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芥川龙之介的
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其它更有诗、和歌、俳句、随笔、散文、游记、论文等多种。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始于历史题材,如《罗生门》《鼻子》《偷盗》等;继而转向明治文明开化题材,如《舞 会》《阿富的贞操》《偶人》等;后写作现实题材,如《桔子》《一块地》以及《秋》等。在创作中注重技巧, 风格纤细华丽,形式、结构完美,关心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1925年发表自传性质小说《大岛寺信辅的半生》。 1927年发表短篇《河童》,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作了尖锐的嘲讽。
芥川龙之介 ②取材于近世传入日本的天主教的传教活动,如《烟草和魔鬼》(1917)、《信徒之死》 (1918)、《众神的微笑》(1922)等。
③描述江户时代的社会现象,如《戏作三昧》《某一天的大石内藏助》(均1917)等。在《戏作三昧》中, 通过对主人公泷泽马琴的内心活动的描写,阐述了作者超然于庸俗丑恶的现实之外的处世哲学。
大正五年(1916)1月,在《读卖新闻》上发表《松浦氏的<文学的本质>》一文。2月,与久米正雄、松冈 让、成濑正一、菊池宽等一起创办第四次《新思潮》,并在创刊号上发表《鼻子》,此文受到了漱石的赞赏。后 来,经漱石的门生铃木三重吉的推荐,参与执笔《新小说》,迈出自己走向文坛的第一步。7月,从东京帝国大学 英语系毕业,毕业论文题目为《威廉莫里斯研究》,毕业成绩在全班20名同学中排名第二。9月,在《新小说》 上发表《芋粥》,这篇小说得到了好评,与10月在《中央公论》上发表的《手巾》的成功,确立了他的新进作 家......
大正十二年(1923)1月,在菊池宽创办的杂志《文艺春秋》头版连载《侏儒的话》。3-4月,到汤河原接 受温泉治疗。5月,第六部短篇集《春服》(春阳堂)刊行。6月,有岛武郎殉情,芥川深受触击。8月,在山梨 县法光寺暑期大学作了《有关文艺》等题目的演讲。同月,去镰仓避暑,结识冈本一平、鹿子夫妇。“笛声丛远 方的薄暮中传来,T先生的弟弟走进H屋,这是,麻川氏(龙之介)突然变色而立道:‘啊,该播种了’”。 (《鹤病》,鹤は病みき)。10月结识尚在一高读书的堀辰雄。12月,去京都旅行,在《中央公论》上发表《啊 哈哈哈哈》,标志着他文风的转变。
芥川龙之介 人物资料

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号“柳川隆之介”、“澄江堂主人”,是日本大正时代小说家。
他全力创作短篇小说,在短暂的一生中写了超过150篇短篇小说。
他的短篇小说篇幅很短,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至诡异。
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但很少直接评论,而仅用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便让读者深深感觉到其丑恶性,因此彰显其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其代表作品如《竹林中》(改编为电影《罗生门》)已然成为世界性的经典之作。
明治二十五年(1892)3月1日,芥川龙之介生于东京,本姓新原,是一个送奶工人的儿子,生母于三十二岁时生下他,龙之介以新原敏三(山口县人,经营牛奶业)长子的身份出生于东京市(今东京都中央区)入船町八丁目一番地。
因生于辰年辰月辰日辰刻,故名龙之介。
龙之介上面有两个姐姐,大姐初子(ハツ)夭折,二姐(ヒサ)初与葛卷义定结婚,生一男一女,夫死后,改嫁西川丰,西川死后,她再次回到葛卷家。
芥川生后七个月,母亲福子(フク)发疯,八个月后猝然发狂,其后终生为狂人。
龙之介被送到位于本所区(今墨田区)泉町十五番地的外婆芥川家。
养父芥川道章是母亲的兄长,当时是东京府的土木课长。
芥川家是有相当大宅邸的大家族,世代担任江户城的茶会吏一职,作风严厉但博学多识,具有浓重文人气息,』。
因芥川家是延续十几代的士族(武士),门风高尚,文学、演艺、美术等均是士族子弟必修科目。
全家皆谙游艺(茶道、插花、舞蹈、音乐等的总称)的。
