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整理

植物生理学整理
植物生理学整理

植物水分关系的基本概念

一、水分的生理生态作用

1、水分的生理作用

水是细胞原生质的主要成分,植物体内绝大多数代谢过程都是在水介质中进行的,水是一些代谢过程的反应物质,充足的水分能使植物保持固有的姿态,水的理化性质给植物的生命活动带来了各种有利条件。

2、水分的生态作用

水是植物生存的重要环境条件,水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水对植物数量和分布的影响。

二、植物体内水分特征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不仅与其含量有关,也与水分的存在状态、能态有关。

水的结构与性质

1、水的结构

分子式:H2O

结构:

电中性,极性分子、缔和分子

2、水的性质

水的沸点:100

水的比热:4.187 kJ.kg-1.K-1

水的气化热:25℃,2.45 kJ.kg-1 (586kcal.kg-1 )

水的密度:0一4℃,最大

水的内聚力——液体状态下同类分子间具有的分子间引力

水的粘附力——水与极性物质之间通过氢键形成有较强的作用力

水的表面张力——在空气—水界面上存在着一种力

毛细作用:内聚力、粘附力和表面张力的共同作用产生了毛细作用(现象)

水的不可压缩性

水的高抗张(拉)强度:20℃,30 MPa

水的电性质:介电常数高,水合作用

1、植物体内水分数量

不同植物的含水量有很大的不同

同一植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含水量也不同

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和组织的含水量差异很大

植物及其器官组织的含水量随生长发育而改变

2、植物体内水分状态

束缚水——植物组织中比较牢固地被细胞中胶休颗粒吸附而不易流动的水分

自由水——植物组织中距离胶体颗料较远而可以自由移动的水分

细胞中自由水和束缚水比例的大小往往影响代谢的强度。

束缚水含量与植物抗性大小有密切关系

3、植物体内水分能量

水的化学势——在恒温恒压条件下,体系中1mol水的自由能(偏摩尔自由能)。

根据热力学原理,将一体系中可以用于做有用功的能量称为该体系的自由能。

因水分子不带电荷,故水溶液中水的化学势μw为:

μw = μw* + RTln αw + VB,mP + mW gh

μw*:与体系温度相同、大气压相等的纯水的化学势,规定为0。

浓度项RT1nαw表明水的浓度(摩尔分数)越高其化学势越高。水的摩尔分数与其中溶质的量有关.溶质的量越大,则水的摩尔分数越小。

水中溶解溶质后将使溶液产生渗透压,渗透压π与溶液浓度C的关系是:π = iRCT i是等渗系数

在植物生理学中,通常将水的化学势除以水的偏摩尔体积Vw,m ,使其具有压力的单位(帕,Pa,或巴,bar),并引进了一个新的概念,水势(water potential),以希腊字母ψ代表。

单位换算:

1bar=105Pa = 0.1MPa = 0.987atm

水势的定义:体系(或体系的一部分)中的水的化学势与处于大气压下的、和体系的温度相同的纯水的化学势之差,除以水的偏摩尔体积:

ψ= (μw μ-w*)/ VW,m =(RTln αw + VW,mP + mW gh )/ VW,mP

= P -π +ρgh

即植物水势:ψw =ψs + ψP + ψg

将压力对水势的影响称为压力势,ψP=P

将渗透压对水势的影响称为渗透势,ψs=ψπ=-π

将重力对水势的影响称为重力势,ψg = ρgh

一、植物细胞水势

植物细胞的水势通常由四部分组成:衬质势、溶质势、压力势和重力势。

即ψw =ψm + ψs + ψP + ψg

一般地,ψm和ψg可忽略。则植物细胞水势为:

ψw =ψs + ψP

植物水势测定方法

1、小液流法

2、压力室法

3、露点微伏计法

二、渗透调节

植物细胞可以通过积累具有渗透活性的化合物来调节水势。

渗透调节物质:无机离子、可溶性糖、氨基酸、有机酸等。如脯氨酸、山梨糖醇、甘露糖醇等(还可以作为羟基自由基清除剂)。

渗透调节物质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的液泡内。

三、细胞壁弹性

细胞失水,体积减小,其限度取决于细胞壁弹性。

细胞壁的弹性模量(ε):在某一初始细胞体积(V)下细胞体积每发生一个小的改变量(ΔV)所导致的膨压的改变量(ΔP)。

即:

一般地,草本植物为1-5MPa,落叶树叶10-20MPa,长绿树叶30-50MPa

四、细胞吸胀作用与代谢吸水

吸胀作用——由于原生质、淀粉、纤维素等具有亲水性,水分子以扩散或毛细管作用进入其

内部或分子之间。即被动吸水。

一般地说,细胞形成中央液泡之前主要靠吸胀作用吸水。例如干燥种子的萌发吸水、果实、种子形成过程中的吸水、根尖和茎尖分生区细胞的吸水等等。

代谢吸水——水分依靠细胞代谢能量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部。即主动吸水。

五、水分的跨膜运送与水孔蛋白

水分进入细胞的途径有二种:

一是单个水分子通过膜脂双分子层的间隙进入细胞,

二是水集流通过质膜上的水孔蛋白中的水通道(water channel)进入细胞。

水孔蛋白(aquaporin)是一类具有选择性、高效转运水分的膜通道蛋白。水孔蛋白的存在便于水分在细胞内的运输和水分长距离的运输,也参与细胞的渗透调节。

水孔蛋白分布于雄蕊、花药等生殖器官;拟南芥的水孔蛋白分布于根尖的伸长区和分生区。

第二节个体水分关系

一、水分吸收

1、水分吸收部位

根系(主要在根毛区)、叶片、枝条等

2、根系吸水速率

根系水势:水生植物-1MPa,中生植物-4MPa,旱生植物-6MPa。

3、根系吸水方式

被动吸水是指由蒸腾失水而产生的蒸腾拉力所引起的吸水过程。

主动吸水是指以根压为动力的根系吸水过程。

根压:植物根系生理活动使液流从根上升的压力。如植物伤流、吐水等

蒸腾拉力(主要动力):蒸腾拉力即因蒸腾作用而产生的吸水力量。蒸腾拉力是蒸腾旺盛季节植物吸水的主要动力。

在蒸腾作用中,首先是气孔下腔细胞失水,水势降低,就向相邻细胞吸水,使相邻细胞水势降低,这种水势降低作用,通过一个个细胞传递到木质部导管,使导管水势降低,导管向根系吸水,使根系水势降低,产生吸水力。

4、水分进入根系的途径

两个途径:

共质体途径——通过原生质体和胞间联丝的水分运动

质外体途径——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的水分运动

影响根系吸水的土壤条件

1.土壤水分状况

2.土壤温度

3.土壤通气状况

4.土壤溶液

1、水分运输方式

(1)扩散(diffusion)——是物质分子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转移,直到均匀分布的现象。Fick’s law:扩散速度与物质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2)集流(mass flow或bulk flow)——是指液体中成群的原子或分子在压力梯度作用下共同移动的现象。

在压力梯度下水的集流是植物体中的水经木质部或韧皮部做长距离移动的主要机制。(3)渗透作用(osmosis)——是指溶液中的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semipermeable membrane)扩散的现象。

对于水溶液而言,就是指水分子从水势高处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处扩散的现象。

2、短距离运输

植物细胞之间的水分运输

水分运输机制——扩散、渗透

水分径向运输——根表面到根木质部

3、长距离运输

植物木质部内部的水分运输

水分运输机制——集流

水分轴向运输——根木质部到叶木质部

液流速度——单位时间内经维管系统移动的水量取决于木质部的特殊性,如输导面积(导管的横切面积)和流动阻力。

输导面积(A)越大且流速(V)越高,则水流越大。

可由下列公式表示:

J =V·A [㎏·s-1]

还取决于植物的生理状态(如气孔开放程度)以及环境条件。

液流速度

Hagen-Poiseuille方程——描述理想毛管中液体输导速率:

Jv = (πr4 Δψ) / 8 ηL

r是长度为L的单个导管分子的半径,Δψ是静水压差,η是液体粘度常数。

长距离运输机制

内聚力学说(也称蒸腾-内聚力-张力学说)。

空穴化/栓塞化作用——导管中形成气泡

形成原因:水分胁迫、树液结冰、病害等

三、水分散失

1、水分散失方式

(1)吐水——液体方式

(2)蒸腾作用——气体方式(气孔蒸腾、角质层蒸腾、周皮蒸腾)

(3)其他:根系失水

2、蒸腾作用

2.1 蒸腾作用的物理过程

蒸腾作用符合湿润表面蒸发定律:湿润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水汽压梯度越大,水面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的水蒸汽损失越多。

蒸腾作用方式:

皮孔(lenticular)蒸腾(茎、枝)

角质层(cuticular)蒸腾(叶)

气孔(stomatal)蒸腾(叶)——植物蒸腾作用的最主要方式

水汽扩散可按下式计算:J = g ·Δ C

其中,水汽传导g是扩散阻力(蒸腾阻力)的倒数。

水汽扩散阻力(r )包括边界层阻力(ra)和叶片阻力(rl ):r = ra + rl

叶片阻力包括角质层阻力(ra )和气孔阻力(ra ):

2.2 蒸腾作用的生理过程

气孔蒸腾是植物叶片蒸腾的主要形式。

气孔开闭(气孔运动)是调节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机制。

气孔运动是植物生理活动的结果,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气孔蒸腾

小孔扩散(small pore diffusion)原理——水分子通过气孔的数量,与气孔的周长成正比(不与气孔面积成正比)。

气孔调节

气孔开闭决定于保卫细胞的膨压。

保卫细胞内物质积累:K+、糖-淀粉、有机酸等。

质子泵、质子梯度。

气孔运动机理:

气孔运动是由保卫细胞水势的变化而引起的。

⒈蔗糖-淀粉假说

1908年,F.E.Lloyd提出认为气孔运动是由于保卫细胞中蔗糖和淀粉间的相互转化而引起渗透势改变而造成的。

⒉无机离子泵学说,又称K+泵假说、钾离子学说

日本学者于1967年发现,照光时,K+从周围细胞进入保卫细胞,保卫细胞中K+浓度增加,溶质势降低,吸水,气孔张开;暗中则相反,K+由保卫细胞进入表皮细胞,保卫细胞水势升高,失水,气孔关闭。

光下保卫细胞逆着浓度梯度积累K+,使K+达到0.5mol·L-1,溶质势可降低2MPa左右。

保卫细胞质膜上存在着H+ - ATP酶,它可被光激活,能水解细胞中的ATP,产生的能量将H+从保卫细胞分泌到周围细胞中,建立起H+电化学势梯度。它驱动K+从周围细胞经过位于保卫细胞质膜上的内向K+通道进入保卫细胞(在H+/K+泵的驱使下),H+与K+交换K+浓度增加,水势降低,水分进入,气孔张开。

3.苹果酸代谢学说(malate metabolism theory)

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发现苹果酸在气孔开闭运动中起着某种作用。

光照下, 保卫细胞内的部分CO2被利用时,pH上升至8.0~8.5,从而活化了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它可催化由淀粉降解产生的PEP与HCO3-结合成草酰乙酸,并进一步被NADPH还原为苹果酸。

PEP+HCO3- PEP羧化酶草酰乙酸+磷酸

草酰乙酸+NADPH(NADH) 苹果酸还原酶苹果酸+NAPD+(NAD+)

苹果酸的存在可降低水势,促使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张开。同时,苹果酸被解离为2H+和苹果酸根;苹果酸根进入液泡和Cl-共同与K+在电学上保持平衡。当叶片由光下转入暗处时,该过程逆转。

2.3 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1)植物因素:叶片形态结构、生理活动

(2)外界环境因素:温度、湿度、风、土壤水分等

四、水分平衡

1、植物个体水分平衡

植物体内水分保持稳定状态,包括:水分吸收、水分运输和水分散失自然条件下:植物体内水分总是处于变动之中:白天失水、夜晚补水。植物水分状况在一定范围变化,保证植物正常生长。

