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 十二平均律 由 前奏曲和赋格曲 构成

合集下载

巴赫12平均律难易顺序

巴赫12平均律难易顺序

巴赫12平均律难易顺序什么是巴赫12平均律?巴赫12平均律是指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的《平均律钢琴曲集》。

这部曲集共包含48首前奏曲和赋格,它们覆盖了所有的调式,从C大调到B小调。

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C大调前奏曲和赋格,它们被广泛演奏和研究,被誉为西方音乐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巴赫12平均律的难易程度巴赫12平均律被普遍认为是钢琴家们的必修课,演奏它需要高超的技巧和深厚的音乐理论功底。

由于曲集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它被用来测试一个钢琴家的技术和音乐理解力。

以下是巴赫12平均律的难易程度排序:1. C大调前奏曲和赋格C大调前奏曲和赋格是《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开篇之作,也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最难演奏的曲目之一。

它以其复杂的赋格结构和即兴性的前奏部分而闻名,对演奏者的技巧和音乐理解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 C小调前奏曲和赋格C小调前奏曲和赋格是曲集中按照调式顺序排列的第二首曲子。

相比于C大调的前奏曲和赋格,C小调的作品更显得内敛和深沉。

它的难度主要在于前奏部分的复杂手指技巧和赋格部分的和声处理。

3. C#大调前奏曲和赋格C#大调前奏曲和赋格的难度主要体现在它的复杂调弦和手指跨度上。

这首曲子要求演奏者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手指的精确度。

在音乐性上,它的前奏部分充满了浓郁的情感,而赋格部分则展示了巴赫非凡的和声才华。

4. C#小调前奏曲和赋格C#小调前奏曲和赋格被认为是《平均律钢琴曲集》中最悲伤和最难演奏的曲目之一。

它具有复杂的音乐结构和极具技巧性的演奏要求。

音乐学家们赞扬了它在表达情感和挑战演奏者技术方面的卓越成就。

更多曲目的难易程度,可参见以下有序列表:1.D大调前奏曲和赋格2.D小调前奏曲和赋格3.Eb大调前奏曲和赋格4.Eb小调前奏曲和赋格5.E大调前奏曲和赋格6.E小调前奏曲和赋格7.F大调前奏曲和赋格8.F小调前奏曲和赋格总之,巴赫12平均律是一部极具内涵和技巧性的作品集,其中的每首曲子都对演奏者提出了高要求。

巴赫平均律BWV866作品分析与演奏诠释

巴赫平均律BWV866作品分析与演奏诠释

2018-09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巴赫平均律BWV866作品分析与演奏诠释陈宇兰(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南长沙410000)摘要:《十二平均律曲集》是巴赫音乐创作的巅峰,被彪罗誉为音乐上的“旧约圣经”。

每一组都由一首前奏曲和一首赋格组成,前奏曲旋律自由,流动性强,体现出音乐的主调思维,而赋格则由多条旋律交织构成,和谐严谨,具有多声部复调特征。

关键词:巴赫;平均律;BWV866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7-0093-01一、作者简介(一)巴洛克时期钢琴音乐1.巴洛克音乐及其产生背景。

“巴洛克”一词来源于葡萄牙文的“Barrocco”,意为不规则的珍珠,最早应用于建筑学有关的艺术。

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中,通常把文艺复兴之后、古典浪漫主义之前这一短暂时期音乐风格称之为“巴洛克音乐”。

巴洛克时期是欧洲史上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在革命、宗教斗争及人文主义思想的多重影响下,它一反文艺复兴时期庄严统一的艺术风格,强调奇异的装饰。

在音乐方面,更加注重表达人的感情,个性化创作因素也越来越多。

2.巴洛克时期的钢琴乐器.巴洛克时期的钢琴作品演奏乐器为古钢琴,其发音原理与现代钢琴不同,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

