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为电视纪录片解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如何为电视纪录片解说

[电视纪录片也叫电视专题片,它是一种视听结合的产物,主要由画面、解说、音乐、音响、同期声、字幕几要素组成。可以说,一部电视纪录片的成功与否与这几要素的协调配合密切相关,而解说与其他几要素的相依相合则更是非常关键的一环。那么,应怎样为电视纪录片解说,简单地说只有十个字,贴切、吻合、适应、融合、谐调。

贴切:解说要与片子的内容、风格相贴切

解说的把握,首先在于对整部片子基调的把握。基调的产生来源于对编导的整体创意、片子与解说词的创作风格以及片子的主题、内容等方面的理解与把握。因此,接到一部片子,首先要看该片是什么内容,立意何在,运用什么手段和风格来体现的,再结合解说词的具体写法,选择出自己解说的风格、样式以及人称位置,将此融于解说的基调中。如果理解把握不准,选择不当,与片子基调风格相悖,就会导致解说创作的失误。例如,有一部反映本地区建国以来各方面建设成就的系列片,解说者将其中的一集《瓜果飘香》处理成抒情风格了,尽管表达技巧很高,但因为它偏离了编导的创作初衷,损害了片子的整体风格,好似整部曲子的不和谐音,最终导致解说失败。这就意味着解说的风格和语言样式要根据片子创作的具体情况选择或叙述讲解或议论说理或描绘抒情,而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每一类片子中都使用同一种表达风格和语言样式。

吻合:解说要与画面情绪气氛、段落、位置相吻合

一般说来,解说的情绪应与画面情绪气氛相同步。(但也有少数情况,二者不同步形成反差,这是特殊需要,是为追求更深层次的意境)。可以这样认为画面情绪气氛是解说情绪的基础,或是解说情绪的参照物,除特殊需要外,解说与画面情绪气氛不相依,会呈现声画两张皮的局面,难以使观众从视觉与听觉两个途径中获得统一而丰富的心理刺激,集合为强烈的印象。为此,解说者应紧跟画面情绪气氛,不断调整自己的内心感觉使与之相适应,并选取恰当合体的表现方式来体现。尤其要注重语言色彩的性质、浓淡、语言形式的扬与抑、松与紧等,以及语言技巧的运用。比如,画面是表现轻松闲适的城市风景,而解说却语言过紧,那么这种过紧的語言形式必将影响到应有的情绪表现。

电视纪录片的画面有段落、有位置,解说也应与其相吻合,这样才能使受众清楚、准确地体味片子的此段内涵,产生妙趣横生,触景生情的贴切感。如解说到大型石像“它慈祥地注视着数百年来从脚下走过的芸芸丛生”时,画面上正好有一对打着阳伞的情侣进入,来到这座石像下观赏,这就给人十分舒服的贴合感。但在实践中,很难形成解说与画面的这种恰到好处的自动对位,这就要用“变速法”来调整自己的解说,即或加快或放慢语速来自然有机地实现二者的对位。

适应:解说要与镜头的运动方式、景别、场景相适应

电视纪录片的画面语言是由一个个、一组组画面组合而成。它是由推、拉、摇、移、跟不同镜头;运动方式中、近、特写;不同景别仰、俯不同角度及内、外不同场景拍摄而成的。解说若想与画面感觉和谐就不能不与其形态相适应,否则就会影响到声画二者的和谐感及表达的生动感、贴切感。试想,画面上是一个人与久别的亲人重逢时,激动地向对方跑去的动态跟拍镜头,解说却是四平八稳的人物静态叙述,毫无疑问这种处理与画面是不相宜的。又如,为突出一座石雕像的高大,编导使用了仰拍镜头,如果解说者此时不带有一种自己也仰视的感觉来播,就会使人感觉与画面不相适应,冲淡对这座石雕像的夸赞效果。同样,当画面上是远景时,解说就要开阔,不能给人近在眼前的感觉,画面上是近景时,解说就要拉近,不能给人远在天边的感觉。而画面上内外场景不同时,解说也应兼顾其中环境、氛围来把握。如:有一部歌颂市政建设设计人员的片子,片尾的解说词是“啊,人民不会忘记!大地不会忘记!”如果此时镜头是航拍的外景大地,解说应处理成一种辽阔激情的赞颂感,以适应外景的辽阔空间感。如果此时镜头是设计人员在室内专心致志工作着的情景,解说就应为内在、深情的赞颂感,以适应内景特定氛围的需要。

