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华大学导游词
清华介绍发言稿

清华介绍发言稿清华大学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是一所享有世界声誉的综合性大学。
作为中国最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清华大学在科学研究、教学质量以及学术影响力等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清华大学的历史、学术特色、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影响力。
一、历史沿革清华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1年,也就是辛亥革命之后。
当时的清华学堂成立于北京的海淀区,是为熙熙攘攘的帝国派出子弟所设立的。
经过多年的发展,清华学堂于1928年升格为清华大学,成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作为公立大学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逐渐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顶尖的大学之一。
二、学术特色清华大学以其卓越的研究和教学质量而闻名,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领域。
在自然科学方面,清华大学在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环境科学等领域都有着出色的学术表现。
同时,清华大学也是工科领域的领军者,特别在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建筑工程、航空航天等方面享有盛誉。
此外,人文社科也是清华大学的强项之一,历史、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都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三、人才培养清华大学对人才培养非常重视,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清华大学实行理工科与人文社科平衡发展的教育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全面素质。
清华大学的教学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此外,清华大学还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为社会做贡献。
四、国际影响力作为中国最顶尖的大学之一,清华大学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清华大学与全球多所一流大学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等国家。
清华大学在国际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以及师资引进等方面不断加大力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选择来清华大学学习,既可接触到世界一流的教育资源,也能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创新精神。
五、校园文化清华大学以其美丽的校园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而闻名。
大学导游词讲解

大学导游词讲解你们想了解一些大学吗?那么接下来小编给你们带来清华大学导游词和东华理工大学导游词,供大伙儿参考,希翼对你们有帮助。
大学导游词说解清华大学导游词清华大学是一所历史特别悠久的学校,它所在的地区是北京西北郊的名胜园林区,最早在明朝的时候,这个地方是一具私家园林。
清朝时,这个地方是圆明园的一部分,叫做熙春园,是康熙皇帝的行宫。
道光年间,道光皇帝把熙春园分为两部分,西边的一部分取名为近春园,东边的一部分照旧弯弯曲曲叫做熙春园。
后来咸丰皇帝即位,将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
这算是清华园那个名字的最早由来了。
而要说到清华大学的建立,则是和一起重大的国耻事件八国联军侵华相联系的,因此老一代的清华人都把我们的学校称之为国耻纪念碑。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惨败,于1901年与八国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必须向列强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加在一起为9.8亿两。
当时的美国政府分得了3200万两,折合美元为2400万元。
后来美国政府觉得赔款实属过多,因此决定拿出赔款的1/2在中国培养留美学生。
1908年,中美两国政府达成协议,决定成立留美准备学校,校址选在清华园,经兼管学部和外交部的军机大臣叶赫那拉氏那桐批准,于1909年开始兴建校舍,1911年,第一批校舍建成,1911年4月29号学校开学,取名为清华学堂,这算是清华大学最早的历史纪元了。
辛亥革命后,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校园占地约450亩,全校师生惟独1000多人。
直到1925年,清华学校才开始招收大学本科生,当时设了留美准备部、大学部、国学研究院三个部门,开始由一所留美准备学校逐步向彻底的综合性大学过渡。
1928年成立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开始得到长脚的进展,1929年,清华大学最后一班留美准备生毕业,结束了我们的留美准备学校的历史。
1931到1937年是清华大学的蓬勃进展阶段,当时梅贻琦任校长,开始广聘名师,实行名主治校,而且还建立起来了在我国工程教育史上有重要意义的清华工学院。
清华大学宣传片解说词

