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产业现状
2024年猪苓中药材市场需求分析

2024年猪苓中药材市场需求分析引言猪苓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其在中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旨在对猪苓中药材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企业提供决策支持。
市场概况猪苓是一种块茎,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开胃、利尿消肿等功效。
它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特别是在肾虚、脾虚、水肿等疾病的治疗中。
猪苓的药用价值和市场需求逐渐增加,成为中药材市场上的重要品种之一。
市场需求分析1. 需求来源猪苓的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医疗保健品市场:久坐办公、不良生活习惯等导致的身体不适,使得人们对中药材的需求增加。
猪苓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在滋补健康方面有着较高的市场需求。
•药店和医院:猪苓的药用价值被广泛认可,许多药店和医院都销售和使用猪苓作为药材。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猪苓的市场需求也在增加。
2. 市场规模猪苓中药材市场的规模庞大,并呈现增长趋势。
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近年来猪苓的市场需求逐年增加,年销售额稳定增长。
3. 市场竞争状况猪苓中药材市场存在一定的竞争压力。
目前市场上存在多个品牌的猪苓产品,品牌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
此外,由于猪苓的生产工艺相对简单,市场上也存在着一些山寨产品,给市场正规品牌的销售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市场发展趋势随着现代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中医药的推广,猪苓中药材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市场上对猪苓产品的需求稳步增长,预计未来几年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
总结猪苓中药材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市场需求稳定增加。
相关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分析,制定相应的市场推广策略,提高产品竞争力。
同时,需要加强产品质量监管,遏制山寨产品的市场流通,以维护市场的良好秩序。
猪苓种植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猪苓种植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作者:高言王长江韩彦斌张斌张荣梓来源:《西北园艺·蔬菜》2023年第06期高言,王长江,韩彦斌,张斌,张荣梓,陕西省留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邮编724100。
收稿日期:2023-07-18摘要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量增大,猪苓人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猪苓产业已成为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但因种植技术陈旧、管理粗犷等,猪苓产量逐渐下降,为了不向农田抢地,保护林木资源,提高猪苓品质及产量,促进农户增收,对山区猪苓种植技术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存在问题,提出相应改进措施,也为山区猪苓产业发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猪苓;种植技术;问题;改进措施猪苓以其色黑零落似猪屎而得名,别名猪屎苓、地乌桃等,是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味甘、淡,平;利水渗湿,常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等症。
我国有2 000多年药用历史,分布广泛,主产于陕西、云南、河南、甘肃,山西、吉林、四川等地。
猪苓多为野生资源,喜欢凉爽湿润环境,怕高温干旱和水泡,需蜜环菌伴生,秦巴山区在海拔1 000~2 000 m均有野生分布,其生长发育过程,大致分为“白苓”“灰苓”和“黑苓”3个阶段。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猪苓具有利尿、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导致市场需求量不断上升,野生资源供不应求,价格持续走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2017年大幅度降价后,多数药农对猪苓种植、管理较为粗犷,猪苓产量逐渐下降,加上近年来耕地保护政策、林木资源保护政策出台,猪苓可用种植地减少,这对猪苓产业集约化发展带来了挑战。
林下后种植基地较为分散,缺乏整体统一的规划和技术标准,影响了猪苓单产的提高。
