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芥川龙之介的_尾生之信_

合集下载

论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的佛教思想——以《罗生门》和《蜘蛛之丝》为例

论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的佛教思想——以《罗生门》和《蜘蛛之丝》为例

教育与培训论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的佛,想——以《罗生门》和《蜘蛛之丝》为例周杰(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401120)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文坛的领军人物,日本短篇小说旗手,被称为“日本的卡夫卡谈到芥川文学的宗教性时,学界都倾向于向其基督教题说,对佛教题说有关注。

根植于的佛教思想才是芥川文学的灵魂,探讨芥川龙之说中的佛教思想有助于更全面地解读芥川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佛教思想;因果报应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20.13.0870引言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大正文坛的领军人物,是日本近代文上名的家&在短短12年的创作生涯中,芥川龙之为后世留下了148篇,66篇随笔,55篇文,以及大量的文匚、诗歌、游记,极大了日本文。

芥川的小说以短篇为主,涉及基督教、佛教、道材,构巧妙,语言犀利,情节伏&长期,谈到芥川文学的性时,中者在基督上,诚然西方基督川的不,然而笔者认为,芥川的深处息着古老的东方之心,其 揭示人间善恶、拷问人性,处处体现着佛家的因果报。

下文以《罗生门》和《蜘蛛之丝》为,情节分析其中的,并探川佛的来源。

1芥川中的佛教思想1.1《罗生门》《罗生门》最初于1915年11月登载在《帝国文学》上,并于1918年5月在芥川的第一本创作集《罗生门》的。

芥川在创作《罗生门》时,曾一度被恋爱所,不被家人接受的初恋经历识到了人性的&在《罗生门》中芥川人三次心理变化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人在面对善与恶,美时的矛盾心境,揭露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己主义妥的丑恶人性。

下文是《罗生门》的故:安王期的某个,一个被主人,无处的下人在罗生门。

出于生计考虑,他决心作强盗,力,并且总是有些有愧于心&当城墙上时,竟然发现一个衣的老妇人从一具年轻女子的死上发。

他冲上道“你这个没人性的,死不/老解释只发做个头套卖钱谋生罢了,而,这个年轻女子生不是什么好人,她曾干了当鳍鱼卖,欺骗来买的人&于是,下人大悟了,既然为了生存,还有什么不的?于是,他抢了老太婆的衣服消失在了中&《罗生门》中无处不潜藏着的因果报、想。

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



その作品の多くは短編である。また、「芋粥」「藪の中」 「地獄変」など、『今昔物語集』『宇治拾遺物語』といった 古典から題材をとったものが多い。「蜘蛛の糸」「杜子春」 といった児童向けの作品も書いている。
生 涯
明治二十五年(1892)3月1日〃芥川龙之介生于东京〃本姓新原〃是 一个送奶工人的儿子〃生母于三十二岁时生下他〃龙之介以新原敏三 (山口县人〃经营牛奶业)长子的身份出生于东京市(今东京都中央区) 入船町八丁目一番地。因生于辰年辰月辰日辰刻〃故名龙之介。因为从 养父母到姨妈〃都爱好文学”(《爱好文艺的家庭》『文学好きの家庭 から』。或许是环境使然〃再加上天资聪颖〃他阅读的书籍涉猎极广〃 在中小学时代喜读江户文学、《西游记》、《水浒传》等〃也喜欢日本 近代作家泉镜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对欧美文学也 兴趣浓厚〃喜读易卜生、法朗士、波德莱尔、斯特林堡等人的作品〃深 受世纪末文学的影响。这使他日后不但成为杰出的作家〃更是个博学之 士。
篇小品文,66篇随笔,以及大量的评论、游记、
札记、诗歌等。 本作家几乎将自杀看作一种生命的仪式了,
日在短短12年的创作生涯中,芥川写了148篇
他的每一篇小说,题材内容和艺术构思
1927年未届四十的芥川龙之介同样以这种方式离世。
都各有特点,这是他在创作过程中苦心孤 在短短12年的创作生涯中,芥川写了148篇小
日本の概況
芥川 龍之介について
グループ:吕妍川龙之介(あくたがわ りゅうのすけ、1892年(明治25年) 3月1日 - 1927年(昭和2年)7月24日),日本的小说家。本 名相同,号澄江堂主人,笔名我鬼。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 代小说家。他全力创作短篇小说,在短暂的一生中,写了超过 150篇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篇幅很短,取材新颖,情节新奇 甚至诡异。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但很少直接评论,而仅用 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便让读者深深感觉到其 丑恶性,因此彰显其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其代表作品如竹林中》 (改编为电影《罗生门》)已然成为世界性的经典之作。 芥川 龍之介(あくたがわ りゅうのすけ、1892年(明治25 年)3月1日 - 1927年(昭和2年)7月24日)は、日本の小説 家。本名同じ、号は澄江堂主人、俳号は我鬼。

