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经律论三藏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

合集下载

华师《国学典籍》期末复习资料之佛教(最全资料)

华师《国学典籍》期末复习资料之佛教(最全资料)

佛教:一、常识:1、佛法的基本内容:苦(人生本质)、集(苦的原因)、灭(灭苦的方法)、道(涅槃)。

2、缘起论:诸法因缘而起,缘一般指关系和条件。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法“缘起性空”。

色即“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色,指物质。

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相状、功用,但其中没有常恒不变的指挥它的主宰,所以说是空。

“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同样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宇宙万有的真实相状,即所谓的“诸法实相”。

4、三宝:佛宝(佛陀),法宝(佛法),僧宝(僧伽),即“佛法僧”。

5、三藏:经律论。

6、佛教分类:大乘佛教(渡人)、小乘佛教(自渡)。

二、佛教西汉末由印度传入中国,其中国化可分为三个阶段:1、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佛教由传入到日趋兴盛。

此阶段佛学主要依附于传统思想,并在与其交融中逐步发展。

具体说,汉代佛学主要依附于神仙方术,魏晋则依附于玄学。

2、隋唐阶段,佛教鼎盛时期。

此阶段佛学走上了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呈现出鼎盛兴旺的局面。

中国化佛学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佛学中国化的基本完成。

3、宋元明清阶段,佛教由盛转衰。

三、《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

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摩诃”:无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

比喻宇宙万物大自然之间的规律与特质,约略相当于中国传统文化指称的道与广义的命。

“般若”为梵语音译,指通达妙智慧;“波罗”为梵语音译,指到彼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有解脱挂碍的意思;“蜜多”为梵语音译,意为无极。

融合众多不同来源成分而归纳为一。

“心”:根本、核心、精髓。

表示内容所探讨的主体重心,也表示全篇内容的重要性。

“经”:字义是线、路、径,引申为经典。

佛教医学的根识尘整体结构

佛教医学的根识尘整体结构

佛教医学的根识尘整体结构宇宙人生的实相,在佛学看来乃是一种唯心缘起的法则。

所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正是依据此一法则,佛学将宇宙人生看作一种由诸多条件积集合和而成的现象,并力求切身地体证这一真相。

在理论上,佛学从各种角度对宇宙人生这一因缘合和的基本结构作了描述,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六大、十二因缘学说,乃分别针对不同的人与情况进行宣讲,使其理解宇宙人生的缘起真相。

从今天的情况看来,其中的根尘识互相缘起的十八界理论,可谓与现代医学在系统论思想指导下,以人为中心,将世界分为人的生物身体、心理意识和人生存于其中的社会自然环境三个部分的思想不谋而合,最易为今天的人们理解和运用。

在根尘识互相缘起的理论中,所谓根,即是指的人的生物性躯体。

人有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神经系统),共同构成人的身体。

所谓识,则是指人的感觉、认知、思维、感情等心理意识活动。

人有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尘乃是通过人的六根与之接触,由六识所认知的外境,包括社会与自然。

根据所被认知的方式,可分为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依据缘起法则,根(生物)、识(心理)、尘(社会自然)三者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缺一不可。

只有三者同时具足,才能生起感知形成世界和众生。

其中任何一者的缺失或出偏,都会使人生世界不完满,产生各种疾苦乃至最终毁灭。

而三者之中,又以人的心识作用最大,"心尊心使,心为法本"为主宰宇宙人生之枢纽。

整个佛学正是从根尘识三个方面入手,以人的心识为中心和根本,修正世界人生,救治众生疾苦的。

总的来说,佛学作为一门医学,其根--识--尘的整体结构,正与现代医学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结构相当。

1.根――生物层面的佛教医学首先,从人的根身入手,解除众生疾苦,便形成了生物层面的佛教医学。

根据其特点,我们可称为佛教传统生物医药学。

它是佛教医学在传统印度医学基础上,以自己独有的缘起哲学观进行改造、补充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并通过吸收中医思想,最终形成了佛教生物医学最成熟的形式--藏医学。

