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期末模拟试题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期末模拟试题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期末模拟试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请把下面一句话规范、工整地抄写在横线上。(2分)

人生最大的喜悦是每个人都说你做不到,你却完成它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依据拼音写汉字:(4分)

(1)酝niàng()(2)chéng()清

(3)qiè()而不舍(4)hài()人听闻

3.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2分)

A.确凿.(záo)讪.(shàn)笑参差.不齐(chā)

B. 蓦.然(mó)战栗.(sù)众目睽睽

..(kuí)

C.干涸.(kū)深邃.(suì) 怪诞.不经(dàn)

D.剽.(piāo)悍缀.(zhuì)行飘渺

..((piāo miǎo)

4.下面括号内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B.在外漂泊十多年的他见到亲人时终于(忍俊不禁),留下了辛酸的眼泪。

C. 老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网络的害处,列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D. 晚会结束前,她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

5.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2分)

A.21世纪需要有科学文化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去建设祖国。

B.近段时间,我们班的同学认真学习并讨论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C.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我们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

D.经过老师的细心讲解,使他终于弄懂了这道题目。

6.古诗文默写。(6分)

(1)河流大野犹嫌束,______________________。(谭嗣同《潼关》)

(2)_______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

(3)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与妻子相聚,秉烛夜话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描写诗人因人隔两地,难以相从,只能将愁心寄与明月的心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朝花夕拾》的阅读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童年鲁迅?结合内容简要作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综合性学习。(8分)

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播出后好评不断。某班也开展与朗读有关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探究下面材料,说说朗读有什么好处?(3分)

【材料一】美国著名亲子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坚持为孩子们朗读。在他看来,朗读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交流方式。

【材料二】我们总是羡慕那些口若悬河即兴演讲的人,仰慕那些说话头头是道有条有理的人,喜欢那些文采飞扬出口成章的人。但是人的口才也不是天生的,它是练出来的。一个人口头说话的能力怎样训练?我觉得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朗读。如果我们面对一篇现成的文字尚不能大声流利地读出来,难道还能指望即兴地说出流利的话吗?

【材料三】我们大声朗读,品味诗词文章的语言美,领略诗词文章的节奏美,欣赏诗词文章的韵律美,领悟诗词文章的情感美,体会诗词文章的意境美,从而感受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

(2)每一期《朗读者》都有一个关键词,例如“陪伴”“选择”“第一次”等,请你依照示例也确定一个关键词,围绕这个关键词再从初中语文课本中选择一篇课文,并说说选择它的理由。(3分)

关键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

(3)《朗读者》邀请各个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嘉宾朗读经典美文。对于嘉宾的朗读水平,网友们褒贬不一,请你跟帖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2分)

网友跟帖:个别嘉宾读音不准,吐字不清,影响表达效果。

你的跟贴:

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读《别董大》这首诗,完成第9-10题。(共3分)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9.如果朗读这首诗,你的语气有着怎样的变化?(1分)

答:

10.后两句诗中有些词语需要重读,请任选一个,简要谈谈你的理解。(2分)

(二)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11-14题。(共12分)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②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④奇之,稍稍宾客其父⑤,或以钱币乞之。父利⑥其然也,日扳⑦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日:“泯然⑧众人矣。”

注:①[隶耕]耕田为业。②[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③[就]完成。(④[邑人]

同县的人。⑤[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⑥[利]认为有利可图。⑦[扳]通“攀”,牵。⑧[泯然]特点完全消失。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非淡泊无以

..明志无以:_________(2)年与时驰.驰:___________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2分)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3.《伤仲永》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这个故事很好地证明了《诫子书》中哪句话所阐明的道理(用原文回答)?(4分)

14.如果让你从《诫子书》中选取两句话写成条幅挂在自己的书房里,你会选取哪两句?简要说明理由。(4分)

三、现代文阅读 (共25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13分)

少年书架

①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小时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找来旧报纸,包了书皮,工工整整写上:语文,数学……然后是班级姓名。手里托着书,美滋滋看着,心里有份庄重。有种没来由的稳妥。

②学期末,新书变旧书,一如既往的整齐,只是有了岁月的痕迹,泛着淡淡的黄。细心收起来,放到纸箱里,来年春天,再搬出来晒太阳。

③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老师客厅的一面墙,宽宽大大一面架子,大大小小的书,一本本直立着,是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春意荡漾啊!罗列其中的,还有照片,石膏雕像,或者一盆小小的文竹……我真是看呆了,书,可以这样放,多好!