古钢琴在巴洛克时期可分为两大类:拨弦古钢琴和击弦古钢琴。

其中,击弦古钢琴的音量比拨弦古钢琴更小,因此在正式场合中拨弦古钢琴的使用更加广泛。

3.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极具独特性,主要表现为:通奏低音在作品中的使用与贯穿、流畅的多声部旋律、华丽的装饰风格及音色的强弱对比。

这些特点使巴洛克音乐展现出了空前的创造力与活力,也为古典音乐的高潮奠定了基础。

(二)关于巴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年),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在世界音乐史上素有“音乐之父”的美称,对音乐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魏玛时代、科腾时代和莱比锡时代,涉及了各类音乐题材。

巴赫钢琴平均律曲集

巴赫钢琴平均律曲集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一共两卷,各24首,第一卷为BWV846-869,第二卷为BWV870-893。

巴赫在这部曲集的扉页上写道:“《平均律钢琴曲集》(48首前奏曲与赋格)使用一切全音和半音的调,和有关的大三度do、mi,小三度re、fa作成的前奏曲和赋格曲集。

这不仅能给热心学习音乐的年轻人提供一个机会,也能使熟悉此类技巧的人从中获得乐趣。


《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前奏曲与赋格或幻想曲与赋格,并不是古老的曲种。

这种曲体的起源可能是自由的即兴部分与赋格曲部分所交替的多段体的托卡塔。

托卡塔的创世者可能是梅鲁洛(Claudio Merulo,1533-1604),梅鲁洛的托卡塔它是把对位方式部分放在中间的三段体。

把第一、第二部分开,就产生了前奏曲与赋格。

巴赫的这部《平均律钢琴曲集》,以C大调开始,根据各音为主音的12种大调以及12种小调分别写成前奏曲与赋格,按调性发展而排列。

音乐拾遗05(下) 十二平均律

音乐拾遗05(下) 十二平均律

音乐拾遗(五)(下)十二平均律E-mail文化传播网配曲: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配画:艺术之窗宝宝与狗狗编辑:陈加菁缺你你缺中央我缺两边巴赫首先在作品中付诸实践写出了你现听到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此曲不但是律制上的创新艺术价值也很高由匈牙利钢琴家希夫A.Schiff 1953--演奏十二个音的大小调共24个调每调前奏曲赋格曲各一首此曲集共48首你有长耳我有长辫这是其中的d小调(d minor) 前奏曲Andras-Schiff1953-话说十二平均律转调方便了但是问题还有你笑我也笑如今键盘乐器都是按十二平均律制造的而弦乐器取决演奏人的听觉往往不自觉地用上五度相生律管乐器可混乱了有些音通过按十二平均律设计的键改变管长用的是十二平均律有些音靠自然泛音用的便是五度相生律你沙皮我也沙哈哈交响乐演出满台乐器居然只有一个用来对音的A(la)是相同的人家说我是周迅真不好意思现在是它的d小调(d minor) 赋格曲赋格是一种曲类由若干独立声部横向模仿竖向对位地作发展巴赫丰富完善了赋格的程式和技巧音律中上述内部“矛盾”是无法摆脱的不知n年后数码技术发展了能否解决然而此将是音乐之福耶?祸耶?你酷我更酷好在常人耳朵的分辨力只有几赫兹狗弟:如今时尚熊猫眼赋格不是炫技性的乐曲天衣无缝朴实无华最为重要你卷我也卷巴赫这首四声部赋格(有多达六声部以上的)难度不算太大但足够你从大二弹到大四你脏我更脏有个说法十二平均律是巴赫创造的故被誉为音乐之父其实他的伟大贡献在于他用这48首曲子使人接受了十二平均律ZZKC 工作室E-mail 文化传播网。

巴赫 十二平均律 由 前奏曲和赋格曲 构成

巴赫 十二平均律 由 前奏曲和赋格曲 构成

巴赫十二平均律由前奏曲和赋格曲构成卡农其中一个声部由另一个或另几个声部进行模仿,同一旋律在依次进入各声部中上下交叠,戈尔德堡变奏曲30个变奏每三个变奏为一组古典主义音乐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还有勃拉姆斯奏鸣曲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变奏曲《热情》第二乐章如何做变换《热情》,作品第57号。