文献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文献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ZHI JIA GE一、文献学的争辩内容和任务:1、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争辩。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争辩。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争辩。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争辩等。

文献实证争辩: 文献实证争辩:解决文献内容的牢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2、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清代有名文献学家戴震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之道,必有渐也。

二、文献的整序和典藏名目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名目学作为读书治学的门径,强调对相关书目的生疏与书目方法的把握。

典藏学:对藏书的鉴别、购求、保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文献的编纂:争辩文献的编纂形式和编纂过程、方法的学问。

三、文献的载体1、甲骨文献:系统的文字,甲骨文〔殷商时期刻在龟甲骨或动物骨上的文字。

〕价值:①语言文字学价值,为人类供给了距今三千多年的象形文字汉字系统②殷商史争辩价值2、金:我国先秦时期称铜为金,金文主要指青铜器上的铭文。

价值:①语言文字资料,有助于生疏古汉字的全貌,争辩演化过程,推究古意;争辩韵学②释读及考订传世文献的佐证③古史资料2、简帛文献:中国文字的载体可分为硬材料或软材料。

硬器分为石器、陶器、铜器、甲骨上。

用毛笔蘸墨写在竹、木、帛、纸上,轻松易得,纪念性文字多用金石类,记录文字多用简帛类。

竹简过于沉重,不便书写。

价值:①佚籍复出,丰富古文献的内容,为学术争辩供给了的课题和资料。

②考校释读传世古籍③历史资料宝库④文字学资料⑤书籍制度史实物3、石刻文献:价值①文学价值②史料价值③文字学和书法价值④经学和宗教史料4、抄写与雕版四、儒学十三经《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出三藏记集》札记六则

《出三藏记集》札记六则

第18卷 第3期红河学院学报Vol.18 No.3 2020年6月Journal of Honghe University Jun.2020《出三藏记集》札记六则张 洁 (安徽大学文学院,合肥 230039) 摘 要:《出三藏记集》是一部融佛典目录、译经文献、译人传记于一炉的佛教目录学著作。

由于佛经有其独特的语言,往往不易阅读和理解,虽经过校注,但其中存在许多异文现象。

这里选取“嚮牖”“ 淬璧”“㽳”“ 劃”“ 顒顒”等词,对它们的异文进行整理,并对它们的字际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出三藏記集;异文;关系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28(2020)03-0145-02僧佑是齐梁时期的重要僧人,《出三藏记集》源自佛教盛行的梁代,并是一部目录学著作,在中国佛教史上和目录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都备受学者的重视。

如姚明达《中国目录学史》、汤用彤《魏晋南北朝佛教史》、苏晋仁《佛教文化与历史》等中都对《出三藏记集》进行论述,同时还有许多学者从目录学以及佛教文化传播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但在众多的研究中,很少学者关注它的文字学价值。

《出三藏记集》收录了大小乘经律论的序言和题记,其中有三十三篇见于现存的大藏各经中。

通过书中收录的序文和原始佛经序文的对比,发现其中有许多异文现象,而这些异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从异文角度对其中的一些字际、字词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 嚮牖《出三藏记集》卷九《十注经含注序第二》:“夫所以冠大业之始唱,统十地之通目,表称十住,谅义存于兹焉,义存于兹焉。

