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区猪苓半人工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
猪苓的半野生栽培法

猪苓的半野生栽培法
钟向东
【期刊名称】《食用菌》
【年(卷),期】1994(000)0S1
【摘要】猪苓具有利水、渗湿、抗癌等功效,过去一直靠采挖野生菌核供药用,自然资源严重破坏,供求矛盾突出。
近年来,猪苓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引起了学者的重视。
笔者从1990年11月开始进行了猪苓的栽培试验,到1992年11月验收,平均每厢获得47.3kg猪苓的好收成,比沿用的菌材伴栽法产量高100%。
【总页数】2页(P35-36)
【作者】钟向东
【作者单位】湖南省郴州地区生物研究所 4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7.3
【相关文献】
1.猪苓菌核半野生栽培技术 [J], 李富得
2.半野生猪苓管理技术 [J], 廖伟坤
3.林区半野生栽培猪苓 [J], 曾泽彬
4.猪苓半野生栽培法 [J], 张铭望;贺元祥;潘俊卿
5.关于猪苓半野生种植在北沟保护站社区推广的调查分析 [J], 张挺;陈宏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猪苓种植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猪苓种植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作者:高言王长江韩彦斌张斌张荣梓来源:《西北园艺·蔬菜》2023年第06期高言,王长江,韩彦斌,张斌,张荣梓,陕西省留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邮编724100。
收稿日期:2023-07-18摘要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量增大,猪苓人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猪苓产业已成为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但因种植技术陈旧、管理粗犷等,猪苓产量逐渐下降,为了不向农田抢地,保护林木资源,提高猪苓品质及产量,促进农户增收,对山区猪苓种植技术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存在问题,提出相应改进措施,也为山区猪苓产业发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猪苓;种植技术;问题;改进措施猪苓以其色黑零落似猪屎而得名,别名猪屎苓、地乌桃等,是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味甘、淡,平;利水渗湿,常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等症。
我国有2 000多年药用历史,分布广泛,主产于陕西、云南、河南、甘肃,山西、吉林、四川等地。
猪苓多为野生资源,喜欢凉爽湿润环境,怕高温干旱和水泡,需蜜环菌伴生,秦巴山区在海拔1 000~2 000 m均有野生分布,其生长发育过程,大致分为“白苓”“灰苓”和“黑苓”3个阶段。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猪苓具有利尿、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导致市场需求量不断上升,野生资源供不应求,价格持续走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2017年大幅度降价后,多数药农对猪苓种植、管理较为粗犷,猪苓产量逐渐下降,加上近年来耕地保护政策、林木资源保护政策出台,猪苓可用种植地减少,这对猪苓产业集约化发展带来了挑战。
林下后种植基地较为分散,缺乏整体统一的规划和技术标准,影响了猪苓单产的提高。
面对诸多挑战,结合生产实际及相关政策,对现有技术需改进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典型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改进措施,以提高猪苓产量及质量,指导生产安全、有效、质优的猪苓,促进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也为猪苓产业发展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猪苓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利尿等功效。
野生猪苓采摘困难,价格较高,因此人工种植逐渐成为猪苓种植的主要方式。
本文就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进行研究并介绍。
1.环境选择
猪苓是生长在山地阔叶林和竹林边缘处,多分布于海拔800~1800米的山地地带。
因此,选择海拔900米以上、沙土壤和酸性土壤较好的地带进行栽培,环境湿润、光照充足且通风良好。
2.种子选择
选取健康、无病虫害的猪苓作为种子,嫩茎末节通常是最佳的种子部位,种子先放入水中浸泡1天再放入培养皿,待出芽后用土壤培养。
3.土壤选择
猪苓喜欢酸性土壤,对土壤呈中性或碱性的土壤不适应,所以在栽培地点选择沙质壤土,并在土壤中加入长期堆肥和有机化肥来保持土壤的肥力和土壤酸性度。
4.养护方式
(1)灌溉:刚开始时,在植苗期内,需要每天进行适量喷水,保证土壤保湿,促使种子生根。
(2)施肥:猪苓需要养分比较充足的土壤,但是过度施肥会使猪苓的药用价值降低。
建议在种植初期,每平方米施用20千克的堆肥,并每月施1次20克的有机化肥。
(3)防治病虫害: 施肥后为土壤提供养分,同时也会为病菌的生长提供依托,因此加强病虫害的防护至关重要。
可采用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4)摘芽除草: 猪苓名副其实,因为它的枝条犹如猪尾一样,会缠绕生长。
因此需要进行定期的摘芽和除草,保证苗木的强壮性和正常生长。
总之,在人工栽培猪苓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模仿野生环境,选择合适的土壤、光照和施肥方式,进行科学养护,从而确保人工栽培的猪苓质量和产量。
猪苓的生物学特征及人工栽培技术

目前 , 由于 对 猪 苓 的 生 活 条 件 、 响 其 生 长 的生 态 因 影 素, 尤其 是其 与某 些生 物之 间 的关 系 尚未完 全掌 握 , 此猪 因
苓 的 人工 栽 培 还未 达 到 应有 的水平 。 工 栽培 法 还 局 限于 人 木材( 段木 ) 围 内。 范
21 选 地 整 地 .
