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昏线的特点及其运用

晨昏线的特点及其运用
晨昏线的特点及其运用

晨昏线的特点及其运用

江苏张家港后塍高级中学孙德勤

昼夜交替、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太阳高度的变化等是由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是高中地理中最为抽象、也最难以理解的内容,并且多年以来在高考试卷中频繁的以各种面目出现,且占有较高比例的分值。这些地理现象和晨昏线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我们能够很好的掌握晨昏线的特点、理解晨昏线与这些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就能在教学中、在解决昼夜示意图等这一类问题时,因抓住“一线”而获得“生机”。

一、晨昏线的产生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阳光的照射下,面向太阳的半球是明亮的,被称为昼半球,背向太阳的半个球是黑暗的,也就是夜半球。昼、夜半球的界线就称为“晨昏线(也称晨昏圈)”。在现实的地球表面,由于地球大气的折射、散射等作用,晨昏线所在的地方其实是处在昼、夜的过渡地带,如图1为北京时间2004年12月14日20时52分时的地球昼夜示意图。也就是说,晨昏线上的各个地方在时间上可能是早晨或黄昏这样一个时间段,而不是一个截然区分的时间点,但为了便于我们研究,在图中,我们将“晨昏线”画成一条线,把昼夜的更替看成是一个截然区分的时间点。

图1 昼夜示意图

来源:Amiglobe2002软件模拟

二、晨昏线与地球

从理论上讲,晨昏线所在的平面把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在地表的晨昏线是一个大圆[大圆:球面被通过球心的平面所截成的圆,是球面所能截取的最大的圆。大圆的圆心就是球心。],地球的球心就是晨昏线的圆心。但实际上,包围地球的大气有散射折光作用,使地平面以下34′的光线能折射到地面上来,这样,当清晨的太阳在地平面以下34′时,在地平面上就已经看到了散射折射光;而在傍晚,太阳已经落在地平面以下34′时,在地平面上还可以看到它。另外,在地球上看,由于太阳的体积巨大,太阳是一个圆面,而不是一个光点,它具有16′的视半径,这样使白天延长,所以,昼半球向四面八方扩大50′

(34′+16′),而夜半球都缩小50′,因此昼夜半球不一样大,晨昏线也不是真正的大圆。经过测算,在春分、秋分两天,全球昼夜也不真正等分,白昼时间为12时8分钟,黑夜时间为11时52分钟。为简便起见,我们仍把晨昏线看成是一个大圆,把昼夜半球等分。但这一事实我们要了解,它能加深我们对理论与生活之间差别的理解。

三、晨线和昏线

晨昏线分为晨线和昏线两部分。随地球的自转,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部分就是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部分就是晨线。对地表某个具体地点而言,它的地方时如果是早晨(日出),那么它就在晨线上,如果是黄昏(日落),它就在昏线上。理解这一点对我们判断晨线和昏线至关重要。根据晨线和昏线的特点,其实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我们就可以准确地

判断出晨线和昏线。如图2。由此我们也可以反推,即如果知道了晨线

或昏线,就可以推测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图2A中的为晨线;B中的为昏线;C中的晨昏线上半部分为昏线,下半部分为晨线;D 中的晨昏线上半部分为晨线,下半部分为昏线。

四、晨昏线与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在众多太阳平行光线中,必有一条太阳光线的延长线穿过地球球心,这条就是太阳直射光线,其与地表的交点就是太阳直射点。]

任一时刻,晨昏线(圈)与太阳直射点之间都存在着固定的相互位置关系,即太阳直射点位于由晨昏线围成的昼半球球面(地表)的中心点,也就是说,太阳直射点到晨昏线上各地的球面距离都相等。

掌握这一特征,我们就可以从中分析出以下几条规律。

1.太阳光线和晨昏线所在的平面垂直。在这里一定要注意平面两字,因为在实际的图上,由于观测的方位不同,我们看到的可能不是晨昏线所在的平面而是晨昏线,因此它与太阳光线之间可能就不是垂直的关系。如图2中的A、C、D图。

2.等太阳高度线(圈)。太阳直射点处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面的夹角。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90°。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称为正午太阳高度。]为90°,但随着球面的变化,太阳高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总体规律是:距离太阳直射点的球面距离相等的地方,太阳高度相等。即在某一时刻,太阳高度在太阳直射点处最大(90°),并由太阳直射点向四周呈半球(在投影图上呈以太阳直射点为圆心的同心圆)状递减,到晨昏线上,太阳高度减小为0°,这就是等太阳高度线。如例1中第1小题。

例1:右图为北京时间某日2点时的全球太阳高度等值线图,图中15°N纬线与BAC垂直相交于A点,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图示情况,错误的说法是()

A.中心点A点表示太阳直射点

B.最大圆圈为晨昏圈

C.B、C两地经度相同

D.图示半球为昼半球

(2)C地的纬度是,经度是。

(3)此时,图中各点有极昼现象的是。

(4)B点的地方时是点,C点的地方时是点。

(答案:C 75°N90°W C 12 24)

3.晨昏线在地表的移动规律。由于晨昏线所在的平面始终与太阳(直射)光线垂直,因而在一天之中和一年之中,随着太阳光线的变化,晨昏线在地表的移动就有着相应的变化规律。

一天之中,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就产生了地表各地太阳自东向西的周日视运动,也就是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太阳光线垂直的晨昏线所在的平面也就随之自东向西在地表移动(如图3)。

图3 一天之中,地球的自转与晨昏线在地表的移动之间的关系

一年之中,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若图4中p 为太阳直射点,O为球心,我们可以将PO看成是一条太阳(直射)光线,我们发现,随着太阳直射点P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太阳光线PO照射的方位不断发生变化,与之垂直的晨昏线所在的平面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移动。NS为地轴所在的位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①晨昏线所在的平面与地轴的夹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①地表某点的纬度等于这一点与地心的连线和赤道平面所成的角度。]在数值上相等,②同一时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数和与晨昏线相切的纬度数之和为90°(如例1中第2小题)。春、秋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0°),晨昏线经过极点(90°),两者之和也为90°。

图4

若从极地上空俯视(图5),我们发现,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一年中,晨昏线的位置总是在极点到极圈之间的范围内作有规律的移动。以北半球为例:春分日,晨昏线经过极点,全球各地昼夜平分;从春分日到夏至日,晨昏线的位置由北极点移向北极圈,北极点周围地区出现极昼现象,且极昼的范围在变大;夏至日,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都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极昼的范围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夏至日到秋分日,晨昏线的位置由北极圈向极点移动,北半球极昼的范围在变小;秋分日,晨昏线经过极点,全球昼夜平分;秋分日到冬至日,晨昏线的位置有极点移向北极圈,北极点周围出现极夜现象,且极夜的范围在扩大;冬至日,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北半球极夜范围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冬至日到次年春分日,晨昏线由北极圈向极点移动,且极夜的范围变小。

图5 N为北极点,A、B为晨昏线和北极圈的切点

五、晨昏线与经纬线

地球的自转,使得地表各地产生昼夜现象,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若以太阳作为参照物来计算的话,是24小时,每一小时转过15°,我们称之为一个太阳日,它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作息。地表各点也沿各自的纬线圈随地球转动,每一小时转过的圆心角为15°。晨昏线如果和纬线圈相交,就把纬线圈分成两部分,在昼半球的那部分,叫昼弧,在夜半球的那部分,叫夜弧,我们就可以根据昼弧和夜弧所对应的圆心角来计算纬线上各地某一日的昼长和夜长。如,某地所在昼弧对应的圆心角为270°,那么该地的昼长为18小时

