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动漫中的萌文化

合集下载

日本动漫常识

日本动漫常识

日本动漫常识什么是日本动漫?日本动漫,又称为“日本动画”,是指来自日本的动画作品。

它以独特的画风、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深度的人物塑造而闻名于世。

日本动漫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影响。

日本动漫的特点1. 萌系文化日本动漫流行的一个特点是“萌系文化”,即可爱的角色和情节。

萌系角色通常具有大眼睛、小嘴巴和圆润的脸庞,往往让人感到温馨和喜爱。

2. 社会与文化表达日本动漫经常通过故事情节和角色的表现来探索社会和文化问题。

它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和价值观,并向观众传递深刻的思考。

3. 多样的题材日本动漫涵盖了各种各样的题材,包括冒险、爱情、科幻、幻想、恐怖等等。

这种多样性为不同类型的观众提供了选择和享受。

4. 动作场景和战斗日本动漫中充满了充满活力和激烈的动作场景和战斗。

它们常常展现出精心设计的战斗技巧和特殊能力,使观众兴奋和投入。

5. 剧情发展和角色发展日本动漫通常以扣人心弦的剧情发展为特点。

角色在故事中经历成长和变化,观众可以见证他们的故事和人物塑造过程。

日本动漫的影响日本动漫不仅在日本国内受欢迎,在全世界范围内也积累着大量的粉丝和影响力。

它的影响远远超出动画领域,还渗透到了电影、电视、音乐和时尚等领域。

许多人通过日本动漫了解日本文化,并对其故事和艺术风格产生兴趣。

结论日本动漫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入的故事而吸引着全球观众。

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还是表达日本文化和观点的重要媒介。

无论你是日本动漫的粉丝还是初次接触,它都能带给你欢乐和思考的体验。

让我们一同探索日本动漫的世界吧!。

日本动漫作品中女性萌系形象探析

日本动漫作品中女性萌系形象探析

日本动漫作品中女性萌系形象探析日本动漫作品中出现的女性萌系形象是指那些外貌可爱、稚嫩,举止天真活泼,常常流露出满满的可爱魅力的动漫女性角色。

这种形象在日本动漫中非常常见,被观众广泛喜爱,并且成为了现象级的文化符号。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析日本动漫中女性萌系形象的起源、特点以及背后隐藏的文化含义。

日本动漫中女性萌系形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动漫作品《Candy Candy》。

这是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少女漫画作品,其中的女主角Candy的形象被认为是最早的萌系形象之一。

Candy的长发、大眼睛、小嘴巴以及天真的性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种可爱的形象后来被其他作品所借鉴和发扬。

女性萌系形象的特点是可爱、天真和不拘小节。

她们的外貌通常是典型的娃娃脸型,大眼睛、红润的脸颊和柔软的面部表情是她们最明显的特征。

她们的身材娇小,常常有着可爱的动作和举止。

她们的个性多是天真无邪,单纯可爱,善良友善,经常会展现出一些稚嫩幼稚的言行举止。

这样的形象常常会引起观众的保护欲望和喜爱情感。

女性萌系形象在日本动漫作品中的出现源于部分日本社会的发展背景和文化要素。

女性萌系形象可以看作日本社会对年轻女性的一种期待和想象。

在日本的传统社会观念中,女性通常被视为柔弱、依赖他人的存在,而这种形象正好符合了这一观念。

女性萌系形象也与日本的可爱文化密切相关。

可爱文化在日本非常盛行,涉及到了服饰、音乐、玩具等各个方面,而女性萌系形象则是可爱文化的体现之一。

女性萌系形象也与日本动漫产业的商业化紧密相连。

这种形象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成为商品销售的一大亮点,从而为动漫作品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女性萌系形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

