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理论与实践笔记

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一)by 厉以宁 2月14日 来源: 孙菁泽的日志
一、中小城乡收入差距问题

1、 近年来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

(1)首先我们要明确三种资本的概念: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物质资本就是货币投入之后转化为生产资料;人力资本(20世纪60年代)指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经验和智慧,人力资本要比物质资本更重要,二战期间德国和日本受到猛烈轰炸,但是人力资本还在所以很快恢复经济;社会资本(20世纪70年代)并不是现在报纸上所说的民间资本,而是指人脉、人际关系所带来的资本,比如改革开放后的广东经济发展快是因为广东拥有很多香港、澳门的同胞、海外的华侨等充足的社会资本,再比如浙江经济发展快,他的同乡关系家族关系构成他的社会资本,再比如现在校友会、同乡会盛行因为人们在寻找自己的社会资本。

总的来说,财富的创造=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

就物质资本而言,城市居民的房屋有房产证可以抵押和转让,便于创业;而农民承包的土地和宅基地房子是集体所有,没有属于个人的财产,不能抵押不能转让,出租都困难,因为没有房产证有不还的危险,只能低价近似于免费租给亲属和朋友。这样就流传着两个老鼠的故事:第一类老鼠住人家的地下室,形成了鼠族,北京市现在也有这样的现象;第二类老鼠将鞭炮工厂、地沟油炼制产、赌博卖淫地点占据了长期不住的房子。

就人力资本而言:城市的教育设备齐全师资力量足,升学的机会大,农村同样是义务教育但是师资力量差,升学是个别现象。并且出现了二元劳工市场现象,在20世纪70年代劳动市场分两类:上等劳动市场、下等劳动市场,也就有好职业和坏职业,两者的区分是工资、福利、提升的机会、工作时间能否继续学到东西,前者劳动能力递增,后者劳动能力递减。我们可以总结出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就业不平衡=〉收入不均等=〉生活的不均等=〉下一代的不均等。于是在中国出现社会阶层的凝固化,出现了职业的世袭制,父亲是农民工孩子也是农民工,孙子也可能是农民工。

就社会资本而言,城里人的社会关系比较丰富中总有一些朋友可以互相帮助,而山沟里的农民周围的人都是穷人,甚至几乎没有社会关系。

(2)二次分配不能弥补一次分配的不足

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由于存在城乡二元体制 二次分配城乡是不平等的 反而更扩大了城乡差距,城里的医疗是公费医疗,农民的医疗室合作医疗,一次收入分配的差距是2.9:1,而二次收入分配的差距是3.4:1,反而更加

不平衡。

(3)能人外迁弱者沉
淀的现象

近些年来,农村中心灵手巧的、有技术的都去了城里工作,体弱的都留在农村,这种现象也加剧了城乡差距。

2、 对策

(1)解决物质资本的问题:农民应当有财产权,才会有财产性收入。

(2)解决人力资本的问题:加快教育改革,重新配置教育资源,力争做到城乡一体化,村里只办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乡镇办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可以住校,县城办高中必须住校便于管理便于提供教学质量。

(3)解决社会资本的问题:鼓励农民出来让其在市场经济中去闯荡和拼搏,同乡多了同仁多了,同时教育他们信誉是增加社会资本的重要基础。

(4)解决二次分配不均的问题 加快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

(5)解决能人外迁弱者沉淀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大问题,因为前者鼓励,后者不可避免。中国将来的农业生产谁来搞?中国现在的城乡一体化是由农村到城市单向的城乡一体化,正在向双向的城乡一体化转变(浙江的义乌正在试点)将来的农业有以下三种人来搞:第一种人是种植大户;第二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自下而上的,例如浙江的反季节柑橘,原则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第三种是农业科技型企业,例如盐碱地农业的开发。



二、扩大内需

1、 扩大内需主要指过大民间的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不是最终需求,投资需求过大造成的副作用我们能体会到,扩大民间需求才是最终需求,并且不是除非是必要的情况也不用扩大政府需求,否则也会给经济带来副作用。

