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猪苓高产种植技术

合集下载

陇南山区猪苓仿野生优质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

陇南山区猪苓仿野生优质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

2023年第14期现代园艺陇南山区猪苓仿野生优质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杨桂梅(甘肃省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高桥林场,甘肃庆阳744507)摘要:猪苓是非褶菌目多孔菌科树花属药用真菌,是常见中药。

近年来,野生猪苓的储存能力急剧下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陇南山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这些资源由每年的疏伐和森林砍伐产生,种植具有大量阔叶枝和阔叶的猪苓可以充分利用森林副产品以及森林中的空地,同时也有利于保护森林。

分析了猪苓的仿野生种植的技术路线,探讨了猪苓仿野生优质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培养方法,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猪苓;仿野生栽培技术;陇南随着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过度的人工开采以及野生猪苓资源的快速减少,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市场价格居高不下。

“猪苓是一种真菌类药物,具有利尿、吸湿、祛痰、抗毒素等功能。

对乙型肝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也有抗癌作用。

”随着人工驯化技术的不断完善,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近年来,科技人员和种植户对猪苓的人工栽培技术进行了反复试验,成功探索出猪苓仿野生栽培技术。

1技术路线猪苓的仿野生种植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工培养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猪苓无性繁殖、基地林地大规模扩大套种。

1.1育种技术路线蜜环菌试管繁殖→蜜环菌膨胀→培养菌株制备→杂木材料制备→杂木培养接种→应变生长管理→蜜环菌棒成品→蜜环菌菌核接种→猪苓菌核生长管理→收获猪苓作为种子。

1.2林药套种技术路线选地、整地、挖坑→准备杂树→大规模无性繁殖和播种→现场管理→收割、加工和储存。

2栽培方法2.1选择种植地点适宜猪苓生长的坡向为半阴坡,呈东南或西南走向,海拔1500~2500m。

土壤为肥沃的黑色土壤或松散的砂质壤土,土层较深,腐殖质丰富(腐殖质为桦树、橡树、白杨等阔叶树的落叶或腐叶),种植在林下。

阔叶树的落叶或腐烂的叶片被用作猪苓的营养来源,桦树、橡树和白杨等树木为猪苓提供了合适的生长环境。

2.2猪苓所许真君材料的培养蜜环菌是猪苓生长所需的营养来源。

猪苓和天麻的栽培技术

猪苓和天麻的栽培技术

加工方法
挖出的块茎先用水清洗,去掉泥 沙等杂物,然后放在蒸笼或锅中 蒸煮。蒸煮时间不宜过长,一般 为10-15分钟,再晒干或烘干。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田间管理
定期进行除草、浇水、施肥等田间管理工作,以保证猪苓的正常生长 。
病虫害防治
注意观察猪苓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并防治病虫害。
02
天麻栽培技术
生长环境要求
01
02
03
04
温度
天麻生长适宜温度为14-25℃ ,昼夜温差不宜过大。
湿度
天麻生长适宜湿度为50%60%,土壤含水量不宜过高

光照
天麻生长需要较弱的光照,避 免直射阳光。
采收方法

加工方法
挖出的菌核先用水清洗,去掉泥沙等 杂物,然后放在蒸笼或锅中蒸煮。蒸 煮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10-15分钟 ,再晒干或烘干。
采收时,先除去覆盖在菌核表面的菌 丝,再小心挖出菌核。
天麻的采收与加工
采收时间
天麻一般在栽种后1-2年,也就 是当年11月到次年3月之间采收

采收方法
采收时,先除去覆盖在块茎表面 的土壤,然后小心挖出块茎。
栽培季节与场地选择
栽培季节
春季和秋季是猪苓栽培的最佳季 节。
场地选择
选择阴凉、湿度较高、排水良好 的地块进行栽培。
栽培技术要点
选种与处理
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猪苓进行栽培。在栽种前,需将猪苓进行消毒 处理,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种植方法
将猪苓块茎按照一定间距种植在整理好的土壤中,然后覆盖一层薄土 ,最后再覆盖一层树叶或稻草,以保持土壤湿度和温度。
猪苓和天麻的栽培技术
汇报人: 2023-12-11

猪芩栽培技术

猪芩栽培技术

猪芩栽培技术猪芩是一种草本植物,被广泛地用作中药材。

它的栽培并不难,只需掌握一些基本的技术,就能够成功地种植猪芩。

以下是一些关于猪芩栽培技术的建议。

1.选择适宜的土壤猪芩生长的土壤应该是肥沃、排水良好、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的地方。