清华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一片风景秀丽的古代皇家园林之中,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开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它的前身是中华学堂,创建于1911年,是清政府利用庚子赔款建立留美预备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南迁长沙及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一起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复校办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恢复建立了理科与文科等多类学科,1999年原中央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是中国高层次培养和高水平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按照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模式,现共设有16个学院、58个系,已基本形成理学、工学、文学、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教育学和艺术学等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学科布局,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中,清华的发展始终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兴衰与共,他培养了17万名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涌现出一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文化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赢得了高度赞誉,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标志和一个缩影,清华大学精英汇集名师荟萃,是全国拥有科学院及工程院院士最多的高校,学校遵循培养引进与并举的方针,切实加强学术骨干与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在国内外广泛选聘优秀人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数学大师林家翘、图灵奖获得者姚期至、菲尔兹奖获得者邱成同等,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教学相绑长、星火相传,清华大学因此成为青年学生最向往的高等学府之一,清华大学也一直以能够及天下之英才而喻之为自豪,每年通过竞争选拔都有一批最优秀的青年人进入学校,他们吸收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学术营养,培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大学精神,清华大学始终以人才培育为根本任务,努力实现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雄厚卓越的师资力量,完善先进的教学设施,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以及严谨务实的学风校风,为青年学生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以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为代表的多项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出,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促进学生又红又专全面发展,活跃在清华园中的三万多名莘莘学子,研究生数量占三分之二,自设立学位制度以来,清华已累计招收研究生八万多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清华大学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着力实施全球视野下的国际人才培养计划,不断创新的实践教育、课外科技和学术活动,增长学生才干的社会工作,陶冶情操健康身心的艺术课程、体育课程和多层次、多样化发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第二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创新能力、兴趣专长和公益精神的重要平台,清华大学率先在国内为家庭困难的学生开辟绿色通道,建立多渠道、大力度、有保障的经济资助体系,履行了决不让一个勤奋和有才华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庄重承诺,学校提出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思想政治目标,积极开展就业引导,鼓励学生到国家建设的主战场去建功立业,越来越多的清华毕业生选择到西部、到东北、到基层、到改革开放第一线去工作创业,把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清华大学被评为全球最美大学之一,拥有健全的校园基础设施和先进的教学科研支撑体系,内容齐全,水平领先,服务完善的图书馆和校园网,为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一批现代化的建筑显著改善了办学条件,绿色大学建设不断推进,各种服务设施有效的满足了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求。
北京大学导游词

北京大学导游词篇一:清华、北大导游词清华导游词北大清华校园参观——内容及线路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图书馆、振兴中华碑、博雅塔、未名湖、斯诺墓、钟亭、翻尾石鱼、蔡元培先生像、李大钊先生像、北大六院、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塞万提斯像、西南联大纪念碑、原燕京大学建筑群、北京大学校友门;清华大学:理科楼、图书馆、大礼堂、同方部、清华学堂、水利实验馆、土木工程馆、世纪鼎、日晷、二校门、闻一多像、清华池、水木清华、工字厅、古月堂、荷塘月色、近春园遗址公园。
