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陀弟子阿那律的故事
我所知道的敦煌莫高窟石窟及九个洞窟

我所知道的敦煌莫高窟石窟及九个洞窟莫高窟的经典洞窟文/佚名2015 年7 月9 日,我在这里。
到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参观。
敦煌莫高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
莫高窟的开凿比龙门石窟早128 年、比云冈石窟早94年。
莫高窟以它创建年代之久。
建筑规模之大、壁画数量之多、塑像造型之多、保存之完整,其艺术价值之博大精深而闻名天下,享誉国内外。
莫高窟的壁画艺术是龙门、云冈石窟所没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寺所无法相比的,它是莫高窟艺术的精髓。
如果把45000 平方米壁画一张张连接起来将长达25 公里,要把这些壁画哪放在路边的话,可以构成个从市区到莫高窟的一条长长的画廊。
其规模之宏大,题材之广泛,艺术之精湛,被日本学者称之为“一大画廊”;法国学者称之为“墙壁上的图书馆”。
到了莫高窟,导游小姐告诉我们景区不允许带照相机,更不能照相,莫高窟到处都安装了监视器,谁照了保安就会找你的。
进人莫高窟后,有讲解员招呼大家,并每人发了讲解接收器,一个讲解员带25 人。
由于参观的人比较多,各讲解员带领自己的队伍,走向不同洞窟。
在前往我们要去的第个洞窟的路上,讲解员对莫高窟做了一个全面的介绍。
他说,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千”这个数字在这里不指具体的数目,而是喻指很多,因为这里有许多佛教塑像、壁画的洞窟,所以俗称为“千佛洞” 。
莫高窟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隋代洞窟第423 号洞窟题记中,其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大抵有三种说法:其一,是说莫高窟开凿于沙漠的高处而得名,字;其二是说从藏经洞出土的文书和许多唐代文献都记载,唐代沙州敦煌县境内有“漠高山” 、“漠高里”之称,据此考证,鸣沙山在隋唐也称漠高山,因此将石窟以附近的乡、里名称命名;其三是说在梵文里“莫高”之音是解脱的意思,在古汉语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莫高”是梵文的音译。
莫高窟,背靠鸣沙山,面对三危峰,窟区南北全长1600多米,现存洞窟492 个,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错落,密布崖面,每个洞窟里面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飞天,精美绝伦的壁画,构图精巧的花砖,构成了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佛国世界。
禅宗

禅宗故事001:不立文字神光闻是语已,则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师前。
师语神光云:“诸佛菩萨求法,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
汝虽断臂求法,亦可在。
”遂改神光名为惠可。
又问:“请和尚安心。
”师曰:“将心来,与汝安心。
”进曰:“觅心了不可得。
”师曰:“觅得岂是汝心?与汝安心竟。
”达摩语惠可曰:“为汝安心竟,汝今见不?”惠可言下大悟。
惠可白和尚:“今日乃知,一切诸法,本来空寂。
今日乃知,菩提不远。
是故菩萨不动念而至萨般若海,不动念而登涅槃岸。
”师云:“如是,如是。
”惠可进曰:“和尚此法有文字记录不?”达摩说:“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初祖菩提达摩语录,选自《祖堂集》卷二[备注]:神光改名为惠可,惠可即慧可,禅宗二祖。