2、 扩大民间需求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是靠政府的突击性发钱来解决的,历史上有两次重大的教训:第一个是公元前4世纪末,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统一希腊以后进攻波斯,之后在其宫殿里发现大量的金银财宝,他将这笔钱发给老兵和军官们,还分发给除了斯巴达以外的所有城邦(斯巴达除外是因为他不支持他东征)这笔钱就化为民间的消费需求,之后造成了100年的通胀 ,其原因是只有消费但是供给没跟上去;第二个是17世纪的西班牙,它占领了除了巴西以外的拉丁美洲,发现了几个大的金矿和银矿,将得到的财富运回国内分给王室军官等,但西班牙的工业不发达,之后到英国、荷兰消费,造成了长达200年价格革命。受损失最大的是地主,因为地主和佃农之间长期合同,物价是上涨钱不值钱了地主就亏了,有权的大地主强迫赶走佃户,占领土地用于养羊等,这也是圈地运动的原因之一。这两个例子说明民间消费必须是渐进的。

3、 今天的中国如果想转化

为民间消费为主必须要有过度阶段

以投资为主先过渡到投
资消费兵种再过渡到民间消费为主,在这个过程中过去历史上有投资和消费并重的例子,最近的例子就是二战后美国和西欧都是这个阶段长达20年,因为城市要重建,当时的战火也一度抑制了消费。所以我们中国要转为内需为主必须也要经过这个阶段。

4、 扩大内需的过程中要让低收入家庭转换为中等收入的家庭

这样做的原因是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对象和品种比较单一化,吃饱穿暖就行,而中等收入家庭消费具有多样化,消费多样化就使得扩大内需就有了持续性。

5、 扩大内需要解决中低家庭的后顾之忧

1929年爆发资本主义大危机,经济学界有一场争论,当时凯恩斯主义还没有出现(1936年登台)当时主流是新古典派一个叫罗宾斯、一个叫凯兰,他们提出一个工作两个人做 一份工资分两份发,但当时瑞典派的经济学家向瑞典政府提出最大的措施就是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就是大量建设房子卖给或者租给老百姓,并且公费理疗、养老保障这些措施作了就能缓解危机,所以现在的福利国家就是在瑞典开始的。二战结束后经济学家总结30年代总结这场争论,得出新古典派错了,瑞典派对了得结论。前者错在将适用于企业内部的对策推广到全社会,一个企业内部可以那么做,但是对社会就业无效,因为社会购买力没有增加,进而解决不了社会就业问题,而后者对在后顾之忧解除后老百姓就敢于消费了,就业问题可以通过解决后顾之忧来解决。

6、 人们对奢侈品的观念是逐渐变化的

30多年前的时候女同学的化妆品算是奢侈品,项链手镯都算是奢侈品,但是现在都没有这样的观念 现在出国旅游愿意购买当地的名牌商品 因为真的多 而且更便宜 与其让消费者增加购买力 还不如降低关税来增加中国的购买力。



三、欧债危机

1、 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1)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的重要性

这次欧债危机从经济理论角度讲,表明凯恩斯主义的失败,财政赤字可以应付当前的就业问题,凯恩斯派经济学家汉森作了一个解释“周期性财政收支平衡”,即经济萧条的时候多采取财政赤字,经济繁荣的时候财政收入会增加会弥补财政赤字。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又是萧条和繁荣之间相互更替的,在整个周期中得到解决,这个解释也跟着凯恩斯主义的失败一起不成立。原因是他们忽略的三件事:第一件事忽略了政治周期的存在,在恩斯提出理论的时候只考虑了经济周期,二战后西方国家政治周期越来越明显即4年一次的政府选举,每一届政府为了

保持自己连任,他们总是想保持赤字来缓解民生问题,但是在野党盯着这点进行
攻击;第二件事忽略了福利刚性的存在,就是指福利增加容易但是减少难,税收减少容易减少难,60年代在英国发生了一件事,为了增加小学生和中学生的营养推出一项政策,就是在课间免费供应一杯牛奶,但是后来负担不起了,随后取消了这个政策,其实这本是一件小事,但是却导致政府被迫改组; 第三件事财政赤字可以代代相传的现实性,只要国家不亡就会届届相传。

(2)金融监管的重要性

在经济过热的期间会产生资产泡沫,它有一种惯性,资产泡沫靠资产泡沫维持,一旦破裂就会引发金融危机,例如从美国房地产的贷款到欧元区的主权债务危机。

(3)只有不断自足创新才能使经济持续的发展

2、 中国的对策

两个基本观点:第一个是中国希望欧元能够维持稳定继续存在,原因是对于中国来说欧元继续发挥作用是抗衡美元的重要筹码,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第二点欧元问题需要它自己解决,中国不想这么做也没有能力这么做。