这种形象常常将女性物化为了一种商品,强调外貌和形象而忽略了内在的个性和能力。

由于女性萌系形象常会展现出一些幼稚的行为和言行,这也催生了一些观众对女性永远保持天真无邪的期待和要求,对女性成熟和独立的能力表现出了一定的偏见。

日本萌文化 对网络用语的影响

日本萌文化 对网络用语的影响

浅谈日本“萌”文化对中文网络用语的影响和出现的原因——论外来词汇对日常用语的浸润英师2班许盈盈今日,日语词汇已经大量充斥在中国国内的网络社交中。

受到日本动漫文化的影响,动漫中出现的“萌”文化也影响了国内网络文化,为互联网社交带去频繁出现的网络热词,例如“萌”,“萌点”,“萝莉”等等。

“萌”,在日本动漫文化中,表达人们对某一动漫角色的极度喜爱,原多指女性角色,后延伸到不分性别的角色的喜爱,泛指很可爱,能引起人们喜欢、愉快的情感的物体。

萌在日语中的起源众说纷纭,不过最早与动漫作品中天真可爱的女性角色有关,具有一定的性暗示。

一种关于“萌”起源的观点是指爱好者在看《美少女战士》的角色时进入一种热血沸腾的状态,而热血类动漫作品经常使用“燃烧”来形容这状态,用罗马拼音输入的话,就是“Mo E(もえ)”。

利用日文输入法的话,输入Mo E只会显示“燃え”和“萌え”。

为了区分因为美少女而热血的状态,和传统的热血的分别,就借用同音的“萌え”来形容,并成为ACG界的一种网路黑语。

不过,随着“萌”文化的发展,“萌”的对象已经由当初不同性别的读者对异性人物角色的喜爱扩展到任何与可爱有关的物体,对人物的要求也不再局限于单一可爱的外貌,只要人物具有“萌点”,即是指爱好者特别喜爱的人物某个特性,属性。

例如外貌上,女性角色“黑长直”(具有一头黑色直长发),男女角色都可以有的“眼镜”属性(一般设定人物戴眼镜与学习成绩好,有修养,性格上老谋深算但不张扬,或软弱胆怯等等有关);性格上,女性角色具有的“傲娇”性格(06年兴起的萌属性,傲娇萌的对象角色表现为平时对人很恶,态度很横蛮,而在某特定场合或和某特定人物在一起时就会表现得好娇滴滴),男性角色具有的“腹黑”性格(用来指表面和善温和,内心奸猾或有心计的人。

原意为“表里不一”、“口蜜腹剑”的意思,但并不一定是指内心阴暗奸猾)。

人格上的对比反差也是形成“萌点”的一种方式。

“萌”文化还延伸出几种典型的萌系人物,例如具有一定外表魅力的萝莉,正太(指低龄可爱的男孩),御姐(指较为年长、可能身材比较丰满,但因阅历资质而性格优越傲慢的年轻女性,其出现受成人文化影响),大叔/蜀黎(在“萌”文化中指较为年长的男性,近年来越来越受女性读者欢迎,因为年长而具有一定人生阅历值得信赖,不一定是社会精英身份,桀骜不驯、散漫潦倒的形象也很受欢迎)。

卖萌日什么是萌文化

卖萌日什么是萌文化

卖萌日什么是萌文化日本20世纪80年代,日本年轻人中“御宅族”文化兴起,“萌”最先是日本“宅人”一族之间使用的一个隐语,表示面对令自己砰然心动的动漫人物造型或网络游戏角色时,突然涌起的一种狂热喜爱和热血沸腾的精神状态,后来就成了对这一类可爱、幼稚的形象的形容。

“萌”的对象通常指的是具有甜美、纯真、讨人喜欢、入世未深、脆弱的特质人或事物。

萌文化约在2003年,以日本东京秋叶原为中心地开始流行开来。

2004年和2005年,“萌”当选为当年日本全国第一新潮用语。

2006年三省堂出版社将“萌”字正式收录进《大辞林》。

所以,从“萌”开始流行,到“萌萌哒”席卷网络,都不过是近十年的事。

细数“萌”的种种特质,会发现它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典型,在日本历史上不乏与“萌”一脉相承的文化类型。

