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
现代新疆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doc

现代新疆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一)播前准备1、土地准备(1)±地耕翻,施足基肥:冬前土地应进行秋翻、冬灌或春灌。
耕翻深度要达到25cm以上, 要求耕深一致,翻垄均匀;秸秆还田和绿肥地要切茬,翻埋良好。
结合耕翻,将全部有机肥料、氮肥的40%〜50%及磷肥的70%〜80%作基肥全层深施。
(2)播前土壤封闭及整地:整地前用50%乙草胺100〜150g、或90%乙草胺(禾耐斯)80〜100g.兑水30〜40kg,均匀喷洒土壤表面对杂草进行土壤封闭,随后进行耙磨整地,达到“齐、平、松、碎、净、埔j”标准的待播状态。
2、种子准备(1)选用优良杂交种:优良杂交种,具有良好的增产潜力,是玉米取得高产的基础。
应结合各地的生态类型,选用适宜的良种。
冃前新疆玉米生产中主要推广的优良杂交种有三种类型。
中晚熟类型:郑单958、先玉335、SC-704.新玉11号、新玉21号;中熟类型:伊单8号、石单3号等;早熟类型:新玉9号、新玉15号、新玉28号、京早8号等。
(2)种子精选:按照精准种子的要求,使用达到国标(GB4404. 1-1996)二级良种标准以上的商品种子。
纯度96%以上,净度99%以上,发芽率85%以上,水分含量不高于13%。
种子色泽光亮,籽粒饱满,大小一致,无虫蛀、无破损,以满足精准播种的耍求。
(3)种了处理:播种前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规律选择适当的专用种衣剂包衣种了,或根据需耍选用相关的杀虫剂、杀菌剂、微肥等对种子进行拌种处理,达到防治病虫害,促进生长的目的。
(4)播种机具的调试:按照精准播种的要求调试好播种机具的传动、排种、追肥等部件。
(二)播种技术1、适宜的播种期确定适宜播种期的确定应参考以卜-三个方而:(1)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2)播种时的土壤埔情;(3)保证能够在生长季节正常成熟(这对无霜期较短地区的玉米制种I-分关键)。
玉米发芽最低温度为6〜7°C, 10〜12°C为幼芽缓慢牛长的温度。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措施

种 子 吸 收发 芽 。
开深 1 O c m左右 的沟 , 将有机肥 、 化 肥等一 次施人 , 覆 土盖 严, 提高肥效 。 追肥 时对弱苗 、 补栽苗应施适量“ 偏肥” 。 玉米 在苗期 耐旱 能力较强 , 一般不需灌溉 。 但夏直播玉米在干旱
严重 , 影响幼苗生长时 , 也应及时灌溉。苗期浇水要控制水 量, 勿大水漫灌。 2 _ 玉米穗期管理 2 . 1 拔除弱株 , 中耕促根 。对于那些 小株 、 弱株 , 应及早 拔除 , 以提高群体质量。 穗期一般 中耕 1 N 2次。 拔节至小喇 叭 口期应深中耕 , 以促进根系发育 , 扩大根系吸收范 围。小 喇叭 口期以后 , 中耕宜浅 , 以保根蓄墒。 2 . 2 重施穗肥 。夏玉米穗期是追肥最重要时期 , 以追速 效氮肥为主。 追肥 时间一般 以大喇叭 口期 为好 , 具体运用要 因苗势 、 地力确定 。 施肥方法为 : 结合中耕 培土 , 在距玉米行 1 5 ~ 2 0 c m 的 两 植 株 之 间 ,打 深 6 - 1 0 c m,直 径 3 - 4 c m 的深 穴, 施氮肥 6 0 0 k g / h mz , 将肥料施人穴 内, 然后大培土。
播前整地 的实质就是为玉米高产创造一个 良好 的耕层 构造 和适度 的孔隙 比例 , 从 而调节土壤水分存在状况 , 协调 土壤肥力各 因素间 的矛盾 ,为玉米的播种和种子萌芽 出苗 创 造 适 宜 的土 壤 环 境 。 般采用上年玉米收获后 , 施人有机肥料 , 耕 翻后 及 时 耙耢 , 保蓄秋翻后的土壤水 分。春季不再耕翻 , 而在开始化 冻寸, 多 次横竖相间耙耢 , 保 蓄冬 春土壤 中的水分 , 以保证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措施
吴春梅
一
、
整地
玉米大垄双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大垄双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玉米大垄双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玉米大垄双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
一、玉米大垄双行密植的优势1. 提高利用土壤面积:通过大垄栽培,可以有效提高利用土壤面积,增加玉米的生长空间。
2. 增加光照:大垄栽培可以使玉米植株在相对较高的位置生长,充分吸收太阳光,增加光合作用,提高玉米的光能利用效率。
3. 促进通风透光:大垄栽培可以使植株间的通风透光更好,减少潮湿和病菌滋生的机会,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发育和防治病虫害。
