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野生猪苓的驯化栽培技术
猪苓的功效作用以及种植技术

猪苓的功效作用以及种植技术猪苓为我国常用的菌类药材,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多生枫树下,而且也是一味中药,而且又很多的功效作用。
以下是小编推荐猪苓的功效作用知识,欢迎阅读!猪苓的功效作用利水渗湿。
《药品化义》曰:“猪苓味淡,淡主于参,入脾以通水道,用治水泻湿泻,通淋除湿,消水肿,疗黄疸。
独此为最捷。
”临床多用之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病,湿浊带下,黄疸,脚气等。
泄热止渴。
《本草纲目》云:“猪苓淡渗,气升雨又能降,故能开腠理,利小便。
”《药性论》也记载说:“(猪苓) 解伤寒温疫大热,发汗。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也提到:“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治疟止泻。
《本草汇言》记载:“此药味甘淡微苦,苦虽下降,而甘淡又能渗利走散,升而能降,降而能升,故善开腠理分理表阳里阴之气利小便,故前古主主痎疟。
”《方脉家宝》中就记载有用猪苓配柴胡、茯苓、半夏、生姜等治疗新久痎疟。
又《时病论·湿泻》云:“泄泻之病,属湿为多。
湿浸于脾,脾失健运,不能渗化,致阑门不克泌清别浊,水谷入大肠而成泄泻矣”。
治泻之法,《医学入门.泄泻》中云:“初宜分理中焦,渗利下焦。
”故用猪苓治泻,可以分便小便,从而使湿去泻自止。
抗菌作用。
猪苓的醇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鉴别应用。
猪苓与茯苓:二药都能利水渗湿,对于小便不利、淋痛、水肿等证,常相须为用,协同利水效果。
但猪苓淡重于甘,主入肾与膀胱经,只能渗湿利尿,无补脾益中之效,且利水作用较茯苓强;茯苓则利中有补,甘则补中,淡则能渗,即胃落滋补心脾而益肺,宁心安神。
又能利水通窍除邪热。
补而不峻,利而不猛。
利尿。
动物实验证明猪苓的利尿作用强大。
人每次口服8克,药后6小时内的排尿量和尿中氯化钠的量分别增加62%和45 %。
比对照药卡非因强,其利尿作用主要是由于抑制肾小管对水和电解质,特别是钠、钾、氯的重吸收所致。
对免疫系统。
本品提取物可以增加小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使脾脏抗体细胞形成增多,T 淋巴细胞转化率上升。
猪苓栽培技术之管理措施

猪苓栽培技术之管理措施(1)温度管理:猪苓作为一种真菌,其与蜜环菌形成的寄生与反寄生关系或称共生关系,基本上确定了它们的习性相仿的特点,一般情况下,当温度达到12℃以上时,二者开始萌发,达到14℃时猪苓即开始膨胀长大,蜜环菌才能够进入正常生长代谢阶段;此后随着温度的提高,如达到26℃以上,二者的生长均受到抑制,达到30℃时,即进入高温休眠。
根据该特性,可以进行合理地调控,比如适量浇水降温、遮阴降温等。
实践表明,遮阴降温是对猪苓生长有着极好的促进作用的,所以,野外选择栽培地点时必须要在树荫下,但是,即使在荒山上或裸地上,也可采取搭建阴棚、种植长蔓型植物等方式予以遮阴。
总之方法很多,只要根据具体条件合理设计与操作,将猪苓生长的土层中温度控制在28℃以下,即可满足其生长需要,这是夏季管理。
冬春季节则应采取适当覆盖草苫、柴草、秸秆类,或在栽培沟上搭盖塑膜等进行增温,各种方法均可,目的是增温、保温,只要使土层内保持12℃以上,猪苓即可缓慢生长。
注意尽量不要使温度降至8℃以下(零下20度不死亡),以最大程度地延长猪苓的生长时间。
(2)水分管理:苓种或菌种等在运输操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某些外力的撞击、揉搓等,导致其带伤播种,正常条件下,伤口愈合需要约5天左右,因此,播种后不要即时用水,约一周后方可浇透水;此后,根据土质状况及气候状况,约每7~10天浇一次水,使沙土湿润;沙土含水率一般在30%~40%之间。
注意春夏之交季节如有干热风、大旱天气等,则应加大浇水频率,并需每月应至少灌透水一次,否则将因过度干燥使蜜环菌菌索生长缓慢、活力降低或死亡。
(3)保护管理:第一,遮阴管理。
遮阴的主要作用一是降温,二是防止水分过量蒸发流失,如在室内栽培,不存在遮阴问题。
但在山坡、果园及平地的栽培时,则必需采取遮阴措施,主要方法:依靠原有树木的遮阴、种植长蔓型植物搭架遮阴、搭架后利用秸秆、杂草类遮阴、植草皮、直接在栽培沟上覆盖秸秆、柴草等。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猪苓(学名:Polyporus umbellatus),又称茯苓,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真菌。
