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合集下载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及意义。

4. 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2.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3.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

4.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5.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物种多样性、营养结构的复杂性、自我调节能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稳定性。

2.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原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使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原理。

3. 利用图表和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形象生动地展示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生态系统的图文资料、案例及多媒体教学资源。

2. 设计问题探究活动和讨论题目。

3. 准备生态系统的模型或实物模型,如食物链模型、生态瓶等。

教案篇幅有限,后续章节(六至十五)将陆续为您提供。

请随时告知您需要哪一章节的内容,我会尽快为您准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风光照片,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出生态系统的话题。

2. 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阐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重要性。

3.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4. 讲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的稳定性。

5. 讲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分析物种多样性、营养结构的复杂性、自我调节能力等因素的作用。

第23章 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笔记)

第23章 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笔记)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23章 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笔记)
一、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逐 步形成的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生物 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
动态平衡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包括)
(1).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2).恢复力稳定性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恢 复力稳定性存在相反关系。
稳 定 性 抵抗力
稳定性
恢复力 稳定性
生物量、生态系统复杂程度等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1、概念:当生态系统发生一定的变化或 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时,由于生态系统调整 本身各成分的数量,克服了系统内部的变 化及外界的干扰,维持相对稳定和平衡的 状态。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物数量
草原植被
(生产者)
鼠类
(消费者)
鼠食动物
(消费者) 时间
2、不同的生态系统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 的限度是不同的。
生态系统面积越大,其中生物的种类、数 量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则自我调节能力就 越强。
三、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 度的。如果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 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
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1、自然因素: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 洪水、台风海啸等。
2、人为因素: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

北师大生物八下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清单

北师大生物八下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清单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生物依赖环境而生存,受环境的制约。

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又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物、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

分为两大类:①生物因素:包括影响该生物的同种或不同种的其他生物,包括人类在内;②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温度、水分、土壤等一、没有水就没有生物(非生物因素)1、水是细胞的主要成分,是任何生物都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生物体的含水量一般为60%-80%。

2、水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3、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

(干旱、洪涝)4、在一定地区,一年中的降水总量是决定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生态因素。

二、太阳光是生命的能量源泉(非生物因素)1、太阳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2、光对植物的分布起决定性作用。

(阳生植物:松、玉米等;阴生植物:人参、三七等。

)3、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够影响生物的繁殖活动。

(春、夏、秋、冬)4、哺乳动物的换毛和光照有关。

三、温度限制着生物的分布(非生物因素)1、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限制着生物的分布(寒冷地带中针叶林较多,温暖地带中阔叶林较多;南橘北枳等)2、温度和降水总量两个生态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着生物群落在地球表面分布的总格局。

四、生物彼此之间也会相互影响(生物因素)1、种内关系:同种生物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

①种内互助:蜜蜂、蚂蚁等昆虫营群体生活,在群体内分工合作。

②种内斗争:鸟类的雄鸟在繁殖期占领巢穴后,进攻其它进入自己巢穴的雄鸟;狗争骨头。

2、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①捕食:狼吃兔;牛吃草;②竞争:稻田中的水稻与野慈姑;③共生:海葵与小丑鱼;大豆与根瘤菌;④寄生:猪肉绦虫与猪;菟丝子与黄瓜。

第2节生态系统概述一、森林是一种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第23章 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23章 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聚焦经典食物链:草—兔—狼。
讨论:
1.气候条件好,草长的旺盛的情况下,兔的数量会有什么变化?
2.兔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增加?
3.以兔、狼为例,讨论一下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怎样相互影响?能否用数学方法直观呈现兔和狼的数量变化,发现规律?
过渡问题:是不是每个生态系统中都存在类似的情况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用文字或图片再现课本中的例子——位于北美的凯巴森林中的生物和谐生活的场景,列出“植物—黑尾鹿—郊狼”食物链,分析黑尾鹿与郊狼的数量变化。
呈现1906年以后凯巴森林黑尾鹿数量变化曲线,引导思考:1.这个曲线和我们刚才建构的曲线模型差异很大,1906年后凯巴森林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一变化的?2.你还能列举一些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的例子吗?
提供材料:图片展现不同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的场景(如:砍伐森林、水污染、海洋原油泄漏、自然灾害、地震、海啸等)
4、了解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以及系统论和控制论观点。
2、通过理解各种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和破坏,渗透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点。
小结: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生态系统,借助食物链(网),实现生物间彼此制约,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这种调节能力不仅可以应对生态系统内部的一些变化,还表现在其它方面,比如:人类向湖泊中排放少量污水,湖泊生态系统面对外来污染物的入侵,可以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分解等作用进行自净。面对外来的干扰,生态系统也能够做出自我调节