植物个体水分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

2、水分平衡调节:(1)气孔开闭;(2)根系吸水;(3)组织贮水

3、水分平衡指标

(1)植物含水量:

相对含水量:

饱和水分亏缺(WSD):

(2)植物水势

第五章植物生长与调节

第一节植物生长发育

生命周期(life cycle)——任何一种生物个体,总是要有序地经历发生、发展和死亡等时期,人们把一生物体从发生到死亡所经历的过程。

生活周期的表现层次:

细胞水平——细胞分裂、扩大、分化

个体水平——种子萌发、营养生长(根、茎、叶等)、生殖生长(花、果、种子等)

形态发生(morphogenesis)——把生命周期中呈现的个体及其器官的形态结构的形成过程,也称形态建成。

在生命周期中,伴随形态建成,植物体发生着生长(growth)、分化(differentiation)和发育(development)等变化。

生长(growth)——在生命周期中,生物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数目、体积或干重的不可逆增加过程。

营养生长(vegetative growth)——通常将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

生殖生长(reproductive growth)——繁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

细胞生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1.受核质遗传基因的控制,因为细胞核与细胞质的数量比只能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2.细胞生长及其形态受细胞壁以及周围细胞作用力的影响,也就是说细胞只能在一定的空间内生长;

3.细胞的生长还受环境因素的制约,如在水分少,温度低,光照强时,细胞体积相应变小。在诸多因素中,对细胞形态起决定作用的是细胞壁。

分化(differentiation)——从一种同质的细胞类型转变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与原来不相同的异质细胞类型的过程。

从受精卵细胞分裂转变成胚;从生长点转变成叶原基、花原基;从形成层转变成输导组织、机械组织、保护组织等。这些转变过程都是分化。

发育——在生命周期中,生植物的组织、器官或整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有序变化过程。广义概念:泛指生物的发生与发展;

狭义概念,通常是指生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有序变化过程,其中包括性细胞的出现、受精、胚胎形成以及新的繁殖器官的产生等。

植物发育包括细胞增殖(分裂生长)、体积增加(伸长生长)以及器官与组织的分化。

1、生长周期

植物器官或整株植物的生长速度会表现出“慢-快-慢”的基本规律,即开始时生长缓慢,以后逐渐加快,然后又减慢以至停止。这一生长全过程称为生长周期(growth period )。

植物生长分成三个时期:

指数期(logarithmic phase):绝对生长速率是不断提高的,而相对生长速率则大体保持不变;线性期(linear phase):绝对生长速率为最大,而相对生长速率却是递减的;

衰减期(senescence phase):生长逐渐下降,绝对与相对生长速率均趋向于零值。

2、生长速率

植物的生长速率有两种表示法。

绝对生长速率(absolute growth rate,AGR)——指单位时间内植株的绝对生长量。

AGR=dQ/dt

相对生长速率(relative growth rate,RGR)——指单位时间内的增加量占原有数量的比值,或者说原有物质在某一时间内的(瞬间)增加量。

RGR= 1/ Q ×dQ/dt

3、生长分析

植物生长分析参数:相对生长速率RGR 、净同化率(net assimilation rate,NAR)和叶面积比(leaf area ratio,LAR) 。

净同化率——单位叶面积、单位时间内的干物质增量。

NAR= 1/L×dW/dt

叶面积比——是总叶面积除以植株干重。

LAR =L/W

三者关系:RGR=LAR×NAR

4、植物生长的周期性

植物生长的周期性(growth periodicity) ——植株或器官生长速率随昼夜或季节变化发生有规律变化的现象。

温周期现象(thermoperiodicity)——通常把这种植株或器官的生长速率随昼夜温度变化而发生有规律变化的现象。

季节周期性(seasonal periodicity of growth)——植物在一年中的生长都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呈现一定的周期性。

5、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关系:根冠比

主茎与侧枝的相关:顶端优势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二、植物发育

1、种子萌发(germination)

从形态角度看,萌发是具有生活力的种子吸水后,胚生长突破种皮并形成幼苗的过程。通常以胚根突破种皮作为萌发的标志。

从生理角度看,萌发是无休眠或已解除休眠的种子吸水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为生理活动状态,呼吸作用增强,贮藏物质被分解并转化为可供胚利用的物质,引起胚生长的过程。2.形态建成

(1)种子结构:胚——胚根、胚芽、子叶;胚乳——贮存营养物质;种皮

(2)形态发生:胚根发育为幼根;胚芽发育为茎叶

3.生理活动

(1)水分吸收——被动吸水

(2)代谢活动——能量产生;还原能力与代谢物形成;激素作用

激素作用:内源激素的变化对种子萌发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以谷类种子为例,种子吸胀吸水后,首先导致胚(主要为盾片)细胞形成GA,GA扩散至糊粉层,诱导α-淀粉酶、蛋白酶、核酸酶等水解酶产生,使胚乳中贮藏物的降解。

其次,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在胚中形成,细胞分裂素刺激细胞分裂,促进胚根胚芽的分化与生长;而生长素促进胚根胚芽的伸长,以及控制幼苗的向重性生长。

4.影响萌发的外界条件

影响种子萌发的主要外因有水分、温度、氧气,有些种子的萌发还受光的影响。

烟草和莴苣的种子在无光条件下不能萌发。

2、营养生长

(1)初级生长——发生在根茎顶端生长、胚芽生长、新枝生长、侧根生长等。

细胞水平: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分裂、扩大;细胞分化;

组织水平:形成基本组织(皮层、髓等)、表皮组织等。

(2)次级生长——根、茎、叶的茎向加粗

2种次生分生组织:

维管形成层——形成次生木质部、韧皮部等

木栓形成层——形成表皮细胞,皮层外侧细胞,木栓细胞等。

3、生殖生长

生殖生长——植物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自然诱导:一定年龄、一定数量叶片、一定大小等;

环境诱导:光、温度、水分等。

4、衰老

形态变化——整株枯死;叶片、花和果实脱落等;

生理变化——光合降低、呼吸跃变;酶变化;同化产物分配等;

5.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因素

(1)环境因素:

物理因子——温度、光、机械刺激与重力等。

化学因子——包括各种化学物质,如水分、大气、矿质、生长调节物质等。

(2)生物因子:

寄生、竞争、他感作用等

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作用类型:

间接作用即为光合作用。

直接作用是指光对植物形态建成的作用,即光形态建成。

光形态建成(photomorphogenesis)——是指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

通过生物合成的光刺激作用(诸如自原叶绿脂的叶绿素形成、酶合成、花青苷合成);

通过决定生长的方向(向光性和太阳跟踪);

通过作为感光性的“定时器”和作为植物生命进程不同发育阶段的“触发器”(光诱导作用);

辐射影响分化,并因此而影响植物在亚细胞(如叶绿体分化)、细胞和器官水平(光致形态建成上的结构);

光也是发育顺序和生长周期性的重要因素(光周期现象)。

种子的萌发、幼叶的展开、叶芽与花芽的分化等。

紫外光作用

紫外光(Ultraviolet,UV)对生长有抑制作用。对植物生长影响较大的是UV-B:UV-B能使核酸分子结构破坏,多种蛋白质变性,IAA氧化,细胞的分裂与伸长受阻,从而使植株矮化、叶面积减少;UV-B还能降低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合成,破坏叶绿体的结构,钝化Rubisco 和PEPC等光合酶的活性,使光合速率下降,从而使植物生长量减少。

光作用机理

光控制效应是通过蓝光到紫外辐射和红光到近红外辐射而发挥出来的。

光感受器是光敏色素、隐花色素和一个UV吸收色素,结合于周围的生物膜上。

光敏色素:是光转换性色蛋白.其生色团是一个开链的、与藻胆素紧密相连的四吡咯。

光敏色素以两种可转换的形式出现:吸收红光形式Pr(Phy 660)是通过吸收620~680nm的光谱区到生化上活跃的远红外吸收形式Pfr(Phy 730)而转换的;在暗红光(700~800nm)下,不稳定Pfr的转换成Pr。

光敏色素两种形式的比率取决于辐射中红光对远红光的比例。

光敏色素的产生、可逆转变和引起反应的可能途径

光作用

植物光敏色素对发育过程的重要调节作用是萌发的光诱导和分化的光周期控制,二者在生活周期中都是重要转折点。

光形态建成是由酶的活化和基因活度的调节引起的。

胞外信号为介质所传导,通过这种方式,胞外信号可被胞内结构获知。

用于翻译红光信号的一个重要的第二信使是钙调素。光的变化引起胞内Ca2+增加,这就导致钙调素的活化。钙调素随之又激活了某些酶。

光敏色素的生理作用和反应类型

高等植物中一些由光敏色素控制的反应

种子萌发小叶运动光周期

弯钩张开膜透性花诱导

节间延长向光敏感性肉质化

子叶张开根原基起始性别表现

叶分化和扩大节律现象花色素形成

质体形成叶脱落块茎形成

偏上性单子叶植物叶片展开

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因素

温度影响

植物生长温度具有三基点,其变化范围较宽,最低与最高点可相差35℃。

生长温度的三基点因植物原产地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不同的生育时期,生长温度的三基点也不一样。

温度对生长和发育的进程具有:

间接影响——由于它对基础代谢的能量供应和生物合成的定量效应;

直接影响——如热诱导、温周期现象和温形态现象等。

水分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植物的生长对水分供应最为敏感。

原生质的代谢活动,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等都必须在细胞水分接近饱和的情况下才能顺利进行。

第二节生长调节

植物生长物质(plant growth substance)——能够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微量化学物质,包括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激素(plant hormone,phytohormone)——在植物体内合成的、能从合成部位运往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小分子有机物。

植物激素分5类:生长素类、赤霉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脱落酸、乙烯。

其他天然生长调节物质:油菜素、多胺、茉莉酸、水杨酸等

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 一些具有类似于植物激素活性的人工合成的物质。人工合成的生长调节物质:

2,4-D、萘乙酸、乙烯利、季胺盐类(CCC)、三碘苯甲酸、多效唑、马来酰肼、整形素等。

一、激素调节

生长素:促进生长——茎切段和胚芽鞘切段的伸长生长;促进不定根的形成;对养分的调运作用;顶端优势

赤霉素(gibberellin,GA):促进茎的伸长生长:整株植物生长、节间的伸长;诱导开花(促进甜叶菊、铁树及柏科、杉科植物的开花);打破休眠;诱导淀粉酶合成。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促进芽的分化;促进细胞扩大;促进侧芽发育,消除顶端优势;延缓叶片衰老;打破种子休。

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促进脱落;促进休眠;促进气孔关闭;抑制生长和种子萌发;增加抗逆性。

乙烯(ethylene,ET):改变生长习性(抑制茎的伸长生长、促进茎或根的横向增粗及茎的横向生长);促进成熟;促进脱落;促进开花和雌花分化。

植物信息系统

植物信息系统——2类

(1)遗传基因信息系统——DNA、蛋白质等

(2)环境刺激-细胞反应偶联信息系统

植物体内信号

(1)物理信号:电信号等

(2)化学信号:

胞间信号——第一信使:植物激素

胞内信号——第二信使:IP,CaM等

磷酸肌醇(IP)信号系统

3种形式:IP,PIP,PIP2

作用机理:

PIP2——DG——PKC——蛋白磷酸化——生理反应

PIP2——IP——液泡膜受体——膜通道:Ca2+——CaM

钙信号系统

钙调素(CaM)——球状蛋白,哑铃形,头部12个氨基酸,与Ca专一性结合

作用机制:

n Ca2+ + CaM Ca2+ -CaM*

Ease + Ca2+ -CaM* Ca2+ -CaM* -Ease

活化酶:Ca-ATPase,CaM-蛋白激酶等

逆境与植物反应

胁迫(environmental stress)——对植物生存生长不利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称,亦称逆境。植物适应逆境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避逆性——植物通过对生育周期的调整来避开逆境的干扰,在相对适宜的环境中完成其生活史。

御逆性——植物处于逆境时,其生理过程不受或少受逆境的影响,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活性。耐逆性——植物处于不利环境时,通过代谢反应来阻止、降低或修复由逆境造成的损伤,使其仍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低温与植物反应