萨般若,梵语音译,意为无所不晓的佛智。
禅宗二祖慧可到少林寺拜师,达摩“常端坐面壁,莫闻诲励”。
慧可叹道:“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如此,我又何人?”于是,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上下了大雨雪,慧可在雨雪中坚立不动,到早晨积雪过膝。
达摩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慧可流泪诉说,请求达摩为其开悟。
达摩回答:“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
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达摩在这里对慧可讲,求道开悟的人,要行不能行之事,忍不能忍之情,以小德小智而想得大智慧,只会劳而无功。
这是前文达摩对神光传心的由来。
禅宗故事002:法佛无二有一居士,不说年几,唯有十四,及至礼师,不称姓名,云:“弟子身患风疾,请和尚为弟子忏悔。
”师云:“汝将罪来,为汝忏悔。
”居士曰:“觅罪不可见。
”师云:“我今为汝忏悔竟,汝今宜依佛法僧宝。
”居士问:“但见和尚,则知是僧,未审世间何者是佛?云何为法?”师云:“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汝知之乎?”居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外中间,如其心然,法佛无二也。
”师知是法器,而与剃发,云:“汝是僧宝,宜名僧璨。
”——二祖慧可语录,选自《祖堂集》卷二[备注]:居士,指在家修习的佛教徒。
佛陀十大弟子摩诃迦叶简介

佛陀十大弟子摩诃迦叶简介摩诃迦叶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又作迦叶波、迦摄波。
意为饮光。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摩诃迦叶尊者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摩诃迦叶尊者简介摩诃迦叶在梵文中的摩诃是大的意思,所以又有人称呼他为大迦叶,是佛陀十个弟子中的一个,有上行第一的称号,他是禅宗的第一代祖师。
摩诃迦叶尊者的一生都在修行中度过,他出生在一个家庭情况相对来说较好的家庭中,随着他的年纪越来越大,他的父母逐渐将他的婚姻大事提上日程了,但是对于一心想要修行想要远离七情六欲的生活的摩诃迦叶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为了能够搪塞过去他随手指着一个金子做的佛像说,“你们想要我结婚也可以,只要你们能够找到和这一尊佛像长的一模一样的美女,我就答应你们结婚。
”,他的父母听后非常高兴于是花费大量的金钱托人寻找这个姑娘,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父母终于在一个小村庄中找到了这个和佛像长的一模一样的美女。
摩诃迦叶尊者听说后只好遵守自己的诺言和这名女子成亲了,但是两个人结婚之后他的新娘子却并不开心,询问原因之后摩诃迦叶尊者才知道他的娘子也是一个一心想要修行的人,听到这样的回答摩诃迦叶非常高兴于是两人商量之后决定分房睡,但是他的父母听说之后坚决不允许于是他们决定一人睡一天床,一个人睡的时候另一个人就打坐念经。
就这样一直到他的父母双双去世他们才决定出家,这是摩诃迦叶尊者比较出名的一段典故。
摩诃迦叶怎么读摩诃迦叶是佛陀十大弟子中的一个,以苦行著名被人们称呼叫做苦行第一,虽然很多人都听说过他的故事,但是有些人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都会把这个名字念错,那么到底摩诃迦叶怎么读呢?摩诃念”mo he”这大多数人都知道,但是迦叶有很多人都会把这两个字念作”jia ye”但是实际上这两个字念作”jia she”。