(x/24=270°/360°)。而昼弧中点处的地方时就应该是12点,夜弧中点处的地方时是24点。

具体的讲,晨昏线和纬线有三种关系,相交、相切、相离。春分日和秋分日,晨昏线经过极点,和其他纬线相交,且平分其他纬线,因而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相等,如图6。除了春、秋分日,在任一天的任一时刻,上述三种关系我们都可以找到,如图7A图为北半球,冬至日,图中晨昏线和北极圈相切,北极圈都为夜弧,所以出现极夜现象;北极圈以北的各纬线都和晨昏线相离,也都为夜弧,出现极夜;北极圈以南至赤道,晨昏线和纬线圈相交,将纬线圈分成昼弧和夜弧,但我们发现,随着纬度的降低,昼弧所对应的圆心角在变大,因此白昼在变长,黑夜在变短,但昼长都小于夜长。B图为南半球,分析方法相类似。通过对图7的分析还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和晨昏线相切的纬线是极昼时,切点的地方时为0时,当和晨昏线相切的纬线是极夜时,切点的地方时为12时。

图7冬至日从极点上空俯视所看到的昼夜示意图

在任一天,晨昏线都将赤道平分,也就是说,赤道上各地终年昼夜等长。由于终年昼夜等长,因此每天日出日落的时间就是不变的,都是6点日出,18点日落。在图上,晨线和赤道的交点处的地方时就是6点,昏线和赤道交点处的地方时就是18点。

春、秋分日,晨昏线经过极点,在任一时刻,晨昏线都和一个经线圈重合,因此,在这一天,各地日出日落的时间(地方时)都相等。如图6。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我们看到的昼夜示意图会有各种变化,如图2中A、图6和图8中甲,但我们只要抓住一个特征: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

图8

除了春、秋分日外,晨昏线和经线相交,并成一定的角度,一条特殊的经线是经过晨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根据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它和晨昏线所成的角度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相等。如图8中,乙图表示冬至日的昼夜状况,丙图表示夏至日的昼夜状况。根据前述,这条经线的地方时也可以分析出。另一条特殊的经线是经过晨昏线和纬线切点的经线,如图7中的NA经线和SB经线。经线NA和SB构成一个经线圈,这个经线圈和晨昏圈垂直。从图中可以分析出,NA经线经过了其他昼弧的中点,因此它的地方时为12点,SB经线经过了其他夜弧的中点,因此它的地方时为24点,见例1中第4小题。

分析晨昏线和经纬线的关系,将更有利于我们精细地理解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表某地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各种昼夜示意图时能准确地判断出图所表示的日期,以及图中经线的地方时。

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因此我们在理解晨昏线的特点时必须有一个立体的视角,在我们的头脑中必须要有一个空间上的球体,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多去把玩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也要求教师在讲解这一内容时,要多借助地球仪来演示,多利用更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理论上的晨昏线和生活中的晨昏线有更深切的体会。

怎样根据地理现象判断季节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二中学徐光辉

季节判断问题历来在高考中很受重视,考查的形式通常是根据特定的时间推算当时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或结合日照图、太阳直射点等,根据昼长与夜长的变化规律推算日出日落的时间、季节变化,或结合地球运动推测气候现象、农事活动规律、景观欣赏等。其中以考查季节推算、特定时间出现的地理现象方面内容最多。

等温线:

①线密→(温差大);线疏→(温差小)

②线向高纬凸→(较同纬度地区温度高;线向低纬凸→(较同纬度地区温度低)

③与纬线平行→受(纬度)影响明显

④与海岸线平行→受(海洋)影响显著

⑤与山脉走向或高原盆地边缘平行→受(地形)影响显著

⑥呈封闭状曲线:线内温高→(盆地);线内温低→(山地)

二、分析规则

等值线图是历年高考中的重点内容,尤其是等值线图的数值分析更是重中之重。掌握了等值线的规律,就可以正确地进行各种等值线图的分析。

1.同一条等值线上,要素值处处相等;

2.等值线一侧的数值必须高于另一侧的数值;

3.同一幅图上,相邻两等值线之间的数值差为0(如在鞍部)或相差一个等值距;

4.等值线不能相交,不能分支,不能在图中中断(陡崖处重叠,悬崖处相交);

5.在两高值区或低值区之间,必须有两条相邻的等值线,其数值相等,并且这两条等值线的数值在两个高值区之间是低值,在两个低值区之间是高值(如等压线图中的鞍形气压场附近)。

三、疑难总结

等温线曲折多变的原因分析

1.如果等温线比较平直,呈东西走向与纬线大致平行,气温的递减方向为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低,说明纬度高低是决定气温的主要因素。这种现象在海洋中表现的十分明显。

2.在大陆中部,如果等温线夏季向高纬度弯曲,冬季向低纬度弯曲,则说明夏季陆上的气温高于海上的气温,冬季相反。这是因为海陆差异和冷空气的浸入(冬季)共同作用的结果。此中现象在欧亚大陆与北美大陆表现的比较突出。

3.对照地形图可以发现:等温线呈封闭曲线的

地区,气温值里高外低的是盆地,气温值外高里低的是山地。

4.在大陆内部的局部地区,如果冬季等温线向高纬度弯曲,说明冬季气温比其两侧同纬度的地区高,对照地形图就可以发现此处位于冷空气的背风坡,山脉对冷空气的侵入起了阻挡作用,如我国的四川盆地(北部的秦巴山地)。

5.高山地区的等温线走向与山脉走向基本一致。

6.冬季在温带大陆的西岸,等温线向高纬度弯曲;夏季在热带大陆西岸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其走向均几乎呈南北方向,与海岸线大致平行。究其原因,对照洋流分布图可以发现:前者沿岸有暖流通过;后者沿岸有寒流通过。

7.等温线越密集,说明气温的递变速度越大,两地的温差也越大。

四、具体判读

1.判断南北半球:根据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在南北半球,无论七月或一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因此,等温线值由南向北递减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

【例1】下图为某地的等值线图,等值线的数值由北向南逐渐降低,若该图为等温线图,E所在区域为陆地;F所在区域为海洋,则该图表示()

A.北半球一月等温线

B.北半球七月等温线

C.南半球一月等温线

D.南半球七月等温线

【解析】图中等温线的数值由北向南逐渐降低,这表明该图表示南半球;E 所在区域为陆地,此时陆地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这表明陆地气温相对较高,应为南半球的夏季即1月份。

【参考答案】C

2.判断海陆位置: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

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夏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高),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低)。

【例2】图2中的阴影部分代表大陆,另一部分代表海洋,图中等值线表示()

A.南半球7月等温线

B.南半球1月等温线

C.北半球7月等温线

D.北半球1月等温线

【解析】据等温线递减方向可知,图中等温线的数值向南递减,这表明该图表示南半球;阴影部分代表大陆,此时大陆等温线向低

纬凸出,这表明陆地气温相对较低,应为南半球的冬季即7月份。

【参考答案】A

3.判断月份(1月或7月):判断月份时,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节的差异性。

1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

7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

4.判断寒、暖流:寒流: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水温低,故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类同于冬季的陆地或夏季的海洋)。

暖流: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水温高,故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类同于夏季的陆地或冬季的海洋)。

【例3】读某海域等深线和表层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乙处洋流可能是

()

