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26汉语言文学综合二考研核心题库之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该题型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重要提示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一、2021年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26汉语言文学综合二考研核心题库之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精编

1.竟陵派

【答案】晚明时期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文学派别,因其二人为湖北竟陵人而得名。在文学观念上,竟陵派提出重“真诗”重“性灵”,受公安派影响;在复古问题上,提倡学古要学古人之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蓄文学底蕴。在创作上,他们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同公安派浅率轻真的风格相对立,但是他们将创作引向了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显示了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2.魏晋风流

【答案】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而魏晋风流表现在外的特点是颖悟、旷达、真率,也可以说是追求艺术化的人生。这种艺术必须是自然的,是个人本性的自然流露。陶渊明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故事集。而从深层看来,魏晋风流下那种对人生艺术化的自觉追求,那种对个性化的向往,那种无拘无束的氛围,正是文学成长的良好气候。魏晋风流不仅对魏晋这两代文学产生影响,也对魏晋以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已成为一个美好的影像,映在后人的心里,不断激发出文学的灵感。

3.滋味说

【答案】这是南朝梁代著名的诗评家钟嵘最早在《诗品序》里提出的说法。他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他认为只有“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才是“诗之至也”,也才是有“滋味”的作品。为了使诗歌有“滋味”,钟嵘认为关键在于如何综合运用赋、比、兴的方法,他将“兴”放在第一位,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钟嵘的滋味说,既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美学要求,对后代诗歌的创作及文学批评理论都有深远的影响。

4.晏欧词风

【答案】词体进入晚唐五代以后渐趋成熟,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和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晏殊、欧阳修的词作,主要继承的就是五代这种词风,但他们在继承中又有革新求变的一面。晏殊加深了词中情感的浓度,即词中渗透着理性沉思的特质;欧阳修则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

5.大历诗风

【答案】大历诗风是指唐代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他们都擅长五言律诗,风格大致相同,个性表现不强烈不分明,遣词造句都偏重于工整精练。他们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升平、吟咏山水和称道隐逸;擅长写送别诗和隐居的诗歌。诗歌艺术讲究格律辞藻,工于白描写景,追求清雅闲淡的艺术风格。初露中唐诗风。

6.诗体赋

【答案】齐梁文章新变的成果,是对赋的抒情化或诗化的进一步尝试。如沈约《愍衰草赋》有一半的篇幅使用五言诗句式,显示出五言诗与赋的有机融合。另外还有一些作家将五言与七言诗句式错杂地用于赋体,如萧悫《春赋》有“二月莺声才欲断,三月春风已复流”之句。其后庾信把它运用得更为娴熟,使形式更为唇吻遒会,是对诗赋界域的一种消解。

7.诚斋体

【答案】南宋诗人杨万里字诚斋,因其诗自成一格,故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之为“杨诚斋体”。诚斋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形成诚斋体的要素之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限度地投身在客观事物上,他笔下的草木虫鱼乃至山水风云无不具有知觉和情感,无不充满生机和灵性;要素之二是杨万里作诗想象奇特,但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或夭矫奇崛的结构,而是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致的章法,近于口语。代表性作品有《晓行望云山》、《小池》等。

8.比兴

【答案】《诗经》“六义”中的二义。“比”,一般认为它是《诗经》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即相当于比喻修辞格。“兴”,朱熹认为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并说“诗之兴多是假他物举起,全不取义”。《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比”、“兴”两义,各家所论虽或偏重社会内容,或偏重艺术表现,但都将比兴理解为与直接叙述描写相对立的,借比喻、象征等手法对某一特定内容所作的曲折委婉的表达。“比兴”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9.初唐四杰

【答案】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四杰的创作活动集中在高宗至武后时期,他们的审美追求是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强调作诗要有刚健骨气,是针对纤微的上官体的流弊而言的,这是当时诗风变革的关键,也是以“四杰”为代表的一般士人的诗风与宫廷诗风的不同所在。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之怀,不平之气,因此他们的诗歌中出现一种壮大的气势,如王勃的《游冀州韩家园序》。七言歌行体是他们抒发的载体。四杰的倡导不仅实现了描写场景和题材由宫廷走向市井,而且出现了壮大的气势和力量。

10.笙诗

【答案】又称“六笙诗”,是《诗经?小雅》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诗的合称。据《仪礼》记载,这六篇诗用笙演奏,因此而得名。自汉代以来,这六篇诗都有目无辞,《诗经》三百零五篇不将其计算在内。

11.劝百讽一

【答案】语出西汉辞赋家扬雄的哲学著作《法言》。“劝”是鼓励、提倡的意思,“讽”指“讽谏”。“劝百讽一”是说二者在赋中比例的悬殊,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之语。扬雄认为汉赋本应对统治者进行讽喻,使之归于节俭,但赋中却总是用极大的篇幅和过量的辞藻铺叙他们的奢侈享乐生活,仅仅在结尾处稍微露出一点讽喻之意,结果丝毫也引不起注意和警惕,甚至欲讽反谀,适得其反,助长了奢侈的心理,如扬雄指出司马相如作《大人赋》欲以讽谏,而帝反有飘飘凌云之志,这就深刻指出了汉赋讽喻作用的虚伪性。

12.《鸣凤记》

【答案】《鸣凤记》产生于隆庆年间,是一部关切当代政治事件的剧作,作者或是王世贞或是其门人,尚难确定。《鸣凤记》是几乎与时事同步的政治活报剧。其内在结构是通过揭发严嵩的旧罪,并不断地演示其新罪而得以呈现,在整体真实的基础之上,剧中有些细节也有移植和渲染。作者把复杂的政治矛盾解释成政治人物道德品质的对立,其可信程度是有限的。剧中的杨继盛等人是“忠义”的化身、“纲常”的代表,缺乏普通人的思想感情,显得很死板。另外,此剧的语言骈俪雕琢,过多地引经据典,也是一弊。此剧由于其人物品格的极端化导致的矛盾冲突的格外激烈,在当时的戏剧中是少有的。但其作为戏曲史上较早、较完整地反映当时政治事变的悲剧现代戏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崇祯即位之初的一次反映魏忠贤祸国殃民、表彰东林党人壮烈斗争的悲剧现代戏热潮,正是《鸣凤记》积极参与现实政治斗争的精神的延续与发展。

13.神韵说

【答案】王士稹,论诗以神韵为宗,提倡“神韵说”。他指出所谓神韵,是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以此为宗旨,对清幽淡远、不可凑泊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特别推崇,唐代王维、孟浩然的诗正是其创作的典范。他的诗作,风神独绝的神韵诗占了主流,尤其是山水诗,风致清新,词句明隽圆润,音节流利跌宕,代表了其诗的主要成就和特色。

14.宾白、科、介

【答案】“宾白”指古代戏曲剧本中的说白,是戏剧演出时须注意的各种安排的术语。徐渭在《南词叙录》中写道:“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晓畅也。”单宇《菊坡丛话》则说:“北曲中有全宾全白。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科”又称“科范”、“科泛”,指元杂剧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指示,如笑科、打科、见科等。“介”与“科”含意相同,但一般用于南戏、传奇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