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学 VCD

合集下载

针灸学PPT课件

针灸学PPT课件
灸法的起源亦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学会用火以 后。
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主要有 以
3
(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
在《内经》成书前,主要是个人临床实践对针灸 知识的初步认识。此阶段的《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 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反映了经 络学说的早期面貌。
(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
针灸教研室
1
针灸学的定义
绪言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 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 治疾病的一门学科。 主要内容:经络、腧穴、刺灸法及针灸治疗。
四大优点:适应证广、疗效显著、 应用方便、经济安全。
2
一,针灸学的发展史
针刺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 公社时期,新石器时代才真正产生并应用了“砭石”, 其后骨针,竹针,金属针。金属针的出现极大的推动 了刺法的发展。
清,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列出经穴361个,至今仍 为针灸教材所取用。
(五)针灸学术的繁荣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
二、针灸学的对外交流
大约在公元6世纪,针灸学被传到朝鲜、日本。 16 世纪传播到欧洲。1979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向世界 推荐43种病应用针灸治疗。1997年11月,美国国立卫
6
三、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 前---太阴
手足三阴经在四肢的分布 中---厥阴 后---少阴
{ 前---厥阴
注:足三阴经在内踝上八寸前的分布 中---太阴 后---少阴
2、在头面的分布
手足阳明----面部、前额;手足少阳---侧头
足太阳-------后头;
手太阳------颊部
注:足厥阴肝经至巅顶,与督脉的百会穴相交会。 16
理论部分: 经络:掌握经络的概念、组成、循环规律及分布特点,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ppt课件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ppt课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4.经络的作用
(1)生理功能 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 经气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调节机能平衡 •感应传导作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十四经含义
二十二经脉(正经)+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合 称为十四经。 (说明:奇经八脉中的腧穴,大多寄附于十二 经之中,惟有任督二脉,各有其专属的腧穴。
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起穴:中府→ 上肢内侧前缘→ 止穴:少商。
本经名穴:列 缺。
云门(LU2) 中府(LU1)
尺泽(LU5)
列缺(LU7) 少商(LU11)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三节 十四经穴
一、手太阴肺经(11穴) 尺泽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肘 关节微屈时定位。主治→咳嗽,咯血, 少商——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主治→ 咳嗽, 咽痛。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主治→ 颈项痛,咽痛,咳嗽。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三节 十四经穴
三、足阳明胃经(45穴) 天枢——脐中旁2寸,腹直肌中。 主治 :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合 穴”。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
丰隆——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约一横指。 主治:头痛,眩晕,咳嗽,哮喘,痰饮,胸痛,便秘,癫 狂,下肢痿痹。 内庭 —— 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 主治:齿痛,面痛,口眼歪斜,咽喉痛,鼻衄,胃痛,吐 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热病 。

针灸学教学ppt课件

针灸学教学ppt课件

头部
• 部位起止点: • 前发际至后发际为12
寸。 • 说明:如:前后发际
不明,从眉心量至大 椎穴作18寸眉心至前 发际3寸,大椎穴至后 发际3寸。
27
天突
胸腹部
耻骨联合
脐中 耻骨联合上缘
28
腰背部
• 部位起止点: • 大椎以下至尾骶为21
椎(直寸);两肩胛骨脊 柱缘之间为6寸(直寸) 。 • 说明:一般临床取穴, 两肩胛骨下角联线相 当于第七胸椎;髂嵴 相当于第四腰椎棘突
• 3、特殊作用—(1)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如: 针天枢能止泻,又能通便。(2)相对的特异性。 如:大椎退热、丰隆驱痰。
25
腧穴的取穴方法
• 1、骨度分寸法—将人体不同部位规定出 一定的长度或宽度,并使其折成若干个等 份,每一个等份作“一寸”,以此“一寸”来作 为量取穴位的方法,称之。(见下表)
26

胸 手三阴经 腹
足三阳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阴经

16
表里属络规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肝经 肺经 脾经 心经 肾经 心包经
胆经 大肠经 胃经 小肠经
膀胱经 三焦经
17
流注规律
肺经
大肠经
胃经
脾经
心经
小肠经
膀胱经
肾经
心包经
三焦经
胆经
肝经
《经脉举痛篇》“经脉流行不止,环周
不休”—逐经相传,周而复始,如环无
端。
18
奇经八脉
• 不直属脏腑,无表里关系,与十二经合 称为“十四经”。
* 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脾经
走在中线,肝经走在前线,直至内 踝上八寸处交叉后,两者走回原位。

