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艺考文常笔记精要:中国戏剧

合集下载

文学编导类专业考试:文艺常识考题重点

文学编导类专业考试:文艺常识考题重点

文学编导类专业考试文艺常识重点梳理(一)文艺常识(1)文学部分:1、中国最古老的文学体裁2、中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艺传统的源头(人物和作品)3、奴隶社会艺术的典型代表4、汉字形体结构发展的几个阶段5、《诗经》的“六义”(《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种表现手法)6、“六艺”的内容7、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8、中国乐府诗的第一个高潮及其代表作品。

11、汉赋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12、田园诗和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13、“建安七子”、“三曹”、“竹林七贤”。

14、《文心雕龙》15、“初唐四杰”、“唐宋八大家”、“三苏”16、“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17、《春江花月夜》18、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仙”、“诗圣”、“诗鬼”、“小李杜”的诗歌创作及其代表作19、明中叶市民文学达到繁荣的标志“三言二拍”20、中国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康熙字典》,共收字49174个。

21、中国古典四大名著22、封建世纪末的历史画卷23、清末四大暴露小说24、“鸳鸯蝴蝶派”25、鲁迅、巴金、闻一多、梁实秋、林语堂26、王安忆《长恨歌》27、古希腊神话;阿波罗、维纳斯、雅典那、狄奥尼索斯28、《荷马史诗》、《神曲》;毕达哥拉斯学派与黄金分割29、《伊索寓言》30、《一千零一夜》31、文艺复兴及其代表艺术家、代表作品32、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33、歌德与席勒34、巴尔扎克、雨果35、大仲马、小仲马36、安徒生37、卡夫卡38、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39、马克•吐温、杰克•伦敦、海明威40、诺贝尔文学奖(2)美术部分1、“文房四宝”与“书法五体”2、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及代表作3、张旭与怀素4、“颜筋柳骨”;“瘦金体”5、赵孟頫6、邓石如与吴昌硕7、美术的种类及其特征8、中国绘画的三大题材9、“画祖”与“画圣”10、《清明上河图》11、中国传统艺术题材“四君子”12、“金陵八家”与“扬州八怪”13、岭南画派14、吴昌硕、黄宾虹、徐悲鸿、齐白石、刘海粟、张大千、潘天寿、陆俨少15、中国南方和北方园林艺术的代表作及其特征16、中国佛教的四大石窟17、中国旅游标志与中国邮政储蓄标志的出处18、“多里安式”、“爱奥尼亚式”、“柯林斯式”19、古罗马建筑、雕塑的代表作20、“哥特式艺术”、“巴洛克艺术”、“罗可可艺术”及其风格21、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三大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22、“荷兰画派”23、古典主义艺术、浪漫主义艺术、现实主义艺术、印象主义艺术、野兽派艺术、立体主义艺术、表现主义艺术、超现实主义艺术、抽象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风格24、世界古代七大建筑奇迹25、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代表建筑风格26、浮世绘艺术27、“包豪斯”28、后现代建筑(3)乐舞与戏剧艺术部分1、声乐、器乐的基本分类2、高胡与京胡;马头琴与牛腿琴;三弦与阮;古琴与筝;“冬不拉”与“热瓦甫”;3、羌笛;曼陀林;管风琴4、号子、山歌与小调5、“花儿”、“信天游”、“牧歌”、“舞歌”、“船歌”、“飞歌”、“堆谢”、“十二卡姆”6、京韵大鼓、二人转、山东快书、评弹、快板、三句半、独角戏、双簧、相声7、江南丝竹与广东音乐8、《十面埋伏》与《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与《二泉映月》9、聂耳与冼星海10、流行歌曲11、“蓝调音乐”与“爵士音乐”12、“音乐之父”、“音乐神童”、“乐圣”、“歌曲之王”、“钢琴诗人”、“歌剧大师”、13、“圆舞曲之王”、柴可夫斯基14、古典舞与现代舞、民族舞与民间舞、宫廷舞与芭蕾舞、歌剧15、秧歌、社火、高跷、采茶舞、芦笙舞、孔雀舞、手鼓舞、锅庄16、现代舞蹈之母17、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18、中国与“莎士比亚”齐名的剧作家及代表作19、南戏与昆曲;中国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流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戏曲20、京剧的主要角色名称;“四大名旦”21、苏州评弹、黄梅戏、越剧、秦腔、川剧、豫剧、晋剧的地域分布及特点22、关汉卿与汤显祖;《西厢记》与《牡丹亭》;《琵琶记》与《长生殿》;《桃花扇》23、“悲剧之父”与“喜剧之父”24、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布莱希特25、荒诞派戏剧26、“三一律”(4)影视艺术部分1、电影的诞生;电影与电影艺术的基本特质;“第七艺术”2、镜头、景别、运动、角度、色彩、声音3、电影艺术的基本类型4、电影在中国的第一次放映;《定军山》5、中国电影第一:戏曲影片、新闻纪录片、长故事片、侦探影片;电影刊物、电影学校;电影歌曲、有声电影、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第一部音乐喜剧片、抗战影片、人民政权领导下的电影机构及第一部纪录片、木偶片、彩色戏曲影片、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电影、彩色故事影片、中外合拍的彩色故事片、彩色立体宽银幕影片6、中国著名导演及其代表作:郑正秋、张石川、沈浮、郑君里、费穆、谢晋、张暖忻、郑洞天、吴贻弓、黄蜀芹、谢飞、吴天明、李安、徐克、吴宇森7、“第五代”主要导演及其代表作品8、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卡通影片、警匪片、电影杂志、彩色影片、纪录片、第一次影展9、著名导演及其代表作品:卢米埃尔与爱迪生;弗拉哈迪、格里菲斯、卓别林、爱森斯坦、希区柯克、奇士基耶夫斯基、波兰斯基、小津安二郎、黑泽明、塔可夫斯基、米哈尔科夫、斯皮尔伯格、阿巴斯、陈英雄10、电影流派:德国表现主义、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真实电影、直接电影、Dogma95、好莱坞、宝莱坞、迪斯尼11、电影频道、东方电影频道12、电视的诞生;“尼普科夫圆盘”13、广播、电视与电视艺术、“第九艺术”14、电视史上的第一:现代意义上的电视机诞生、电视剧、电视实况转播、彩色电视实验与彩色电视节目开播、开始播出电视新闻性节目、中国中央电视台成立、中国第一部室内电视剧、中央电视台开始向全国输送彩色电视信号、中国第一条商业广告、中国“电视新闻杂志”类栏目、中国首开“说新闻”先河的主持人15、电视电影16、益智节目、电视杂志、综艺类节目、谈话类节目与“脱口秀”持续更新,希望对你有帮助!——编导教书先生。

