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的通史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的通史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备的通史知识框架

我们在进行高中历史复习时,可以运用多元史观构建通史,从多个角度切入知识点,有利于多方位对历史知识体系有深入的认识。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的通史知识框架,希望能帮到大家!

高中历史通史知识

一、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的出现的背景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提供了舞台。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设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和崛起。

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同,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子和荀子。

孟子名轲,邹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和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

孟子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学说。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人的内心本来就存在着善良的本性。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周人。现存《苟子》一书。萄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3)道家学派

老聃即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后被尊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楚国人。他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有关”礼”的知识。其思想言行被后人整理为《道德经》。又称《老子》。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老子认为诸如有和无、难和易、贵和贱等是互相依存、相互转化的。

老子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老于向往“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纯朴风气。

战国时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4)墨家学派

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主张“兼爱”,这是无等差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墨子还主张“非攻”。

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同时期的显学。

(5)法家学派

韩非是战国后期的一位思想家,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他认为,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御群臣的工具;势力是君主的政权、威势,即权威。法、术、势三者不可分离。

二、科学技术

指南针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为久远。早在战国时人们就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有关于日食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我国对彗星和哈雷彗星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记录。

战国时期的《石氏星表》记载了已测定的120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春秋时期已出现九九乘法口诀,至迟秦秋末已发明度量衡。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筹算计算法。

三、文字、文学和艺术

(1)甲骨文

距今约3000多年的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2)《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多年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3)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楚辞与《诗经》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而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屈原本是楚国的大夫,热爱祖国,后因小人诬陷离间而被流放,他把满腔悲愤化为诗歌,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

《离骚》是其中的名篇,屈原运用大量象征、比喻的手法,把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山川日月、香草幽花编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幅雄奇瑰丽的图画。《离骚》真挚地表达了诗人遭遇不平之后的哀愁和对楚国与人民的挚爱。以及对黑暗政治的强烈愤慨。

4)绘画艺术战国楚帛画《人物龙凤图》。构图精到,墨线细若蚕丝。

高中历史通史知识要点

秦朝的大一统

1、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同内建立丁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1)至高无上的皇权秦朝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首先表现为皇权至上。秦王赢政统一全国后,“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对王号已不满意,从“三皇”、“五帝”各取一字,称“皇帝”。赢政自称“始皇帝”,他妄想皇位永远由他的后裔承袭下去,“二世三世至于万世”。秦始皇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

(2)秦朝的中央官属皇帝之下,有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

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左、右承相为“百官之首”,辅

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和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公之下,秦代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围大权最终操纵在皂帝一人之手。

(3)废分封,行郡县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各大国在新乔并的领土上不再进行分封,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战国时期,各大国已广泛实行郡县制。

秦统一之初,有人向赢政提出分封的建议。赢政否定了分封的主张,坚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

【选修4】秦王赢政兼并六国后,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管理辽阔疆土的问题。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丞相王绾提出实行分封制。李斯力排众议,建议全国“皆为郡县”。秦始皇采纳了牵斯的意见,决定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秦代的地方政权机构,共分郡、县两级郡没郡守,县置县令(长)。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乡有乡吏,里有里典。乡吏有“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循禁贼盗”

秦统一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增至40余郡。

【选修4】秦始皇大力开拓疆域,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在北边筑起万里长城;在南方,派兵攻打岭南(今广西、广东一带),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初步奠定。

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选修4】秦始皇的政治改革奠定了此后2000多年统一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于巩固、加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2、巩固统一的经济文化措施

【选修4】秦始皇下令废止使用六国旧币,颁行统一的新货币;废除六国旧制,统一度量衡,官府制作标准器发至全国;建设交通,修

筑驰道、直道,建立起以成阳为中心的水陆变通网络;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通行全国。这些措施大大密切了各地区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3、秦的暴政

【选修4】秦始皇征调太急,赋敛过重,刑罚严酷。尤其是是建宫殿和骊山墓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苦难。

一些儒生鼓吹“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秦始皇采取了李斯“焚书”的建议。又因一些儒生和方士指责始皇“乐以刑杀为威”。逮捕460余人。全部坑杀。秦始皇用“焚书坑儒”控制思想。摧残文化。造成恶劣影响。

高中历史知识

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西汉中央集权的巩固

(1)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想以此巩同皇权、稳定刘氏的天下。

后来诸侯王羽翼丰满,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汉景帝时吴王刘濞联合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景帝平定了叛乱。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一前87#—在位)即位后,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这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2)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为强化皇权。巩同国家统一。汉武帝采取了建立中朝等重要措施。选用一些级别较低的官员,作为皇帝身边的办事人员,直接对皇帝负责。