4. 减少病虫害的侵袭:通过大垄栽培,可以使玉米植株的叶面积减少,减少病虫害的侵袭,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1. 大垄的规划与构造:大垄的宽度应为50-70厘米,高度为30-40厘米。
大垄之间的距离应为50-70厘米。
大垄的构造可以利用高耸的土壤和秸秆垫底,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
2. 玉米的双行密植:在每个大垄上,由于每行玉米植株的间距较窄,因此可以将两行玉米植株交错种植,增加玉米植株的密度。
每个大垄上的玉米植株数可达到6-10株。
3. 应用有机肥料:在玉米大垄双行密植栽培中,应适量施用有机肥料,如畜禽粪肥、腐熟的农作物秸秆等。
有机肥料能够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提供充足的养分供给。
4. 定期疏苗和除草:在玉米大垄双行密植栽培中,由于玉米植株的生长空间较小,容易导致植株间竞争激烈。
应定期疏苗,保持每株玉米植株的生长空间。
还应及时进行除草,减少杂草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5. 合理灌水管理:在玉米大垄双行密植栽培中,要合理进行灌水管理。
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土壤湿度的控制非常重要。
过干或过湿的土壤都会对玉米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要根据土壤湿度和玉米植株的需水量,合理进行灌水。
6. 病虫害防治:在玉米大垄双行密植栽培中,病虫害防治非常重要。
在种植前,可以采用灭茬消毒的方法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鲜食玉米轻型本增效高产栽培技术

发展鲜食玉米的优势 意义 培植地方支柱产业 促进我省种植业结构调整 改善人民饮食结构提高生活健康水平 促进畜牧饲养业的发展
例如:2010年宁德蕉城洋中镇钟洋村两季种植100亩闽糯0018,净收入近20万元。 增加收入: 降低连作效应 分散风险 减少投入 ……
如何做到高产增效? ——轻型节本增效高产栽培要点
地膜覆盖
提高土温3-10℃,黑膜覆盖能有效控制杂草;
01
采取大小行种植,薄膜覆盖双行。
02
地膜覆盖栽培可使鲜果穗提早7-15天上市。
0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种植密度与群体控制
群体控制
直播——出苗数为适宜密度2倍;注意除弱留强。 乳苗移栽——比适宜密度增加10-30%
一畦双行,畦带沟宽1.2m,畦间行距90cm左右; 畦内行距30cm左右,株距视密度而定;
加工需求
穗、粒、浆加工要求
闽糯0018
闽甜208
世珍
2、播种技术
播种期安排 最早--糯玉米:气温稳定通过12℃; 甜玉米:气温稳定通过13-14℃时; 采取地膜覆盖:可提早7-10天播种; 育苗移栽:可提早10-15天播种。 最迟--保证鲜穗采收期气温在18℃以上;按品种生育期间的积温推算。
蚜虫
玉米螟
蝼跍
蛴螬
小地老虎
重点防治玉米螟
大喇叭口期是有效防治玉米螟的关键时期,高效低毒低残毒农药,喷雾和颗粒剂灌心防治效果好。
大喇叭口期
甜玉米:适宜含水率指标在67%-73%以内,从外观观察,此时花丝为黑色,捏破籽粒有浓浆溢出,适宜在花后20-22天采收。 糯玉米:适宜含水率指标在58%-63%以内,从外观观察,此时花丝为黑色,用手指挤压玉米粒,玉米粒凹陷仅有稍许乳浆溢出,适宜在花后22-24天采收。
关于玉米高产栽培农艺措施的分析

管理观察 >>150关于玉米高产栽培农艺措施的分析王建磊山东菏泽市曹县青菏街道办事处摘要: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不仅渗透到各个领域中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其经济价值较高的特点也在不断凸显。
其中可以作为营养丰富的食品,也可以作为养殖行业的精饲料,尤其在科技不断创新发展的时期,将其开发成了工业用料。
所以玉米种植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的实际实施,以及高效的、充分的推广策略运用,正是为了提升玉米种植的产量和质量,以此实现玉米良好用途的拓展。
因此,针对玉米高产种植需要掌握一定的高产栽培技术,进一步为玉米可持续性高效生产开辟道路,才能实现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推广策略现如今,玉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粮食,同样是加快农业经济增长的农业产品。
在种植栽培玉米的时候,有着种植范围大、种植时间短以及产量高的优点,同时玉米有着非常大的市场需求,这些原因都加快玉米栽培技术进一步提高,用推广高产栽培技术来优化产业结构,创新玉米栽培技术已经非常有必要。
玉米在日常的生活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其中为畜牧业和工业生产提供稳定资源,有助于各行业的持续性发展。