面对诸多挑战,结合生产实际及相关政策,对现有技术需改进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典型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改进措施,以提高猪苓产量及质量,指导生产安全、有效、质优的猪苓,促进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也为猪苓产业发展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于涞源县发展猪苓种植产业的调研报告

年 第 10 期
现 代 农 村 科 技
现 代 农 业
关 于 涞 源 县 发 展 猪 苓 种 植 产 业 的 调 研 报 告
(
马 立 花 涞 源 县 农 业 局河 北涞 源 074300)
1
猪 苓 简 介
猪苓, 非褶菌目多孔菌科树花属药用真菌, 为我 国珍贵的中药材, 被誉为“ 药材乌金”。 由地上子实 体和地下菌核组成。 子实体又称“ 猪苓花” 或“ 千层 蘑菇”, 幼嫩时可食用, 味道鲜美; 菌核体呈块状或 不规则形状, 表面为棕黑色或黑褐色, 有许多凹凸不 平的瘤状突起及皱纹。 有利尿渗湿治水肿之功效, 现 代医学研究, 能抵制肿瘤、 防治肝炎、 提高身体免疫 力、 抗辐射, 可药食两用。 2 涞源县有种植猪苓的历史。 根据猪苓生物学特性 和涞源县崟茂猪苓种植场近几年实地种植经验, 涞源 县猪苓适生条件为: 海拔 1 000 m 以上, 阴坡、 半阴 坡, 土壤为石灰岩酸性土壤, 腐殖质层厚度大于 30 cm ; 林分为阔叶混交林, 郁闭度为 0.7 ~ 0.9 最佳, 坡度 30°~ 50°。 3 依据涞源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以及近期卫星 影像资料得知, 全县海拔 1 000 m 以上的有林地分布 在 1 6 个乡( 镇) , 总面积 57.4 万亩。 白石山镇、 银坊镇、 南马庄乡、 走马驿镇、 南屯 镇、 水堡镇、 杨家庄镇辖区山场成土母质多为花岗片 麻岩, 土壤腐殖质含量低, 且重金属含量高; 塔崖驿 乡、 烟煤洞乡、 杨家庄镇辖区 1 000 m 以上林地分布 于山顶, 面积零散, 土层瘠薄, 腐殖质含量低。 以上 1 0 个乡( 镇) 林地土壤条件不适宜种植猪苓。 北石佛乡、 金家井乡、 留家庄乡、 上庄乡、 东团
度。 每年各省高考重点大学分数线文理科的差距在 50 分左右, 高考文理科拉开分差的主要学科是历史、 政 治及地理, 而拉开分差最大的学科是历史。 在高考学 生中历史学科能 够单 科 得 分 达到 80 ~ 85 分的 寥寥无 几, 很多学生对历史题望而生畏, 纷纷放弃历史学科 的学习。 通过以上分析, 影响高中生选择理科放弃文科的 因素很多, 但是历史学科对高中学生文科选择产生了 重要的影响。 为此, 历史学科的教学主管部门在历史 学科的教材选择上, 在历史课程的设置上要与时俱进 进行改革, 从事历史教育的教师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 生,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循序渐进, 培养学生的历 史学习兴趣, 这样历史教育才会健康的发展。 ·90·
做大做强猪苓产业 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做大做强猪苓产业促进农民稳定增收作者:邹成燕猪苓作为一种珍贵的药材,不仅具有较高的医药价值,而且还广泛用于航天、航海等领域,市场供需矛盾日见突出。
位于秦岭南麓的宁陕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县委、县政府决定把猪苓作为富民的一项主要产业来抓。
一、宁陕猪苓产业发展现状宁陕县人工栽培猪苓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群众在长期的猪苓半野生栽培实践中,掌握了一定的栽培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大规模人工种植。
新世纪初,宁陕县围绕“打造秦岭药谷,建设猪苓之乡”的目标,大力发展猪苓产业。
在政府扶持政策的推动下,相继引进、探索出了半野生猪苓种植技术和立体化种植模式,将种植范围扩大到全县11个高山乡镇、53个村、130个村民小组,并初步建成江口、旬阳坝、新场等8个猪苓生产示范基地乡镇、10个示范村、8000个示范户,形成了以洵河、汶水河流域为主的两大猪苓产业带。
2007年,宁陕申报实施了国家猪苓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2009年6月,由省质监局以陕西省地方标准发布了宁陕县制定的秦岭猪苓的生长环境、猪苓菌种、猪苓菌材、猪苓密环菌、猪苓半野生栽培技术规程、秦岭猪苓六大标准体系,弥补了我国猪苓栽培无技术标准的空白,也为宁陕猪苓产业上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止目前,全县猪苓地存数量达到86万窝(2150亩),仅2009年,全县新发展猪苓20万窝,新翻10万窝,实现产值20 00万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二、宁陕发展猪苓产业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一)优势。
宁陕地处秦岭南麓,素有“天然药库”之称,是陕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
全县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海拔540——2965米,森林覆盖率达90.2%,年平均气温12.3℃,多年平均降水量921.2毫米,宜种猪苓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
加之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形成了不同的小气候环境,为中药材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也是防止环境污染的天然屏障和隔离带。