然则十住之兴,盖廓明神觉之嚮牖,发莹真慧之砥砺,如来反流尽源之舟舆,世雄抚会诞化之天府。

”[1]328校勘记为:“‘嚮牖’二字丽藏本作‘響像’,碛砂本、元本作‘向牖’,明本作‘向牗’,兹从宋本。

”按:“嚮牖”、“響像”均误,当作“向牖”。

 那么为什么此处作“向牖”,而不是“嚮牖”,“響像”“向牗”?第一,《经典文字辨正书·音部》:“響,正;嚮,俗。

译经—我国古代苦力的翻译规则

译经—我国古代苦力的翻译规则

今天偶然看到了我国古代译经的文章,搜集了几篇转过来给酒馆苦力众瞧瞧大雁塔壁刻—玄奘译经图译经即指翻译经典。

又作翻经。

广义而言,并不限于经藏,如律、论之翻译亦皆称为译经。

盖以印度各种方言流传之佛典(经、律、论三藏),被整理为梵语、巴利语之原典,及至佛教传来东方诸国,遂逐渐译成各国语言。

现今之汉译佛典有直接由梵本译出,亦有由西域地方之胡语重译者。

在我国古代之译经,大多由朝廷保护设置译经院以完成译业,此类译经,称为奉诏译,故于现存之诸经中,未题为“奉诏译”者极少。

又精通梵汉语言,从事译经之法师,称为译经三藏(略称三藏),或三藏法师。

然译经之大业,古来即罕有独自一人完成者,而系于译经三藏下,另有众多辅助者从旁协助译业,其后乃有专为译业所设之种种官制。

据佛祖统纪卷四十三载,译场所置之译官有下列九职:(一)坐于正面宣述梵文者,称为译主。

(二)坐于译主之左,评量(批判、审查)梵文者,或判断译文正确与否者,称为证义。

(三)坐于译主之右侧,审查译主所读梵文之正误者,称为证文。

(四)听受梵文而将梵音如实写成汉字者,称为书字梵学僧。

(五)将梵音翻译成汉文者,称为笔受。

(六)连缀文字成句者,称为缀文。

(七)对照梵文与汉文之正误者,称为参译,或称证梵语。

(八)削删冗长之文以定句义者,称为刊定。

(九)坐于南面润饰译文者,称为润文。

译经中,仅译出一次者,称为单译、一译。

翻译二次以上者,称为重译、异译、同本异译。

译者名称不明之经典,称作失译经;后世之译经,常于经首或卷尾署明译者之名,而在古代,译经者多不署名,故所谓之失译经特多。

又唐代玄奘及其以后之翻译,称为新译;玄奘以前所译者,称为旧译;或谓姚秦鸠摩罗什以前之译经为古译。

汉译佛经的质量,与译师对梵汉两国文字的娴熟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宋高僧传·译经篇论》曾将汉地的译经事业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则梵客华僧,听言揣意,方圆共凿,金石难和,碗配世间,摆名三昧,咫尺千里,觌面难通。

印度佛教史参考答案

印度佛教史参考答案

□印度佛教史参考答案(请先阅读后理解记忆,答时扼要一点)一、名词解释:【经律论】合称“三藏”。

涉及早期佛教内容的主要是经与律。

“经”通常认为是佛所说的教义。

汉译的早期经主要有所谓四部“阿含经”,即《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

巴利文的早期经主要有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和《小部》,其中前四部的内容大致与汉译“四阿含”的内容对应。

“律”是佛教制定的僧徒生活的规定或戒律。

早期律主要来自法藏部的《四分律》、化地部的《五分律》、说一切有部的《十诵律》、大众部的《僧祗律》等。

巴利文中则有《经分别》、《犍度》、《附随》三大部。

“论”主要指佛弟子们将经典所说之要义,加以分别、整理或解说。

例如大智度论即为解释大品般若经而作。

汉译大藏经中有158部,西藏译本之大藏经(北京版)中有817部之多。

【大乘、小乘】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

大乘佛教与部派佛教中的一些派别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但也并不完全是这些派别简单演变的结果。

大乘佛教产生时也制做了一些与部派佛教无直接关系的早期经典。

此外,在大乘佛教兴起后,部派佛教的发展远没有结束,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大乘”一词梵语意为“大的运载工具”或获得真知、达到解脱的“大的(重要的)途径或方法”。

所谓“小乘”则是大乘佛教兴起后对早期佛教和部派佛教中一些思想流派的贬称,它在后世主要指上座部系统的佛教流派,或主要指由说一切有部演化和分裂出的毗婆沙派和经量部等。