(精选课件)针灸教学PPT幻灯片

(精选课件)针灸教学PPT幻灯片

经脉
含义
经:路径
地位
粗大,主干
络脉
络:网络 细小,分支
走行方向 纵行(个别特殊) 横、斜,纵横交错
分布形式
线状
网状布散,遍布全身
深浅分布 多行于深部
多行于浅部
.
4
•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
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与脏 腑 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
5
经络学说的形成
• 对“针感”传导的观察 • 腧穴疗效的总结 •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前 太阴

中 厥阴
心包
后 少阴

前 太阴

中 厥阴

后 少阴

阳(外侧) 腑(表)
阳明 少阳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阳
大肠 三焦 小肠 胃 胆 膀胱
.
13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
•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
14
头(同名经交接)

(表里经交接)
• 近治作用 • 远治作用 • 特殊作用
.
25
特定穴
(Special acupoints)
• 定义:若干类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经穴。
• 分类:1.五输穴;

2.原穴、络穴;

3.俞穴、募穴;

4.八会穴;

5.郄穴;

6.下合穴;

7.八脉. 交会穴、交会穴;
26
(六)八会穴
• 人体气、血、筋、脉、骨、髓、脏、腑 精气聚会的八个腧穴。
.
6
经络系统的组成 Composition of meridian system

针灸治疗学全本ppt

针灸治疗学全本ppt
外科疾病
包括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骨关节疾病;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疾病;以及乳腺炎、胆囊炎等外科感染性疾病。
针灸治疗学治疗范围
02
针灸治疗学基础知识
经络系统组成
针灸治疗学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组成。
经络系统作用
经络系统在针灸治疗中具有沟通表里、联络脏腑、运行气血、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是针灸治疗学的基础。
03
针灸治疗学操作方法
包括针灸针、消毒棉球、镊子、注射器等。
物品准备
选择舒适、放松的体位,如仰卧位、俯卧位等。
患者体位
根据病情和中医诊断选择相应的穴位。
确定穴位
针灸治疗学针刺前准备
针灸治疗学常用针刺方法
通过手持毫针刺入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刺法
将针灸针刺入头皮下,按不同分区刺激,达到治疗目的。
注意留针时间
06
针灸治疗学发展与前景
针灸治疗学与神经生物学
针灸治疗学与免疫学
针灸治疗学与细胞分子生物学
针灸治疗学生物医学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学临床应用进展
针灸治疗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探讨针灸在脑卒中、帕金森病、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针灸治疗在疼痛中的应用
研究针灸在各种疼痛,如头痛、颈痛、关节炎痛等中的应用。
定义
针灸治疗学具有适应症广、疗效显著、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等特点。
特点
针灸治疗学定义与特点
针灸治疗学起源于古代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针灸治疗学发展史
起源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针灸治疗学逐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发展历程
现代针灸治疗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的替代医学之一。

针灸学课件PPT课件

针灸学课件PPT课件

2、骨度折量定位法
骨度折量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 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 分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称 骨度分寸法、骨度法、折骨定穴法。
3、指寸定位法
指寸定位法,是以患者本人手指的某些部位折 作一定分寸用以比量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称手 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1、中指同身寸 即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时,中 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
3、常用腧穴 (1)合谷
定位:手背第1、 2掌骨之间,约平 第2掌骨中点处。
取法:将对侧拇 指指关节横纹放 在拇食指之间的 指蹼缘上,屈指 当拇指尖处为穴。
作用:祛风解表,清热通络。 主治: 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
失音,口眼歪斜,鼻衄,牙关紧闭,耳 鸣耳聋,痄腮,疔疮,上肢瘫痪,腹痛, 发热恶寒,无汗,多汗,小儿惊风,经 闭,滞产。
十四经穴,简称“经穴”。目前公认的 经穴有361个。
特点:“三定”定名、定位、定经(归 经)
主治:本经(脏腑、组织、器官、外经)病 证。
2.经外奇穴 是指未能归属于十四经脉的有固定名称
与位置的腧穴,简称“奇穴”。 特点:“二定一无” 定名、定位,但无
定经 主治:主治作用较单纯,对某些病证具
作用:活血通络,通窍驱虫。 主治:鼻塞,鼻鼽,鼻衄,鼻息肉,口歪,
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不宜灸。
小结
1、腧穴的分类? 2、尺泽穴的定位? 3、合谷穴的定位,主治、操作? 4、曲池穴的定位、操作、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应用: 感冒发热恶寒配大椎、风池。 小儿惊风配太冲。热病无汗、多汗配 复溜。 滞产配三阴交(《大成》:难产:合 谷补,三阴交泻,太冲)。 经闭配血海。 操作:直刺0.5~1寸。孕妇慎针。