三种类型抗冻性植物:

(1)冷敏感植物

包括在冰点以上温度被严重损害的所有植物:温暖海洋的藻类、某些真菌和一些热带维管植物。

(2)冻敏感植物

植物仅靠延迟冷冻来防止损伤。在较冷季节,细胞液和原生质中渗透活性物质的浓度增加。生活在冷海洋深层的藻类和一些淡水藻类,热带和亚热带维管植物,以及温暖适宜地区的多种植物,全年都对冻害敏感。

(3)耐冻植物

潮间藻类和一些淡水藻类、气生藻、各气候带(包括热带)的苔藓和在寒冷冬季地区的多年生陆生种都是季节性耐冻的。

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和生理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1.形态适应

北极和高山植物的芽和叶片常受到油脂类物质的保护,芽具鳞片;植物体表面生有蜡粉和密毛;植物矮小并常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等,这种形态有利于保持较高的温度,减轻严寒的影响。

细胞器结构、细胞膜结构等破坏

生理方面:

水分生理:细胞组织含水量降低、束缚水含量相对增加;光合作用降低、酶的变性失活

呼吸作用先升高后降低;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增加、降低冰点;淀粉降解、蛋白质降解,可溶性糖、氮增加;ABA含量增加;质膜透性增加

干旱与植物反应

形态结构方面:

具有发达的根系;叶特化成刺状、呈针状或鳞片状,且气孔下陷;表面被有很厚的角质层或白色的绒毛;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结构、细胞膜结构遭到破坏。生理方面:

水分生理:吸水力降低,蒸腾量降低,组织含水量降低并产生萎蔫;束缚水含量相对增加光合作用降低:气孔关闭;叶绿体片层膜体系结构改变,光系统Ⅱ活性减弱,光合磷酸化解偶联;叶绿素合成速度减慢,光合酶活性降低;水解加强,糖类积累;植物的呼吸作用先升高后降低;磷酸化酶活力的增加:淀粉降解为葡萄糖等可溶性糖;蛋白质降解,可溶性氮增加。

糖类,氨基酸(脯氨酸)、矿物质等增加,渗透调节

ABA含量增加

质膜透性增加

盐环境与植物反应

盐生植物3种类型:聚盐植物、拒盐植物、泌盐植物

形态结构:

植物体干而硬;叶子不发达,蒸腾表面强烈缩小,气孔下陷;表皮具有厚的外壁,常具灰白色绒毛。细胞间隙强烈缩小,栅栏组织发达。有些枝叶具有肉质性,叶肉中有特殊的贮水细胞,细胞膜破坏

生理反应:

水分生理:吸水力降低,蒸腾量降低;组织的含水量降低,束缚水含量相对增加;光合作用显著下降;呼吸作用逐渐降低;磷酸化酶活力的增加:淀粉降解为葡萄糖等可溶性糖;蛋白质降解,可溶性氮增加。

糖类,氨基酸、矿物质等增加,渗透调节

ABA含量增加;质膜透性增加;积累有毒的代谢产物。

环境污染与植物反应

大气污染物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二氧化硫(SO2)、氟化氢(HF)、氯气(C12)以及各种矿物燃烧的废气等。

SO2对植物伤害

伤害症状

不同植物对SO2的敏感性相差很大。总的来说,草本植物比木本植物敏感,木本植物中针叶树比阔叶树敏感,阔叶树中落叶的比常绿的敏感,C3植物比C4植物敏感。

植物受SO2伤害后的主要症状为:①叶背面出现暗绿色水渍斑,叶失去原有的光泽,常伴有水渗出;②叶片萎蔫;③有明显失绿斑,呈灰绿色;④失水干枯,出现坏死斑

伤害机理

SO2通过气孔进入叶内,溶化于细胞壁的水分中,成为重亚硫酸离子(HSO3-)和亚硫酸离子(SO32-),并产生氢离子(H+),这三种离子会伤害细胞。

直接伤害——H+降低细胞pH值,干扰代谢过程;SO32-、HSO3-直接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酶失活。

间接伤害——在光下由硫化合物诱发产生的活性氧会伤害细胞,破坏膜的结构和功能,积累乙烷、丙二醛、H2O2等物质,其影响比直接影响更大。

植物矿质营养

矿质营养(mineral nutrition)——植物对矿物质的吸收、转运和同化,通称为植物的矿质营养。

植物营养状态分为三种:缺乏、适当供应和不利的过量

矿质元素

构成灰分的元素称为灰分元素。

灰分元素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土壤矿质,故又称为矿质元素(mineral element)。

植物材料:

矿质元素及其生理作用

二、矿质元素在植物中分布:1.不同类型植物分布不同;2.植物不同部位分布不同;3.植物不同年龄分布不同;4.不同环境下分布不同

必需元素(essential element)——是指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元素。

必需元素分2种: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矿质元素生理功能包括:一是细胞结构物质的组成成分;二是生命活动的调节者,如酶的成分和酶的活化剂;三是起电化学作用,如渗透调节、胶体稳定和电荷中和等。

氮元素的生理功能

氮是蛋白质、核酸、磷脂的主要成分,而这三者又是原生质、细胞核和生物膜的重要组成部分。

酶以及许多辅酶和辅基如NAD+、NADP+、FAD等的构成也都有氮参与。

氮还是某些植物激素如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维生素如B1、B2、B6、PP等的成分,对生命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氮是叶绿素的成分,与光合作用有密切关系。

在农业生产中特别注意氮肥的供应。常用的人粪尿、尿素、硝酸铵、硫酸铵、碳酸氢铵等肥料,主要是供给氮素营养。

缺氮症状

缺氮时,蛋白质、核酸、磷脂等物质的合成受阻,植物生长矮小,分枝、分蘖很少,叶片小而薄,花果少且易脱落;

缺氮还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使枝叶变黄,叶片早衰甚至干枯,从而导致产量降低。因为植物体内氮的移动性大,老叶中的氮化物分解后可运到幼嫩组织中去重复利用,所以缺氮时叶片发黄,由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这是缺氮症状的显著特点。

磷元素的生理功能

磷是核酸、核蛋白和磷脂的主要成分,它与蛋白质合成、细胞分裂、细胞生长有密切关系;

磷是许多辅酶如NAD+、NADP+等的成分,它们参与了光合、呼吸过程;磷是AMP、ADP和ATP的成分;磷还参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和运输,如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糖的合成、转化、降解大多是在磷酸化后才起反应的;磷对氮代谢也有重要作用。如硝酸还原有NAD+和FAD的参与,而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则参与氨基酸的转化;

磷与脂肪转化也有关系。脂肪代谢需要NADPH、ATP、CoA和NAD+的参与。

缺磷症状

缺磷会影响细胞分裂,使分蘖分枝减少,幼芽、幼叶生长停滞,茎、根纤细,植株矮小,花果脱落,

成熟延迟;缺磷时,蛋白质合成下降,糖的运输受阻,从而使营养器官中糖的含量相对提高,这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故缺磷时叶子呈现不正常的暗绿色或紫红色,这是缺磷的病症。

磷在体内易移动,也能重复利用,缺磷时老叶中的磷能大部分转移到正在生长的幼嫩组织中去。因此,缺磷的症状首先在下部老叶出现,并逐渐向上发展。

硫元素的生理功能

1. 硫是植物体内含硫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组分。

高等植物吸收的硫主要是硫酸盐。植物吸收硫酸盐后要经过还原,因为有机化合物中的硫大部分呈还原态,这些有机化合物包括含硫氨基酸以及含有这些氨基酸的蛋白质等。

高等植物体内硫酸盐的还原过程:硫酸盐还原前先活化,这是在ATP硫酸化酶催化下进行的,反应产物为腺苷磷酸硫酸(APS)和焦磷酸;APS中的-SO3H基再转移到SH—载体复合物,反应中SH—载体复合物中的H为-SO3H基所置换,然后该复合物为铁氧还蛋白(Fd)所还原,又成为具有-SH基的复合物;其中的-SH再转移到乙酰丝氨酸,后者又裂解形成半胱氨酸及乙酸。半胱氨酸可形成其他含硫氨基酸。

缺硫症状

缺硫时,由于缺乏含硫氨基酸而影响蛋白质的形成。

植株较矮小,细胞分裂受阻,叶小而呈黄色,易脱落。硫在植物体内不易移动,缺乏时,幼叶先出现病症。

钾元素的生理功能

钾在细胞内可作为60多种酶的活化剂。如丙酮酸激酶、果糖激酶、苹果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淀粉合成酶、琥珀酰CoA合成酶、谷胱甘肽合成酶等。因此钾在碳水化合物代谢、呼吸作用及蛋白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钾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钾充足时,形成的蛋白质较多,从而使可溶性氮减少。富含蛋白质的豆科植物的籽粒中钾的含量比禾本科植物高。

钾与糖类的合成有关。大麦和豌豆幼苗缺钾时,淀粉和蔗糖合成缓慢,从而导致单糖大量积累;而钾肥充足时,蔗糖、淀粉、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较高,葡萄糖积累则较少。

钾元素的生理功能

钾也能促进糖类运输到贮藏器官中,所以在富含糖类的贮藏器官(如马铃薯块茎、甜菜根和淀粉种子)中钾含量较多。

K+是构成细胞渗透势的重要成分。在根内K+从薄壁细胞转运至导管,从而降低了导管中的水势,使水分能从根系表面转运到木质部中去;K+对气孔开放有直接作用,离子态的钾,有使原生质胶体膨胀的作用,故施钾肥能提高作物的抗旱性。

缺钾症状

缺钾时,植株茎杆柔弱,易倒伏,抗旱、抗寒性降低,叶片失水,蛋白质、叶绿素破坏,叶色变黄而逐渐坏死。缺钾有时也会出现叶缘焦枯,生长缓慢的现象,由于叶中部生长仍较快,所以整个叶子会形成杯状弯曲,或发生皱缩。

钾也是易移动可被重复利用的元素,故缺素病症首先出现在下部老叶。

钙元素的生理功能

1.钙是合成细胞壁胞间层中的果胶酸钙组成成分;钙参与染色体的结构组成并保持其稳定性。钙离子能作为磷脂的磷酸与蛋白质的羧基间联结的桥梁,故使膜结构更为牢固。

2.钙是A TP水解酶、琥珀酸脱氢酶同磷脂酶的活化剂。

3.钙在细胞内与草酸形成草酸钙结晶,可避免草酸过多的毒害。

钙与氢、铵、铝和钠离子有拮抗作用,可避免这些离子的不利影响。

缺钙症状

钙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性很小,缺钙时茎和根的生长点以及幼叶先呈现病症,使其凋萎甚至生

长点死亡。由于生长点死亡,植株呈簇生状。

缺钙植株叶尖或叶缘变黄,枯焦坏死。植株早衰,不结实或少结实。

镁元素的生理功能

1. 镁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故为叶绿素形成及光合作用所必需。

2. Mg 2+是许多酶的活化剂,包括许多转移磷酸基的酶;镁能与A TP形成Mg·ATP 2+复合物,然后此复合物结合到酶蛋白上,镁作为酶蛋白与ATP相结合的桥梁促进磷酸基的转移。Mg 2+是己糖激酶、磷酸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的活化剂;Mg 2+也是许多合成酶如乙酰辅酶A合成酶、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谷氨酰合成酶和琥珀酰辅酶A合成酶的活化剂,Mg 2+还是核糖核酸聚合酶的活化剂;聚核糖体的合成也必需Mg 2+ 。故Mg 2+促进呼吸作用、氮代谢与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3. Mg 2+在光合作用中有特别重要的功能,在光合电子传递过程中,Mg 2+和K+ 作为H+ 的对应离子,在H+ 从叶绿体间质传递到类囊体空间的同时,Mg 2+ 和K+ 即从类囊体空间转移到叶绿体间质,一方面使H+ 能继续转移,维持跨类囊体膜的H+ 梯度,促进光合磷酸化;另一方面,Mg 2+转移到叶绿体间质,使RuBP羧化酶和5-磷酸核酮糖激酶等活化,促进光合碳循环的运转,促进光合作用。

