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德克巴莱读后感1000字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賽德克·巴萊》上映了,據傳上集上映三天票房就破了一億新台幣。
一張票價格不菲,算它 250 塊吧,那就是四十萬人看過了。
這簡直是打選戰的規格。
偶像、金主、悲情、拜票、假想敵、造勢晚會,一應俱全。
和它的本土主義號召相映成趣,這恰恰是一部十分「非我族類」的電影。
電影中不論原住民還是日本人,他們的信仰、價值觀跟人生態度,都和我大相逕庭,和我所認識的大多數台灣人(受儒道佛三教薰陶)也大不相同。
為何如此異文化的事物,如此充斥仇殺跟血腥的故事,能在三天之內吸引四十萬台灣人走進電影院里?真是想不透。
只是廣告行銷的魔力使然?還是在這個社會溫良恭儉讓的表層底下果真潛藏著一條由累世無明的仇恨、殺伐與血腥匯合成的伏流,這部電影只是喚醒了或點燃了觀眾的集體潛意識,教他們經歷一場集體出草與血祭?就在這種時刻,特別使我覺得中國傳統文化有其長處。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伯夷說「以暴易暴,不知其非也」,這兩句話就是我給這部電影的最終評價,也希望所有看這電影的人別忘了這兩句話。
在我看來,原住民的勇士氣概、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都太偏頗狹隘。
可以理解,但不能同情,更不可能服膺。
本片成本據聞是七億台幣,如果七億成本只為了回應武士道精神的感召,那真是可惜了。
另外有幾點心得。
第一,有人批評此片對日本人的惡行揭露太少,相形之下賽德克人過於野蠻。
我認為導演本來就不覺得日本人壞,抗暴不是他的主題。
事實上日本人的理蕃政策必有其長處,否則難以解釋為什麼原住民在二戰期間踴躍從軍、大規模同化。
第二,有人批評此片對賽德克人的祖靈信仰、出草習俗交代得太過簡略空泛(例如如何血祭祖靈完全沒演,若回不去祖靈天家會去哪裏也沒說明)。
我也認為如此。
原因何在?我認為和導演的基督教信仰有關。
交代得太清楚,便有所謂偶像崇拜、祭祀邪神而違反教義之嫌。
導演是虔誠的基督徒(長老會),男主角更是。
男主角在現實生活中根本就是長老教會的牧師,他不可能只為了一齣戲違背自己的神職。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赛德克巴莱》是由台湾导演魏德圣执导的一部历史题材电影。
影片以1930年代中山陵一带的布农族为背景,讲述了布农族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故事。
我观看了这部电影后,深受震撼和感动。
下面将从剧情、表演以及审美角度对《赛德克巴莱》进行观后感的分享。
剧情《赛德克巴莱》通过细腻而真实的剧情展现了殖民时期布农族人民的艰难处境和抗争精神。
剧中的主人公在日本人的压迫下,通过联合部落各族群,组织起一支勇敢、团结的抵抗军队,为保护自己的家园和土地而奋勇战斗。
剧情的发展精彩紧凑,情节跌宕起伏,让观众时刻保持着紧张的情绪。
表演《赛德克巴莱》的演员们表演出色,他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真实地展现了布农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导演魏德圣授意演员使用台语进行对白,这不仅增加了电影的真实感,也更好地还原了当时的历史背景。
观众能够听到清晰的布农族方言,与剧中角色产生共鸣。
电影中的角色形象塑造细腻入微,情感真挚。
主人公贝希逐渐成长为布农族抵抗军首领的过程中,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感情,深入人心。
观众会随着角色们的遭遇和成长,感受到他们心中的愤怒、痛苦和坚强。
审美《赛德克巴莱》的影像美学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导演通过精心安排的摄影和布景,将华丽的山水和广袤的土地展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的色调运用非常突出,黑白和色彩的对比深化了故事的视觉冲击力,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此外,在影片中,导演魏德圣还巧妙运用镜头语言,通过细节的描摹,来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电影中的慢动作、特写镜头和剧情跳跃等手法,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更好地融入并理解角色的心境。