道章擅南画、俳句,爱盆栽,“对于搞文学,谁都不会全然反对,因为从养父母到姨妈,都爱好文学”(《爱好文艺的家庭》『文学好きの家庭から』。
或许是环境使然,再加上天资聪颖,他阅读的书籍涉猎极广,在中小学时代喜读江户文学、《西游记》、《水浒传》等,也喜欢日本近代作家泉镜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
对欧美文学也兴趣浓厚,喜读易卜生、法朗士、波德莱尔、斯特林堡等人的作品,深受世纪末文学的影响。
这使他日后不但成为杰出的作家,更是个博学之士。
日语专业论文-「芥川龙之介と『仙人』」 最终

芥川龍之介と「仙人」作者紹介芥川龍之介1892年3月1日 - 1927年7月24日、日本の小説家。
号は澄江堂主人(ちょうこうどうしゅじん)、俳号(はいごう)は我鬼(わが)。
そもそも新原家の子であった。
11歳の時に母が亡くなり、翌年に叔父芥川道章の養子となり、芥川姓を名乗ることになった。
辰年辰月辰日辰刻の出生なるを以て(もって)龍之介と命名した。
芥川龍之介は中小学生のとき、中国の「西遊記」や「水滸伝」(すいこでん)などを読むことが好きでした。
家族のみんなも読書がすきだから、芥川の幅広く読みあさることに深く影響を与えました。
芥川は中国と日本の文学作品を読んだだけでなく、西洋の文学も好きだった。
特に、イプセンの「人形の家」の作家である。
芥川は一生150でぐらいの短編(たんぺん)小説を書いた。
仙人三篇も書きました。
(未完のも含める)こちらの三篇の仙人はそれぞれに芥川の創作の初期、中期、晩期を貫いた。
作品の特徴:芥川龍之介の作品は、初期と晩年でかなり違うと言われる。
初期 (1916~1920) 歴史物説話文学を典拠(てんきょ)とした「羅生門」「鼻」などの歴史物、加えてキリシタン(天主教及信徒)物が有名である。
日夏耿之介(ひなつこうのすけ)は初期の作品を「非常によい」と評価していた。
歴史物では、人間の内面(うちづら)、特にエゴイズム(個人主義)を描き出したものが多かった。
中期(1920~1924) 現実への考え芸術至上主義的な面が全面に出た「地獄変」などを書き、長編「邪宗門」(じゃしゅうもん)に挑(いど)んでいた。
晩期(1925~1927) 死亡の陰死亡の陰に包まれていた。
自殺を考えていたのか、自分のこれまでの人生を見直したり、生死(しょうじ)に関する作品が多く見られた。
初期より晩期の方を高く評価する見解(けんかい)も示されていた。
「一(いっかい)塊の土」など、これまでと比べ現代を描くようになるが、台頭(たいとう)するプロレタリア(贫民)文壇にブルジョア(市民)作家と攻撃されることとなった。
崇高的效果举例

崇高的效果举例
分析日本近代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蜘蛛之丝》。
崇高的效果是唤起人天生就有的追求伟大、渴望神圣的愿望。
在《蜘蛛之丝》中,犍陀多在看到来自极乐世界的蛛丝后,渴望脱离苦海,进入极乐净土。
这种追逐光明的行为,正是源于对极乐世界的崇高和神圣的向往。
《蜘蛛之丝》的崇高还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数量上的崇高:极乐与地狱之间的距离不止千万里,无论犍陀多如何努力攀爬,都很难到达。
二是力量上的崇高:地狱与极乐相距极远,而佛世尊却能一眼望见里面的景象;只要佛世尊有心相救,就算是像犍陀多那样十恶不赦的罪人,也能获得逃离地狱、到达极乐的机会。
优美和崇高是常见的两种美学形态。
苏轼被贬黄州时,曾经写下了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文赋代表作《赤壁赋》,就是崇高与优美的相异与相联。
崇高,是通过朗吉弩斯的《论崇高》引入美学界的。
他说:“如果我们环视四周的生活,我们会发现,万物的丰富、雄伟、美丽是惊人的。
小小的溪流清澈而有用,辽阔的海洋的美却更加令人惊叹;天上的星光是美的,可是与我们自己点燃的火炬比起来,星光就显得黯然无光了;火山具有摧毁一切的惊人气势。
”在他看来,崇高的美学特征是数量的巨大和力量的强大,威严可怕,令人惊叹,人的实践尚未征服的奇异。
“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形式无规律、无限制。
崇高感是主体由对对象的恐惧而产生的痛感转化为由肯定主
体尊严而产生的快感。
人天生就有追求伟大、渴望神圣的愿望。
崇高的效果是能够唤起人的尊严和自信。
芥川龙之介作文

芥川龙之介作文
