine 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various molecules. To accomplish this, Richard Ernst developed highly sensitive and high resolution methods in the 1960s and 1970s.

有机化学发展史

有机化学的发展 “有机化学”这一名词于1806年首次由贝采里乌斯提出。当时是作为“无机化学”的对立物而命名的。由于科学条件限制,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只能是从天然动植物有机体中提取的有机物。因而许多化学家都认为,在生物体内由于存在所谓“生命力”,才能产生有机化合物,而在实验室里是不能由无机化合物合成的。 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从氰经水解制得草酸;1828年他无意中用加热的方法又使氰酸铵转化为尿素。氰和氰酸铵都是无机化合物,而草酸和尿素都是有机化合物。维勒的实验结果给予“生命力”学说第一次冲击。此后,乙酸等有机化合物相继由碳、氢等元素合成,“生命力”学说才逐渐被人们抛弃。 由于合成方法的改进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有机化合物不断地在实验室中合成出来,其中,绝大部分是在与生物体内迥然不同的条件下合成出来的。“生命力”学说渐渐被抛弃了,“有机化学”这一名词却沿用至今。 从19世纪初到1858年提出价键概念之前是有机化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已经分离出许多有机化合物,制备了一些衍生物,并对它们作了定性描述,认识了一些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有机化合物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他的研究工作为有机化合物元素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183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发展了碳、氢分析法,1833年法国化学家杜马建立了氮的分析法。这些有机定量分析法的建立使化学家能够求得一个化合物的实验式。 当时在解决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是如何排列和结合的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最初,有机化学用二元说来解决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二元说认为一个化合物的分子可分为带正电荷的部分和带负电荷的部分,二者靠静电力结合在一起。早期的化学家根据某些化学反应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由在反应中保持不变的基团和在反应中起变化的基团按异性电荷的静电力结合。但这个学说本身有很大的矛盾。 类型说由法国化学家热拉尔和洛朗建立。此说否认有机化合物是由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基团组成,而认为有机化合物是由一些可以发生取代的母体化合物衍生的,因而可以按这些母体化合物来分类。类型说把众多有机化合物按不同类型分类,根据它们的类型不仅可以解释化合物的一些性质,而且能够预言一些新化合物。但类型说未能回答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这个问题成为困扰人们多年的谜团。 从1858年价键学说的建立,到1916年价键的电子理论的引入,才解开了这个不解的谜团,这一时期是经典有机化学时期。 1858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和英国化学家库珀等提出价键的概念,并第一次用短划“—”表示“键”。他们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是由其组成的原子通过键结合而成的。由于在所有已知的化合物中,一个氢原子只能与一个别的元素的原子结合,氢就选作价的单位。一种元素的价数就是能够与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结合的氢原子的个数。凯库勒还提出,在一个分子中碳原子之间可以互相结合这一重要的概念。 1848年巴斯德分离到两种酒石酸结晶,一种半面晶向左,一种半面晶向右。前者能使平面偏振光向左旋转,后者则使之向右旋转,角度相同。在对乳酸的研究中也遇到类似现象。为此,1874年法国化学家勒贝尔和荷兰化学家范托夫分别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同分异构体,圆满地解释了这种异构现象。 他们认为:分子是个三维实体,碳的四个价键在空间是对称的,分别指向一个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碳原子则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当碳原子与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连接时,就产生一对异构体,它们互为实物和镜像,或左手和右手的手性关系,这一对化合物互为旋光异构体。勒贝尔和范托夫的学说,是有机化学中立体化学的基础。 1900年第一个自由基,三苯甲基自由基被发现,这是个长寿命的自由基。而不稳定自由基的存在也于1929年得到了证实。 在这个时期,有机化合物在结构测定以及反应和分类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但价键只是化学家从实践经验得出的一种概念,价键的本质尚未解决。 现在进入了现代有机化学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