17-19世纪的江户时代曾出现诸多“萌”要素。

江户时代是一个庶民文化大行其道的时代,表现之一就是庶民由“外行”成为某一文化领域的“专业”推手,这与“萌”的庶民精神十分类似。

在江户时代,为创造精深的艺术,庶民们自发地形成许多团体进行艺术探讨,并形成了各领域的各种专家级带头人,这从本质上接近于现在的“御宅族”。

另外,源自江户时期的独特的美学意识“粹”也和“萌”有着渊源关系。

它追求一种风流潇洒让人产生类似于恋爱之感的美,这与“萌”如恋爱般的感觉是一致的。

中国作为“萌”文化的载体,中国大众接受的首先即是“萌”这个汉字,如今中国媒体网络上流行的“萌”,其实是一个在日本“萌”文化模糊影响下的新名词,由此衍生的特殊的中国“萌”文化也有诸多异于日本“萌”文化的地方。

中国“萌”文化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虽然包括一部分日本动漫文化爱好者,但主流却是普通网民。

他们所进行的是一种“萌”元素的传播活动,即将自己理解的各种“萌”的现象、行为在互联网上进行展示。

头上长草是一种一根小草等植物形状的的发夹。

近年“萌文化”的方兴未艾。

互联网上,从几年前的“么么哒”、“扮嫩”到万众自拍“嘟嘴卖萌”,及至大行其道的“小鲜肉”,无不在极致彰显一个“萌”字。

日本的萌文化PPT课件

日本的萌文化PPT课件
其中一种说是出自1993年NHK放送的《天才电视君》 的女主角“鹭傼萌(SAGI SAWA MOE)”主角在她有难的 时候,会大叫她的名字“萌~!”,一部份的迷因此而模 仿。
另一个说法是指TV动画《美少女
战士SAILOR MOON S》中土萌(TOMOE)
萤的出现。
4
在这个意思层面,萌え都是用做名词的,用来代指可爱 的女生,不过样貌可爱,讨人喜欢的男性(像正太)也可用 这个词来形容。虽然萌え和燃え同音,但萌え更能形容他 们(御宅族)对事物喜好的状态,因此后来都用萌え了。
“萌”并不仅仅是流行语之一这么简单。文化、政治的 意味也包含在里面。这个词经过了10年还在流行就是有 以上的因素。
10
“萌”吸引了“无性”的世界
“萌文化”中还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 那就是“无性”。“萌”的对象如果是没有性别 的限制,在流行文化中常规定下的两性的存在方 式就可以有所解放。这种解放,说是创作者的解 放,还不如说是观众的解放。观众能够轻易接受 这种对象的话,他们就可以跳出性别之分的二次 元构造框框,也可以体会到心理负担解脱的快感。
《趣都的诞生-萌着的都市秋叶原》的作者日本早稻 田大学教授森川嘉一郎指出,当时日本有数部动画中的 女性角色名字中都有“萌”一字,包括《击打太阳》的 高津萌、《恐龙惑星》的鹭泽萌以及《美少女战士》的 土萌萤等。
6
后来一些女孩就对照着漫画上那些美少女的样子, 把自己也打扮一番,看上去如同十多岁的小女孩一样。 随着这类“萌女郎”越来越流行,很多“萌商品”也 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市场上,例如猫耳朵帽、卡通 背包、蘑菇头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股“萌文 化”。
12
“萌”百态
13
各有各的萌!日本新奇动物咖啡厅
和小动物一起共度下午茶时光,一定非常治愈呢!能与汪星人喵星 人近距离接触的咖啡厅时下人气正旺,可是能治愈心灵的并非只有 小狗小猫哦。大家想不想亲近一下平时不太常见的小动物呢?这里 就汇总了几家非猫狗系的动物咖啡厅。