你知道芥川龙之介吗?那可是个超级有趣又有点“怪”的家伙呢。
再说说他的风格,那可真是独树一帜。
他不喜欢长篇大论地跟你讲大道理,而是把那些深刻的思想就像藏小糖果一样,藏在故事的各个角落。
你得自己去慢慢找,慢慢品,等你找到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哇,原来是这样”的惊喜感。
他的描写也很细腻,就像一个超级细心的画家,一笔一笔地勾勒出那些场景和人物。
读他的文字,你就感觉自己好像走进了他所描绘的那个世界,能闻到空气中的味道,能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
不过呢,芥川龙之介这个人感觉有点悲观哦。
他看世界好像总是透过一层灰色的玻璃,在他的故事里,美好常常是短暂的,而丑恶却像野草一样疯长。
也许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让他这样的吧,毕竟那时候的社会也有很多黑暗的角落。
但不管怎么说,他这种对人性和社会的悲观态度,也让他的作品更加深刻,就像一杯苦咖啡,虽然喝的时候有点苦,但过后却能让你回味无穷。
我觉得芥川龙之介就像是文学世界里的一个神秘侠客,他带着他的笔,在人性和社会的江湖里闯荡,留下了一篇篇精彩绝伦的故事。
他的作品就像星星一样,虽然有些黯淡,但却永远在文学的天空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吸引着我们这些好奇的读者去探索、去思考。
芥川龙之介自杀时留下遗书

芥川龙之介自杀时留下遗书,谈到了“自然的美,是在我临終的眼中映現出來的。
”算是贪死的人,川端不满意,说:“一个人无论怎样厌世,自杀不是开悟的办法,不管德行多高,自杀的人离真正圣人境界仍然相去甚远。
自己并不能与芥川对於自杀礼赞的说法产生共鸣。
”推究起缘由,当是佛教的力量,纵观日本文学,确乎有一种透过死亡和黑暗來观察人生的主旨,《平家物语》就在唱“盛者必衰,諸行无常”、《方丈記》则把世俗的人家喻為“河中水影”,《徒然草》中的“虚无”,松尾芭蕉的“寂灭”,也都赫然昭彰,即使上溯到《源氏物语》、《枕草子》、《古事记》的文学源头,其“物哀之美”, “毀灭之美”与“虚无之美”都如同浩荡幽暗的流水。
构成了日本文学最宏大深沉的血脉。
提醒的是生命的真相。
相较之下,中国文学太开窍了,全无贪死的野心,大约还是在儒家文化里濡染太深,求取的是利禄、是功名,是华丽锦袍上的虱子。
与真正的生命全不相干。
展览的仅是人世的悲与喜、没落与繁华、家族衰荣与老于世故。
最近看了一些日本现代作家的作品,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和《假面的告白》,芥川龙之介的《侏儒的话》和一些短篇,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娘》、《温泉旅馆》、《抒情歌》和《禽兽》。
这些作者全部都是自杀死的,确实有日本特色。
从那些作品来看,我觉得原因是这样。
这些作家入世很深,有一股把自己视为普通人的执念。
想要当凡人,需要谦卑作为基础。
谦卑有两个来源:慈悲和理性。
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说,二者都是外来货,求之不得。
于是他们只好保持着死的状态回到世界里,但又纠结得无以复加。
说他们热爱自杀,那倒未必。
他们只是想当普通人,那些死者只不过想要杀死已死的自己,却没那能耐。
分析他们的心态有助于解释其他一些问题,例如日本人为什么那么变态,为什么那么“右”之类的。
后面这个问题我以前就觉得奇怪。
鲁迅和萨特都成了左派,只有绝望先生不这样。
芥川龙之介写了太多社会人阴暗面,他对人性的绝望和迷茫使他痛苦,所以用死来逃避,用死来抗议和表达一种姿态。
论文:地狱图-地狱式的社会人生

地狱图:地狱式的社会人生-----读芥川龙之介《地狱图》杨亚臣摘要: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大部分是取材于东方和西方的历史典故的历史小说.但是他对于历史小说的态度并不是为历史而历史,而是把历史当作舞台,阐述自己对于社会人生的看法。
《地狱图》这篇小说便是以古喻今,具有它深刻的社会意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者的凶狠,毒辣和残暴.本文便通过作品来探讨一下芥川龙之介心中的社会人生。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地狱图以古喻今社会人生一、《地狱图》的成书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素有“鬼才”之称。