编导文艺常识 戏剧与戏曲基础

编导文艺常识  戏剧与戏曲基础
案例:曹禺《雷雨》 世界三大戏剧体系:斯氏体系、布氏体系、梅兰芳戏剧表演体系。斯氏体系:即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主张体验,主 张演员与角色合一,称为体验派。布氏体系:即德国布莱希特体系,主张表现,主张第一自我监督第二自我,主张间离和陌生感, 使观众深入思考。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崇“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 第四堵墙:在镜框式的舞台布置中,左、右、后形成三面墙,沿台口对着观众的一面有一堵虚拟的墙,被称为第四堵墙。斯 氏表演理论认为,舞台与观众之间需要隔着第四堵墙,演员的表演不受观众的影响,而是真实表现环境与生活。布氏表演理论认 为,要打破第四堵墙,将表演与观众融汇在一起,产生交流。 间离效果:即陌生化效果,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戏剧理论。演员表演时要与角色保持距离,保持双重形象,演员表演时既是 角色,又是演员自身。布氏认为,间离效果需要打破舞台幻觉,推倒“第四堵墙”,冷静思考,突显戏剧的假定性。
戏剧本身具有双重性----文学性和剧场性。
戏剧的分类
戏剧的分类
戏剧主要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构成,]下面着重从舞台呈现样式这个角度来把握。戏剧可分为: 1、话剧——表演艺术与语言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各种戏剧样式中文学性最强的一种。自从产生了话剧,中国戏剧的“戏曲一 元化”格局就被打破了,从而形成了全新的“戏曲一话剧”二元格局,这是中国戏剧现代化进程中的所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 案例:话剧《恋爱的犀牛》选段 话剧《哈姆雷特》选段 2、歌剧一一表演艺术与音乐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以技巧性的美声为主要表演手段,音乐具有决定性的地位。 注意:音乐剧一一歌剧的现代变种,与舞蹈结合,具有通俗性,场面性,大众性。 案例:帕瓦罗蒂歌剧《弄臣》选段《女人善变》 中国歌剧《白毛女》选段 音乐剧《冰雪奇缘》选段 3、舞剧一一表演艺术与舞蹈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 案例:舞剧《天鹅湖》两个片段(西班牙版和俄罗斯版)

【VIP专享】艺考小知识:戏剧文学专业备考重点

【VIP专享】艺考小知识:戏剧文学专业备考重点

一、文学常识的掌握: 对于戏剧文学专业的考生来说,无论今后从事文学创作,还是影视创作,文学常识的掌握,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基本功。