日本动漫作品中女性萌系形象探析

日本动漫作品中女性萌系形象探析

日本动漫作品中女性萌系形象探析日本动漫中的女性萌系形象一直是备受关注和喜爱的话题。

萌系形象主要表现为可爱、天真、少女感十足的女性形象,她们往往拥有大眼睛、小脸、纤细的身材和甜美的声音,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保护和喜爱的情感。

在日本动漫作品中,萌系女性形象常常出现在各类作品中,包括动漫、漫画、游戏等,成为了日本动漫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萌系女性形象从外表上看,可爱、纯真,但其实背后蕴藏了丰富的内在意义和情感。

在现实生活中,女性萌系形象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对传统女性美的扭曲和夸张,但在动漫作品中,却成为了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现象。

本文将对日本动漫作品中的女性萌系形象进行探析,从外表、性格、角色定位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以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从外表上看,日本动漫中的女性萌系形象通常被描绘为外表甜美可爱的角色。

她们通常拥有大眼睛、小脸、纤细的身材和可爱的服饰,给人一种少女感和纯真感。

这种外表的设计和表现方式,往往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喜爱,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保护和宠爱她们。

这种可爱的外表设计,反映了日本动漫作品中对女性美的一种特殊追求和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传统女性美的一种扭曲和夸张。

从性格上看,日本动漫作品中的女性萌系形象通常被赋予一种天真、天然、活泼的性格。

她们往往充满了童真和烂漫的特质,不受世俗的束缚和成人的烦恼,总是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这种性格的展现,反映了日本动漫作品中对女性的一种理想化和浪漫化,塑造了一种理想中的女性形象。

这种性格的展现也是对日本社会中对女性性格的一种特殊期待和追求,给予了女性更多的自由和创造的空间。

从角色定位上看,日本动漫作品中的女性萌系形象通常被安排在一些重要的角色位置上。

她们可能是主角的妹妹、女朋友,也可能是一些重要的配角和反派角色。

在这些角色的扮演中,她们往往是故事的发展和情节的推动者,有着重要的使命和作用。

这种角色的定位,反映了日本动漫作品中对女性的重视和尊重,给予了女性更多的话语权和自由发挥的空间。

日本动漫作品中女性萌系形象探析

日本动漫作品中女性萌系形象探析

日本动漫作品中女性萌系形象探析女性萌系形象,是指那种带有可爱、可爱娇小等特征的女性形象。

在日本动漫作品中,女性萌系形象是非常普遍的,常常出现在各种类型的作品中,包括少女漫画、少年漫画、后宫漫画、魔幻漫画、爱情故事、悬疑故事等等。

这种形象的出现不仅仅体现了对可爱、童真的向往,更是对现实世界中严肃问题和压抑情绪的一种逃避和缓解。

本文将从造型特征、动作表现、性格特质、作品意义等方面来探析女性萌系形象在日本动漫作品中的表现。

一、造型特征女性萌系形象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造型上。

它们通常拥有可爱、小巧的外表,身材娇小,脸部立体感强,眼睛大而圆,头发多为卷发或直发,常常带有颜色或异色头发、长碎发或马尾辫等风格。

同时,她们的服装也十分讲究,经常采用洋装、校服、和服等不同风格的服装,尤其是校服,更是成为女性萌系形象的代表。

这些特征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强调女性的可爱和活泼,更是为了产生一种阳光、清新、美好的氛围,使观众们更加轻松愉快地沉浸在动漫作品的情境之中。

二、动作表现除了外貌特征,女性萌系形象在动作表现上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她们的动作通常轻盈娇小,笨拙可爱,表情丰富,常常以嘟嘴、眨眼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甚至会跳舞、唱歌等活泼的动作,从而营造出一种愉悦感。