作于1804年至1806年间。

f小调,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

这一奏鸣曲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富激情的一部,充满斗志的“热情”像巨浪一样澎湃起伏。

贝多芬认为这是自己最好的一首钢琴奏鸣曲,并献给他的崇拜者弗兰茨·勃伦斯维克伯爵。

“热情”的名称是汉堡出版商克朗茨所起,由于它确切地说出了该曲的本质,因此沿用至今。

评论家们把该曲比作“火山的爆发”、“火山般的奏鸣曲”、“花岗石河床中的火流”,总之,离不开火一样的热情。

作者关于“热情”的内容说过:“去读一下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

”这首奏鸣曲所表现的悲剧性的深刻、矛盾冲突之激烈和斗争之顽强,都是史无前例的。

贝多芬的观点-人的意志和智慧必将战胜大自然,与这首奏鸣曲所表达的热情奔放、英雄主义的思想正是吻合的。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降D大调,3/4拍子,变奏曲形式。

乐章主题使人感受到作者那激进而满怀斗志的精神,整个乐章渗透着一种乐观主义情绪。

这一乐章继续表现了作者的深刻的思考。

与第一乐章的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灵魂并没有被痛苦折磨死,仍能够享受美感,并陶醉在美妙的理想境界中。

赞歌式淳朴的主题后面,跟着三个变奏,节奏逐渐活跃,描写从沉思中活动起来的心灵,克服了痛苦、不安和失望,意志又坚强起来;但现实是无情的,战斗就在眼前了。

第一乐章很快的快板,f小调,奏鸣曲式。

第一主题所拥有的庄严肃穆气氛,由于附加了《第五交响曲》的开头动机而加强。

然后由第一主题的动机和激动的和弦,引出经过部,连续展开“命运”动机。

第二主题是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旋律,与第一主题形成鲜明对比。

这个乐章反复强调“命运”主题与第二主题的对比,形式上很像是《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

J.S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教学

J.S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教学

舒曼将《平均律钢琴曲集》比喻为“音乐家 每天的面包。”
钢琴家汉斯.冯.彪洛称《平均律钢琴曲集》 为钢琴作品中的“旧约圣经”。
钢琴作品中的旧约与新约
旧约--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 新约—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
《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创作意图
J.S.巴赫在第一卷的扉页上作有这样的说明: “这不仅能给热心学习音乐的年轻人提供一 个机会,也能使熟悉此类技巧的人从中获得 乐趣。”
术语概念释义
3)对题Countersubject:伴随主题或答题的 对位旋律,第一次出现时一般与答题相对应, 在赋格中并非必不可少。
图示1 右:主 对 ( 或) 2 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左: 答
左: 主 对
4)对位Counterpoint: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 立声部在和谐的织体中结合叫“对位”。各声 部都必须是旋律,在旋律和节奏上都有独立性, 没有旋律性的节奏上的独立,不能构成对位。
乐谱版本比较
Urtex -原版:也称净版,根据手稿编订 (没有情绪、速度、强弱标记)。
Mugellini -慕杰里尼版:编订的指法比较合 理,但连线和力度标记的指示太多,音乐情 绪过份浪漫。
Henle -汉勒版:没有太多编者的标记,总 的体看指法的编订较好。
Breitkopf-布莱特科普夫版:指法编订较好。
两卷间的区别
卷二:Volume II BWV870-893
写作用了四年时间(1738-1742),此时 巴赫已经开始走向老年,情绪较灰暗,作品 中用了很多咏叹调风格。前奏曲与赋格之间 较独立,前奏曲有很多复调因素的声部线条, 赋格每首都是精品,带有哲理性,打破了固 有的曲式结构,还大量运用了古式奏鸣曲式。

巴赫十二平均律847-定义说明解析

巴赫十二平均律847-定义说明解析

巴赫十二平均律847-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巴赫十二平均律847是指巴赫所作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其中的第一首曲子,即BWV 847。