缺镁症状

缺镁最明显的病症是缺绿病,叶片脉间缺绿,严重时出现坏死斑点,叶易枯萎脱落。

较老的叶片先显现病症。

铁元素的生理功能

铁主要以Fe2+的螯合物被吸收。铁进入植物体内就处于被固定状态而不易移动。铁是许多酶的辅基,如细胞色素、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等。在这些酶中铁可以发生Fe3++e-==Fe2+的变化,它在呼吸电子传递中起重要作用。细胞色素也是光合电子传递链中的成员(Cytf和Cytb559、Cytb563),光合链中的铁硫蛋白和铁氧还蛋白都是含铁蛋白,它们都参与了光合作用中的电子传递。

铁是合成叶绿素所必需的,其具体机制虽不清楚,但催化叶绿素合成的酶中有两三个酶的活性表达需要Fe2+ 。

近年来发现,铁对叶绿体构造的影响比对叶绿素合成的影响更大,如眼藻虫(Euglena)缺铁时,在叶绿素分解的同时叶绿体也解体。

另外,豆科植物根瘤菌中的血红蛋白也含铁蛋白,因而它还与固氮有关。

缺铁症状

缺铁最明显的症状是幼芽幼叶缺绿发黄,甚至变为黄白色,而下部叶片仍为绿色。

土壤中含铁较多,一般情况下植物不缺铁。但在碱性土或石灰质土壤中,铁易形成不溶性的化合物而使植物缺铁。

铜元素的生理功能

铜为多酚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漆酶的成分,在呼吸的氧化还原中起重要作用。铜也是质蓝素的成分,参与光合电子传递,故对光合有重要作用。铜还有提高马铃薯抗晚疫病的能力,所以喷硫酸铜对防治该病有良好效果。

缺铜症状

植物缺铜时,叶片生长缓慢,呈现蓝绿色,幼叶缺绿,随之出现枯斑,最后死亡脱落。另外,缺铜会导致叶片栅栏组织退化,气孔下面形成空腔,使植株即使在水分供应充足时也会因蒸腾过度而发生萎蔫。

锰元素的生理功能

锰是光合放氧复合体的主要成员。锰为形成叶绿素和维持叶绿素正常结构的必需元素。锰也是许多酶的活化剂,如一些转移磷酸的酶和三羧酸循环中的柠檬酸脱氢酶、草酰琥珀酸脱氢

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柠檬酸合成酶等,都需锰的活化,故锰与光合和呼吸均有关系。锰还是硝酸还原的辅助因素,与合成氨基酸和蛋白质有关。

缺锰症状

缺锰时光合放氧受到抑制,缺锰时硝酸就不能还原成氨,植物也就不能合成氨基酸和蛋白质。缺锰时植物不能形成叶绿素,叶脉间失绿褪色,但叶脉仍保持绿色,此为缺锰与缺铁的主要区别。

土壤中的矿质营养

土壤中的矿质营养以溶解态和束缚态两种形态存在。

只有很小一部分(少于0.2%)养分溶于土壤水中。其余的大部分(几乎占98%)结合于有机碎屑、腐殖质和较难溶解的无机化合物或掺合于矿物质中。这些构成了营养贮备源。由于腐殖质的风化和矿化作用,矿质营养被缓慢释放并成为可利用态。剩余的2%吸附于土壤胶体上。土壤溶液、土壤胶体和矿物质贮备,在土壤中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这就保证了营养元素供应的不断补充。

土壤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

土壤中胶体粘粒和腐殖物质的表面具有电荷,可以吸引离子和偶极分子,这种结合是可逆的。粘粒矿物和腐殖质胶体二者都带有净负电荷,因而它们主要吸引、吸附阳离子。这二者也有一些正电荷的部位,在该处能累积阴离子。阳离子被保持的牢固程度取决于它的电荷和水合程度。

一般来说,具有较高价的离子受到较强的吸引,例如Ca2+比K+吸引更强,而在同价离子中,水合程度小的离子比水合程度大的离子结合的更牢固。

吸附递降的次序,阳离子为Al3+、Ca2+、Mg2+、NH4+、K+、Na+,阴离子为PO43-、S042-、N03-、Cl-。

重金属离子也能被吸附,尽管它们通常只以微量存在。

矿质元素吸收、运输和排出

一、矿质元素吸收

1. 吸收部位:

植物器官——根、茎、叶

以根吸收为主。

2、土壤矿质营养的吸收途径:

(1)从土壤溶液中吸收养分离子:土壤离子可直接利用,但在土壤溶液中的溶度很低。(2)吸附养分离子的交换吸收:来自根呼吸的C02解离产物释放出H+和HCO3-,促进了粘粒和腐殖颗粒表面的离子交换,因而获得了养分离子。

(3)通过根系排放H+离子使化学结合的营养元素活化:通过提高植物根系的还原能力,把能与营养物质形成可溶性络合物的低分子量有机化合物(螯合物)释放到土壤中,使这些螯合物与土壤中不能直接进入根中的营养物质结合,特别是与铁和微量元素结合,形成能进入根中的络合物。

3、细胞吸收

植物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主要有二种类型:被动吸收和主动吸收。

被动吸收(passive absorption)——不需要代谢来提供能量的顺电化学势梯度吸收矿质的过程。

主动吸收(active absorption)——利用呼吸释放的能量才能逆电化学势梯度吸收矿质的过程。膜转运蛋白可分为三类:离子泵(A TPase)、通道(channel)蛋白、载体(carrier)蛋白。

载体蛋白:由载体转运的物质首先与载体蛋白的活性部位结合,结合后载体蛋白产生构象变

化,将被转运物质暴露于膜的另一侧,并释放出去。

共转运:通过H+-ATP酶转运的质子在返回膜的原来一侧时,必须通过膜上的载体才能被动地扩散回去;同时通过同一载体转运其他溶质(离子)。这种质子伴随其他溶质通过同一载体进行的转运共转运(cotransport)。

离子进入根部导管:

离子从根表面进入根导管的途径:有质外体和共质体两种

1.选择吸收(selective absorption):植物对同一溶液中不同离子或同一盐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吸收的比例不同的现象。

2、单盐毒害(toxicity of single salt):任何植物,假若培养在某一单盐溶液中,不久即呈现不正常状态,最后死亡的现象。

3.离子拮抗(ion antagonism):若在单盐溶液中加入少量其它盐类,这种毒害现象就会消除。这种离子间能够互相消除毒害的现象。

矿质元素吸收特点

根系吸收矿质与吸收水分不成比例

植物对水分和矿质的吸收是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

相关:表现为盐分一定要溶于水中,才能被根系吸收,并随水流进入根部的质外体。而矿质的吸收,降低了细胞的渗透勢,促进了植物的吸水。

独立:表现在两者的吸收比例不同;

吸收机理不同:水分吸收主要是以蒸腾作用引起的被动吸水为主,而矿质吸收则是以消耗代谢能的主动吸收为主。

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因素

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以温度、氧气、土壤酸碱度和土壤溶液浓度的影响最为显著。

叶片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植物除了根系以外,地上部分(茎叶)也能吸收矿质元素,这个过程称为根外营养。

生产上常把速效性肥料直接喷施在叶面上以供植物吸收,这种施肥方法称为根外施肥或叶面营养(foliar nutrition)。

吸收途径:气孔、角质层

矿质元素运输

1、矿质元素运输形式

N素:多在根部转化成有机化合物,如各种氨基酸,再运往地上部;

P素:磷酸盐主要以无机离子形式运输,还有少量先合成磷酰胆碱和ATP、ADP、AMP、6-磷酸葡萄糖、6-磷酸果糖等有机化合物后再运往地上部;

K+、Ca2+ 、Mg2+ 、Fe2+ 、SO2-4等则以离子形式运往地上部。

2、矿质元素运输途径:

根系吸收的矿质元素通过木质部向上运输,也可横向运输。

叶吸收的矿质主要是通过韧皮部向下运输,也有横向运输。

3、短距离运输

质外体运输——土壤溶液的营养盐分离子,首先随着流动的水分移向根皮层薄壁组织的细胞壁与细胞间隙的互连系统中。

共质体运输——通过原生质体与胞间连丝形成细胞之间的运输系统。

4、长距离运输

木质部运输——在木质部中,离子随着从根到茎的蒸腾液流而迅速分布。

韧皮部运输——通过韧皮部进行营养物质的转移和分配。

矿质元素排出:分为三个直接排出过程:

1.泌盐作用:K+、Na+、Mg2+和Mn2+

2.分泌作用:氮和硫有机化合物

3.排泄作用:次生代谢产物;分解代谢产物

矿质元素代谢

植物对氮的吸收

绿色植物利用无机结合态氮,即对氮和碳来说,它们都是自养的。植物从土壤中吸收N03-和以NH4+的氮。在低pH时,对NH4+吸收的阻碍少于硝酸盐和其它阳离子。氮的吸收需要能量,由此而依赖于呼吸作用。在寒冷、通气不良土壤中的植物常常遭遇氮缺乏。

氮同化作用

吸收的氮以氨基形式结合到碳化合物中,形成氨基酸和酰胺。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核酸和次生代谢氮化合物的基本化合物。

氮同化过程::(1)硝酸盐还原;(2)氨同化

1. 硝酸盐还原

硝酸还原酶(NR)作为氮同化过程中的关键酶,其活性(NRA)是植物种在不同生境下对硝酸盐利用的一个度量指标。

同化硝酸还原作用的能量和还原力是由呼吸作用所提供的(NADH2);在高等植物含有叶绿体的细胞中,则是由光合作用所提供的(NADPH2)。

在草本植物中,其最大活性通常是在叶中;在木本植物中,最大活性在根系或嫩枝和叶中,这取决于物种和生境。

硝酸还原酶是一种诱导酶,受其底物NO3-的诱导,此外,光照、温度和水分与其合成也有关。

增加硝酸盐的供应可促进NR的活性(底物诱导酶),由细胞激动素所激活,并受每天光照和黑暗转化中某些状况的调节(在每天光照期过去一半时活性达到高峰)。

田间作物在增施氮肥时往往看到硝酸还原酶活性增高,作物的蛋白质含量也增加。因此,提高硝酸还原酶的水平可以提高植物利用氮肥的效率。

2.氨的同化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铵,或由硝酸盐还原形成铵后会立即被同化为氨基酸。

氨同化在根、根瘤和叶部进行,已确定在所有的植物组织中,氨同化是通过谷氨酸合成酶循环进行的。

重要酶:

谷氨酰胺合酶(glutamine synthase,GS)

谷氨酸合成酶(glutamate synthetase,GOGAT)

谷氨酸脱氢酶(glutamate dehydrogenase, GDH)。

氨同化过程:

同化作用中关键过程是α-酮酸的还原性氨基化;在高等植物中首先是α-酮戊二酸的氨基化,是呼吸作用中柠檬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它由谷氨酸和谷氨酰胺形成,NH2基转移到由糖酵解和柠檬酸循环产生的α-酮酸上去(转氨作用)。其它氨基酸是由初生氨基酸衍生而来的。

绿色组织中GOGA T存在于叶绿体内;GS在叶绿体和细胞质中都有存在,而GDH则主要存在于线粒体中。

在非绿色组织,特别是根中,GS和GOGA T定位于质体,GDH定位在线粒体中,而GS是否存在于细胞质中还有争论。

植物的氮分配

被吸收的某些无机氮化合物在根中被同化,而其它的被液流携带到茎内,并参入到有机化合物中去。此外,硝酸盐贮存于根和茎的细胞液中。氨基酸可在其形成的部位被用于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的生物合成,或被转移到其它组织和器官。

氨基酸最重要的转移形态是谷氨酸和天冬氨酸,以及谷氨酰胺和天冬酰胺。

当碳水化合物充足或氮受限制时,氨基酸占优势;当氮供应良好时,酰胺是主要形态。

生物固氮( 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 )