因为在经文中叶字念得是”she”,而且叶字在当做姓氏的时候是可以念作”she”的。
摩诃迦叶的名字中的叶字在梵文的原文中是”shyap”按照汉语拼音翻译出来的读音是”shye(b)”其实很多人都对于这个问题感到非常的疑惑,究竟摩诃迦叶究竟怎么读感到非常的纠结,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常常把叶念作”ye”但是在梵语中他的名字的正确读音却是”she”其实这和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按照古汉语的思维方式来讲叶在作为姓氏讲的时候是要读作“she”的,但是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开始忽略这一种读音。
如来佛祖八千子弟名字大全

如来佛祖八千子弟名字大全佛经中谈到,如来佛祖有十大弟子,分别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头陀第一大迦叶、天眼第一阿那律、解空第一须菩提、说法第一富楼那、议论第一迦旃延、持律第一优婆离、密行第一罗睺罗、多闻第一阿难陀。
从年龄上说,佛祖的弟子们相差很大,比如第一位比丘尼就是佛祖的姨母,十大弟子的年龄相差也很大,如舍利弗比佛陀还大,舍利是其母亲的名字,意为百知鸟,形容有辩才。
舍利弗,又称舍利子,父亲是婆罗门教的大学者,舍利弗对婆罗门教十分精通,长大后他与目犍连一起传道授业,有门徒数千。
一次他与目犍连路遇释尊的弟子马胜比丘,一偈:“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让他们茅塞顿开,率众弟子皈依了佛教。
舍利弗皈依佛陀后,“持戒多闻,少欲知足,正念正受,捷疾智慧……”深受佛陀称赞。
佛经中称他“智慧无穷,决了诸疑,辅翼圣化,聪明圣众”,所以在佛弟子中有“智慧第一”之誉。
舍利弗跟随佛陀长达40余年,最后,他不忍看到恩师佛陀涅槃,请求先佛入灭,入灭前,他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见了老母最后一面,为家乡人民作了最后一次说法,然后安然涅槃。
在藏传佛教中,站在佛祖身边的就是舍利弗和目犍连。
南传佛教中,尊他为“法将”。
说到目犍连,那也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七月十五设盂兰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就是来自目犍连救母的故事,目犍连的父亲为王家之师,家境十分优越,母亲一直反对他出家修行,因此痛恨佛陀和出家僧众,从不修善,母亲去世后,目犍连担心母亲因造业而堕入三恶道,于是去寻找母亲的往生去处,终于在地狱中饿鬼道中见到了受苦的母亲,可纵使目犍连千方百计送给他母亲一些食物,没到口中便化成火炭。
目犍连心中不忍却又无计可施,祈求佛祖,于是佛陀教目犍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
目犍连母亲吃饱后转世为狗,目犍连又连诵了七天七夜的经,使他母亲脱离狗身,进入天堂。
目犍连一生弘扬佛法,因此也得罪了不少的人,一次,目犍连尊者在弘法的途中,一名裸形外道,乘目犍连在山谷中坐禅入定之时,将石头从山顶推下,目犍连尊者成为佛陀弟子中第一个因弘法而殉命的比丘。
非凡眷侣-大迦叶和妙贤的故事

非凡眷侣-大迦叶和妙贤的故事非凡眷侣-大迦叶和妙贤的故事题图:释迦牟尼佛身边的这两位,即是阿难与大迦叶。
大迦叶,本名毕钵罗耶那,是树下生的意思,因他降生在树下,而有此名。
他生长在一个富裕的贵族家庭,家里的富裕程度超过了国王。
他比佛陀晚生十多年,从小聪慧,厌恶世间一切欲乐,惟以修道是从。
年岁渐长后,父母为他操办婚事,他用了很多种办法,推辞拒绝,但终于还是无奈,迎娶了美丽的妙贤。
据说,他们的新婚之夜,是在沉默中度过的。