猪苓在我国早有野生产地,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
由于其具有多种药用功效,如利尿、消肿、降血脂、降血压等,因此深受人们喜爱,并已进入中医药材的行列。
由于猪苓采摘困难、品质不稳定等问题,导致猪苓市场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工栽培猪苓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猪苓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种苗选育:选取猪苓的优质菌株作为种子,通过筛选与培养优质菌种,提高苗木的质量。
也需要进行病虫害防治,以保证苗木的健康和生长。
2. 栽培基质的选择:猪苓需要选择适宜的基质进行生长。
常用的基质有玉米秸秆、木屑、腐熟的牛粪等。
选取合适的基质有助于提高产量和质量。
3. 栽培环境的调控:猪苓在温度、湿度、光照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
通过调控这些因素,使其适应人工栽培环境,促进猪苓的生长和发育。
4. 施肥管理:适宜的施肥可以提高猪苓的产量和品质。
一般采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的方式,根据猪苓生长的不同阶段进行合理施肥。
5. 病虫害防治:猪苓在栽培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袭,如菌核病、疫病、虫害等。
通过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可以减少猪苓的损失。
6. 采收和加工:猪苓的采收要选择合适的时间,一般为春秋两季。
采收后要进行初步的加工和干燥,以便储存和销售。
猪苓的人工栽培技术研究旨在提高猪苓的产量和质量,解决市场供不应求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保护野生猪苓资源。
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实践,相信猪苓人工栽培技术会不断完善,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保障。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猪苓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利尿等功效。
野生猪苓采摘困难,价格较高,因此人工种植逐渐成为猪苓种植的主要方式。
本文就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进行研究并介绍。
1.环境选择
猪苓是生长在山地阔叶林和竹林边缘处,多分布于海拔800~1800米的山地地带。
因此,选择海拔900米以上、沙土壤和酸性土壤较好的地带进行栽培,环境湿润、光照充足且通风良好。
2.种子选择
选取健康、无病虫害的猪苓作为种子,嫩茎末节通常是最佳的种子部位,种子先放入水中浸泡1天再放入培养皿,待出芽后用土壤培养。
3.土壤选择
猪苓喜欢酸性土壤,对土壤呈中性或碱性的土壤不适应,所以在栽培地点选择沙质壤土,并在土壤中加入长期堆肥和有机化肥来保持土壤的肥力和土壤酸性度。
4.养护方式
(1)灌溉:刚开始时,在植苗期内,需要每天进行适量喷水,保证土壤保湿,促使种子生根。
(2)施肥:猪苓需要养分比较充足的土壤,但是过度施肥会使猪苓的药用价值降低。
建议在种植初期,每平方米施用20千克的堆肥,并每月施1次20克的有机化肥。
(3)防治病虫害: 施肥后为土壤提供养分,同时也会为病菌的生长提供依托,因此加强病虫害的防护至关重要。
可采用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4)摘芽除草: 猪苓名副其实,因为它的枝条犹如猪尾一样,会缠绕生长。
因此需要进行定期的摘芽和除草,保证苗木的强壮性和正常生长。
总之,在人工栽培猪苓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模仿野生环境,选择合适的土壤、光照和施肥方式,进行科学养护,从而确保人工栽培的猪苓质量和产量。
猪苓的栽培技术