固氮生物

生物固氮是由两类微生物来实现的:一是自生固氮微生物包括细菌和蓝绿藻;二是与其它植物(宿主)共生的微生物,例如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与非豆科植物共生的放线菌,以及与水生蕨类红萍(亦称满江红),共生的蓝藻(鱼腥藻)等。

固氮过程

固氮酶(nitrogenase)以铁氧还蛋白为电子供体,去还原铁蛋白,后者进一步与Mg·ATP结合,形成还原型的Mg·A TP铁蛋白,电子接着流到钼铁蛋白,还原型的钼铁蛋白接着还原N2,最终形成NH3 。

反应式:

硫酸盐的同化

高等植物获得硫的途径主要是根部从土壤中吸收硫酸根离子,也可通过叶片吸收和利用空气中少量的二氧化硫气体。二氧化硫要转化为硫酸根离子后,才能被植物同化,二氧化硫的同化和硫酸盐的同化是同一过程。

硫酸盐既可在根部同化,也可在地上部同化,其反应如下:

SO42-+8e-+8H+ S2-+4H2O

硫酸根离子要同化,首先要硫酸根离子活化。在ATP-硫酸化酶催化下,硫酸根离子与ATP 反应,产生腺苷酰硫酸(APS)和PPi;接着APS在APS激酶催化下,与另一个A TP分子作用,产生磷酸腺苷酰硫酸(PAPS)。

植物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植物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18分) 1. 渗透作用 2. 生物固氮 3. 叶面积指数 4. 抗氰呼吸 5. 源与库 6. 钙调素(CaM) 二、填空(每空0.5分,10分) 1. 蒸腾作用的途径有、和。 2. 亚硝酸还原成氨是在细胞的中进行的。对于非光合细胞,是在中进行的;而对于光合细胞,则是在中进行的。 3. 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的比值一般是,叶绿素a/b比值是:c3植物为,c4植物为,而叶黄素/胡萝卜素为。 4. 无氧呼吸的特征是,底物氧化降解,大部分底物仍是,因释放 。 5. 类萜是植物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类萜是由组成的,它是由经甲羟戌酸等中间化合物而合成的。 6. 引起种子重量休眠的原因有、和。 三、选择题(每题1分,10分) 1. 用小液流法测定植物组织水势时,观察到小液滴下降观象,这说明 A.植物组织水势等于外界溶液水势 B.植物组织水势高于外界溶液水势 C.植物组织水势低于外界溶液水势 D.无法判断 2. 植物吸收矿质量与吸水量之间的关系是 A.既有关,又不完全一样 B.直线正相关关系 C.两者完全无关 D.两者呈负相关关系 3. C4植物CO2固定的最初产物是。 A.草酰乙酸 B.磷酸甘油酸 C.果糖—6—磷酸 D.核酮糖二磷酸 4. 在线粒体中,对于传递电子给黄素蛋白的那些底物,其P/O比都是。 A.6 B.3 C.4 D.2 5. 实验表明,韧皮部内部具有正压力,这压力流动学说提供发证据。 A.环割 B.蚜虫吻针 C.伤流 D.蒸腾 6. 植物细胞分化的第一步是。 A、细胞分裂 B、合成DNA C、合成细胞分裂素 D、产生极性 7. 曼陀罗的花夜开昼闭,南瓜的花昼开夜闭,这种现象属于。 A、光周期现象 B、感光运动 C、睡眠运动 D、向性运动 8. 在影响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分化的多种因素中,最根本的因素是。 A.生长素的含量 B.“高能物质”A TP C.水分和光照条件 D.遗传物质DNA 9. 在植物的光周期反应中,光的感受器官是 A. 根 B.茎 C.叶 D.根、茎、叶 10. 除了光周期、温度和营养3个因素外,控制植物开花反应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 A.光合磷酸化的反应速率 B.有机物有体内运输速度 C.植物的年龄 D.土壤溶液的酸碱度 四、判断题(每题1分,10分) 1、在一个含有水分的体系中,水参与化学反应的本领或者转移的方向和限度也可以用系统中水的化学势来反映。 2、植物吸收矿质元素最活跃的区域是根尖的分生区。

植物生理学复习提纲(综合版)

植物生理学复习提纲(2016年夏) (13/14级水保13级保护区14级梁希材料) 第一章植物水分代谢 1、植物体内水分存在形式及其与细胞代谢的关系: 1)水分在植物体内通常以自由水和束缚水两种形式存在。自由水是距离胶体颗粒较远,可以自由移动的水分。束缚水是较牢固地被细胞胶体颗粒吸附,不易流动的水分。 2)代谢关系:自由水参与各种代谢作用。可用于蒸腾,可作溶剂,作反应介质,转运可溶物质,故它的含量制约着植物的代谢强度;自由水占总含水量的比例越大则植物代谢越旺盛。束缚水不参与代谢活动,不易丧失,不起溶剂作用,高温不易气化,低温不易结冰,但是植物要求低微的代谢强度度过不良的外界条件,因此束缚水含量越大植物的抗逆性越大。 2、植物生理学水势的概念(必考):同温度下物系中的水与纯水间每偏摩尔体积的化学势差。 3、植物细胞水势的组成(逐一解释):植物细胞水势由溶质势、压力势、衬质势和重力势构成。(溶质势是指由于溶质颗粒的存在而使水势降低的值;压力势是指由于细胞壁压力的作用增大的细胞水势值;衬质势是指由衬质所造成的水势降低值;重力势是指水分因重力下降与相反力量相等时的力量,增加细胞水势的自由能,提高水势的值。) 成熟细胞水势组成:溶质势、压力势 典型细胞水势组成:溶质势、压力势、衬质势 干燥种子水势组成:衬质势 4、细胞吸收水分的三种方式及动力: 渗透吸水(主要方式),主要动力是水势差(压力势和溶质势); 吸胀吸水,主要动力是水势差(衬质势); 代谢吸水,主要动力是呼吸供能。 5、细胞在纯水中的水势变化:外界水势> 细胞水势,细胞吸水,细胞溶质势上升,压力势上升;细胞水势与外界水势平衡时,细胞水势=外界水势=0 ,细胞水势=溶质势+压力势=0,溶质势=压力势; 细胞在高浓度蔗糖(低水势)溶液中的水势变化:外界水势<细胞水势,细胞失水,浓度上升,溶质势下降,压力势下降,原生质持续收缩,当压力势下降=0,发生质壁分离,细胞水势=溶质势+压力势,细胞水势=溶质势+0,细胞水势=细胞溶质势,外界水势=外界溶质势(开放溶液系统),外界水势=细胞水势,外界溶质势=细胞溶质势(可测定渗透势); 细胞间的水分流动方向:相邻两细胞的水分移动,取决于两细胞间的水势差异,水势高的细胞中的水分向水势低的细胞流动。 6、植物吸水的器官:根系,主要部位根尖(根冠,分生区,根毛区和伸长区) 植物吸水的途径:两种途径 非质体途径(质外体途径):没有原生质的部分,包括细胞壁、细胞间隙和木质部导管或管胞。水分自由扩散,又称自由空间。 共质体途径(细胞途径,跨膜途径):生活细胞的原生质通过胞间连丝组成整体。

植物生理学简答题

简答题 1、简述氧化酶的生物学特性与适应性。 植物体内含有多种呼吸氧化酶,这些酶各有其生物学特性(如对温度的要求和对氧气的反应,所以就能使植物体在一定范围内适应各种外界条件。 以对温度的要求来说,黄酶对温度变化反应不敏感,温度降低时黄酶活性降低不多,故在低温下生长的植物及其器官以这种酶为主,而细胞色素氧化酶对温度变化的反应最敏感。在果实成熟过程中酶系统的更替正好反映了酶系统对温度的适应。例如,柑橘的果实有细胞色素氧化酶、多酚氧化酶和黄酶,在果实末成熟时,气温尚高,呼吸氧化是以细胞色素氧化酶为主;到果实成熟时,气温渐低,则以黄酶为主.这就保证了成熟后期呼吸活动的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植物对低温的适应。 以对氧浓度的要求来说,细胞色素氧化酶对氧的亲和力最强,所以在低氧浓度的情况下,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而酚氧化酶和黄酶对氧的亲和力弱,只有在较高氧浓度下才能顺利地发挥作用。苹果果肉中酶的分布也正好反映了酶对氧供应的适应,内层以细胞色素氧化酶为主,表层以黄酶和酚氧化酶为主。水稻幼苗之所以能够适应淹水低氧条件,是因为在低氧时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加强而黄酶活性降低之故。 2、长期进行无氧呼吸会导致植株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长时间的无氧呼吸会使植物受伤死亡的原因:第一,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使细胞质的蛋白质变性;第二,因为无氧呼吸利用每摩尔葡萄糖产生的能量很少,相当于有氧呼吸的百分之几(约8%),植物要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就要消耗更多的有机物,这样,植物体内养料耗损过多;第三,没有丙酮酸氧化过程,许多由这个过程的中间产物形成的物质就无法继续合成。作物受涝死亡,主要原因就在于无氧呼吸时间过久。 3.举出三种测定光合速率的方法,并简述其原理及优缺点。 (1)改良半叶法,选择生长健壮、对称性较好的叶片,在其一半打取小圆片若干,烘干称重,并用三氯醋酸对叶柄进行化学环割,以阻止光合产物外运,到下午用同样方法对另一半叶片的相对称部位取相同数目的小圆片,烘干称重,两者之差,即为这段时间内这些小圆片累积的有机物质量。此法简便易行,不需贵重设备,但精确性较差。 (2)红外线CO2分析法原理是:气体CO2对红外线有吸收作用,不同浓度的CO2对红外线的吸收强度不同,所以当红外线透过一定厚度的含CO2的气层之后,其能量会发生损耗,能量损耗的多少与CO2的浓度紧密相关。红外线透过气体CO2后的能量变化,通过电容器吸收

植物生理学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西南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卷(B) 课程名称植物生理学任课教师年级 姓名学号成绩时间 一、名词解释(5*4=20分) 1、光饱和点: 2、脱分化: 3、临界夜长: 4、植物细胞全能性: 5、PQ穿梭: 二、填空(20分,每空分) 1、水在植物体内整个运输递径中,一部分是通过或的长距离运输;另一部分是在细胞间的短距离径向运输,包括水分由根毛到根部导管要经过,及由叶脉到气室要经过。 2、影响气孔开闭最主要的四个环境因素是、、和。 3、根吸收矿质元素最活跃的区域是。对于难于再利用的必需元素,其缺乏症状最先出现在。 4、可再利用的元素从老叶向幼嫩部分的运输通道是。 5、叶绿素a吸收的红光比叶绿素b偏向方面,而在兰紫光区域偏向方面。 6、光合磷酸化有下列三种类型,即、和,通常情况下占主要地位。 7、胁变可以分为和。自由基的特征是, 其最大特点是。 8、植物在水分胁迫时,通过渗透调节以适应之,最常见的两种渗透调节物质是 和。 9、在下列生理过程中,哪2种激素相互拮抗?(1)气孔开关;(2)叶片脱落;(3)种子休眠;(4)顶端优势;(5)α-淀粉酶的生物合成。 10、最早发现的植物激素是;化学结构最简单的植物激素是;已知种数最多的植物激素是;具有极性运输的植物激素是。 11、生长素和乙烯的生物合成前体都为。GA和ABA的生物合成前体相同,都为,它在条件下形成GA,在条件下形成ABA。