同时,她们的声音也通常是清澈可爱的,语气柔和、甜美,嗓音较高,这也是萌系角色的特征之一。

这样的表现方式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增强观众对这些角色的印象,使得角色更加的立体鲜活。

三、性格特质女性萌系角色的性格特质也很典型,她们通常都是精神饱满、善解人意、感性细腻、乐观向上的角色,也有些角色是脆弱,需要被保护的小物,她们的形象往往与童话故事中的少女形象相似,如白雪公主、灰姑娘等。

这种形象的塑造也是为了满足观众们希望能够有一个完美可爱的女神降临人间的愿望,同时也让观众能够在角色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产生共鸣。

四、作品意义女性萌系形象的产生与日本国民性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moe原理范文

moe原理范文

moe原理范文"MOE"代表萌(Moe)文化,这是一种特定的次文化和兴趣,源自于日本动漫和漫画文化。

Moe最初是用来描述人们对于二维卡通人物的心理融合和感官吸引力。

这个词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早期的日本,最早是通过动漫《蓝之双胞胎》中描述主人公为了萦绕在“萌之角”,为了满足感官和心理上一种自我满足的过程中产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变得广泛应用于日本流行文化,并且迅速扩大到全球。

萌文化通过刻画可爱、天真无邪、幼稚、羞涩、可怜、单纯等形式,可以触及到人们情感的一些点。

它吸引人们的方式通常是以动画角色或卡通形象为中心,以其引人注目、可爱的外表、纯真的性格和不同寻常的特征而打动观众。

萌文化也会导致人们愿意参与针对该角色的特定活动,例如购买相关的商品、参加角色相关的聚会、收集相关的卡片等等。

萌文化的核心理念是羡慕或渴望一个虚构角色,用这些角色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不足和不愉快。

这有时候被解释为人们对幼稚和无辜的东西的追求,以对抗现实世界中的压力和责任。

具体来说,萌文化的原理可以分为几个方面:1.可爱的外表和特征:萌文化的核心特点是角色的可爱外观,通常是大眼睛、柔软的线条和小巧的身材。

这些特征触发了人们的本能反应,使他们对角色产生积极的情感。

这些角色通常会使用大量的粉红色、粉红色和可爱的配饰来增添可爱气息。

2.纯真和天真无邪的性格:萌角色通常具有纯真无邪和无瑕疵的性格,他们展示出对世界的天真和好奇心。

这种纯真性格引起了人们对保护和照顾这些角色的冲动。

3.对角色的同情:萌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角色的悲惨,可怜的境遇,这使得人们对这些角色产生共鸣和同情。

角色面临的困难和挣扎引发了观众想要帮助角色和摆脱困境的愿望。

4.自我投射:萌文化允许观众通过角色来实现自我投射。

人们可以将自己的想象和欲望投射到虚构的人物上,与他们一起经历冒险、成长和成功。

萌文化的原理和吸引力不仅仅是在日本社会中,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接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动漫中的“萌”的起源和发展萌:原意为“植物发芽”,“事物的发生”,在动漫用于一般只特对于动画,漫画,游戏中的角色,情节等要素的强烈的爱好。

曾与“秋叶原系”等词语一同选入日本2004年流行语大赏一般都认为,…萌え‟一字是由…燃え‟所变化而来,来源是出自日文的IME输入法。

…萌‟本意是指读者在看到美少女角色时,产生一种热血沸腾的精神状态。

热血类作品经常使用…燃烧‟来形容这状态,用罗马拼音输入的话,就是…Mo E(もえ)‟。

利用日文输入法的话,输入Mo E只会显示…燃え‟和…萌え‟。

为了区分因为美少女而热血的状态,和传统的热血的分别,就借用同音的…萌え‟来形容,并成为ACG界的一种网路黑语。

根据日本同人辞典,…萌‟的来源还有其他说法。

其中一个说法是出自1993年NHK放送的《天才电视君》的女主角…鹭傼萌(SAGISAW A.MOE)‟主角在她有难的时候,会大叫她的名字…萌~!‟一部份的迷因此而模仿。