猪苓种植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2023.11药材香料参考文献[1]马琴国.礼县掌叶大黄种植与产地加工关键技术[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24):31-34.[2]刘强.庄浪县马铃薯新品种引进试验[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32):76-77.[3]潘水站,孙连虎,李国业,等.甘肃省掌叶大黄规范化栽培操作规程[J ].农业与技术,2020(3):73-75.[4]周建方,王方成.大黄、黄芪、当归高效栽培技术[M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蔺菊芬,孙丽娜,严焕兰.黑膜覆盖直接起垄技术在北方地区掌叶大黄种植上的应用[J ].中兽医医药杂志,2019(1):90-91.猪苓种植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高言王长江韩彦斌张斌张荣梓摘要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量增大,猪苓人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猪苓产业已成为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但因种植技术陈旧、管理粗犷等,猪苓产量逐渐下降,为了不向农田抢地,保护林木资源,提高猪苓品质及产量,促进农户增收,对山区猪苓种植技术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存在问题,提出相应改进措施,也为山区猪苓产业发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猪苓;种植技术;问题;改进措施高言,王长江,韩彦斌,张斌,张荣梓,陕西省留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邮编724100。
收稿日期:2023-07-18猪苓以其色黑零落似猪屎而得名,别名猪屎苓、地乌桃等,是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味甘、淡,平;利水渗湿,常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等症。
我国有2000多年药用历史,分布广泛,主产于陕西、云南、河南、甘肃,山西、吉林、四川等地。
猪苓多为野生资源,喜欢凉爽湿润环境,怕高温干旱和水泡,需蜜环菌伴生,秦巴山区在海拔1000~2000m 均有野生分布,其生长发育过程,大致分为“白苓”“灰苓”和“黑苓”3个阶段。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猪苓具有利尿、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导致市场需求量不断上升,野生资源供不应求,价格持续走高。
猪苓种植前景

猪苓种植前景猪苓,又名芹蒌、香蔻、复思勒,为常绿多年生草本植物,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保健品、食品添加剂等领域。
猪苓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利尿、降血糖、抗菌抗病毒等多种功效,深受消费者青睐。
因此,猪苓种植具有广阔的前景。
首先,猪苓适应性强,适合生长于温暖湿润的环境中,如江南地区。
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性质非常适合猪苓的种植,因此南方地区是猪苓种植的主要产地。
而随着人们对猪苓的需求不断增加,猪苓的种植面积也在逐渐扩大。
其次,猪苓的市场需求稳定且持续增长。
近年来,中药的市场需求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猪苓作为一种重要中药材,其市场需求也在同步增长。
猪苓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可以用于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等方面,因此备受消费者的喜爱。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中药的市场需求将会持续增长,为猪苓种植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再次,猪苓的加工利润可观。
猪苓可以进行多种加工,如炮制、研磨、提取等。
这些加工可以将猪苓的药用价值最大化,并增加其附加值。
同时,随着猪苓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其市场价格也相应增加,使得猪苓的种植利润可观。
因此,猪苓的种植对于农民来说是一项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农业产业。
最后,政府对于中药材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猪苓的种植提供了政策保障。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中药材的发展和保护,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加大财政投入、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品质效益等,以促进中药材的发展。
这些政策措施为猪苓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扶持条件,使得猪苓种植的前景更加光明。
综上所述,猪苓的种植前景非常广阔。
