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从“范式”的视角看质的研究之定位

陈向明

[摘要] 本文在介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理论)的基础上,对质的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功能定位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量的研究和行动研究之间的区别,并讨论了“思辨”与“解释”、“实证”与“实征”、“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质的研究作为“方法论”与作为“方法”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 范式;质的研究;定性研究;解释主义

[作者简介] 陈向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中心主任(北京100871)

世界上最复杂的就是人,有人在场的人文社会现象异常复杂,因此对其进行研究的学术流派也类型繁多,主张不一。很多时候,甚至针对同样的现象,不同流派的研究者也可能形成完全不同的研究问题,并使用不同的方法。如果希望理解不同流派的研究者为什么对同样的社会现象有不同的问题意识和技术偏好(如为什么质的研究通常使用访谈、观察、实物分析和民族志的方法来探讨意义解释类问题,①而量的研究则通过问卷调查、实验、测量、统计等手段来检验可概化的理论假设),则需要对研究者的信念、价值观和所秉承的研究传统有所了解。而对这类问题进行探讨,“范式”(paradigm)不失为一个好用的概念。

本文便是这样一种尝试,力图从“范式”的角度探讨质的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功能定位,目的是从一种角度、在一定程度上澄清我国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些问题,如:

1)“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②有什么不同?“质的研究”是“实征的”(经验的,empirical)、“思辨的” (speculative),还是二者兼备?③“思辨的”与“解释的”(interpretive)有什么区别?

2)“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实质性区别是什么?“实征的”和“实证的”(positive)是一回事吗?

3)“质的研究”具有单一的理论基础,还是兼具“实证主义”(positivism)、“解释主义”(interpretivism)和“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的要素?

4)“质的研究”是范式、方法论(methodology)、取径(approach)、方法(method)还是技巧(technique)?“质的研究”与“行动研究”是什么关系?“实证研究” (empirical research)与“规范研究”(normative research)是一对合适的、相对应的范畴吗?

本文采取如下步骤回答上述4个问题。1)讨论“范式”的定义和内涵。2)介绍人文社会

科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3)从范式的角度说明“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差异。4)从“实证的”和“实征的”区别,讨论“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实质性差别。5)提出“质的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解释主义”,但兼具“后实证主义”和“后批判理论”的要素。6)指出“行动研究”是一种“研究取向”,“质的研究”可以作为“方法”为“行动研究”服务。

本文的基本观点可以在下表中得到大概、粗略、但不完全准确的反映,下文在对本表内容展开诠释时将对其中疏漏的部分进行具体说明。

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范式

一、什么是“范式”?

根据库恩的定义,“范式”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是由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换言之,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他们受过近似的教育和专业训练,钻研过同样的技术文献,并从中获取许多同样的教益。科学家团体中交流相当充分,专业判断也相当一致。④

在共同体内有一些公认的科学成就,在一段时间里为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这些成就空前地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范式,而同时又足以无限制地为他们留下有待解决的问题。某范式之所以在该共同体内获得了地位,是因为比其竞争对手能更成功地解决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为实践者团体认识到最为重要。不同范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其区别和变革类似一场“革命”。当一个范式受到致命挑战时,科学家共同体所从

事的活动便从“常规科学”进入“反常时期”,然后进入“非常规时期(科学的革命)”,直至进入另外一种范式指导下的“常规科学”。

以共同范式为基础进行研究的人,都承诺同样的规则和标准从事科学实践,但又不必完全由规则所确定。规则导源于范式,但即使没有规则,范式仍能指导研究。范式比抽象出来的任何一组规则更优先、更具约束力、更加完备,并为共同体成员提供具体的谜题解答。它被当作模型和范例,可以取代明确的规则,以作为常规科学中其他谜题解答的基础。在范式内存在某些科学实践的公认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和仪器,能够为特定的、连贯的科学研究传统提供模型,如“托勒密天文学(或“哥白尼天文学”)、“亚里士多德动力学”(或“牛顿动力学”)、“微粒光学”(或“波动光学”)。

概言之,范式是一种“学科基质”(disciplinary matrix),它包括:1)符号概括,如x,y,z;2)共同承诺的信念,如热是物体构成部分的动能;3)价值,如预言应该是精确的,定量预言比定性预言更受欢迎;4)范例,提供具体的问题解答,如自由落体运动、相似性、意会知识等。⑤

正如库恩所言,范式“作为持久而忘我努力的这种研究,强把大自然塞进由专业教育所提供的概念箱子里”。⑥一个范式支配的首先是一群研究者而不是一个学科领域。任何对于范式指导下的研究或动摇了范式的研究所做的研究,都必须从确定从事这种研究的团体入手。

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范式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种类繁多,为了分析方便和探讨问题的需要,本文介绍三种主要范式(或者说范式内的主导理论):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理论。

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孔德和涂尔干。实证主义在本体论上是“朴素的现实主义”,认为社会现实是真实存在,可以被了解。社会过程与自然过程一样,都是独立于人的意志与行动的客观过程,具有客观规律性和齐一性。社会现象是事物,应该被当作事物来看待(涂尔干)。在认识论上,实证主义采取的是二元的、客观主义的立场;认为研究结果是真实的,可以通过科学手段被发现。实证主义关注的是研究者所观察到的“客观后果”,这些后果具有预测的正确性和控制的有效性,而不是当事人的“主观意向”。了解以便预测,预测以便控制(孔德)。在方法论上,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似,强调使用实验、操纵的程序和规求,通过一套工具和程序对客观现实进行经验性探究,对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要求理论包含对社会规律的陈述,且各部分有确定的逻辑关联。⑦

解释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狄尔泰(精神科学)、韦伯(理解社会学)、舒茨(社会现象学)、加芬格(常人方法学)和伽达默尔(阐释学)等人。狄尔泰的名言“自然需要说明,而人需要理解”可以说是解释主义的经典注脚。在本体论上,解释主义认为,社会世界通过行动者的经验

与解释已经形成了井然有序的、有意义的秩序,有意义的行动等于受制于规则的行动。社会现实具有地方性特点和时间维度,是参与各方此时此地的共同人为的建构。研究结果是被制造出来的,而不是被发现的。在认识论上,解释主义认为,研究是阐明社会世界有意义的秩序,探究其发生和持续的机理。人对现象的认识只可能是部分的、局部的。理解总是解释性的理解,是研究者对被研究者的一种建构的第二度建构。这是一种交往的认识论,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互为主体,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将心比心地产生共情。在方法论上,解释主义从行动者的视角界定及解释人类的行动,通过“本质直观”发掘一般人前反思的自然态度,在特定情境中揭示常识理性。主张阐释循环(全面性解释与局部探讨之间永无止境的辨证循环),通过主体间性达到视域的融合。

