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1、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雪线:终年积雪区的下界。山坡上某个高度的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

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气温:雪线高度与气温的高低成正比。由赤道向两极雪线高度降低。如非洲地区雪线海拔约为6000米,阿尔卑斯山地区3000米,而在北冰洋地区雪线高度降至海平面。

雪线高度的影响因素

降雪量:雪线最高的地方不在赤道,而在纬度20 -25°的地带。如喜马拉雅山北坡的雪线高度达6200米。原因是气候干燥,降雪量小。雪线高度与降雪量大小成反比。

地形:陡坡难以积雪,雪线位置高;缓坡易于积雪,雪线位置低。东南坡日照时间长,雪线位置高;西北坡雪线位置低。

冰川冰的形成-成冰作用

冰川的形成

当冰体厚度累积达一定时,在其自身重量的驱动下沿斜坡流动,形成冰川。

冰川的运动

流动方向:高处-低处;

中间-四周。

流动速度:冰川的厚度及冰床的坡度。

一般情况下,冰川运动速度十分缓慢。如南极大陆的冰川从中部运移到海岸大约需要10万年,运动速度为25 m/y。

引起冰川运动的因素是重力和压力。

2、冰川的类型

(1)大陆冰川

分布于地球两极,形成两大冰盖。具有以下特点:

-面状分布,面积大;

-厚度极大,达3000-4000米;

-由中心向四周运动,不受地形影响。

(2)山岳冰川

分布于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区。珠穆朗玛峰地区是巨大的山岳冰川作用中心。

a 冰斗冰川

冰斗圆形,三面陡壁,前面有一缺口。冰川从冰斗中流出,形成冰斗冰川

b 山谷冰川

冰斗冰川不断发育,冰体由开口处流出,形成冰河。山谷冰川由冰斗冰川进一步发育而成。

3、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冰川的剥蚀作用

挖掘作用由于冰体压力和成冰膨胀作用,使冰床底部及冰河两侧基岩破碎,并将破碎物掘起随冰川一起流动的过程。

磨蚀作用冰川挖掘出的岩石碎块冻结在冰川底部或边部,象锉刀一样研磨和刮削谷底及两侧基岩,自身也不断被磨蚀。

冰蚀地貌-冰斗

半圆形的聚雪盆地。由于冰冻作用,基岩不断冻裂破碎,崩解岩块随冰川而搬运。结果冰斗周壁不断后退且底部加深。

冰蚀地貌-鳍脊

冰斗不断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靠近,冰斗之间的山脊变窄,最终形成鱼鳍般山脊—鳍脊或刀脊。

冰蚀地貌-角峰

如果三个以上或多个冰斗之间的斗壁不断遭受风化,并向一起合拢,则形成角峰。如珠穆朗玛峰

冰蚀地貌-冰蚀谷

冰川流动过程中,由于挖掘和磨蚀作用,对冰河底部和两侧进行改造,谷底变平,谷壁变陡,形成“U形谷”。

冰溜面:

冻结在冰体内的石块,在冰体移动时对冰床基岩刻划、锉磨,同时本身也遭受磨蚀。磨蚀可将岩石磨成粉未,岩粉又作为磨料,使基岩的磨蚀面变得光滑。

冰川擦痕:

冰川流经的基岩表面,常保存有长短不一和粗细不匀的擦痕,称冰川擦痕。冰川擦痕和冰溜面是鉴别古冰川的重要依据。

悬谷

支冰川汇入主冰川时,由于主冰川侵蚀能力强,谷底深。支冰川侵蚀力弱,谷底高于主冰川。悬谷中冰融化后,可形成壮观的瀑布。

冰蚀地貌-羊背石

由于冰川的挖掘和磨蚀,使突起在冰床上的坚硬基岩变为略微突起的一系列小丘,尤如羊群伏于地面,称之“羊背石”。

冰蚀地貌-石盆地、冰蚀湖

大陆冰川挖掘作用强烈时形成的洼地称石盆地,冰融水充填后成为冰蚀湖。

4、冰川的搬运作用与堆积作用

冰川的搬运作用

冰运物来源。冰川挖掘作用和冰河两壁的垮落岩块,以及冰川前端的堆积物。

固体搬运。冰运物受改造小,分选和磨园程度低,无成分和粒度分异。

搬运能力大。尽管冰川流动速度慢,但搬运能力极大,可将巨大岩块搬运很长距离。

冰川的堆积作用-冰碛物

★固体机械堆积的碎屑物;

★无分选。大小不一,砾、砂、泥混杂;

★磨圆差。多为棱角状;

★无层理;

★砾石无定向排列;

★冰碛砾石上常见磨光面及“丁”字形擦痕;

★保存有指示寒冷气候条件的生物化石。

冰漂砾

经冰川搬运和推挤的巨大石块。岩性与周围岩石显著不同。

小结-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冰川的形成和运动

雪线的概念及影响雪线高度三因素;冰川冰和冰川;引起冰川流动的主要因素;

冰川的类型

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

冰川的剥蚀作用

挖掘和磨蚀作用;

冰蚀地貌

冰斗、刀脊和角峰、冰蚀谷、冰溜面和擦痕、冰川阶步、羊背石、冰蚀盆地和冰蚀湖;冰川的搬运和沉积

冰运物和冰碛物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