妙贤愁眉不展,垂泪到天明引起了大迦叶的好奇,他问她,你为什么伤心?妙贤说,我一心修道,被父母逼迫与你成婚,这不是毁坏了自己的心愿了吗?大迦叶听后非常高兴,家里竟然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和自己一样厌恶爱染,乐于清净修行的同修道友做眷属!他把自己的情况说给妙贤以后,两个人约定,“我若眠时汝当经行。
汝若眠息我当经行。
”(从不同床)他们共同实践,彼此成就道业。
这是大迦叶对妻子妙贤的第一次告别。
他告别的是还未开始的婚姻。
在他的心里,俗世的爱情,不是他今生的任务。
他要做的,就是完成觉悟,完成使命。
其实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真的很羡慕他们。
因为他们这样的姻缘,在世俗的情感纠葛当中,实属罕见。
更多的人,以欢喜冤家的缘分相遇,为满足欲望而奔波,有的人干脆是怨偶,是互相欠债为着偿还讨要而来的。
也有相安无事的,但终其一生,完成了人的各种角色,排队走,跟着潮流走,甚少关怀内心世界,偶有探询,因无解而作罢。
也有些人,有向往修道的心,却因为此身浊重,欲深难持,而终于做了逃兵。
大迦叶和妙贤,在他们很年轻的时候,就少欲而慕道,能够尝到法喜,深知法喜远超俗欲,这是他们的天资,也是他们的福报。
而我也知道,天资和福报,并非不公平地仅仅降临到某几个人的身上,它是修行的累积。
以佛法来参照,每一个在六道里轮转不休的人,如果在前世,前一道里听闻过善法,修持过善法,那么,我们在觉知的此生,一定会有前面无数轮转积累下的福报来做我们当下修行的基础。
印度朝圣:释迦牟尼佛舍利产生前后及殊胜加持

本师释迦牟尼佛舍利《金光明经》舍身品第十七:‘舍利者,乃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熏。
’‘汝等今可礼是舍利。
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
’《大智度论》卷五十九云:“供养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许,其福报无边乃至苦尽故”。
故而,舍利作为佛教中的圣物,受到了特别的尊崇。
我们佛教敬仰和崇拜舍利,视为意之所依,是从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开始。
佛祖涂毗(火葬)后,遗下有舍利一斛六斗,其中有一块头顶骨、两块骨、四颗佛牙,还有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颗珠状真身舍利子。
古印度的八位国王派使者到火葬地,要求分给佛舍利,经香姓婆罗门居中协商平分给八位国王。
各国把分到的舍利带回国建塔安葬,并定期举行祭礼。
香姓婆罗门及必波延那婆罗门,就各取了装舍利的瓶子和火葬燃余炭灰回去起塔供奉,因此释迦牟尼的舍利被分葬在十处:1. 阿阇世王:摩揭陀国2. 戾车毗族:毗舍离国3. 释迦族:迦毗罗国4. 跋离族:阿勒伽波5. 拘利耶族:罗摩邑6. 婆罗门:毗塔底波邑7. 末罗族:波婆邑8. 末罗族:拘尸那罗市9. 孔雀族:荜芭莉邑,取燃余炭灰10. 徒卢那:香姓婆罗门,取舍利瓶正是所谓的“八王起八塔,金瓶及灰炭;如是阎浮提,始起于十塔”。
阿育王时期,为弘扬佛法,发掘了“八王”舍利塔,只有一、二塔因坚固难破而未能开启。
取出后的舍利重新分配装入八万四千个宝函,并造八万四千塔来安奉。
随着各地建塔,舍利也流传到许多信仰佛教的地区。
佛陀慈悲留世舍利及八王分舍利当世尊入灭,停棺七日天人供养后,末罗族人依照转轮圣王的葬礼仪式来举行荼毗大典。
末罗族人以七宝为棺,千氎缠身,设香花,建幡盖,极尽供养。
可是正当如来金棺已下,香木已积,万事具备之时,却无论如何也点不燃火,大家都很惊骇。
阿那律尊者以天眼观察,告诉大家不要着急,这是佛陀在等待大迦叶尊者来举行荼毗大典。
果然当迦叶尊者到来以后,佛为其现双足,迦叶尊者看到千幅轮相上有玷污,问阿难何以如此,阿难回答说人天悲恸,眼泪迸染所致。
僧团之父:摩诃迦叶的故事