针灸(推拿)学入门【视频集】

针灸(推拿)学入门【视频集】

针灸(推拿)学入门【视频集】
本课程的其他视频针灸(推拿)学入门概论(上)针灸(推拿)学入门概论(中)针灸(推拿)学入门概论(下)针灸(推拿)学理论基础(一)针灸(推拿)学理论基础(二)针灸(推拿)学理论基础(三)针灸(推拿)学理论基础(四)手太阴肺经(上)手太阴肺经(中)手太阴肺经(下)手阳明大肠经(上)手阳明大肠经(中)手阳明大肠经(下)足阳明胃经(上)足阳明胃经(下)足太阴脾经(上)
主讲人简介张水生厦门大学曾任职于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厦门大学医学院。

兼任世界经络针灸应用研究会副理事长、香港新华中医学院教授、学术顾问。

承担针灸、中医药临床诊疗、教学、科研40余年。

擅长用针灸、药、调治各种急慢性软..更多。

非遗文化中国针灸PPT

非遗文化中国针灸PPT
针灸起源
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
针灸起源
CHINES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发展历史
清初至民国时期,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加之当时的统治者极力歧视和消灭中医,针灸更加受到了摧残。尽管如此,由于针灸治病深得人心,故在民间仍广为流传。
民国时期政府曾下令废止中医,许多针灸医生为保存和发展针灸学术这一祖国医学文化的瑰宝,成立了针灸学社,编印针灸书刊,开展针灸函授教育等,近代著名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为振兴针灸学术作出了毕生贡献。在此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明确提倡西医学习和应用针灸治病,在延安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开设针灸门诊,开创了针灸正式进入综合性医院的先河。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CHINES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针灸疗法最早见于战国时代问世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发展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十分重视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制定了中医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中医事业,使针灸医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50年代初期,率先成立了卫生部垆的针灸疗法实验所,即当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的前身。随之,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针灸的研究、医疗、教学机构,从此以后《针灸学》列入了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绝大多数中医院校开设了针灸专业,针灸人才辈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以人为本 诚信务实 勇于创新 乐于奉献 中文名称:中国针炙学系列录影带30集全

资源类型:ISO 地区:大陆 语言:普通话,英语 简介:中国针灸学 VCD (中英双语 ‧全30盘) 登录号 : V084 编着者 :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出版社 :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

1集、导论( INTRODUCTION ) 针灸疗法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颗光辉夺目的明珠,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本辑介绍针灸的起源,历代针灸医家和针灸名着,以及现代针灸的发展. 上海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李鼎,陆宝根,片长45分钟.

2集、经络( JINGLUO ) 经络学说是中医和针灸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本辑通过真人示教,介绍了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循行分布,联络脏腑和病,主治. 广州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张家维,丘杰礼,片长48分钟.

3集、腧穴(一)( POINTS I ) 腧穴(一)至(三)这三辑从穴位定义、深浅、分类,以及审定穴位的依据和方法等基础知识入手,按任脉、督脉、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阳、足三阴和经外穴的顺序介绍了152个穴位的部位,主治和刺灸法,并按解剖部位进行复习。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体育学院联合编录,执行编委王德深、周允娴、梁竞平、孙中玉、片长43分钟。

4集、腧穴(二)(POINTS II ) 腧穴(一)至(三)这三辑从穴位定义、深浅、分类,以及审定穴位的依据和方法等基础知识入手,按任脉、督脉、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阳、足三阴和经外穴的顺序介绍了152个穴位的部位,主治和刺灸法,并按解剖部位进行复习。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体育学院联合编录,执行编委王德深、周允娴、梁竞平、孙中玉、片长43分钟。