12、植物激素也影响植物的性别分化,以黄瓜为例,用生长素处理,则促进的增多,用GA 处理,则促进的增多。 13、矿质元素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缺乏时不能形成叶绿素,而等元素也是叶绿素形成所必需的,缺乏时也产生缺绿病。 三、选择(20分,每题1分。请将答案填入下表中。) 1.植物组织放在高渗溶液中,植物组织是() A.吸水 B.失水 C.水分动态平衡 D.水分不动 2.当细胞在/L蔗糖溶液中吸水达动态平衡时,将其置于纯水中,将会() A吸水 B.不吸水 C.失水 D.不失水 3.根部吸收的矿质元素,通过什么部位向上运输() A木质部 B.韧皮部 C.木质部同时横向运输至韧皮部 D.韧皮部同时横向运输至木质部 4.缺硫时会产生缺绿症,表现为() A.叶脉间缺绿以至坏死 B.叶缺绿不坏死 C.叶肉缺绿 D.叶脉保持绿色 5.光合产物主要以什么形式运出叶绿体() A.丙酮酸 B.磷酸丙糖 C.蔗糖 D.G-6-P 6.对植物进行暗处理的暗室内,安装的安全灯最好是选用() A.红光灯 B.绿光灯 C.白炽灯 D.黄色灯 7.在光合环运转正常后,突然降低环境中的CO2浓度,则光合环的中间产物含量会发生哪种瞬时变化?() A.RuBP量突然升高而PGA量突然降低 B.PGA量突然升高而RuBP量突然降低 C.RuBP、PGA均突然升高 D.RuBP、PGA的量均突然降低 8.光合作用中蔗糖的形成部位() A.叶绿体间质 B.叶绿体类囊体 C.细胞质 D.叶绿体膜 9.维持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低日光强度()

《植物生理学》试题A

《植物生理学》试题A卷(2015-2016-2) 开卷()闭卷(√)适用专业、年级:农学(本硕)、种子、园艺(本硕)、园艺、园艺(教育)、茶学、资环(本硕)、资环、生态、草学,2014级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座位号 本试卷共6大题,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1.答题前,请准确、清楚地填写各项,涂改及模糊不清者,试卷作废。 2.试卷若有雷同以零分计。 选择题答案表 判断题答案表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入试卷前选择题答案表中。(本大题20小题,共20分) 1.下列现象能反应植物生长季节周期性的是: A.气孔开闭B.小叶运动 C.树木年轮D.种子萌发 2.在植物开花调控中,暗期光间断采用的最有效的光是: A.红光B.蓝紫光C.远红光D.绿光 3.以下物质中,不属于第二信使的是: A.钙离子B.cAMP C.DAP D.ATP 4.植物衰老过程中其活性降低的酶是:

A.LOX B.蛋白酶C.SOD D.核酸酶 5.催化淀粉降解为糖使甘薯块根、果实、蔬菜变甜的酶是: A.α-淀粉酶B.β-淀粉酶 C.α和β淀粉酶D.淀粉磷酸化酶 6.对农作物喷施B9等生长延缓剂可以: A.增加根冠比B.降低根冠比 C.不改变根冠比D.与根冠比无关 7.银杏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是: A.有抑制物质的存在B.种皮限制 C.胚未发育完全D.种子未完成后熟 8.温度升高时,种子贮藏要求的安全含水量应该: A.升高B.降低C.保持不变D.先升高后降低9.植物组织从缺氧条件转入有氧条件下,呼吸速率减慢,A TP形成速率:A.加快B.减慢C.不变D.变化无常10.玉米进行光合作用初次固定CO2的最初受体是: A.3-PGA B.RuBP C.PEP D.OAA 11.在植物的光周期反应中,对光感受的器官是: A.根B.茎C.叶D.根、茎、叶12.花生、棉花等含油较多种子,萌发时较其他种子需要更多的: A.水分B.矿质元素C.氧气D.激素 13.光合作用中,电子传递发生在: A.叶绿体被膜上B.类囊体膜上 C.叶绿体间质中D.类囊体腔中 14.已形成液泡的成熟细胞,其衬质势通常忽略不计,原因是: A.衬质势不存在B.衬质势等于压力势 C.衬质势绝对值很大D.衬质势绝对值很小 15.植物吸收矿质与吸水之间的关系是:

植物生理学简答题问答题

绪论 1.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21世纪植物生理学的发展趋势如何? 3.近年来,由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有人担心植物生理学将被其取代,谈谈你的观点。 参考答案 1.答: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植物生理学的奠基阶段。该阶段是指从植物生理学学尚未形成独立的科学体系之前,到矿质营养学说的建立。 第二阶段:植物生理学诞生与成长阶段。该阶段是从1840年Liebig建立营养学说时起,到19世纪末植物生理学逐渐形成独立体系。 第三阶段:植物生理学的发展阶段。从20世纪初到现在,植物生理学逐渐在植物学科中占中心地位,所有各个植物学的分支都离不开植物生理学。 2.答:.①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从研究生物大分子到阐明个体生命活动功能、生产应用,并与环境生态相结合等方面。微观方面,植物生命活动本质方面的研究向分子水平深入并不断综合。在宏观方面,植物生理学与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密切结合,由植物个体扩大到群体,即人类地球-生物圈的大范围,大大扩展了植物生理学的研究范畴。 ②对植物信号传递和转导的深入研究,将为揭示植物生命活动本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开辟新的途径。在21世纪,对光信号、植物激素信号、重力信号、电波信号及化学信号等所诱导的信号传递和转导机制的深入研究,将会揭开植物生理学崭新的一页。 ③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的分子机制及其基因表达调控仍将是研究的重点。在新世纪里,对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转换的深入研究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目前,将光和能量转换机制与生理生态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正在走向高潮,从而将光和能量转换机制研究与解决人类面临的粮食、能源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以便在生产中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 第一章植物的水分代谢 问答题 1、土壤里的水从植物的哪部分进入植物,双从哪部分离开植物,其间的通道如何?动力如何? 2、植物受涝后,叶片为何会萎蔫或变黄? 3、低温抑制根系吸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简述植物叶片水势的日变化 5、植物代谢旺盛的部位为什么自由水较多? 6、简述气孔开闭的主要机理。 7、什么叫质壁分离现象?研究质壁分离有什么意义? 8、简述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 9、解释“烧苗”现象的原因。 10、在农业生产上对农作物进行合理灌溉的依据有哪些? 参考答案 1、土壤里的水从植物的哪部分进入植物,双从哪部分离开植物,其间的通道如何?动力如何? 水分进入植物主要是从根毛——皮层——中柱——根的导管或管胞——茎的导管或管胞——叶的导管或管胞——叶肉细胞——叶细胞间隙——气孔下腔——气孔,然后到大气中去。 在导管、管胞中水分运输的动力是蒸腾拉力和根压,其中蒸腾拉力占主导地位。在活细胞间的水分运输主要靠渗透。 2、植物受涝后,叶片为何会萎蔫或变黄? 植物受涝后,叶子反而表现出缺水现象,如萎蔫或变黄,是由于土壤中充满着水,短时期内可使细胞呼吸减弱,根压的产生受到影响,因而阻碍吸水;长时间受涝,就会导致根部形成无氧呼吸,产生和累积较多的乙醇,致使根系中毒受害,吸水更少,叶片萎蔫变质,甚至引起植株死亡。 3、低温抑制根系吸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植物生理学试卷及答案

玉溪师范学院2012-2013学年上学期考试试卷 《植物生理学》(本科用) 一、名词解释(共10分,每个2分) 1.细胞骨架: 2.根压: 3.诱导酶: 4.靶细胞: 5.渗透调节: 二、缩写符号的翻译(每题1分,共5分) 1 DG ( DAG ): 2 IP 3 : 3 HMP : 4 OAA : 5 BSC :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跨膜信号转导主要通过()和()。 2.蛋白质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分别由()酶和()酶催化。 3.胞内信号系统有多种,主要有三种:()、()和()。 4.环境刺激 - 细胞反应偶联信息系统的细胞信号传导的分子途径可以分为以 下四个阶段:()、()、()及()。 5.按照结构,所有的细胞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另 一类是()。 6.整个细胞壁是由()、()和()三层结构组成。 7.细胞壁中的蛋白质包括()和()两大类。 8.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和()。 9.微丝的主要作用是()和()。 10.生物膜流动性的大小决定于()的不饱和程度,不饱和程度愈 (),流动性愈()。 11.内质网有两种类型:即()和()。内质网的功能是 多方面的,主要有:()、()和()。 四、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 有一充分饱和细胞,将其放入比细胞浓度低 10 倍的溶液中,则细胞体积() A不变 B变小 C变大 D不一定

2用小液流法测定植物组织水势时,观察到小液滴下降观象,这说明() A植物组织水势等于外界溶液水势。 B植物组织水势高于外界溶液水势。C植物组织水势低于外界溶液水势。 D无法判断 3. 下列哪两种离子间会产生拮抗作用() A Ca 2+ 、 Ba 2+ B K + 、 Ca 2+ C K + 、 Na + D Cl ˉ、 Br ˉ 4. 植物根部吸收的无机离子向植物地上部运输时主要通过() A韧皮部 B质外体 C转运细胞 D共质体 5. 植物缺乏下列元素都会引起缺绿症,若缺绿症首先出现在下部老叶上,是缺乏哪种元素。() A Fe B Mg C Cu D Mn 6. 植物严重缺乏哪种元素时,会引起蛋白质代谢失调,导致毒胺(腐胺与鲱精胺)生成。() A P B S C N D K 7. 植物组织衰老时, PPP 途径在呼吸代谢途径中所占比例() A下降 B上升 C维持一定水平 D不一定 8. 在植物正常生长的条件下,植物的细胞里葡萄糖降解主要是通过() A EMP-TCA B PPP C EMP D TCA 9. TCA 中,在底物水平合成的高能磷酸化合物是在下列哪一反应步骤中形成的() A柠檬酸→α - 酮戊二酸 B琥珀酰 CoA →琥珀酸 C琥珀酸→延胡索酸 D延胡索酸→苹果酸 10. 交替氧化酶途径的 P/O 比值为:() A 1 B 2 C 3 D 4 11. 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 对可见的吸收峰主要是在() A红光区 B绿光区 C蓝紫光区 D蓝紫光区和红光区 12. 类胡萝卜素对可见光的最大吸收带在() A红光 B绿光 C蓝紫光 D橙光 13. 光呼吸测定值最低的植物是() A水稻 B小麦 C高粱 D大豆 14. 维持植物生长所需的最低光照强度() A等于光补偿点 B高于光补偿点 C低于光补偿点 D与光照强度无关 15. 筛管细胞内外的 H + 浓度是:() A筛管内高于筛管外 B筛管内低于筛管外 C筛管内与筛管外相等 D不确定 五、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 对同一植株而言,叶片总是代谢源,花、果实总是代谢库。() 2. 乙烯生物合成的直接前体物质是ACC。() 3. 对大多数植物来说,短日照是休眠诱导因子,而休眠的解除需要经历冬季的低温。() 4. 长日植物的临界日长一定比短日植物的临界日长长。() 5. 对植物开花来说,临界暗期比临界日长更为重要。()

植物生理学试卷1

《植物生理学》课程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生物膜:也叫细胞膜,指细胞内所有膜的总称,包括质膜、线粒体膜、叶绿体膜等,其主要成分是类脂和蛋白质。 2、呼吸速率:单位时间(小时)单位植物组织(干重、鲜重)或单位细胞或毫克氮所放出CO2量或吸收O2的量或有机物干重的损失量或能量的释放量。 3、温度三基点:指影响植株生长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称为温度三基点。 4、种子的寿命:种子从完全成熟到丧失生活力所经过的时间。 5、希尔反应:水的光解是希尔(Hill)于1937年发现的,他将离体叶绿体加到具有适当氢接受体的水溶液中,光照后放出氧气,这种离体叶绿体在光下进行水分解,并放出氧的反应,便简称为希尔反应。 6、吐水:没有受伤的植物如处于土壤水分充足、天气潮湿的环境中,叶片尖端或边缘都有液体外泌的现象。这种从未受伤叶片尖端或边缘向外溢出液滴的现象,称为吐水。 7、Pfr型光敏素:光敏素的一种类型,吸收高峰在730nm,吸收远红光后转变为Pr型的光敏素类型称为Pfr型光敏素,它是光敏素的生理激活型。 8、LHC:聚光色素复合体,为色素与蛋白质结合的复合体,接受光能,并把光能传给反应中心。 9、LDP:长日植物——24小时昼夜周期中,日照必须长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的植物称为长日植物。 10、Ψw:水势,每偏摩尔体积的水的化学势差,即体系中水的化学势与处于等温、等压条件下纯水的化学势之差(μw—μwo),再除以水的偏摩尔体积(Vw,m)。用两地间水势差可判别它们间水流的方向和限度,可以用来分析土壤—植物—大气水分连续体(SPAC)中的水分移动情况。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生物膜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影响膜脂的流动性和植物的抗寒能力。 2.写出支持压力流动假说的两个主要实验证据:蚜虫吻针法证明筛管内有正压力和 筛管两端存在汁液的浓度差异以。 3.气孔蒸腾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水分从叶肉细胞壁蒸发,产生的水蒸气充满细胞间隙和气孔腔;第二步是水蒸气从气孔腔通过气孔扩散到大气中。 4.离子的相互作用包括: 协同和竞争。 5.细胞分裂素生物合成的前体是甲羟戊酸(甲瓦龙酸);其合成的主要部位是根尖。6.光合作用中淀粉的形成是在叶绿体中中进行的,蔗糖的合成是在细胞质(胞基质)中进行的。7.植物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生理标志是花熟状态;其形态标志是花芽分化。8.光合电子传递链位于类囊体膜上,呼吸电子传递链位于线粒体膜上。 9.植物组织受伤后耗氧量显着增加,这部分呼吸称为伤呼吸,这主要是由于多酚氧化酶作用的结果。 10.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植物激素免疫测定方法有酶联免疫、放射免疫和免疫传感。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压力流动假说难于解释下列哪一种现象()。 ①树皮上的蚜虫吻针切口,保持几天不断地溢出汁液 ②筛管两端存在汁液浓度差 ③韧皮部同时有双向运输