日语论文「芥川龙之介」

日语论文「芥川龙之介」

芥川龍之介につて芥川龍之介明治二十年(1892)三月一日、新原敏三の長男として生まれ生まれて九ヶ月、母が発狂、芥川家に預けられ「一度も僕の母に母らしい親しみを感じたことはない」ただ十二年間の文学生涯在学中の大正四年、「新思潮」に『羅生門』を発表大正五年二月、『新思潮』に『鼻』を発表漱石の賞賛を受け、作家の生涯を開始卒業後、『地獄変』『蜘蛛の糸』などを発表作品集が出版され大正十年、海外視察員として中国に来られ神経性アトニー、神経衰弱などの病気にかかり大正十一年、一流雑誌に『薮の中』などを発表一流作家の地位を固め芥川龍之介・創作特色1916 年―1920 年(前期)主に歴史小説を書く時期である。

代表的な作品『羅生門』、『地獄変』、『奉教人の死』、『蜘蛛の糸』などである。

1920 年―1924 年(中期)歴史小説から現代小説に過渡する時期である。

代表的な作品『藪の中』、『蜜柑』、『杜子春』、『舞踏会』、『お富の貞操』などである。

1925年―1927 年(後期)芥川が病気に苦しめられて、自伝的作品を書く時期である。

芥川龍之介の自殺について芥川の晩年はさまざまな問題を抱えていた。

たとえば全集「近代日本文芸読本」の印税についての誤解に基づくいざこざ、義兄の家の焼失に伴う義兄が放火の嫌疑、義兄の自殺の後始末の件で経済的な負担が芥川にのしかかってきたこと。

そして実母の発狂や、彼自身の繊細で過敏な性格や体調不良などもある。

芥川の一生を語るとき、言わざるを得ないことは彼の悲観的な思想である。

彼は現実生活に失望していて、人生の傍観者になって自分の不満を作品の中で書いた。

芥川の作品に現れたのはだいたい彼の悲観的な人生観である。

<1>『河童』「けれども、その肉を食うというのは......」、「冗談を言ってはいけません。

あのマッグに聞かせたら、さぞ大笑いでしょう。

あなたの国でも第四階段の娘たちは売笑婦になっているではありませんか?職工の肉を食うことなどに憤慨したりするのは感傷主義ですよ。

尾生之信的看法

尾生之信的看法

尾生之信的看法尾生之信以“夫人之言,皆是薄意於女孩自家之事”开头,从一开始,尾生便表达了对红楼梦情节的质疑。

他认为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虽然华丽而多样,但实际上只是一种虚构的艺术表达,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

尾生将这种虚构与真实相对照,旨在传递给后来者一个“真实”的人生观。

在尾生看来,红楼梦所描绘的人性是复杂而丰富的。

他认为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细腻,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尾生特别强调了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人物的特殊性,他们代表了红楼梦中的两种极端人性。

贾宝玉是尾生所谓的“无生之生”,他身世高贵却深受命运的摆布,最终命途多舛。

而林黛玉则是尾生心目中的“有生之生”,她身世卑微却有着坚强的个性和独立的思想,她的命运更加悲惨。

尾生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分析,试图表达人生无常和命运弄人的主题。

尾生进一步深入探讨了红楼梦所展现的社会现象。

他认为红楼梦中的贾府是一个充斥着虚伪、权谋和勾心斗角的社会,这种社会氛围对人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尾生特别指出了贾府中的女性角色,她们被社会压迫和束缚,无法真正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他认为这是当时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一种残酷对待,也是红楼梦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尾生还从艺术角度对红楼梦进行了剖析。

他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富有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的作品,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尾生对红楼梦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认为其中有一些情节过于繁琐和累赘,有些人物形象过于刻板和片面。

尾生希望后来者能够在欣赏红楼梦的同时,对其中的艺术手法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尾生之信可谓是对红楼梦的一次精辟的评论与总结。