A.加那利寒流

B.西澳大利亚寒流

C.加利福尼亚寒

流 D.千岛寒流

【解析】图示等温线的数值向北递减,应为北半球;乙处位于大陆东岸,且洋流流向为自高纬向低纬,应为寒流,即北半球大陆东岸的寒流,A、B、C三股洋流皆位于大陆西岸,应予以排除。

【参考答案】.D

5.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的影响

地势高:在非闭合等温线图上,地势高处等温线的度数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低。

地势低:在非闭合等温线图上,地势低处等温线的度数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高。

6.判断地形名称

山地: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等温线的数据越小。

盆地: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等温线的数据越大。

【例4】读图,已知a>b>0,回答1~2题。

1.若此图为等高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的海拔小于a

B.Q的海拔大于b

C.P是较开阔的平缓山坡上的洼地

D.Q是较开阔的平缓山坡上的洼地

2.若此图为等温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的温度低于a

B.Q的温度高于b

C.P的地形可能是山丘

D.Q的地形可能是山丘

【解析】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的原则,a>b,则P的海拔应大于a,Q的海拔应小于b,P为山丘,Q为洼地。

【参考答案】1.D 2.D

7.判读等温线的疏密情况,比较温差的大小

一般情况下,等温线分布密集的地区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从世界和我国等温线分布图上,可以得出等温线的分布与温差大小的时间变化规律。

(1)冬密夏疏:冬季等温线分布比较密集,夏季等温线分布比较稀疏,这是因为冬季温差较大,夏季温差较小。

(2)温带密,热带疏:温带地区等温线分布比较密集,热带地区等温线分布比较稀疏,这是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

(3)陆密海疏:陆地上的等温线分布比较密集,海面上的等温线分布比较稀疏,这是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表面性质均一。

8.判读等温线的走向,分析等温线与纬线、海岸线与地形的关系

等温线分布图反映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如果地球有一个均一的表面,则等温线分布与纬线大致平行,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但由于气温除受纬度、太阳辐射影响外,还受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所以等温线不一定与纬线一致,经常发生弯曲。其走向有以下几种类型:

(1)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这是全球等温线分布的基本趋势,它是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

(2)等温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比较明显,这是因为海洋对气温起了调节作用,沿海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较大。

【例5】下图为山东丘陵地区等温线图,造成这种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

D.洋流

【解析】山东丘陵地区等温线的走向与海岸线平行,表明受到海洋的影响。

【参考答案】B

(3)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在地势起伏较大的高山地区比较明显,这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结果。

9.判读等温线的弯曲状况,探讨影响气温的因素

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受海陆分布、洋流、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同纬度大陆,上气温最低月份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海洋上的向高纬凸出,气温最高月份则相反。

(2)暖流经过的海区,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寒流经过的海区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3)等温线成闭合曲线的地区,受地形(盆地或山地)影响,多形成暖热或寒冷中心。

等值线地图的判读及综合应用

等值线地图的判读及综合应用 无论何种等值线图,在判读时都要注意等值线的数值大小,弯曲方向、疏密程度、延伸方向及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数值大小的确定 (1)等值线的数值规则:在同一条等值线上,各点的数值是相同的,除特别注明外,任意两条相邻等值线之间的数值差相等或为零(我们可以把这个数值关称为等值距),且等值线的数值变化是有递变规律的 (2)任意两点产数值差的计算(S) 假设n为两点间穿过的等值线条数,d为等值距 A、若两点均在等值线上,两点间的数值差为;两点所在等值线的数值之差或S=(n-1)d. B、若两点均不在等值线上,则两点间的数值差为:(n-1)d﹤S﹤(n+1)d。 说明:若两点不在等值线上,则该点的数值在相邻两条等值线数值之间。两点间数值差的最大值应为数值大的点的最大值与数值小的点的最小值间的数值差,最小值应为数值大的点的最小值与数值小的点的最大值间的数值差。即最大值为两点向外侧的两条等值线的数值差,最小值为两点间向内侧的两条等值线的数值差。 C、若一点在等值线上,另一点不在等值经上,则两点间的数值差为:(n-1)d﹤S﹤nd。 2、等值线弯曲问题的判读方法——“高低低高” 在等值线图中,由于所反映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等值线常常会发生弯曲,根据弯曲的方向,可以确定其影响因素。如果等值线向数值高的方向凸出,则该地区等值线的数值一定比与它同纬度(或水平面等)的数值偏低;如果等值线向数值低的方向凸出,则该地区等值线的数值一定比与它同纬度(或水平面等)的数值偏高,我们常把这种规律总结为“高低低高”(凸高为低,凸低为高)法则,从而可根据等值线的弯曲情况判断弯曲部位的海拔、温度、气压、潜水水位、降水量值的高低等等。除了可用“凸高为低,凸低为高”法则外,还可利用辅助线法解决等值线的弯曲问题。 3、等值线疏密问题的判读 (1)在同一比例尺的等值线图中,如果相邻两条等值线差值相同,则等值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其单位距离的等值线数值差的大小。等值线越密集,则单位距离数值差就越大;等值线越稀疏,则单位距离的差值就越小。在不同类型的等值线图中,等值线的疏密程度反映的地理意义不同。 等高线图:稠密;坡度陡、河流流速快;稀疏;坡度缓、河流流速慢。

晨昏线判定极其特点口诀

. 晨昏线判定极其特点口诀. 晨昏线圈过地心,昼夜跨度断晨昏。(断晨线还是昏线) 地球自转西向东,晨昏反转要记清。(判断晨昏线运动方向) 冬夏两至极圈切,与经重合春秋分。(断节气) 赤道交点很重要,6点18指示清。(断时辰) 经线平分昼夜球,晨昏转折纬最高,正午子夜在此经。(晨昏线、经纬线与时辰关系)2. 地方时计算方法: 同侧相减异侧加,准确计算经度差。 相差一度四分钟,东早西晚算时空。 若遇值大或为负,加减24推天数。 3. 太阳系八大行星位置: 水金地火木土天,海王星星绕外边。冥王降级只因小,未将轨道障碍扫。 4.记特殊经纬线: 北回归线穿过地区:沙漠尼罗阿拉伯,印度河口恒三角。孟湾北侧广台湾,古岛墨中回归穿。 北纬三十度线穿过地区:开罗运河波斯湾,伊朗高原长青川,杭州加洲夏威夷,墨湾北侧佛罗里。 北纬45度穿过地区:阿尔卑斯黑里咸,北疆蒙古千岛寒。西部海岸中平原,五湖渥太加美连。赤道穿过地区:几内刚果维多湖,东非高原马代夫。印尼基多哥伦比,亚马河注赤道里。 南回归线穿过地区:南非马达澳洲沙,拉普平原河两巴,巴西首城圣保罗,南回归线脚下过。北纬六十度穿过:北海波罗东欧平,西伯利亚连白令。阿拉斯加落基山,拉布拉多哈得湾。 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地理解读: 巴山地区受地形影响,夜间盆地气温比较高,形成低压而两侧的山脉尤其是青藏高原东侧的山脉气温低,形成高压,导致晚上形成山风,当冷的山风吹到盆地将使原来的暖气团台升,上升过程中降温,冷凝成雨.故多夜雨. “西窗”:特别是在我国北方的地区,在以前流行四合院式的建筑分东南西北四厢,北厢向光性最好,而且多住老人长者,而东厢多住儿子,西厢住女儿,而儿子结婚后,其妻子也自然住在了东厢,而东厢房的窗户自然就朝向了西边。故而说共剪西窗烛。 6.我国东部雨带时空特点: 4.5登陆在东南, 5.6移至江淮岸,7月8月去“三北”(华北、东北和西北), 9月南撤10月退,北上缓慢南撤快。 7.东部季风分界: 大兴阴山贺兰山,巴颜岗底季风圈。 8.记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及穿过的主要城市: 京广线-京哈线:京石郑汉长株广,郑交陇海株交湘,北通辽吉黑龙江(哈尔滨)。 京九线:北京霸任(人)交陇商,荷(喝)麻九南(男)赣圳香。 京沪线:京津济徐蚌,南京镇苏上。 陇海线:连云徐郑洛阳西,要达兰新过宝鸡。 浙赣湘黔线:沪杭金鹰株怀贵,贵昆中陷六盘水。 15. 中国的陆上邻国与海上邻国: 陆邻俄蒙和朝鲜,珠峰处在中尼边.哈吉塔巴阿富汗,印度越南不老缅.海上邻国又六员,