【四谛】苦、集、灭、道四谛,亦称“四圣谛”,“谛”即真理的意思。

是佛教关于现实世界充满痛苦以及如何消除这些痛苦的理论。

基本思想是:人生是苦(苦谛),苦的原因是渴爱(集谛),佛教的目的是灭除渴爱而达到灭苦(灭谛),灭除渴爱的方法是修持(道谛)。

一般认为四谛是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的主要内容,是早期佛教的宗教教义的基础,并在佛教后来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五蕴】色、受、想、行、识。

南山律三大部白话文精简版——序缘发起

南山律三大部白话文精简版——序缘发起

南⼭律三⼤部⽩话⽂精简版——序缘发起《南⼭律⾏事备览》序缘发起第⼀章律宗史略第⼀节戒律在印度的弘传第⼀、制戒缘起的弟⼦修梵⾏佛法久住?哪尊佛的弟⼦修梵⾏佛法不久住?⼜以何因有⼀天舍利弗尊者向世尊请教:“过去哪尊佛过去哪尊佛的弟⼦修梵⾏佛法久住?哪尊佛的弟⼦修梵⾏佛法不久住?⼜以何因毘婆⼫佛、式佛、拘留孙佛、迦叶佛的佛法久住世间,随叶佛、拘那佛陀慈悲告⽰,毘婆⼫佛、式佛、拘留孙佛、迦叶佛的佛法久住世间,随叶佛、拘那缘得久住?以何因缘不得久住?”佛陀慈悲告⽰,正法住世的时间长短的关键原因是有⽆制戒,制戒则正法久住,没有制戒则佛法速灭。

尊含牟尼佛的佛法住世不久,正法住世的时间长短的关键原因是有⽆制戒,制戒则正法久住,没有制戒则佛法速灭。

尊含牟尼佛的佛法住世不久,者听后即从座起,顶礼佛⾜请佛为诸⽐丘制戒说戒,使修梵⾏令法久住。

佛回答:“你不要说了,我知道什么时候制戒,现在还不是制戒的时候,制戒需要时节因缘,⼤家清净⽆犯,制戒反⽽会引起⼤众的猜疑,就象没有病⽽把药⽅开出来让⼤家服⽤⼀样,等⽐丘们有了过失再制戒不迟。

”直到须提那⼦⽐丘最初犯淫戒后,佛陀开始制订第⼀条波罗夷戒,后来利养慢慢丰厚,⽐丘贪⼼渐长,犯下众多过失,佛陀针对⽐丘在⽣活中的具体犯过⾏为,制订了⼀系列的戒条,以此来规范和指导⽐丘的修⾏⽣活。

第⼆、五百结集跋难陀⽐丘⾮常⾼兴,对其他⽐丘说:“长⽼们不要佛陀在双树林间⼊灭,远在各处的弟⼦听后都悲痛欲绝,唯有跋难陀⽐丘⾮常⾼兴,对其他⽐丘说:佛陀在双树林间⼊灭,远在各处的弟⼦听后都悲痛欲绝,唯有忧愁啼哭,佛在世时经常教我们这应该作,那不应该作。

从今以后我们就⾃由了,想作便作,不想作就不⽤作了。

”迦叶尊者听后⾮常难受,等⼤众荼毗世尊后,以此因缘召集⼤众,说:“我们现在必须结集经律论三藏法要,以免外道们烟云⼀样很快就会消散,世尊在时弟⼦都学戒,世尊灭后再也⽆⼈学戒了。

世尊在时弟⼦都学戒,世尊灭后再也⽆⼈学戒了。

用玄奘“五不翻”理论浅析英汉外来语的影响

用玄奘“五不翻”理论浅析英汉外来语的影响

农家参谋基层教育-260-NONG JIA CAN MOU用玄奘“五不翻”理论浅析英汉外来语的影响陈延琼(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504)【摘 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汉语受到英语的影响形成了不少英语外来语,同时英语也受汉语影响形成了许多汉语外来语。