所以一般来讲在戏剧文学专业考试中,首要的一项就是文学常识的考察。

对于大多应届考生来讲,文学常识往往是比较匮乏的,因为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是比较有限的。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做大量的课外工作,大量的涉猎课外书籍,尤其是世界名著,唐诗宋词等等。

比如,了解中外文学史常识,包括各种文学体载的发展演变的历史,主要文学创作理论和流派;具有初步运用文学语言的能力。

(1)文学体裁知识,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各种文学体裁的定义、特性、属性、构成、分类等要素。

(2)文学史知识,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发展的大体过程及其流派、作家、作品等。

例如,中国古代文学史散文创作经历了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汉朝《史记》和赋,唐朝"古文运动"和唐宋八大家,明朝"唐宋派","公安派""竞陵派",清朝"桐城派"等的发展;诗词创作经历了先秦《诗经》和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建安七子"和陶渊明、唐宋近体诗如"初唐四杰"、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和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派、宋词豪放派和婉约派等的发展;小说创作经历了先秦神话、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和谴责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本《三言》《两拍》、明清四大古典小说和谴责小说等的发展;戏曲创作则以元朝为其黄金时代,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

再如外国文学有古希腊文学中的"荷马史诗"、"三大悲剧诗人"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伊索寓言》;中世纪欧洲文学中的但丁;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薄伽丘和达芬奇、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英国的莎士比亚;17世纪有法国古典主义喜剧作家莫里哀;18世纪启蒙主义作家有英国的笛福、斯威夫莱、德国的歌德、席勒;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有英国的拜伦和雪莱、德国的海涅、法国的雨果;19世纪批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有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莫泊桑、罗曼·罗兰,英国的狄更斯、肖伯纳,挪威的易卜生,丹麦的安徒生,美国的惠特曼、马克吐·温,俄国的普希金、果戈理、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等 (3)文艺理论知识包括各种创作方法和风格、流派、内容和形式的诸要素、文学批评的标准和文学鉴赏等。

简梦新动力编导文艺常识常见50个知识点要记牢!

简梦新动力编导文艺常识常见50个知识点要记牢!

1、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笔、墨、纸、砚来构成的,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为“文房四宝”。

2、商代青铜器造型质朴、厚重。

雕铸的主题纹样多以饕餮(兽面纹)为最常见,显示出狰狞之美。

3、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4、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

结构严整,瘦劲流畅,布局不驰不急,行止得当,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

5、1949年在长沙东南郊楚墓中发现了一幅画在白色丝帛上的绘画,后来定名为《人物龙凤图》帛画。

这就是迄今所知的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

(帛画和画像石是两汉时期重要的美术作品。

)6、汉代盛行的画像石,是一种特殊的浮雕形式:以刀代笔,或阳刻,或阴刻,或两者结合,还有浮雕的形式,或者浮雕与刻划相结合,可谓雕中有画,画中有雕。

汉代画像石上承先秦青铜艺术,下开两晋南北朝雕刻艺术的先河。

7、曹魏时期钟繇,他擅长隶、楷、行各体,尤以楷书影响最大。

宋人《宣和书谱》中评价他的书法“各尽法度,为正书(即楷书)之祖”。

他的《贺捷表》颇有鸿鹄飞张姿态,被梁武帝萧衍评为“群鸿戏海,舞鹤游天”。

8、东晋画家顾恺之画笔道周密,紧如蚕丝,号为“密体”,存世的《<女史箴>图》传是其最早的摹本,另传有《<洛神赋>图》,或疑为宋人所作。

9、王羲之的书法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被后代尊为“书圣”。

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10、王羲之所书的行楷《兰亭序》作于东晋永和九年绍兴兰亭修契(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即有名的《兰亭序》。

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

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

11、唐代楷书,特别颜体和柳体。

国戏编导文艺常识

国戏编导文艺常识

国戏编导文艺常识一、发展过程起源:滑稽戏、古代歌舞、说唱艺术西汉:《史记》——优孟衣冠东汉:角抵戏唐代:参军戏、梨园——歌舞戏、传奇宋代——宋词、宋杂剧(以说为主)、南戏元代——杂剧(成熟期)明代——传奇(区别于唐传奇,昆曲)清代末期——京剧(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进京贺寿)二、重要时期1、宋代南戏南戏,称永嘉杂剧,温州杂剧,起源于中国南方,后期发展为明清传奇。