猪苓的栽培技术猪苓,又名山药、淮山,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它具有益气健脾、补肺止咳、润肠利便等功效。
猪苓在市场上颇受欢迎,因此也成为了许多药农和花农的选择。
本文将介绍猪苓的栽培技术,帮助需要栽培猪苓的人了解如何种植猪苓。
1. 土壤选择猪苓喜欢生长在肥沃疏松的土壤中,同时,这种土壤也有利于猪苓的发芽和生长。
因此,在选择种植猪苓的土壤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选择泥土疏松的土壤,这有利于猪苓的生长和根系的发育;•选择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这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避免选择酸性土壤,猪苓选用的土壤应该是微酸性或中性的;•选择排水良好的土壤,避免在积水的地方种植猪苓。
2. 繁殖方法猪苓主要通过地下块茎繁殖,而种植的方式有两种:2.1. 茎秧种植茎秧种植是将猪苓的茎切开,种到土中进行繁殖的一种方法。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在猪苓生长期选取直径2-3cm的健康猪苓茎,并将茎洗净备用;2.将洗净的猪苓茎切成5-8cm长的段,每段上应有3-4个节;3.将猪苓茎段插入培育土中,埋好后适当浇水即可;4.约经过10-15天,猪苓茎段便会发芽。
2.2. 块茎分株繁殖块茎分株繁殖是将猪苓产生的侧芽分离出来,然后移植到新的土地上进行繁殖的一种方法。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在猪苓生长期,选取直径4-6cm的健康猪苓块茎,并将块茎挖出;2.将块茎表面的泥土清除干净,并将侧芽分离出来;3.将分离出来的侧芽移植到新的土地上,注意距离要适宜,并浇上适量的水。
3. 环境要求在猪苓的种植过程中,为了保证它的生长和发育,需要满足以下的环境要求:•气候:猪苓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不过也要注意避免太阳直射;•水分:猪苓需要充足的水分来保证生长发育,尤其是在干燥的季节,需要适当对猪苓进行浇水;•光照:猪苓喜欢光照充足的环境,在种植猪苓的过程中,需要放置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肥料:猪苓需要充足的养分来保证生长发育,可以适量施肥,但是要注意避免过量使用化肥。
4. 病虫害防治在猪苓的种植过程中,也需要关注病虫害的防治问题。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猪苓是一种具有很高药用价值的中药材,野生品种品质更加优异,但由于采集困难、野生种群数量下降、环境污染等问题,使得野生猪苓资源严重匮乏。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保护野生资源,研究猪苓的人工栽培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对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进行研究,从环境、土壤、光照、水分、肥料等方面探讨猪苓人工栽培的关键技术。
一、环境控制猪苓生长要求相对稳定的温度和充足的光照,空气湿度应该适中。
在人工栽培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温,选择温度稳定、通风良好的棚室作为生长环境。
另外,宜选用本地环境和气候条件相似的地块进行栽培,如平原、低山丘陵等地形。
二、土壤选择猪苓生长在富含有机质、疏松透气、保水能力强的土壤中,对于酸碱度要求不高,PH值保持在5.5-7之间即可。
可选用砂质壤土或者黄壤,也可以调整腐殖质含量来提高土壤质量。
三、光照控制猪苓在生长过程中对光照条件要求较高,需要充足的阳光。
在早春、初夏的生长期,湿润度高、天气阴沉时要进行适当的光照补充,可选用节能灯、LED光源等人工光源,为猪苓提供良好的光照环境。
四、水分管理猪苓需要充足的水分,但不耐积水,因此人工栽培时要注重水分管理。
在生长期的早期,宜每7-10天进行一次浅灌,后期隔7天一次即可。
同时,在雨量充足的季节,要注意排水,避免积水影响生长发育。
五、施肥注意施肥是猪苓人工栽培中的重要环节,施肥不当会对猪苓的生长和药效产生重大影响。
在栽培初期,应进行基础施肥,以增加土壤养分和改善土壤结构为目的。
主要通过优质有机肥进行追肥,同时要避免使用过量的化学肥料,以减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需要在环境、土壤、光照、水分、肥料等方面进行科学控制。