高一地理——如何判断晨昏线

如何判断晨昏线? 一、什么是晨昏线? 晨昏线即晨昏圈。因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 照射到地球的一半,地球上就有了昼、夜半球之分。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之 间的分界线,是地球的大圆圈,就是晨昏圈,它由晨线和昏线组成(如右图) 1、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就称为晨昏线。 晨线:以东为昼半球,以西为夜半球 昏线:以西为昼半球,以东为夜半球 二、晨昏线有什么特点? 晨昏线的特点归纳如下: 1、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垂直; 3、晨昏圈是一个过球心的大圆,且平分地球; 4、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 5、晨昏线在夏至、冬至时与极圈相切; 6、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每小时15°。 三、怎样判读晨线和昏线? 在日照图上判读晨线和昏线,首先要判断 地球自转方向。侧视地球自西向东,即从左向 右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极点俯视图,地球自转 方向是南半球顺时针,北半球逆时针。根据经 度变化确定自转方向,东经度从小到大、西经 度从大到小表示地球自转方向。其次,根据昼夜所在方向判定晨线和昏线。东边是昼半球即为晨线,东边是夜半球即为昏线。如左上图,根据经度变化可以判断地球顺时针自转,即为南半球。晨昏线为弧AMB,AM为晨线,BM为昏线。右上图中西为夜,东为昼,所以ABCD为晨线。 简单地方法是: 1、自转法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即为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即为昏线。2、时间法晨线与赤道交点处的经线地方时是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处的经线地方时是18时。 3、方位法

读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极地投影示意图(如右图),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判 C.长江中下游进入梅雨季节 D.罗马气候干热 例2如上图,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判断(3)~(4)题。 (3)甲地的时间为() A.15时 B.9时 C.3时 D.12时 (4)北京为()A.6日8时 B.7日8时 C.6日20时 D.7 日20时 例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阳光直射在哪一条纬线上? (2)这一天是几月几日前后,什么节气? (3)南北半球的哪一半球得到的光热多? (4)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有何不同? (5)南北半球各进入什么季节? (6)赤道上和南北极圈的昼夜长短有何不同? (7)图中AB是什么线? (8)图上C、D、E三地各是几点钟?这一天的昼长各是几小时? (9)C地几点钟日出?如果E地是星期日10点,那么D地是星期几的几 点钟? (10)当时在赤道、北纬40°、70°S的正午太阳高度各是多少度? 例4读图,按要求完成下列各小题。

初中地理地图与等高线地形图专题训练

初中地理地图与等高线基础知识专题训练一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一、选择填空题(每处每空1分) 1、判读比例尺大小的正确方法是【】 A.比例尺是个分数,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大 B.图上表示的内容愈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就愈大 C.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愈小,选用的比例尺就愈小 D.1/50000的比例尺比1/500000的比例尺小 2、左图中等高线图表示的地形名称依次是【】 A.山脊、盆地、山谷、山顶 B.山谷、山顶、山脊、盆地 C.山脊、山顶、山谷、盆地 D.山谷、山顶、山脊、盆地 3、以下哪种地图采用小比例尺【】 A、城市交通图 B、军用地图 C、工程用图 D、世界地图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回答4~6题。 4、关于图中的地形判断不正确的是【】 A.A处是山谷 B.B处是山地 C.CD处是山脊 D.EF处是山谷 5、如果图中两山峰的相对高度为200米,则两地的温差为【】 A.0℃ B.1.2℃ C.2.4℃ D.4.8℃ 6、图中有一处适合户外攀岩运动,此处为【】 A.EF处 B.DC处 C.A处 D.G处 7、读下面两幅等高线地形图判断【】 A.甲图反映的实际范围比乙图大 B.乙图反映的实际范围比甲图大 C.EF处的坡度比E′F′处大 1:100000 D.E′F′处的坡度与EF处相等 8、1999年6月22日,我国北极考察队顺利达到北极,将五星红旗插在北极点上,五星红旗飘扬的方向是【】 A、正东 B、正北 C、正西 D、正南 9、四幅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距相同,水平比例尺不同,其中比例尺最大的是【】 A.A幅 B.B幅 C.C幅 D.D幅 10、当我们面朝初升的太阳(北半球),伸开双臂,我们的右手则指向【】 A、东方 B、西方 C、南方 D、北方

地图与等值线图

地图和等值线专题 第一讲地图要素 1、比例尺、实地范围、图幅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 ⑴图幅大小相同: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图中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度越高(大小详、小大略)。 ⑵实地范围相同:比例尺越大,图幅越大,内容越详细;反之反之。 例:读下列四幅岛屿图,回答问题。 ⑴比例尺最大的是 A.①B.②C.③D.④ ⑵位于南半球,又是一天中最早迎来日出的是 A.①B.②C.③D.④ ⑶从各岛屿的南端到北端实地直线距离最长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比例尺的缩放 ⑴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 原比例尺放大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n) ⑵原比例尺缩小到1/n,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n 原比例尺缩小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1/n) ⑶比例尺放大后(或缩小)后的图幅面积是其比例尺放大(或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 例:读右图,两幅图表示的区域范围相同,图甲比例尺为 1∶100 000,则( ) A.图乙的比例尺为1∶200 000 B.图乙的比例尺为1∶400 000 C.图乙表示的地理事物较图甲详细 D.图甲比例尺是图乙的4倍 3、比例尺与地形坡度的关系 ⑴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反之越小。 ⑵比例尺和等高线疏密程度相同,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反之越小。 ⑶等高线稀疏程度相同和等高距相同,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反之越小。 例:比较下列三组图中的地形坡度:

例:以下四幅图均代表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问题。 ⑴若四幅图的等高距皆为50米,比例尺分别为1∶10 000、 1∶20 000、1∶30 000、1∶40000,则其坡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 A.①>④>③>②B.②>③>①>④ C.①>②>③>④D.④>①>②>③ ⑵若四幅图的等高距皆为50米、100米、150米、200米,比例尺 都为1∶10 000,则其坡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 A.①>④>③>②B.②>③>①>④ C.①>②>③>④D.④>③>②>① 4、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方法 ⑴确定方向的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⑵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一般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可按指向标确定方向 ⑶根据经纬网定方向: 例:判断右面四幅图中,A相对B的方向? ①A在B的________;②A在B的_________; ③A在B的________;④A在B的_________; 第二讲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考点一: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地形图特点 ⑴同线等高; ⑵同图等距(同幅地图中相邻两条等高线,要么相差一个等高距,要么相等); ⑶等高线是闭合曲线,除陡崖外,不同海拔高度的等高线不相交、不重合、不分支; ⑷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 ⑸等高线与“示坡线”“分水线”“集水线”垂直相交; ⑹海平面=0米;平原<200米;丘陵200—500米;山地高原>500米 2、主要地形的判读