四大声腔: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昆曲起源)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2、明清时期昆曲又称水磨腔3、京剧四大徽班: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腔调:西皮、二黄(湖北汉剧)行当:生旦净末丑三、各时期重点戏曲文学1、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张协状元》《张协状元》:唯一一本内容保存完全的南戏剧本人物:张协、贫女、枢密使王德用、李大公夫妻2、宋代——《赵贞女与蔡二郎》元代南戏——《琵琶记》高明人物:蔡伯喈(蔡邕)、赵五娘、牛丞相、牛小姐、张广才3、元曲1、《青楼集》(记录演员)《录鬼簿》——作者钟嗣成(记录作家)2、元曲四大家:a、关汉卿历史剧:《望江亭》《单刀会》社会剧:《感天动地窦娥冤》爱情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拜月亭》b、白朴《天净沙秋》《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取材: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裴少俊墙头马上》(裴少俊、李千金)c、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王昭君)d、郑光祖《倩女离魂》(《离魂记》)(王文举、柳亭)3、《西厢记》王实甫——《莺莺传》元稹人物:崔莺莺、红娘、张珙(张君瑞)、崔夫人、孙飞虎、白马将军、郑恒、4、明传奇(昆曲)a、《牡丹亭》——汤显祖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又名《还魂记》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紫钗记》(霍小玉)《邯郸记》(枕中记——沈既济)《南柯记》(南柯太守传)《牡丹亭》(杜丽娘慕色还魂)人物:杜丽娘、柳梦梅、春香、杜宝、陈最良四大古典戏剧:①《西厢记》王实甫:“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②《牡丹亭》汤显祖:真情能超越生死③《长生殿》洪升:歌颂唐杨之间的真情,但又反映出荒淫无道带来的政治灾难④《桃花扇》孔尚任:“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5、京剧三大特征:程式性虚拟性(“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文化常识戏曲知识点总结

文化常识戏曲知识点总结

文化常识戏曲知识点总结一、戏曲的起源和发展1. 戏曲的起源戏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戏剧艺术形式,起源于古代社会的宗教祭祀仪式和神话传说。

据史书记载,中国最早的戏曲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的戏曲并不是以文字表演的,而是以音乐和舞蹈为主要形式。

后来,随着文字的发展,戏曲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以歌唱和表演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艺术。

2. 戏曲的发展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戏曲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多种流派和剧种。

在宋元时期,蒙元统治下的南宋戏曲逐渐发展成为了元曲,为后来的戏曲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中国戏曲达到了一个辉煌的阶段,京剧、越剧、粤剧等流派相继形成,并逐渐成为全国性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戏曲的基本形式和特点1. 戏曲的基本形式戏曲是以声腔音乐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艺术形式,它包括了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元素。

在表演形式上,戏曲分为武戏和文戏两种,武戏注重表现力和技巧,文戏注重情感和表演。

2. 戏曲的特点戏曲有着独特的表演特点,包括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以及变脸、穿花翎等特殊的表演技巧。

此外,戏曲还有着多种角色类型,包括生、旦、净、末等角色,每种角色有着不同的表演特点和形式。

三、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作品1.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戏曲中的经典剧目之一。

它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曹、刘、孙三国之间的纷争和战斗。

在戏曲中,该剧以豫剧、越剧、京剧等不同的表演形式被广泛演出。

2.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戏曲中的著名剧目之一。

该剧以守旧豪门贾府为背景,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命运和爱情故事。

在戏曲演出中,《红楼梦》主要以京剧和越剧等形式进行演出。

3. 《牡丹亭》《牡丹亭》是元曲戏剧中的一部经典作品,也是中国戏曲中的重要剧目之一。

该剧以唐代诗人元稹的《魏晋风度》,表现了杜丽娘与柳永之间的爱情故事。

在戏曲表演中,《牡丹亭》主要以越剧、京剧等形式进行演出。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戏曲戏剧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戏曲戏剧

⾼中语⽂⽂化常识---戏曲戏剧⾏当中国戏曲⾏当:⽣、旦、净、丑(如果⼤家感兴趣的话可以⾃⼰上⽹百度相关图⽚)1. ⽣⾏:⽣⾏,扮演男性⾓⾊的⼀种⾏当,其中包括⽼⽣、⼩⽣(⽂⼩⽣、武⼩⽣)⽼⽣:中⽼年⼈物,因戴胡须,⼜称须⽣⼩⽣:青年⼈物,不挂胡须,分⽂⼩⽣、武⼩⽣2. 旦⾏:扮演⼥性⾓⾊的⼀种⾏当。