工字厅,古月堂工字厅、怡春院、古月堂,是目前清华园内仅有的几所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
工字厅原名工字殿,在赐给亲王后改名为工字厅。
原为清皇室园林建筑,现用作校行政办公。
工字厅是清华园的主体建筑。
因其前、后两大殿中间以短廊相接,俯视恰似一工字,故得名。
工字厅西有垂花门,额曰“怡春院”。
怡春院西南有房屋一所,曰“古月堂”,是工字厅的西跨院。
古月堂建于清道光,与工字厅一巷之隔。
初建时是园主的专用书房。
梁启超、朱自清等都曾在这里居住。
现在是学校各总务机关所在地。
与工字厅西院一巷之隔,有一处独立的小庭院,称“古月堂”,总建筑面积670平方米。
它正面的垂花门至今尚保存完好。
这所庭院建于道光二年以后,初建时是园主的专用书房,建校后也成为教师宿舍。
梁启超、朱自清等都曾在这里居住。
1928年,本校初招女生,这里被辟为女生宿舍,曾有许多趣话流传,古月堂原来被清华男生称作“狐堂”。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说来也有意思。
按中国的拆字游戏,古月加在一起,便是一个“胡”字,和狐狸的“狐”字谐音。
当时的古月堂是清华女生的闺房,男生们总能够感到她们难以抗拒的魅力,所以把古月堂称为“狐堂”了。
水木清华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胜景,地处工字厅后门外。
四时变幻的林山,环珑着一泓秀水,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庄美挺秀。
“水木清华”四字,出自晋人谢混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
清华北大导游词

清华北大导游词【篇一:清华、北大导游词】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在近代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北大传承着中华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学统,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在现代的延续,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名声和地位,可谓”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
辛亥革命后(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严复任校长。
1917年1月,蔡元培任校长,对学校进行了整顿和革新,奠定了北京大学向近代大学转变的基础。
抗战后南迁,1937年9月,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湖南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又在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 年5月西南联大解散,北京大学迁回原址复校,同年10月正式开学。
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北京大学。
1951年6月,马寅初教授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第一任校长。
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从北京城内沙滩迁到现校址,成为一所侧重于基础学科教学和研究的文理科综合大学。
北京大学的西校门,是1952年北京大学与燕京大学合并成为新的北京大学之前,燕京大学主校门。
校门两侧有两头石狮。
这座校门是由燕京大学校友捐资修建,故而又称之为校友门。
燕京大学有着众多杰出校友,其中包括我国杰出的物理学家黄昆院士,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著名医学家吴阶平院士等等。
历史上的燕大至今仍是北京大学的一笔宝贵财富,对今天的北大有着深远的影响。
曾在北大图书馆工作过的毛泽东同志亲自为北京大学书写的校名,他所书“北京大学”四个字苍劲有力,气势雄浑。
今天这座北大西校门仍然是北大师生进出北大的重要通道之一,已经成为了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朗润园建筑群,该建筑群自成一体,是典型的皇家四合院风格。
这里现在是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教学办公地,是经济学家云集的地方。
所以这里经常举办一些政治经济领域的高级讲座,皇家四合院也经常迎接像美国前总统卡特、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法国前总统德斯坦这样的贵客。
关于清华环境的经典句子

关于清华环境的经典句子
1、因其幽雅的环境,水木清华常被清华学子选为读书学习和小憩之地。
2、水木清华建于湖水旁边,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
大礼堂的建筑则是西式的圆顶红墙,在大礼堂旁边还有一片大草坪,草坪和大礼堂的合影也是清华形象的代表之一。
3、一到夏天,荷花姐妹们临风起舞。
荷花千姿百态,芬芳馥郁。
4、清华校园曾是皇家园林,亭台楼榭与湖水树林相映,环境非常优美,园中的建筑大多中西合璧,显得高贵典雅。
5、水木清华建于湖水旁边,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
大礼堂的建筑则是西式的圆顶红墙,在大礼堂旁边还有一片大草坪,草坪和大礼堂的合影也是清华形象的代表之一。
清华学堂是一座别致的二层小楼,是清华大学的第一批校舍,有灰色的墙砖、白色的立柱,中西合璧,建筑非常优雅。
最新-大学导游词范文 精品

大学导游词范文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是我国的高等学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清华大学以及北京大学导游词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北京大学导游词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在近代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北大传承着中华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学统,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在现代的延续,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名声和地位,可谓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