3 %后 , 0 每隔 5 1 m砍 一鱼鳞 口 , 段 木砍 4排 , 段 木砍 ~ 0c 粗 细
生 活周 期 ( ) 束 。 史 结
1 . 生 长 发 育 条 件 2
一
3排 , 度 达 木 质 部 。 后 接 种 蜜 环 菌 种 , 成 “ ” 型 深 然 搭 井 字 架, l 在 5℃左 右 的温 度 下培 养 2 3个 月 , ~ 蜜环 菌即 在 段 木 上 生长 并形 成 菌索 。 时 的段木 。 作 为猪 苓下坑 插 种 的菌 这 可
猪 苓 又名 猪茯 苓 、 猪 粪 、 野 地乌 桃 、 药等 , 于单 子 菌 黑 属
纲、 多孔 菌 目、 孔菌 种 、 苓属 , 多 猪 主要 寄生 于桦 树 、 冈 、 青 柞 树 、 树 及柳 树 的腐 朽根 上 。 栎 由于 其外 表 面 凹 凸不 平 , 皮 外
无关。 2 猪 苓 人 工 栽 培 技 术
双 核化 的次生 菌丝 。 次生 菌丝 在 生长 环境 下大 量 繁殖 集结 , 在 外部 条件 刺 激下 形成 休眠 体—— 菌核 。 核 是药 用部 分 , 菌
即栽培所要得到 的。 菌核 在 气 温 上 升 到 2 0℃时 达 到 生 殖 阶 段 , 生 子实 体 , 而散 射 出大 量 的担子 孢 。 此 , 苓 的 产 继 至 猪
是 孢 子 繁殖 。 摘后 的猪苓 子 实 体 , 能 曝晒 , 能 采 不 只
猪苓的栽培技术

菌丝体可以深入土壤中吸取寄主的营养,并形成菌核。
一个菌核可以长出多个子实体,每个子实体可以产生上万颗孢子。
猪苓的繁殖方式
02
猪苓的栽培技术
选地
选择海拔在800-1500米的向阳山坡,土壤以沙质或半沙质土壤为宜,要求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
整地
在选好的地块上除去杂草和石块,将土地耕翻20厘米左右,然后耙细整平,作成宽1-1.2米的畦,长度根据地形而定,畦间留30厘米的走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选地与整地
菌种选择
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猪苓菌核作为母种,挑选新鲜、无破损、无变色的猪苓菌核进行种植。
菌种制备
将选好的猪苓菌核切成小块,每个小块约1厘米见方,用干净的湿毛巾或纱布将其包裹好,放在温度为25-30℃的恒温箱中培养,待菌核表面长出白色菌丝后即可进行种植。
菌种选择与制备
种植时间
01
猪苓一般在春季3月份左右进行种植,此时气温逐渐回暖,有利于菌核的萌发和生长。
2023-10-27
《猪苓的栽培技术》
CATALOGUE
目录
猪苓的生物学特性猪苓的栽培技术猪苓的病虫害防治猪苓的采收与加工猪苓的市场前景与经济效益猪苓的栽培技术发展前景与挑战
01
猪苓的生物学特性
猪苓的形态特征
猪苓属于菌类,其子实体伞形,菌核呈黑色,表面凹凸不平,内部为白色或淡黄色。
猪苓的菌核是繁殖的主要器官,也是药用部分。
技术门槛高
猪苓的栽培需要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包括菌种选育、发酵工艺、栽培技术等方面的要求。这使得猪苓的栽培技术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研究和开发。
生产成本高
猪苓的栽培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包括菌种采购、发酵设备、栽培设施等方面的费用。此外,猪苓的栽培周期较长,一般为2-3年,这使得生产成本较高,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风险。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猪苓(学名:Polyporus umbellatus),又名猪苓饼、猪苓茸、竹苓、黄苓等,是一种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真菌。
猪苓因其根茎部分形状似竹,又称为竹苓,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猪苓具有利尿、消肿、清热解毒等功效,被用于治疗水肿、脚气、小便淋漓不尽等症状。
猪苓的药效主要来自于其含有的有效成分,如多糖、黄酮、三萜类化合物等。