④那是王老师用木板和木条,自己钉在墙上的,美其名曰:书架。我用手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条、木板,还有书,像是久别的朋友,细腻,温暖。

⑤我迷恋上老师书架的样子了,在书桌前,把书一本本立起来。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这小小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

⑥放学回家,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爸妈一愣,哪里的?

⑦待我把在老师家里的所见,以及自己在书桌上摆放的事告诉他们的时候,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⑧那时,家里的条件不好,能上学读书,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哪里还敢奢望买上一件这样“无用”的家伙呢?当然,我也会悄悄想:什么时候,我也会真的拥有一个那样的小小书架?

⑨那是一个秋日,天,蓝蓝的,几片厚厚的白云,暖暖地轻轻地飘着。爸爸下班回家,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连声道:够了,够了!

⑩什么够了?我和妈妈惊奇地从屋子里跑出来。看,这些木头足够做一个小书架了。爸爸兴奋着。我看那些木条、木板,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架上安静地等待着。小心脏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所措了,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爸爸利用下班的时间,去包装厂,在丢弃的废料中,千挑万拣,捡来这能用的木料。?歇班两天的爸爸,用砂纸,一点点地打磨着那些木头,准备好锤头、钢锯、各种钉子、油漆……放了学的我,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跑,蹲在一边,看着爸爸在木屑中忙乎。

?天,静静的;阳光,亮亮的。院子里似乎有了道道金光。两天的时间,掰着手指过。?小小的书架成了!

?爸爸问我,喜欢什么颜色。我想啊,想,就调成黄色吧。爸爸涂漆,一遍又一遍,慢慢地,小小书架成了土黄色,是秋天叶子成熟的颜色。

?风来,漆干。抱起书架,放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放满书的架子,是一株亭亭玉立的稻子,安静、饱满。见到它,如见到久违的老友。

?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过,它在身边,不离不弃,不恼不怒。经历各种漂泊,它伴着我,慢慢换了容颜。

?家里也已拥有大大的书架,开阔大气。而它早已泛起了油渍的光,笨拙而苍老。即便如此,它亦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如果有一天,要我选择少年重来,陪伴我的,依然是少年书架。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改动)

15.本文围绕“书架”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填空。(4分)

到老师家看到宽大的书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架伴

“我”成长

16.品读第⑦段画线句,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妈妈的心理。(2分)

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17.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自选角度对文中第⑩段画线句做两条批注。(4分)

18.文中书架陪伴少年成长,陪伴你成长的物品是什么,它如何陪伴你成长?请具体谈一谈。(3分)

(二)快速默读《放生》这篇文章,完成第19-21题。(共12分)

放生

①8岁那年,家里养的那条黄狗突然死掉了,窝里留下四只刚出生不久的狗崽。其中三只小狗长得虎头虎脑十分可爱,刚满月便被左邻右舍索走,唯独被我唤作小黄的那只小狗没人要——它瘦得教人担心。原因是它太挑食,只吃有味的东西,喂他馒头,要蘸上些有肉味的菜汤,它才肯张嘴。在那个并不富裕的年月,就算是村里条件最好的人家,也不见得是月月都有肉吃。而我们家,由于兄弟姐妹多,吃肉只是在过年的时候才会有的事情。

②小黄两个月的时候,和其他的小狗相比,越发显得瘦骨嶙峋起来。抚摸着皮包骨头的小黄,我的心里很难受,就好像是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兄弟姐妹忍饥挨饿却毫无办法。于是,我央求母亲:“妈,得想个办法啊,不然小黄会瘦死的。”

③父亲说:“放生吧。”全家人都是一愣。“它这么瘦,肯定没人要的。”“要是有人要小黄早就被抱走了。”“就是,那样的话,它就不会这么瘦了。”我和兄妹们叽叽喳喳个不停,议论纷纷。父亲摆摆手,示意大家静下来,然后正色道:“如果直接送人肯定没人要的。我想着,把它送到旁边的村庄去,他们村里有人开养鸡场,还有人跑生意,有钱人多一些……”

④父亲的主意得到了全家人的一致赞同。于是,当天晚上,大哥和二姐就行动了。当他俩兴高采烈地从外面跑进院子的时候,我的心里有些失落,但一想到小黄以后就要过吃香喝辣的美好生活,这种失落很快就烟消云散了。

⑤计划和现实总是有着那么一些距离,就当大家都不再念叨小黄的时候,它竟然跑回来了!