辛亥革命后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严复任校长。
1917年1月,蔡元培任校长,对学校进行了整顿和革新,奠定了北京大学向近代大学转变的基础。
抗战后南迁,1937年9月,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湖南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又在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5月西南联大解散,北京大学迁回原址复校,同年10月正式开学。
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北京大学。
1951年6月,马寅初教授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第一任校长。
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从北京城内沙滩迁到现校址,成为一所侧重于基础学科教学和研究的文理科综合大学。
北京大学的西校门,是1952年北京大学与燕京大学合并成为新的北京大学之前,燕京大学主校门。
校门两侧有两头石狮。
这座校门是由燕京大学校友捐资修建,故而又称之为校友门。
燕京大学有着众多杰出校友,其中包括我国杰出的物理学家黄昆院士,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著名医学家吴阶平院士等等。
历史上的燕大至今仍是北京大学的一笔宝贵财富,对今天的北大有着深远的影响。
曾在北大图书馆工作过的毛泽东同志亲自为北京大学书写的校名,他所书北京大学四个字苍劲有力,气势雄浑。
今天这座北大西校门仍然是北大师生进出北大的重要通道之一,已经成为了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朗润园建筑群,该建筑群自成一体,是典型的皇家四合院风格。
这里现在是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教学办公地,是经济学家云集的地方。
北京清华大学导游词

北京清华大学导游词北京清华大学导游词大家好,欢迎来到北京清华大学,这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学生们梦寐以求的学校之一。
清华大学位于北京的海淀区,毗邻颐和园和圆明园。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11年的“清华学堂”,从那时起,这所学校已经成为了一流的教育机构,并在国内外的学术界和社会各界享有盛名。
清华大学现有教职员工2.4万余人,其中和外籍教师1200余人,这里有一流的学术氛围和环境,是中国学术界的重要窗口之一。
清华大学主要分为三个校区,分别是元培、东区和西区。
元培校区是全校本科生的主要学习区域,这里有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食堂等配套设施;东区是全校科研人员的主要活动区域,这里有博士后公寓、科研楼、实验室等;西区是清华大学的最新校区,这里是清华大学未来发展的重心,这里有自然科学馆、人文社科馆、清华大学会议中心等。
在清华大学,您可以欣赏到许多著名的景点和建筑,比如广场、图书馆、主楼、五道口等。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应该是清华大学的博雅塔。
博雅塔高42层,是北京第一个超过40层的建筑物。
塔内共有20层,每层高度为5.5米。
塔内总共有420个工作室,均按照20平方米的标准设计。
这里是全校师生的艺术创作和展示区域,也是清华大学文娱活动的中心地带,如果有机会可以来这里逛逛,你一定会爱上这里。
最后,我想说的是,清华大学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活力的地方,这里有着许多优秀的学生和教授,并且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很高的成就。
如果您来北京旅行,千万不要错过清华大学,这里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知识的地方,也是您在中国之行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景点。
谢谢大家!北京清华大学导游词欢迎来到北京清华大学。
作为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清华大学以其卓越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成就而享誉全球。
这里的校园环境优美,植树成荫,花木扶疏,是一个学术气息浓厚的大学校园。
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了解这所与时俱进的学府。
说到清华大学最著名的建筑,首推清华大学的邱德拔图书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清华大学导游词优良的习惯,未曾见过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老实的人埋怨命运不好;良好的品格。
坚强的意志,不会被假设所谓的命运击败的。
——富兰克林一位来自云南的考生告诉记者,他报考的是建筑专业,面试官先问了他的兴趣爱好和未来规划,随后还让他任选一个社会热点进行点评,他分析的是现在讨论比较多的全面二孩政策。
还有其他报考自强计划的考生也要求列举自己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并就其中一点展开阐述。
清华大学是一所历史非常悠久的学校,它所在的地区是北京西北郊的名胜园林区,最早在明朝的时候,这里是一个私家园林。
清朝时,这里是圆明园的一部分,叫做熙春园,是康熙皇帝的行宫。
道光年间,道光皇帝把熙春园分为两部分,西边的一部分取名为近春园,东边的一部分仍旧叫做熙春园。