僧团之父:摩诃迦叶的故事僧团之父马哈咖沙巴——摩诃迦叶何慕斯·海克Hellmuth Hecker 撰菩提长老(Bhikkhu Bodi)英文编辑赖隆彦汉译第一章马哈咖沙巴早年第二章阿拉汉比库尼—拔陀迦比罗第三章轮回背景第四章马哈咖沙巴如何遇上佛陀第五章马哈咖沙巴与佛陀的关系第六章与天神相遇第七章与同修比库的关系第八章佛陀般涅盘之后第九章马哈咖沙巴的偈第一章马哈咖沙巴早年佛陀在般涅盘前拒绝任命继承者,他劝比库们要以「法」与「律」为师,因为实践解脱道所需的教法都包含在他四十五年的说法里,他们可从中寻找。
似佛的弟子——马哈咖沙巴尊者佛陀入灭之后不久,比库们虽然未推举继承者,但是对一位独居长老的敬意却与日俱增,他浑身自然地散发出力量以及威严的光辉。
巴利文注释书描述这个人为「似佛的弟子」(buddhapatibhaga-sabaka),他就是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古译:摩诃迦叶,大迦叶)尊者。
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能在刚失去领导者的僧团中脱颖而出,其中有许多因素。
他拥有佛陀三十二种「大丈夫相」中的七种,禅定的成就与智慧也受到佛陀的赞叹。
㈠他是唯一曾和佛陀交换僧袍的比库,那是一种殊荣;他拥有最高程度的「激励信心的十种德行」;㈡他也是持戒与苦行的典范。
因此,由他来召集其极力主张的第一次僧团(sangha)大会,便不会令人感到惊讶。
显然地,基于同样的理由,在很晚之后的中国与日本,这位令人敬畏的长老被认定为禅宗初祖。
父母逼婚如同舍利子(Sariputta)与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这两位上首弟子,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也是婆罗门阶级。
在菩萨(佛陀)出生前几年,马哈咖沙巴生在马嘎塔国(Magadha)的大岸村(Mahatittha),是迦毗罗(Kapila)梵志与其妻须摩那代毘(Sumanadebi)之子,㈢名为毕钵离(Pipphali)。
他的父亲拥有十六座村庄,俨然像个小国王一样统治它们,因此毕钵离是在富裕与奢华的环境下长大。
缅甸宣隆大师的生平故事及证悟经历

缅甸宣隆大师的生平故事及证悟经历宣隆古创迦韦大师(1878-1952)是缅甸的一位阿罗汉。
他出身寒微,学识浅薄,几近文盲;他的佛法学识,相信是出家证果后,顺从师父的意愿学得的。
大师始创的内观禅法甚为精简、独特与激烈,虽异于一般禅法,但契合四念住法门。
由于他的举止言行均受到许多人的传颂,许多高僧大德都来向他提问与质询,他的回答最终都令他们满意;这些对答,不但言简意赅,也是蛮有趣和富有启发性的。
本文节选自《宣隆大师传》(此详尽生平故事,乃已故宣隆大师口述的一个记录)精神与肉体(名色)在生死轮回中不断生灭变化,其间内外逼迫、危机四伏。
了知如是境况的圣者(Ariyā),自然迫切地想摆脱此轮回苦厄。
一位这样的未来圣者,在有幸会出现五尊佛的贤劫(现在之住劫)中,就在第三尊佛──迦叶佛仍在世时,碰巧地转生为一只鹦鹉。
一天,那鹦鹉碰巧遇到迦叶佛,由于它天赋聪慧,知道眼前人是一位稀有的高贵人物,于是精神一振,很想向迦叶佛表示敬意。
它向迦叶佛供上一个生果,并恭敬地把双翼贴在额前。
迦叶佛慈悲地接受了它的供养后,向它祝福道:「愿你万事如意!」跟着,鹦鹉恭敬地目送迦叶佛离去,它内心充满喜悦,禁不住喊叫:「噢!我做了一件多么好的事啊!」由于迦叶佛是受施者,而鹦鹉又以强烈的虔信作布施,果报自必丰盛。
鹦鹉往后的许多转世都生在欲界上七个领域(空间)的善处中,在显赫的环境中生活。
在欲界诸天旅游了一段日子后,它转生到人间,成为一位名医。
〔注:大师曾说:那些在我为名医那一世中见过我的人,将会在今世见到我,并在我的教导下修习内观禅修法的。
〕在乔答摩佛在世时,那名医转生为一位有名望的巴迈大师(Barr-mai Sayadaw),当时,巴迈大师是曼料哈王(King Manuha)之导师,曼料哈王是苏凡纳布(Thuwanna Bhumi),现称直通镇(Thaton)地区的管治者,也是当时的佛陀大护法。
巴迈大师过身后,(未来的宣隆大师)转生为丹先生(U Thant)与他的夫人托克女士(Daw Toke)的儿子,他们居住在上缅甸之敏建镇南部的宣隆村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佛陀弟子阿那律的故事