总结《赛德克巴莱》是一部充满力量和情感的电影,通过剧情、表演和审美手法,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触动。
影片中展现出了布农族人民在殖民时期的艰苦生活和坚决抵抗的精神,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的坚强与勇敢。
同时,电影的影像美学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赛德克巴莱》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对历史的追忆和对人性的思考。
电影《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电影《赛德克巴莱》观后感电影《赛德克巴莱》观后感我曾经见过太多电影,但这一部电影《赛德克巴莱》让我对电影的了解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部电影由台湾导演魏德圣执导,讲述了种族歧视、抵抗和自由的故事。
影片运用了许多并不常见的技法,例如以暗色调的画面来展现整个故事,这些特点都让人难以忘怀。
此电影以在台湾殖民统治时期,由布农族人和汉人之间的纷争和矛盾作为背景。
在这个时期,布农族人遭受歧视与污辱,他们不堪忍受的痛苦和屈辱迫使他们发起了起义。
主人公是一个勇敢而坚定的领袖,他开始招募战士和志愿者,试图用烈火和勇气反抗统治。
在自由和生死的关头,人类的信仰和意志的坚定展现得淋漓尽致。
整部电影由四个小时长度组成,包含了两个部分,但影片不会让人感到冗长或烦躁,反而让人沉浸在荡涤心灵的冲击中。
影片中,电影制作方利用音乐、场景和演技等多种元素来表现角色。
此外,人物和文字的表达也紧密相连,整体呈现出独特而美妙的风貌。
在剧情过程中,观众会感到紧张、痛苦、愤怒、坚决、希望等情感,同时也感受到内心对电影世界的敬仰和感叹。
在电影中,有许多精彩的视觉和声音元素,其中最出色的就是细微之处的表现和处理。
电影制作方在人物的表现和视觉上都下足了功夫。
整个电影中非常注重细节,每个场景都可以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细节和深度的情感。
主角的肢体与神态,营造的氛围以及场景的呈现都达到了至高的水准,成为整个故事链的基础。
引用台词、画面和音乐等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整个故事情感。
例如影片中使用的肢体语言和情感连接,在细节处理上体现了极高的水准。
另外,影片中的配乐也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音乐氛围的营造让人们对主角的情感历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此电影不仅仅是为了呈现一段历史的故事,更是探讨了人性、勇气和自由的大议题。
通过主人公的奋斗和抗争,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精彩,体验到自由和渴望的梦想。
电影所传递的价值观念,深深地触碰到了我的心灵。
总的来说,电影《赛德克巴莱》是一部非常令人惊艳的电影。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由魏德圣执导的经典史诗英雄巨作《赛德克·巴莱》可谓是电影史上的里程碑。
通过描述一群为了守护梦想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的赛德克人,向世人展现了崇高的民族精神,让人为之震撼。
此片不仅还原了那段被人忽略的历史,而且为缺乏精神信仰的人们注入了一剂良药。
影片前段写赛德克人对图腾的信仰,以及他们自由的生活。
年轻的莫那和他的族人在猎场上自由的奔跑,围猎,展现了他们对自由那深入灵魂的追求,也为历史惨剧做好了铺垫。
到了影片中段,日本开始对赛德克族人民进行屠杀式的侵略和奴役,男人必须服劳役,女人派遣帮佣不能编织彩衣,小孩被迫放弃部族传统学习日本文化。