⑥小黄突然出现在院子里,瘦弱的它欢快地摇着自己的小尾巴,冲着母亲“汪汪”叫着,仿佛在庆幸自己终于回到了家。母亲一下子怔住了。那天中午,母亲像款待贵宾那样,把一个刚蒸好的馒头夹上一块腌制的腊肉摆在了小黄的面前。

⑦当天晚上,我们全家再次围坐在一起,商量对策。

⑧最后,大家达成了一致意见,那就是把小黄送到更远的姚村。

⑨父亲推出家里的那辆二八自行车,把依旧赢瘦的小黄放进自行车后面的挎篮,然后,在二哥的提示下,又给小黄蒙上了眼睛以防止小黄记路,就趁着暮色出发了。

⑩我在经历过短暂的兴奋之后,开始担心起小黄的安危来。我问母亲:“万一姚村的人们讨厌小黄怎么办?小黄会不会被饿死?”母亲喃喃良久,像是在回答我,又像是安慰自己:“姚村那里有个屠宰场,经常杀猪杀牛什么的,总会留些骨头吧,小黄现在肯定有吃的了。”我想了想,追问道:“那他们不会把小黄也杀掉?”母亲一下子愣住了。她若有所思地望着我,半天没有说话。

⑩晚上,我听到母亲和父亲激烈的争吵声。当我喊来大哥和大姐过来劝架时,他们已经不吵了,父亲叹了口气,说:“这么瘦的狗,谁会忍心杀它吃呢?”然后,推着车子出去了。

⑥深夜,我在被窝里听到一阵狗吠声,声音是如此的熟悉,以至于我一下子便清醒过来。“小黄回来了!”大姐惊喜地在院子里嚷道。我急忙跑出门去,看到母亲蹲在地上,正抚摸着小黄的脑袋,好像那是她宝贝的孩子一样,眼角有泪花闪烁。小黄则依然欢快地摇着自己的小尾巴,用头亲昵地拱着妈妈的手,真像是孩子见到了妈。大哥在一旁感叹说:“没想到放生一条狗这么难!”母亲说:“老黄狗给咱家看了十多年的门,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呢,难道咱们要眼睁睁看着她的崽子被饿死?连条狗都喂不活,咱还不被外人笑话死!”

⑩这是一次不成功的放生,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从此,不论家里遇到何等的困难,全家人都再没动过将小黄赶走或放生的念头。

⑩多少年过去之后,我还是会清晰地记得,在那段贫困的岁月里,全家人围在一起为了改善一条狗的生存境地而热烈讨论的场景。这条名叫小黄的狗虽然瘦,但却顽强,一直活了十多年,对我家不离不弃。有时我就想,狗不嫌家贫,莫非动物和人类一样,也懂得一种名叫感情的东西?

⑩贫苦生活培养出的感情往往更加淳朴和动人。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是可以超越一切的,那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哪怕这个生命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哪怕它仅仅是一条瘦骨瞵峋的狗。

(根据李均同名短篇小说改编)19.抓标题阅读文章,是默读的重要方法。请根据题目“放生”拟出三个期待解决的问题;并在快速默读全文后,对其中一个能指向文章主要内容的问题作出回答。(4分)

三个问题:

一个答案:

20.默读文章,需要推敲关键语句。请在文中摘录一处能够充分体现家人对小狗态度的关键

21.默读文章,要能够根据上下文理解中心句的意义。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文章第13段“这是一次不成功的放生,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这句话的理解。(4分)

四、写作(50分)