另一个说法是由TV动画《美少女战士SAIL OR MOON S》中的土萌(TOMOE)萤出现等等说法。

但现在却还没有一个是确定的,所以…燃え‟、…萌え‟的说法就成为现时最被接受的一套说法。

另一个说法则跟汉字的本身意义有关。

根据《商务学生词典》,…萌‟指草木发芽,及比喻事物的开始,所以用作…开始吸引目光‟的…引申义‟也是有可能的。

也有说是指看到美少女时,就如春天降临一样的感觉,而草木萌芽则在春天,因此就借用来代表这种…心花怒放‟的状态。

由于笔者本身日文水平有限,加上对这方面没什么研究,因此也不详述了。

…萌‟的起源众说纷纭。

但…萌‟的系统化发展,与养成游戏及GALGAME(俗称美少女游戏)有密切的联系,恋爱游戏与…萌‟的系统化发展,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这关系是很理所当然的,是…Gal Game‟必然的发展结果。

一般都认为,《心跳回忆》(台译:纯爱手札)是恋爱培育游戏的始祖。

这一点本身没有错,但在它之前已有不少H-Game有追求女孩的成份。

从笔者的角度看,《心跳》固然是促进了…萌‟的系统化发展,而在它之前的PC H-Game《同级生》更具有殿堂级的意义。

《同级生》是90年代初的H-Game作品,也是elf公司的其中一个镇山之宝(另一个是《龙骑士》系列)。

在《同》之前,当然还是有以…泡妞‟为题材的游戏(当然也是H -Game),但直到《同级生》之前,还没有一套作品是如此清楚地将女角完全…归类‟。

重新审视这一套十年前的作品,会发现今天很多所谓…萌‟的元素都有包含:千金小姐、运动少女、青梅竹马、御姊、老师,甚至极端点的,还包括校医、护士、OL、人妻、朋友妻等元素。

唯独…萝莉‟一项,因为当时…有害图书整肃运动‟而不敢加入,否则其元素会更完整。

到了后来的《同级生2》还加入了义妹、眼镜娘、偶像、义母等元素。

由此可以看到,…萌‟的元素本来就跟…H‟的元素是密不可分的。

《心跳回忆》作为纯爱系恋爱游戏的老祖宗,制定了一个非AVG恋爱游戏的基本规格:所有女角是完全平等的,玩家可以用接近一样的手法(如育成特定的能力值,或制造指定Event)去追求不同的女角。

每个女角都有其自己的故事,而故事之间是可以完全不衔接,并不会像《同级生》般,由不同女角的故事去构成一个大故事。

而正正因为女角们是完全独立的,厂家就必须替每一个角色塑造一个独有的卖点,否则将很难吸引玩家追求所有女角。

而这种…务求每个女角不一样‟的想法,正是促成…萌‟概念系统化的背景。

…Gal Game‟对…萌‟概念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就以《心跳回忆》为例,一出就是十三个女角,Konami如何为这十三个女角塑造独一无二的特征?那就只好将一大堆女角受欢迎的元素,进行一套系统化的分类,于是就形成了一套女角的方程式出来。

诗织是传统的青梅竹马(幼驯染)、虹野是典型运动学部经理、如月是文系眼镜娘、纽绪是古怪科学家、清川是运动女将、美树原是害羞少女、伊集院是男装美女,这些都是将传统美少女的受欢迎元素,系统化整理后的…萌‟概念。

这些概念到了今天仍然被大量应用:…幼驯染‟是王道中的王道,还有哪套是没有的;《草莓100%》的东城是传统的文系眼镜娘,另一女角西野则是传统的料理少女;《Happy Lesson》里的如月是古怪科学家;《君望》的凉宫遥则是传统的害羞少女。