5集、腧穴(三)( POINTS III) 腧穴(一)至(三)这三辑从穴位定义、深浅、分类,以及审定穴位的依据和方法等基础知识入手,按任脉、督脉、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阳、足三阴和经外穴的顺序介绍了152个穴位的部位,主治和刺灸法,并按解剖部位进行复习。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体育学院联合编录,执行编委王德深、周允娴、梁竞平、孙中玉、片长43分钟。

6集、刺法(一)( NEEDLING METHODS I ) 本辑主要介绍有关毫针的基本知识、针刺练习、体位、进针和行针手法、注意事项、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上海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刘炎、陆宝根,片长46分钟。

7集、刺法(二)( NEEDLING METHODS II) 本辑分别介绍了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天灸、灯火灸和一些民间灸法的具体操作、补泻、适应证和禁忌证。后半部附拔罐疗法。 上海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刘炎、陆宝根、片长44分钟。

8集、灸法 ( METHOD OF MOXIBUSTION) 本辑分别介绍了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天灸、灯火灸和一些民间灸法的具体操作、补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以人为本 诚信务实 勇于创新 乐于奉献 泻、适应证和禁忌证。后半部附拔罐疗法。 上海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刘炎、陆宝根、片长44分钟。

9集、内科证治(一)( DIAGNOSIS &TREA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I ) 从第9到第12辑证治部分介绍了中风、头痛、感冒、面痛、腰痛、痹证、胃下垂、咳嗽、失眠、胃脘痛等内科常见针灸治疗效果较好的27个病证的病因、分型、辩证选穴处方、方义、操作方法和疗程,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示范。 山东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张邦水、萧永俭,片长49分钟。

10集、内科证治(二) ( DIAGNOSIS &TREA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II) 从第9到第12辑证治部分介绍了中风、头痛、感冒、面痛、腰痛、痹证、胃下垂、咳嗽、失眠、胃脘痛等内科常见针灸治疗效果较好的27个病证的病因、分型、辩证选穴处方、方义、操作方法和疗程,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示范。 山东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张邦水、萧永俭,片长49分钟。

11集、内科证治(三) ( DIAGNOSIS &TREA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III ) 从第9到第12辑证治部分介绍了中风、头痛、感冒、面痛、腰痛、痹证、胃下垂、咳嗽、失眠、胃脘痛等内科常见针灸治疗效果较好的27个病证的病因、分型、辩证选穴处方、方义、操作方法和疗程,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示范。 山东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张邦水、萧永俭,片长49分钟。

12集、内科证治(四)( DIAGNOSIS &TREA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IV ) 从第9到第12辑证治部分介绍了中风、头痛、感冒、面痛、腰痛、痹证、胃下垂、咳嗽、失眠、胃脘痛等内科常见针灸治疗效果较好的27个病证的病因、分型、辩证选穴处方、方义、操作方法和疗程,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示范。 山东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张邦水、萧永俭,片长46分钟。

13集、妇儿科证治 ( DIAGNOSIS & TREATMENT OF GYNECOLOGY & PEDIATRICS ) 本辑包括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胎位不正、乳少、不孕等七个常见妇科病证,以及小儿麻痹后遗症,疳积、遗尿三个儿科病证的证治。 浙江中医学院编录制作,执行编委高镇五、韩程伟、片长54分钟。

14集、外伤及皮肤科证治 ( DIAGNOSIS & TREATMENT OF TRAUMATIC INJURY & DERMATOLOGY ) 针灸治疗外伤及皮肤科病症具有简便、易行、见效快、疗程短、无副作用等优点。本辑选择了风疹、疗疮、痄肋、乳痈、蛇丹等12种外科、皮肤科病证,分别作了介绍。 黑龙江中医学院编录制作,执行编委程宝书、隋玉华,片长48分钟。