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黑格尔、马克思、弗洛依德和法兰克福学派。马克思的名言“以往的哲学家只是在解释世界,然而重要的是要改变世界”可以说表明了这个流派的立场。本体论上,批判理论认为,现实中存在矛盾,矛盾使事物变化,形成否定之否定。实体是一种实现的过程,而不是事物的现实状态。社会现实与社会思想之间存在辨证关系:人同时是认知者和行动者,社会既是认知也是意志和行动的对象,社会现实本身就是人的行动及其后果构成的,命运的因果不同于自然的因果。辨证思考以不自由的经验为起点,即物化现象——主体创造了客体,而客体反过来控制了主体,导致主体的异化。批判理论所持的是一种“历史的现实主义”,认为真实的现实是由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种族和性别等价值观念塑造而成的。“如果你希望了解它,那就去改变它”。⑧在认识论上,批判理论提倡交往的、主观的认识论,研究结果受到价值观念的过滤。研究的目的是唤醒人们的真实意识,去除“虚假意识”。在方法论上,批判理论提倡平等对话,批判反思,解脱潜意识所造成的情绪困扰。它批评科学的自我误解,反对科技专家统治,并认为理论与实践之间不是一个直接的关系,必须通过意识的启蒙。

结合范式与其相配套的研究取经或方法,量的研究属于“实证主义”的范式,质的研究主要属于“解释主义”的范式,而“行动研究”则属于“批判理论”的范式。从研究的价值导向来看,“实证主义”及其量的研究和“解释主义”及其质的研究都可以归于“学术导向”,其主要目的是“求真”,了解和理解事情“是什么”(what is);而“批判理论”及其行动研究则归于“实践导向”,⑨其主要目的是“求善”、“求美”,探讨并推进“应该是什么”(what should be)。

三、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区别

本文认为,“质的研究”与我国学术界(除了社会学)一般意义上的“定性研究”有很大的区别。定性研究主要用思辨的方式对研究现象进行解释,不要求研究者自己进入实地开展实征研究并提供一手资料。有时研究者也提供一些历史资料或前人(甚至自己)的研究结论作为论证自己论点的论据,但不将“研究者自己进入实地开展实征研究”作为充分必要条件。而质

的研究要求研究者亲自进入实地开展实征研究,在对研究现象进行解释时提供自己的一手资料。虽然在对研究进行设计和对资料进行分析时,质的研究并不排斥研究者自己的“前理解”(前有、前见、前把握)以及前人相关理论和研究结论的作用,但来自当事人“主位的”(emic)的视角和“本土概念”(native concept)是必不可少的资料和证据来源。

因此,“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共同之处是“解释的”,即都对研究现象进行意义解释。但是,与“定性研究”不同的是,“质的研究”还被要求是“实征的”(经验的),不完全是“思辨的”,即不仅需要思考,还需要有实地调查和一手资料的支持。“思辨”与“解释”在“思考”、“辩论”、“阐释”等层面有共同之处,但在“猜想”的层面有不同之处。“思辨”可以在脱离具体研究情境的情况下“突发奇想”,也可以进行纯逻辑的、与实际现实不完全相符的推理。因此,“定性研究”可以说同时具有“思辨的”和“解释的”特征,而“质的研究”则同时具有“解释的”和“实征的”的特征。

由于“定性研究”只具有“思辨”和“解释”的要求,没有“实征”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说,它是“前科学的”,即发生在科学主义兴起之前,不具有“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而“质的研究”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相对精确化在西方发达国家发生在量的研究过于泛滥之后,不仅对“实征”有明确的要求,而且建立了一整套研究程序、方法和技巧以及探讨“效度”、“信度”、“推广度”和“研究伦理”等问题的概念和术语。因此,我们可以说,它是“后科学的”,即发生在科学主义之后。

四、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区别

虽然“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都要求研究者深入实地开展实征研究,都很注重研究方案的设计,并有一套规范的研究程序和操作技术,但两者遵循的理论范式很不一样。量的研究走的是“实证主义”的路线,运用调查、实验、测量、统计等量化的手段来收集和分析资料。研究者一般事先已有理论假设,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验证这些假设。关注的是有关现象的总体情况、一般规律和相关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研究一定要具有可重复性和可预测性。因此,在被试的选取、无关变量的控制、调查或测量工具的编制和使用、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的解释方法等,都更加讲究“科学性”、“规范性”和“精确性”,用数据来展现研究结果。

而质的研究遵循的主要是“解释主义”的路线,它具有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一般不使用实验方法。研究是一个演化的过程,研究者通常将自己的前设“悬置”起来,研究的设计可以随着研究的进程而改变。研究结果被认为是研究者对社会规则和意义的解释性理解,是研究者与研究现象经由互动而达成的“视域融合”。研究结果不具有完全的“客观性”、可重复性和可预测性。质的研究强调研究结论从原始资料中产生,研究结果通常用文字和图表等手段来表达。由于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会影响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质的研究非常重视伦理道德问

题。

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认为,人世间的事物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特

别是因果关系),通过数据分析能够相对精确地揭示这些关系,并能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而后

者认为,有人存在于其中的社会世界是非常复杂而又充满意义的,而且意义的解释是地方性的、多元的,必须通过研究者的主观参与才能被理解。很显然,这两种研究各自代表了非常不同的

世界观:前者必须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才能用量化的方式对现象进行因果关系的计算;而后

者势必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才能揭示意义的多重性和情境性。例如,同样是对“后进生”的

研究,量的研究可能会问:“后进生的学习成绩与其家庭背景和学习习惯之间是什么关系?”而

质的研究则可能会问:“什么是‘后进生”?‘后进生现象’是如何产生和被维系的?”

上面的分析表明,“实征的”和“实证的”并不是一回事情。前者表达的是一种研究者深入

实地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可以被肉眼所观察到的研究形态,而后者表达的是一种二元主客分离的、科学主义的哲学思潮。因此,量的研究既是“实征的”(在研究的形态上),也是“实证的”(在哲学基础上);而质的研究在研究的形态上是“实征的”,但其哲学基础不是“实证的”。质