为此针对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当从玉米种植角度作为出发点,才会满足市场发展的基本需求。
因此,提出高效的栽培技术等有效的手段,应当结合玉米种植区域的气候和实际情况进行发展。
1.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1.1选地玉米生长的主要模式是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为此土壤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玉米的长势和质量,所以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因此,重视土壤的选择方式,应当就当地的气候和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就如华北地区气候的变换而言,选择适宜的气候条件进行玉米种植,其中基本的土壤种植条件是地温大于气温,特别是前期影响。
由于玉米是一种高适应性的农作物,其本身的生产特性对于土壤的要求也会降低,即使一般的土壤类型也可以正常生长。
因此,针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要求,应当从高产的角度的进行出发,针对土地的选择应当是地势平坦的地带,并且还需要土壤肥沃、土质疏松、土层深厚等土壤的特征,才能为玉米高产量、高质量提升奠定基础。
高产玉米栽培原理及问题解决措施

高产玉米栽培原理及问题解决措施玉米是我国夏季主要作物之一,具有广泛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适应性。
作为世界上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已经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支柱作物之一。
如今,随着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玉米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为确保玉米的高产、高质、高效栽培,需要对玉米的栽培原理及问题解决措施进行深入研究。
1.地力充足在选择玉米种植地时,需要注意选择土层深厚、肥力优良、土壤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
玉米生长需要水肥兼备,土壤肥力充足才能保证玉米的健康生长。
2.种植密度适宜高产玉米的种植密度应该适度,适量密植可以增加每亩地的产量。
但如果种植密度太大,会导致互相挤压,导致玉米个头变小,产量减少。
3.施肥及时合理的施肥措施是玉米高产的关键。
粪肥和化肥要充分并用,合理搭配,定期施肥,及时补充营养,可以保证玉米生长的旺盛。
4.灌溉充足玉米在生长期内需要充足的水分支持,因此正确的灌溉措施是保证玉米高产的必要条件之一。
无论是喷灌、滴灌或地面渠灌,都需要根据玉米的生长需要和土壤水分情况灌溉适量的水分。
5.采用优良品种选择适宜的品种,是保证玉米高产的基本要素之一。
具有耐旱、抗病虫害、高产优质的品种,可以保证玉米生长的长势稳健,子粒饱满、产量增加。
1.根系不发达根系发育不良会影响玉米的吸收能力,导致生长不良,产量受影响。
在栽培过程中,要加强土壤修葺、施肥、深翻等措施,使土壤更加富饶、松软,以便根系顺畅发达。
2.缺少养分缺少养分是导致玉米生长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肥料方面,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施肥措施,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要求,科学施肥,及时补充养分。
3.病虫害危害病虫害是玉米栽培过程中的大敌,对玉米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栽培过程中,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采取安全、环保、高效的防治措施,尽可能减少害虫、病菌带来的损失。
4.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造成土地退化和玉米产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栽培过程中,要加强水土保持措施,避免过度利用和迅速开垦土地,对土地进行合适的利用,保证土壤的质量,增加土壤水分。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

栽培育种ZAIPEIYUZHONG种植技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任 皓 宁鹏玲(农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吉林农安 130200)摘 要 粮食生产水平与居民生活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玉米作为重要粮食作物,产量与质量备受关注。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是提高玉米栽培经济效益的关键,同时也是提高玉米综合产量、质量的有效途径。