尾生通过自传的方式,向后来者传递了他对红楼梦的理解和看法,旨在引导后来者对红楼梦进行深入思考和独立判断。

尾生的看法不仅涉及到红楼梦的艺术性,更涉及到人性、社会和命运等重要主题。

他通过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剖析,试图传递给后来者一个关于人生和社会的真实观念。

尾生之信的看法对于我们理解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芥川龙之介曾说琐事作文

芥川龙之介曾说琐事作文

芥川龙之介曾说琐事作文说到芥川龙之介,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他那犀利的文风和深邃的哲理。

但你知道吗?这位文学巨匠其实也是个不折不扣的“琐事迷”。

他曾经说过:“琐碎之事,往往藏着生活的真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芥川的世界,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小细节里,隐藏的大智慧。

记得有一次,芥川在街头看到一位老奶奶在卖自己种的蔬菜。

那蔬菜长得绿油油的,看着就让人心里美滋滋的。

老奶奶笑呵呵地说:“这菜新鲜得很,您买点儿尝尝吧!”芥川走过去,挑了两斤最嫩的叶子。

老奶奶看他一眼,说:“年轻人,你这么年轻,怎么还学我卖菜呢?”芥川笑了笑,说:“这不是学您嘛,我也想体验一下当农民的感觉。

”老奶奶听了,笑得合不拢嘴。

还有一次,芥川在街上看到一个小贩在摆弄着一只破吉他。

那吉他看起来已经很久没有修过了,弦也断了几根。

小贩一边弹着,一边唱着歌。

虽然听起来有些跑调,但那种朴实无华的旋律,却让芥川感动不已。

他走过去,对小贩说:“你这吉他弹得真好,能不能教我几招?”小贩乐呵呵地答应了。

芥川跟着学了几天,竟然也能弹上几句简单的曲子了。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在芥川的笔下变得如此生动有趣。

他说:“生活就像一盘散乱的拼图,每一片碎片都可能是重要的线索。

”是啊,生活中的琐事,有时候就像是那些拼图碎片,虽然不起眼,但却能拼凑出完整的画面。

芥川的这种对琐事的热爱和洞察,让我想起了那句老话:“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或许,我们都应该像芥川一样,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去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美好。

毕竟,生活不仅仅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呢!。

芥川龙之介自杀时留下遗书

芥川龙之介自杀时留下遗书

芥川龙之介自杀时留下遗书,谈到了“自然的美,是在我临終的眼中映現出來的。

”算是贪死的人,川端不满意,说:“一个人无论怎样厌世,自杀不是开悟的办法,不管德行多高,自杀的人离真正圣人境界仍然相去甚远。

自己并不能与芥川对於自杀礼赞的说法产生共鸣。

”推究起缘由,当是佛教的力量,纵观日本文学,确乎有一种透过死亡和黑暗來观察人生的主旨,《平家物语》就在唱“盛者必衰,諸行无常”、《方丈記》则把世俗的人家喻為“河中水影”,《徒然草》中的“虚无”,松尾芭蕉的“寂灭”,也都赫然昭彰,即使上溯到《源氏物语》、《枕草子》、《古事记》的文学源头,其“物哀之美”, “毀灭之美”与“虚无之美”都如同浩荡幽暗的流水。

构成了日本文学最宏大深沉的血脉。

提醒的是生命的真相。

相较之下,中国文学太开窍了,全无贪死的野心,大约还是在儒家文化里濡染太深,求取的是利禄、是功名,是华丽锦袍上的虱子。

与真正的生命全不相干。

展览的仅是人世的悲与喜、没落与繁华、家族衰荣与老于世故。

最近看了一些日本现代作家的作品,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和《假面的告白》,芥川龙之介的《侏儒的话》和一些短篇,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娘》、《温泉旅馆》、《抒情歌》和《禽兽》。