也可以选择一些疏松、富含腐殖质的土壤,比如沙质土、粘土、淤泥等。

但要注意,猪芩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避免过于潮湿的土壤,以免对植株造成伤害。

2.适合的种植季节猪芩一般在春季和秋季进行播种。

在北方地区,适宜在3-5月份进行春季播种,9-11月份进行秋季播种。

在南方地区,春季播种时间比北方要提前一些,可以在2-4月份播种,秋季则在10-12月份播种。

3.播种时间和深度猪芩的种子播种一般要选择在晴朗天气的早晨或傍晚进行。

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种子直径的两倍左右,以便于发芽。

4.控制灌溉量和施肥量猪芩在生长过程中要注意控制灌溉量和施肥量,最好选择有机肥和磷肥等,合理搭配施用,以达到增强植株生长的目的。

同时,要注意植株的湿度,避免过多灌溉,以免对植株造成营养不良。

5.注意病虫害的防治猪芩的病虫害主要包括白粉病、黄瓜花叶病毒病、虫害等。

要注意选择耐病虫害的种子,进行防病虫害的措施,比如使用病虫害防治剂、适时剪除受害部位等。

6.适时收获猪芩一般在生长70-90天后即可收获,但也要根据不同品种和地理环境进行调整。

在收获前一周左右,应该停止灌溉并适量控制肥料的使用,以使其植物成分更加浓缩。

总的来说,猪芩的栽培技术并不是很难,只要认真掌握掌握这些基本技巧,就能够种植出健康茁壮的猪芩,让我们能够充分利用猪芩的药用价值。

猪苓栽培:栽培种植猪苓的步骤与方法

猪苓栽培:栽培种植猪苓的步骤与方法

猪苓栽培:栽培种植猪苓的步骤与方法猪苓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

猪苓好种易管理,种植得法产量比较高。

因此栽培猪苓是农村很好的致富门路之一。

今天我们谈谈栽培种植猪苓的步骤与方法,教会大家种植猪苓。

一、栽培猪苓的选地与整地在原始阔叶林、混交林或次生林栽培,如桦、橡、槭、柞、柳等林下,不要栽在针叶林内。

具体要选择海拔1000-2000米、地形以阴坡或半阴坡半阳坡地为好,坡度在15-45度,土壤选择20厘米以上腐殖质土层为佳,微酸性土壤含水量在40%左右。

盐碱地和草炭地不宜栽培。

选地后顺坡挖窝(亦称窖),长度70厘米,宽度印厘米,窝深18-20厘米,窝距50厘米。

二、栽培猪苓的培养料准备(以每平方米计)猪苓菌种3瓶,蜜环菌种3瓶,菌材木棒直径5-10厘米、长50厘米,猪苓生长素,阔叶树叶,树叶和腐殖土的混合物。

另备指头粗的树枝,剁成5-8厘米的长的段。

凉晒一段时间备用。

再备树叶,装于蛇皮袋中,在水中浸泡1-2个小时,再把水沥干备用。

三、猪苓的繁殖方法窝底铺树叶2-3厘米厚,将蜜环菌掰成1-2厘米的小块均匀撒在树叶上,再把猪苓生长素均匀撒在树叶上,把菌材(木棒)摆在撒好蜜环菌的树叶上,菌材间距3-5厘米,用混合物将菌材间距填平。

然后将猪苓菌掰成2厘米左右的块状,均匀摆放在菌材两侧和端头上,然后再盖3厘米左右的树叶,树叶上盖10厘米左右厚腐殖土,然后窝顶再盖树叶。

四、猪苓菌种管理技术栽培猪苓的关键在于猪苓菌种的质量。

优质猪苓菌种菌丝粗壮,表面有网状菌根,菌丝萌发力强,成功率高,地温15%以上点播5天菌丝定植,20-30天菌丝向土中延伸呈根网状,印天开始在树叶及土层中形成白色球型幼苓。

猪苓在10厘米深处平均地温达到9.5℃即可萌发,在18-22%生长最快,超过28℃生长缓慢,低于9℃、超过30%停止生长。

五、猪苓的采收与加工用纯猪苓菌种播种的成熟期为3年左右,(老方法栽培的为5-6年),当猪苓色黑质硬(称老核)时,可于4-5月或7-9月采收。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猪苓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利尿等功效。