对此,为了进一步提升玉米综合栽培技术水平,简要分析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田间管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玉米是重要的农作物,为了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不断扩展玉米种植面积的同时,进行玉米高产栽培管理技术创新也非常重要。
在玉米高产栽培中,如何有效提高栽培管理技术水平非常重要,是提高栽培经济效益的关键,同时也是推动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点。
探讨玉米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对于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影响。
1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1.1 选种播种 玉米的高产栽培与优良品种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种子本身应当具有抗旱、抗倒伏的特征,以保证玉米产量得到保障[1]。
不同品种的玉米种子对种植环境的要求并不相同,所以在种植期间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采用适当品种,以提高栽培效果。
大多数个体农户在选择玉米品种时都带有随机性特征,玉米的产出量相对比较低。
对此,农业部门应下派技术人员实现对选种的干预,提升玉米种植的综合产量。
以吉林地区为例,可以采用吉林省品种吉单558进行栽培,并集成土壤配肥、养分高效率管理、高产群体调控、重要病虫害防控等重点技术,可达到每667 m2产913 kg,整体效果突出。
1.2 种子处理与种植密度 在播种之前需要采取有效的准备工作,尽可能提升玉米产量。
种植人员选好种子后要进行提前晾晒,以达到杀菌目的,尽可能使种子保持健康状态[2]。
种子晾晒后仍然需要进行浸泡处理,种植人员可以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以及种子的具体情况采用冷浸、温浸的处理措施。
浅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在特定 的气候 和生产 条件下 ,对某 一个 品种都有最适 合播 种期或最 适合播种 阶段确定播 期应考虑 以下 因素 :① 土壤 温度②水 分和通气性 ③生育期④ 温光特 性⑤品种抗 性 和病虫害 。
5 合 理 密 植
配 以氮磷钾化 肥 ,缺锌 的应 施入锌肥 。有机 肥做基肥应 与 磷肥 一起堆沤 ,施 用前再掺 合氮肥 ,可 以减少土壤 固定 , 提高肥料利用率 。 玉米使用基 肥 的方 法有条施 、撒施 和穴施三种 。尤以 条施 效果较好 ,能施肥料靠 近根系而 易于吸收作用 。配方 施肥 ,根据不 同土壤条 件 、不 同品种 、不同肥料类 型 、不 同植 物生长 时期 ,采用不 同的施肥量 和不 同的配 比量 ,在 施 足基肥 的基 础上 ,适 时追肥 。一般苗 期不施肥 ,可 看苗 期 长势灵 活掌握 ,补充 少量氮肥 ,全施 功穗肥 ,亩肥 尿素 2 5 k g ,钾肥 5 k g ,巧施粒肥 ,亩施尿素 5 k g 。 7 加强 田间管理 查 田补种 :播种 后 1 0 d每隔 5 d进行一 次查种 、 查芽 , 对 坏种 、坏 芽的应及 时催芽坐水 补种 ;间苗 ,定 苗 :幼苗 3叶期 间苗 ,4 5叶期 间定苗 。留大苗 、壮苗 、齐苗 、不 要求 等距 , 但要按单位 面积保苗密度 留足苗 , 可多留一成苗 , 留作 追肥前去 掉弱 、小 、病 、杂苗 时备用 ,以保证定足苗 ; 铲趟:铲前 深趟一犁:除面耕地外 , 当幼苗长到 2—3 叶时 , 进行 铲起 深趟一犁 ,深度 2 0—2 5 c m。 三 铲 三 趟 :及 时 铲 趟 ,做 到 三铲 三 趟 ,搞 好 田间管 理。雨季前 拿大垄 。玉米拔节生长 过盛 ,对肥水 的要求较 大 ,于抽喇叭 口前 1 0~ 1 5 d ,进行喇叭 口攻 肥。施人尿素 2 6 2 . 5~3 0 0 . 0 k g/h m ,盖土 。追 肥后立 即灌水 ,可 以有 效地促进 果穗发 育 ,结大穗 。玉米 抽穗后 ,根据 玉米长势 及果穗 叶色变化情 况 ,决定是 否补施粒肥 。如叶色褪淡 , 有 可能 在后 期 出 现早 衰 。早 枯 的玉 米 田块 ,适 时追 尿 素 6 7 . 5 7 5 . 0 k g/h m ,促进 果穗叶 片的光合 作用 ,增加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
1.科学布局,区域化生产
随着玉米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实行科学布局,进行区域化生产已