危机出在什么地方:欧元区的设计有问题,虽然当时被誉为创举,但是今天开看经济和政治是不能非开的,经济上的联合只能做到货币上的联合,但是财政问题是各国政府自己的问题不能统一,别的国家只能提建议。欧元危机的国家中有“金猪五国PIGS”葡萄牙、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爱尔兰,主要问题是不干活,体力活都是北非和东欧来的移民来做的 所以欧债危机实际上是文化危机,必须要回到资本主义初期时那种勤奋工作的状态,福利太多使人们变懒了。

对中国来说,第一出国要趋向多元化,中国扩大了欧洲市场的地位;第二对汇率改革要有正确的认识,短期弊大于利企业还未调整出口上升不利,长期利大于弊人民币汇率的升值是一个趋势,中国的企业应该有之死地而后生的意识,必须自主创新,必须降低成本,如果做不到就会失去国外市场。我们要鼓励企业走出,单单是国有企业出去容易被猜忌,单单是民营企业则势单力薄,所以建议抱团联合走出去,甚至可以上百家企业组成联盟。中国企业最大的毛病就是内斗,并且分帮派问题也比较严重。对企业来讲要有外汇,并且这些外汇可以不卖给中央银行,就是要通过外汇审批制度的改革,做到藏汇于民而不仅仅是藏汇于国,这样企业外汇利用的效率就得到提高。最后强调一句,欧洲的衰退靠自己解决不要寄希望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做他的救世主。



四、宏观经济调控

1、 国民经济管理分为短期、中期

和长期,三种调控的内容和政策都不一样

(1)短期的管理的对象是总需求,总需求的调控在经济热的
时候要压缩总需求防止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的时候刺激总需求缓解失业问题 所以环节总需求是短期行为。

(2)中期的管理是调整结构和供给,因为供给问题和产业结构、地区结构联系在一起。

(3)长期的管理对象是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现在我们把宏观经济调控的短期调节看的最重,比如存款准备金率等,今后我们应该做到短期中期长期并重。

2、 GDP的结构比总量更重要

1840年鸦片战争,当时中国GDP比英国大好多,但是中国的GDP结构是农产品手工业品,而英国工业革命已经70年了GDP是符合于世界技术进步潮流的工业品,今天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但是从结构上来讲还是不如日本,因为日本产品的技术含量比中国的高。人力资源也有结构的问,1840年中国人力资源比英国多,但是结构远远不如英国,英国小学普及中学大量出现还有大学,培养了大量的工程师经济学家技术工人等高水平人才,而当时的中国人力资源结构为文盲,少数读书人也只懂得四书五经不懂技术。

3、 宏观调控除非在紧急情况下一般不应该大起大落应该重在微调

微调虽然影响缓慢但是会逐渐其作用没有大调所引起的后遗症,所以2011年的调控是不行的(1个月内两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给经济带来许多问题(现在已经改正)。一定认识到中国现阶段对货币需要量是大的,根据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他们的货币流通速度是快的,但是中国是慢的,他的流通渠道是畅通的,中国是阻塞的,他们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国是正在转入市场经济,所以根据西方发达国家计算出来的货币流通数量的正常水平拿到中国来就是偏紧的,因为中国货币流通需要比其大。

4、 宏观调控中需要说明的问题

中国经济中许多问题不是宏观调控就能解决的,比如说体制问题(行业准入的问题、融资难的问题、所有制歧视问题)再比如结构性问题(不是宏观调控近期能解决的问题),以及成本上升性的通货膨胀问题,70年代美国发生了滞胀,即既通货膨胀又停滞,凯恩斯主义就不管用了,因为通货膨胀要压缩需求,经济停滞要刺激需求,矛盾!美国就出现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是经济中存在两个垄断力量:一个是工会实力的强大,他们控制工资,工资具有刚性;第二个是大企业控制了价格,价格上升容易下降难,所以70年就出现了新名词“青蛙跳”,工会控制工资、大企业控制价格两个青蛙在玩青蛙跳,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

松采取工资冻结、物价管制,就是抑制了两方面,但是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不让物价上涨就不生产了,这样物价更恶化。一直到了里根总统采
取另外一种方法就是采用通过减税来刺激供给来解决问题,通货膨胀不能一味的压缩投资,要结构性的调整,总之重在微调。



结束语: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何在?