可分为正旦、花旦、武旦、⽼旦、彩旦等(⼥性特有的)正旦:主要扮演娴静庄重的青年、中年妇⼥。

因常穿青素褶⼦,故⼜名青⾐花旦:多扮演性格明快或活泼放荡的青年⼥性。

表演常带喜剧⾊彩武旦:扮演擅长武艺的⼥性,按扮演⼈物的⾝份和技术特点,⼜分⼑马旦和武旦两种类型⽼旦:⽼年妇⼥彩旦:⼜叫“丑旦”、“丑婆⼦”,扮演滑稽或奸刁的⼥性⼈物。

表演富于喜剧、闹剧⾊彩,实属⼥丑,故常由丑⾏兼扮3. 净⾏:俗称花脸,⼜叫花⾯,⾯部化装⽤脸谱,⼀般都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的男性⾓⾊4. 丑⾏:扮演喜剧⾓⾊,由于在⿐梁上抹⼀⼩块⽩粉,⼜叫⼩花脸、三花脸。

包括⽂丑、武丑武丑:扮演机警幽默、武艺⾼超的⼈物⽂丑:除武夫外各种丑脚均由⽂丑扮演原五⾏:⽣、丑、净、旦、末。

后末⾏归于⽣⾏之内中国古典戏曲及名作中国古典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古剧”中国古典戏曲在发展中先后出现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形式中国四⼤名曲:《西厢记》---王实甫、《牡丹亭》---汤显祖、《桃花扇》---孔尚任、《长⽣殿》---洪昇元曲四⼤悲剧:《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梧桐⾬》---⽩朴、《赵⽒孤⼉》---纪君祥中国古典⼗⼤悲剧:1. 《窦娥冤》---关汉卿(元)2. 《汉宫秋》---马致远(元)3. 《赵⽒孤⼉》---纪君祥(元)4. 《琵琶⾏》---⾼则诚(明)5. 《精忠旗》---冯梦龙(明)6. 《娇红记》---孟称舜(明)7. 《清忠谱》---李⽟(清)8. 《长⽣殿》---洪昇(清)9. 《桃花扇》---孔尚任(清)10. 《雷峰塔》---⽅成培(清)元曲元曲:1. 散曲:A. ⼩令:独⽴的只曲,相当于单调的词。

艺考编导专业文艺常识之真题样稿

艺考编导专业文艺常识之真题样稿

文艺常识之真题样稿(戏曲方向)(一)名词解释1、地方戏答:流行于一定地区,具有地方特点的戏曲剧种的通称,如秦腔、川剧、越剧、沪剧、湘剧、闽剧、吕剧等,是同流行全国的剧种(如京剧)相对而言。

2、草台班答:旧时演员较少、设备简陋的戏曲班社的俗称。

大都关重武打,表演风格粗犷。

由于常在乡村庙台或广场演出而得名。

3、连台本戏答:一种始于清末上海的京剧,逐步影响到其它地方戏曲剧种。

受资本主义商业化影响甚深,多演神怪武侠故事,如《狸猫换太子》、《封神榜》等。

全剧往往有几十本,每场只演一本。

4、唱腔答:戏曲音乐中人声歌唱的部分。

每个剧种都有一定的唱腔曲调。

同一唱腔曲调又因演员具体行腔的不同而形成各种流派。

如荀派、梅派。

5、帮腔答:指戏曲演出时后台或场上的帮唱。

用以衬托演员的唱腔,渲染舞台气氛,描写环境和刻画人物心情。

源自夯歌、号子等民间歌曲。

6、行头答:传统戏曲服装的通称。

一般不分朝代、地域和季节,只按不同的剧目、角色行当和人物特点分为各种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

大都色彩鲜明,纹饰华美,着重装饰性,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7、街头剧答:也称“广场剧”。

一种不受舞台和剧场条件限制,适合街头、广场演出的戏剧形式。

多以群众关心的政治斗争为题材,常能鼓动观众与演出者融为一体。

苏兰国歌《祖国歌》曲:帕休斯,“苏兰歌剧之父”《卡尔王之猎》。

8、广播剧答:戏剧形式的一种,适应广播的特点,用对白、音乐、音响效果等艺术三段创造听觉形象、展开剧情、刻画人物。

有时并穿插必要的解说词。

帮助观众了解剧中情境和人物活动。

(二)简答1、何谓戏曲?答: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

是包含文字、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艺术。

戏曲剧本一般兼用韵文和散文、分“折”或“出”。

剧中人物分由生、旦、净、丑等角色行当扮演。

表演上按角色行当而各有不同的程式动作和唱、做、念、打的不同特点。

有一定的音乐体式和舞蹈要求。

是对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京剧各种地方戏的总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导艺考文学艺术常识(文常)备考课程 编导艺考文常笔记精要 中国戏剧