野生猪苓采摘困难,价格较高,因此人工种植逐渐成为猪苓种植的主要方式。

本文就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进行研究并介绍。

1.环境选择
猪苓是生长在山地阔叶林和竹林边缘处,多分布于海拔800~1800米的山地地带。

因此,选择海拔900米以上、沙土壤和酸性土壤较好的地带进行栽培,环境湿润、光照充足且通风良好。

2.种子选择
选取健康、无病虫害的猪苓作为种子,嫩茎末节通常是最佳的种子部位,种子先放入水中浸泡1天再放入培养皿,待出芽后用土壤培养。

3.土壤选择
猪苓喜欢酸性土壤,对土壤呈中性或碱性的土壤不适应,所以在栽培地点选择沙质壤土,并在土壤中加入长期堆肥和有机化肥来保持土壤的肥力和土壤酸性度。

4.养护方式
(1)灌溉:刚开始时,在植苗期内,需要每天进行适量喷水,保证土壤保湿,促使种子生根。

(2)施肥:猪苓需要养分比较充足的土壤,但是过度施肥会使猪苓的药用价值降低。

建议在种植初期,每平方米施用20千克的堆肥,并每月施1次20克的有机化肥。

(3)防治病虫害: 施肥后为土壤提供养分,同时也会为病菌的生长提供依托,因此加强病虫害的防护至关重要。

可采用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4)摘芽除草: 猪苓名副其实,因为它的枝条犹如猪尾一样,会缠绕生长。

因此需要进行定期的摘芽和除草,保证苗木的强壮性和正常生长。

总之,在人工栽培猪苓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模仿野生环境,选择合适的土壤、光照和施肥方式,进行科学养护,从而确保人工栽培的猪苓质量和产量。

猪苓高产栽培新技术

猪苓高产栽培新技术

猪苓高产栽培新技术猪苓是一种多年生的菌类药材,呈不规则黑色块状,表面呈褐色,苓肉白色,干后淡褐色、坚硬,略有弹性,稍轻,内部致密。

生长期的猪苓有黑、灰、白三种颜色,生长过程中由白变灰,再变黑,黑灰苓是商品药材,白色是膨大期的幼苓,无经济价值。

猪苓同其它真菌一样,产生子实体及孢子,孢子形成锁状联合菌丝,以自身分解吸收木质素等营养,菌丝纽结而形成小白苓,白苓停止生长即转为灰色,并逐渐变成黑色与营养源脱离关系,这时只等蜜环菌侵入后,又开始继续生长,蜜环菌不侵入当年的白苓。

只侵入休眠后灰苓和黑苓并形成共营关系。

经济价值及栽培状况。

猪苓为著名传统药物、具有抗癌、消炎、利水功能,主治肾炎、肝炎、肝硬化、小便不利,全身浮肿、淋疾,猪苓中分离的猪苓多糖制剂对肝癌、食道癌、肺癌及白血病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幼嫩的子实体味道十分鲜美,兼有食用和药用价值。

猪苓生产过去一直依靠野生资源,随猪苓药用价值开发和猪苓在食品保健和化妆品应用,野生资源日益枯竭。

八十年代末,科研人员采用菌核伴蜜环菌仿野生栽培,获得成功,但这种方法投入大,生长缓慢,效益低,难以推广。

随着科学技术对猪苓的研究开发,采用孢子分离法制做出纯菌种进行人工栽培获得成功。

生长期由过去的5一6年,缩短为3年,每平方米可获得lO一l5千克鲜品猪苓,且栽培不受季节限制。

可获得巨大的效益。

宜于阔叶林大面积推广种植,是林业部门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林业为主发展林下经济,开展多种经营经济开发首选致富项目。

栽培方法:1、选地。

人工栽培选地十分重要。

要以地形、地势、植被和土壤等诸多方面考虑。

猪苓生长应选择在海拔3OO一l5OO米,坡度l5一5O度。

地势东照阳和西照阳的半阳半背坡向为好,植被应选以柞、桦、槭、榆、柳、杨等灌木树种,土壤选择l5公分左右的腐殖质土层下为黄沙粘土为好,微酸性,含水量在4O%左右,盐碱土和草碳土地段不宜栽培。