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人工栽培的猪苓品质,提高其药效价值,为猪苓的利用和保护做出贡献。
猪苓如何种植技术

猪苓如何种植技术
猪苓是一种野生的药用真菌,常见于林间、山野或田园的湿润环境。
由于猪苓的生长环境特殊,种植猪苓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知识。
种植猪苓的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找到适合的生长环境:猪苓喜欢在潮湿、阴凉、通风良好的环境中生长,通常在山林或田野中可以找到。
在选择种植的地点时,要选择坡度适中、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
2. 培育种子或菌丝体:猪苓的种植可以通过培育种子或菌丝体进行。
在野外收集到的猪苓菌丝体可以进行培养和繁殖,也可以购买猪苓种子或菌丝体作为种子材料。
3. 建立培育基地:选择适合的培育基地,可以建立猪苓的种植基地,进行土壤处理、埋蔷、配置土壤等环节。
4. 培育猪苓:猪苓通常在春季或秋季进行培育,需在潮湿多雨的环境中进行。
在培育过程中,要注意给予适量的水分和养分,同时防止过度的日照和干燥。
5. 收获和加工:猪苓的收获时间通常在适当的生长周期后,要注意及时采收然后进行加工,制成中药材。
总的来说,种植猪苓需要根据其生长环境和特点,采取合适的技术措施,同时要根据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制定种植方案。
同时,也需要注意猪苓的保护和管理,避免病虫害的发生,保证猪苓的生长和质量。
猪苓野生驯化栽培

猪苓野生驯化栽培经过几年的实验示范,采用菌种栽培猪苓,具有投资少、繁殖快、效益好、适应范围广、温度要求广、栽培季节长等优点,一般点种2个月后(春季)可见猪苓小菌核,6个月后菌核有板栗大小,2~3年采挖,窝产鲜猪苓10kg左右。
1根据猪苓生长的环境条件确定场地1.1地势猪苓分布于海拔1000~2000m的山区,以1200~1600m的地区较多。
历年调查表明,阳坡、阴坡均有猪苓分布,但以半阴半阳的二阳坡生长较多。
坡度以20°~50°坡分布较多,坡度超过50°的地方野生猪苓菌核常呈直线或斜线状分布。
坡度小的地方分布不规律,有的地方只能挖到一穴。
有的在此穴周围又分布数穴,呈梅花状,可能与子实体孢子弹落有关。
猪苓在土壤中分布较浅,一般深40cm左右,有些猪苓生长在地表或只为一层树叶和薄土覆盖,故有“十猪苓九露头”之说。
1.2植被原始森林砍伐后十余年生长出次生林地分布猪苓较多,而原始森林中很少生长。
杂木林中常在树根旁挖到猪苓,以桦树、黑老鸹树最多,总之,除松林外,阔叶林、混交林、次生林和竹林均有野生猪苓分布,但以次生林生长猪苓较多。
森林土壤中各种树根、毛细须根交织生长,猪苓喜欢生长在这些树根中。
1.3土壤山区的腐殖土、黄土都有猪苓生长,但以含团粒状结构、疏松的腐殖土最适生长猪苓,且个体肥大。
1.4气候条件据观察,当平均地温升高到9.5℃时猪苓开始萌发;12℃左右时新苓能够生长膨大;14℃左右新苓萌发多,个体生长快;18~22℃生长最快;超过28℃,生长受到抑制。
2选树截段栽培猪苓首先要选择既适合猪苓菌丝生长,又适合蜜环菌生长的原材料。
选择直径为3~12cm坚实皮厚、经久耐腐的硬杂木截成50cm长,自然风干。
3栽培时间菌种栽培不受时间限制,但要注意避开“寒冬”和“伏天”,高温或低温影响菌丝萌发、生长慢;最佳时间为春季4~6月、秋季9~11月上旬。
各地气候不同,以日平均气温10~25℃点种栽培为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0
卵形 , 3 , 具 棱 红棕色或黑棕色 , 于翅状的花被 内。 包 野生于山坡林边 、 溪谷及灌木林中。
3 虎杖的利用价值
31 根茎呈 圆柱形 , 曲, . 弯 红棕色 , 质坚硬 , 不 易折断。根茎 具有 活血通经 、 尿通 淋、 利 解毒 等作 用。主治风湿 、 筋骨疼 痛 、 女经 闭、 妇 烫伤 、 疮癣 恶 疾; 在民间被用作抗乙型肝炎及止血 , 良好。用 效果 种子繁殖的 3 年采收, 分根繁殖及组织培养育苗的 2 年采收。春季或秋 季将根挖 出 , 去须根 , 净 晒 除 洗 干。鲜根可随采随用。 32 虎杖可以提取色素, . 其色素无毒, 可以生 产作为天然食品添加剂 。 33 虎杖适应性强 , . 植株高大 , 繁叶茂 , 枝 根状 茎横生, 木质, 是水土保持的良 好的革本植物。地上 茎有节 , 在出土未展叶时整株酷似竹子 , 有一定的观 赏价值。
2 繁殖方法
2 1 种子繁殖 .