这些作者全部都是自杀死的,确实有日本特色。

从那些作品来看,我觉得原因是这样。

这些作家入世很深,有一股把自己视为普通人的执念。

想要当凡人,需要谦卑作为基础。

谦卑有两个来源:慈悲和理性。

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说,二者都是外来货,求之不得。

于是他们只好保持着死的状态回到世界里,但又纠结得无以复加。

说他们热爱自杀,那倒未必。

他们只是想当普通人,那些死者只不过想要杀死已死的自己,却没那能耐。

分析他们的心态有助于解释其他一些问题,例如日本人为什么那么变态,为什么那么“右”之类的。

后面这个问题我以前就觉得奇怪。

鲁迅和萨特都成了左派,只有绝望先生不这样。

芥川龙之介写了太多社会人阴暗面,他对人性的绝望和迷茫使他痛苦,所以用死来逃避,用死来抗议和表达一种姿态。

芥川龙之介的创作历程及代表作品分析

芥川龙之介的创作历程及代表作品分析

作品分析——动物般的人物形象
• 《罗生门》中多次出现将人比喻为动物之处,而且这种比喻多数 是用来形容拔死人头发的老妪。首先,初登场时的形象为“身着 黄褐色和服,又矮又瘦,像只猴子似的白发老妪”。拔头发时“犹 如母猴替小猴捉虱子似的”。老妪的胳膊“活像鸡腿”,“眼睑 发红,目光像鸷鸟一般”的眼睛,“皱纹密布,几乎跟鼻子连起来的 嘴唇,犹如咀嚼似的吧嗒着,发出乌啼的声音”。在回答仆役的问 题时,发出“癞蛤蟆般聒噪的声音”。 • 很显然对老妪的形象描写大部分都使用了动物来比喻。而作 品的另一位主人公仆役的形象描写几乎与老妪一样,也充满了动 物性的比喻。如他“像猫那样蜷缩着身子”,“仿佛壁虎一般蹑 足”。“猴子”“鸡”“鸷鸟”“乌鸦”“癞蛤蟆”“壁虎”等 这些动物比喻在这篇作品中十分突出。而这种动物比喻恰巧是由 《罗生门》开始急剧增多的。
2. 仆人心理如何转变?
天性未泯:想当强盗却没勇气——“思想上正在做强盗和被饿死之间挣扎”
正义感:看到拔头发而心生憎恶——“发现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正在
从一个年轻女子的死尸头上拔头发,他冲上去说你这个没人性的,竟然对死尸 也不放过” 弃善从恶:为老婆子的生存观所刺激、坚定——“既然是为了生存,还有 什么不可以的?于是,他就抢了老太婆的衣服逃走了”

《河童》 通过精神病院23号患者的自述,讲述了一段与人类
社会既相悖又相似的河童国里的见闻与经历。虽然假托了一个虚构 的世界,但贯穿全篇的机警的讽刺和犀利的批判处处指向现实,反
而比当时很多现实主义作品都更准确也更生动地刻画出了20世纪20
年代日本社会真实而本质的一面。
• 《鼻》 描写的是禅智内供生来便有“五六寸长,从嘴唇 上方一直垂到下巴”的鼻于。他自始至终都为有这样的 鼻子而苦恼。不仅为“鼻子长的确不方便”而苦恼,更 为“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痛苦。因此,他为了能使鼻 子变短,想了很多办法,尝试了很多方法,却无济于事。 并且,他一直很在意鼻子,不单单在意自己的,也在意 别人的鼻子。他总是在一个人的时候观察别人的鼻子。 内供的弟子把一个从一位医生那里得来的可以使鼻子变 短的方法告诉了内供。内供试过后,鼻子确实变短了。 “内供的心情就像花费几年功夫终于抄写《法华经》大 功告成那样的舒畅高兴。”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周围 的状况变得更加糟了。因此,内供“心情郁闷”、“心 里很不痛快。”“脾气一天比一天坏”。直到有一天, 内供的鼻子又恢复到和以前一样长后,内供在心里自语 道:“这样一来,谁也不会再笑我了。”于是,内供的 人生就这样持续着。

芥川龙之介 人物资料

芥川龙之介 人物资料

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号“柳川隆之介”、“澄江堂主人”,是日本大正时代小说家。

他全力创作短篇小说,在短暂的一生中写了超过150篇短篇小说。

他的短篇小说篇幅很短,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至诡异。

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但很少直接评论,而仅用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便让读者深深感觉到其丑恶性,因此彰显其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其代表作品如《竹林中》(改编为电影《罗生门》)已然成为世界性的经典之作。

明治二十五年(1892)3月1日,芥川龙之介生于东京,本姓新原,是一个送奶工人的儿子,生母于三十二岁时生下他,龙之介以新原敏三(山口县人,经营牛奶业)长子的身份出生于东京市(今东京都中央区)入船町八丁目一番地。