他们长期受着压迫,过着苦不堪言的日子。
《马关条约》非但没有带来所谓的“文明”,而且成了日本人对赛德克族人惨绝人寰的殖民侵略的诉状。
对于这种惨状,导演用了大量的镜头进行描述,更加凸显了面对殖民者的高高在上和颐指气使,又不得不趋炎依附的屈辱,民族矛盾在赛德克族的隐忍中不断积累,为之后莫那带领族人为了自由奋起反抗做了铺垫。
日本殖民者统治的野蛮,使赛德克人再也无法忍受,莫那决心率领族人为民族尊严和自由奋起反抗。
他们采用了部族狩猎的方式猎杀日本侵略者,对侵略者的砍杀是被侵略奴役的赛德克族隐忍到极点后爆发的真实写照。
鲜血淋漓、惨绝人寰的场面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民族面对屈辱的愤恨。
莫那·鲁迪那句“如果你们的文明让我们卑躬屈膝,那我们就让你们见识到野蛮的骄傲!”和鲁迅先生那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样,呐喊出了一个受到殖民和奴役民族对尊严和自由的渴望。
面对穷凶极恶的侵略者的长枪大炮,生化武器,勇士们依旧视死如归,冲锋陷阵,妇女们为了守护民族灵魂集体自杀,不但使我们在心灵上受到极大的震撼,也不禁对赛德克人的大义,英勇,崇高的民族正义感而肃然起敬。
他们宁愿站着生,也不跪着死,他们可以在生死关头仍然凝聚在一起以高傲的姿态选择死亡,也不愿屈服于殖民者的统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伟大的民族团结和坚强不屈的精神。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昨晚与好友到电影院观看了这部被众多大 V 深情推荐的台湾大戏,观影结束后,我与好友感慨颇多,后座女孩的一些言论也让我们啼笑皆非。
在此,我将一些零碎的观点记录下来,这些观点尚未形成体系,也没有得出该不该反抗的最终结论。
1. 赛德克,迟早要被文明。
影片前半部分讲述的日本入侵故事,实际上就是一个原始部落被文明征服的故事。
赛德克人被认为是野蛮的,他们的成人礼就是斩首、杀人,他们的信仰就是不杀人不得善终。
就像后来的铁木·瓦利斯,帮着日本人打内战,杀人后得到救赎,进入祖坟。
在他们的文化中,杀谁并不重要。
而日本的司令官也说过:“我想让你们文明,你却逼着我野蛮。
”这里的野蛮,指的就是杀人不眨眼。
文明对他们的表现形式就是兴建学校、医院、邮局,减少打猎。
然而,这些野蛮人并没有被完全同化,他们没有被穿上鞋子,没有取下耳上的环,没有被分居,甚至可以在打猎时发枪。
相比之下,当年的大清帝国对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要求更为严格。
就当时的大清来说,台湾岛对他们没有任何价值,他们自己也难以征服这片土地,因此需要一次类似的被文明运动,而这最残忍的一步,最终交给了日本人。
2. 1899 年的香港人在抗争,1997 年的香港人在做什么?电影中提到,再过二十年,新出生的孩子们在学堂长大,可以读大学,虽然工资比日本人低,但比其他同族人高很多。
再慢慢地,大家穿相同的衣服,吃一样的东西,再相互通婚,一个被文明的社会就在两代人的委屈下形成了。
从理性上来说,新生代的孩子们的生活一定是这样最棒。
就好像如今的澳大利亚,英国不再让他们作为殖民国,他们自己都不愿意。
1899 年,数以千计的香港人拿着土枪和长矛冲进英军营,然而 1997 年,他们却对香港回归表现出恋恋不舍之情,甚至出现了 97 年的大移民潮。
今天的香港人又是怎样的一副样子呢?雾社事件后,赛德克人如果活到现在,可能会像曾经的香港一样,自命高等地活着。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篇一:赛德克巴莱读后感在看了长达近五个小时的无删节版电影过后,又在youtube上看完了关于整部电影拍摄过程的一个纪录片,感触颇深。
毫无疑问,《赛德克.巴莱》是值得使劲鼓掌的,抗战电影的主角终于不是打不死的英雄,而日本鬼子也摆脱了小丑的模样。
在知道这电影之前,我确实对“雾社事件”几乎一无所知,更不用说“赛德克”这个民族了。
即使之前或许浏览过相关的信息,也大抵当做历史长河中的一颗小沙子,早早遗落在角落中,如同无数个被湮没的民族一样。
然而就在这4个多小时里,这个被湮没的民族从角落缓缓走出,在我面前高唱他们的骄傲,任凭我目瞪口呆地看着,直到退场,耳边仍缭绕着悠远的歌声。
其实瑰丽的画面、唯美的配乐、神秘的异族风情、华美的动作、火爆的战争,但凡能吸引眼球的一切大片元素这里都不缺。