2、两汉的社会经济

(1)农业生产的发展

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犁壁在使用时。可以把土按一定方

向翻倒,并能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起垄等工序。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西汉时还发展起来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西汉时陆续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在手工业方面。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实行盐铁官营等,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

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国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

3、两汉时期的文化

(1)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酌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黄帝的学说,“老”指老子的学说,它包括治身(养生)和治国两个方面。

(2)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懦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董仲舒(前179一前l04)。广川(今河北景县西南)人。武帝时。举贤良对策。他上《天人三策》。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武帝采纳。后辞官在家讲学著书。其著作有《春秋繁露》等。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因此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董仲舒的学说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的作用。这是汉武帝采取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同时,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也有限

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同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造纸术的发明西汉时已发明植物纤维纸,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这种纸原料易得,乱麻、树皮等都可以用做造纸的原料。并且纸张质地细腻,集中了缣帛与竹简的优点,被时人称为“蔡侯纸”,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项重要发明。

(4)数学成就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中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运用十进制记数系统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5)医学成就《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系统论述r“望、闻、问、切”四渗疗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

(6)汉赋的创作汉朝政治统一,形成宏大的文化气度。一种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文体——赋应运而生。赋是吸收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司马相如是著名的代表人物。

【高中历史必备的通史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知识点提纲

高中历史知识点提纲 提纲,是一种概括地叙述纲目、要点的公文。它不把全文的所有内容写出来,只把那些主要内容,提纲挈领式地写出来。而同学们在学习历史时候就要提纲了,下面由店铺为你提供高中历史知识点提纲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高中历史知识点提纲一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53年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中国以五大国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了亚非国家万隆会议。 二.外交新局面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主张,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称为“冷战”。 “冷战”的主要表现: (1)“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 (2)“马歇尔计划”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重要政策。 (3)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

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1949年,在美苏的主宰下,德国被分裂为东德、西德两个国家。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军。 苏共党领袖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改革走入了误区。 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剧变。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高中历史知识点提纲二 中国古代史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高中历史教科书六个版块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教科书六个版块知识框架 【古代中国】 一、古代中国的社会形态和王朝体系 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年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 2、奴隶社会: 夏朝(建立)商朝(发展)西周(强盛)春秋(衰亡) 前2070年前1600年前1046年前771年前476年 3、封建社会:前475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 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前475年前221年 220年 589年 907年 1368年1840年 二、宏观概括:“古代中国”教科书知识框架 1、总体特征:世界文明古国,属于大陆农耕文明(与古希腊海洋工商文明形成对比),传统文明各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并在东亚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又存在一定局限——虽有变化,但传统文明的发展呈现很强的延续性,并未自主实现从古代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变。近代时期,传统文明衰落,现代时期逐渐走向复兴。 2、政治(上层建筑):【君主制】——先秦“王政”时期(夏商周三代)→公元前221年后帝制时期(君主专制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912年专制帝制结束。但“大一统”成为中国文明的重大遗产并影响至今。必修Ⅰ专题一+汉武帝(三个必修模块) 3、经济(经济基础):传统农业(自然经济)居于核心地位,是中国古代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有一定发展;明清时期出现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重农抑商政策推行两千余年。未能自主产生近代工业文明。必修Ⅱ专题一 4、文化(意识形态):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传承发展两千余年,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产生重大而复杂的影响,未能形成民主思想体系;传统科技、文学艺术取得突出成就,但未能自主产生近代科技文艺。必修Ⅲ专题一、专题二。 5、相互关系:一方面,作为中华文明基础的农耕经济具有自给自足、求稳守成、内敛求治的特征,它支撑着漫长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诞生了以求稳守成、强调秩序、家国同构、国家本位为特征的儒学体系;同时,传统科技和文学艺术深受农耕经济、专制主义、儒学体系的影响。另一方面,专制主义(重农抑商)和儒学体系(仁、仁政、纲常伦理)十分关注和维护农耕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这既保护了农耕经济,维持了中国传统社会长时间的稳定,又阻碍了传统经济和传统社会的革命性变化。 6、重要历史人物: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孔子 三、原始时期 (一)经济: 1、农业:(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2)水利-大禹治水 2、手工业: (1)纺织业:A、纺织技术萌芽-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陶纺轮和多种骨器 B、纺织原料-麻、葛、丝 C、出现人工育蚕-山西夏县+浙江吴兴 (2)冶金业-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小件铜器