因生于辰年辰月辰日辰刻,故名龙之介。

龙之介上面有两个姐姐,大姐初子(ハツ)夭折,二姐(ヒサ)初与葛卷义定结婚,生一男一女,夫死后,改嫁西川丰,西川死后,她再次回到葛卷家。

芥川生后七个月,母亲福子(フク)发疯,八个月后猝然发狂,其后终生为狂人。

龙之介被送到位于本所区(今墨田区)泉町十五番地的外婆芥川家。

养父芥川道章是母亲的兄长,当时是东京府的土木课长。

芥川家是有相当大宅邸的大家族,世代担任江户城的茶会吏一职,作风严厉但博学多识,具有浓重文人气息,』。

因芥川家是延续十几代的士族(武士),门风高尚,文学、演艺、美术等均是士族子弟必修科目。

全家皆谙游艺(茶道、插花、舞蹈、音乐等的总称)的。

道章擅南画、俳句,爱盆栽,“对于搞文学,谁都不会全然反对,因为从养父母到姨妈,都爱好文学”(《爱好文艺的家庭》『文学好きの家庭から』。

或许是环境使然,再加上天资聪颖,他阅读的书籍涉猎极广,在中小学时代喜读江户文学、《西游记》、《水浒传》等,也喜欢日本近代作家泉镜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

对欧美文学也兴趣浓厚,喜读易卜生、法朗士、波德莱尔、斯特林堡等人的作品,深受世纪末文学的影响。

这使他日后不但成为杰出的作家,更是个博学之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第2期宁波工程学院学报Vol.24No.22012年6月JOURNALOFNINGBOUNIVERSITYOFTECHNOLOGYJune.2012

收稿日期:2011-09-27第一作者简介:冯裕智,男,宁波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基金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成果(项目编号:2010B72);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0)。

论芥川龙之介的《尾生之信》冯裕智1,连永平2(1.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15211;2.河北经贸大学,河北邢台054000)摘要:《尾生之信》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根据中国古代流传的“尾生故事”改编而成的一篇短篇小说。原典故宣扬的是道德教化,强调对有约定的对方要坚守信约。芥川龙之介对原典进行了大胆的处理,改变了故事的象征意蕴,把尾生的坚守等待描绘成一种心理欲求,一种对永不可能实现的爱情的执著。通过对《尾生之信》进行出典分析

以及文本解读,可以透视出作者的创作技巧及小说中蕴含的深层寓意。关键词:《尾生之信》;出典比较;文本艺术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09(2012)02-0015-04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堪称日本乃至世界短篇小说大师。由于作者具有深厚的汉文学修养,一生写下了《黄粱梦》、《杜子春》、《尾生之信》、《酒虫》、《秋山图》等数篇极具价值的中国题材短篇小说。其中《尾生之信》完成于日本大正8年(1919年),属芥川龙之介的中期作品,此时芥川创作技巧早已成熟,《尾生之信》虽然篇幅短小(仅1500余字),但是构思新颖、抒情性浓郁,从小说立意到语言运用都体现了较高的文学水平。芥川曾说自己乐于创作虽小巧玲珑却形式完美的作品,《尾生

之信》堪称是“小巧玲珑却形式完美”的佳作。本文拟对芥川龙之介的《尾生之信》进行出典分析以及文本解读,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及小说中蕴含的深层寓意。

一、《尾生之信》与出典故事的比较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尾生故事”多有记载,如《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战国策·燕策》:“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淮南子·汜论训》:“尾生,与妇人期而死之。”高诱注:“尾生,鲁人,与妇人期于梁下,水至溺死也。”此事在《汉书·古今人表》、《艺文类聚》等书亦有记载。后人遂用“尾生之信”、“尾生抱柱”等喻指对有约定的对方能够坚守信约,品德高尚。在此后的

诗词中,诗人也常以之用典,如嵇康《琴赋》:“比干以之忠,尾生以之信。”等。芥川自幼博览中国古籍,到底是哪部古籍直接激发了芥川的创作灵感,至今已无从考证。毋宁说芥川是在看了多部典籍中对尾生的记载后,灵感涌现,遂敷衍成篇。但是芥川创作小说《尾生之信》必定不是单纯地向本国读者介绍一个中国古代的故事。鲁迅曾在《〈现代日本小说集〉关于作者的说明》中评论芥川龙之介的创作说:“他又多用旧材料,有时近于故事的翻译。但他的复述古事并不专是好奇,还有他的更深的根据:他想从含在这些材料里的古人的生活当中,寻出与自己的心情能够贴切的触著的或物,因此那些古代的故事经他改作以后,都注进新的生命去,便与现代人生出干系来了。”[1]芥川自己也曾在《香烟与魔鬼》的序文中说:“我常从古老的故事中取材……然而即便有了素材,若自己不能深入