在原产地 可 以采到成 熟种子。4月 上 、 中旬播 种, 按行距 2 3c 5~ 0m开沟, lm, 深 c 将种子均匀撒 入 沟内, 覆土后稍镇压 , , 浇水 在温度 2 ℃左右时 1 ~ 0 0
1 天出苗。当苗高 5 0 5 ~1c m时间苗定植, 行距 株、
・
2 ・ 4
维普资讯
特种 经济动植物 20 年第7 04 期
・ 药用植物 ・
●李银春 ( 林省长 朝阳区 林处 1 01 吉 春市 园 3 2) 0
●赵振 成 ( 吉林省长春市新立城水库 100) 300
内, 覆土, , 压实 浇水。秋栽者翌春出苗 , 春栽者 1~ 0 蓼科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 别名阴阳莲、 活血龙、 1 天即可出苗。 酸 5 23 组培育苗 . 秆等 , 自然分布在黄河 以南各 省 区, 于浙江、 主产 江 苏、 、 。上世纪 9 安徽 广西 0年代初 , 虎杖被引入吉林 虎杖为易诱导 出组培苗 的植物 , 以利用组织 所 省, 在吉林市市 区及 白石山、 吉林区育苗栽植, 延 经 培养技术可以实现其大量扩繁。生长季 节 , 采虎杖 植株 中、 上部带叶茎段作为外植体,诱导采用 MS 十 1 0年观测 , 良好 , 自行分根进行无性繁殖。 生长 并能 虎杖用途广泛 , 可用于园林绿化 、 药用及提取天 B 10 A 0 1 A . +N A . 培养基, 诱导培养 1 0天后 , 可从叶 然色素等。 腋处诱导出 不定芽; 继代培养基与诱导培养基相似, 只是把 B A浓度由 10降低到 05 g , . .r  ̄ 继代培养周 n 1 植物学 特征 期为 4 天 , 期增殖 3 倍 。生根采 用 12 0 每周 ~6 / MS 高 2 m, 直立, ~3 茎 圆柱形 , 中空 , 有凸起纵棱 , B 03 A 02 培养 1 0天后生根。在 散生红色或紫色斑点。单叶互 生 , 叶片广卵形至卵 +IA ,+N A .培养基, 成活后移入营养钵, 待苗高 1c 0m以 状椭 圆形 , 全缘或有 细锯齿 , 叶鞘膜质。雌 、 托 雄异 育苗盘内炼苗, 上时定植于田间。 株, 圆锥花序顶生或腋 生, 花小 , 红色或 白色。瘦果
松肥沃、 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或山地沙质黄棕壤 上长出大量棕红色蜜环菌丝后, 表明蜜环菌种培育 土为宜, ~65 p 6 .。野生猪苓主产于吉林省长白山 H 成功 , 可用于生产。 脉。 山西、 陕西、 甘肃、 云南等省区也有分布, 以长白 412 培养猪 苓菌种 在生产 中可选用 黑苓 .. 山区产的猪苓 品质最佳。 和灰苓直接作种苓与蜜环菌菌枝或 菌材 栽培猪苓 , 2 形态特征 也可将猪苓菌核按常规方法进行组织分 离 , 获取猪 猪苓菌核为多年生 , 菌核块状或不规则块状 , 直 苓菌种 。 方法同蜜环菌。采用组织分离猪苓菌种 , 成 径 3 8m, - c 形似 生姜块茎 。表面皱缩不平 , 富有 弹 本低 、 繁殖快、 产量高 , 适宜规模化生产。 性, 棕黑色至灰黑色 , 内部 白色至淡褐色 , 坚而 干后 4 2 栽培方法 . 不实 , 呈半木质化 状态。菌核表 面有 时伴有根状 的 42 1 穴窖栽培法 ①栽培时间 可在 1 .. O月 蜜环菌菌索 , 内部剖面则为 曲线状 的斑纹。