晨昏线特点和与太阳直射点关系例题解析

晨昏线的特点和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例题解读 一、晨昏线的产生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阳光的照射下,面向太阳的半球是明亮的,被称为昼半球,背向太阳的半个球是黑暗的,也就是夜半球。昼、夜半球的界线就称为“晨昏线(也称晨昏圈)”。在现实的地球表面,由于地球大气的折射、散射等作用,晨昏线所在的地方其实是处在昼、夜的过渡地带,如图1为北京时间2004年12月14日20时52分时的地球昼夜示意图。也就是说,晨昏线上的各个地方在时间上可能是早晨或黄昏这样一个时间段,而不是一个截然区分的时间点,但为了便于我们研究,在画成一条线,把昼夜的更替看成是一个截然区分的时间点。”“图中,我们将晨昏线

图1 昼夜示意图 二、晨昏线与地球从理论上讲,晨昏线所在的平面把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在地表的晨昏线是一个大圆[大圆:球面被通过球心的平面所截成的圆,是球面所能截取的最大的圆。大圆的圆心就是球心。],地球的球心就是晨昏线的圆心。但实际上,包围地球的大气有散射折光作用,使地平面以下34′的光线能折射到地面上来,这样,当清晨的太阳在地平面以下34′时,在地平面上就已经看到了散射折射光;而在傍晚,太阳已经落在地平面以下34′时,在地平面上还可以看到它。另外,在地球上看,由于太阳的体积巨大,太阳是一个圆面,而不是一个光点,它具有16′的视半径,这样使白天延长,所以,昼半球向四面八方扩大50′(34′+16′),而夜半球都缩小50′,因此昼夜半球不一样大,晨昏线也不是真正的大圆。经过测算,在春分、秋分两天,全球昼夜也不真正等分,白昼时间为12时8分钟,黑夜时间为11时52分钟。为简便起见,我们仍把晨昏线看成是一个大圆,把昼夜半球等分。但这一事实我们要了解,它能加深我们对理论与生活之间差别的理解。 三、晨线和昏线 晨昏线分为晨线和昏线两部分。随地球的自转,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部分就是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部分就是晨线。对地表某个具体地点而言,它的地方时如果是早晨(日出),那么它就在晨线上,如果是黄昏(日落),它就在昏线上。理解这一点对我们判断晨线和昏线至关重要。根据晨线和昏线的特点,其实根据地球的自转方. 向,我们就可以准确地判断出晨线和昏线。如图2。由此我们也可以反推,即如果知道了晨线或昏线,就可以推测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判读方法及应用[1]思路借鉴

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判读方法及应用 教学目标: 1.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 2.理解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几个概念及其判断; 3.掌握高线地形图的基本应用 教学重点: 1.理解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几个概念及其判断; 2.掌握高线地形图的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掌握高线地形图的基本应用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讨论法、归纳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自编随堂练习资料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复习等值线判读的一般方法,我们先请几位同学带领我们回顾一下? 学生活动: 打出灯片,归纳小结:同线等值;间距相等或为零;大大小小;密大稀小;高低低高;一般不相交 过度:在等值线中,等高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充分考查学生的空间概念,空间想像以及分析计算能力,历年高考都非常重视对等高线地形图的考查,也是学生高考备考的难点所在,所以了解等高线的基本特点,把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对于我们备战高考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 要点精析: 一、等高线图的基本特点(打出图1) 1、同一条等高线上高度相等 2、等高距全图一致 3、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只是有的 不能在一幅图上完全呈现出来 4、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而等 高线之间间距愈大,等高线愈稀疏, 则坡度愈缓图1 5、等高线与山脊、山谷线重直相交,等高线穿过河谷时,向上游弯曲,成为“V”字形 6、示坡线表示坡降方向,它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

7、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但在悬崖峭壁处,等高线可以重合 二、判读方法 一)判读等高线的形状特征(打出图2) 1、根据等高线疏密,判断坡度陡缓: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间隔相等的地方表示均匀坡,等高线上疏下密表示凸形坡,等高线上密下疏表示凹形坡 2、等高线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降低,表示为山地或丘陵 3、等高线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升高,表示为盆地 4、等高线的凸出部分指向低处表示山脊,其最大弯曲处的点的连线,表示为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5、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高处,表示为山谷,其最大弯曲处点的连线,表示为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6、相邻两个小山顶之间呈马鞍型的低地部位为鞍部,也叫垭口 7、两组山脊等高线对垒,中间是一道比较狭窄而低平的河谷或谷地,表示为峡谷 8、判断两点间可否通视,可通过绘制地形剖面图判断(打出图3) 9、除陡崖外,等高线是不能相交的 二)判读等高线的数值特征 1、计算两点的相对高度和温度差(打出图4) 读出任何两点的海拔高度,计算出这两点的相对高度,还可以进一步求出它的气温差(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2、判别局部小范围闭合等高线的高度 如不在正常范围内,则判别规律为“低于低值,高于高值”,即如果闭合等高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较低的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这条等高线的海拔,此地可能为小盆地;如果闭合等值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较高的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海拔高于这条等高线的海拔,此地可能为小山峰,如图(5)A区域海拔低于400m,B区域海拔高于600m。 3、计算两点相对高度的范围 1)确定两点的海拔高度的范围 2)确定最大可能值和最小可能值 例如图(6) 250m<M<300m;50m<N<100m 当M点的海拔接近300m时,当N点的海拔接近50m时,M-N<250m 而M点的海拔接近250m,当N点的海拔接近100m时,M-N>150m ∴M点和N点的相对高度为:150m<N<250m

地图和等值线图

地图和等值线专题 第一讲地图要素 1比例尺、实地范围、图幅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 ⑴图幅大小相同: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图中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 度越高(大小详、小大略)。 ⑵实地范围相同:比例尺越大,图幅越大,内容越详细;反之反之。 例:读下列四幅岛屿图,回答问题。 ⑴比例尺最大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⑵位于南半球,又是一天中最早迎来日出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⑶从各岛屿的南端到北端实地直线距离最长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比例尺的缩放 ⑴原比例尺放大到 n 倍,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 例尺X 原比例尺放大n 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X ⑵原比例尺缩小到1/n ,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X 原比例尺缩小1/ n ,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X ⑶比例尺放大后(或缩小)后的图幅面积是其比例尺放大 例:读右图,两幅图表示的区域范围相同,图甲比例尺为 1 : 100 000,则( ) A .图乙的比例尺为 1 : 200 000 B . 图乙的比例尺为 1 : 400 000 C ?图乙表示的地理事物较图甲详细 D .图甲比例尺是图乙的 4倍 3、 比例尺与地形坡度的关系 ⑴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反之越小。 ⑵比例尺和等高线疏密程度相同,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反之越小。 ⑶等高线稀疏程度相同和等高距相同,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反之越小。 例:比较下列三组图中的地形坡度: n (1+ n ) 1/n (1-1/n ) (或缩小)到的倍数之平 16*50* 120*122*