其中———即素材与自己的表现欲望不能浑然一体,仍旧写不出小说。勉强动笔,也只能写些支离破碎的东西。”[2]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那么芥川从这个故事中“寻出与自己的心情能够贴切的触著的或物”究竟是什么呢?对比《尾生之信》和以《庄子·盗跖》为首的古籍中有关尾生的记载,可以看出小说与原典最大的不同是对故事结尾的处理。原典直接说尾生“抱梁柱而死”,而小说是通过“夜半,月光洒满河川中的芦丛和杞柳的时候,川水与微风窃窃私语,将桥下尾生的尸骸款款送向大海。”的描写来暗示尾生水至不去,最终溺死。小说并没有直接描写尾生溺水身亡的过程以及是否抱梁柱而死,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而且小说并没有就此结束,作者接着写道“然而尾生的魂魄却好像恋慕寂寥夜空的月光,悄悄地脱离尸骸,宛如水气和水藻的香气无声地从河川上升起一样,悠闲地高高地升向微明的天空……”。[3]尾生肉体虽死,但是“凭靠仅仅一缕希冀”,魂魄(精神)得到永生,得到升华。芥川通过虚幻的写法,把尾生的坚守等待写成一种心理欲求,一种对永不可能实现的爱情的执著。这难道不是在写芥川自己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芥川的爱情。芥川在大正三年爱上一个叫做“吉田弥生”的女孩,但是遭到养父家的强烈反对,不得已于翌年年初与女孩分手。正是这次不成功的初恋,埋下了芥川爱情不幸的祸根。大正七年二月二日,芥川与中学同学山本喜誉司的侄女塚本文子结婚。但是芥川在大正七年一月十九日致恒藤恭的书简中提到:“我下月结婚。现在心静如水,毫无新婚的气氛。似乎婚姻只是一桩生意,徒唤奈何。”[4]而且在后来写的《侏儒警语》中论及结婚时说道:“结婚对于调解性欲是有效的,却不足以调解爱情。”[5]不难看出,婚姻并没有带给芥川渴望的爱情。芥川婚后不久,于大正八年六月出席岩野泡鸣组织的“十日会”上,经广津和郎介绍认识了歌人秀繁子,同年两人开始交往,此后不久两人即发生了感情和肉体上的纠葛。和秀繁子的交往,给芥川的生活和文学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正如江口涣所说,芥川龙之介晚年的命运至少有30%是由秀繁子支配的。但是这段恋情并没有真正给芥川带来感情上的慰藉。芥川在自杀前写给小穴隆一的信中提到“我二十九岁那年,曾与某夫人犯下了罪。我对此犯罪行为,并无良心责备之感,只是有不少后悔之意。因没有选准对象而给我的生存带来了消极因素。……我利用去中国旅行的机会,好不容易摆脱了某夫人之手。”[6]纵观芥川短暂的一生,似乎可以说芥川自始至终都没有得到理想的爱情,而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一直蛰伏在芥川的内心深处。所以我们有理由说写于结婚之后的《尾生之信》其实不是在宣扬“对约定的对方要坚守信约”,而是芥川对爱情求而不得的一种倾诉。并且通过尾生肉体泯灭,魂魄超生来表达自己那种对爱情既悲观又怀有一丝希望的复杂心理。如果说让尾生的魂魄超脱奔月,已属奇幻之笔,那么在小说的尾声部分让尾生的魂魄转生在“自己”体内,更是想象奇拔,寓意深远。“此后时间流转几千年,那魂魄历经无数轮回,又不得不托生人世了,那就是如今寄宿在我体内的魂魄。因此,我虽然生在现代,但是却不能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昼夜漫然地过着梦幻的生活,只是一味等待着什么要来的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恰如尾生在薄暮的桥下,痴情等待永不到来的恋人一般”。[7]读到这里,可以想见,也许芥川等待的并不只是一份理想的爱情,而是有着更多的期待,对创作、对人生、对后世。芥川曾在《澄江堂杂记》“后世”一节中说过“我并不期待百代之后的知己”、“……甚至百年之后……谁会知道我的存在?那时我的作品集埋在灰尘堆里……空茫地等待读者吧?”,但是作者的思想是矛盾的,在同一节中作者表达了如下的期待:“不过,某人偶然发现了我的作品集,阅读其中的一篇或一篇中的几行,这等事真的不会有吗?我再抱点利己的奢望,即作品集中的一篇也好,几行也罢,令我那陌生的未来读者或多或少做点儿美梦,这等事真的不会有吗?”[8]作为一名职业作家,对好作品的期待,对自己的作品在后世价值的期待是在情理之中的,芥川概莫能外。在小说的结尾,作者把自己的灵魂看作如同尾生的灵魂,笔墨之间流露着伤感,正是他思想上的“对未来的恍惚的不安”的表露。小说完成后的第八年,芥川选择放弃等待,如同尾生一样,怀着一丝希冀的绝望,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如上所述,“尾生之信”在中国古代主要是用来强调对有约定的对方要坚守信约,更多的是强调道德因素,而作者对原典进行了大胆的处理,改变了故事的象征意蕴,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赋予了作品更深广的意境。