15集、五官科及其他证治 ( DIAGNOSIS & TREATMENT OF E.N.T. DEPARTMENT & ETC ) 针灸治疗眼、耳、鼻、喉疾病同样可有良好效果。本辑介绍了近视、目赤肿痛、耳聋耳呜、鼻渊、牙痛等五官科疾病,以及近代比较重视的戒烟、戒毒、减肥、美容等针灸疗法。 广州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张家维、倪忠枢,片长48分钟。

16集、奇经八脉 ( THE EIGHT EXTRA MERIDIANS ) 本辑介绍了奇经八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乔脉和阳乔脉)的循行分布、作用功能、主治病证和临床意义。 山东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张登部、张邦水,片长47分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以人为本 诚信务实 勇于创新 乐于奉献 钟。

17集、气街四海 (THE PATHWAYS OF QI AND THE FOUR SEAS ) 气街四海理论是针灸临床异病同治的理论依据之一。本辑介绍了气街、四海的概念、四海的主要部位、作用及主要输注部位的穴位,并根据气街四海理论,介绍了震颤麻痹,乳癖(乳腺增生)、心痹、肋痛、石淋、闭经、溢乳(特发性高泌乳血症)等常见病的辩证、治疗。 山东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刘玉檀、张邦水,片长41分钟。

18集、腧穴(续)( POINTS -CONTINUED ) 本辑收录了《中国针灸学》腧穴(一)、(二)、(三)、(即第3-5辑)中未曾介绍过但也比较常用的63个穴位的取穴部位、主治和刺灸法,按头颈部,胸腹部,背部,上肢,下肢的顺序分经排列。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信息研究所编录制作,执行编委王德深、符永驰等,片长46分钟。

19集、慎针穴位的解剖 ( THE ANATOMY OF THE POINTS REQUIRING PRUDENT MANIPULATIONS ) 本辑着重叙述应慎重进针的11个重要穴位的形态结构特点,神经支配及其中枢节段分布、穴位周围的毗邻结构、以及临床上应掌握的针刺深度、方向、角度和操作方法,以免由于不熟悉解剖盲目针刺而发生意外。 上海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严振国、陆宝根,片长43分钟。

20集、古典针法 (CLASSICAL NEEDLING METHODS ) 本辑是毫针刺法和常规针刺方法的提高,重点介绍了《内经》、《难经》等经典着作中历代各家在针灸学术方面的独特见解和鲜为人知的针刺方法,以及对后世影响颇为深广的针术内容,有理论阐述也有实际操作示范。 上海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刘炎,陆宝根,片长45分钟。

21集、针刺补泻手法 ( THE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ETHODS OF ACUPUNCTURE ) 针灸临床疗效固然与辩证准确,选穴精当密切相关,而讲究针刺手法,深入研讨补泻问题,常能挽危急,起沉疴,变疑难为易治,提高疗效。本辑重点介绍了徐疾法、捻转法、提插法、留针法、呼吸法、开阖法、九六法、摇摆法、盘旋法和迎随法等十种手法的基本概念,作用及具体操作。 南京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王启才,蔡知新,片长43分钟。

22集、耳穴的诊断与治疗 ( AURICULA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 眼针疗法是以《易经》的阴阳八卦,中医眼科的五轮八廓和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观察眼球结膜络脉形色变化为诊病手段、针刺眼周八区十三穴治病,具有简便易行,疗效迅速的特点。本辑系统介绍了眼针疗法的理论基础,眼周穴区的划分和定位,观眼识病,取穴和配穴,针刺方法和注意事项,临床适应证及疗效,以及眼针治病的机理等。 辽宁中医学院编录制作,执行编委朱凤山,姚凯,片长46分钟。

23集、眼针疗法 ( EYE ACUPUNCTURE THERAPY ) 眼针疗法是以《易经》的阴阳八卦,中医眼科的五轮八廓和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观察眼球结膜络脉形色变化为诊病手段、针刺眼周八区十三穴治病,具有简便易行,疗效迅速的特点。本辑系统介绍了眼针疗法的理论基础,眼周穴区的划分和定位,观眼识病,取穴和配穴,针刺方法和注意事项,临床适应证及疗效,以及眼针治病的机理等。 辽宁中医学院编录制作,执行编委朱凤山,姚凯,片长46分钟。

24集、颞三针和围针法 ( METHOD OF TEMPORAL THREE NEEDLES & NEEDLNG AROUND THE DISEASED AREA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