2、温度。

猪苓在lO公分深处,平均地温到9.5度即可萌发,在l8一2O度生长最快,超过28度生产缓慢,低于9度超过3O度猪苓停止生长。

人工种植猪苓的方法

人工种植猪苓的方法

人工种植猪苓的方法猪苓是一种药用真菌,为多孔菌科植物,以菌核入药。

猪苓有利水渗湿、祛痰、解毒的功能,是历来较常用的中药材,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人工种植猪苓的方法,一起来看看。

人工种植猪苓的方法一、对环境的要求猪苓适宜在疏松、湿润20℃—50℃的向阳坡上生长,对温度变化敏感,当气温8℃以下、25℃以上时即停止生长,进入休眠状态,生长期最适宜温度为15℃—24℃。

栽培猪苓应选用PH值5—6.7的微酸性或近中性砂壤土或黄土,尤以腐殖质壤土为宜。

猪苓不能自养,也不能直接寄生于树木上,必须依靠环菌提供养料。

猪苓对氮、磷、钾肥要求不高,种后一般不需施肥。

二、栽培方法1.菌材培育:蜜环菌是供猪苓生长的营养来源,在栽培猪苓前要先培育蜜环菌的菌枝、菌棒、菌床。

①菌枝培养:于3月—8月选直径为1cm—2cm的伴生树枝条,截成6em-10em长的小段,在0.25%硝酸铵溶液中浸泡约10分钟,备用。

挖一长、宽、深分别为60cm×60em×30cm的坑,坑底铺一薄层树叶,将浸泡好的树枝段在坑内靠紧平铺2层,上面再靠紧摆放带有蜜环菌菌素的根或菌材,上面再覆一层薄土,后再摆上两层树枝段,如此反复摆放6层—7层,最后在最上层覆土5cm—6cm厚,并以树叶覆盖保护培育40天即可。

②菌棒培养:将选好的直径6cm-12cm阔叶树枝干(最好是壳斗科植物)锯成40cm-80cm长一段,在木段上,每隔10cm—15cm砍一深至木质部的小口,将蜜环菌菌种接种于小口处。

将接种后的木段搭成井形架,置于15℃左右的温度下培养2—3个月即可。

也可按菌枝培养方法,将段木置于坑底,每层靠紧平铺100根—200根段木,两层段木之间加入蜜环菌枝2—3根,用土填充空隙,共摆铺4—5层,最上层覆土10cm厚。

③菌床培养:一般于6—8月或10月至翌年3月进行。

先挖30cm深、60cm见方的坑,坑底铺一层树叶,摆放新鲜伴生树木段3根—5根,其间距2cm-3cm,放菌枝2根—3根,盖薄层砂土,上面覆土10cm厚。

猪苓电磁膨大高产新技术

猪苓电磁膨大高产新技术

猪苓电磁膨大高产新技术豫西秦岭山下的河南省灵宝市贵妃园汇丰生物资源部猪苓课题组的甄石老师在猪苓种植实践中发现雷电闪击种植区后,猪苓个大质优并能提前百天膨大速成,课题组进行人工模拟电磁实验连续两年获得高产。

现将具体实施技术介绍如下:1.猪苓种植时间和品种选择。

运用物理电磁膨大技术种植猪苓,四季均可流水作业。

种源选择无病虫害的优质种源,坚决不用退化的次代劣种。

2.猪苓种植范围。

采用人工改善地磁新技术,可适应山区平原城镇的空闲土地,运用人工改善地磁场新技术,高山平原都能具备实现高产的条件。

只要磁场合适,猪苓在封闭的沙土蜜环菌和适宜的温度、湿度反地磁作用下多层立体种植确保稳产、高产。

3.栽种猪苓前的准备。

以100平方米种植所需应备原料:混合沙20立方米,阔叶树枝400千克,猪苓菌100瓶,优质猪苓良种15千克,地磁线860米,猪苓膨大剂50袋,小型高能生物磁化机一台。

4.栽培及管理。

每平方米为1穴,在地面挖1.2米~1.3米的坑铺垫50厘米厚的沙土,环绕地磁线9米~10米(地磁线两头留有通电接头。

)然后,放上菌材菌枝,将50克优质种源均匀铺放于第四、五层之间,然后放上树枝若干,埋上细深沙3.5~4厘米种植完毕,在沙土上放若干树枝、苔藓等保墒物,还需在猪苓穴外四周放置8个盛满强力生物磁化水的罐头瓶用于调节空气湿度,播种20天后,每隔15天,喷淋以强力生物磁化水溶解的增长剂1次。