在于民间蕴藏着极大的积极性,老百姓的积极性就是希望自己的生活变好。中国最大的改革是城乡二元体制(城乡二元结构自古就有,不同于1958年以后城乡二元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两大支柱是国有企业体制和城乡二元体制,前30年改革的是国有企业体制,未来30年我们就主要致力于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



(PS:听厉老的课还是很享受的,记录的如果有问题,欢迎修改和补充,估计不少错别字哈~菁泽)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二)by 厉以宁 2月21日 来源: 孙菁泽的日志
主题:管理理论的创新

一、科学发展观和传统发展观区别

1、 传统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重物轻人,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基本理论是人不是为了生产,而是生产为了人。

2、 传统发展观重生产轻生活,而科学发展观把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提到首位,所以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某些地方,一个企业生产很好并且也赚钱,但是工人还是住在当时建厂时的土房子,夏天热冬天冷,条件不好。

3、 传统发展观的标志是GDP至上,而科学发展观认为GDP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GDP的结构和GDP的分配,现在的经济不重视结构是不行的。

4、 传统发展观不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科学发展观把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旨在走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道路,其中循环经济有4个要点:(1)要充分利用资源绝不浪费资源(2)减少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20年来观念发生根本性变化,20年前的标准是不能有毒即可,而今天即使没有毒的也要控制排放例如二氧化碳的排放(3)尽可能从三废中回收资源再利用(4)实在无法回收的有害物质,特别是固体,要做无害化处理。



二、总量调控和结构性调控的比较

1、 宏观经济的基础是微观经济,微观单位千差万别,只总量的调控容易一刀切,结构性调控实质上是把总量调控的细化。

2、 总量调控适用于总需求的调节,而总供给的调节要靠结构调整,其中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所有制结构、消费结构、产品结构、投资结构、技术结构这七大结构调整,结构调整是中期宏观调控的任务。

3、 由于市场不完善,信息不对称,所以总量调控的

局限性是明显的,也就出现我们经常讲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企业经常试图回避对自己不利的宏观政策,而结构性调控是总量调控的细化,所以找到对策是比较难的。

4、 由于
总量调控解决不了资源的有限供给问题,所以解决资源供给问题必须靠结构性调控。

因此,由以上四点我们得出两者的结合是十分重要的。



三、次优决策

1、研究这个决策的代表人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他提出了一个“次优决策”理论,他认为最优决策理论是不现实的,原因有4个:(1)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和风险不是一个概念,风险是可以测算出来的,不确定性时不容易测算出来的,例如大地震什么时间发生?对经济造成多少损失?这些都事先不知道的。(2)因为主观力量是有限的,即人的力量是有限的。(3)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社会经济预测不准是因为各种变量关系错综复杂。(4)因为必须考虑政策成本,要充分掌握信息才能做出最优方案,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的成本过高,人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如果聚齐所有信息是划不来的。

2、实际生活中人们通常采取次优决策,例如我们去商店中买针,走入商店问服务员要一个最尖的针,要选出最尖的我们就需要带仪器,但是没必要那样选,尖的可以缝衣服就行了。再比如女同学去买纱巾和外衣,如果非得买最好的,那么旧的先在北京设计好购物路线图,之后挨家走访,这样成本也过高,其实别人问你的衣服“怎么样?”,你回答“还行!”就可以了。

3、最优选择实际上是最优区间选择,其实最优区间选择就是次优选择,例如我们去食堂买菜,我虽然想要买最便宜的、质量最好的、适合我口味的,但是我们不好去精确衡量,我们都是心中带着一个区间去挑选的,其中人所能调节的是区间的大小。

4、市场信息太多的时候,人们往往把次优选择变成最小贻害原则,经济学家西蒙来中国访问,曾在在天津大学作报告中玩笑地举例道其实我们结婚找对象就是本着最小的遗憾原则来找的,说的也有道理,如果非得找最好最完美的很可能一辈子都是单身(犀利哎~)。

5、在市场竞争中,尤其是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只有最优没有次优,只有最优才能站稳脚跟,但次优决策适用于在方案的选择上,即决策树原则。



四、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1、有些程序是有规章有前例可以引用的,但是现实中大多数是程序性决策,程序性决策是有必要的,也是基础性决策。