在短短十几年间,他创作了一百四十八篇短篇小说,并写下大量的评论、随笔、诗歌、札记和游记等。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大部分是取材于东方和西方的历史典故的历史小说.但是他决不是为历史而历史,而是借历史事实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用芥川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虽用历史典故来写小说,这并不意味着我对历史上的典故和人物抱有向往的情感.”“所谓历史小说不管在何种意义上来说,它总不是以再现历史为目的的”,而是像童话中常有“从前...”,“很久很久以前....”一类话一样,“这是因为童话中常出现一些不可思议的事件,对作者来说,把当前作为舞台来描写总会感到不方便. 不如把历史上某一时期的外国或本国作为舞台来描写会更方便一些.”“我取材于历史也出于同样的需要”.由此可见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是以古喻今的, 是有它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是森鸥外式的“超脱历史”的历史小说.鲁迅先生在评芥川龙之介喜欢使用历史典故作为小说题材时,也有过类似的见解:“他的复述古事并不专是好奇,还有他的更深的根据: 他想从含在这些材料里的古人的生活当中,寻出与自己的心情能够贴切的触著或物, 因此那些古代的故事经他改作之后,都注进新的生命去, 便与现代人生出干系来了.”<<地狱图>> 就是芥川龙之介根据日本古籍<<宇治拾遗物语>>卷三中的<<绘佛师良秀喜观火烧自家记>>和日本古籍<<古今著闻集>>卷十一中 <<弘高的地狱屏风图>>的故事创作出来的历史小说.<<地狱图>>虽然是芥川龙之介的早期作品,但颇得读者的好评. 芥川本人也以这篇小说自负.在一九一九年一月的一次讲话中他说:“我‘开始写小说大多是由于朋友的怂恿’,‘真正产生想从事创作小说的勇气是最近半年来的事’”.这“最近半年来”恰好是芥川龙之介完成<<地狱图>>的前后.可见他对<<地狱图>>是非常满意的. <<地狱图>>在日本的作家中也引起了广泛的良好反应.正宗白鸟在<<评芥川氏的文学>>中就指出过:“就我所读的范围来说,我毫不犹豫地推荐这篇<<地狱图>>为芥川龙之介的最佳杰作”.二、《地狱图》的故事梗概《地狱图》的揭露了一个封建统治阶级者的凶狠,毒辣和残暴.故事是通过这个统治者的侍从来叙述的,主要情节为: 有一个极其专横而又极其残忍的封建统治者---主公老爷,小说中的老爷是一个地位十分尊贵的贵族,他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
“比抒情诗还要复杂的主观性的文艺”——简论芥川龙之介的私小说创作

一
国力 日渐强盛 , 特别是 甲午海战 、 日俄战争的胜利使 得国内民族情绪异常高涨 , 整个 日本民族 魄 自我表
现欲望急速膨胀 , 对外开始逐渐走 向军 国主义。在 对 内政策上 , 本 政府 实行独裁统治 、 日 压制 民主 , 尤 其是 11 90年发生了镇压进步作家幸德秋水的“ 大逆
・ 收稿 H期:0 6—0 —l 20 l 2 作者简介; 杜文倩( 9 1 ) 女 。 18 一 。 山东滨州人 , J L东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 ; 【 高文议 (9 1 ) 男。 15 一 , 山东 竟州人 , 山东大学外 国语
学院教授 . 博士生 导师 。
3l
维普资讯
世界的丰富弥补了生活阅历 的贫乏 , 其创作不但没
者争论不休 , 并在 日本文坛产生 了巨大 的影响。以 自 然主义作家田山花袋的《 棉被》 为开端 , 近代 日本 私小说发展迅速 , 各具特色的私小说作家屡屡涌现。 久米正雄曾说 :现在 , “ 几乎所有 的 日本作 家都在写 私小说 。 【 尽管此说略有武断之嫌 , ”1 但足以证 明私
小说在大正文坛的重要地位。作为 日 本大正文学的
有显得单薄 , 而“ 反 当我们 阅读他 的全部 作品或是
它的一部 自 选小说集 时。 展现在我们 眼前 的是接近 于 西 欧 二 十世 纪 的 作 家 多 刻 画 复 杂 的 内 心 世