的研究主要遵循的是“解释主义”的传统,反对完全按照自然科学的方式研究纷繁复杂、千变

万化的人文社会现象。

五、质的研究内部的理论取向

虽然质的研究主要遵循“解释主义”的传统,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并不是所有质的研究者都按照这一理论基础行事。质的研究发源于很多不同的理论流派和学科传统,因此研究者在理论取向上仍存在一些差异。比较而言,绝大部分研究者重视解释主义的传统, 强调对研究现象进行解释性理解,关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主体间性和视域融合。同时,一些研究者也继承了自然主义的传统,假设人们的行为有其内在联系,人们对自己行为的动机和意义十分清楚,如果采取严谨的方法,可以(虽然是局部地)对当事人的行为和意义解释获得“真实”、“可靠”的了解。此外,一些研究者还意识到政治、文化、性别和社会阶层对研究的影响,注意研究中的权力关系以及研究对知识建构和社会改革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质的研究内部存在不同的学术立场和理论倾向。如果研究者认为社会世界中不存在“客观真实”,社会习俗和规则都是人为的建构,则通常采取解释主义的立场,注意到研究者在理解和解释中的能动作用,使研究成为一种生成的过程。而研究者如果关注对现象进行“真实的”描述,通常会采取“后实证主义”的取向,通过一些可操作的程序和手段对研究的结果进行检验。如果研究者更加关注社会改进,则会采取批判理论的取向,考虑到研究的价值和权力层面,希望通过研究对社会现实进行干预。因此,我们可以说,虽然质的研究主要遵从“解释主义”的路线,但并不完全具有这个单一的理论基础,而是兼具“后实证主义”和“批判理论”的要素。⑩

虽然质的研究者可以采取不同的理论取向,但这些取向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也各有其弱点。解释主义为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创造的可能性,但很难提出一套可供后人遵循的方法原则,更无法设立明确的衡量研究质量的标准——这也许是伽达默尔认为阐释学不是“方法”甚至“方法论”而是“哲学”的重要原因之一。11后实证主义显然是一种“天真的现实主义”,12所获得的“真实”、“可靠”的研究结果其实隐藏了研究者在理解中不可避免的“主观性”。批评理论自身则存在一个致命的矛盾,即本体论上的“客观主义”和认识论上的“主观主义”:一方面承认“真实”是客观存在,而另一方面又认为它只能被历史地认识——这涉及到一个无法解决的“自相关”问题:批判理论如何知道自己的理论不也是带有偏见而需要被批判?质的研究者便时刻处于这三种不同范式的张力以及各个范式所给与的空间和制约之中。

虽然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可以通过概念和语言区分三种不同范式对质的研究的影响,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研究者更多地是“视情况而定”,特别是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选择方法及其背后的方法论。毕竟,方法不是孤立的存在,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工具。方法总是针对一定问题的方法,使用它的目的是为了澄清观念,解决问题,解放而非限制研究者的想象力。13当然,研究者在使用不同方法的同时,需要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及其背后所隐含的立场、价值和认识论取向——这也是本文从“范式”的角度探讨质的研究之定位的主要意图。

六、质的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关系

质的研究可以在不同层面被定位,并讨论其不同功能。如果被认为是“方法论”,此时属于

范式的层面,涵盖了“解释主义”的理论内涵以及“后实证主义”和“批判理论的要素。如果

被认为是“取径”,则指向概括层面较低的研究方式,如:历史研究、民族志研究、个案研究、现象学研究、传记研究、扎根理论研究等。14如果被认为是“方法”,则指向更加具体的操作层面,如访谈、观察和实物分析等。如果被认为是“技巧”,则表示实际使用的工具和技能,如访

谈提纲、访谈时的提问、观察时的记录方式等。虽然质的研究可以在上述不同层面讨论,但大

都集中在“方法论”和“方法”两个层面,即解释主义的理论定位与开放和半开放的访谈、观

察和实物分析方法。

有学者将“行动研究”作为质的研究的“取径”之一,15或者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但本

文认为它两者都不是。“行动研究”是一种由实践者自己实施的、在实践中进行的、旨在改进

实践的研究取径。其目的是为了求“善”,而不只是求“真”。实践者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

研究,研究的目的是发现问题,实施对策,提高反思能力,并改进工作和生存环境。与学术研

究的标准不同,行动研究检验研究效果的标准是:行动者的意识和能力是否提高,问题是否被

解决,生存环境是否有改善。

与主流的实证主义研究和边缘的解释主义研究相比,行动研究属于社会科学研究的“第三条

道路”。它以反思理性为基础(与技术理性相对),认为行动中的“知”很难用概念和语言来表达,只有在具体情境和问题解决中才能了解到行动者思维和情感的“真实”。其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实践理性”)、杜威的实用主义和反省思维、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新马克思主义)、勒温(K.Lewin)的团体动力学、阿吉里斯(C.Argyris)的行动科学、舍恩(Schon)的实践研究范式。16

之所以说行动研究不是一种“方法”,是因为原则上行动研究可以使用任何方法(包括量的方法),只要“好用”(对改进现状有用)就行。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大部分人都采纳质的方法,因为它更适合行动研究的要求:质的研究对不同人群(特别是弱势人群)的关注,有利于处于困难中的行动者提高自信和自尊;质的研究对研究者个人价值观和“前理解”结构的肯定,有利于行动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质的研究设计灵活,可在研究过程中视情况而改变,符合行动的不确定性和结果无法预测的特点;质的研究强调研究者自我反思,符合行动者在行动中反思并及时进行调整的要求;质的研究没有对大样本和严格实验的要求,对行动者更具有亲和力,更容易“上手”。

质的研究作为“方法”之所以越来越多地被使用到行动研究中,还因为它能够比较有效地纠

正传统质的研究的一些弊端,如研究者单凭个人兴趣选择研究课题,研究内容脱离社会实际。结果,实际工作者一方面得不到研究者的帮助,不能从多如牛毛的科研成果中获益;另一方面,他们

又因为种种原因(工作太忙、缺乏科研经费、领导不重视、缺乏指导等)不可能对自己面临的问

题进行系统研究。外来研究者的直接介入不仅可以为实际工作者提供技术上的指导,而且有助

于当地权力结构的松动和改革缝隙的发掘。

学术界有一种常用的分类标准,将研究分成“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两大类:前者探

究“是什么”的问题,而后者探究“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然而,通过上面对“质的研究”、“量

的研究”和“行动研究”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它们显然不是一对合适的、相对应的范畴。虽

然“实证研究”中的“实证”在英文中是“empirical”,指的是“实征的”(经验的),但在

中文中“实证”很容易与哲学上的“实证主义”相混淆。“规范研究”与“实践导向的研究”之

间有意义重叠之处,因为“实践”(praxis)必然有价值取向,追求动机与结果的一致性,希望

将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不完全保持客观和中立。因此,为了分类更加准确、明了、符合

逻辑,本文采用研究的价值导向(即研究的目的)作为分类标准,用“学术导向的研究”(目的

主要是求“真”)和“实践导向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求“善”)来替代“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这一对范畴。

注释:

“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在港台也被译为“质性研究”、“质化研究”)在我国人类学界通常

被称为“文化人类学方法”,在社会学界通常被称为“定性研究”。为了将这种研究与一般意义上的“定性研

究”区别开来,本文使用“质的研究”这个译名,与社会学界使用的“定性研究”内涵相似。本文为“质的研究”提供的操作性定义如下: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它具有探索社会现象、阐释意义、发掘整体和深层社会文化结构的作用。质的研究是一个跨学科、超学科的领域,受到很多社会思潮、学术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影响。它被广泛运用到与“精神科学”有关