由于猪苓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市场需求,人们对猪苓的人工栽培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采用人工栽培的方式可以提高猪苓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也能减少自然生长环境的破坏。
下面将介绍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猪苓的人工栽培需要选择合适的生产基地和土壤条件。
猪苓喜欢生长在湿润、阴凉的环境中,因此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区进行栽培。
为了保持土壤湿润,可以采用灌溉的方式进行水分补给。
猪苓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孢子播种和菌丝扩种两种方法。
孢子播种是将猪苓的孢子均匀撒在培养基上,经过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孢子会发芽生长成菌丝,最终形成子实体。
菌丝扩种是将培养好的菌丝块或菌种接种在培养基上,通过菌丝生长的方式来繁殖和培育猪苓。
然后,猪苓的栽培过程需要注意温湿度的控制。
猪苓的适宜温度一般在20-25摄氏度之间,相对湿度保持在80%左右。
在猪苓的生长阶段,适量的光照也对其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猪苓的栽培还需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
猪苓容易受到蓟马、黑斑病等害虫和病菌的侵害,因此在栽培过程中需要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工作,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证猪苓的生长和产量。
猪苓的收获时间通常在子实体完全成熟后进行。
收获后,可以将猪苓进行简单的处理,如清洗干净后晾干或烘干,以便于后续的加工和使用。
药用真菌猪苓研究热点的进展

药用真菌猪苓研究热点的进展许广波;李太元;李艳茹【摘要】从猪苓菌核的形态及称谓、分类地位、猪苓与蜜环菌的关系及第二营养、猪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猪苓多糖研究等几方面阐述了药用真菌猪苓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
%Research progress in several aspects of medicinal fungi of polyporus umbellatus was expounded such as sclerotinia of polyporus umbellatus modality and name,taxonomic status,relation of polyporus umbellatus and armillaria mellea,the second nutrition,research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polyoses of polyporus umbellatus,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hotspots was put forward.【期刊名称】《延边大学农学学报》【年(卷),期】2012(034)003【总页数】6页(P262-266,272)【关键词】猪苓;分类地位;蜜环菌;分子生物学;多糖【作者】许广波;李太元;李艳茹【作者单位】延边大学农学院,吉林延吉133002;延边大学农学院,吉林延吉133002;延边大学农学院,吉林延吉13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7.3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又称猪粪菌、猪茯苓,因其菌核表皮呈黑色和形似猪粪而得名。
猪苓是我国传统的真菌类中药材,以干燥的菌核入药。
猪苓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中国、朝鲜、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国家,欧洲及北美洲也有分布。