可是能让我心怀敬意的,却不是这些。
一部好的电影最打动人的局部,我想大概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那种诚意吧。
电影开篇即是年轻时第一次出草的莫那鲁道,他飞速奔跑,穿过树林,踏过河流,他凶狠迅捷,挥刀而下。
他被印上了图腾,成为了“真正的人”。
宣告赛德克人成年的仪式,血腥、猛烈、野蛮、直接……夹带着一股倔强的酣畅淋漓。
没有给观众以轻歌慢语的时间,《赛德克某巴莱》的开头一幕,浓烈的就像马赫坡部落的烈酒,猎手们举起手中的砍刀,一刀砍掉了观众对台湾电影清新、含蓄和文艺表达的思维惯性。
震撼性的重口味场面,通过镜头毫无保存地呈现,一种消失的传统生活气场,得以重现荧幕。
导演魏德圣,这次要将一种蛮荒之美,一股纵横之气,灌注在近5个小时的讲述当中。
发生在日据时代的雾社事件,是台湾原住民一次惨烈的反殖民抗争。
《赛德克某巴莱》电影即是根据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
故事,属于高山莽林中的原住部落;精神,属于血祭祖灵时的老实无忌。
世外桃源般的山林生活,在充满诗意的镜头中展开,对于赛德克族而言,时间仿佛停滞在不断求生与保卫的轮回中:不同的部落集体保卫着各自祖先的猎场,男人们猎取食物以及敌人的头颅以显示勇猛,博得夸耀,女人们繁衍子嗣,以期壮大部落成员。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最近看了《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看完之后,心里就像被塞进了一团乱麻,各种情绪搅和在一起,堵得慌。
电影里那一幅幅充满原始力量和野性的画面,就像一把重锤,一下又一下地砸在我的心上。
赛德克族的勇士们,他们赤裸着上身,脸上涂着鲜艳的图腾,手持长刀,在山林间穿梭、战斗。
那眼神,那姿态,仿佛他们不是在为生存而战,而是在为灵魂的自由而战。
莫那鲁道,这个赛德克族的首领,他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他那坚定的目光,仿佛能穿透一切迷雾,看到族人未来的方向。
他身上背负着的,不仅仅是族人的生死存亡,更是整个民族的尊严和骄傲。
记得有个场景,莫那鲁道独自一人站在山顶,望着远方被侵占的家园,他的背影显得那么孤独和坚毅。
风呼呼地吹着,他的头发和衣角随风飘动,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他知道,与强大的日军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战斗。
为了什么?为了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为了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信仰。
电影里的战斗场面,那叫一个惨烈。
赛德克族的勇士们,用他们简陋的武器,对抗着日军的枪炮。
每一次冲锋,每一次呐喊,都让我热泪盈眶。
他们明知道可能会死,但没有一个人退缩。
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真的让我震撼到了极点。
特别是在那场雨林中的伏击战,赛德克族的战士们巧妙地利用地形,给日军来了个措手不及。
他们像幽灵一样从树林中窜出,手中的长刀在阳光下闪着寒光。
那一刻,他们不是在杀人,而是在捍卫自己的尊严。
血染红了土地,尸体铺满了山林,但他们的战斗意志却从未动摇。
还有那些妇女和孩子们,他们也为这场战斗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妇女们为了让男人们能够毫无牵挂地战斗,选择了自尽。
孩子们则拿起武器,跟随着大人们一起冲锋陷阵。
有个小女孩,她的眼神里充满了恐惧,但手中却紧紧握着一把短刀,那模样让人心疼不已。
电影中的景色也美得出奇。
那茂密的山林,清澈的溪流,还有那缭绕的云雾,仿佛构成了一个世外桃源。
可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却被侵略者无情地践踏。
赛德克巴莱1观后感6篇