这部作品被认为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在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篇文章将介绍巴赫十二平均律的历史背景、音乐结构、影响和意义。

同时也将总结巴赫十二平均律的重要性,并探讨它在当代的影响,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这一经典音乐作品的全面解析,我们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它对音乐世界的影响和价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将会讨论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

本文将首先介绍巴赫十二平均律的历史背景,包括其起源和发展过程。

随后,将对巴赫十二平均律的音乐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创作原理和音乐形式。

最后,将探讨巴赫十二平均律在音乐史上的影响和意义,以及它对当代音乐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全面分析,将展现巴赫十二平均律在音乐领域的重要性和价值,同时也展望未来对该主题的研究方向。

1.3 目的目的部分的内容:文章的目的是通过对巴赫十二平均律的历史背景、音乐结构以及影响和意义进行深入探讨,全面展示巴赫十二平均律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同时,通过对巴赫十二平均律的分析,探讨其在当代的影响,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旨在唤起人们对这一音乐作品的重视和研究。

通过本文的撰写,希望能够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巴赫十二平均律的独特魅力,促进对音乐历史和音乐理论的深入探讨,对巴赫十二平均律的重要性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2.正文2.1 巴赫十二平均律的历史背景巴赫十二平均律是由德国作曲家巴赫在1722年创作的键盘音乐作品。

在这之前,音乐家们使用的是调音法则基于纯律系统,但这种系统在不同调性之间转换时会导致音调的失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巴赫开始探索一种新的调音系统,最终他在《克勒avier》中完成了这个系统。

这一发明被称为平均律。

平均律系统使得所有的调性之间的音程保持大致相同的大小,从而大大拓展了作曲家们的调性可能性。

巴赫十二平均律的重要意义及其演奏特点

巴赫十二平均律的重要意义及其演奏特点

巴赫十二平均律的重要意义及其演奏特点作者:潘婧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2年第2期作者简介:潘婧(1982—),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音乐学(钢琴表演与艺术指导)。

潘婧(吉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吉林四平136000)摘要:本文将对巴赫及其《平均律钢琴曲集》进行浅析,并且通过对巴赫“十二平均律”的探究及自身弹奏“十二平均律”的感受找到其演奏技法、方式、特点。

关键词:演奏技法;演奏方式;演奏特点中图分类号:J6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2—0123—02一、巴赫平均律的问世巴赫(1685—1750),德国作曲家,在世界音乐史上,素有“音乐之父”的美称。

作为巴洛克音乐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一生杰出的创作和对音乐艺术的发展为后人在音乐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巴赫一生创作了各种体裁形式的音乐作品500余部,《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钢琴音乐创作的顶峰之作。

这部作品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圣经”,是巴赫给音乐艺术留下的重要遗产之一。

1671年德国维克迈斯特发明了一种新的调音法,把八度之中的音平均分成十二个音,使各个半音程之间比例保持绝对平均,这就是“平均律”。

但“平均律”提出后三十年,并没有在实际上运用。

巴赫为了证明平均律是可行的,使用了十二个不同的大、小调,并在各调上各写了一组曲子。

于是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便诞生了。

并且这套曲集的诞生,不仅证实了自由调律法的可行性,使得各调性之间能够自由转调,而且很随意,很自由,很方便,并且在形式、风格上也显得多彩多样。

《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为了推进平均律的使用和证明平均律在音乐上的使用价值而写的。

二、十二平均律的具体内容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是按同一体系安排的,即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依此类推,按半音的顺序遍及全部大小调。

第一卷创作于1722年,音乐富于生活情趣,使人亲近,鲜明而有特点,听来引人入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赫十二平均律由前奏曲和赋格曲构成卡农其中一个声部由另一个或另几个声部进行模仿,同一旋律在依次进入各声部中上下交叠,戈尔德堡变奏曲30个变奏每三个变奏为一组古典主义音乐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还有勃拉姆斯奏鸣曲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变奏曲《热情》第二乐章如何做变换《热情》,作品第57号。