第一章 先秦到六朝 中国戏曲萌芽于原始歌舞,是由民间歌舞和说唱艺术等多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的。先秦到六朝主要是戏曲的萌芽期。 第一节 原始到商周 一、原始歌舞 原始时期出现了以装扮为主要艺术手段的歌舞活动,其体现出艺术发生之初的几个特点:一、是对生活的模拟表演;二、具有综合性,歌唱、舞蹈、器乐结合;三、具有娱神的仪式性。 二、巫傩祭仪 商周时期,歌舞由集体活动发展成少数人的娱乐,出现了以娱神为目的,兼以娱人的巫觋表演,在南方尤为兴盛。 巫傩是盛行于商周的一种逐鬼除疫的祭祀仪式。据淮南子记载,其核心人物是“方相氏”。秦汉以后,傩祭宗教色彩淡化,逐渐显示娱人的特点。到宋代宫廷傩舞中,方相氏已由将军、门神等代替。 第二节 春秋到南北朝戏剧 一、俳优 春秋战国时期从巫觋中分化出“优”,或称“俳优”、“倡优”。他们是宫廷中专攻帝王声色之娱的职业艺人,擅长歌舞模仿,一般由男子充任。《史记·滑稽列传》中有“优孟衣冠”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到先秦俳优的状况。 二、角抵戏 汉代出现了“百戏”,其中以“角抵戏”最引人瞩目。角抵戏源于上古祭祀战神蚩尤的舞蹈“蚩尤戏”,最初指两个人徒手搏斗以角力之大小的武术表演。西汉以后演变成一种有固定内容和情节,又角力者装扮人物的故事表演。当时最著名的角抵戏是《东海黄公》,它已经具有了角色扮演、情节、假定情景和较强的娱乐性,可谓中国戏曲的萌芽。 三、歌舞戏 南北朝末年,出现了呈现戏曲雏形的歌舞戏,代表曲目有《拔头》、《大面》、《踏摇娘》。这些歌舞戏中已经呈现出“以歌舞演故事”的中国戏曲的典型特征:有人物化妆表演、有问答对话、有线索单纯的故事、有戏剧冲突的情节等。 第二章 唐、宋时期 第一节 隋唐戏剧 隋代增设剧场、成立乐曲机关促进了戏剧的发展。 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为戏剧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首先,《拔头》、《大面》、《踏摇娘》等歌舞戏继续流行,不过经过革新后更具有戏剧性,体现在:一、踏摇娘表演者由男角色变为女角色;二、增加“典库”调弄,表演者由两人增加到三人;三、添加了乐器伴奏;四、增添了一些科介;五、除伴唱还增加了说白。 其次,开始流行参军戏。初唐参军戏主要有两个角色:参军和苍鹘,也是被戏弄者和戏弄者;表演有了一定格式。中唐以后,参军戏与歌舞戏结合,产生“陆参军”。它由一人主唱,其它人配合表演的体制,可谓开了元杂剧的先河。 第二节 两宋戏剧 宋代市民文化发展,产生了市民文艺的固定场所——瓦肆勾栏,这为各种表演艺术的融合提高提供了可能,最终形成了向“完形戏剧”过渡的宋杂剧。 宋杂剧是广泛吸收歌舞和其它多种表演伎艺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完整的宋杂剧包括三个部分:艳段、正杂剧、杂扮。艳段主要指正剧之前的一小段歌舞;杂扮则指正剧之后的玩笑段子。其表演角色一般为四人或五人;表演内容主要有两类:滑稽戏和歌舞戏。 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在浙江温州产生了一种成熟的戏曲形式——南戏,也称“永嘉杂剧”,它的演唱形式为“不叶宫调”,题材多与爱情有关。 第三章 金、元时期 第一节 金代戏剧 金代的主要戏曲形式是金院本,与宋杂剧在段数、角色、戏目等方面差别不大,但由于地域、民族原因呈现出一些新面貌:一、用大曲歌唱的节目很少,乐曲具有浓重的北方特色,对北曲声腔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二、艳段的部分形式上更为丰富;三、增加了“院幺”。金院本进一步为元杂剧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第二节 元代戏剧 一、元杂剧 元代处于异族统治,民族杂居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市民阶层扩大,统治阶级对思想较为宽容。富有原始生命力的元杂剧更符合当时的审美趣味。 儒生失去仕进机会,地位低下,许多人流连于勾栏瓦肆,和市民阶层联系密切,促进了叙事性文学的发展。 以上各种因素杂糅促成了元杂剧的繁荣。元杂剧在审美趣味上,追求自然,真切明白,酣畅淋漓。 元代戏剧家以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郑光祖成就最高。世称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或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为元剧“四大家”。 关汉卿是元代剧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代表作《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单刀会》等,尤以悲剧《窦娥冤》最为人称道。 关汉卿戏剧具有鲜明的剧场性,表现在:首先,其创作注意让观众尽快“入戏”。