赛德克巴莱1观后感6篇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我们对影片的评判和分析能力,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够发现电影中的细节和隐含的寓意,以下是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赛德克巴莱1观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赛德克巴莱1观后感篇1没有宣传,没有明星,没有花哨的片名,没有费尽心思的炒作,如果不是众多影视名人推荐,不是万达院线一纸力挺的声明,想来我也不会去看这部片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电影。
观影完毕,久久沉浸其中,被深深触动。
一段台湾原住民抗击异族人统治的历史,对于我们来说,太过陌生。
台湾曾被日本统治50年这个事实,竟也是在我初次台湾行时才明白的。
简单的说,这是一段台湾抗日历史的缩影,不一样的是,我们熟知的是抗击日本侵略,台湾是抗击日本统治。
被侵略时的恨是愈来愈深刻的,而被统治时的那种恨,也许会在礼貌的掩护之下渐渐睡去,面相上的繁荣,日语对全民的教化,部落之间争斗的平息,为了留住种族的忍耐,都足以让那种恨渐渐睡去。
睡去二十年之后,抗争的力量爆发了。
明知抗争就会死,种族也可能因抗争灭亡,然而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抗争。
如果礼貌就是让我们卑躬屈膝,那就让他们看看野蛮的骄傲”。
当真正的战斗来临,他们选择血祭祖先,选择如何去死,而不是生或死。
女人们为了节俭粮食给战斗的男人,上吊而死,一人被围攻的男人,转身跃入万丈深渊,或者刺刀刺向自我,中毒的男人,让同伴搀扶着上吊而死,中抢的男人,祈求同伴杀死自我。
死亡的方式死亡的场面,贯穿整部电影。
世界尽是漫天飞舞的血色,在郁郁葱葱的大森林里,在清澈宁静的溪流旁。
然而,若非那喷溅而出的血色,你怎能明白男人的血性是这般的重要。
“真正的人能够输掉身体,可是必须赢得灵魂”,赛德克巴莱,意思正是真正的人。
正是在那贯穿全场的血腥中,我读到了男人的血性,触摸到了灵魂的尊严。
“那是我们的山,那是我们的溪,我们在猎场追猎,我们在溪中取水,愿我为此献出生命。
彩虹出现了,一个骄傲的人走来了,是谁如此骄傲啊,是你的子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赛德克巴莱读后感1000字 导读: 赛德克巴莱读后感1000字1 12月11日下午电影沙龙《赛德克·巴莱》如期而至,在看完影片,听了同学们的分享体会以及和老师一起讨论之后,我收获了很多。 影片主要讲述了1895年中国割让台湾,日军侵占台湾35年后,当地土着部落雾社的头目莫那鲁道集聚其他部落的人们共同反抗日军,最终被镇压战死的故事。 影片开头的一幕便是莫那鲁道,在一次猎杀后成为英雄,纹上了象征他身份的图腾,这意味着他将承担遵守祖约,守护祖灵之家的责任。这是赛德克人自己的信仰文化,图腾是他们成为真正男人的象征,而祖灵之家是他们的猎场,在他们的信仰体系逐渐瓦解之时,年轻一代脸上逐渐不再纹有图腾时,想要为骄傲而战,而图腾是他们的骄傲。猎场,是一个部落狩猎的独立场所,一个部落是绝不会允许其它族人踏足他的猎场的,因为这里是他们族群生活的空间,就像莫那鲁道和铁木瓦力斯的仇恨就是在争夺猎场之后结下的那样,可知猎场对他们的重要性,所以当日本人不断伐木然后导致他们猎场缩小时,冲突就产生了。 另一方面,文明与野蛮的冲突在影片里也是表现得也很明显。花岗一郎和花岗二郎便是夹在这组矛盾中生活着,日本人阻断了他们的历史和文化,可也带来了先进的文明,学校、邮局、铁路让他们不想退回野蛮的状态,因而他们在自己是日本人还是赛德克人中痛苦挣扎, 虽然战争的爆发让他们被迫站在了祖灵一家,然而二郎却以穿着和服切腹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不可否置的是,入日本神社还是进祖灵之家,这种身份认同的危机,依旧发生在他们身上,如何选择依旧困扰着他们。 影片的有那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如果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就要让他们看看野蛮的骄傲!