本文以“英汉外来语”为研究对象,以玄奘“五不翻”理论为视角,探讨该理论对英汉外来语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玄奘“五不翻”;英汉外来语玄奘被尊称为经律论“三藏法师”,他主要思想之一是“五不翻”,这里的“不翻”并不是不翻译,而是采用音译的方法再现原文不可译的部分;其次,“五不翻”原则是指词组的翻译而不是句子的翻译,该原则在当时乃至现在的翻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查看有关“五不翻”原则的相关文献,大多都是对其进行浅尝辄止的论述,并未深入阐述该理论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

本文结合“五不翻”理论,对英汉外来语的翻译进行解读,使该理论更好地指导翻译工作,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相互融合。

1 秘密故具有神秘色彩的词不翻译,佛经里有许多咒语,比如“陀罗尼”是梵语Dhārani 的音译,指带有神秘色彩的咒语,如果按照梵语译音就会产生一种神秘效果,但是按照其字面意思译为汉语,就不能给读者带来一种神秘感,翻译则会失去其特殊的意义,所以不翻而应采用音译。

例如我们现在使用的“阿门”一词,最初来源于犹太教,后来用于基督教,基督徒常以此作结表示总结和肯定。

“阿门”(amen)用于祈祷的结束语或表示赞成同意,但amen 并不译为但愿如此或同意,而是直接按照音译为“阿门”。

究其原因,可能有三。

其一,基督教徒每次祷告结束时为了表达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之心,产生某种神秘的感应,因此发音本身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其汉语意思。

其二,只译其音却不译其意,可能是保持祷告的神秘感,从而使人心存敬畏。

其三是为了保留异域文化的味道,让人们一听便知此人为基督徒。

如今非基督徒的人们在祈祷保佑时也会使用这个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经、律、论三藏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
佛慧“三藏”,这个名词在佛教的诸多名相当中极为常见,稍有佛教常识的人都会知道所谓三藏包含了经、律、论三种佛法文献的分类。

“藏由能摄故谓攝一切所应知义”,意思就是说,“藏”这个字的意思是:“将一切所应该知道的知识摄受在内。

”这可见佛教三藏的体量之大了。

那三藏是否一开始就具足呢,还是后来逐渐发展而成的呢?佛教为什么要设立三藏,这三藏的分别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教导呢?下面我们将经、律、论三藏的发展和形成史进行简单介绍,再简述一下佛教设立三藏的九种原因,以此来明晰我们日常学习佛法中所应有的尊重和对三藏来之不易的珍惜的心态。

一、经、律、论形成的历史
早期印度,是没有文字的,就更谈不上记载佛陀亲口宣说的佛法了,所以佛陀说法四十五年,都是以亲自证得的经验,来为大众开示。

因为没有经本可读,所以大众听了佛陀的教示之后,只有牢记在心,通过反覆背诵,进而互相授受。

直到佛陀涅槃以后,佛教界经由历代帝王的支持,经过四次经典结集,才大致完成和确定了现在我们所常说的三藏。

当然到了佛法东流中国以后,经过历代东土祖师的努力,三藏的内容由补充了很多,对此我们暂且不论。

我们先来看一下佛教经典在印度经过的四次结集时,经、律、论完备的大概经过。

在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记载,由于阿难尊者是佛陀的诸位弟子当中,跟随佛陀四处弘法的世间最长,记忆力也最强,所以由他在第一次王舍城结集经典时,将佛在世时期所讲的佛法诵出,再由大众印可而成。

而律典则是由佛陀十大弟子中被称为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尊者诵出的,其真实性与确定性当是无疑。

在《西域记》的记载中论典的诵出是由大迦叶尊者完成的。

但是这里不得不提出,对于论典的诵出,还是很有些争议的,根据南传的《善见律》及法藏部的《四分律》,虽说提到了阿毗昙藏(阿毗昙藏是音译,是论藏的意思),但并未说到底由何人诵出。

《十诵律》和《大智度论》中都说是阿难诵出阿毗昙藏;《根本有部律》,说大迦叶诵出摩口旦里迦;《阿育王传》卷四也说迦叶诵出摩得勒伽藏;西藏所传Dulva之二Life of Buddhap,也说迦叶自己结集摩窒里迦(Matrika),当然这只是出于有部譬喻师的传说。