高中历史知识框架

5、比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措施的异同。阿里改革和洋务运动的成效有何差异?其原因何在? 6、19世纪中期的世界艺术几乎是浪漫主义的一统天下,请以音乐、美术、文学等方面的成就说明。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大大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试结合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发展及其影响加以说明。 时间、分期19世纪中晚期至20世纪早期的世界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 深(1861-1894) 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旧民主革 命的高潮(1895-1912)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和旧民主主义 革命的终结(1912-1919) 中国历史经济 1、经济:第二次鸦片战争 后,列强侵入内地,中国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19世纪6、70年代在 外资、洋务企业刺激、诱 导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进程中,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在东南沿海产生。2、社 会生活:留美幼童揭开“断 发易服”序幕。轮船、铁 路,四通八达的电报网形 成,近代报刊产生。 1、经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 瓦解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设 厂限制、奖励实业,民族资本 主义初步发展。2、社会生活: 维新派倡导、临时政府颁布法 令推进“断发易服”、“废止 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 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欢迎;辛 亥革命前近代铁路网格局奠 定,汽车传入上海,航空业开 始;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话 传入、电影业起步,报刊唤起 民众方面启蒙作用重大。 1、经济:民族工业短暂春天。①原因: 辛亥革命扫除部分障碍;民族资产阶 级、海外华侨竞相投资机器工业;群 众性反帝斗争推动;欧洲列强忙于“一 战”暂时放松经济侵略,有客观有利 条件。②表现:纺织、面粉发展较快, 涌现张謇等著名实业家。2、社会生活: 改阳历,采用先生、同志等称呼,城 市婚丧仪式简约文明,但农村传统风 俗依旧;公路修筑技术传入。 政治 1、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 结,太平天国失败,清政 府开始沦为列强统治中国 的工具。2、为挽救内忧外 患的危机,19世纪60—9 0年代,清政府掀起洋务 运动,兴办近代军事和民 用工业,创建新式海军和 举办新式教育、留学教育, 培养实用人才等。运动没 有使国家走上富强道路, 但却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 进程。3、中国民族资产阶 级产生。 1、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马关条约》使半殖民地化程 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 争中国战败,1901年的《辛丑 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2、义和团反帝 爱国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 的狂妄计划,但落后性使其难 免失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 阶级革命派,建立中国同盟会、 提出资产阶级革命纲领,进行 反清武装起义,1912年推翻了 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 革命果实为袁世凯窃取,中国 社会性质依然没有改变。 1、列强与北洋军阀公开勾结,近代中 国两大社会主要矛盾合流,集中体现 为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 阀的矛盾,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2、孙中山维护共和民主的斗 争连遭挫败,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 革命陷入困境。3、随着民族工业短暂 而迅速的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发 展壮大,思想觉悟和斗争水平不断提 高,这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 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文化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 国藩等洋务派提出“中学 为体,西学为用”,“师 夷长技以自强”,强调以 儒家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 家命运的根本,主张采用 西方国家的近代科学技 术,仿效其教育、赋税等 具体措施来挽救江河日下 的清王朝。2、同时,知识 分子中产生早期维新思 想,代表人物有王韬、薛 福成、郑观应等。主张变 革政治制度,设议会实行 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 等。 1、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 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 家思想结合,宣传维新变法, 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 精神,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0世纪初,以孙中山等资产 阶级革命派,将革命纲领阐发 为“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 华)、民权(创立民国)、民 生(平均地权)”三大主义。 它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纲领。但既未明确提出反 帝,也无彻底的土地纲领,注 定其不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 的民主革命任务。 1、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 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 德;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2、对运动 的评价。进步性:运动前期是资产阶 级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运动使民主 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形成生气勃勃 的思想解放潮流;还为马克思主义的 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也促进了 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局限性:对东 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或决定否定 的片面性。 主干知识思考题: 1、1861-1919年,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试从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文化科学以及社会生活的发展等方面加以说明。简析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化举步维艰的原因。

高中历史之中国通史知识点

高中历史之中国通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史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 秦汉时期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 隋唐时期 (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 五代十国时期 (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5、辽宋夏金元时期 (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6. 明清时期 (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1. 如何巧记 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必修一知识结构图