我国的陕西、云南、山西、四川等省和吉林省的长白山区是猪苓主产区[1~5]。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猪苓是一种具有很高药用价值的中药材,野生品种品质更加优异,但由于采集困难、野生种群数量下降、环境污染等问题,使得野生猪苓资源严重匮乏。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保护野生资源,研究猪苓的人工栽培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对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进行研究,从环境、土壤、光照、水分、肥料等方面探讨猪苓人工栽培的关键技术。
一、环境控制猪苓生长要求相对稳定的温度和充足的光照,空气湿度应该适中。
在人工栽培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温,选择温度稳定、通风良好的棚室作为生长环境。
另外,宜选用本地环境和气候条件相似的地块进行栽培,如平原、低山丘陵等地形。
二、土壤选择猪苓生长在富含有机质、疏松透气、保水能力强的土壤中,对于酸碱度要求不高,PH值保持在5.5-7之间即可。
可选用砂质壤土或者黄壤,也可以调整腐殖质含量来提高土壤质量。
三、光照控制猪苓在生长过程中对光照条件要求较高,需要充足的阳光。
在早春、初夏的生长期,湿润度高、天气阴沉时要进行适当的光照补充,可选用节能灯、LED光源等人工光源,为猪苓提供良好的光照环境。
四、水分管理猪苓需要充足的水分,但不耐积水,因此人工栽培时要注重水分管理。
在生长期的早期,宜每7-10天进行一次浅灌,后期隔7天一次即可。
同时,在雨量充足的季节,要注意排水,避免积水影响生长发育。
五、施肥注意施肥是猪苓人工栽培中的重要环节,施肥不当会对猪苓的生长和药效产生重大影响。
在栽培初期,应进行基础施肥,以增加土壤养分和改善土壤结构为目的。
主要通过优质有机肥进行追肥,同时要避免使用过量的化学肥料,以减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需要在环境、土壤、光照、水分、肥料等方面进行科学控制。
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人工栽培的猪苓品质,提高其药效价值,为猪苓的利用和保护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年 S cn ya eo d r e
5
6 9 一
栽培猪等 Pl o s ea s tg o pr u blt pnn y u m lu l i a 栽后管理 M n eet r itn aa mnaectao g f u vi t l 越冬管理, 加盖树叶等 L e uh wn r ae 覆土、 i t og t iem ng, vh r h t a e
长白山区猪菩半人工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
许广波‘ 傅伟杰‘ 李如亮“ 孟令君“ 赵旭奎” 万丽红4 , , , , ,
(. 吉林 龙井 130 ;. 1延边大学农学院, 3402蛟河市海青林场 , 吉林 蛟河 120 ; 350 3安图县松江镇农技推广站 , . 吉林 安图 130 ;. 3624公主岭市农业广播学校, 吉林 公主岭 160 ) 310
色相同, 菌管延生, 菌管长不超过2 . m 抱子呈长卵圆形至圆 m 柱形, - 0mx 6 . (- ) 1-x 5 7- 1 0 ( 2 , ) 1-, i - M 0 6内含 个直径(- ) - m的大油球. - x 4 1- x 6 - 1 2 0 抱子成熟后弹射, 遇到适宜的条件
32 猪等种核的选择 .
猪荃种菩应选择生活力旺盛、 弹性好 、 断面呈 白色、 新鲜的黑荃 , 大小以红枣大小为宜 , 不能选择乌黑质硬的菌核或核内有空腔的老荃作种菩 , 这样的菌核繁殖再生能力差 , 也不能 用幼嫩的白菩作种荃 , 因其极易霉烂.
33 栽培场地的选择 .
根据猪荃的生长特点, 栽培场地应充分考虑营养条件 、 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 栽培场地 应选在地势高 、 春季地温回升快的山坡地. 林相以阔叶次生林为主, 并且要有一定的郁闭度 , 其林下灌木丛生, 腐殖质多, 土层厚 , 能够给蜜环菌和猪荃的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 ; 半人 工栽培猪荃主要靠 自然雨水浇灌 , 所以栽培地土壤以渗水 良好的沙性土壤最好 . 积水洼地不 能栽培猪荃.