而现在学者也普遍认为第一次结集未曾出现论典。

但是这里且不论第一次结集是否出有论典,我们先将眼光转至第二次的毗舍离城结集当中,当时佛教已经开始产生不同部派,保守的上座部长老与较为开放的大众部僧团以佛陀的“小小戒可舍”为中心,产生了争论,所以这一次的经典结集,其主要目的是讨论当时争论较大的“十事非法”是否符合佛法的精神,结果以上座部诸位长老的承认告终。

也正由此结集,大乘佛教虽然还未正式出现,但发展的环境已经开始形成。

同时我们发现,因为此次结集以戒律中的不分问题为主,所以关于论藏的结集与否并未留下相关记载。

第三次的华氏城结集发生在佛陀入灭两百多年间,因阿育王奉佛敬僧,引起多达六万的外道来附佛,并混迹在僧团,破法乱教(即所谓“贼住比丘”),使得僧团七年间无法举行布萨。

阿育王为了挽救这一乱象,所以请目犍连子帝须共商对策。

于是他们决定摈出邪见、破戒的外道沙门,并遴选精通三藏的千名比丘,以目犍连子帝须为上首,于华氏城举行第三次结集。

目犍连子帝须汇整各部派对
佛法的诠释异议,由大众讨论,并加以批判,论决正义,并将之编撰集成《论事》一书。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此次结集,经藏和律藏可说全部结集完成,而论藏也初步形成。

由于《论事》主要是针对教法教义不同解释的批判和厘定,成为后来所有“论藏”(梵文abhidharma-pitaka)的渊源,因此被视为一切“论母”(梵matrka,摩呾理迦)的雏型。

第四次结集,发生在西元二世纪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时期。

迦腻色迦王信仰佛教后,每天都礼请一位出家人来为他讲解佛法,然而,他发现出家僧众对佛法各有不同的解说,令他感到困惑。

因此他向高僧胁尊者提出疑问,表明了自己的困惑。

胁尊者回答说:“佛陀灭度这么久了,各宗各派师徒相承,各自严守自家的宗义,也各自宣称自家的解释最好,实在无从判定其间的是非,现在应该重新结集三藏,以正明义理。

”迦腻色迦王邀请学德并重的比丘众,共有四百九十九位,以世友尊者为上座,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一带)举行第四次结集,由胁尊者主持整个会议过程。

而经典结集至此,佛法根本典籍毕竟完备。

以上我们大致看出了经、律、论显然并非同一时代的产物,其中较有争议的论藏的诵出和完备明显具有深入研究的必要,这里我们先了解一下情况,可以在以后的学习当中多加留意。

二、成立经、律、论三藏的九个因缘
在《摄大乘论世亲注》当中,给我们标明了成立经、律、论三藏的九个缘由,这九个缘由给了我们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方便我们去了解经、律、论分别对我们生活和修学的主要作用,也对我们日后运用佛法去解决问题有一定借鉴作用。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世亲菩萨给我们说明的九个因缘分别是哪些。

1、为对治疑惑立素怛缆藏
素怛缆藏是音译,翻译成本土的语言就是经藏。

在这里,世亲菩萨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成立经藏。

简单说来,即是为了解决我们对于事物的疑惑。

这一点很好理解,佛陀因为看见众生于苦道轮回,为了使我人可以脱离五趣,所以发大悲心宣说佛法,告诉我们,凡夫对于生命的定义和认识是有错误的,并且指出错误之根源是贪、嗔、痴。

2、为对治二边受用立毗奈耶藏
佛告诉我们,凡夫的认识是有错误的,其错误之特点在于,执着原本就由心显现的事物是真实的,或者也有一类凡夫认为万事万物都天定的。

对于这一类忽略了自己能够改善生命品质的能力的众生而言,佛立下了毗奈耶藏。

毗奈耶藏的意思就是律藏,佛陀使用律的形式,规定了佛子的行为,使其行为可以不去执着事物,减少执取的机会和环境。

这对于佛子的修行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3、为对治自见、取执立阿毗达磨藏
阿毗达摩藏即是指论藏,多是由菩萨或是中、印的祖师们为佛所说的经进行解释,其目的不仅仅是解释经典,更多是为了防止后人“自以为是”地以自己的见解来解释经典。