的学科,如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心理学、护理学、政治学、管理学等。

②“定性研究”在英文中找不到对应词,在社会学界使用的仍旧是“qualitative research”。(因此,本文使用了汉语拼音“ding xing”和相应的对本汉语拼音词义的英文解释“quality defining”。)删除这一段话

③“经验的”(empirical)在台湾也被译成“实征的”(有实际表征的,可观察到的),以避免中文中对“经验的”的其他理解,如“经历过某事”或“对某事有看法和办法”。因此,本文采取“实征的”这个译名。“思辨的”(speculative)在“思考”、“逻辑地推演”等含义之外,还有“猜想”的意思,对研究结果进行论证时不要求提供自己在实地收集的一手资料作为佐证。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猜想”与波普尔所说的“猜想”(conjucture)不是一回事。后者“受批判的控制,由包括严格批判检验在内的尝试的反驳来控制”,而且“即使经受住这些检验而幸存,但绝不可能得到肯定的证明”(见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1)。而前者主要是通过逻辑推理而求真,不要求通过实然的检验。

④库恩. 科学革命的结构[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58-159.

⑤库恩. 科学革命的结构[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63-168.

⑥库恩. 科学革命的结构[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⑦黄瑞祺. 社会理论与社会世界[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13.

⑧K. Lewin. 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V ol. 2, No4, 1946:34-46.

⑨“实践”在这里指的是“praxis”,而不是“practice”。有学者将前者翻译成“反思性实践”,将后者翻译成“操作性实践”(见邓友超. 教师实践智慧及其养成[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20)。本文之所以采取前者,是为了强调“实践”的价值导向、权力关系和反身性(reflexivity)。

⑩这个观点在前面的表中没有反映出来。

11加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5-6.

12M. Hammersley, M. What’s Wrong with Ethnography?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2:50.

13米尔斯. 社会学的想象力[M]. 北京:三联书店,2001:130.

14潘慧玲. 教育研究的取径——概念与应用[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1-338.

15潘慧玲. 教育研究的取径——概念与应用[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06.

16舍恩. 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Argyris, Putnam & Smith. 行动科学[M]. 台湾:远流出版社, 2000.

The Positioning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adigm

Chen Xiangming

Abstract: Based 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ree major paradigms (positivism,

interpretivism and critical theory) of human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function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t

distinguishes qualitative research from “ding xing”(quality-defining) research,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action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specu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positivism” and “experientialism”, “empirical research” and “normative research”, qualitative research as “methodology” and as “method”.

Key Words: paradigm, qualitative research, ding xing (quality defining) research, interpretivism

Author: Chen Xiangming, Professor at School of Education, Peking University, Director of Centre for Basic Education and Teacher Education (Beijing 100871)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2005年04月11日 ? 小学教育专业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 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上半叶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向,在20世纪下半叶逐步走向 2 3 4态度和“ 5 6 7早期人 8 9。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较多的教育史学者将此作为独立的教育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10·教育法学是法学与教育学合作产生的交叉学科。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人文科学、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2.全球问题 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3.实证主义思潮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4.只“ 51 A C 2 A C 3 A .15世纪 B .16世纪 C .一18世纪 D .19世纪 4.“计算机+插花艺术”是对哪一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 D ) A .美国 B .韩国

。 C.泰国 D.日本 5.在以下各种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哪一种( B ) A.定量研究 B。定性研究 C.直觉领悟 D。情感激发 6.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 B ) A.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C.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两大领域 D.新兴科学技术领域 7.系统论的创始人是( C ) A.维纳 B。申农 C.贝塔朗菲 D。普利高津 8.下列哪一组学科被认为是最为典型的综合学科?( B ) A.哲学、文艺学、历史学 B。现代管理学、人口科学、科学学 C.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 D。法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 9.据有关资料分析,1978年以来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最为突出的学科是( A ) A.经济学 B,管理学 C.历史学 D。政治学 10.支配了20世纪世界哲学发展基本走向的理论先导是( A ) A.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 B.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实用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两大思潮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结项审核要点 一、一般项目结项形式审核要点 1.报送的论文、著作类成果须在显著位置标注“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字样(含题名、项目号); 2.结项成果的复印件须按要求复印齐全; 3.所有项目研究成果须在项目研究期间内完成; 4.项目结项《审批书》及其他材料中要求加盖单位公章的,须经学校社科管理部门审核并加盖公章。 二、一般项目结项材料审核要点 通用免鉴定条件:著作已正式出版;或获得省部级及其以上成果奖励;或提出的理论观点、对策建议等被省部级及其以上党政领导机关采纳(以正式文件为准);或涉及党和国家机密不宜公开,且质量已得到有关部门认可。 鉴定结项的项目须有3位及以上具有高级职称同行专家出具的《专家鉴定意见表》,其中至少2位专家不得是项目承担单位人员。《专家鉴定意见表》须专家本人签字,同时盖专家所在单位(院系、科研处或者学校)的红章。 1.成果形式为著作的项目:重点项目著作(负责人为第一作者)必须正式出版,规划、青年、自筹项目书稿若完成须鉴定结项。 2.成果形式为论文的项目:重点项目发表论文2(含)篇以上,其中

负责人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北大核心期刊至少发表论文1篇的须鉴定结项(若为CSSCI来源期刊的免鉴定);规划、青年、自筹项目负责人作为第一署名人发表CN论文1(含)篇以上的须鉴定结项(若为北大核心期刊及以上的免鉴定)。 3.成果形式为研究报告的项目,要求研究报告不少于1万字,检测查重率符合要求(低于30%,二次查重须附权威部门出具的查重结果且盖红章),且有实际应用部门采纳证明。采纳证明单位包括高等学校(非本校,不含院系和校行政部门)、地厅级以上行政部门或大中型企业。以研究报告结项的重点项目须有项目负责人作为第一署名人发表的CN论文1篇。 三、一般项目上报材料形式要求 1. 科研管理部门提交《结项汇总统计表》1份。 2.《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结项审批书》2份; 3. 结项附件材料“合订本”及证明材料原件各一套,“合订本”装订顺序为:申请评审书,论文、著作、成果奖励复印件或研究报告打印稿及采纳证明,专家鉴定意见表(免鉴定不需),重大事项变更申请表(无变更不需)。 备注:二次查重须附权威部门出具的查重结果且盖红章指的是教育部授权的查新工作站,河南省内目前知道的授权的查新工作站有:郑州大学图书馆、河南大学图书馆、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和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社科人文类课题