我们不能区分出相对而言的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骄傲,但我们可以学会的是可以如何去发现和理解这个世界,我们的视角应该放在如何去关注和发现赛德克的文化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去理解是什么让赛德克人有了共同维系生活与身份的纽带,而不是使用我们自己的视角并把我们自己的想法赋予这部影片中,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这段历史和这种文化,也许能让我们学会更多的东西。 赛德克巴莱读后感1000字2 《赛德克巴莱(太阳旗)》以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战败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为大背景,主要讲述了在此背景下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对抗日本、屈从日本、并在莫那·鲁道首领的带领下反抗日本的历程。 影片开篇的场景为屯巴拉社人狩猎时正逢马赫坡社人出草,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展现了赛德克族人的勇猛好斗。当时还是马赫坡社头目儿子的莫那·鲁道不论在猎物抢夺过程中还是两个部落的冲突过程中都表现得尤为出色,因此他脸上被纹上赛德克族象征英雄的图腾。影片刻画的青年莫那·鲁道开始是骄傲自信又张扬,甚至是有点 冲动的,直至日本官兵来犯,父亲战死、莫那见识到敌我力量悬殊后才将自己所有的骄傲收敛起来。成为首领的莫那为保存族群向日本“卑躬屈膝”。但是,青年莫那有多骄傲,就有多不甘。电影中莫那在马赫坡社投降后殴打日本警察,被制服时他却哭得无助而茫然,自己与族人的尊严和自由都将被异族人摧毁,但他无能为力。 转眼日本统治台湾二十年,中年莫那终日以酒精麻醉自己。族内的一个少年从长辈口中听闻莫那头目年轻时是位英雄。可如今族内少年在学校受辱,族人处处被日本压迫,少年问莫那是否真的不能如青年时期做出英雄之举?英雄还是那个英雄,只是英雄学会了隐忍妥协,学会了等待时机。中年莫那是沉稳睿智的,他清楚他身上背负着部落存亡的责任,所以他尽一切努力化解族人与日本人的冲突,而暗地里他一直在收集火药准备起义。在这里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莫那头目带领族人狩猎时遇上带着山地巡警打猎的屯巴拉社人,莫那因屯巴拉社人闯入本社猎场而暴怒。莫那,或者说是赛德克族人,是十分在意猎场和猎场范围的。日本小孩的话语却否认了赛德克人对猎场的所有权:什么你的我的,这些都是我们日本人的!日本强求原住民砍伐、徒手运输巨木,只向他们发放少量工钱,也即原住民不但受到压迫,猎场范围还不断缩减,甚至失去猎场的所有权。赛德克族人与日本人的矛盾重重,而莫那在未等到时机时选择了隐忍。 在影片中,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比较明显。当时的日本无疑代表文明,而赛德克族较为原始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则彰显着他们的野 蛮。日本在接管雾社后对当地进行改造,被日本化的年轻赛德克族人也就出现了。花岗一郎、二郎一面接受着日本文化的洗礼,一面抛弃不下对赛德克族人的身份认同感,但在两种文明的冲突中他们选择了被驯化。尽管他们内心的矛盾不少,可他们愿意相信再过二十年,他们的子孙能彻底改变野蛮的面貌。但是根本不愿意接受日本文明的其他年轻族人向往的仍然是山林,是猎场,是他们旧有的生活。他们信仰祖灵,但他们不能守护猎场,不能自由狩猎,不能出草,干干净净的脸上没有属于英雄的印记,他们卑躬屈膝,他们忍辱偷生。起义的爆发是必然,巡山警察一事是一个偶然的导火索。马赫坡社与日本之间的矛盾已经激化,既然已处于必死之局,不如主动出击,血祭祖灵,让年轻男儿面刺图腾从容赴死。 “如果文明是要我们卑躬屈膝,那我们就让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 “那用什么换回这些年轻的生命?” “用骄傲!” 即使他们的一切被践踏,他们对祖灵的信仰不会被磨灭,他们仍然有属于他们的骄傲与尊严。莫那头目即使知道起义斗争会是一场必败之战,他还是义无顾地放手一搏,企图换回野蛮的尊严。 在赛德克族进攻雾社时,身穿和服的花岗二郎的妻子高山初子也成为攻击目标,后来被父亲和丈夫救出后,她问:“为什么要出草?”为什么要破坏现有秩序?为什么滥杀妇孺?为什么不顾整族存亡反抗?为了所谓的骄傲值得吗?