由于佛经当中的很多语言和思想带有时代性和地域性,一旦弘传之后,后人和其他地区的人就会不清楚佛经的真实涵义,从而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曲解佛经的原意。

而祖师则通过修正之后,有了亲身体会,便可以用本土的语言和方式,较为准确地表达佛经的深刻涵义。

4、照诸法无倒相故,又能说三学故立素怛缆藏
这一层因缘,相对理解比较抽象,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即是利用佛经中所阐述的道理,去对照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了解到佛所说的道理真实不虚,指导
我们看待生活、看待事物、看待生命更加趋于正见而非邪见。

同时佛在经典中还教导我们应该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等等。

这便是说佛教导戒、定、慧三学以便凡夫理解佛法,并遵循道理去做以便获得正确知见所达到的证悟。

5、能成办增上戒、增上心故立毗奈耶藏
在这里先解释一下增上戒,增上戒是以更高目的(如获得禅定)而去持戒;再介绍增上心,这个心不是指凡夫心,而是指禅定功夫,那增上心则是指为了获得佛法智慧而去安住一念,获得禅定。

知道了这两个意思,那我们就能理解佛制戒律的因缘之一,即是凡夫通过对律藏的实践,使减少尘世干扰使得心性沉淀、易于安住、获得智慧。

6、谓能决择无倒义故,又能说法义故立素怛缆藏
由于佛陀在经典当中的叙述相对较为深奥、隐秘,所以论藏挖掘经藏中比较深刻的部分进行了阐述,一方面使凡夫不至于因为错误而产生颠倒见,另一方面是为了也是教以我们学习和抉择正法的方法。

因为作为凡夫,我们的辨析能力是不够的,很容易在一时大意之下,错认外道经典为内典。

而论藏在把佛法的深奥之处发挥的同时,将如何辨别和学习的方法也教予我们,以此使我们自己在学习经典的时候可以用正确的方法和观点去解释。

7、能说法义故立素怛缆藏
这里的“能说法义”是特指佛法而言,因为经典当中的每一个法门都能引导我们成就佛果,不会继续轮回于六道之中。

而除了佛所说经以外的外道典籍虽然也包含深刻的哲理,甚至能够得以成就人天果报,但是毕竟不能使凡夫的烦恼断尽,更加不能成就无漏之身。

8、能成满法义故立毗奈耶藏
佛为什么要制定这么多的戒律呢?一方面像以上说的,是帮助我们成就圣道,但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已经得成佛果的诸佛都是如是做、如是行的。

凡夫虽然不具备佛陀的智慧,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佛菩萨的行为,通过对戒律的行持可以使得凡夫在因地上就具足了佛的行为功德。

9、为调伏烦恼勤修行者,能于法义决择善巧故立阿毗达磨藏
凡夫的智慧是有限的,尽管可能在行为上谨小慎微地受持戒律,在修行上跟随经典,但是思想难以受到控制。

在遭遇违缘、遇到境界时,很难跟随佛的认识和脚步。

这时候论藏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论藏当中对经典的分析很细微,可以对照我们每一个细微的行为、意识,并且帮助我们做出正确且进步的抉择。

最重要的是,论藏可以教会我们以正确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我们在即使没有经典在身边时也可以正确辨别正、邪、内、外的内在程式。

三、小结
由于篇幅所限,未能过多解释经、律、论三藏的深刻内涵,我们只能通过三藏发展角度去认识,这其中三藏的分齐和完成经历了数百年,而成立三藏的因缘更是煞费了佛陀、祖师的苦心。

这更加是我们勤修戒、定、慧,勤学经、律、论的鼓励和加持。

当然就形成三藏的九个因缘而言,也并非是决定的,每一个因缘之下也必然包含了另外八个缘由,所谓众缘和合,方成就了今日的佛法三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