每隔9天,依据猪苓子实体和猪苓菌的发育状况按1.5伏、3伏、6伏、9伏、12伏逐渐加大电磁波通量,经测定,运用比微弱地磁大800~900倍的电磁波能量,可激活并加快猪苓分子结构裂变膨大发育,从而缩短生产周期,大幅提高猪苓优质高产丰收。

这是目前夺取猪苓速效丰产的可靠关键技术手段,行之有效的根本技术所在。

5.注意防止鼠害、蚁害。

由于猪苓本身含有蛋白酶和糖类化合物挥发油等营养物质。

老鼠,蚂蚁特别敏感爱吃,应在猪苓穴坑四周撒放一些驱蚁灵之类的药品以防鼠害、蚁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111
猪苓种植
猪苓别名野猪食、野猪粪、野猪苓,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菌核,
是我国传统的稀有中药材,味甘、淡,性平,主要含麦角甾醇、粗蛋
白、可溶性糖分、多糖等,有利尿渗湿、通淋退肿等功效,用于小便
不利、水肿、泄泻、淋蚀等,还有一定的抗肿瘤、防治肝炎的作用。
猪苓以野生品供应市场,近几年产区过度采挖,野生品已呈枯竭之势。
现将其人工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选地与整地
1、选地:在原始阔叶林、混交林或次生林中栽培,如桦、橡、
槭、柞、柳等林下,不要栽在针叶林内。选择海拔1000-2000米的阴
坡地或半阴半阳坡地,坡度15-45度,土壤以厚20厘米以上的腐殖
质土层为佳,微酸性土壤含水量要在40%左右,盐碱地和草炭地不宜
栽培。
2、整地:选地后顺坡挖窝(亦称窖),长度70厘米,宽度60厘
米,窝深18-20厘米,窝距50厘米。
二、材料(以每平方米计)
⑴猪苓菌种3瓶;⑵蜜环菌种3瓶;⑶菌材木棒直径5-10厘米、
长50厘米;⑷猪苓生长素;⑸阔叶树叶;⑹树叶和腐殖土的混合物。
三、繁殖方法
1、窝底铺树叶厚2-3厘米,将蜜环菌掰成1-2厘米的小块均匀
撒在树叶上,再把猪苓生长素均匀撒在树叶上,把菌材(木棒)摆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222
撒好蜜环菌的树叶上,菌材间距3-5厘米,用混合物将菌材间距填平,
将猪苓菌掰成2厘米左右的块状,均匀摆放菌材两侧和端头上,然后
盖厚3厘米左右的树叶,树叶上盖厚10厘米左右的腐殖土,最后窝
顶再盖树叶。
菌种栽培猪苓的关键在于猪苓菌种的质量。优质猪苓菌种菌丝粗
壮,表面有网状菌根,菌丝萌发力强,成功率高,地温15℃以上点
播5天菌丝定植,20-30天菌丝向土中延伸呈根网状,60天开始在树
叶及土层中形成白色球星幼苓。购买菌种应认清优劣,以免造成经济
损失。
2、温度:猪苓在地下10厘米深处平均地温达9.5℃即可萌发,
在18-22℃生长最快,超过28℃生长缓慢,低于9℃、超过30℃停止
生长。
四、采收与加工
1、用纯猪苓菌种播种的成熟期约3年左右,(老方法栽培的为
5-6年),当猪苓色黑质硬(称老核)时,可于春季4-5月或秋季7-9
月采收。
2、加工:将收获的猪苓菌核去掉杂质,刷洗干净,晒干,即为
商品药材。装入麻袋或竹筐,放在干燥通风处保存待售。猪苓外皮呈
乌黑色光泽、体重、坚实、断面洁白或黄色者为优级品 一般认为黑
苓是三年或三年以上的老警,灰苓是二年生的,白苓是当年新生苓。
菌核的颜色只能作为鉴定猪苓生长年限的参考,而不能作为惟一的依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333
据。 2.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地形地势 野生猪苓多分
布在海拔1000-2200米的次生林中。而云南省的点苍山,海拔2700
-3400米的高山谷地,也有分布,认为与当地受孟加拉海洋性气候