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植物生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时:32学时 学分:2学分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开课学期:第3学期 一、课程性质、目的任务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揭示植物生命现象本质的学科。本课程是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在科学态度、实验技能、动手能力等方面得到初步锻炼;使学生能运用所学植物生理学知识,说明和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理解植物体内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过程及其机理。 二、课程基本要求 课程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植物生理学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并对植物生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动态有所了解,为后续课程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方法与考核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通过阅读参考书目、资料查询和专题讨论,加深对植物生理学基本原理的了解,并掌握该学科的发展动态。 2.课程考核方法:闭卷考试 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 五、大纲正文 绪论(2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内容和任务,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和现状,了解植物生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教学内容】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内容和任务,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及现状,植物生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植物的水分代谢(2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水分的生理作用和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与运转过程、途径及动力,理解气孔运动的机理,了解植物的需水规律。 【教学内容】植物体内的含水量,植物体内水分的存在状态,水分的生理作用,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蒸腾作用的概念、意义和指标,气孔蒸腾,水分运输的途径,水分运输的动力,水分运输的速度。植物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与运转和气孔运动的机理,难点是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与运转。 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2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植物必需元素的概念、种类及其生理作用。熟悉常见的缺素症,掌握植物根吸收矿质的特点,理解生物固氮作用、硝酸还原作用,了解作物的需肥规律。 【教学内容】植物体内的元素及其含量,植物必需元素的作用,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植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植物叶片对矿质元素的吸收,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转与分配,生物固氮作用,硝酸盐的还原。作物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植物的必需元素和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难点是植物矿质元素吸收的过程和植物体内氮素的同化。 第三章植物的光合作用(4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叶绿体的结构,叶绿体色素的成分、性质及功能,理解光合作用的机理,掌握光呼吸的概念,理解光呼吸的过程及意义,认识C3和C4植物的不同,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外条件。 【教学内容】光合作用的概念与意义,光合作用的度量。叶绿体与光合色素。光能的吸收、能量转换与同化力的形成,C3途径、C4途径、CAM途径(景天酸代谢途径),C3植物、C4植物、CAM植物的比较,光合作用的产物。光呼吸(C2循环),光呼吸的生物化学过程,光呼吸的生理功能,光呼吸的调节控制,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外因素。光能利用率与产量的关系,改善光合性能对提高产量的作用,C3植物与C4植物的光合效率。

植物生理学试题及答案3

植物生理学试题及答案3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1. C02补偿点 2. 植物细胞全能性3、氧化磷酸化 4、源-库单位 5. 乙烯的三重反应6、P680; 7、PEP;8、RQ 9、逆境蛋白 10、冻害与冷害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RUBP羧化酶具有______ 和______ 的特性。 2.赤霉素和脱落酸生物合成的前体都是甲瓦龙酸,它在长日照下形成______ ,而在短日照下形成______ 。 3.细胞分裂素主要是在______ 中合成。 4.土壤中可溶性盐类过多而使根系呼吸困难,造成植物体内缺水,这种现象称为______ 。5.植物感受光周期的部位是______,感受春化作用的部位是______ 。 6.促进器官衰老、脱落的植物激素是_____ 和______ 。 7.光合作用中,电子的最终供体是______ ,电子最终受体是______ 。 8.根系两种吸水动力分别是______ 和______ 。 9.光敏素最基本的光反应特性是照射______ 光有效,______ 光即可消除这种效果。 10、组成呼吸链的传递体可分为______ 传递体和______ 传递体。 11、植物光周期现象与其地理起源有密切关系,长日照植物多起源于高纬度地区;在中纬度地区______ 植物多在春夏开花,而多在秋季开花的是______ 植物。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果胶分子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A、葡萄糖; B、果糖 C、蔗糖; D、半乳糖醛酸; 2、C4途径中CO2受体是()。 A、草酰乙酸; 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C、天冬氨酸; D、二磷酸核酮糖; 3、光呼吸是一个氧化过程,被氧化的底物一般认为是( )。 A. 丙酮酸 B. 葡萄糖 C. 乙醇酸 D.甘氨酸 4、下列波长范围中,对植物生长发育没有影响的光是()。 A、100~300nm; B、500~1000nm; C、300~500nm; D、1000~2000nm; 5、干旱条件下,植物体内的某些氨基酸含量发生变化,其中含量 显著增加的氨基酸是()。 A、脯氨酸; B、天冬氨酸; C、精氨酸; D、丙氨酸 6、促进叶片气孔关闭的植物激素是()。 A、IAA; B、GA; C、CTK; D、ABA; 7、植物组织培养中,愈伤组织分化根或芽取决于培养基中下列哪 两种激素的比例()。 A、CTK/ABA B、IAA/GA C、CTK/IAA D、IAA/ABA 8、叶绿体色素中,属于作用中心色素的是( )。

植物生理学试卷

《植物生理学》课程试卷(二)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光合同化力:指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光合碳素同化需要的NADPH和ATP。 2、花粉萌发的“集体效应”:在人工培养的花粉培养基上或在柱头上单位面积的花粉越多,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伸长生长越好的现象。 3、乙烯的三重效应:乙烯的三重效应是中生植物对乙烯的特殊反应,即抑制茎的伸长生长,促进茎的横向生长(加粗),地上部失去向地性生长(偏上生长)。 4、春化现象:植物需要经过低温诱导后才能开花的现象称为春化现象。 5、CAM途径:即为景天酸代谢途径。景天科植物晚上气孔开放,吸进CO2,在PEP羧化酶作用下,形成草酰乙酸,进一步还原为苹果酸,积累于液泡中。白天气孔关闭,液泡中的苹果酸便运到细胞溶质,在NADP苹果酸酶作用下,氧化脱羧,放出CO2,参与卡尔文循环,形成淀粉等。这种最初CO2固定和碳水化合物合成的反应分别在夜间及昼间进行,苹果酸合成日变化的代谢途径。 6、光形态建成:由于调节植物生长、分化与发育的过程称为植物的光形态建成,或称光控发育作用。 7、PQ:质醌,也叫质体醌,是PSⅡ反应中心的末端电子受体,也是介于PSⅡ复合体与Cyt b6/f复合体间的电子传递体。质体醌为脂溶性分子,在膜中含量很高,能在类囊体膜中自由移动,它是双e-和双H+传递体,在光合膜上转运电子与质子,对类囊体膜内外建立质子梯度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PQ库作为电子、质子的缓冲库,能均衡两个光系统间的电子传递,可使多个PSⅡ复合体与多个Cyt b6/f复合体发生联系,使得类囊体膜上的电子传递称网络式地进行。 8、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C4途径中CO2的受体,也是糖酵解中的中间产物。 9、Pr、Pfr:光敏色素的两种形式。Pr型是吸收红光(最大吸收峰在红光区的660nm)的生理钝化型,Pfr型是吸收远红光(最大吸收峰在远红光区的730nm)的生理活化型。这两种光敏色素被光照射后可以互相转化,照射白光或红光后,没有生理活性的Pr型可以转化为具有生理活性的Pfr型;相反,照射远红光后,Pfr型转化为Pr型。Pfr参与光形态建成、调节植物发育等过程。 10、Rubisco: 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该酶具有双重功能,既能使RuBP与CO2起羧化反应,推动C3碳循环,又能使RuBP与O2起加氧反应,引起C2氧化循环,即光呼吸的进行。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植物细胞吸水有两种方式,即渗透吸水和吸胀吸水;干燥种子主要靠吸胀作用吸水。2.赤霉素首先是从引起水稻恶苗病的恶苗病菌菌代谢产物中发现的,其合成起始物为甲羟戊酸。 3.植物细胞内的末端氧化酶有细胞色素氧化酶、交替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 和乙醇酸氧化酶。 4.光呼吸的底物是乙醇酸,光呼吸中底物的形成和氧化分解分别是在叶绿体、过氧化物体和线粒体这三个细胞器中完成的。 5.光合作用的原初反应是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中进行的,CO2的固定和还原则是在叶绿体 间质中进行的,而C4途径固定CO2和形成天门冬氨酸的过程,则可能是在细胞质(胞基质)中进行的。 6.植物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是成年叶,感受低温刺激的部位是茎生长点。 7.在组织培养中证明,当CTK/IAA比值高时,诱导芽分化;比值低时,诱导根分化。

802植物生理学大纲

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课植物生理学考试大纲* 为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二)植物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植物细胞生理 (一)植物细胞概述 (二)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与功能 (三)植物细胞信号转导 第三章植物水分生理 (一)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二)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三)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四)植物蒸腾作用* (五)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 (六)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 第四章、植物的矿质营养 (一)植物体内的必需元素* (二)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与运输* (三)植物对氮*、磷、硫的同化 (四)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第五章、植物的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叶绿体及光合色素* (三)光合作用光反应的机制 * (四)光合暗反应(碳同化)*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六)提高植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第六章、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呼吸作用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二)植物呼吸代谢途径* (三)植物体内呼吸电子传递途径的多样性* (四)植物呼吸作用的调节* (五)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六)呼吸作用的实践应用 第七章、植物体内有机物质运输与分配 (一)同化物运输* (二)韧皮部运输机制

(三)同化物的装载与卸出* (四)同化物的配置与分配 第八章、植物生长物质 (一)植物生长物质的概念和种类* (二)植物激素的发现、化学结构 (三)植物激素的代谢和运输* (四)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五)植物激素的作用机制* (六)植物生长调节剂 (七)植物激素的常用测定方法 第九章、植物生长生理 (一)植物生长和形态发生的细胞基础 (二)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三)环境因子对生长的影响 (四)植物生长的调控(基因、植物激素、环境因子等,含几种光受体参与的形态建成*) (五)植物的运动 第十章、植物的生殖生理 (一)幼年期与花熟状态 (二)光周期诱导* (三)春化作用* (四)植物激素及营养物质对植物成花的影响 (五)花器官的形成 (六)受精生理* 第十一章、植物的休眠、成熟和衰老生理 (一)种子的休眠和萌发* (二)芽的休眠与萌发 (三)种子的发育和成熟生理* (四)果实的生长和成熟生理* (五)植物的衰老生理和器官脱落 第十二章、植物逆境生理 (一)逆境与植物抗逆性* (二)水分逆境对植物的影响* (三)温度逆境对植物的影响* (四)盐害生理与植物的抗盐性* (五)其它逆境 (六)植物抗逆性的研究方法