2、非程序性决策是没有规章、前例的决策,比如企

业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应付突发事件应该有预案,但是所有都做出预案是不可能的,所以说企业的决策难就难在非程序性决策,非程序性决策依靠的是人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3、美国商业周刊的某家大公司缺部门经
理,老板对于最后的6个候选人出题目,例如某某地方桥梁断了原材料没法凑齐怎么解决?某某工厂闹罢工怎么办?等一系列问题,并且让他们迅速作答,之后他们回顾录像找出最能随机应变的,其实他们考察的就是非程序决策能力,尤其是高管的录取既要考察程序性能力也要考察非程序决策。

4、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艺术是靠人的创造力,非程序决策代表你的智商和经验。

5、经验可能是财富也可能是包袱,因为客观形势不断变化,即使有先例,也不能照搬,很多企业的失败就是对过去的单纯照搬而倒闭的。



五、效率的两个基础

1、效率的物质技术基础,指的是设备、厂房、原材料、熟练劳动力,而效率的道德基础指的是信心、信念、信仰。仅仅有效率的物质技术基础只能产生常规效率,超常规效率来自效率的道德基础,举例1:抗日战争年代国民的积极性就来自于效率的道德基础;举例2、长江洪水、四川地震等自然灾害所引发的抢险精神,迅速解救受害群众,也来自于效率的道德基础;举例3、一个移民社会的巩固,比如民国初年闯关东,这些人在东北的立足靠的是山东人家族的凝聚力,其效率也来自道德基础,再比如深圳也是个移民社会,它的迅速发展也靠的是效率的道德基础,再比如广东福建的客家人祖籍在中原,后来动乱南迁,家族力量团结在一起等等。

2、市场调节(几千年前部落的交换)和政府调节(有政府的时候)是前两种调节,但是人在没有前两者的时候也能生存,也有第三种调节是道德力量的调节,例如山区里的人既没有市场并且政府鞭长莫及,他们的生活生产就是靠道德力量调节。“小乱聚城、大乱聚乡”动乱年代中市场失灵、政府瘫痪,生活的交易领域靠市场规律办事,生活的非交易领域内不按市场规则办事,政府调节只规定一个大框架,所以家庭内部的生活是道德调节。没有道德力量调节则市场和政府的调节也是无效率的,市场是无形的手,政府调节是有形的手,而道德是道是无形却有形,比如文化建设(校园、社区、企业)最大的任务是培育成员的认同感,其实同甘和共苦是不一样的,同甘靠的是制度,共苦则靠得失认同和精神,前者企业赚钱了 分红安制度有序发放,但是后者企业赔钱了,想让大家振作起来靠的是认同和精神。



六、信念的作用

1、有一个著名的德国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有一本最能代表他思想的书《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它说明了文化或者说伦理观念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突出的作用,我们都知道最早的资本主义是在16、17世纪的荷兰和英国,
南欧的经济发展早但是确没有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经济,是因为他们信奉的是天主教,天主教说人是上帝的仆、人都是有罪的,要想赎罪有两个途径:一个是进修道院(神父、修女)把终身献给上帝,二是把财产交给教会,之后教会给你发赎罪卷,但这两个都不能使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德国的科伦大教堂建造用了150年,耽误经济发展。再比如东方的封建时代经济也很好尤其是中国,但中国为什么不能进一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经济,是因为中国有三种宗教:第一种是佛教,这辈子要做好事以便下辈子投胎到富贵人家,即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来世,这种消极思想不能使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二种是道教分为上下两支,上支求长生不老,下支是平均主义思想,这些也都不能形成资本主义经济;第三种是儒教,儒家辅佐皇帝做清官,一生忠于皇帝,做了官以后青史留名。反观英国、荷兰进行了宗教革命,形成了新教,新教也认为人是有罪的,但是解决方案是以上帝的名义努力积累财富,积累的越多说明赎罪越好,以上就是韦伯的“文化史观”即用文化解释阶级。 二战后,韦伯提到“没有创业的精神就不可能有结果”,一度形成一种韦伯热,所以德国、日本等战败国都拼命发展,不能颓废下去,这对中国也有现实意义,中国刚解放的时候热情足,但是没维持太久,文化大革命后虚无主义思想影响中国一些年,即使现在这种思想还存在。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信念,没有信念是不行的,要想二次创业首先要有理想。



七、谁是最大的收益者?