后来咸丰皇帝即位,将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
这就是“清华园”这个名字的最早由来了。
而要说到清华大学的建立,则是和一起重大的国耻事件——八国联军侵华相联系的,所以老一代的清华人都把我们的学校称之为“国耻纪念碑”。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惨败,于1901年与八国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必须向列强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加在一起为9.8亿两。
当时的美国政府分得了3200万两,折合美元为。
后来美国政府觉得赔款“实属过多”,所以决定拿出赔款的1/2在中国培养留美学生。
1908年,中美两国政府达成协议,决定成立留美预备学校,校址选在清华园,经兼管学部和外交部的军机大臣叶赫那拉氏那桐批准,于1909年开始兴建校舍,1911年,第一批校舍建成,1911年4月29号学校开学,取名为清华学堂,这就是清华大学最早的历史纪元了。
辛亥革命后,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校园占地约450亩,全校师生只有1000多人。
直到1925年,清华学校才开始招收大学本科生,当时设了留美预备部、大学部、国学研究院三个部门,开始由一所留美预备学校逐步向完全的综合性大学过渡。
1928年成立“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开始得到长足的发展,1929年,清华大学最后一班留美预备生毕业,结束了我们的留美预备学校的历史。
1931到1937年是清华大学的蓬勃发展时期,当时梅贻琦任校长,开始广聘名师,实行名主治校,而且还建立起来了在我国工程教育史上有重要意义的清华工学院。
这一时期被清华人称为“黄金时期”。
但是很不幸的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当时的北平非常不平静,很多大学开始南迁,清华大学首先南迁长沙,成立长沙临时大学,后来又迁到昆明,与北京大学、天津南开大学联合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抗日战争持续了8年,西南联大也坚持了8年,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但是正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却是清华历史上出人才最多的时期之一,如最早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杨政宁、李政道,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都是毕业于西南联大时期;著名的民主人士闻一多、吴晗等,都在西南联大任教。
当时西南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正是这四个字鼓励清华的学生们克服重重困难,不断进取。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清华大学才迁回清华园复校,当时只设了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共26个系。
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响应国家发展工业的号召,调出文、法、理、农四个学院,其中文科基本上都并入了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理科并入了北京大学,其他的院系则成立了一些新的学校,比如现在的北京农业大学,就是我们的农学院分出成立的,还有总理温家宝的母校中国地质大学,就是当时清华大学地质系分出后成立的,还有因为神州五号升空而名声大噪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是当时我们的航空航天系分出成立的。
当时的清华大学,只留下了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工程技术人才,被称为“工程师的摇篮”。
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逐步恢复了理科、文科、经济和管理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1年,在教育部批准下,我校成立了医学院,2002年4月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2004年5月18日,清华大学恢复了航空与航天系,并将他扩大为航空与航天学院,它的首任院长是神州五号的总设计师,清华大学1952级校友王永志先生。
清华大学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13个学院,53个系,成为了一所具有文、法、理、工、医、经济、管理、航空和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全体师生员工的奋斗目标是:到2011年百年校庆之时,争取把清华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
(在荒岛)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叫做近春园遗址公园,“近”是远近的近,“春”是春天的春。
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也遭到严重破坏。
到同治年间,同治皇帝想重修圆明园,因此拆除了近春园的所有残存建筑,最后因为种种原因圆明园没有修成,而近春园的所有建筑材料也不知去向,从此沦为“荒岛”达100余年。
现在一提到荒岛,清华人都知道是这个地方。
直到1979年,学校才决定彻底改造荒岛,在岛上种植草坪,修建假山、亭子。
经过几年的改造,荒岛终于成了现在这处具有历史和文化气息的胜迹。
现在树立在我们面前的是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雕像。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很多著名的治学思想,如我们所熟悉的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温故而知新”等。
这尊孔子塑像是清华的一位毕业生专门从孔子的故乡山东曲府运过来的,它的寓意就是希望清华的学生们不要忘记传统的儒家思想,希望理工科的学生能多关注人文科学。