猪苓具有适应性强、市场需求稳定且持续增长、加工利润可观等优势,同时政府对中药材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因此,投资猪苓种植将是一项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
2023年猪苓中药材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猪苓中药材行业市场发展现状猪苓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源自于中国,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水肿、泻痢等疾病。
随着人们对中药的认可度逐渐提高,猪苓中药材行业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本文将从市场现状、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市场现状1.产地分布目前,猪苓主要产于我国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东等地,其中以江苏、浙江产量最大。
2.产品类别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猪苓产品主要有猪苓粉、猪苓片、猪苓茶等。
其中,猪苓片和猪苓茶的销售量比较大,因为它们便于携带和食用。
3.市场需求随着中药的日益普及,消费者对于猪苓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主要需求方包括中药材批发市场、中药饮品生产企业以及药店等。
值得注意的是,猪苓也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用于保健、美容等领域。
二、市场发展趋势1.市场需求持续增长随着消费者对中药的接受度提高,猪苓的市场需求将会继续增长。
尤其是在生态环保、健康保健等消费理念不断普及下,人们对于天然、绿色、健康的中药材需求会越来越大。
2.产品创新、差异化竞争在猪苓市场竞争中,产品的创新与差异化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目前已有企业推出了加入其他中药材的复合猪苓产品,或者研制出更快捷、更方便的猪苓制剂,以达到更好的市场占有率。
3.优质产品将更受欢迎由于猪苓的采摘、干燥等过程对于品质有很大影响,一些企业开始注重猪苓产品的优质化,以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在未来,优质的猪苓产品将会受到更多的欢迎。
4.进口猪苓将对国内市场产生影响目前,中国猪苓进口量已经开始逐年增加。
未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进口猪苓市场将会不断扩大,对国内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国内的猪苓企业需要加速打造品牌,提高产量、品质以及差异化竞争能力。
综上所述,猪苓中药材行业市场发展前景看好,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不断创新、提高品质,才能够在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
猪苓栽培技术现状与产业发展对策

猪苓多糖 , 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 对慢性肝炎 、 肿瘤病有一定疗
效 。进入 2 1世纪 , 癌药 走 俏 及 以猪苓 为原 料 的 中成 药 开 发 , 抗 市 场需 求 急剧 增 长 。 由于野 生 资源 日益 枯竭 , 急需 发 展人 工 栽 培技术 。据报 道 , 与 野 生猪 苓 的化 学 成 分无 明显 差 异1 家栽 3 1 。
维普资讯
食 用 苗
EDⅡI E NGI L FU
20() 0 8 4
猪苓栽培技术现状与产 业发展对 策
王 丽娥 李利 军 马 齐 殷 书 学 。
( 1陕西 省科 学 院酶 工 程 研 究 所 , 安 7 0 0 ; 西 16 0 2陕 西省 微 生 物 研 究 所 ; 西省 留坝 县 真 菌 研 究 所 ) 3陕 关键词 猪苓 栽培方法 发 展 对 策
32 栽培场与栽植期 .
人工栽培选地 , 要从地形 、 地势 、 植被
(- 0 c 表面灰黑色 , 3 1 ) m, 凹凸不平 , 有皱纹或瘤状 突起 , 干燥
后 坚 而 不 实 , 面 呈 白 色 或 淡 褐 色 , 木 质 化 、 轻 、 带 弹 断 半 质 略
和 土壤 等诸 多方 面 考 虑 。 秦 巴 山 区海 拔 8 0n 以上 的 次 生 阔 0 l
-
色 , 有 弹 性 , 10g以 下 , 面 凹 凸 不平 瘤 状 物 多 , 压 重 5 表 断面 菌 丝 色 白 、 的鲜 苓 作 种 苓 。 嫩 猪苓 有性 繁殖 , 采用 以孢 子 分离 , 或 用 菌 核组 织 分 离 得 到 猪 苓 纯 菌种 。
34 栽培方法 . 3 . 茵材伴栽 法 .1 4 依 高山阳 、低 山阴选址 ,高寒浅坑 , 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资源学
药
用
真
菌
猪
苓
综
述
班级:农学111班
姓名:岳文杰
学号:2011010008
药用真菌猪苓综述
一、简介
猪苓[ Polyporus umbellatus ( Pers1) Fr1] 是种药用真菌, 又叫豕苓、猪茯苓、野猪屎、地乌桃, 在分类学上属于无隔担子菌亚纲( Holobasidiomycetidae)、无褶菌目( Aphyllophorales) 、多孔菌科( Polyporaceae) 、多孔菌属( Polyporus ) 。
猪苓是多年生的菌类药材,呈不规则的黑色条状,主要是由菌核和子实体两部分构成, 菌核生于地下的土层中。
1~2 年生的猪苓弹性很好,肉质致密,呈白色,多年生的猪苓较坚硬,肉质较松,呈淡褐色,重量偏轻。
菌核表面有“芽眼”,蜜环菌的菌锁从芽眼中伸出。