影响有关。各地条件不同,坡向分布也有差异,一般东南及西南坡向
分布较多,坡度在20-60度山坡均有分布。 (2)植被 猪苓主要生
于林下树根周围,常见树种有柞、桦、槭、橼、榆、杨、柳、枫、女
贞子等阔叶树,或针阔混交林,灌木林及竹林内,以次生林为最多。
(3)土壤 在山林中腐殖质土层、黄土层或砂壤土层中,均有猪苓生
长,但以疏松的腐殖土层中,生长猪苓为多,pH4.2-6.6。土壤肥沃,
菌核大,分叉少,称猪屎苓;土质瘠薄,结苓小,分叉多,甚至呈饼
状,称鸡屎苓。同一窝中猪屎苓分布在下层,鸡屎苓分布在上层。 (4)
温度 猪苓对温度的要求比较严格。陕西汉中地区,地下5厘米处的
地温在8-9℃时开始生长,平均地温在12℃左右时新苓已经增大,
月平均地温14-20℃时新苓萌发最多,增长最快。22-25℃时,形
成子实体,进入短期夏眠。秋末冬初,当地下5厘米处,温度降至8℃
以下时,则进入冬眠期。 (5)水分 猪苓对水分需求较少,土壤含
水量在30-50℃时,适于猪苓生长。
(三)栽培技术 猪苓的栽培方法较多,但目前采用固定菌床栽
培与活动菌材伴栽,这两种方法较好,接菌率高,春栽当年即可生长
新苓。 1.培养菌材与菌床 (1)培养菌枝 选直径1-2厘米的阔叶
树枝条,或砍菌材时砍下的枝条用来培育菌技。一年四季都可培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444
但以3-8月份为好。北方地区应在4月中旬至6月初进行。南方气
温高,在3月下旬至5月开始培育。先将树枝削去细枝、树叶,斜砍
成7-10厘米小段。然后将树枝浸泡在0.25%硝酸按溶液中10分钟,
以便有利于密环菌生长。挖30厘米深、60厘米见方的坑,先在坑底
平铺1层薄树叶,然后摆放2层树枝,覆盖1层薄腐殖上(以盖严树
枝为准)。采挖野生密环菌索,或选无杂菌污染已培养好的菌枝或菌
材用作菌种,摆在树枝上,覆土后在菌种上再摆2层树枝,用同法培
养6-7层,最后覆土6-10厘米,并覆1层树叶保湿。大约需培养
40天。 (2)培养菌材及菌床 一般阔叶树都可用来培养密环菌,但
以木质坚实的壳斗科植物最好,如槲栎、板栗、栓皮枥等树种。选择
直径5-10厘米的树干,锯成40-60厘米长的树棒,在树棒上每隔
3-5厘米砍一鱼鳞口,砍透树皮到木质部。 培养菌材:挖坑深50
-60厘米,大小以培养菌材数量而定,一般以100-200根树棒为宜。
底铺1层树叶,平摆树棒1层,两根树棒间加入菌枝2-3根,用土
填好空隙,用此法摆放4-5层,顶上覆土10厘米厚。 培养菌床:
一般在6-8月培养菌床,挖深30厘米、长宽各60厘米的坑,坑底
光铺1层薄树叶,摆新鲜木材3-5根,棒间放菌枝2-3段,盖1层
薄沙土,如法培养上层,穴不宜过大,每穴5-10根菌株为宜,然后
盖土10厘米。 2.选种 栽培猪苓用菌核作种,以灰褐色、压有弹性,
断面菌丝色白、嫩的鲜苓作种,白薯栽后腐烂,不能作种,黑苓生殖
能力差也不宜作种。 3.栽培时间 可在封冻前或经年初春解冻后4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555
-5月份栽培。 4.栽培方法 (1)菌材伴栽 挖边长50厘米、深
40厘米的穴,穴后铺1层树叶,放入3根已培养好的菌材,材间间
隔2-3厘米,将作种菌核放在菌材之间密环菌旺盛的地方,用树叶
填满菌材间空隙,依法摆放土层,再盖1层树叶,上面覆土10厘米。
(2)固定菌材栽培 栽培时挖开已培养好的菌床,取出上层菌棒、下
层菌材不动,在材间接入菌核后,用树叶填满材间空隙,用菌材伴栽
法栽上层,覆土10厘米。 (四)采收加工 栽培后第三、四年秋季
收获,挖出栽培穴中全部菌材和菌核,选灰褐色、核体松软的菌核,
留作种苓。色黑变硬的老核,应除去泥沙,晒干入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