由此可见《心跳》在萌的系统化发展历史里,有着重要的地位。

而《心跳》的另一意义,是因为它将女角限于…乙女‟这一年龄层。

《心跳》不能像《同级生》般加入教师、护士的元素,于是就只能集中于年龄以外的萌元素,制作单位逼着对萌元素进行更细微、更系统化的整理,否则将无法为十三个女角做独有的设定。

情况就如在餐厅点菜,以前只懂得在牛肉、猪肉等不同种类中选择,如果食肆只能提供牛肉的时候,就一定要再对牛肉进行更系统化的分类,于是就有分西冷、T骨的分类。

《心跳》的系统化整理,令传统美少女的受欢迎元素,得到了细致的系统化整理,使系统化概念有了成型的背景。

随后的Gal Game,基本上已离不开《心跳》走出来的路──将…萌‟精华化、系统化。

而这种系统化的…萌‟,亦吹向了动画界。

要提到萌动画,就不能不提《机动战舰大和美女》。

这套作品可说是一套…放在动画里的Gal Game‟,因为整个故事设定都跟Gal Game如出一辙。

在战舰上,一个男主角配搭多个女角,基本设定跟Gal Game完全一样。

而女角们也要个性化,大量将萌元素分类和加入,如青梅竹马的女主角、偶像、无口的萝莉、身材好的大姊姊、眼镜娘等,完全是全方位渔翁撒网。

而星野琉璃的意外成功,更造就ACG业界大量开发萌系的作品。

而为了开发新的萌元素,就不断加入新的尝试,将其他旧的美少女受欢迎元素更精华化。

情况就有如,将一大堆过往的受欢迎美少女角色,丢将一个离心机中,将不同的精华部份分隔开来。

于是就能归纳出某些萌元素特别受欢迎,某些就应该避免。

而由此开始,萌的系统化整理就更快、更广,慢慢形成一些例牌的公式设定,如猫耳、女仆、巫女、无口、天然呆。

由服饰装扮,到生活或语言习惯,所有萌元素都被归纳和整理。

这亦慢慢造成了只要加入特定的萌元素,就连一之猫、一只羊,甚至一个西瓜都可以萌的神奇现状。

萌的词性、定义由于…萌‟是一个完全崭新的词语,而其概念成型也只有区区十年左右的历史,因此…萌‟的定义、词义都未完全定型,而词性也是参考同音字…燃え‟的应用方式。

先谈词性问题。

不管是说…燃‟还是…萌‟,もえる(燃える/ 萌える)都是动词,而もえ(燃え/ 萌え)则是动词和形容词。

日语文法我管不了(笑),所以谈一下中文的用法。

由于中文的方块字特性,不像日文在字后加一个…る‟就能改变词性,因此在华文圈里…萌‟这字已经完全是失控,什么词性都有。

当名词用,是在说…萌‟这种概念;当动词用,如…我萌小樱‟,就是说…小樱这角色令我萌起来‟;当形容词用,如…麻幌很萌‟,也同样是说…麻幌这角色令我萌起来‟。

至于…萌‟的定义,也由于它的概念仍然在发展中,所以也很难下一个完整的定义。

基本上,萌一定是美少女,一般而言都是日式的大眼风格。

而在这之上再加入萌元素,如女仆、天然呆、眼镜、关西腔、萝莉等等,就会成为一个萌系的女角。

举例的话就是车仔面,面饼是不可或许的,而在这之上就加上不同的配菜,如鱼蛋、猪皮、萝卜。

可爱的美女就是面饼,而各种萌元素就是配菜。

当然,有萌的元素不一定萌,还要看这些元素的结合是否准确、配合。

没有放面饼,但给你一碟白饭,就算加入了鱼蛋、猪皮、萝卜也好,它永远都不是车仔面。

因此美少女/ 少年本身,是在…萌‟里不可缺失的重要部份,否则加入再多的萌元素也是徒然。

所以从某程度上来看,设计一个萌系角色,并将她的萌元素发挥出来,也是一门相当复杂的学问。