等值线的判读与应用

等值线判读与应用 一、影响等值线数值的主要因素: 1.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辐射)、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2.影响气压分布的主要因素:海拔、温度、空气运动等。 3.影响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地形、锋面、洋流等。 4.影响太阳高度分布的因素:与太阳直射点的距离。 二、等值线的判读方法:等值线的判读应做到“三看”:即看数值、看疏密、看形状。 1.看数值:主要看数值的高低和递变规律等。 ⑴等温线数值:根据等温线的高低和递变规律可以判断南北半球或季节。 等温线自北向南递增→北半球(图1中A 、C);等温线自北向南递减→南半球(图1中B、D)。 同纬度:气温陆高海低→夏季(或昼);陆低海高→冬季(或夜)。 甲乙 图1 如图,若甲为陆地,乙为海洋,则此时为_________季; 若此时为冬季,则甲为___________;乙为____________。(海洋或陆地) ⑵等高线数值:根据等高线的高低和递变规律可以综合判断地形类型、地势高低的总体大势、计算高差。 ①判断地形类型: 平原——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 丘陵——海拔200~500米,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比较稀疏; 高原——海拔较高,相对高度较小,边缘等高线较密集,中部等高线稀疏; 山地——海拔较高,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比较密集; 盆地——海拔四周高,中间低,面积较大。 ②判断地势高低:如图2,从图中的等高线数值和变化规律,可知该尼泊尔的地势:北高南低。 图2 ③计算高差: A、相对高度:(n-1)d<H<(n+1)d。(此式适用于其它等值线任意两点间的差值的计算)

地图与等值线

地图与等值线 【考纲解读】 1、理解并掌握地图的三要素。 2、学会不同类型地图的方向确定。 3、学会比例尺的计算与缩放及注记、图例的阅读与运用。 4、掌握等高线地图的一般规律、判读方法。 【考点整合】 【重点突破】 一、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相关计算 1、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从等高线上读出任意两点的海拔高度,就可以计算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相=H高—H低。 2、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 已知某地的气温和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0.6o C/100m)可以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异:T差=0.6o C·H相/100m。 3、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若某地形区最下部等高线的注记高程为H低,最上部等高线的注记高程为H高,该图的等高距为d,则该地形区的相对高度为:H高—H低≤H相<H高—H低+2d。 4、闭合等高线区域内海拔高度的判断 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如果其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其等高线的值;如果闭合等高线的值与两侧等高线的较高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高度比其等高线值更高,即“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5、估算陡崖的高度 (1)陡崖的相对高度 △H的取值范围是:(n-1)d≤△H<(n+1)d。 (2)陡崖的绝对高度 ①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顶<H大+d。 ②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H小-d<H底≤H小。 (注: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H大

为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大的,H小为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小的。)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与应用 1、绘制步骤 (1)绘剖面图的水平基线 如果要求所绘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与等高线图相同,则画 一条与剖面线等长的线段,即可作为剖面图的水平基线,例如 上图的A′B′。如果对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未作要求,为了绘 图方便,也应选用与等高线图相同的水平比例尺。 (2)确定适宜的垂直比例尺,画出纵坐标,规定剖面基线 所代表的高程。 如果对垂直比例尺有具体的要求,则按比例尺设计纵坐标 单位值。如果由自己确定比例尺,则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剖面线所穿过地区的等高线的高度差大小。如果高度差较小,则垂直比例尺可适当大些;如果高度差较大,则垂直比例尺可适当小些。 第二,考虑能够绘图的图幅范围,不能将图画到图幅以外区域。 在画纵坐标时还需要规定剖面水平基线所代表的高程,如果剖面线所穿过的等高线数值均较大,可将水平基线的高程设定一个特定的值,一般来说,这个值略低于剖面线所穿过的最低点的高程。 (3)从AB剖面线与等高线所交a、b、c、d等点向剖面图的水平基线作垂线,根据各点对应的高度对照剖面图的纵坐标,标出a′、b′、c′、d′等点。 (4)将这些点平滑地连接起来,即得沿AB剖面线的剖面图。 小结:确定剖面线→建坐标→描点→连线→定位(根据经纬度确定剖面的地理位置)→看起伏(确定地貌、分析地形地势)→解决问题(根据掌握的地理知识回答该区域的自然、人文问题) 2、应用 (1)帮助我们直观的了解和判断已知方向某一区间的地势起伏情况。 (2)帮助我们了解野外考察时观测点的通视情况。 一般地,我们会碰到以下一些情况,如下图所示: ①根据坡度陡缓情况。如果是先陡坡后缓坡,则可以看到;如果是先缓坡后陡坡,则无法看到。(如上图中左图中和中图所示) ②是否穿越沟谷。如果穿越沟谷,由于后半部分地质会升高,即使地势再降低,也会 因为地形阻挡而无法看到。(如上图中右图所示) 通视问题可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 作的地形剖面图无障碍物(如山地或水脊)阻挡,则两地可 互相通视。特别注意“凹形坡”与“凸形坡”的不同。从山 顶向四周,等高线先密后疏,为“凹形坡”,可通视;等高 线先疏后密,为“凸形坡”,“凸形坡”容易挡住人们的视线。 (如右图) 三、判读等值线

地图与等值线专题

专题一、地球地图等值线图判读 考点一地图与经纬网 1、地球概况 ⑴.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体积10800亿立方千米。 ⑵.形状: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旋转椭球体或三轴椭球体(轴半径比极半径仅长21千米)。 ⑶.地轴和两极:地轴──地球自转的中心轴;两极:地轴和地球表面的交点。 ⑷.经线和纬线:(见下表) ⑸.经度和纬度:(见下表) ⑹.本初子午线和赤道:(见下表) 概念特征图示 经线地球仪上 连结南北 两极的线 ⑴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 ⑵两条相对应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 ⑶任何一个经线圈都能平分地球为两个半 球 ⑷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⑸任意两条经线间的距离,在赤道上最 大,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纬线地球仪上 与赤道平 行的线 ⑴纬线是大小不等的圆圈 ⑵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越往两极,纬线 圈越小 ⑶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⑷每条纬线与每条经线垂直相交 经度的度量纬度的度量 起始点本初子午线(0°经线)赤道(0°纬线)图示 度量方法从本初子午线向东: 东经(E)0°~180° 从本初子午线向西:从赤道向北:北纬(N)0°~90°从赤道向南:南纬(S)0°~90°低纬度0°~30°;

西经(W)0°~180° 注: 东经180°和西经180°合为一 条经线 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半球划分 20°W与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东 西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0°纬线)把地球为南北半球 最大度数180°90° 某地的纬度就是该地和地球球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某地的经度就是该地所在的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之间的夹角。 ⑻.南、北回归线(南、北纬23°26′)和南、北极圈(南、北纬66°34′)经纬网:由经线和纬线相交织;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2.地图 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表面的自然、经济和人文现象,以各种不同的符号和注记在平面纸上缩小成概括的图形,它能反映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以及相互关系。 常见的地图类型有:经纬网图;地球运动图(太阳光照图);坐标图、比例图;分布规律图;区域图;等值线图(等高线、等压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盐度线、等震线….);剖面图;景观图;模式图等 1.地图上的比例尺 ⑴.比例尺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用公式表示就是: 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同一个比例尺可以用三种不同形式表示。 文字式:如“一千万分之一”或“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0千米” 数字式:如“1/10000000”或“1:10000000” 线段式:如 如一条25公里的公路,用5厘米画在图上,用文字式这表达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公里;用线段式表示为:;用数字式表示为:1:500000。 ⑵.比例尺的大小 比例尺的大小是指比值的大小,不是分母的大小。比例尺的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小,比例尺愈大。例如,1:10000与1:300000相比,前者较大而后者较小。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0 200km 100 100