子 实体 下旬封冻前或翌年春解冻后 的 4 ~5月栽 培。②菌 由菌核上生出 , 基部 相连 。 菌柄 向上多分枝 , 一 材制作 选 择直径 4 0r 的 阔叶树 , 形成 ~1e a 截成 5 ~ O 丛近白色至浅灰色的小菌盖, 生有 1 ~10 O 0 余朵; 8e 长的木段 。 菌 0r a 晒至半干。 象种黑木耳一样打成孔 , 盖肉质 、 白色 , 湿时易烂 , 干后坚硬而脆 , 近圆形 , 较 孔深 2m、 c 孔距 5 c 或用刀砍成鱼鳞 口。将猪苓  ̄6m。 薄。 表面白色至淡褐色。 边缘薄而锐, 常为卷, 菌种塞满孔中或鱼鳞缝 中。③挖 穴窖 顺坡挖窖 , 俗称 “ 猪苓花”芳香 , 。 , 味佳 可食用 ; 菌肉白色 , 软肉质 , 较 窖深 5c 长 7 ~10r、 7c 0m、 O 0e 宽 0m。④ 种植 先将 a 薄; 菌管圆形至多角形 , 无囊状体 , 与菌柄相连呈延 窖底铺一层湿树叶 ( 阔叶)把塞满猪苓 菌的木棒平 , 生 , ; 孢子球形 至椭 圆形 , 白色 担 无色 ; 担子短棍 棒 放于窖 内的树 叶上 。 间距 1c 把蜜环 菌短枝放 于 0m, 状。 。 无色 顶生 4 个担孢子。 猪苓菌棒之间 , 然后在菌棒 上面撒 些猪苓菌和蜜 环 菌菌种。 粗棒两端放些蜜环菌枝。用湿树叶覆盖菌 3 生物学特性 猪苓 的生长 发育与蜜环菌有密切关系 , 没有蜜 材后, 覆腐殖土3 e 完成第 1 ~5 m, 层。 第2 层按第 1 层方法操作 , 最后覆腐殖士 1c 0m, 环菌的侵入 , 猪苓是不 能 自养的 猪苓不能直接寄 盖上树叶或稻草防止雨水侵入。 生在活树或腐朽的树木上, 而需要蜜环菌索一端侵 窖顶呈龟背形 ,
维普资讯
・
药用植物・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 04年第7 期
长 野 猪苷的 他栽培拨
● 王惠怡 ( 吉林省敦化成人高等专科学校 l 70 3 0) 3
●朱海军 ( 林华康 股份有 公司) 吉 药业 限
●秦树有 ( 林省敦 特产 所) 吉 化市 研究
6 经济效益
每平方米投放 2 1 0‘ g的菌材 , 可产 鲜猪 苓 11 , 干率 4 % , 0‘ 折 g 5 以当前的价 格 计算 , 每平 方 米 可 实现产值 15元 , 除综 合 成 本 3 扣 5 元, 0 纯利润 8 5元。是一项高
猪苓别名 猪尿苓 、 亥苓 、 猪苓 、 野 鸡屎苓 、 枫苓 、 乌桃 等, 名 [ o prsu blts P s) rs] 学 Pl ou m eau (e .F e.。 y l a i 为担子多孔菌科 、 多孔菌属多年生药用真菌 , 以菌核 供药用 。味淡 、 。具有利水渗湿、 性平 通淋消肿的功 能。主治小便不利 , 尿道热 痛的淋 病 、 湿盛水肿 、 泄 泻、 白带等症。猪苓含粗蛋 白、 多糖类物质, 对利尿、 乙型肝炎有一定的疗 效; 猪苓 多糖具 有提高人 体免 疫力 、 治疗癌症的作用 , 还可用于化妆品生产。近几 年, 国内药材市场 猪苓需求 量较大 , 坚挺, 价格 由每 千克 1~2 元上升到每千克 3 ~3 8 5 O 7元。由于货少 价扬 , 导致长白山区野生猪苓资源被大量采挖 , 破坏 了生态 , 现已濒于绝迹。为解决 市场 供求矛盾 日趋 突出的问题 。 