这是导演的发问,唯有参与反抗的人才能有一个清晰肯定的回答,值得。 《赛德克巴莱(太阳旗)》还原了雾社事件,还原了赛德克族的生活和习性,不乏对赛德克人野蛮血腥一面的刻画,这种处理大胆又新颖,也使得影片更真实了。影片中出现多个矛盾冲突,激发观众情绪,也引导着观众思考文明的冲突、野蛮与文明等问题。总之,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赛德克巴莱读后感1000字3 期待了很久的电影沙龙在12月11日如期而至,带着新的想法我又看了一次影片,这次的收获颇丰。 观看完电影后,我关注到了原始部落他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他们的.生存空间以及他们的图腾。也通过同学们的提问和探讨,了解到了影片体现出的交易场所的改变以及建立关系的方式,更认识到了产权概念的名词和文明与野蛮的相对性。 在影片中,除了紧紧跟随自己信仰的莫那鲁道之外,吸引我还有达奇斯。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的矛盾源于他是夹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人。这个人物充满了对两种文化身份的困惑,承受了由文化混乱带来的种种痛苦。两种文化冲突对立的标志性体现在了这个人物上,最终他也因此“切开了自己充满矛盾的肝肠”。 除此之外,从影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赛德克人的生活方式是打猎,而他们的生存空间就是猎场,因而他们经常为了争夺猎场而展开种族斗争。他们用打到的猎物与汉人换盐,这就涉及到了他们与外部关系的建立。土着部落通过交换盐的方式成为了所谓的“纳税人”, 即受到了当时“政府”的管制。在日本人殖民之前,土着部落的交易场所是山下的汉人居住地;而在日本人统治了这片区域之后,他们建立起了类似社区的交易处,改变了当地人的交易方式和交易场所。那么,这时候我们又会疑惑:日本人是如何在土着部落不接受异族人的情况下成功的进入这片区域,并且建立了某些统治他们的机制呢?对于这个问题,影片中也有所体现。除去一开始的暴力进驻,接下来长久的统治就有赖于日本人与原住民双方之间的妥协了。 从当地人在打猎时去日本派出所借枪的情节我们就能看出,日本人尊重了他们的打猎传统,他们承认了赛德克人的猎场。日本人不与赛德克人争夺他们所信仰的猎场,而只要木材。在赛德克人的产权概念之中,他们的猎场指的是林子中的会跑的动物,活的就是他们的,至于不会动的,树木等,他们不在乎。简单来说,就是日本人所需要的与赛德克人信仰的猎场没有冲突,因而他们能够和平共处一段时间。那么,为何赛德克人又反抗了呢?问题还是出现在了猎场的冲突和信仰的消亡之上。树木没了,自然林子里的猎物也少了,那么他们的猎场也不存在了。至于信仰,在这些“生番”被日本人进行殖民教化之后,很多年轻人的脸上已经失去了他们应有的图腾,即日本人影响了他们的信仰的传承,于是赛德克人为了猎场、为了图腾,进行了一场“不是求生,而是向死”的反抗。 最后,通过麦思杰老师的讲解,我意识到,我们不能通过我们的视角和眼光去评判他们原本的生活方式,不能居高临下的去俯视别人 的文明。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文明,如何评判他们所处的“社会”。就像麦老师说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评价文明,而是理解文明。同时,麦老师所举出的马林洛夫斯基的例子让我更清楚地知道,野蛮和文明的概念不是绝对的,而我们却由于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而界定了我们所处的社会,也主观的界定了野蛮与文明的概念,所以野蛮与文明应该是相对的。 以上,就是我观看了这部影片以及与同学们的探讨所理解到的和学习到的东西。期待下一次的学习机会。 【赛德克巴莱读后感1000字】 1.赛德克·巴莱观后感范文 2.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 3.《赛德克.巴莱》观后心得体会作文1300字 4.德克“土”优秀周记 5.开心畅游德克士作文 6.德克士的成功的励志故事 7.参观德克士400字作文 8.德克士暑假实践报告
上文是关于赛德克巴莱读后感1000字,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