界” 【芥川性 格多重 、 想复杂 , 家庭 、 。 2 思 受 出生 、 体
中图分类号 : 0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0 一 9 1 20 )3一 o 1 o I6 1 A 1 l 58 【06 O o3 一 4 0 私小说是 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 样式 , 其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它一直为许 多作家和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 摘 要:《罗生门》发表于1915 年,是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早期作品。独特的选
材,深刻的内涵,精练的语言以及简单严谨的结构使其成为芥川龙之介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小说的梗概如下:被主人解雇的仆人站在罗生门下正考虑要不要当强盗以免自己会饿死。仆人在茫然中爬上城楼,看到一个形象可怕的老太婆在拔死人头上的头发。仆人对这种行为感到愤慨,上前制止并询问其原因,老太婆说要拿死人的头发做假发,并解释她如果不这么做的话就会饿死。而这个死人生前为了不饿死同样也干过坏事。这都是为了生存。仆人听了老太婆的解释后,迅速剥掉了老太婆的衣服,离开了罗生门,没人知道他的去向。《罗生门》取材于日本平安时代末期说话文学的代表作《今昔物语》,作者借用历史舞台,揭示人本性当中的利己主义。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浓重、阴沉、诡异、悲观主义
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 最早知道《罗生门》,是因为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同名电影,电影《罗生门》可谓是电影艺术的一部杰作,是东方电影首次在国际电影节中获奖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对日本登上世界影坛和进入国际市场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也标志着日本的电影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通过学习日本文学与电影赏析,我接触到了小说《罗生门》,小说篇幅不长,但情节却扣人心弦,通过一个家将思想的转变,从对老太婆的行为感到愤慨,到剥掉老太婆的衣服逃走,反映出人的本质。在生存的面前,人性是如此的无力,为了生存,又有什么是不会变的呢? 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不仅仅是一篇小说,还留给我们许多问题去思考,无论是对人性的思考,还是对利己主义的思考, 都不是容易的问题,但通过阅读文章,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或许可以有一点更深入的了解。 本论: 一、芥川龙之介简历 芥川龙之介(1892~1927)他是日本大正时代小说家。生于东京,本姓新原,父经营牛奶业。生后9个月,母精神失常,乃送舅父芥川家为养子。芥川家为旧式封建家族。龙之介在中小学时代喜读江户文学、《西游记》、《水浒传》等,也喜欢日本近代作家泉镜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1913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学习期间与久米正雄、菊池宽等先后两次复刊《新思潮》,使文学新潮流进入文坛。其间,芥川发表短篇小说《罗生门》(1915)、《鼻子》(1916)、《芋粥》(1916)、《手巾》(1916),确立起作家新星的地位。1916年大学毕业后,曾在横须贺海军机关学校任教,旋辞职。1919年在大阪每日新闻社任职,但并不上班。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闻视察员身份来中国旅行,先后游览上海、杭州、苏州、南京、芜湖、汉口、洞庭湖、长沙、郑州、洛阳、龙门、北京等地,回国后发表《上海游记》(1921)和《江南游记》(1922)等。