敦化市特产研 究所的科研人员 , 经过 3 年多的试验研究 , 将长 白山地道野生猪苓 驯化家植 成功 , 并总结了一套高产栽培技术 。 入腐朽的树木 上吸收营养物质 , 另一端侵 入猪苓菌 核, 并提供营养给猪苓。蜜环菌分泌物中, 某些成分 是猪苓的营养来源, 两者互为利用 , 因而猪苓与蜜环 菌是共生关系。 人工栽培猪苓 , 要选择黑苓( 年生) 3 与灰苓 ( 2年 生) 作种苓或提取菌种。在蜜环菌 的伴生下 , 具备适 宜的环境条件, 菌核从某一点 突破里皮 , 出白 猪苓 发 色菌丝 。 每个萌发点均可生长发育成包着一层白皮 的 新生苓 ; 白苓又在适宜的条件下不断生长 、 , 发育 成为 灰苓。灰苓继续生长发育成为黑苓 , 即成品苓 。
2 ~3 c 每穴留壮苗 l 5 0m, ~2株 22 分根繁殖 . 虎杖在吉林省开花未结实 即遭 霜害, 不能采 到 成熟种子 , 所以引种成 功后 的扩 繁主要靠 分根 繁殖 来进行。秋末地上茎 叶枯 萎或 春季幼苗 出土前, 将 母株刨 出, 分根 , 每根上带 2 ~3个芽 , 按行距 4 c 0m 开沟 , 沟深 1 ~1c 1c 株距把根芽摆放于沟 0 5T, 5m 1按
4 2 2 树墩 栽培 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选择当年采伐的阔叶树墩, 找出 3兀以上的树 c 根, 打孔或砍成鱼鳞 口, 塞满猪苓菌种 , 四周撒些湿 树叶, 然后适量播些猪苓菌种和蜜环菌种 , 再用湿树 叶盖住菌种 , 最后覆腐殖土 1c 0m。 4 3 苓场管理 . 猪苓栽种后严禁人 、 畜践踏和随意翻动观看 , 以 免破坏两者之间 的共生关系 , 影响产量。应经常检 查窖内土 壤 湿 度 , 土壤 含水 量 应 保 持 在 4 % ~ 0 5 %。干旱时应及时浇水。一般不用施肥和除草 , 0 呈半野生状态最好, 要严防 鼠害。
4 栽培技 术
4 1 培养蜜环菌和猪苓菌种 . 菌种的提取 、 生产与培养方法 和常规的食用菌 菌种制作方法基本相 同。 4 1 1 培养 蜜环 茵菌种 利用 培养天麻用 的 .. 蜜环菌菌材作菌源或在秋季采集新鲜 、 完整 、 色正 、 1 生境及分布 发育 良好 、 菌伞未开的蜜环菌子实体( 榛蘑 )按 常规 , 长 白山猪苓多生长在海拔 l 0 ~l50 0 0m半 阴 0 方法进行组织分离 , 接种于固体斜面培养基上 , 置于 半阳坡的林地 , 坡度在 2 ~3‘ O O。野生猪苓隐生于阔 2-2" 2 8 C的恒温箱 中培养 7 O天 , ~1 待菌丝布满斜 叶林或混交林, 常寄生在枫、 桦、 柳、 槭、 柞、 槲树等阔 面培养基时, 即得 1级母 菌; 其转接 2级原 菌, 将 置 叶树的树根上 。当地 温 1℃时开始萌发 ,4 5 O 1 ~2℃ 于 2  ̄2" 2 6 C的培养室内培养 1 天左右 , 5 待菌丝布满 生长最快, 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 ~ 5 2℃子实体 O 2℃, 2 全培养基时, 再转接 3 级生产菌 , 置于 2℃的培养室 5 散发孢子。土壤含水量 以 4 %左右为宜。土壤以疏 O 内培养 1 个月左右 , 当培养瓶 内的短枝条和培养 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