关于申报2011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的通知 关于做好2011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院部: 山东省社科规划办于2011年 10月10日至10月17日受理2011年度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申报,现将我校有关申报事项通知如下: 一、我校申报限额为12项,学校将组织专家评审,择优推荐。学校集中受理时间为10月8日,请以学院为单位统一申报,个人材料不受理。材料报送至四方校区图书科技楼1503室或黄岛校区1号办公楼370室。 二、申报材料包括:项目申报情况统计表电子版、审查合格的《活页》和《申请书》(各一式7份)、自筹经费研究项目经费来源证明书。项目申报情况统计表内容依次为:项目类别(重点、一般、青年和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学科分类(一级学科)、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主管单位、成果形式、完成时间、申请经费、联系电话等。山东商业服务业发展研究、外语教学改革研究专项及莒国历史与莒文化研究专项分别单独提交申报情况统计表电子版。 三、按省社科规划办文件要求,承担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及中央各部委、省自然科学基金、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不能申报;省社科规划项目尚未完成的,不能作为负责人申报新的项目。 四、未尽事宜,详见附件。 附件:1、关于做好2011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2、2011年度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申报推荐指标分配表 3、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申请书 4、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项目设计论证》活页 5、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自筹经费)研究项目经费来源证明 科技处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五日 关于申报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的通知 各位老师: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申报已经开始(详见附件)。因为学校要先进行材料的网上审核,再经过教育厅报到教育部,所以学校要做预留时间,请各位老师9月27日前完成网上提交,各学院在9月28日上午将纸质材料送至四方科技楼1510。 联系人:岳丽宏,电话:85071133,86876959。 附件1:关于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附件2:关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期检查和结项的通知 科技处 二○一一年九月十三日 关于申报2012年度青岛市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 各学院: 2012年青岛市科技计划项目已经开始申报,请准备申报的老师认真阅读申报指南,严格按照申报指南进行申请。 一、申报范围: 1.公共领域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2.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 3.关键技术攻关计划项目 二、申报方式 1.本次申报采取网上申请的方式,已注册申请人请使用原帐户和密码登录,未注册申请人须登录市科技局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cf13340599.html,)或青岛市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网站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精选版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 及答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2005年04月11日 小学教育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 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上半叶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向,在20世纪下半叶逐步走向了整体联动。 2.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的时代性、研究主体的时代性和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时代背景因素。 3.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1900年由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而掀开新的一页,引发了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 4,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家兰克受实证主义哲学思想影响,倡导以纯“客观主义”态度和“科学方法”研究历史,被尊为“近代史之父”。 5.20世纪对纯客观主义的史学传统发动猛攻的首推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罗齐。他提出: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6.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着作是马建忠借鉴拉丁语法通析汉语语法结构于1989年出版的《马氏文通》。 7.美国和英国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和泰勒在各自的着作《古代社会》和《原始文化》中,以空前丰富、翔实的资料,阐述人类的历史变迁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期,被称为——早期人类学的进化论派。 8.现代西方新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罗尔斯于1971年出版的哎《正义论》一书,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伦理学、政治学、法学领域中最主要的理论着作。 9。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较多的教育史学者将此作为独立的教育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10·教育法学是法学与教育学合作产生的交叉学科。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人文科学、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2.全球问题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3.实证主义思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4.经济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5.语言学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其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三、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将题号填入括弧之中。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1.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份主要是由于( A ) A.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 B.事物的本质 C.社会的需要 D.科学自身的需要 2.我国把马克思主义列为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的( A ) A.综合性的主干学科 B。边缘学科

(完整word)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 说明 一、定位与适用对象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简称《指南》),是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人员关于学术规范的共同约定,同时也是进行学术规范教育的指导性用书。 《指南》适用于在我国高校从事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教师与学生。 二、目的和任务 《指南》的目的是为学术创新、学术交流和学术发展提供基本规范的指引。 《指南》的任务是介绍、说明和解释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基本伦理、纪律和法律约束以及相关的技术规范。 三、编写思路 《指南》以引导与劝诫为原则,注重操作与实践,在尊重学科差异的基础上,阐释学术研究规范的共同性问题。 就学术伦理而言,《指南》依据学术界已有的共识,着重说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者应具有的基本价值观和应具备的基本职业操守,促使研究者提高修养、加强自律。 就纪律和法律约束而言,《指南》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部的有关规定,着重阐释其中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条文,并针对现实情况预先说明违法和违规行为将会产生的严重后果与不良影响,引起学者的戒惧心,增强遵守规范的自觉性。 就技术规范而言,《指南》依据学术界的共识和惯例,着重介绍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基本程序、基本技术标准和规则。 四、框架结构 《指南》正文共八节,第一节说明与学术研究相关的基本概念,第二节阐述学术伦理,第三节至第七节以学术研究的环节为纲,介绍和解释相关的学术规范,第八节着重介绍了学术资源获得与权益自我保护的知识。正文之后附有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文件。