自1917年至1923年,龙之介所写短篇小说先后六次结集出版,分别以《罗生门》、《烟草与魔鬼》、《傀儡师》、《影灯笼》、《夜来花》和《春服》6个短篇为书名。 龙之介的小说始于历史题材,如《罗生门》、《鼻子》、《偷盗》等;继而转向明治文明开化题材,如《舞会》、《阿富的贞操》、《偶人》等;后写作现实题材,如《桔子》、《一块地》以及《秋》等。在创作中注重技巧,风格纤细华丽,形式、结构完美,关心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1925年发表自传性质小说《大岛寺信辅的半生》。1927年发表短篇《河童》,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作了尖锐的嘲讽。同年7月由于健康和思想情绪上的原因,服毒自杀,享年35岁。以他命名的“芥川文学奖”,一直是日本文学界的最高奖项。 二、《罗生门》创作特点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特点鲜明,他重视题材的奇异,把这看作是增强艺术表现力的途径。《罗生门》是典型之作。这构成了芥川龙之介前期作品的艺术特征。他关注写作技巧,精于语言的雕琢,意在产生艺术的震撼效果。他善于构筑情节,捕捉心理的瞬间变化,并在故事的结局中蕴舍深刻的意义。到后期芥川龙之介在文学观与创作实践上都出现了很大变化。他从奇异转向平实,仰慕在心境上于无意识中达到艺术完满的境地。从前期的奇异到后期的平实,其演化过程依然是有踪迹可查。这踪迹为我们了解作家的精神历程提供了线索。 日本评论家中村真一郎认为“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反映人们错综复杂的思想意识,当我们阅读他的全部作品或是他的一部自选小说集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接近于西欧二十世纪的作家所刻画的复杂的内心世界”,因而可以说芥川龙之介是日本现在主义文学的先驱,在他的作品中更明显地体现了现代意识。作者往往以“新”、“奇”的形式,揭示了人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不同的心理层面,这种揭示就更真实,更有魅力。 三、《罗生门》出典
《罗生门》原来的出典是在平安朝的故事集《今昔物语》里。《今昔物语》日本平安朝末期的民间传说故事集,以前称《宇治大纳言物语》,相传编者为源隆国,共三十一卷。包括故事一千余则,分为“佛法、世俗、恶行、杂事”等部,以富于教训意味的佛教评话为多。 “罗生门”本来在日文汉字写成“罗城门”,最原始意义是指设在罗城(即城的外郭)的门,即京城门之意。据《续日本纪》在天平十九年六月己未于罗城门雩(在罗城间行祈雨式)。《令义解》〈官卫·开闭门〉条谓:京城门者,谓罗城门也。晓鼓声动则开;夜鼓声绝则闭。主要是指公元七世纪中后叶日本皇都所在平城京及平安京的都城的正门而言。罗生门与皇宫正门的朱雀门遥遥相对,贯通两门间的,即是整个京城纵轴干道的朱雀大路。由于出此大门,即是荒郊野外。在公元九世纪日本皇家衰败,内战频仍的岁月里,罗城门失于理修,颓败之后,立刻显得荒凉阴森。许多无名死尸,也被拖到城楼丢弃。年积月久,在人们心中产生了阴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因此,《平家物语》记载许多类似的鬼谈故事。在日文里“城”与“生”两汉字音读相近,而字形上“生”比“城”简省易写多了,因此,“罗城门”便逐渐被写成“罗生门”。因此《谣曲》罗生门条里就看到了罗生门取代罗城门的写法:九条(通)之罗生门正是鬼神所居者。 四、《罗生门》写作背景
芥川的最初恋人叫吉田弥生。吉田弥生有文才亦有姿色。当时被誉为“稀世才女”。弥 生出身平民, 带有江户文化的血统。这与尚古气息极浓的芥川家族是格格不入的。在芥川家看来,弥生是属于另一个世界的女性。芥川开始接触弥生于大正三年。当年5 月29 日, 芥川在给他的好友恒藤恭的信中写到:对弥生产生了一种“无指望的、像梦一样的恋情”。这只是一种停留在空想中的爱。因为还没有一种力量能使面对现实异常清醒的芥川堕入这种“危险的”恋爱中。尽管如此,芥川仍想用火一般的热情, 将那“无指望的、梦一样的”爱付诸行动。不过,生活对他的考验也正开始于此。这年秋天,在芥川毫无所知的情况下,弥生经家长的撮合,与另一个男人定了婚约。于是,芥川那“平凡”的恋爱面临着夭折的危机。