其次,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再次,擅于设置悬念。其戏剧语言也以本色当行著称。 《窦娥冤》是元杂剧的典范。在情节安排上矛盾高度集中,且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如窦天章、窦娥与蔡婆的矛盾,蔡婆与赛卢医的矛盾,赛卢医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与官府的冲突等。剧作家又把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集中在两条线上:窦娥与以张驴儿为代表的社会恶势力的冲突;窦娥与贪官桃杌太守的冲突。又以后者为主线展开剧情。人物安排上也别具匠心,如赛卢医随时次要人物他的两次出场却带出了三件大事。 王实甫代表作《西厢记》 西厢故事的发展: 唐、元稹《莺莺传》——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元、王实甫《西厢记》 主题上,由一个“始乱终弃”的故事最终发展成一个年轻人勇敢追求爱情的故事,莺莺、张生、红娘等人物形象逐渐丰满。 体裁上,唐传奇——诸宫调——元杂剧,结构更为复杂多变。 白朴代表作《梧桐雨》、《墙头马上》。 《梧桐雨》,根据白居易《长恨歌》改编,是关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清代洪升也有根据此故事写成的《长生殿》。 《墙头马上》与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西厢记》、郑光祖《倩女离魂》合称元人四大爱情剧。 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是关于昭君出塞的故事,它与《梧桐雨》并成为元杂剧中历史悲剧的“双壁”。 郑光祖《倩女离魂》取材于唐传奇《离魂记》,在风格上对《牡丹亭》有很大影响。 纪君祥《赵氏孤儿》取材于《史记·赵世家》,18世纪传入欧洲,伏尔泰把它改编成《中国孤儿》上演,轰动了巴黎。它还被改编成秦腔《赵氏孤儿》、京剧《搜孤救孤》。 康进之《李逵负荆》与高文秀《双献功》堪称元代水浒戏的双壁 石君宝《秋胡戏妻》,故事源于汉代刘向的《列女传》,唐代有《秋胡变文》 元杂剧的基本范式: 1、四折为一本,之外还可以加一个楔子。楔子作用是弥补四折的局限,使戏剧结构更加严密。楔子可以放在全剧前类似于序幕,也可以放在折与折之间类似于过场戏。每本戏都有一个题目正名概括中心大意,如《窦娥冤》题目正名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 2、每一折均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其中唱是主要部分,包括宫调曲牌名称和曲词。一般一本戏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西厢记》中出现了张生、莺莺、红娘轮唱的形式。 3、角色大致分为末、旦、净、杂。 二、南戏 元后期北方杂剧衰落,南戏走人成熟。 南戏与北方杂剧的区别: 首先,杂剧通常是四折一楔子,南戏不成折而称出,没有固定出数,长短自由。 其次,南戏没有楔子,开场有“家门”或叫“开场”、“开宗”,主要介绍创作意图,不是剧情的组成部分。 再次,南戏不是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是各个角色都可唱,可独唱也可合唱。 音乐方面,杂剧最主要是在北曲诸宫调基础上形成的,南戏则是在东南沿海民歌基础上形成的。杂剧一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南戏每处可以几个宫调,可换韵。 南戏主要有七种角色,生、旦、净、末、外、贴、丑,围绕生、旦展开故事,而杂剧主角是末、旦。 南戏有180多种,最著名的为四大传奇和《琵琶记》。 《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被称为四大南戏,明代以后被称为“四大传奇”。 代表南戏艺术成就最高的剧目是元末高明的《琵琶记》,是明代戏曲的先声,被尊为“南曲之祖”。 《琵琶记》根据赵五娘和蔡伯喈的故事改编而来。它抨击了封建科举,同时又宣扬了封建道德,肯定孝子贤妻。其艺术成就表现在:一、结构严谨,戏剧冲突颇具特色,情节沿两条线发展。二、塑造了赵五娘和蔡伯喈两个有血有肉、不再类型化的形象,三、语言本色配合不同人物处境,运用两种不同语言风格。四、格律方面,一改南曲零乱、单调的局面,调配曲牌、裁定四声等都显得细致精到。 第四章 明清近代时期 第一节 明代戏剧 明代是传奇兴盛的时期。不同于专指小说创作的唐传奇,明代传奇指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其取材多出自传奇故事,剧情又颇具传奇性,故称“传奇”。 明传奇融合元杂剧与南戏的特征,拥有庞大的体制、完整有序的结构、生动丰富的人物和瑰丽多彩的画面。唱腔上形成昆山、弋阳、海盐、余姚“四大声腔”。 明初传奇有浓重的说教色彩,到王济《连环计》、徐霖《绣襦记》开始偏离忠孝的说教。成为明初与明中期的转折。 王济《连环计》,写吕布与貂蝉的故事。 