1 基本概念 1.1人文社会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术研究指在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指引下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索、求知,以获得新的知识、理论以及对新知识、新理论应用的行为。更概括地说,它是人类和科学家群体也就是学术共同体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活动。它来源于实践,指导人类进行新一轮的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它的成果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人文学科是以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即以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及其所沉淀的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领域。社会科学是以外在于具体的个人及其主观世界的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由于“人”与“社会”在本质上的一致性和不可分割性,尽管在理论上可以将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区别开来,而在实际中,不可能对它们做出本质上的分别。所谓的社会现象,主要取决于人的一切特征,而脱离社会的人是没有的,人文学科必然具有社会性,因而在实际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讨论。 人文学科,例如文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等,社会科学,例如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有其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特点:这些学科不仅要寻求普遍的、共同的规律,也要研究偶然性和特殊性,有些学科还要特别关注个性;它 们既是事实科学又是价值科学,是客观和主观、真理和价值、事实和规律相汇通、相统一的科学。 1.2学术共同体 学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通常以学科与领域来划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学科领域会不断产生新的生长点,从而延伸出新学科。 学术共同体是有共同价值追求和利益取向的学术研究群体,是一个以民主的、合作的方式探索真理、自我纠错的群体,也是以诚信为基础、以自律与他律为保障的科学活动群体。 学术共同体包含不同学科的学者群体。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工作者,通常被称为某一或某些学科的学者、专家或专业人员。 1.3学术规范 学术规范是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制定的有关学术活动的基本准则,反映了学术活动长期积累的经验。学术共同体成员应自觉遵守。 学术规范是为了防范学术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失误与偏差,为学术研究创造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的环境,保障和推动学术研究持续、文明、健康的发展,增强学术共同体的凝聚力,保障学术共同体的和谐。 1.4学术伦理 学术伦理是指学术共同体成员应该遵守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和在从事学术活动中必须承担的社会 责任和义务,以及对这些道德规范进行理论探讨后得出的理性认识。 1.5学风 学风是学术风气的简称,是学术共同体及其成员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风气。 学风不正指以下现象:学术研究中片面追求数量和速度、哗众取宠、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作风和理论脱离实际的作风;在学术批评中互相吹捧或互相攻汗的庸俗作风。这些风气不仅表现为个体行为,而且整体性地存在于某些单位、领域和时段,成为社会不正之风的一部分。端正学风、开展学风建设是学术共同体的重要任务。 1.6学术失范 学术失范指技术层面违背规范的行为,或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而违背行为准则的做法。如:数据核实不足、文献引用出处注释不全等,其动机与情节较学术不端行为为轻。 1.7学术不端 学术不端行为也称不正当的研究行为,指学术共同体成员违反学术准则、损害学术公正的行为。例如;(l)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2)篡改他人学术成果;(3)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 (4)伪造注释;(5)没有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6)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7)违反正当程序或者放弃学术标准,进行不当学术评价;(8)对学术批评者进行压制、打击或者报复等。 1.8学术腐败 学术腐败是一种极端的学术不端行为,指学术权力的行使者滥用学术权力的行为。例如;利用学术权力不正当获取名利,不正当地获取学术资源、侵占或剥夺他人的学术资源,对学术批评者进行压制、打击或者报复。 2 学术伦理 2.1求真务实 求真务实是基本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源于人类的求知、求真精神和理性、实证的传统。科学精神的本质是不懈地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科学精神体现为严谨填密的方法。每一个论断都必须经过严密的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期末试题及答案(一).doc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期末试题及答案(一) 2009年1月中央电大期末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人文社会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乂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2.时代主题 全球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焦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3.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体。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重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4.终身教育论 终身教育论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它的主要内容是:(1)全程教育,即应该将人受教育的时期贯穿于人的生命的全程;(2)全城教育,即应该将人受教育的场所遍布于全社会; (3)全民教育,目的是使人受教育的机会平等;(4)全面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i.各种人文学科研究的最后n标都是人,只是它们研究人的角度、领域和层 次不同。其中研究“学习活动中的人”的学科是(C )。 A.哲学 B.心理学 C.教育学 D.社会学 2.下列学科中没有明显阶级倾向的是(D )o A.政治学、历史学 B.法学、新闻传播学 C.伦理学、人类学 D.语言学、考古学 3.人文社会科学在思想建设中发挥作用,主要是依靠何种力量?(A ) A.理论 B.实践 C.社会环境 D. 人的素质 4.“计算机+插花艺术”是对?哪一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D ) A.美国 B.韩国 C.泰国 D.日本 5.在以下各种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哪一种?( B ) A.定量研究 B.定性研究 C.自觉领悟 D.情感 激发 6.教材所介绍的调查方法中,哪一?种具体方法是与政治选举的预测一起发展起来的?( D ) A.完全参与观察 B.半参与观察 C.非参与观察 D.抽样调查 7.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B ) A.人文社会科学领域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C.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两大领域 D.新兴科学技术领域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综合测试及答案

精心整理 ★★★★★ ★★★★★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综合练习及答案 第二部分综合练习 11.德国历史学家_________被尊为“近代史学之父”。 12.20世纪50年代,_________创建了转换生成语法。 1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和罗杰斯。 14.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说的侧重点是_________。 15.第一次产业革命首先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的______。

16.预测研究包括_________和局部范围的短期预测。 17.现代初等教育需要跨系科的研究,首先是由教育的_________本性所决定的。 18.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观点的是_________。 19.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是以_________为中心的科学,同是_________的自 是 27.初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庞大基石,它具有高度复杂的广泛性、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必须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 28.人文科学是指_________科学。 29._________往往是导致常规性发展向革命性发展的最直接的因素。

30.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真理性探索,而且还代表了一定的价值观和_________的利益。 31.科学既是人对于世界的认识的结果,又是人认识世界时的一种_________。 32.简而言之,积极的理性是_________。 33.人文社会科学家的工作情感,更多地包孕于_________美感。 45.我国教育家_________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教育观念。 46.无论中西,初等教育新旧观念的冲突,最核心、重要的是_________的冲突。 47.我国初等教育在处理自身和政治的关系上多次出现_________现象。 48.人文社会科学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具体体现为社会实践对人文社会科学的_________两个方面。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 办法(2006年修订)》的通知 教社科[2006]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各重点研究基地: 为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推动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我部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2001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现将2006年修订稿印发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附件: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2006年修订) 教育部 二○○六年五月二十九日

附件: 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 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 (2006年修订) 目录 一、总则 二、管理体制 三、人员管理 四、项目管理 五、人才培养 六、成果管理 七、学术交流 八、经费管理 九、科研设施与图书资料、网络建设 十、档案管理 十一、报告制度 十二、检查评估 十三、附则 一、总则 为加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科学管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特制定本办法。 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下简称重点研究基地)是科研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是聚集和培养优

秀学术人才,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针对学科前沿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组织高水平研究的新型科研组织,在产出创新成果,形成学术交流开放平台,带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托高校要在巩固前期成绩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提高、注重内涵发展,加大支持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力度,使重点研究基地成为“211”、“985”工程平台建设的核心和支撑,成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上述目标,提出以下建设标准: (一)科学研究: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针对学科前沿和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组织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产出创新性的成果,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建立知识创新机制,使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并在国际相同研究领域享有较高学术声誉,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 (二)人才培养:通过科学研究,培养高素质的一流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建立一支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通过课程开发和吸收研究生参加课题组,促进最新研究成果向教学层面转化,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培养硕士、博士等高级专门人才;为社会各界提供以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使其成为全国相同研究领域的专门人才库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三)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建设:通过参与制订全国性研究发展规划,举办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接收国内外访问学者,建立图书资料库、数据库和专业化的信息网络等措施,协调本研究领域的全国性学术活动,发挥对外学术交流窗口作用,成为本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全国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基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答案2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答案2 一、名词解释: 1、时代主题------是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集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2、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3、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经历了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三个阶段。 二、填空题: 1、20世纪世界格局的首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世界格局第二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是对抗与对话世界格局第三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2、20世纪自然科学的综合化有三种表现:一是自然科学各学科、技术各领域内部的综合,二是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技术各领域之间的综合,三是自然科学与技术的综合。 3、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社会革命与学术建设之间的复杂联接和冲突,以及这三个序列之间的复杂的关联与撞击,是现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在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世界版图上有着某种特别的位置和色调。 4、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出现了一个日益清晰的聚焦点,人、人的解放和发展。 5、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的两大思潮一是科学主义思潮,或者叫做时政主义思潮,二是人本主义思潮,或者叫做非理性主义思潮。 6、历史学作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反应和阐释,始终追求实现三大基本概念,这三大基本概念是:全面、真实、必然。 7、在文学领域中,文艺理论探讨文艺的性质、原理和批评标准等,文艺史探索文艺的演变发展,文艺批评则是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价。 8瑞士语言家索绪尔创立了结构语言学。他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作为符号,语言的物质性声音叫做“能指”,语言的表意性叫做“所指”,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同一张纸的反面和正面。 9、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对语言学的拓展开始于他对“语言行为”和“语言能力”的区分,前者研究是什么样子,后者回答语言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10、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是《马氏文通》,他的作者是马建忠。 三、选择题: 1、在完整的意义上,“世界格局”指的是(A国际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 2、成为20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技术“起飞”的主要信号是(C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建立) 3、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4、下列社会过程和现象尚不属于全球问题( D 普及义务制高等教育问题) 5、系统论的创始人是(C贝塔朗菲) 6、世界哲学的三大发源地是(C古代印度、中国和古希腊) 7、20世纪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海德格尔,萨特) 8 —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观点的首倡者是(B克罗齐) 9、19世纪形成高潮、特别强调文学艺术的表现功能的一种重要文艺思潮是( C 浪漫主义) 10、语言学一历经了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三个阶段,现代语言学的正式开端是(C 结构语言学) 四、简答题: 1、20世纪推动和制约世界人文科学发展的背景因素有哪些?答:20世纪推动和制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因素主要有:(1)不断深化的时代主题;(2)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技术;(3)日益尖锐化的全球问题。 2、20世纪世界历史学研究岀现哪些变革?答:20世纪世界历史学研究岀现的变革主要有:(1)“欧洲中心论”