二、对小说文本艺术的分析(一)“象征”手法的运用

“尾生从刚才起就伫立桥下,一直等待女人的到来。

61冯裕智连永平:论芥川龙之介的《尾生之信》抬眼望去,高高的石桥栏上,蔓草已爬了半截。缝隙间不时闪现来往行人的素衣下摆,被鲜红的落日映照着,随风悠然飘动。女人却仍未到来。”以上是小说《尾生之信》的开始部分。从“被鲜红的落日映照着”一句,不难看出故事的发生时间已近黄昏。小说把故事的开始时间设置为黄昏,这是有特殊象征意义的。黄昏是日本文学中一种常见的意象,常用于烘染悲剧气氛。在悲剧爱情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的相遇多被设定在黄昏。例如森鸥外的处女作《舞姬》中描写主人公太田丰太郎与德国舞女偶遇的场景:“某日黄昏,我漫步兽苑,……我正想经过这地方时,看到一位少女在深锁的教堂门前啜泣,年纪大约十六、七岁。……”[9]小说通过黄昏场景的设定,暗示了爱情故事的发生和舞女被抛弃最终发疯这一悲剧的结局。芥川17岁时就已熟读森鸥外的《舞姬》等作品,可以说森鸥外的创作手法对芥川的影响甚大。《尾生之信》中黄昏场景的设定,可见芥川对黄昏象征手法的认同和借鉴。小说以尾生于黄昏时分在桥下等待开篇,既暗示了尾生的等待与爱情有关,又暗示了尾生苦等无果、最终被水吞噬的悲剧结局。同时,关于尾生溺水和魂魄飞升的时间,我们也可以通过小说的描写来进行推断。通过尾生溺水身亡之后的描写:“夜半,月光洒满河川中的芦丛和杞柳的时候”,我们可以推断尾生是在夜晚溺水的,当时有朗月当空,月光盈溢。而紧随其后描写尾生魂魄脱离尸骸的描写“悠闲地高高地升向微明的天空”,可以推断时间已近黎明。小说主体部分把故事的发生时间设定在黄昏时刻到第二天的黎明,也是有着深刻寓意的。黄昏这一时刻,是白昼向黑夜过渡的中间地带,在小说中可以看作是阴阳和生死的交界线。而黎明象征着希望和新生,小说在黎明时刻安排尾生的魂魄飞升,暗示着尾生精神的不灭。另外,小说以主人公尾生的视角,描写了若干景物。其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者对芦苇的重视。在仅1500余字的小说中对“芦苇”的描写竟达七次之多。芦苇在文学中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常用于相思,如《诗经·国风·秦风》中有诗《蒹葭》(注:蒹葭即芦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小说中频繁出现芦苇这一意象,可以烘托尾生等待恋人的心情。同时因为芦苇中空,所以也可以看作是脆弱的象征,在小说中可以暗示悲剧的发生。(二)“反复”描写手法的运用。小说全篇由15个段落组成,其中描写尾生等待的前13段,除第9段外都是以紧邻的两段为一小节,共计组成7小节,通过情节反复,渐次推进故事的发展。通过对此7小节的文本分析,我们可以提炼出以下提纲(为了便于直观比较,摘录了日文原文)[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