作于1804年至1806年间。

f小调,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

这一奏鸣曲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富激情的一部,充满斗志的“热情”像巨浪一样澎湃起伏。

贝多芬认为这是自己最好的一首钢琴奏鸣曲,并献给他的崇拜者弗兰茨·勃伦斯维克伯爵。

“热情”的名称是汉堡出版商克朗茨所起,由于它确切地说出了该曲的本质,因此沿用至今。

评论家们把该曲比作“火山的爆发”、“火山般的奏鸣曲”、“花岗石河床中的火流”,总之,离不开火一样的热情。

作者关于“热情”的内容说过:“去读一下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

”这首奏鸣曲所表现的悲剧性的深刻、矛盾冲突之激烈和斗争之顽强,都是史无前例的。

贝多芬的观点-人的意志和智慧必将战胜大自然,与这首奏鸣曲所表达的热情奔放、英雄主义的思想正是吻合的。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降D大调,3/4拍子,变奏曲形式。

乐章主题使人感受到作者那激进而满怀斗志的精神,整个乐章渗透着一种乐观主义情绪。

这一乐章继续表现了作者的深刻的思考。

与第一乐章的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灵魂并没有被痛苦折磨死,仍能够享受美感,并陶醉在美妙的理想境界中。

赞歌式淳朴的主题后面,跟着三个变奏,节奏逐渐活跃,描写从沉思中活动起来的心灵,克服了痛苦、不安和失望,意志又坚强起来;但现实是无情的,战斗就在眼前了。

第一乐章很快的快板,f小调,奏鸣曲式。

第一主题所拥有的庄严肃穆气氛,由于附加了《第五交响曲》的开头动机而加强。

然后由第一主题的动机和激动的和弦,引出经过部,连续展开“命运”动机。

第二主题是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旋律,与第一主题形成鲜明对比。

这个乐章反复强调“命运”主题与第二主题的对比,形式上很像是《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流动的行板,降D大调,变奏曲形式。

由主题与它的3个变奏组成。

情绪上趋于平静,与第一、三乐章形成对比,其结尾有风雨欲来之感。

第三乐章从容的快板,f小调,奏鸣曲式(与第二乐章之间不间断)。

以激烈地连敲减七和弦开始,第一、二主题都非旋律性,而是暗示了一种力度。

呈示部结束时有动态很大的快速音群。

尾奏为急板,最后就像是企图冲破所有障碍,有势如破竹之力度全曲分为三个乐章:钢琴套曲源自整首曲子由组成,并且,主题思想贯穿钢琴套曲又叫钢琴组曲,是大型钢琴作品的一种结构形式。

其一般的特点是:在统一的标题之下,用若干首钢琴曲来表达同一主题或多个主题。

套曲中的各首钢琴曲可独立成曲,彼此的表演形式也往往不同,但它们之间的内容互有联系,在音乐方面既统一,又有变化,共同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世界上著名的钢琴套曲有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柴科夫斯基的《四季》,舒曼的《维也纳狂欢节》等等。

影响创作的三个因素恋爱经历?与友人创办音乐杂志与传统流派抗争双重性格舒伯特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奠基人浪漫主义钢琴音乐比古典主义(奏鸣、协奏曲为主)形式多样贝多芬萧邦钢琴和乐队的配合之类萧邦玛祖卡波罗涅兹波兰民族特点的两种音乐早期和后来离开祖国之后的创作波兰舞曲(英语:polonaise;波兰语:polonez,chodzony;意大利语:polacca),又被译为波洛奈兹或波洛内兹,是一种3/4拍子,中等或偏慢速度的舞曲,源于波兰。

在萧邦之前,波兰舞曲和瑞典的波尔斯卡舞曲(polska)很相似,有很多十六分音符组成的节奏,两种舞曲是同出一源。

在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巴赫、泰勒曼、莫扎特等作曲家都曾创作过波兰舞曲,这时代的波兰舞曲比较慢,节奏平稳。