这是一种观念的转变,我们从孔子的两个学生故事谈起:第一个故事是说鲁国有这样的政策,就是看到国外有自己国家的奴隶,就可以先付钱将其解放后去鲁国政府处报销,孔子的学生子贡看到晋国有鲁国人做奴隶,就花自己的钱将奴隶赎了出来,但他不去报账,一时间赢得一番好评,大家赞扬其高尚的行为,孔子却责备他说,“以后有人再到外国去就会想我出不出钱?报不报账?想想后觉得出钱不报账就赔钱了,出钱报账就又怕别人将自己和子贡作比较,所以就假装没看见就绕到而行了,这样就妨碍了更多鲁国奴隶被解救出来;第二个故事是孔子的学生子路有一天在河边,一个行人不小心掉到河里去了,子

路奋不顾身救了他,他的家属表达感谢就送给他一条牛,子路就高兴潜回家,事后人们议论他人品其实不怎么样,因为人家客气地送他牛,他就毫不客气的要了,但是孔子却表扬他,因为他的行为激励了更多人下水救人。这两个故事告诉我,我们要从谁是最大的受益者角度去思考问题。90年代后期
,在北京市的科学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上,厉老师讲到凡是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得到奖金后应该拿回去,否则政府的政策失效了,这样鼓励更多的人作贡献,最大收益者是国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教育的发展以及淘汰不好的国企这些最大受益者也是国家。



八、双赢策略

商场不一定是战场 ,商场上最高目的是双赢,我们回顾一下龟兔赛跑的故事,第一次兔子因为偷懒输给了乌龟,第二次兔子吸取教训一口气到了终点所以兔子赢了,第三次乌龟提出要他来指定路线兔子自信的答应了,结果终点前有条河,乌龟会游泳所以乌龟赢了,第四次乌龟和兔子决定相互合作,陆地上兔子背乌龟,河里乌龟背兔子结果两人以最快速度共同到达终点。 第一次的赛跑的启示:当你处在劣势的时候不要气馁和松懈,要坚持到底,等待对手犯错误;第二次赛跑的启示:要善于把潜在的优势变成现实的优势,不要去迷恋自己的潜在优势,重在将潜在优势转化现实优势;第三次赛跑的启示:如果发现原来的策略不行了 要及时的调整策略和改变策略;第四次赛跑的启示:协作优势互补双赢都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现在又有一种“新龟兔赛跑”,就是乌龟为了赢比赛找了自己的兄弟假装他在终点等着,这种想法在经济中是不可取的,投机耍滑不行,做企业要讲究诚信,肥水要流外人田 是企业家思想,肥水不流外人田是小业主思想,做企业家应该市有眼光、有胆量、有能力的人。

九、疏导和宽容

中国是一个洪水经常泛滥的国家,自古代起我们就有治水经验,我们得出疏导为主,疏导意味着宽容,缓流总比激流宽,所以几千年来的中国民族精神就是疏导宽容。犹太国被罗马灭了,从此散落在欧洲各个国家但是在每个国家都紧紧抱团,他们是一个封闭性的社会和外国人之间不来往,欧洲也把他们看作是异教徒,不许他们做官,不许他们买地,两千年来一直如此,其中有一支犹太人往东方跑,来到北宋的首都开封,汉民族是宽容的民族和犹太人做邻居,通婚、买地、做生意,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排挤过犹太祖,犹太人没了是因为被汉族同化了。1994年,厉老到开封考察,开封市领导告诉我以色列三个教授刚来过,他们知

道曾经这里有犹太人,就来寻找中国的“第57个民族”,但是当年的犹太人和汉族融合了;2005年,厉老又去了一次,发现有个犹太人的博物馆暂停营业了,有些人要求迁到以色列去…(这段我理解是厉老在讲冷笑话所以我没跟上)。再比如鲜卑人拓跋族在山西大同建立了北魏,后来这支到北魏孝文帝时迁都洛阳,今天拓跋族没有了,但
有一支没有进中原,到青海去,虽然战乱,但是保留下来了土族;再比如契丹人祖先也是住在黑龙江,建立了辽国,其中一个都城就是燕京,宋朝想收回但是战败,最后契丹人没有了,留下了达乌尔族(这段真心没找到point在哪里哈,有点乱)总之,我们一定要宽容,用人之所长、容人之所短。



十、管理的最高境界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令管理于无形之中,管理不仅是种方法而且是一种理念,世界上最怕的是无知+权力,无知不等于没学问,是指不了解实际情况,首先基本管理工作一定要做好,并且深入调查后的管理才能更好。



PS:估计还是有很多错别字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