现时萌元素的系统整理已相当完善,甚至到了…照单执药‟的程度。

赤松健在…萌‟概念方面确是有一手,看一下《魔法老师》,即使撇除了布景板,三十个女学生中仍然有十多个完全可供发挥的萌系角色,而且当中是没什么重叠的部份。

这有赖于萌概念的系统化,和赤松健对萌的掌握,由此可见萌的千变万化。

萌的本质是…妄想‟。

这跟ACG的本质是一脉相承的。

因为现实里很难找,于是就在二次元里找,这也是御宅里特别多2DC(二次元情结者)的原因。

现实中有妹妹的,九成不会是妹控;反之,没姊姊的才会成为姊控。

在都市长大的人,有多少个还有所谓…青梅竹马‟、…义妹‟?所以幼驯染和义妹才会是王道中的王道,因为想像才是最美好的。

这也是为什么,当《下级生2》的女主角不是处女的时候,玩家们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弹。

现实中要面对的痛苦,哪可能萌得起来啊?…萌‟与…可爱‟的分别由于…萌‟的词义尚未定性,于是就出现了乱用的情况。

最容易搞错的,就是…萌‟与…可爱‟的分别。

…可爱‟是非常传统的词语,词义已经很固定,相信也不用笔者去解释。

它是一个…及物‟的形容词,是可以拿来形容人、动物,甚至死物的形容词。

小孩可以很…可爱‟,一只小猫可以很…可爱‟,一枝肥肥短短、设计吸引的原子笔也可以很…可爱‟,当然一个ACG角色也可以很…可爱‟。

但…萌‟跟…可爱‟不同,基本上是针对…人‟的形容词。

在这里先说明,这儿说的…人‟也包含了任何ACG或现实戏剧的角色,不管其是否虚构。

…萌‟跟所有只能形容人类的形容词(例如:豁达)一样,是可以应用在文艺作品里的…角色‟上的。

举例说,我们都可以说…令狐冲很豁达‟,但不可以说小狗、一枝笔…很豁达‟。

同理,我们可以说…小樱很萌‟,但却不能说一只小猫、一只滑鼠…很萌‟。

要令一只笔变得萌?可以的。

说穿了就是…拟人化‟三个字。

一个电脑作业系统(OS)可以萌的起来吗?但拟人化了的OS娘就可以了。

一只猫不能萌,但猫娘就可以了(如《万能文化猫娘》、《Di Gi Charat》)。

但本质上,萌的对象仍是一个人,不是物件本身。

…萌‟是不及物的形容词,但语文本身千变万化,并没有必然的规则。

《月姬》只是一套ACG作品,是死物。

但如果说…《月姬》这作品很萌‟,语法上、逻辑上都没有错。

但此句的伸义,是指…《月姬》这故事的角色都很萌‟,实际上并无违反…萌‟是不及物形容词的原则。

…萌‟本身是具有…好色而慕少艾‟的意味,即使没有色情成份,也具有…性意味‟。

在这儿必须强调,所谓…性意味‟并非指…性暗示‟。

萌不一定会引起性冲动,但一定要跟受众的…性取向‟有关。

…萌‟其实不限于…男观众对女角‟,理论上只要符合性倾向,即可说某角色很萌。

女观众一样可以觉得男角很萌,女同性恋者亦一样可以说女角们很萌。

但当然女性看男角的…萌‟,也必然有其一套特别的系统。

…萌‟的应用与…性感‟有点相似,女生一样可以觉得男生很…性感‟,但男生必然不会用女生的角度,觉得另一个男性…性感‟。

男观众只会说女角萌,一定不会说一个正太或少年萌。

相反,女生就可以。

…萌‟是一种…发乎情,止乎礼‟的感情冲动、一种对可以成为恋爱对象的角色的好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