34 栽培方法 . 猪荃的栽培方法有 2 , 种 可根据实地情况灵活选择一 种是挖坑播种. 先挖栽培坑 , 坑中
猪荃菌核分枝少, 形如瘤状, 俗称“ 猪屎荃” 〕 〔. “
新菌核的萌发要求土壤达到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春天当地温达到 1 0℃以上, 土壤含
水量在 3%- 0 0 5%时, 有活力的黑荃上就可萌发出白色的小菌核, 即白荃. 白荃在 7 月份 -8
的生长速度最快 , 越冬后颜色变成灰黄色, 成为灰荃 . 灰菩在第二年继续生长 , 颜色渐成黑褐 色, 再次过冬就完全变成黑色 猪菩菌核只有变成黑色后才可采收并作为药材出售. 猪菩子实体也叫 “ 猪荃花”“ 、千层蘑菇”质地柔软, , 味道鲜美 , 可以食用. 子实体从埋在
等, 此外还有少量的针叶树种如红松( iu kri s ) . 中郁闭度较大 , Pns ae i 等 林 o ns 一般在 0 6左 . 右. 猪荃产地的林下植被稀疏、 覆盖密度小. 以黄泥河林区的植被调查为例 , 灌木植物主要有
毛棒 ( y s ns ra 五 味子 ( cinr ci n s 枣 娇 猴 桃 ( cn i Crl m d ui ) o u a h c 、 Shada n s ) 软 s h ei 、 At ia id a u )山葡萄( is ues ) 草本植物以山茄子( rc b r pr ir i 、 rt 、 g a Vt a r i 等; i m ns Ba yoy aif ms h t s d o )木贼 ( i o a e m l 、 Hp c e he a )蚊子草(ipnu pla )玉竹(ogntm o tm) p h t y e Fledl a t 、 i a m e Pl oau o r u 等居 y da
文章编号: 0479 (040 - 4-4 10-9920 )30 1 2 0
猪菩[ pr u blu (e ) 〕 o s ea s r. .是一种药用真菌. Pl u m lt P s F o y r 在真菌分类学上属于担子 菌门(ad m c a、 Bsi y t 层菌纲( y eo ye s io o ) H m nm ce 、 t )非褶菌目(pyohre 、 A hlpo l)多孔菌科(o - l as Pl y pr e )多孔菌属(o prs. o c e、 aa Pl ou)猪荃在中医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肾炎、 y 全身浮肿、 小便
n w tr l A miai me e e maei o r l r a f l a l a l
根据猪菩和蜜环菌的关系, 栽培猪荃的前一年应事先培养好蜜环菌菌材. 蜜环菌菌材的 制作应在春季选择柞树 、 、 桦树 枫树 、 榆树等材质坚硬的阔叶树种作为材料 , 制作方法与常规 的蜜环菌菌材制作法相同.
摘要: 通过对长白山区野生猪冬的系统研究, 从栽培场地的选择、 种核选取、 栽培方法、 栽后管 理、 采收加工等方面提出了适宜长白山区资源条件和气候特点的猪等半人工栽培技术体系.
关键词: 猪荃; 半人工栽培; 技术体系; 长白山区 中图分类号: 993 Q 4 . 2 文献标识码: A
0
H u青
用研究— 猪荃半人工栽培及其液体深层培养的研究” 被立为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 目, 本 文在对长白山区猪荃的生物学特性、 产地生态条件和半人工栽培方法等进行系统研究的基 础上 , 提出了长白山区猪荃半人工栽培技术体系.
1 长白山猪等的生物学特性
猪荃主要由菌核和子实体两部分构成. 野生条件下猪荃菌核形状各异 , 生长在长白山区 的猪菩以长条形、 块状和片状居多, 形似姜块状 , 俗称“ 鸡屎菩”而生长在陕西 、 ; 山西等地的
量的枯枝落叶为蜜环菌和猪荃菌核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
3 猪等的半人工栽培技术
根据长白山区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 猪荃的半人工栽培应选在春季进行. 这样可以利用
夏季的高温多湿条件, 让猪荃菌核充分萌发并和蜜环菌很好地接合〔 7 1
3 1 菌事安排 . 人工栽培猪菩的菌事安排见表 1 .