22.水滴石穿,是坚持的力量;化蛹成蝶,是梦想的力量;冰释前嫌,是真诚的力量;正义伸张,是勇气的力量。有的人锋芒毕露,不过是虚张声势;有的人温文尔雅,却尽显生命的张力。真正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外在,而是来自内心——来自一颗真诚善良的心,来自一颗丰富美好的心,来自一颗远离浮躁、独享宁静的心。

请以《________的力量》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贴近生活,言之有物,禁止抄袭或套作;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字体规范、结构合理、不错字、不涂抹(2分)

2.依据拼音写出恰当的汉字:(4分)

(1)酿(2)澄(3)锲(4)骇

3、D

4、C

5、B(各2分)

6.古诗文默写。(6分)

(1)山入潼关不解平(2)博学而笃志(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7.示例:在《朝花夕拾》里,童年的鲁迅是个性格活泼,身心健康的孩子。他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想得到神奇的《山海经》,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有丰富的想象力;他喜欢小动物,为了隐鼠仇猫,和阿长闹意见,表现得爱憎分明,充满同情心;他在私塾里画绣像,为了看五猖会无奈背书,显得天性自由,活泼好动,有点顽皮。(4分)

8.综合性学习。(8分)

(1)朗读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交流方式;朗读能锻炼口才;朗读能感受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3分)

(2)示例:关键词:母爱课文题目:《金色花》

理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之一,泰戈尔的《金色花》以诗一般的语言抒发了对母亲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所选课文能支撑关键词,理由充分,语句通顺即可。(3分)

(2) 你的跟帖:我认为不必苛求于此。并不是所有的嘉宾都是播音员或者受过这方面的专门训练,一篇文章最能打动听众的是真挚的情感,如果朗读者通过深情演绎感染了我们,使我们产生了共鸣,我觉得读音不准、吐字不清都可以忽略不计。(2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9.答案示例:从低沉到昂扬。(1分)

10.答案示例:“莫愁”一词需要重读,强调“不要担心”的意思,表达了对友人的劝勉之情。(共2分,重读词语1分,理解分析1分)

(二)11.(1)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1分)(2)疾行,指迅速逝去(1分)

12.悲哀地守着穷困潦倒之人居住的陋室,(后悔)又怎么来得及!(2分)

13.讲述了奇才少年仲永因为不学习长大后泯然众人的故事。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共4分。概括故事2分,原文语句2分)

14.略(共4分。条幅2分,理由2分)

三、现代文阅读 (共25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共13分)

15.到老师家看到宽大的书架→“我”用字典做了一个“小书架”→父亲为“我”制作书架→书架伴“我”成长(4分)

16.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这句话是对妈妈的神态描写,表现妈妈因“我”对书的喜爱感到自豪,又为无法满足“我”的小小心愿而内疚。(2分)

17.示例: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

批注一:以莲花的绽开来比喻“我”的欢喜,形象具体地再现了“我”放书时的心情。

批注二:一点点绽开与前文一本本放相照应,展现了“我”的心情越来越愉悦的过程。

语句: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批注一:将书架拟人化,写它“款款而来”,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我”盼望得到书架的迫切心情。

批注二:这句话是由父亲搬回来的木料产生的联想,虚实相生,形象地表现了“我”对书架的渴求。(4分)

18.示例:我成长的过程中,始终陪伴着我的是桌上的那盏小台灯,它是上小学时,外婆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外婆说:“我不能天天陪着你,就让这台灯伴着你读书,就好像外婆看着你读书一样。”现在我读初中了,将来上高中我还要将这个小台灯带到学校,记住外婆的叮咛,好好学习。(3分)

(二)19.提问示例:①谁放生什么?结果怎样? ②怎样放生?③为什么要放生?

回答示例:我们一家两次放生小狗,第一次它自己找回家,第二次父亲把它找回来,其后小狗一直和我们在一起。(共4分。三个问题3分,答案1分)

20.略(共4分。摘录1分,批注3分。批注中分析2分,语言表达1分)

21.“不成功的放生”指的是被放生的小狗最终还是回了家;“成功的尝试”指的是放生的尝试,突显家人与小狗之间的深切情感,以及家人对生命尊重。(共4分。每个要点2分)四、写作(50分)

22.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