植物生理学问答题

《植物生理学》问答题 1、试述植物光呼吸和暗呼吸的区别。 答: 比较项目暗呼吸光呼吸 底物葡萄糖乙醇酸 代谢途径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等途径乙醇酸代谢途径 发生部位胞质溶胶、线粒体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线粒体 发生条件光、暗处都可以进行光照下进行 对O2、CO2浓度的反应无反应高O2促进,高CO2抑制 2、光呼吸有什么生理意义 答:(1)光呼吸使叶片在强光、CO2不足的条件下,维持叶片内部一定的CO2水平,避免光合机构在无CO2时被光氧化破坏。 (2)光呼吸过程消耗大量O2,降低了叶绿体周围O2浓度和CO2浓度之间的比值,有利于提高RuBP氧化酶对CO2的亲和力,防止O2对光合碳同化的抑制作用。 综上,可以认为光呼吸是伴随光合作用进行的保护性反应。 3、试述植物细胞吸收溶质的方式和机制。 答:(1)扩散: ①简单扩散:简单扩散是指溶质从高浓度区域跨膜移向临近低浓度区域的过程。不 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②易化扩散:又名协助扩散,是指在转运蛋白的协助下溶质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 度的跨膜转运过程。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2)离子通道:离子通道是指在细胞膜上由通道蛋白构成的孔道,作用是控制离子通过细胞膜。 (3)载体:载体是跨膜转运的内在蛋白,在夸膜区域不形成明显的孔道结构。 ①单向运输载体:单向运输载体能催化分子或离子顺电化学梯度单向跨膜转运。 ②反向运输器:反向运输器与膜外的H+结合时,又与膜内的分子或离子结合,两 者朝相反的方向运输。 ③同向运输器:同向运输器与膜外的H+结合时,又与膜外的分子或离子结合,两 两者朝相同的方向运输。 (4)离子泵:离子泵是膜上的ATP酶,作用是通过活化ATP推动离子逆化学势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5)胞饮作用:胞饮作用是指细胞通过膜的内陷从外界直接摄取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 4、试述压力流动学说的基本内容。 答:1930年明希提出了用于解释韧皮部光合同化物运输机制的“压力流动学说”,其基本观点是: (1)光合同化物在筛管内随液流流动,液流的流动是由输导系统两端的膨压差引起的。 (2)膨压差的形成机制: ①源端:光合同化物进入源端筛管分子→源端筛管内水势降低→源端筛管分 子从临近的木质部吸收水分→源端筛管内膨压增加。

植物生理学试卷

《植物生理学》课程试卷(三)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顽拗性种子:很多热带植物(如椰子、荔枝、龙眼、芒果等)的种子不耐脱水干燥、也不耐零下低温贮藏。把这类种子称为顽拗性种子,有别于其他正常性种子。 2、水势:每偏摩尔体积的水的化学势差,即体系中水的化学势与处于等温、等压条件下纯水的化学势之差(μw—μw o),再除以水的偏摩尔体积(V w,m)。用两地间水势差可判别它们间水流的方向和限度,可以用来分析土壤—植物—大气水分连续体(SPAC)中的水分移动情况。 3、光合磷酸化:叶绿体(或载色体)在光下伴随着光合电子传递把无机磷和ADP转化为A TP,形成高能磷酸键的过程,称为光合磷酸化。 4、游离型生长素:游离型IAA在植物体内能自由移动,活性很高,是IAA发挥生物效应的存在形式,可以通过琼脂扩散方法而获得。 5、植物生长的S形曲线:在植物的生长期内测定植物(或器官)的干重、株高、体积等参数,根据这些参数值对时间作图,就可以得到一条生长曲线(growth curve),典型的生长曲线呈“S”形,故称植物生长的S 形曲线。 6、Pfr:Pfr是光敏素的一种类型,吸收高峰在730nm,吸收远红光后转变为Pr型的光敏素类型称为Pfr型光敏素,它是光敏素的生理激活型。 7、P700:表示PSⅠ反应中心色素分子,即原初电子供体,是由两个叶绿素a分子组成的二聚体。这里P代表色素,700代表P氧化是其吸收光谱中变化最大的波长位置是近700nm处,也即用氧化态吸收光谱与还原态吸收光谱间的差值最大处的波长来作为反应中心色素的标志。 8、CaM:钙调素,是最重要的多功能Ca2+信号受体,为单链的小分子酸性蛋白。当外界信号刺激引起胞内Ca2+浓度上升到一定阈值后,Ca2+与CaM结合,引起CaM构象改变。而活化的CaM又与靶酶结合,使其活化而引起生理反应。目前已知有十多种酶受Ca2+-CaM的调控。 9、LDP:长日植物,24小时昼夜周期中,日照必须长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的植物称为长日植物。 10、ACC:1-氨基环丙烷-1-羧酸,为乙烯生物合成的前体物质,调节植物体的乙烯含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液泡的主要功能有在细胞膨胀、形状和运动方面的功能,贮藏和积累功能,具有溶酶体的功能或具有异化的功能和起稳恒作用或是某些化学反应的场所。 2.影响同化物运输的主要环境因素是(1)水分,(2)光,(3)温度,(4)矿质元素。 3.一个压力势为0.8MPa,渗透势为-2MPa的甲细胞,与一个渗透势为-1MPa 的,不具有膨压的相邻乙细胞之间水分移动的方向是乙细胞→甲细胞。 4.植物吸收离子的主要特点有选择性、积累作用、需要代谢能和具有基因型差异。5.CAM植物的含酸量白天比夜间低,而碳水化合物含量则是白天比夜间高。 6.写出下列生理过程所进行的部位: (1)光合磷酸化类囊体膜 (2)光合碳循环叶绿体的间质 (3)C4植物的C3途径维管束鞘细胞叶绿体 7.植物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生理标志是花熟状态;其形态标志是花芽分化。8.饱和效应和竞争现象两类研究结果为矿质元素主动吸收的载体学说提供了实验证据。

植物生理学试题及答案完整

植物生理学试题及答案1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20分) 1. 渗透势:由于溶质作用使细胞水势降低的值。 2 呼吸商:植物在一定时间放出的CO2与吸收O2的比值。 3 荧光现象:叶绿素吸收的光能从第一单线态以红光的形式散失,回到基态的现象。 4 光补偿点:光饱和点以下,使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呼吸作用放出的CO2相等的光强。 5 代库:是能够消耗或贮藏同化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 6 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与激素功能类似,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活性物质。 7 生长:由于细胞分裂和扩大引起的植物体积和重量的不可逆增加。 8 光周期现象:植物通过感受昼夜长短的变化而控制开花的现象。 9 逆境:对植物生长发育有利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称。 10自由水:在植物体不被吸附,可以自由移动的水。 二、填空(每空0.5分,20分) 1、缺水时,根冠比(上升);N肥施用过多,根冠比(下降);温度降低,根冠比(上升)。 2、肉质果实成熟时,甜味增加是因为(淀粉)水解为(糖)。 3、种子萌发可分为(吸胀)、(萌动)和(发芽)三个阶段。 4、光敏色素由(生色团)和(蛋白团或脱辅基蛋白)两部分组成,其两种存在形式是( Pr )和( Pfr )。 5、根部吸收的矿质元素主要通过(导管)向上运输。 6、植物细胞吸水有两种方式,即(渗透吸水)和(吸胀吸水)。 7、光电子传递的最初电子供体是( H2O ),最终电子受体是( NADP+ )。 8、呼吸作用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大类。 9、种子成熟时,累积磷的化合物主要是(植酸或非丁)。 三.选择(每题1分,10分)

1、植物生病时,PPP途径在呼吸代途径中所占的比例( A )。 A、上升; B、下降; C、维持一定水平 2、对短日植物大豆来说,北种南引,要引 ( B )。 A、早熟品种; B、晚熟品种; C、中熟品种 3、一般植物光合作用最适温度是(C)。 A、10℃; B、35℃; C.25℃ 4、属于代源的器官是(C)。 A、幼叶; B.果实; C、成熟叶 5、产于的哈密瓜比种植于的甜,主要是由于(B)。 A、光周期差异; B、温周期差异; C、土质差异 6、交替氧化酶途径的P/O比值为( A)。 A、1; B、2; C、3 7、IAA在植物体运输方式是( C )。 A、只有极性运输; B、只有非极性运输; C、既有极性运输又有非极性运输 8、( B )实验表明,韧皮部部具有正压力,为压力流动学说提供了证据。 A、环割; B、蚜虫吻针; C、伤流 9、树木的冬季休眠是由( C )引起的。 A、低温; B、缺水; C、短日照 10、用红光间断暗期,对短日植物的影响是( B )。 A、促进开花; B、抑制开花; C、无影响 四、判断正误(每题1分,10分) 1. 对同一植株而言,叶片总是代源,花、果实总是代库。(×) 2. 乙烯生物合成的直接前体物质是ACC。(√) 3. 对大多数植物来说,短日照是休眠诱导因子,而休眠的解除需要经历冬季的低温。(√) 4. 长日植物的临界日长一定比短日植物的临界日长长。(×) 5. 对植物开花来说,临界暗期比临界日长更为重要。(√) 6. 当细胞质壁刚刚分离时,细胞的水势等于压力势。(× ) 7. 缺氮时,植物幼叶首先变黄;缺硫时,植物老叶叶脉失绿。(×)

《植物生理学》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B

课程名称植物生理学任课教师年级姓名学号成绩时间 一、名词解释(5*4=20分) 1、光饱和点:在光照强度较低时,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速率不断升高,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光合速率逐渐减小,当光照强度超过一定强度时,光合速率不在增加,这时候的光照强度叫做光饱和点。 2、脱分化:原已分化的细胞失去原有的形态和机能,又恢复到无分化的无组织细胞团或者愈伤组织的过程。 3、临界夜长:在昼夜周期交替中,短日照的植物能够开花所必须要的最短暗期长度或者长日照植物能够开花所必须的最长暗期长度。 4、植物细胞全能性:植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含有该物种的整套基因,在脱离母体的控制后,能在适宜的环境中分化成植株的潜力。 5、PQ穿梭: PQ为质体醌,是光合链中含量最多的传递体,具有亲脂性,能在类膜体上移动,在传递电子的同时,能把质子从间质输到类囊腔内,PQ在类膜体上氧化还原反复变化的过程称为PQ穿梭。 二、填空(20分,每空0.5分) 1、水在植物体内整个运输递径中,一部分是通过管饱或导管的长距离运输;另一部分是在细胞间的短距离径向运输,包括水分由根毛到根部导管要经过内皮层,及由叶脉到气室要经过叶肉细胞。 2、影响气孔开闭最主要的四个环境因素是水分、温度、

co2浓度和光照。 3、根吸收矿质元素最活跃的区域是根毛区。对于难于再利用的必需元素,其缺乏症状最先出现在幼嫩组织。 4、可再利用的元素从老叶向幼嫩部分的运输通道是韧皮部。 5、叶绿素a吸收的红光比叶绿素b偏向长光波方面,而在蓝紫光区域偏向短光波方面。 6、光合磷酸化有下列三种类型,即环式光和磷酸化、非环式光和磷酸化和假环式光和磷酸化,通常情况下非环式光和磷酸化占主要地位。 9、在下列生理过程中,哪2种激素相互拮抗?(1)气孔开关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2)叶片脱落生长素和乙烯; (3)种子休眠赤霉素和脱落酸;(4)顶端优势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5)α-淀粉酶的生物合成GA和ABA 。10、最早发现的植物激素是IAA ;化学结构最简单的植物激素是乙烯(ET);已知种数最多的植物激素是GA ;具有极性运输的植物激素是生长素(IAA)。 11、生长素和乙烯的生物合成前体都为氨基酸。GA和ABA的生物合成前体相同,都为甲瓦龙酸,它在长日照条件下形成GA,在短日照条件下形成ABA。 12、植物激素也影响植物的性别分化,以黄瓜为例,用生长素处理,则促进雌花的增多,用GA处理,则促进雄花的增多。 13、矿质元素Mg 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缺乏时不能形成叶绿素,而Fe、Mn、Cu、Zn 等元素也是叶绿素形成所必需的,缺乏时也产生缺绿病。 三、选择(20分,每题1分。请将答案填入下表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