此外大家身后的这块纪念碑和对面山坡上的零零阁也都是清华的毕业生赠送给母校的礼物,在清华大学像这样的小纪念物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在这里我要简单给大家介绍两个清华大学的著名人物,第一个是吴晗先生。
吴晗是清华大学1934届毕业生,在校时因为学习非常刻苦,在学术上很有成就,所以被同学戏称为“太史公”。
他从清华毕业后,就一直留校担任助教、教员、教授等职,1949年北平解放后,曾调任北京市副市长。
“文革”期间,吴晗因著有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而受到严酷迫害,1969年10月11日惨死于狱中。
后来,清华的师生为了永远纪念这位杰出的校友、学者,在荒岛上立了一尊吴晗的塑像,并且修建了“晗亭”,亭内匾额“晗亭”两字是1984年邓小平亲笔手书。
G20的影响力巨大,每一年的全球经济热点、未来走向都将在这个会议上诞生。
同时,从最近几年的数据上显示,每一个举办G20峰会的城市都将发生巨大蜕变,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界面、土地价值都将呈现迅猛增长。
大家快随我看看这美丽的石桥吧!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
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姿态不一的活灵活现的小狮子。
与晗亭相连的是“临漪榭”,“临”是面临的“临”,“漪”是涟漪的“漪”,“榭”则是指水边的亭子的意思,临漪榭是遗址内唯一象征性的旧物恢复。
在我们正前方的这座亭子,叫做“荷塘月色亭”,关于这个亭子,还必须提到一个人,它就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诗人和散文作家朱自清。
朱自清毕业于北大哲学系,于1925年应聘来清华执教,前后担任过国文系教授、系主任、图书馆长等职。
我想在座的各位同学肯定都读过朱自清写的散文,像《背影》、《春》,《荷塘月色》等,其中《荷塘月色》就是描写近春园的景观。
1927年7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心里非常不平静,当时他就写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并且在文章里描述了一幅清幽美妙的图画: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叶子,星星点点的荷花,淡淡的月光,默默的荷香。
实际上,这一切都折射出了当时他苦闷和孤独的心情。
朱自清于1948年8月因贫病交加而逝世,临终之前他还嘱告家人,说他已经签名拒绝“美援”,因而不要再买政府配售的廉价美国面粉,毛泽东称颂他“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说的就是这件事情。
后来,清华师生为了纪念朱自清同志,就在此建了“荷塘月色亭”以资纪念。
亭内悬挂的“荷塘月色”四字是来自朱自清文章手稿中集下的手迹。
近春园一直以来都是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休闲场所。
现在我们所在的地方就是清华大学的中心地带,也是清华大学早期建校的地方,还是清华景色最美的区域之一——清华园了,在这里汇聚了清华大学几个时期的建筑,而且很多建筑在2001年的时候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华学堂是一栋德国古堡式的建筑。
清华学堂是建校初期兴建的首批校舍中的主体建筑,建于1909到1911年,建成后作为学生教室。
学堂总面积约为4650平方米,大门外正上端书写的“清华学堂”四字,就是清朝末期军机大臣那桐所书。
1925年起,学校在这里增设了“国学研究院”,当时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以及著名的考古学家李济,文学家吴宓等在这里荟聚,培养了整整一代“国学”研究家,为这所楼房增添了新的文化色彩。
解放前和解放初,学校的总领导机构基本上都设在这里。
后来,以梁思成为主任的清华建筑系进入此楼,清华学堂成为该系的专用馆。
现在为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的办公楼,研究生的活动都是在这里举行的。
清华的首期建筑除了清华学堂外,还有一处就是二校门了。
二校门是清华最早的学校大门,始建于1909年,门上端大理石上镌刻着那桐题写的“清华园”三个大字。
1933年,清华住宅区进行扩建,校园围墙外移,新建了西大门,从此,习惯上称原大门为“二校门”,这就是二校门这一名称的由来。
十年动乱期间,二校门被当做四旧而被彻底破坏,在原址上修建了一尊很大的毛主席塑像,80年代拆掉。
一直到90年代初期,在一些校友的倡议并集资下,经学校同意依照片重建,终于在1991年恢复了这一个校园文物。
现在二校门已经成为了清华园的标志性建筑,来到这里的师生们,都喜欢在这里合影留念。
大礼堂、科学馆、西区体育馆和图书馆被称为清华大学第二批建筑中的四大建筑。
大礼堂建于1917年9月,建成于1920年3月,一共耗时3年,它是一座罗马式和希腊式相混合的建筑,圆顶、铜门、门前有四根两人合抱粗的汉白玉大石柱,看上去非常的庄严雄伟,而且它又位于清华大学的中心地带,所以一直被清华的师生员工视为自己坚定、朴实、不屈不挠性格的象征。
大礼堂建筑面积为1840平方米,高27.6米,有座位1200个,是当时国内高等学堂中最大的礼堂兼讲堂,可容纳全校一切人员聚会。
大礼堂建成后,很多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很多反帝爱国运动也是从这里动员出发。
现在这里仍然是学生们举行各种活动的场所,每年清华学生学士学位的颁发也是在这里进行。
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节目组来到清华大学演出,就是以大礼堂为背景的。
在建大礼堂时,因为当时的美国政府不信任中国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所以他是由美国政府出资,美国设计师设计,建筑大礼堂用的一砖一瓦也是从美国先由水路运到天津塘沽,然后再运到北京,花费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现在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还有一栋和它一模一样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