第23章第四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第23章第四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当地的生态系统,分析其稳定性,并提出保护建议。
4.整合跨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结合地理、环境科学等学科知识,让学生全面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5.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
例如: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6.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生态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行为。
8.课后作业:布置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教学评价多样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结合课堂表现、作业、实践活动等多方面,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7.针对教学重难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例如:针对生态系统稳定性这一难点,采用图示法、生活实例等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8.创设互动、轻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生态平衡:阐述生态平衡的内涵,以及生态平衡被破坏后可能带来的后果。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将结合生活实例、图示等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相关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2.食物链、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态的情感,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资源的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23章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 共18张PPT)(共18张PPT)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23章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 共18张PPT)(共18张PPT)
在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中,每当黑尾鹿的数量增加, 就需要森林提供更多的食物,从而造成森林中的植被减少;但是 黑尾鹿数量的增加却为森林中的肉食动物提供了更多的食物,丰 富的食物使美洲狮、狼、郊狼等动物的数量增加,肉食动物数量 增加又致使黑尾鹿数量下降,从而又使森林植被得到恢复。
1906年,凯巴森林被列为国家禁猎区。为了保护黑尾鹿, 严禁在林区内捕杀黑尾鹿,但允许猎人捕杀以黑尾鹿为食的野兽。 到1925年,这个森林中的大多数肉食动物被杀掉了。没有了天敌, 黑尾鹿以惊人的速度繁殖,森林中鹿的数量一度达到了10万只。 人类保护鹿群的目的实现了。
(3)1925年后,森林中鹿的数量为什 么会连续减少?
(4)什么因素导致凯巴森林发生这物的数量 变化更直观的表示出来?
植物
肉食动 物 植食动 物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逐 步形成的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 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
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 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 生态系统。
不受内在或外来因素 森林生态系统 的影响时,生态系海洋统生态是系统
稳定的!
湖泊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怎样维持生态系统的稳 定性?
阅读有关凯巴森林的资料,分析并讨论这个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 坏的原因。
但是,这一情况并没有持续很久。1925年后,森林中鹿 的数量不再增加,而是连续减少。1930年,鹿群数量减少到2.5 万只,到1940年,仅存8000只,而且大都身体瘦小,体质衰弱。
讨论:
(1)借助图表可以更直观地表示黑尾鹿 数量的变化。请简单绘出凯巴森林中黑尾 鹿数量变化的曲线。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3章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共20张PPT)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3章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共20张PPT)

大气污染
水污染
火山喷发
龙卷风
森林火灾
地震 海啸
相信自己,我行的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
,逐步形成了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以及生物与
生物之间
相对稳定平的衡状态。
2.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 自然因素和 人为因素两类
3.假定在一个由草原、鹿和狼组成相对稳定的生态 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会()
(1)狐的变化曲线应是图中的
c。
(2)由于狐的毛皮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如果为了获取皮毛而大
量猎狐,则产生的严重后果是 鼠的数量大量增加,草
场的植被
减,少可能出现 土壤沙化 。
(3)从图中可以看出 、草 鼠和 狐数量的动态变化维持
着这个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
植物 增加
黑尾鹿吃少量植物

狼 黑尾鹿
思考: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假如狼的数量减少了,黑尾鹿的数量会怎样变化?
向湖泊中排放少量污水,湖泊生态系统会不会 破坏?为什么?……
活动二 观点驿站
不同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一样吗? 什么样的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更强?为什么?
活动三 比较下面2幅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A.迅速上升 B.缓慢上升 C.保持相对稳定
D.先上升后下降又趋于稳定
4下列各种生态系统种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自动调节 能力最大的是()
A.池塘生态系统B.北极冻原生态系统 C.热带 雨林生态系统 D .温带草原生态系统
5.图23-4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鼠与狐的数量变化曲线图, 有关的食物链为 草→鼠→狐
草原上适量放养牲畜,草原会被 破坏吗?
适度捕捉生态系统中的动物,会 不会导致种群严重减小,甚至灭 绝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