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分类标准.doc

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分类标准 一、项目类别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纵向项目按类别分为国家项目、部级 项目、省市项目、其他项目。 国家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国家教育 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国家艺术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部级项目:教育部、中央其他部委规划或专项任务项目。 省市项目: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吉林省 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长春市社 科规划基金项目、长春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及经学校哲 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部门审批确认的其他省市政府部门项 目。 其他项目:除上述项目之外的其他纵向项目。 二、项目等级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实行分级管理制度,根据项目级 别及经费额度等因素,分为A、B、 C、 D、 E 五类。 A类项目: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②教育 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 点项目④可支配经费达 30 万元及以上的纵 向项目⑤年度到款达 50 万元及以上的横向 项目 B类项目:①国家社科基 金重点项目 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他项目(获项目经费20 万元及

以上) ③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及其他重大研究项目 ④可支配经费达20 万元及以上的纵向项目 ⑤年度到款达30 万元及以上的横向项目 C类项目:①国家社科基 金其他项目 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他项目(获项目经费20 万元以下) ③教育部社科研究其他项目④可支配经费达 5 万元及以上的纵向项目⑤年度到款达 10 万元及以上的横向项目 D类项目:①吉林省社 科基金项目②吉林省软 科学项目 ③可支配经费达 2 万元及以上的纵向项目 ④年度到款达 5 万元及以上的横向项目 E类项目: 其他校外项目及学校项目 国际合作及港澳台项目按项目来源渠道及所获得的经 费额度分别按纵向项目、横向项目确定类别。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卷及答案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九龙坡分校考试试卷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试卷A 开卷 共 2 页 20 17 年春季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本试卷共 2 页,满分分, 90 分钟完卷) 注意事项: 1、 考生答题必须将答案按要求填写在相应位置上,否则成绩无效。 2、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交回,按顺序清理好。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1.人文社会科学: 2.定性研究: 3.科学主义思潮: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 )不属于人文社会学科。 A.哲学B.历史学C.文艺学D.生物学 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的( ),摇撼了神学的统治地位。 A.文艺复兴 B.轴心期 C.宗教革命 D.文艺革命 3.从( )是人文社会科学各基本学科逐步成型、独立发展的时期。 世纪世纪世纪世纪 4.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需要是( )关系。 A.对立统一B.辩证统一C.互动D.联系 5.下列( )不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 A.认识功能 B.思想建设功能 C.文化建设功能 D.娱乐功能 6.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有( ) A.调查研究 B.实地研究 C.理性研究和情感激发 D.文献研究 7.( )创造的数学--实验方法之美,就是在于他第一次把数学与经验自然科学奇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A.牛顿 B.伽利略 C.爱因斯坦 D.亚里斯多德 8.( )是调查统计中的基本抽样方法。 A.系统抽样 B.分层抽样 C.简单随机抽样 D.整群抽样 9.世界格局首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 ) A.战争与革命 B.对抗与对话 C.和平与发展 D.战争与和平 10.以( )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于20世纪40年代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理论体系。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列宁 11.下列不属于世界三大宗教的是( ) A.基督教B.佛教C.伊斯兰教D.道教 12.美国现代语言学家( )对现代语言的强烈震动始于他对“语言行为”和“语言能力”的划分。 A.索绪尔 B.乔木斯基 C.冯特 D.华生 13..1879年德国哲学教授生物学家( )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A.华生B.冯特C.皮亚杰D.弗洛伊德 14.( )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 A.索绪尔 B.马斯洛 C.罗斯杰 D.约翰.梅耶 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走过了曲折的道路,显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希望是在( ). 年代之后年代之前年代之前年代之后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人文社会科学具有哪些价值关联性?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等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探索的学问。 2、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3、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 二、填空题: 1、人类社会;自然界;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2、人;人类。 3、自然科学; 4孕育奠基;生成发展;拓展反思。 5、研究对象;研究主体; 6、阶级社会; 7、社会管理;社会决策;咨询。 8、物质;精神;精神文明。 9、物质载体;各种制度、风俗。 10、周密调查;科学分析; 11、情感激发;定量研究;技术分析。 12、复杂性;模糊性;定量分析。 13、非逻辑性;综合性;有意识的活动。 14、分层抽样;整群抽样。 15、参与观察;直接观察;个案研究。 三、选择题: 1、C 2、A 3、C 4、B 5、D 6、D 7、B 8、A 9、D 10、B 四、简答题: 1、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同点是:(1)都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2)都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3)都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4)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 2、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的特征有:(1)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2)具有一定的民族性;(3)具有时代性。 3、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下列特殊的条件:(1)人文社会科学家要把自己的研究活动自学地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2)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在应用于社会实际时,要具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性,尽量减少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或干预;(3)要尽量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预见性,减少人们对它的怀疑。 五、论述题: 1、参考观点: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三种“一般方法”是指: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 (2)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观,合理体现了认识论的发展成果,不仅在研究行为上反映了人类哲学理论的新水平,而且在操作上成功实现了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过渡。人要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既要依赖科学认识,发展自己调控自然的现实力量,又要依赖文学艺术等认识形式,调节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的活动,借助于情感激发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综合练习答案汇总