在萧邦的作品中,波兰舞曲变成一种华丽而雄壮的钢琴独奏曲。

他的波兰舞曲通常是三段体或者回旋曲式。

萧邦最著名的波兰舞曲是降A 大调波兰舞曲(op.53)。

这首作曲被认为显示萧邦对祖国波兰的热爱,在钢琴技巧上,以高难度著称,考验弹琴者持久的臂力。

玛祖卡音乐类似于华尔兹,为3/4拍,但常在第二拍予以加重。

著名作曲家如肖邦、格林卡、亚历山大·鲍罗丁、德彪西等均创作过大量的玛祖卡音乐。

今日的波兰国歌就是一首玛祖卡舞曲。

萧邦叙事曲一种叙事性、抒情性和戏剧性相结合的题材,同时又是声乐特点和器乐特点相结合题材。

李斯特旅行年代第二集意大利序篇威尼斯与拿波里李斯特的《旅游岁月》钢琴曲集,共3集,第一集《瑞士》(9首);第二集《意大利》表现的是意大利的艺术作品中所产生的感觉(7首);第二集补缺《威尼斯与拿波里》(3首),描写的都是风光;第三集》(6首)则是自由选择题材。

第二集,意大利(Denxieme Annee : Ltalie),作于1838—1839年,另有补遗《威尼斯与拿波里》3曲,作于1869年。

1837年,李斯特带玛丽与长女布兰迪到意大利,在米兰逗留一段后,在科摩湖畔的贝尔拉乔过年,玛丽在这里生下了科西玛。

然后又经威尼斯、罗马、拿波里而回维也纳,这一集描写的是对在意大利接触到的,文艺复兴时代巨匠们创作的“充满至善至美的艺术性和被十分统一的”作品印象。

在李斯特三集《旅行岁月》中,《意大利游记》最为重要,尤其是篇幅巨大的被称作《但丁奏鸣曲》的第七首。

而别有精妙的第一首《婚约》,从一个单纯的和声现象发展出丰富的、颇具表现力的旋律和伴奏,这就已经是开了现代音乐的先河,直接指向德彪西了。

狂想曲哪两个部分对比所谓"狂想曲“,通常是指一种以歌谣乐句和自由形式谱成的短曲。

狂想曲的名称源出于希腊文,原来的意思是用轩昂的语调朗诵的一段史诗。

十九世纪以来,狂想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是指一种感情奔放的幻想曲,常常取材于民族音乐、民间音乐或流行音乐的音调狂想曲(Rhapsody)这个名词源于古希腊的史诗咏吟者,他们用乐器伴奏歌唱或朗诵,后来在专业创作中是指以民歌曲调为主题而发展的器乐幻想曲。

大多数“狂想曲”是以缓慢的民歌曲调为基础进行变奏,又与宣叙调式的段落和快速的民间舞曲段落相对比,音乐富于民间特色。

十九世纪以后,狂想曲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发挥、结构较自由、具有史诗风Rhapsody格和民族色彩的器乐独奏曲或管弦乐曲。

多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叙事性段落,如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艾奈斯库的《罗马尼亚狂想曲第一曲》、拉威尔的管弦乐《西班牙狂想曲》、德沃夏克的管弦乐《斯拉夫狂想曲》、格什文的《蓝色狂想曲》等。

拉夫、拉罗、德彪西、巴尔托克也都作有同类乐曲印象派音乐避免文学性的叙事,音乐比较少激情,借助和丰富的变化联想暗示表达两个表现手段音色和音响?印象派音乐同音色效果密切相关的还有力度方面的因素-一印象派作曲家为了突出音乐的恬淡、纤巧、妩媚、甚至带点伤感等情调,爱用弱奏和极弱奏,乐曲中的力度高潮大多只是短暂的闪现。

至于旋律方面.在器乐作品中往往没有大段的旋律,而是一些互不连贯的短小动机的瞬息自由飘浮,其中变化多于稳定,正如德彪西所说,旋律的连绵进行从不被任何东西打断,而且永远不回复它的本来面目。

