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初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初稿)

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吴歧范

公共基础课是高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课是学习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公共课教学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良好的道德修养、心理品质、文明习惯和职业素养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客观要求。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课时量大约占总课时量的三分之一。高职院校学生对基础课的学习情况究竟如何,学习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对基础课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都有哪些新期待,我们以某高职院校二年级100余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和座谈的方式,对上述问题进行调研,发现基础课教学现状与学生的期待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迫切需要深化公共课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针对性,以满足学生对基础课教学质量的新期待。

一、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新期待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分为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两个方面。国家课程主要有政治思想素质类、军事体育类,校本课程主要分区域校本课程和学校特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开设时间主要分布在一、二年级。本次调查就某院校所开设的思政、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公共体育、心理健康、就业创业指导等7门课程进行问卷调查,共设20个问题,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关于学习动机。“为兴趣而学习,喜欢上公共基础课”的比例为48.2%;因“无兴趣,不喜欢公共基础课”的占比28%;为有用而学习,认为“基础课无用”的占32.5%;认为”有点用”的占57.8%,认为“肯定有用”的占3.6%。

2、关于学习目标。认为公共基础课可以解决某方面的能力,选“社交能力”的占25.4%,选“表达能力”的占24.6%,选“政治素质”的占19.7%。

3、关于学习内容。学生认为比较感兴趣的基础课程,依次为体育、心理健康、思政、计算机、就创业指导,最不感兴趣的是数学与写作。

4、关于学习方式。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依次为活动教学法、讨论法、演示

法和教授法,最不喜欢的是自主学习法。

5、关于对“信息化背景下采取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结合的方式”,认同和基本认同的占53%和37.3%,不认同的占6%。

6、关于评价方法。学生对现有公共基础课的评价结果大都不满意,认同的只占1.2%,完全不认同的67.1%,有点不认同的占30.5%。

7、关于教学方法。学生对小班化上课的支持率8.1%,对结合实际和趣味性的教学占39.8%,对社会实践活动支持率为27.4%。

二、明确公共课定位,提高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的认识

提高公共课教学效果,要从“学”和“教”两个方面努力,从“学”的方面而言首先要帮助学生提高对公共基础课的认识。

目前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的作用、意义认识还很不到位。公共课分两类,一类是国家规定课程,以文件的形式发布,是刚性的,如思政课程,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开设,由中央政治局常委负责审定教材,教育部还专门下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再有,如体育与健康课程、军事理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等等,都是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相关部委下发的专门文件指导该类课程设置,以实现该类课程所具备的素质教育功能。二是非文件类课程,主要包括《应用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和《应用文写作》等,这类课程有助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理性思维品质的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和职业能力的发展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公共基础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具有通识性,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意志品格,塑造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每一门公共课,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如:思想政治课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法纪观,学习做人的基本道理,培养积极的心态;体育课可以增强学生体魄,也有助于培养团队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坚韧不拨、顽强拼搏、守纪守时的品质;语文课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数学课可以训练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必须、够用”为原则设置课程体系,确立“质量、效益和发展”三位一体的课改目标。课程质量标准要反映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体现“优、实、新”的要求,即课程设置优化,适应并服务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内容“实用”,突出理论的应用;课程能根据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需求变化,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变能力;课程效益既包含满足就业需求和学生终身学习的社会效益,也包含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效益。

改革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要突破单一课程优化观念,实现多门基础课统筹、节时高效的综合性功能。课程组合不是机械地理解“德、智、体全面发展”,硬性规定每一项教育对应一门课程,而是根据就业需求和高职院校学生现状开设相关的课程,整合不同课程,实现人才培养针对性与综合性的统一。既强调单一课程改革,又重视课程全面整体的构建。如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课改革,南通职业大学就将现行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课程整合成基础教育和拓展教育两大板块,在进行社会公德、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律常识教育的同时,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指导、创业教育等内容。这种节约型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模式突出以人为本、以能为本,围绕服务就业的课程核心目标,精选适合的基础知识,注重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用尽可能少的课时实现公共基础课的最大教学效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公共课课程内容体系要大胆改革

传统的高职课程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体系。打开高职教材,似乎遍布“知识点”,从抽象的概念到严密的理论体系,但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知识,使学生觉得进了大学就要进行深奥的理论研究。而这些枯燥的理论在教学中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上课没兴趣,只是考前死记硬背,教学效果较差。

在有限的时间内,学校不可能也无法给予学生所有基础性的知识,那么,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应科学定位。首先就必须大胆地对课本内容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