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发展简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文学发展简史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中国天文学发展简史中国历法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农牧业生产最早、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天文学,因而,我国也是世界上有天文学最早的国家之一,每个时期都有所发展有所创造,也都有记载。我国最古的典籍里面就有“钦若昊天”,“敬授民时”的记载。这说明古人就很重视观察自然现象,掌握自然规律,来决定一年季节的时令,使农牧业及时进行。

中西天文学,正如其他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

一:中国古代对星星多以实际存在之人事物命名,例如帝、太子、宰相、牛、天牢等。

二:中国古代把可见范围的天空分成「三垣二十八宿」,有天区

31、星官283、星1464颗。

三:中国古代主要用赤道坐标系统,辅以似黄道坐标系统。

四:中国古代把全天分为度,对应一年之日数。

五:中国古代习惯用代数法模拟天象;西方则用几何法。

六:中国对常规和异常天象的观测十分重视,其二千多年的持续记录,是世界其他各族难以相比的。

七:中国之历法乃以阴阳合历为传统,创立了二十四节气,与农业关系密切。阴阳合历之二十四节气系统更属全世界之仅

有。中国的历法编制更是和天象观测并行发展,历法不单是安排日月年,也包括日、月位置及日月食时间和行星位置

等,相当於一本天文年历。

八:中国占星术的哲学观点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基础。九:中国古代天文学一直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天文机构为朝廷所直接管辖,一切所须由政府支持。

在远古时期,早期中国的天文学发展是缓慢的,这点与世界各族相同。但由於中国文明的高度发展,天文学的发展亦开始领先了。踏入春秋战国,贵族对天象作占卜的兴趣(其实商代的天文观测正建基於占卜上)更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中国成为首先发现多种天象的国家,如:观测太阳黑子,古中国人在没有望远镜的

帮助下居然仍能发现,比西方早了近二千年,令一位美国天文学家慨叹西方学者为何要用望远镜方能见到。

汉朝开始,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加快。张衡发明浑天仪正是其代表。南北朝祖冲之亦发现了岁差和日月不均匀等现象。

宋元时期,古中国天文学进入了其顶峰时期,高度发达的经济支持着天文学的发展。大型天文仪器的使用(如苏颂的水运仪象台)展示了中国人的超凡技术,数据的精度亦提高到和现代数值相差无几的惊人程度。

可惜,明朝开始,中国天文学学开始进入停滞时期。由於明清两代的锁国政策,中国开始对外封闭,不利学术交流。明朝禁止私人编历显示了中国的学术自由正被消灭,天文学知识的传播被中断了;虽然清朝大力提倡考据学,虽有助今人明白古代天文论着,但於事无补。明清两代的错误政策,使东西方科学及技术差距加大。

就各个时期的记载和天文文物来看,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如下五个阶段和四次大改革:

一、萌芽阶段从远古到东汉末年

黄帝时期,就有了《阴阳历》。《史记》中记载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已有了专门测定日影的人员,并在测量的基础上编制了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历法,据《尚书尧典》中载:“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这是一年有366天的一种《阴阳历》。《尚书·尧典》已有年、月、

日、旬、四季、闰月的概念,并有以星象定季节的描述。夏代人们就已经发现了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可用来判断季

节。夏代根据斗柄的旋转确定了一年十二月,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夏小正》相传记载了夏朝的历法,按月记载中星、斗柄指向、气候的变化,这可能是人类最早的历法。

商代,由于重视天文历法,专设官员管理此事,甲骨卜辞中有不少日食月食和观察新星的记录。商代的历法为《阴阳合历》,把闰月放在岁末,称为“十三月”。

西周时期,周公在告城(即古阳城),用圭、表测日影,验四时确定一年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牧业生产。二、形成期与第一次大改革春秋战国到汉末年

春秋时期,天文学有了很大的成就。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十月,有星孛于北斗”的记载,是天文学界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哈雷慧星的记录,比欧洲早两千年还要多些。1978年,湖北省隋县发现战国初曾候大墓出土的漆箱上绘有二十八宿名称,这说明二十八宿体系在春秋时期已大体形成。

战国时期,同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天文历法有了新的成就。天文学家甘德和石申曾对许多恒星的位置进行了测量,测得的成果被编成《甘世星经》一书,其中已证明了120个恒星的座标。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标,比希腊的恒星表约早200年。

秦汉时期,天文学出现了许多具有当时先进成果。《汉书.五行志》中精确记录了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十八日太阳黑子出现的位置、时间。这是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有关太阳黑子的正式记录,比欧洲早八百多年。

汉代的《太初历》─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较完备的历法。东汉太初(公元前104─101年)以后,我国许多杰出的

天文学家,都不断地独立创造新法,来提高历法的精确度,形成了我国历法上的一个优良传统。

关于天体的结构,就有三种不同的学说:一是宣夜说﹔二是盖天说,以《周髀算经》为代表﹔三是浑天说。持浑天说的有洛下闳,耿寿星、张衡等人。张衡还总结了当时天文学家的最新成就,写成了天文学巨着《灵宪》一书。洛下闳在汉武帝时期制造浑天仪,于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用水钟测定了二十八宿的位置。东汉张衡又设计了一种新的浑天仪,即用水力转动布列了星宿的球体仪器,转动时反映出来的现象。完全与天上的日月星辰的变动相符合。

一:盖天说:

产生於战国前,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说,现见於汉代

的《周髀算经》。盖天说的主体是「天圆地方」,然而

後来人们活动范围扩大,学说演变成天地均圆。天地像

反转的盘子,天盖於地。此说主要用以解释四季变化。

旧说称天地间有阴阳两气,光透不过阴气,太阳每天穿

梭阴阳气间,夏天阳气多故日长,冬天阴气多故日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