他不得不下决心做出选择。一是屈服于现实,放弃对弥生的爱。二是面对现实把爱化为行动,完成“自我变革”。 然而,如前所述,弥生是个“新兴资产阶级”的女性,对芥川家族来说,她是属于另一个世界,呼吸着完全不同的空气的人。他的恋爱首先遭到家人的反对。“向家里的人和盘托出求婚的想法后,受到了激烈的反对。伯母哭了一夜,我亦哭了一夜。翌日早晨, 我情绪很坏地表示断了那念头。此后,不愉快的心情持续了很久”。由此可见,养子身份的芥川虽然得到了一次与这个家“争辩”的机会,却以“激烈反对”的结果,惨痛地败下阵来。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芥川的“争辩”是何等软弱无力。总之,他虽为获得弥生采取了行动,但应该说是消极的。因为,对芥川的恋爱反对最激烈的,恰恰是平日对他最喜爱的伯母。正是出于“不要伤了伯母的心”的考虑,芥川放弃了对爱情的追求。 初恋的夭折,似乎并没有使芥川深刻地反省、体察一下人生。他所感到的,只不过是一种无限的惆怅而已。他在大正四年二月写给恒藤的信中说:“不愉快的日子直熬到今日。众多待回的信件堆积案头。这是我自那件事后所写的第一封信。如你能不反感地读完这平俗的 小说,便是我之荣幸了。”可是就在这十天之后,在同样给恒藤的信中,我们可以发现,芥川的思想又发生了相当深刻的变化,以致于恒藤不得不承认:“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信中写到:“我怀疑是否有摆脱了利己主义的爱。带有利己主义的爱,是无法越过人与人之间的障碍的。我的周围是丑恶的,我自己亦是丑恶的。” 很明显,这封信所反映的芥川的思想。已有了深刻的变化。十天前的信,吐露失恋后的茫然、寂寞。而在这封信中, 芥川看到了“爱”中的利己主义。产生了“周围是丑恶的”、“自己亦是丑恶的”这一对社会、伦理的抽象认识。可以说,芥川把失恋的实感升华到了世界观的高度,并用“利己主义”把它表现出来。这就是芥川对当时社会的认识。应当指出, 尽管芥川认识到“周围的丑恶”、“自己亦是丑恶的”。但他首先感到的是“周围的丑恶”。他对弥生的初恋是在“家庭的激烈反对”下夭折的。芥川先于自身幸福的,是要尊重、维护这个“家庭”的体面。 然而,正是在这个“家庭”中,在最喜爱他的人中,他发现了“利己主义”。芥川在给藤冈藏六的信中写到:“一想到我仅仅是孤立一人,即使有着血缘关系,而当利益关系不一致时,我也许会想像不到地懦弱。”从中我们看到,芥川早已发现了自己的软弱,这也正说明这个家庭的利己主义的强大,以致于在婚姻问题上他都不能自主。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仅仅十天的时间,芥川就从“寂寞”的告白,进而认识到社会的“利己主义”,以完成了他思想上的飞跃。 然而,我们又应当看到,芥川对“利己主义”的认识还是很不自然的。因为他不能深刻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看不到社会的矛盾。他只是用这种认识来弥补自己在行动上的惨败, 维护“精神圣者”的自尊心;用理智的武器使自己进一步理想化而已。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稍后芥川给恒藤的信中体察到。他说:“我感到,要拨开迷雾看一看新的东西。但是,不幸的是, 那新的国度里也竟是丑恶。我祝福丑恶的东西。因为,正是那些丑恶,使我得以知道我所具有的、人们所具有的美的东西。” 芥川从失恋的体验中,对社会产生了新的认识。那使他陷入绝望的失恋的痛苦,则变成了使自己理想化的武器。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芥川紧锁在内心而从未流露过的怨忿。这种隐藏在芥川心灵内部的执拗的怨忿,成为他追求“近代生活”,开始新的创作的源泉。于是,从他那多少带点阴暗的热情中,产生了一种积极的创作欲望,以他在“寂莫”、“惆怅”中悟出的对人间社会的认识为主题,《罗生门》、《仙人》、《鼻》等作品相继问世。 五、作品赏析 1、巧妙的时空设定 成就一部优秀作品,尤其是好的短篇,讲求构思的艺术技巧。它要求作者通过对题材的艺术琢磨为作品确立恰当而充分的形象结构,从而深入巧妙并富于独创地揭示人与人生的本质。芥川的短篇小说《罗生门》篇幅短小、人物不多、情节简单,但作者却为作品做了巧妙的时空与情节设定,在有限的形象画面内传达出深长的思想意味,揭示出人与社会的本质联系及其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