综合题答案第一、二、三、四、五章 一、名词解释 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 人文学" ,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2.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3.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三、单项选择题 1.我国把马克思主义列为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的( A 综合性的主干学科)。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开始以分门别类的面目出现的时间是(C 17-18世纪)。 3.“计算机+插花艺术”是对哪一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D 日本)。 4.教材所介绍的调查方法中,哪一种具体方法是与政治选举的预测一起发展起来的?(D 抽样调查 )。 5.成为20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技术“起飞”的主要信号是(C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建立)。 6.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B 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7.系统论的创始人是(C 贝塔朗菲 8.下列一组学科被认为是最为典型的综合学科(B 现代管理学、人口科学、科学学)。 9.世界哲学的三大发源地是(C 古代印度、中国和古希腊)。 10.“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观点的首倡者是(B 克罗齐 三、简答题 1.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1)人文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一般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 (2)人文社会科学通常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 (3)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 2.20世纪历史学研究模式有哪些变革? (1)" 欧洲中心论" 或" 欧美中心论" 失去其统治地位; (2)传统的" 政治史" 模式被打破; (3)现代历史学研究的主体性的张扬; (4)历史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更新。 3.20世纪世界文艺学的突破性进展表现有哪些方面? (1)深入开掘创作主体的艺术思维及心理; (2)重新认识文艺作品的形式; (3)注重研究文艺的接受问题;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

试卷代号:2072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015 年秋季学期“ 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 试题(开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 4 个选项中只有 1 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将题号填入括弧之中。每小题2分,共计20 分) 1.下列哪一组学科被认为是最为典型的综合学科?( ) 。 A .哲学、文艺学、历史学 B .现代管理学、人口科学、科学学 C .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 D .法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 2.据有关资料分析,1978 年以来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最为突出的学科是( ) 。A. 经济学 B .管理学 C .历史学 D .政治学 3.支配了20 世纪世界哲学发展基本走向的理论先导是( ) 。 A .19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 思潮 B .19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实用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两 大思潮 C .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科学哲学和非理性主义两 大思潮 D .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结构主义哲学和非理性主 义哲学两大思潮 4 .以“ 唯一真正的历史就是总体的历史”为理论旗帜,注重对人类生活的各方面因素进行跨学科、长时段综合研究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学流派是( ) 。 A .英国剑桥学派 B .德国兰克学派 C .美国新史学派 D .法国年鉴学派 5. 19 世纪形成高潮、特别强调文学艺术的表现功能的一种重要文艺思潮是( ) 。 A .古典主义 B .现实主义 C .浪漫主义 D .现代主义 6 .语言的转换生成理论的重要价值在于( ) 。 A. 描写具体语言的结构 B .试图对整个人类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 C .将现代语言学从对语言系统内部的研究推进到语言使用的研究 D .开创了从社会文化的演变去研究语言的思路 7 .考古人类学是中国人类学研究的优势学科;从教材所列“人类学分科体系” 表中可以看出,它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为( ) 。 A .从属于人类起源学 B .偏重于体质人类学 C .偏重于文化人类学 D .兼及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 8 .在20 世纪3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学发生了一次新的国家干预主义占主导地位的( ) 。 A .“边际效用学派革命” B .“ 凯恩斯革命” C .“萨缪尔森革命” D .“瑞典学派革命” 9 .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有着原则区别的西方社会学的开创者是( ) 。 A .孔德 B .迪尔凯姆 C .韦伯 D .帕森斯 10. 世界范围内开发和发掘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的兴起,主要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以下哪种发展趋势的具体表现?( ) 。 A .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 B .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的趋势 C .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 D .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趋势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计20 分) 11. 人文社会科学 12.全球问题 13. 实证主义思潮 14. 经济自由主义 三、简答题(每小题15 分,共计30 分)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申报常见问题释疑 .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申报、评审周期安排是怎样的? ——年度教育部一般项目定于年月日启动网上申报,年月日结束网上申报,月日截止纸质材料报送;计划于月完成材料审核并组织评审。 . 一般项目面向哪些学校申报? ——除专项任务项目另有规定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都可以申报(普通高校名单可登录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网查询) 。上述高校系统外的人员不能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但可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项目。 . 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及西藏、新疆项目面向哪些省市普通高等学校? ——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资助范围: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广西、海南十一个省(区、市),以及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上述地区的普通高等学校。新疆、西藏项目专门资助新疆与西藏地区的普通高等学校。 . 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及新疆、西藏项目如何申报? ——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及新疆、西藏项目不单独组织申报,申请评审书、申报时间、申报条件、评审标准、评审程序与其他一般项目相同,只是在评审结果中单独划线,面向西部和边疆地区、新疆西藏地区高校择优确定。西部和边疆地区、新疆、西藏地区高校教师在申报时,统一按照《关于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和申报办法申报。 . 一般项目有申报指南吗? ——除专项任务项目另有规定外,一般项目不设申报指南,申请者应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扣学术前沿,根据自身的研究基础和特长,自行拟定研究课题。 . 一般项目是否实行限额申报? ——除专项任务项目另有规定外,一般项目不实行限额申报,但各申报单位应严格把关,提高申报质量。未经申报单位审核并统一报送的申报材料,一律不予受理。 . 连续申报一般项目是否有限制? ——连续年(本次指、年)申请一般项目(含专项任务项目)未获资助的申请人,暂停年一般项目申请资格,即、年连续两次申请项目未获资助,暂停年申请资格。 .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人能否作为负责人申报教育部一般项目? ——申请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包括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后期资助项目、西部项目和单列学科项目的负责人同年度不能申请教育部一般项目(含专项任务项目)。同一申请者以不同题目、不同内容也不能同时两边申报。 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负责人可以同时申报教育部一般项目,但在教育部一般项目批准立项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者视为在研项目,将取消教育部立项资格。 . 对同时申报年度教育部一般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者如何处理? ——查实同一申请者同时申报年度教育部一般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我部将取消其此次申报资格。

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

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 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 (2006年修订) 目录 一、总则 二、管理体制 三、人员管理 四、项目管理 五、人才培养 六、成果管理 七、学术交流 八、经费管理 九、科研设施与图书资料、网络建设 十、档案管理 十一、报告制度 十二、检查评估 十三、附则

一、总则 为加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科学管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特制定本办法。 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下简称重点研究基地)是科研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是聚集和培养优秀学术人才,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针对学科前沿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组织高水平研究的新型科研组织,在产出创新成果,形成学术交流开放平台,带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托高校要在巩固前期成绩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提高、注重内涵发展,加大支持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力度,使重点研究基地成为“211”、“985”工程平台建设的核心和支撑,成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上述目标,提出以下建设标准:(一)科学研究: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针对学科前沿和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组织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产出创新性的成果,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建立知识创新机制,使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并在国际相同研究领域享有较高学术声誉,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 (二)人才培养:通过科学研究,培养高素质的一流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建立一支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通过课程开发和吸收研究生参加课题组,促进最新研究成果向教学层面转化,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培养硕士、博士等高级专门人才;为社会各界提供以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使其成为全国相同研究领域的专门人才库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三)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建设:通过参与制订全国性研究发展规划,举办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接收国内外访问学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