印象派音乐特点还有,一般总是避免节拍重音的节奏型,各种调式音阶、全音音阶和东方的五声音阶,以及丰富而复杂的织体,都成为印象派音乐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象派音乐喜欢反映微妙和难于捉摸的东西,而不喜欢堂皇、不朽的雄伟气派;喜欢暗示和隐喻,而不喜欢过分夸张、直率和毫无保留。

所以,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都是印象派音乐的明显标志;它所塑造的种种幻象、印象和气氛,都同莫奈的模糊印象、塞尚的奇异梦境、雷诺阿的美妙温柔、修拉的眩目精巧相对应。

印象派音乐的精致而优美的音乐语言,同浪漫派音乐夸张的响亮音调,同样达到了很高的审美境界,同样受人喜爱。

王天颖(牡丹江师范学院音乐系,黑龙江牡丹江157012)摘要:在西方音乐中,写月光的曲子最著名的要属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和德彪西的《明月之光》。

两者都简称“月光”。

音乐界认为,前者是以讹传讹,而后者才是真正为月色而写的。

关键词:贝多芬;德彪西;《月光》中图分类号:J647.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8)12-0一、在作品标题由来上的比较在钢琴作品中,人们一旦提起“月光”,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也就是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这部作品,贝多芬自己称为“Quasi una Fantasia”,这是一句意大利语,Quasi就是好像的意思,而una则是一的意思,“Quasi una Fantasia”就是“好像一首幻想曲一样的”。

对于这首作品的名字——“月光”,一直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最著名的是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贝多芬给一位盲人姑娘演奏钢琴的时候,风吹灭了蜡烛,月光静静地洒落在那个贫困的小屋里,洒在钢琴上。

这时的贝多芬即兴创作了“月光”奏鸣曲。

尽管这个传说很美,但是它仅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二、作品在创作动机上的比较其实,贝多芬在创作《月光》的时候,并不像大家想象中那么的浪漫,它的背后更多的是痛苦与无奈。

1800年春,30岁的贝多芬开始为来自意大利的古安鲁迪伯爵的爱女朱丽埃塔?桂恰尔蒂教授钢琴。

虽然当时的朱丽埃塔?桂恰尔蒂只有16岁,但是年龄的差距是无法阻止两个人相爱的。

在连续数月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两人萌发了一种越来越强烈的师生恋情。

而当时的贝多芬已经在一个朋友的信中,承认表达了他对于耳疾的恐惧和挥之不去的忧虑。

而这段浓烈的感情,对于两年以来一直怀着暗淡心情,孤独而又悲伤地生活着的贝多芬来说,无疑就是一道曙光。

由于阶级不同,在朱丽埃塔?桂恰尔蒂的父亲极力的阻挠与反对之下,这段美好的恋情留下的也只能是遗憾。

贝多芬的《月光》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完成的,作品所体现的完全是贝多芬本人的心情,而并非对月光的描写。

而德彪西在创作他的《月光》的时候,却并没有贝多芬那么多的烦恼和忧伤,在他面前的只有贝加摩地区的优美的风光:皓月清辉,远处的阿尔卑斯山积雪如银,整个天地剔透如水晶;夜空如黑色的天鹅绒般舒展着,稀疏地坠着钻石般的星星,月下的原野安详而舒坦,野风阵阵,树叶沙沙。

这样美丽的景色,给了德彪西创作的灵感,并且用他那独具风格的音乐表现手法,创作完成了这部著名的印象派钢琴作品。

这样的心情与意境跟贝多芬当时心中交织的痛苦与抗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拥有同样名字的两首钢琴作品,却有着如此之大的差别的原因之一。

三、作品在内容表现上的比较分析由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质,对于法国著名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名曲《月光》,我们虽有心弦的共鸣,却只能在沉默中欣赏,而无法诉诸于语言文字。

对于这首印象派的名曲,我所能写出的,无非是如下一些非常空泛的整体“印象”:所谓“月光”,对于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而言,似乎既有外视的意识印象,又有内心的波澜起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