三疑三探”讲学稿 讲学稿() 世界史知识结构与框架(必修一部分) 年级:高三 课程标『 学习目标: 导学科:历史 主备人:杨臣 时间:2016年10月23日 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① 地理:希腊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对雅典民主政治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③经济:商品经济发达,有利于平等互助、自由、民主观念形成 ② 政治前提:城邦政体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 城邦的特点: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1) 形成的历史条件 古 希 腊 的 民 主 制 度 古 代 罗马 的 法 律 (2) (3) 雅典民主政治演变过程 ? 广①梭伦改革< (公元前六世纪初) $背景: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工商业奴隶主崛起。 厂颁布“解负令”,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颁布财产等级制度,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恢 复公民大会 新设“四百人会议” 设立陪审法庭 i 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评价: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②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六世纪末)一一雅典民主的确立 「 除十将军外,以抽签方式产生各级官职 B 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 百人会议、陪审法庭。 公职津贴。 <意义: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③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 (“黄金时代”) 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公民平等、法律至上 (1)罗马法的发展演变 ①习惯法到成文法 ②公民法到万民法 「早期习惯法:贵族担当法官,随心所欲解释法律, 平民利益受损 r 标志 特点 评价 -成文法诞生& 广公民法 I 万民法 《十二铜表法》公元前五世纪中期 内 容广泛, 条文清晰 贵族对法律随意解释受到限制, 平民利益得到保护 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 使用范围:罗马公民 缺陷:有明显的狭隘性 形成时间:由共和国到帝国过程中(三世纪) 适用范围: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作用:使法律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 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高中历史的通史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的通史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备的通史知识框架 我们在进行高中历史复习时,可以运用多元史观构建通史,从多个角度切入知识点,有利于多方位对历史知识体系有深入的认识。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的通史知识框架,希望能帮到大家! 高中历史通史知识 一、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的出现的背景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提供了舞台。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设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和崛起。 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同,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子和荀子。 孟子名轲,邹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和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 孟子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学说。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人的内心本来就存在着善良的本性。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周人。现存《苟子》一书。萄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3)道家学派 老聃即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后被尊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楚国人。他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有关”礼”的知识。其思想言行被后人整理为《道德经》。又称《老子》。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老子认为诸如有和无、难和易、贵和贱等是互相依存、相互转化的。 老子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老于向往“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纯朴风气。 战国时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4)墨家学派 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主张“兼爱”,这是无等差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墨子还主张“非攻”。 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同时期的显学。 (5)法家学派 韩非是战国后期的一位思想家,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他认为,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御群臣的工具;势力是君主的政权、威势,即权威。法、术、势三者不可分离。 二、科学技术 指南针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为久远。早在战国时人们就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有关于日食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我国对彗星和哈雷彗星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记录。 战国时期的《石氏星表》记载了已测定的120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春秋时期已出现九九乘法口诀,至迟秦秋末已发明度量衡。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筹算计算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通史资料整理【全套】

高考历史通史资料全套整理[精品版]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市井、商业都会形成;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

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 目录 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 如何学好高中历史 高考复习方法 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 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2、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记熟书P12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秦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制: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春秋战国(东周)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高中历史知识框架(新课标)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归纳 必修课 中国史:必修①第一单元:1.商周政治制度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3.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政治史: 世界史:必修①第六单元:1.雅典民主政治2.罗马法 中国史:必修②第一单元:1.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发展4.资本主义的萌芽、“重农抑 商”、“海禁” 经济史 世界史: 古代史 中国史:必修③第一单元:1.春秋战国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3.宋明理学4.明清儒学思想 文化史 世界史:必修③第六单元第一课:1.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中国史:必修③第二单元:1.中国古代科技成就2.汉字的演变及书画3.文学成就4.戏剧的发展 科技史 世界史:

中国史:必修①第二、三单元:1.1840-1900列强侵略中国及中国人民反抗2.日军侵华战争及中国军民抗日3.辛亥革命 4.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 5.新民主主义革命 政治史: 世界史:必修①第七、八单元: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的确立 4.《共产党宣言》 5.巴黎公社 6.俄国十月革命 中国史:必修②第二单元: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和民族工业兴起2.民国时期我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经济史 世界史:必修②第六单元:1.新航路的开辟2.殖民扩张3.工业革命 近代史 中国史:必修③第三单元: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文化史 世界史:必修③第六单元: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启蒙运动 中国史(生活史):必修①第四单元:1.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 科技史 世界史:必修③第七单元:1.经典力学2.进化论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旧石器时代(距今200万年——1万年) (1)文化遗存代表:①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中国已知最早人类);②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 (2)生产生活:①打制石器;②从事渔猎和采集;③过着群居生活;④学会用火 2、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 (1)生产活动:①磨制石器;②大量使用陶器;③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2)文化特征:①分布广泛;②多元一体 (3)文化遗存代表: A、距今约7000-5000年 ①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彩绘陶器、粟);大汶口文化 ②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养蚕缫丝技术) B、距今约5000年 ①黄河流域:龙山文化(黑陶,被称为“蛋壳陶”) ②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精美的玉器,大规模祭坛、神庙)(出现阶级分化) 3、原始社会分期 ①原始人群;②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共同劳动,成果共享);③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形成部落联盟) 4、三皇五帝时代:①禅让制;②炎帝、黄帝是华夏始祖;③陶寺遗址(国家初始形态) 5、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①禹建立夏,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启继位后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②二里头遗址(最能证明夏文化存在的遗址); ③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④地方管理: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6、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①内外服制(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之地,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②青铜器;③甲骨文;④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是商朝政治的特点。

高中历史通史知识要点归纳

高中历史通史知识要点归纳 高中历史通史知识 一.原始社会 传说神农氏“制末耜,教民农作”,对许多种野生植物的用途和栽培方法进行了试验。逐渐选育出适合人类需要的栽培植物,成为农业的始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 原始农业的耕作形式是刀耕火种。主要使用石斧、木耒、石铲、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工具。 中国古代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牛、鸡、狗等。 从二里头文化(原始社会后期)开始。我国进入青铜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学会养蚕缫丝了。距今约4800年的原始文化遗址出土有丝织品。 二、夏商西周时期 1.夏朝和商朝 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出现。夏代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王遇事必定要占卜,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2.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度 公元前l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国,大举实行分封。 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北)。以的直接驻地。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他们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处.或处在战略要地。异姓诸侯国包括分封的功臣、古老的附属国,还有一些新恢复的被商灭掉的古国、殷商旧族。

在分封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服从周王室的政令,并承担各种义务;在军事义务方面如派兵戍守王畿或随王出征,还有定期朝觐和交纳各种贡赋的义务 诸侯还要对下属进行分封。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 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问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又实行了分封与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无论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和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地位最尊贵,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的血缘系统称为大宗。 在一般情况下,周王以嫡长子承位,历代的周f都是大宗。历代诸侯也由嫡长子继承,历代的卿大夫和十也是如此。 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周王的兄弟受封为诸侯,诸侯之兄弟受封为卿大夫,卿大夫之兄弟受封为士。士的长子为士其余为庶人。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其余以此类推。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上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宗法关系有利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3.夏商西周的经济 (1)农业生产的发展 商周时期.青铜制品虽然广泛存在,但由于铜的产量小,比较贵重,制作农具的主要材料还是木、石等。末、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2023年高中历史知识框架和知识点总结

必修1基本考察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旳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旳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 夏商旳政治制度 行政管理制度 ①武王分封 ②周公旦进行更大规模旳分封 过程③春秋时期,分封制受到破坏 ④战国时期,分封制完全瓦解 西周分封制 ①周王将一定旳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 立诸侯国 内容②诸侯国有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等义务 ③战国时期,分封制完全瓦解 加强了统治 作用: 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此外统治区域 定义: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旳措施,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

旳地位 嫡长子继承制 西周旳宗法制 特点: 在政治制度方面旳体现就是分封制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旳垄断和特权地位 影响 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旳稳定与团结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旳形成 秦旳统一 皇帝制度 形成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旳形成 ①秦朝疆域不停扩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种统 一旳多民族旳封建国家 ②有助于封建经济文化旳发展;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对祖国疆域旳初步奠定,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旳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数年封建政治制度旳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且不停得到加强和完善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旳演变 西汉:皇帝制、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中朝——尚书令、外朝——三公 九卿制度 东汉:扩大尚书台权力 中央政治制度魏晋:逐渐形成三省体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北宋:二府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后设参知政事、三司使 元:中枢省、枢密院、宣政院 西汉:汉初郡国并行制,后郡县制,并设州为监察区 东汉:州郡县制 隋代:州县制 地方政治制度唐代:道州县制 北宋:路州县制 元代:行省制,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宣慰司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旳加强明太祖废宰相,权分六部宰相制度从此废除 中央: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旳形成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明朝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明神宗时,“部权尽归内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