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

【摘要】二战后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然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以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至今。本文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轨迹谈起,浅析高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而分析日本经济模式在目前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其走势,最后阐述过去无论运作多么良好的经济体制,如果不能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会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桎梏。基于此,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日本经济;日本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经济问题;展望

目录

一、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 (3)

(一)经济复兴阶段(1945-1955) (4)

(二)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 (4)

(三) 经济稳定增长时期(1974-1990年) (4)

(四) 经济衰退期(1991-2000年) (5)

1.企业生产能力过剩 (5)

2.科技创新的后劲不足 (5)

3.产业结构调整滞后 (5)

4.经济体制调整失误 (6)

5.金融机构存在巨额不良债权 (6)

6.财政危机严重,削弱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 (6)

二、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6)

(一) 日本的产业政策 (7)

(二) 日本的宏现经济政策。 (7)

1.财政方面日本大部分财权由中央所掌握 (7)

2.金融方面 (7)

3.企业特点 (7)

三、日本当前经济存在的问题 (8)

(一)公司治理结构机能的衰退 (8)

(二)长期雇佣体制阻碍了企业的改革与重组 (8)

(三)主银行制导致企业经营效率的下降 (8)

四、日本经济发展展望 (8)

二战后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本文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轨迹谈起,浅析高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而分析日本经济模式在目前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其走势,最后总述过去无论运作多么良好的经济体制,如果不能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会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桎梏。

一、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

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其经济也在二战中遭受重创。在战争的废墟中,经过近10年的艰苦奋斗,日本经济在50年代中期恢复到战前水平。从1955年到1973年,日本经济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经济的奇迹得益于政府持续的贸易立国政策和企业群体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的发展战略及其增长机制。截至2002年末,日本在三个重要领域仍居世界第一:外贸盈余达9.9万亿日元,是外贸顺差最多的国家;外汇储备4697亿美元,是外汇储备最高的国家;对外净资产(纯债权)余额达175.3080万亿日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就这样一个基础条件很差而且制造战争,遭受战争巨大破坏的国家经济发展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见图一)

1950-19601961-

1973

1974-

1982

1983-

1991

1992-

2003

(%)

图一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主要经济指标(1950-2003年)

数据来源:根据IMF,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 YearBook。

(一)经济复兴阶段(1945-1955)

战争结束后的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 工矿业生产水平只相当于1941年时的七分之一,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遍及全国。当时支配日本的联合国军,以经济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目标,重点实施了解散财阀、分散少数企业对经济的控制权和确立劳动权等三项政策。在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后,美国开始将重点转向帮助日本重建经济。朝鲜战争爆发后,在日美军的“特需”大大激发了日本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活动,日本工业的潜在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到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二)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

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由战后复兴期进入高速成长期。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约二十年的高速成长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关贸总协定的要求,逐步放宽了贸易和外汇管制。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第八位条约国,即对贸易活动原则上不实行外汇管制。随后,日本又开始着手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企业开始相互兼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消费品物价持续上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始困扰日本经济和日本国民生活。在70年代初,日本经济的国际环境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三) 经济稳定增长时期(1974-1990年)

1971年末,日元在维持了约20年的固定汇率之后第一次上调了16.8%,从

1美元兑360 日元升至1美元兑308日元。1973年2月,美元贬值又使日元升值到1美元兑260日元。同年末,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原油价格爆涨了4倍,各种初级产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扬。日元升值和国际商品价格上涨二重因素对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经济是个沉重打击。1978年秋,日本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征兆。虽然在1979年又发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经济滑坡、物价上涨的情况又有所发生,但由于较好地总结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的教训,不到一年就基本消除了石油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经济没有出现大的滑坡。80年代前半期,在经济低速增长的前提下,日本开始建立健全财政制度、扩充社会资本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经济政策的导向也由追求高速发展转向追求经济活动质量的提高。到1985年底,日本的经常项目收支达492亿美元。

(四) 经济衰退期(1991-2000年)

进入1992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出现经济危机,1992—1998年实际GDP 年均增长率仅为1%,其中1997、1998两年出现负增长。

像自然界一切事物一样,日本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有其客观必然性。

1.企业生产能力过剩

大规模的设备投资,曾是支撑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但当时,这个因素的作用大大减弱,日本许多产业的生产能力已经严重过剩,迫使企业不得不削减设备投资。1998年度日本的民间企业设备投资比1997年度缩减了12.4%。日本企业的过剩设备和过剩投资。造成国内供大于求的局面,阻碍企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2.科技创新的后劲不足

作为一个追赶型的国家,日本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引进欧美国家的科技成果加以消化和创新而取得的,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基础科学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因此,在当今需要技术创新的情况下,日本就没有了这方面的后盾。日本科研经费投入虽然也不少,但是80%以上来自私人企业,因而长期重技术开发,轻科学

研究。而且,在广泛吸收和引进国外优秀的技术人才方面,日本的吸收能力远不及美国。

3.产业结构调整滞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