徐霖《绣襦记》写郑元与李亚仙的故事。 朱权《太和正音谱》,是戏剧史上的一部重要理论著作。 明中期出现“三大传奇”:《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 李开先的《宝剑记》是明传奇中不多的水浒戏之一,讲林冲被高俅父子陷害逼上梁山的故事。 梁辰鱼的《浣纱记》以西施、范蠡的爱情纠葛贯穿全局,以“男女离合之情”写“国家兴亡之感”。它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 署名王世贞等的《鸣凤记》,是一部反严嵩的戏。它也是戏曲史上最早、最完整地反映当时政治事变的悲剧戏。 明后期传奇进入繁荣期,出现了以汤显祖为首的“临川派”和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两大派别的对峙。 汤显祖,是明代最著名的戏曲家,被称为“东方曲坛伟人”。他的代表作《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被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南柯记》取材于唐传奇《南柯太守传》;《邯郸记》取材于《枕中记》;《紫钗记》取材于《霍小玉传》。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著名的一部戏剧,也是中国戏剧史上最著名的爱情悲剧之一。它讲述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生生死死的爱情故事,在文化上具有重要意义:一、以情反理,提倡人的自由权利;二、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三、为晚明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艺术上: 双线交错并进,奇幻与现实结合;兼用南北曲变形不同人物身份、情趣和不同事件特色;曲词诗化,优美动人。 沈璟,吴江派的代表人物,其影响最大的剧作是《义侠记》,根据《水浒传》武松故事改编。较其创作影响更大的是其曲学主张,编有《南词韵选》等。 明代以汤显祖为首的“临川派”和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产生“汤沈之争”,是明代戏剧史上的重要话题。 在思想主题上,沈璟思想偏于保守,倡导封建伦理道德倾向比较浓厚,汤显祖则受晚明心学影响,重真情,呼唤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 语言方面,沈提倡“本色论”,强调语言通俗自然;汤显祖戏曲则是文人戏的代表,讲求丽词俊音。 声律方面,沈要求严格讲究声律,甚至不惜以律害意;汤则重才情,认为未来主体情趣的自由抒发可以突破声律约束。 孟称舜是受汤显祖影响最大,成就也最大的明末传奇作家,代表作《娇红记》,被称为“怨谱”。 吴炳《绿牡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喜剧 一、 杂剧 明代杂剧以徐渭成就最高,代表作《四声猿》、《歌代啸》。他的《南词叙录》是第一部研究宋元南戏和明初戏文的专著 第二节 清代戏曲 一、传奇 李渔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戏剧创作的剧作家,其《闲情偶寄》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集大成之作。传奇代表作是《风筝误》。 清代传奇的高峰是被称为戏曲“双壁”的《长生殿》和《桃花扇》,他们的作者被称为“南洪北孔”。 洪昇《长生殿》,演绎唐明皇、杨贵妃故事。艺术成就: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上卷写实,下卷具有幻想的浪漫主义;二、塑造了各种人物形象,且都具有鲜明性格;三、结构严谨、语言精美、讲究音律。 孔尚任,孔尚任,山东曲阜人,《桃花扇》以李香君、侯方域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写出了南明弘光小朝廷的兴亡始末。艺术成就:一、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二、结构虽宏大,但安排精巧,以一把桃花扇贯穿始终;三、结局打破了“生旦团圆”的旧套;四、曲词和宾白都刻意求工,安排合度。 元杂剧到清代基本已成案头之作。 二、地方戏的崛起 清中叶以后,昆曲逐渐衰微,“乱弹”、”花部|等各地方戏兴起,中国戏曲进入一个新时期。 “花雅之争”: 第一阶段,康熙末年到乾隆中叶,是地方戏兴起时期。产生了梆子腔、秦腔、楚腔等。 第二阶段,乾隆末年到道光末年,是地方戏的繁盛期。地方戏在与昆曲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形成了高腔腔系、昆山腔腔系、梆子腔系、皮黄腔系等声腔系统,其中以梆子和皮黄腔系流转最广,成就最高。 北京剧坛的花雅之争大致经历了三次较量: 第一次,乾隆初年的昆、弋之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