晨昏线的判读技巧

地理专题突破:晨昏线的判读技巧 晨昏线是太阳照射地球表面所形成的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故又称为晨昏线(圈)。晨昏线是太阳光照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隐含的诸多地理信息是我们判读太阳光照图的重要突破口。 1、晨昏线的结构特征和判定 (1)晨昏线的特征:晨昏线是一个过地心的大圆,它平分地球,平分赤道,与太阳光线永远垂直。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角是0°。如图1所示: (2)晨昏线的区分: 在日照图上,晨线与昏线的区分判断方法有: ①根据昼、夜半球判断:位于昼半球西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反之为昏线。 ②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昏线上的各点为日落(黄昏);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晨线上的各点为日出(黎明)。如上图1中的弧线AB为晨线。 一般地,在地球侧视图上,晨昏线只表现为晨线或昏线(如图1);在俯视图上,我们所看到的晨昏线是一半晨线和一半昏线。如图2中弧线AM为昏线,弧线BM为晨线。在有的图中,还要根据具体要求先判断昼夜状况,再判断图中的晨昏线是晨线还是昏线。 2、晨昏线的运动特征 由于地球每小时自西向东自转15°,因此晨昏线不停地由东向西每小时移动15°。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且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因此晨昏线以极点为中心,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在极点和极圈之间来回摆动,其移动幅度为46°52′。 (1)侧视图中晨昏线的运动过程 如图1中,弧线AB为晨昏线,虚线为回归线和极圈,阴影部分为黑夜。 (2)俯视图中晨昏线的运动过程 如上图2中,弧线AB为晨昏线,虚线为北极圈,大圆为赤道,阴影部分为黑夜。 (3)晨昏线的相对运动方向

晨昏线的判读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晨昏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从0°~90°不等 B.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且永远通过南北极 C.从理论上讲,晨昏线任何时候都平分地球 D.晨昏线是不随季节移动的 2.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关系是( ) A.天天都重合 B.天天都不可能重合 C.只有在春分日和秋分日的某一时刻重合 D.只有在夏至日和冬至日某一时刻重合3.晨昏线(圈)是() A.正午与子夜的界线

B.昼与夜的界线 C.东西半球的界线 D.在地面上自西向东移动 4.关于晨昏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晨昏圈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最大为66°34′ B.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90° C.晨昏线是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 D.在日照图上(侧视图),晨昏圈平面与地表太阳光线垂直,但不通过地心 读图右图,图中OP、EF为地球公转到远日点的晨昏线,回答5—6题。

5.此时北京时间可能是() A.7月6日7时 B.1月6日7时C.7月6日19时 D.1月6日19时6.该季节能够发生的现象是() A.墨累一达令盆地正值小麦开始播种的时节 B.黄淮海平原盐碱地含盐量较小 C.旅游活动对庐山、黄山的环境污染最小

D.珠穆朗玛峰的雪线海拔高度降到最低位置 7.当晨线同时通过北京和昆明时,北京时间为8:00,则墨尔本(约39°S)的昼长大约是: A.10小时 B.12小时 C.14小时 D.16小时 一架在北半球飞行的飞机,飞越晨昏线上空时,当地为8日19时,回答(8)~(10)题。 8.在图中所示的4个地区中,它飞越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9.6个小时后,该飞机到达西6区的芝加哥,芝加哥的区时是() A.8日14时 B.9日2时 C.9日20时 D.8日8时 10.该季节能够看到的景色是() A.长江流域寒梅绽放 B.巴黎盆地小麦黄熟 C.南极中山站终日斜阳 D.赞比西河流域草木葱绿

12等值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1.2等值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一、考点分析: 等值线图是中学地理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专题地图,常见的有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线和等震线等。 等到值线图是用布满一定区域的若干条等值线表示地理现象的数值分布状况,由于等值线上注有数值,而且数值间隔是相等的,因此可以根据等值线的数值大小、疏密程度、排列方向、形状变化等反映出该地地理事物变化的急缓、递变方向及分布特点等。 二、学习目标: 学会等值线判读的基本规律,并能与经纬网结合进行区域分析判读。 三、知识提纲: (一)等高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1、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①同线等高 ②等高距全图一致 ③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 ④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闭合(断崖处除外) ⑤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 ⑥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山地和山峰、盆地和洼地、山脊和山脊线、 山谷和山谷经线、鞍部、陡崖) ⑦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 ⑧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 2、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 (1)与气候结合: ①气温:在同一幅等高线图上,等高线越密集的地方,垂直高差越,绘 制等温线图时,等高线密集的地方,等温线,单位距离内的温度差 越。 ②气压: ③降水: ④气象站: (2)与河流水文及利用相结合: ①判断河流位置及流向: ②选择水库库址: ③选择水库坝址:坝高、坝长、坝址 (3)进行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水源条件等,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合理布局的方案。 平原:丘陵:山地:水库: (4)与地区规划相结合:

①交通线(铁路、工路干线)、引水线、输油管线: ②修建港口: ③工厂厂址选择: 考虑资源条件、交通条件、水源条件、地质条件、环境条件 3、等高线地形剖面图的作法: ①在等高线图中确定剖面基线: ②确定比例尺:垂直比例尺一般与等高线中的等高距一致;水平比例尺与 原图一致。 ③点出剖面基线与等高线的交点,并从每一个交点向横坐标上引垂线。 ④根据垂直比例尺找出相对高度 ⑤用平滑的曲线把点描好 等高线典型例题: 冬三:28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植被类型属于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①②③处最不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③ C夏季甲村降水比乙村丰富 D甲村与丙村的相对高度是400米 29适宜在该地种植的经济林木有 A苹果树、梨树B柑桔、菠萝 C毛竹、茶树D油棕、油桐树 30若该地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推测地质成煤时期的环境特点是: A温暖湿润的浅海环境 B缓慢抬升的高原山地 C森林茂密的沉积盆地 D水产丰富的内陆湖泊 冬五:33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东部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 材料二、该地区相关气候资料 (1)该地区耕地类型主要是, 主要粮食作物是。 图中①②③处将布局粮食种植业、 果树栽培业和蔬菜、畜禽业,按照因地制宜、 发挥地区优势的原则,粮食种植业应安排在; 蔬菜、畜禽业应安排在(填代号)。 (2)图中甲坡植被受到破坏成为荒坡,则对其合理整治的措施是() A种草放牧山羊B修梯田,种甜菜 C种植马尾松等喜光林木D种植香蕉等热带水果

【高考必考】高考地理等值线专题汇总

【高考必考】2020高考地理等值线专题汇总 等值线是指数值相等各点的连线。等值线图则是在地图上利用一组等值线显示地理现象的地面和空间的连续分布,及其均匀渐变的现象。 等值线的共同特征特点: ①同线等值; ②同图等距,即相邻两条等值线的值相等或数值差相等; ③同一图中任意两条等值线一般不会相交(陡崖除外); ④等值线一般是闭合曲线,但在局部图中可以不闭合; ⑤等值线越密集,表明单位水平距离的差值较大,越稀疏表明单位水平距离的差值较小; ⑥等值线平直表明该区域与相邻的区域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少,等值线弯曲表明影响该项地理事物的因素较多。 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 1.读图名,读出什么事象的等值线图 ——识别等值线所反映的是何种地理事物; 2.判读等值线排列疏密状况 ——等值线的疏密代表数值的变化幅度大小; 3.读数值,最大值、最小值、递变规律、成因