融合:解说应与音乐的情绪、节奏相融合

音乐是一部片子中最催动人情绪的因素之一,它往往被加入到画面语言与解说语言之中,以期增强感染力或共同揭示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情调、风格,以及片子的不同内容、不同情绪。一般地说,音乐的情绪节奏与片子的内容情绪呈同步,把握了片子,便了解、适应了音乐的性质与感觉。例如,一般风光片的音乐多柔美、舒缓或轻快,解说便应以亲切的语气、甜美的音色、柔长的咬字、平缓的气息来适应其音乐的特性。而一般政论片的音乐多凝重、激越或恢宏,解说就应以深沉激昂的语气、饱满有力的咬字、力度较强的气息来适应其音乐的特性。在未配音乐前先解说时,对音乐类型、情绪、节奏的想象要正确,解说时要把握解说与音乐的关系,需展示音乐的魅力时,解说不抢上前去过火表达,而是与音乐相伴共同为画面语言服务。还要把握有无音乐时的解说感觉。有音乐时用声不宜起调过高或过低,并注意加强心理上与音乐的配合感,使语言的起伏强于无音乐时,如此可避免语言显平与音乐旋律、节奏不相适应的局面。同时节奏快的音乐,解说不宜太拖,节奏慢的音乐,解说不宜太快。在音乐中融入解说时,应尽量避开音乐的强拍进入,以防解说与音乐相撞而不融合,使人听不清,应该根据特定的情绪或柔进柔出,或柔进硬出,或缓进疾击,或高进低出。

谐调:解说要与音响效果,同期声相谐调

音响效果是人为制造的自然声响,其主要作用是用来营造一个真实的空间,也可以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或情绪气氛,以至作为人物内心状态的折射,增强艺术感染力。有一部电视专题片《凤凰涅磐》反映的是农村改革开放所走过的道路,片首的解说词点出了农村改革的艰难起步“……鸡叫头遍,18个在贫困中挣扎的农民兄弟冒死在一张契约上签名画押,决定把人民公社的土地分了,包干到户联营。这些农民死也没有想到,他们长满老茧的手这么轻轻一按,居然在偌大中国按响了一片惊雷……”此时的画面正是农民们躲在屋檐下观望着落雨的天空,合成后此处有一串雷声。这串雷声不仅是画面中天象的自然声响,更是当时社会氛

围的写照与此举的意义所在。解说者声音遒劲有力,推上去与雷声相合,分寸感掌握得很好。如果解说者没有想到这一安排的声效,表达时语言没加强力度还是平稳地沉在下面播,便会与这一声效缺乏配合,影响片子的整体效果。

同期声能增强片子的真实感与现场感,解说与同期声的配合应注意重在与人物语言的衔接上。如果不参照同期声中人物语言的感觉,在用声上过扬或过抑、过紧或过松,都会与同期声衔接失衡,或者解说者不了解同期声中人物语言的具体内容,而解说词又与之紧密相关时,便找不准二者的契合点,解说的感觉则难以准确。所以,解说与同期声的和谐也是十分重要的。

电视纪录片解说总的要求是起伏有秩、刚柔兼备、生动形象、变化自如。电视专题片配音要求解说、画面、音乐等要交相辉映、情景交融、声画并茂,随着画面的色调、镜头的推、拉、摇、移以及音响、音乐效果的烘托、渲染……带动你的情感时而含蓄深沉,时而热情奔放,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柔和抒情,时而轻松愉快,时而幽默诙谐……播音员的配音也随着那变化的内容情感正确运用虚实结合、刚柔并济、情真意切、真实可信、绘声绘色、委婉动听的语言表达方式,给观众朋友送去美的享受。

在为一部电视纪录片解说时,如果能够注意到以上几点,把握住“贴切、吻合、适应、融合、谐调”这十个字,就可以在解说中多一份自信,少一份盲目与茫然,把片中所暗含的人物、事件的背景和画面内容的深刻内涵以及抽象性、概括性、哲理性较强的东西都更为深刻的表现出来,从而为电视纪录片创造出一个完美和谐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