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针对生产实际,制定出玉米区域化生产
规划布局,区分出大小区域,在种植区域内部,重点把玉米品种调
优、结构调良、应用技术调新,就是要依据市场需求,真正选择品
种优良、质佳的高产良种;依据产业化等对玉米的不同需求,在玉
米自身内部区域内,种植不同需求的等同玉米良种;切不可一刀切
及盲目扩大单一品种的种植比例;突出应用高新技术,进一步改善
玉米品质,提高产量,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2.继续抓好常规技术措施,努力实现玉米生产的标准化作业
常规技术措施是生产经验总结,并经大面积生产实践证明,其提
质、增效、增产作用显著。如:玉米催芽坐水种技术,化控应用技
术,绿色生物防控病虫害技术,合理密植、配方施肥技术,科学的
土壤耕作及轮作技术,适时晚收技术等。这些技术生产上以大面积
推广应用,应继续抓好。但应看到很多地方虽然推广了这些技术,
却没能真正发挥其增产、增效作用,主要原因就是技术到位率不高,
玉米标准化作业,是实现玉米生产增产、增效的基本前提。
3.抓好新技术推广,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3.1通透栽培技术
此技术是黑龙江省农委十大农技推广项目之一,具有提高玉米产
量、改善品质,降低含水量、提早成熟等多种好处,各地可因地制
宜采用。生产区以推广“两垄一平台”、比空栽培、粮粮间作或不
同品种的间作栽培,可有效缓解“玉米海”矛盾。
3.2紧凑型玉米品种栽培技术
该技术是国家重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之一,较平展型玉米的光合
势要强,可大幅度增加种植密度,生物产量及经济系数明显提高,
同时其通风、透光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3.3应用化学调控技术
化学调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在玉
米生产中应用面积较大的是玉米化控剂,其种类较多,作用及使用
方法基本相同。化控剂的主要作用就是可以所造理想的株形,上部
叶片收敛,有利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同时还可以适当控制营
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
应用该技术一般可增加种植密度10%,北部地区在肥料投入水平
较高的地方应用,种植密度可增加15%。应用方法:在玉米抽穗前
7—10天,每公顷用375ml的化控剂,兑水喷于叶片顶部,不可重
喷或全株喷施。
4.调整施肥技术
科学施肥在提高玉米产量,改善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
我国家加入wto组织,玉米的流通渠道进一步拓宽;随着产业化进
程的加快,专用玉米品种生产面积的扩大,科学的施肥体系业随着
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样才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并利于优质、高产、高效的实现。针对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当中的施
肥情况和生产条件的变化,在施肥技术方面,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4.1稳氮、降磷、增钾、补充中、微量元素、增施农肥
根据黑龙江省农科院土肥所近几年在多点、定点分析研究及大面
积生产调查,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当中,尤其是玉米主产区市县普遍
的营养亏盈情况是,氮素营养基本平衡或有盈余;磷素营养成分在
土壤中有较大的积累;而钾素营养投入明显小于作物利用,亏损较
大,中、微量元素相对缺乏,长期按传统的施肥技术,这一现象将
进一步加剧,不但降低了肥料的利用率,而且增加了成本,影响玉
米的质量和产量,进而影响效益。因此,在生产当中努力做到配方
施肥,做不到配方施肥的地方,应稳定氮肥的投入水平,适当降低
磷肥投入量,有条件的地方经试验、示范,可推广磷素活化剂等产
品;钾肥的投入水平进一步加强;中微量元素应进一步补充。。近
几年黑龙江省部分地区缺锌症状严重,影响玉米产量,缺锌的地块
一般每公顷施用量以15—225㎏为宜。
随着化肥投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肥的总投入水平呈不断下降的
趋势,对持续农业的发展,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在施肥技术上,
要树立增施农肥的主导思想,积极积造农肥,扩大秸秆还田面积,
以增加农业生产的后劲,提高玉米产量、品质。
4.2减少单一化肥的施用,扩大应用有机、无机复合肥料
化肥肥料的大面积大量应用,在提高粮食产量、满足人们生产、
生活需要等方面的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