——解题的关键是找出等值线变化的规律,并分析其成因; 4.等值线走向可以判断主要影响因素 ——要结合相关的地理知识来判读并解释成因; 5.相邻两条等值线数值只能相同或相差一个等值距离; 6.等值线的弯曲方向用“凸低为高、凸高为低”来判别 总结 无论何种等值线图,在判读时都要注意等值线的数值大小,弯曲方向、疏密程度、延伸方向及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数值大小的确定 (1)等值线的数值规则:在同一条等值线上,各点的数值是相同的,除特别注明外,任意两条相邻等值线之间的数值差相等或为零(我们可以把这个数值关称为等值距),且等值线的数值变化是有递变规律的 (2)任意两点产数值差的计算(S) 假设n为两点间穿过的等值线条数,d为等值距 A、若两点均在等值线上,两点间的数值差为;两点所在等值线的数值之差或S=(n-1)d. B、若两点均不在等值线上,则两点间的数值差为:(n-1)d﹤S﹤(n+1)d。 说明:若两点不在等值线上,则该点的数值在相邻两条等值线数值之间。两点间数值差的最大值应为数值大的点的最大值与数值小的点的最小值间的数值差,最小值应为数值大的点的最小值与数值小的点的最大值间的数值差。即最大值为两点向外侧的两条等值线的数值差,最小值为两点间向内侧的两条等值线的数值差。 C、若一点在等值线上,另一点不在等值经上,则两点间的数值差为:(n-1)d﹤S

晨昏线专项练习(含答案)

晨昏线习题 1、如图1所示,北京时间为: A.12月22 日 12时 B.12月22 日 24时 C.3月21日6时 D.6月12日0时 2.此时,全球与A点属于同一天的地区所占的面积: A.等于1/2 B.等于1/3 C.小于1/2 D.大于3/4 3.图①②两点 A.地方时相同B.昼夜长短相同 C. 太阳高度相同D.气候类型相同 4(1)当AB为晨线时,此日是前后。 (2)当DF为昏线时,此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是。 (3)当AC为晨线时,此时是 节气;当DE为昏线, 此日是节气;当AD为晨 线,此日是节气. (4)若DE为晨线,此时北京时 间是;当北京时间为 8点整,DF是线。 5.读图,图中DE为昏线,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2)A、B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的是,日出较早的是。 (3)此时赤道上昼的范围是。

6.读下图,判断下列各题 ⑴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 A.60°E,20°S B.60°W,20°N C.90°E,0° D.90°E,20°S ⑵该图显示的时间及地理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图显示的日期是12月22日 B.该图显示的北京时间是4时 C.此时武汉的黑夜可能正逐日变长 D.此时是观察南极极光的最佳时机 ⑶有关甲、乙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地最短距离约为3300千米 B.这天日出时间甲地比乙地早 C.这天正午太阳高度甲比乙地大 D.一年当中有6个月正午太阳高度甲比乙地大 7.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图中左上角)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观,洗印出的照片上显示拍照时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间)。据此判断1—2题。(1).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 A.22时 B.14时 C.20时 D.16时 (2).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 A.16 小时 B.14小时 C.10小时 D.12小时 下表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4)、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等值线图的判读总结

1.等值线的共性特征 (1)同线等值:据此可比较不同点的数值大小。 (2)等值距相同:要根据图中提供的数据,判读相邻两条等值线的差值(可多看两组)。 (3)等值线是闭合曲线,但在一幅图中因受图幅限制,某等值线不一定闭合。 (4)等值线不相交(除陡崖外)。 2.等值线的判读规律 (1)一般在同一幅等值线图中,相邻两条等值线的差值相同或者为零。 (2)一般等值线两侧的数值不同,一侧高于该等值线数值,另一侧则低于该数值。 (3)相邻两条等值线之间存在闭合线,则其值可与其中某一等值线相同:若其值与低值相同,则线内数值比低值低;若其值与高值相同,则线内数值比高值高。即大于大值,小于小值。 (4)等值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弯曲的地方(部位)数值小,向数值小的方向弯曲的地方(部位)数值大。 3.等值线图的判读步骤 等值线图的判读首先要看图名,明确等值线图上所要反映的地理事物,认清地图上的方向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其次要熟练把握图示的内容。等值线图要从观察等值线的疏密,了解等值线的间距,比较等值线的数据,分析等值线的走向,注意等值线的弯曲,掌握重要的等值线六个方面进行判读。 4.三种常见等值线图的判读要领 判读等值线图要“五读一分析”。即读数值范围和极值、读延伸方向、读疏密程度、读弯曲方向、读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分析成因。如下表: 【即时演练】 读右图,完成1-2题。

( )1.①、②、③、④四地段中平均坡度最大的为 A.① B.② C.③ D.④ ( )2.海拔低于400米的区域面积为 A.0.05km2 B.0.5km2 C.5km2 D.50km2 “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回答3~5题: ( ) 3.图中a、b、c、d四点中,可能形成小溪的是 A.a B.b C.c D.d ( ) 4.图中MN、XY的交点,在剖面图上对应的点是 A. ①③ B.②④ C.①④ D. ②③ ( ) 5.若该地区位于一拟建水库的库区内,计划蓄水位可达拔175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最高水位时,小部分面积被淹没,将出现一个岛屿 B.a、b、c、d四个居民点中,只有d居民点可以不搬迁 C. 最高水位时,将出现两个小岛,b、c、d三地将被水淹没 D.a、b、c、d四个居民点都不必搬迁,改为从事旅游业和渔业 下图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其代表某种文化景观,读图回答6~8题; ( )6.该种文化景观是 A. 小溪B.梯田 C. 平原 D. 沙滩 ( )7.该文化景观最有可能位于 A. 黄土高原 B.江南丘陵 C.青藏高原 D.四川盆地 ( )8.下列作物最有可能在该文化景观区种植的是 A. 茶园 B.甜菜 C. 谷子 D.青稞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回答9~11题。 ( )9.关于下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山相对高度为2470米 B.CD是山谷,EF是山脊 C.H在西南坡上,阳光充足 D.H地比B地降水多 ( ) 10.B点此时的温度为18℃,如果只考虑高度因素,那么甲峰与乙峰的温度分别为 A.13.5℃,12.5℃ B.22.5℃,13.5℃ C.22.5℃,14.5℃ D.13.5℃,14.5℃ ( ) 11.图中,有一处适合户外攀岩运动。运动员从崖底攀至陡崖最高处,高差可能有 A.101米 B.198米 C.298米 D.601米 下图为澳大利亚某城市1月某日22时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14题。 ( )12.O、P两点的温差可能为 A.4℃ B.5℃ C.2℃ D.1℃ ( ) 13.若只考虑温度因素,则近地面N点的风向为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 ) 14.下面与M、P、N一线上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合的示 意图为 A.① B.②C.③ D.④ 读等值线示意图,回答15~17题: ( ) 15.若a为500米,b为1 000米,地处浙江省内,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气压:甲>乙 B. 气温:甲<乙 C. 降水:甲>乙 D. 坡度:甲<乙 ( ) 16.若a为1 000百帕,c为990百帕,夏秋季地处华南某地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乙吹偏北风,甲吹偏南风 B. 风速:甲<乙 C. 该气流系统为反气旋 D. 该系统可能带来急风暴雨 ( ) 17.若a为2℃,b为5℃,c为8℃,该图为贵州某地某月等温线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