生长期的猪苓有黑、灰、白3 种颜色,生长期中由白变灰,再变黑,黑苓和灰苓是商品药材,白苓是膨大期的幼苓,无经济价值,但可作为菌种进行人工栽培。
猪苓同其它真菌一样,可以产生子实体,俗称猪苓花,猪苓花可食,亦可作药用,但在自然环境中很少见。
子实体从埋于地下的菌核发出,有柄并多次分枝,形成一丛菌盖,总直径可达20 cm,菌盖圆形,宽1~4 cm,中部脐状,有淡黄色的纤维状鳞片,近白色至浅褐色,无环纹,边缘薄而锐,常内卷,肉质干后硬而脆,菌肉薄,白色,菌管长约2 cm,与菌肉同色,下延。
管口圆形至多角形,每毫米3~4 个。
孢子无色、光滑、圆筒形,一端圆形,一端有歪尖,大小为3~4.2 μm ×7~10 μm。
菌核为药用部分, 其药用价值在我国古代早有应用和记载, 中医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肾炎、淋病、糖尿病、全身浮肿、小
便不畅、尿急尿频、尿道疼痛、受暑水泻以及急性肝炎、急性胃炎等疾病。
从猪苓菌核中提取的猪苓多糖能显著降低肝脏中氧化脂质的含量, 有清除自由基损伤的作用, 提高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肝脏过氧化氢酶的活力, 对于延缓组织细胞老化、保护机体、抗老防衰十分有益。
近年来, 猪苓的药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许多植物化学家和医药学者对猪苓的药用部位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已报道的猪苓化学成分主要有多糖类、甾体类、非甾体类(除多糖类外)、氨基酸类、维生素类及微量无机元素等。
二、栽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栽培现状
人工栽培技术关键在于正确模拟猪苓的生态环境, 掌握猪苓和蜜环菌的关系, 人为创造良好的营养、温湿光气条件,协调“段木- 蜜环菌- 猪苓”之间的共生关系。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 科研人员和药农的不断探索, 在树根上采用菌核伴蜜环菌的活树根栽法, 在灌木、阔叶林间采用坑培法进行人工半野生栽培获得成功, 成为目前产区的主栽法, 单产达15~30 kg/m2。
随着猪苓研究技术的发展, 采用孢子和菌核组织分离制纯菌种进行有性繁殖栽培试验也获得成功, 但尚未大面积推广。
2、存在的问题
目前,有关猪苓的研究依然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大量研究涉及猪苓的生物学特性、分类学、栽培技术、发酵技术、药
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等。
作为重要的药用真菌,猪苓在我国已被开发研制成中成药制剂,用于防治各种疾病。
然而,猪苓的研究与应用还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首先,猪苓的林地栽培需要消耗大量木材,会破坏森林资源,如何使用代料栽培高品质的猪苓,需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同时,猪苓在栽培过程中易发生各类病虫害感染,栽培用的猪苓(菌核) 菌种易失去活性,有的猪苓菌种易老化和退化,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并解决。
其次,在猪苓栽培和应用开发中,普遍存在规范化程度低,产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如何控制猪苓原料和产品中的重金属和农残留量,建立猪苓生产的GAP 标准,猪苓原料、中间产品以及终产品的质量控制标准都有待于深研究。
由于野生猪苓被大量采挖,导致野生猪苓资源濒于匮乏,猪苓市场的价格不断攀升。
但目前猪苓的栽培技术还不完善,存在产量低、周期长等问题,所以迫切需要改进猪苓的栽培技术。
郭顺星等将伴生菌、蜜环菌与猪苓菌种共同培养,用树棒和粗砂填充的花盆栽培法成功地培养出了猪苓菌核,并总结出一套较完整的猪苓半野生栽培方法。
该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猪苓产量,缓解供应短缺的状况。
然而,伴生菌的分类地位还有待进一步确定,它与猪苓菌之间的互作机理还需要研究。
另外,野生环境下诱导猪苓菌核形成的因子较多,伴生菌并不是是唯一的关键因子,因此,对猪苓菌核的形成机理仍需进行深入系统的探究。
猪苓菌核的形成、繁殖和生长较为复杂。
尽管相比组织分离,孢子分离得到的菌丝萌发快且生长旺盛,但这些刚从野外分离得到的菌种,其生长速度与长势还不及实验室内保藏的菌种,
固体与液体培养都会产生令培养基颜色加深的物质,需经过多次转管驯化,才能适应人工培养的环境。
另外,野生环境下组成猪苓菌核的菌丝与实验室内平板培养或发酵培养的猪苓菌丝也有一些差异。
因此,无论是分离野生菌种进行研究,还是利用人工培养的猪苓纯菌种在野外林地进行栽培,仍有一些关键的技术措施需要解决。
三、猪苓产业发展对策
猪苓栽培产业的发展, 不仅解决了人们用药和市场的需求, 而且给贫困山区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前景广阔。
为解决药源严重不足、供不应求的局面, 除注意保护现有资源, 大力开展资源普查工作, 有计划地扩大采挖面积外, 加大科研开发力度, 研究其适宜的生态环境、孢子繁殖法、猪苓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菌丝发酵培养工艺, 是保护野生种源和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
要按照科学种植、规范管理、稳定质量的要求, 建立猪苓GAP 标准生产基地和信息服务体系, 并通过GAP 认证, 拿到市场通行证, 拓宽国内外市场, 为相关制药企业提供质量稳定的生产原料, 为猪苓种植户拓开销路, 激发起人们学习技术、扩大投资种植猪苓的积极性, 促使猪苓产业向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