阿那律出生在古印度的王室之中,他从小就喜欢和别人做游戏,玩输了就要被罚一块
饼干,阿那律做游戏很少会赢,他每一次玩游戏都会把一天的饼干输给别人,有一次,他
做游戏又输了,于是他跑到他的母亲那里再次要饼干,他的母亲看空着的包装盒后,无奈
的摇了摇头告诉他今天的饼干已经被他玩游戏输完了,但是他却不相信他的母亲,一定坚
持说有,他母亲强调了很多次都说没有了,可是他却不听母亲的话,非要吵着母亲要饼干,
他的母亲无奈的把装饼干的包装递到他的面前给他看,可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
了,里面竟然是满满的,阿那律从那件事后成了他母亲眼中的一个很传奇的人。
阿那律长大以后,看到皇室里的孩子都出家了,因此他觉得他们家里也得要有个人出
家,于是他便去征求了父母的意见,他的父母就同意了他的想法。起初,在阿那律成为弟
子的时候,竟然在佛陀讲佛法的时候睡着了,佛陀训斥了他几句,他在佛像面前发誓以后
再也不在修行的时候睡觉,于是从此之后他就不再睡觉,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他明亮的
眼睛渐渐的失去了光明,佛陀被他的虔诚感动了,于是教他学会了开通天眼。
阿那律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人,他被列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阿那律尊者出生在古印
度的王室之中,他从小就表现的天资聪颖和不平凡,之所以这样说和阿那律小时候发生的
一个故事有关。阿那律小时候经常喜欢和别人玩游戏,玩输了就要发一块饼干给别人,他
经常都会把一天的饼干输完,但是有一次他让人们看出了他的不平凡,那也是他玩游戏连
续输了几次之后,他把饼干几乎都输完了,然后在他最后一次输了之后,他跑到他的母亲
面前要饼干,他的母亲告诉他今天的饼干已经输完了,没有了,但是小小的他不懂得没有
是什么意思,于是他的母亲就把装饼干的包装打开给他看,却没想到奇迹出现了,里面竟
然是满满的饼干,从那以后他的母亲就知道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后来,在阿那律长大之后,有很多的王室孩子出家了,因此他也认为他们家里至少也
要有个人出家,于是他就出家成了佛陀的弟子,但是这并没有结束,他成为弟子后,有一
次竟然在佛陀讲佛法的时候睡着了,佛陀训斥了他之后,他在佛像面前发了誓,以后再也
不在修行的时候睡觉,于是他从此之后就再也不睡觉了,时间长了,他的眼睛渐渐的瞎了,
佛陀怜悯于他,教他开通天眼,从此他再也不用忍受瞎眼之苦了。
根据资料记载,阿那律开通天眼之后,心里非常感激佛陀,因此决心为佛陀弘扬佛法,
于是他利用他的天眼将那些做尽坏事丑恶的人感化,让更多的人皈依佛门,因此才有了阿
那律天眼第一,那么阿那律天眼有着怎样的来历呢?
其实阿那律的天眼是经过了磨难才得来的,具体经过是:阿那律出家之后,成为佛陀
的弟子,起初,他并没有完全用心的修行佛法,有一次竟然在佛陀讲佛法的时候睡着了,
佛陀训斥了他之后,他在佛像面前发了誓,以后再也不在修行的时候睡觉,于是他从此之
后就再也不睡觉了,时间长了,他的眼睛出现了毛病。佛陀得知这一情况的时候极力地劝
他休息,但是他总说他在佛像面前发过誓,因此他要坚守他的诺言。
不久之后,他的眼睛瞎了,于是从那以后他做什么事都非常的艰难,衣服破了都不能
动手补,佛陀怜悯于他,教他开通天眼,从此他再也不用忍受瞎眼之苦了,他开通天眼之
后,不忘佛陀之恩,到处弘扬佛法,使更多的人皈依佛门。
阿那律天眼第一的故事让世人看到了阿那律之所以能开通天眼是经历了重重磨难才得
到的,由此让世人可以领悟到做什么事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不过只要坚持恒心,奇迹也是
会发生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