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单一化肥的应用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以及
追求高质量农产品的矛盾明显突出。积极推广有机、无机复合肥料,
生物肥料等高科技产品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多数有机、无机复
合肥料含有植物必须的大、中、微量元素外,同时还含有大量有机
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食品的生产有重要作用。a级绿
色食品生产,10㎏的尿素施入水平要与1000㎏优质有机肥料配合
施用。为提高绿色食品的产量,增加绿色食品经济效益,必须增加
肥料的投入。
4.3适当调整种肥、追肥的比例与追肥时间
近几年,玉米生产布局的调整,密度增加,玉米的早衰现象严重,
应适当调整追肥时间。另外,紧凑型玉米品种的推广应用,尤其是
耐密中矮秆品种,如在肥力、投入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应用,因其种
植密度较大,追肥的数量要相应的增加,做到“前轻、后重”。
5.对玉米丝黑穗病、大斑病等病害应引起高度重视
5.1玉米丝黑穗病
症状:苗期,有分蘖丛生型、有节间缩短矮化型、有心叶扭曲鞭
状型;成株期,黑穗型、变态畸穗型。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
侵染循环:玉米丝黑穗病菌以冬孢子(相当于植物的种子)散落
在土壤中、混入粪肥或粘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至少
能存活2-3年,长者可达7-8年。种子表面虽然带菌率不高,却是
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尤其是新区带菌的种子,是重要的初
侵染来源。冬孢子萌发后在土壤中直接侵入幼芽的分生组织,病菌
随植株的生长而生长,引起不同时期发病,发病率等于损失率,发
病后无药可治。
5.1.1发生条件
①种子带菌率高,发生重。
②因重茬和施入了未充分腐熟的带菌粪肥,发生重。
③播种过深,土壤板结,从播种到出苗期间气候冷凉,发生重。
5.1.2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是解决该病的关键性措施。
②轮作、提高整地质量、施用充分腐熟肥料、适时晚播,可减轻
发病。
③药剂防治:用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立克秀)进行种子包衣,
100-200克/100公斤种子效果良好。或用含有戊唑醇的其它复配型
种衣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5%拌种,也有较
好防效。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重量的0.3%拌种,也可
获得较好效果。
5.2玉米大斑病
(1)症状:该病为玉米叶斑病,在玉米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
在自然条件下,玉米生长中后期尤其是抽穗以后发生重,主要危害
下部叶片,有时也为害苞叶。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椭圆形、黄色
或青灰色点状水浸斑,病斑迅速扩展并不受叶脉限制,很快形成梭
形、中央灰褐色的大病斑,病斑大小5-10厘米×0.5-1厘米,严重
影响光合作用,也是玉米早衰和秃尖的主要原因,一般年份减产5%
以上,2010年我县玉米大斑病是最近几年最重的一年,预计减产达
10%以上。
(2)侵染循环,病菌突脐蠕孢属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叶残
体内或堆积在村屯附近的玉米秸垛中越冬,作为田间发病的初侵染
源。翌年5-6月温湿度条件适宜时,病株残体上越冬的菌丝体产生
大量分生孢子,新产生的几部分越冬的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飞溅
传播到田间进行初次侵染。分生孢子落到玉米叶上,遇到田间湿度
较大或重雾,叶面上结有游离水滴时,经2小时即可萌发侵染。玉
米生长期内可多次进行再侵染,菌源交替,造成严重危害。
(3)防治方法。
①采用抗耐病品种,合理密植,进行通透栽培,控制田间叶下小
气候,即降低温湿度,有利于降低发病率。
②控制菌源,秋收后及时清理田园,减少遗留在田间的病株,冬
前深翻土地,促进植株病残体腐烂。
③加强农业防治措施,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与其他作物合理
间作。
【参考文献】
[1]魏冀西主编.黑龙江农业技术推广与实践.黑龙江科学技术出
版社,211-214.
[2]史占忠主编.三江平原实用农业技术.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
社,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