2 0 一0 一2 收稿 日期 : 04 8 6 基金项 目: 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项目( 目 项 批准号3408) 0604
作者简介 : 延边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副教授 许广波(92 , , 16 一)男 吉林龙井人 ,
延 边 大 学 农
学 学 报
第2 6卷
地下的菌核上长出, 呈树丛状 , 主柄短, 其上生有几十余朵扁圆形的小子实体 . 菌丛的总直径 达 2 .3 c 0 0 m以上. 菌盖肉质柔软, 直径一般为 t c 中部凹陷呈漏斗状, -3 m, 有淡黄褐色的 纤维状鳞片, 盖边缘薄而锐, , 全缘 内卷. 菌肉薄, 白色, 纤维状肉质 , 干后变脆 . 菌管与菌肉颜
选取菌材、 E o e ea s r 备料 hi m t i, c a rl t e o 制作蜜环菌菌材 E e tn t i o A mlr m la xc i m ea f i i ee uo a rl r l a l a
3 4 6 一 7 9 一
1 4 一
蜜环菌菌材管理 M ng et ri r m la ea aa m noAml i eem ti e f l a l arl a
就萌发成菌丝 , 形成新的猪菩菌核 猪菩子实体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 在长白山区每年 6 月份出现猪菩子实体 , 这与 其它地区猪荃花多发生在三伏天的规律有差异. 并不是每个猪菩菌核都可以长出子实体 , 往 往大多数猪菩菌核不长子实体. 能长出子实体的菌核多分布于土壤的上层 , 因为子实体的菌 柄着生在接近土表的菌核上 .
第2 卷 第 4 6 期 20 年 1 月 04 2
延 边 大 学 农 学 学 报 Junl gi l r Si c Y n i U i r t orao A r u ua c ne b n v sy f c t l e a a n ei
Vo . No 4 l2 6 . De 2 4 . 0 c 0
er u , a oe te f e l vse at psr d r sr c o e e, h pe v h u a f a t c
X . T}r hy ie 3 ra d W - 蒸蒸a uy 4e rr
管理、 检查、 防虫等 M ng,r ed tyd mne aaee u, soe v i, jq er e r t c 采收成熟菌核, 增添新菌材等 Rae ree se t, p -dc e d ns cris ei u d p i s oa u rn e p l
2 长白山猪等产地生态植被条件
21 地形及土壤条件 . 在长白山区, 猪荃主要生长在坡度不大的山岗上, 山的高度为海拔 40 00 坡度 0 -1 m, 0 在 5 0之间. -3’ 山中“ 鱼鳞骨” 地带和林缘地带猪荃分布较多, 林中湿地不长猪荃 . 土壤为壤 质暗棕色森林土, 土壤偏酸性 , 腐殖土层厚度为 1 0一2 c 下部为黄沙土或沙砾 , 5 m, 土壤渗 水、 排水性能良好. 实地调查发现 , 中有火烧痕迹的地带生长的猪菩 , 在林 菌核粗壮且个体 大, 在猪菩坑内能够看到掺杂在其中的木炭. 22 植被条件 .
年份 Y a er
月份 Mot nh
1 2
菌事活动 P ni l tg a n
第1 年
Frt r i ya s e
蜜环菌母种扩繁A pav ctao os w oAmlr ml m lte itn p n ri i ee ii u v i f f l a l l a a a 原种制作 Ee tn w oAmlr mla xc i s n ri i ee uo p a f l a l a
多, 植被种类共有3 科5 种, 8 4 而不产猪荃的林下植被茂密, 植被种类有3 科6 种〔4 6 5 3] , 猪菩新菌核的萌发和生长要依靠蜜环菌提供营养, 两者之间形成营养共生关系[6 蜜 5] ,. 环菌是一种兼性真菌, 需要有密集交错的树根和深厚的腐殖质土层. 因此, 阔叶混交林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